大肠癌中医药治疗思考
- 格式:ppt
- 大小:7.72 MB
- 文档页数:34
大肠癌的中医药治疗进展【摘要】大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
中医药在防治大肠癌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优势,并取得了一定进展,其具有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出现大量实验和临床研究报道。
中医药治疗,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增强机体免疫能力及防止复发转移,延长生存期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大肠癌;中医药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大肠癌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生产规模的扩大,人类生活水平的改善以及由此产生的生态和生理性负效应,大肠癌的发病率呈现年增高的趋势。
一些资料表明,当前大肠癌的发病率已增高一倍以上而跃居男性恶性肿瘤的第三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
目前针对大肠癌的治疗主张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早期病例可单独行手术治疗,中、晚期病例应辅以化疗、放疗,而各种治疗手段配合中医中药治疗,这对延长患者生存期,降低复发,减轻放化疗不良反应,改善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
现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1 单纯中药治疗辨证治疗则是因人、因时、因地注意论治的个体化和阶段性确定治疗大法而分型施治。
辨病治疗即针对大肠癌的病理特点和生物学特性,采用具有抗癌作用的单味中药或中成药进行治疗的方法。
1.1 辨证论治1.1.1 实验研究吴继萍[1]等对90例结直肠癌患者治疗前后的TSGF含量进行检测,评价TSGF作为结直肠癌血清学诊断指标的可行性,观察及评价结直肠癌中医辨证分型(脾虚湿阻、脾虚气滞、脾虚夹瘀、脾虚热盛)与TSGF的相关性。
实验将90例患者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
:A组:(中药组)以四君子汤为基础方,可根据证候变化进行随症加减。
B组:(中药+化疗组)中药以四君子汤为基础方,可根据证候变化进行随症加减,化疗方案MMC+5-Fu+CF(MMC10 mgd1,5-FU50Omgdl-5,CF200 mgd1-5 )。
C组:(化疗组)化疗药物为(MMC10 mgdl,5-FU500 mgd1-5,CF20Omgd1-5)。
中医治大肠癌的特效方来源:汉古经方中医治大肠癌的特效药这个药方叫排脓散。
枳实,芍药,桔梗。
磨成粉,配上鸡蛋黄,吞服。
主治内痈,由脓便而出。
日本人研究此药方颇有心得,认为这药方治疮家胸腹拘满,或吐黏痰,或便脓血,又有疮痈而胸腹拘满者。
大肠癌有什么特征呢?第一就是腹痛,第二就是大便带血。
左看右看,都是这排脓散的主治范围,再合适没有了。
大肠长癌,中医认为是大肠里长了恶疮,也就是内痈。
内痈会带脓,所以大肠癌病人的粪便里可以看见黏液,其实就是脓。
排脓散正是针尖对麦芒,根本就是针对大肠癌的症状。
这里记述一个病例,一人便脓血已五年,来浪华从医治,三年。
一门人,虽与桂枝加术附汤及七宝丸,无效。
遂请先生诊之。
腹满挛急,小腹硬,而底有硬物,重按之,则痛。
乃与排脓散,受剂而去。
未几来谢曰,宿疴尽除矣。
此为明证。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特效药,叫黄芩汤,黄芩,白芍,炙甘草,大枣。
前两年已经被耶鲁大学研究过,认为对大肠癌有特效。
西医总是喜欢发现一些我们早已发现并使用过的东西。
这个药方重点主治腹痛和腹泻。
似乎不包括出血的症状,但是我估计也一样可以止血。
白芍本身就可以止血。
除此之外,白头翁汤,桃花汤都是治大肠癌的选择。
有人说,中医不能治癌,因为中医以前根本就没有癌症的说法。
这些人需要好好重新进修一下中国文化史。
崇洋媚外实在要不得。
附:排脓散《金匮要略》【原文用法与原方用量】排脓散方(金匮疮痈)枳实十六枚芍药六分桔梗二分上三味,杵为散,取鸡子黄一枚,以药散与鸡黄相等,揉和令相得,饮和服之,日一服。
【功效配伍】排脓散清热解毒,活血排脓。
方中枳实行气破滞;芍药活血散瘀;桔梗苦辛平,取其辛升而散,苦降而泄以达排脓;鸡子黄养阴清热补虚。
此方偏重行气活血排脓。
上三味药,研为细末,加鸡子黄一枚与散剂药量相等揉匀,日服一次。
【方证论治辨析】排脓散治疮痈。
疮痈又名痈肿。
【原文】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浙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
痈病先兆:痈肿初起时,患者自觉洒浙恶寒,脉浮数,若身体局部有固定痛点,当发为痈肿。
一、引言大肠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便秘是大肠癌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
中医治疗大肠癌便秘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本文将从中医理论、诊断、治疗方法等方面对大肠癌便秘的中医治疗方案进行探讨。
二、中医理论1.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大肠癌便秘主要病机为气机郁滞、血瘀内阻、痰湿内停。
大肠癌患者正气不足,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气机郁滞,血液瘀滞,痰湿内生,阻塞肠道,导致便秘。
2. 治则中医治疗大肠癌便秘以调理气血、活血化瘀、祛湿化痰、通便润肠为基本原则。
三、诊断1. 主症(1)便秘: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燥。
(2)腹胀、腹痛、恶心、呕吐。
(3)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2. 辅助检查(1)粪便常规:可见红细胞、白细胞。
(2)肿瘤标志物:CEA、CA199等。
(3)影像学检查:CT、MRI等。
四、治疗方法1. 内治法(1)中药治疗1)方剂: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可选用以下方剂:①气机郁滞型:逍遥散加减,以疏肝解郁,理气通便。
②血瘀内阻型:血府逐瘀汤加减,以活血化瘀,通便止痛。
③痰湿内停型:二陈汤加减,以燥湿化痰,通便润肠。
2)中成药:可根据患者病情选用通便灵、麻仁丸、复方甘草片等。
(2)针灸治疗1)体针:选取大肠俞、天枢、足三里、支沟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2)耳针:选取大肠、小肠、皮质下、交感等穴位,采用轻刺激法,每日1次,每次20分钟。
2. 外治法(1)中药灌肠:选用大黄、芒硝、黄连、黄柏等中药,煎煮后灌肠,每日1次,每次保留30分钟。
(2)穴位贴敷:选用大黄、芒硝、吴茱萸等中药,研末后贴敷于神阙、天枢、足三里等穴位,每日1次,每次8小时。
3. 饮食调理(1)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
(2)适量摄入植物油,如橄榄油、花生油等。
(3)避免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4. 生活方式调整(1)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熬夜。
(2)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对于中晚期大肠癌,术后的后续巩固治疗是预防复发和提高生存质量的关键。
实践证明,中医药治疗本病有着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就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方法与思路作一探讨。
1.分型施治病证互参根据我们在临床上的实际体会,将大肠癌大致分为以下4个证型:湿热蕴结:表现为腹痛腹胀,大便滞下,里急后重,大便夹有黏液,时伴有脓血,肛门灼热感,口苦口干,溲短赤,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滑数。
瘀毒内阻:表现为腹痛腹胀,痛有定处,腹有肿块,便下脓血黏液,或里急后重,便秘或便塘,大便扁平或变细,舌质暗红,有瘀斑,苔薄黄,脉弦数。
脾肾亏虚:表现为腹痛下坠,腹部肿块增大,大便频数,便下脓血腥臭,口淡乏味,少气纳呆,腰膝酸软,形神俱衰,舌质淡暗,苔白,脉沉细。
肝肾阴虚(或阴虚内热)型:表现为形体消瘦,五心烦热,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或见盗汗,舌质红或绛少苔,脉弦细。
在以上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一些针对性的药物,选择一些已证实有抗癌功效的药物,即所谓辨病治疗,临床上才能获得更好的疗效。
如清热解毒药有凤尾草、地锦草、苦参、白花蛇舌草、藤梨根等;血瘀明显者加用蜣螂虫、蜂房、肿节风等;肿物明显加皂刺、白僵蚕等;下血重者加仙鹤草、三七粉(分冲);腹痛重加九香虫、乌药、元胡;腹泻频数,下痢赤白,加凤尾草、禹余粮;腹胀便结者加加枳实、槟榔等。
2.健脾为本瘀毒并治大肠癌的发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或先有脾虚,后生实邪,或先有邪侵,脾胃受戕,脾虚总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病理因素。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脾虚则运化失常,精微失布,水湿停蓄,凝而不散,积久酿毒,湿、痰、毒、瘀互结,蕴阻肠腑,为有形实邪,发为本病。
因而脾虚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明代张景岳曰:“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
”许多健脾益气药有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和自然修复能力的作用,有利于抑制肿瘤的生长,改善患者的体质,促进康复,延长生存期。
对于一些中晚期的大肠癌,病程迁延日久,正气亏虚无力祛邪,邪气日盛更耗伤正气,病机往往是虚实夹杂,正虚邪盛,近代名医秦伯未强调“治内伤于虚处求实”。
摘要:结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晚期结肠癌的治疗难度较大。
中医在治疗晚期结肠癌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本文将从中医理论出发,探讨中医治疗结肠癌晚期的方案。
一、中医理论对结肠癌晚期的认识1.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结肠癌晚期病因病机复杂,主要包括气滞血瘀、痰湿内阻、脾胃虚弱、肝肾亏损等。
气滞血瘀是结肠癌晚期的主要病因,由于肿瘤压迫、阻塞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停;痰湿内阻是由于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湿邪内生,痰湿阻滞经络,形成肿块;脾胃虚弱、肝肾亏损则是由于肿瘤消耗,正气亏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
2. 治疗原则中医治疗结肠癌晚期遵循“扶正祛邪”的原则,即通过扶助正气,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祛除病邪,减轻肿瘤负荷,缓解临床症状。
治疗过程中,注重调和阴阳,平衡气血,恢复脾胃功能,保护肝肾。
二、中医治疗方案1. 中药治疗(1)辨证施治: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辨证施治。
常见证型如下:①气滞血瘀型:选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中药,如丹参、川芎、红花、延胡索等。
②痰湿内阻型:选用健脾利湿、化痰散结的中药,如茯苓、白术、半夏、瓜蒌等。
③脾胃虚弱型:选用健脾益气、和中止泻的中药,如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等。
④肝肾亏损型:选用滋补肝肾、益精血的中药,如枸杞子、熟地黄、山茱萸、鹿角胶等。
(2)加减变化:根据病情变化,适时调整药物加减。
如肿瘤症状加重,可加用抗癌中药,如半枝莲、白花蛇舌草、重楼等。
2. 针灸治疗(1)取穴:以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任脉穴位为主,如足三里、内关、中脘、关元等。
(2)操作:采用针刺、艾灸等方法,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3. 推拿按摩(1)部位:以腹部、背部、腰部为主,如天枢、神阙、肾俞、大肠俞等。
(2)手法:采用揉、按、摩、推等手法,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4. 食疗(1)饮食原则:以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为主,如米粥、面条、鸡蛋、鱼肉等。
(2)药膳: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以下药膳:①气滞血瘀型:山楂炖瘦肉、桃仁炖鸡肉。
第1篇一、引言肠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中晚期肠癌患者由于病情较为严重,治疗方法相对有限,预后较差。
中医药在治疗中晚期肠癌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将详细介绍中晚期肠癌中药治疗方案。
二、中医理论分析1.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中晚期肠癌的发生与脾胃虚弱、情志不畅、饮食不节、久病体虚等因素有关。
脾胃虚弱导致气血生化不足,脏腑功能失调;情志不畅导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饮食不节导致湿热内生,蕴结肠道;久病体虚导致正气亏虚,抗病能力下降。
2. 治疗原则(1)扶正固本:调理脾胃,补益气血,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2)清热解毒:清热利湿,解毒散结,减轻肿瘤负荷。
(3)活血化瘀: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减轻肿瘤压迫。
(4)调气解郁:疏肝解郁,调畅气机,缓解疼痛。
三、中药治疗方案1. 基础方剂(1)健脾益气方: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扁豆、薏苡仁。
(2)清热解毒方:黄连、黄芩、栀子、金银花、连翘、蒲公英。
(3)活血化瘀方:丹参、川芎、桃仁、红花、三棱、莪术。
(4)调气解郁方:柴胡、香附、白芍、枳壳、郁金、甘草。
2. 针对性加减(1)脾胃虚弱:加黄芪、人参、白术等,以增强健脾益气之力。
(2)湿热内蕴:加黄柏、苦参、龙胆草等,以清热利湿。
(3)肝气郁结:加薄荷、郁金、合欢皮等,以疏肝解郁。
(4)瘀血阻络:加牛膝、穿山甲、地龙等,以活血化瘀。
(5)疼痛明显:加延胡索、川楝子、白芷等,以止痛。
3. 中药煎煮方法(1)将上述中药按照比例称量,用清水浸泡30分钟。
(2)将浸泡好的中药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煮30分钟。
(3)煎煮完成后,过滤药液,取汁约300毫升,早晚分两次服用。
四、注意事项1. 服药期间,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2.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
3. 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4. 定期复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大肠癌中医诊疗方案(2012年版)大肠癌中医诊断为“肠覃”“积聚”“脏毒”“锁肛痔”等范畴。
脏毒者,肛门肿硬,疼痛流水。
锁肛痔,肛门内外如竹节锁紧,形如海蛇,里急后重,粪便细而带扁,时流臭水。
肠覃者,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固有所余,癖而内著恶气乃起,瘜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
积聚者……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之,积聚乃伤。
一、诊断依据(一)疾病诊断诊断:病理学为必须条件。
结直肠癌分期的标准方案,参照2011年NCCN结肠癌、直肠癌TNM分期。
(二)证候诊断1.脾肾阳虚证:腹胀隐痛,久泻不止,大便夹血,血色黯淡,或腹部肿块,面色萎黄,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或沉迟。
2.肝肾阴虚证:腹胀痛,大便形状细扁,或带粘液脓血或便于,腰膝酸软,失眠,口干咽燥,烦躁易怒,头昏耳鸣,口苦,肋胁胀痛,五心烦热,脉细数,舌红少苔。
3.气血两亏证:体瘦腹满、面色苍白、肌肤甲错,食少乏力,神疲乏力,头昏、心悸,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4.痰湿内停证:里急后重,大便脓血,腹部阵痛、舌质红或紫暗,苔腻,脉滑。
5.瘀毒内结证:面色黯滞,腹痛固定不移,大便脓血,血色紫暗,口唇黯紫,或舌有瘀斑,或脉涩,或固定痛处。
二、中医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脾肾阳虚证治法:温阳健脾。
方药:四神丸或附子理中汤加减。
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五味子、人参、白术、干姜、附子、甘草等。
2.肝肾阴虚证治法:滋阴补肝肾。
方药:知柏地黄汤合清肠饮加减。
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丹皮、知母、黄柏、银花、当归、地榆等。
3.气血两亏证治法:益气养血。
方药:八珍汤或归脾汤加减。
当归、川芎、熟地、白芍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等。
4.痰湿内停证治法:化痰利湿。
方药:二陈汤或葛根芩连汤加减。
陈皮、半夏、茯苓、葛根、黄芩、黄连等。
5.瘀毒内结证治法:化瘀软坚。
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
当归、川芎、桃仁、丹皮、赤芍、乌药、玄胡索、甘草、香附、红花、枳壳、五灵脂、炮山甲、乳香、没药等。
大肠癌的中医治疗病机中已经可以知道,得大肠癌的患者,正气虚是病之本,邪气外侵乃病之标,故而立方治病,不可图见其表,不知其本。
现在中医对大肠癌症患者,主要采用的是分型论治的原则:湿热内蕴型主证:腹痛隐隐,便溏腹泻,或大便不爽,便带粘液,脓血便,恶心纳差,乏力倦怠,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健脾解毒。
瘀毒内阻型主证:腹痛较重,固定不移,甚则绞痛,大便困难伴脓血,气血恶臭,心烦口渴,纳差恶心,面色晦黯,腹部可及包块,舌质黯红,有瘀斑或瘀点,苔黄,苔弦滑或弦细。
治法:活血化瘀,解毒通腑。
脾肾阳虚型主治:倦怠乏力,形寒肢冷,纳差付账,腹痛绵绵,便溏或黏液血便,舌淡而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温补脾肾,解毒化湿。
肝肾阴虚型主治:腹部疼痛,大便困难伴脓血,口苦咽干,烦热盗汗,头昏耳鸣,舌质红或红绛,苔滑白或无苔,脉细弦。
治法:滋阴补肾,泄火解毒。
气血双亏型主治:面色白,心悸气短,腹痛绵绵,腹胀纳呆,便下脓血腐臭,舌质淡,苔白或无苔,脉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厚肠解毒。
针灸治疗法:选穴:癌根1(在脚底弓顶端,相当于第一跖骨与第1楔骨之关节面,第1、2肌腱之间);癌根2(在癌根1前3㎝),大肠俞,关元俞,三阴交,关元透中极。
操作:①常规用碘酒、酒精消毒皮肤后,用0.5%~1%普鲁卡因5~10ml局部麻醉,并麻醉腱膜及腱膜下组织。
②在癌根穴横行切开皮肤组织,发口约0.5~1.5㎝,用直血管钳作钝性分离脂肪及皮下组织,取出周围脂肪,看到腱膜后,行钎局瓿刺激,再向涌泉、合欲以孙和夫眠穴进行透穴。
刺激时病人有本酸麻感,常反射至大小腿。
③用小弯止血钳夹3~5㎝长的肠线,放在肌群下,对好皮肤切口,压迫止血,立即贴上二虚膏(拨毒膏),盖上敷料,绷带因定。
注意事项:割治时,应避免损伤肌腱和大的血管、神经,术后应配合中草药和耳针疗法以提高疗效。
术后患者应卧床休息3~5天,必要时可将患肢抬高,7~10天后去掉膏药,更换敷料。
大肠癌是指发生于大肠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
临床表现多为血便或黏液脓血便,大便形状或排便习惯发生改变,伴有腹痛、腹部包块等。
各国尤其是北美、西欧国家的大肠癌的发病率每年仍有增加趋势,该病在我国已居全部恶性肿瘤的第四位[1]。
近年来西医治疗大肠癌的主要方式是手术切除及术后的放化疗,但术后的并发症和化疗药物毒副作用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困扰。
而中医药治疗癌症有独特的辨证论治,既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又有对化疗药物的减毒增效,预防肿瘤复发、转移的优势。
现对大肠癌中医证治探讨如下。
1文献概述根据大肠癌发病及临床特征分析,中医学文献关于大肠癌的论述散见于脏毒、锁肛痔、肠风、积聚、癥瘕、肠蕈、下痢等病症中。
如《济生方·下痢》提到:“大便下血,肠风者血清而色鲜,脏毒者浊而色黯。
”清代唐容川《血证论》里说:“肛门肿硬,疼痛流血,与痔漏相似,脏毒也”。
清代祁坤《外科大成·论痔论》述:“锁肛痔,肛门内外如竹节锁紧,形如海蜇,里急后重,便粪细而带扁,时流臭水,此无治法。
”这些症状的描述与现代医学中肛门部位的癌症极为相似。
大肠癌中医药证治探讨唐琪琳1,杨帆2,王学岭3(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天津300193;3.天津中医药大学临床实训部,天津300193)[摘要]大肠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通过概括、总结历代医家对癌症的认识,分析大肠癌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归纳其治疗大法宜扶正祛邪,攻补兼施。
扶正类治法如健脾、补肾、养阴法,祛邪类治法如活血化瘀、化痰祛湿、清热解毒法。
[关键词]大肠癌;文献研究;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扶正祛邪;治法[中图分类号]R273.35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0257-358X(2016)08-0685-03Exploration of Treatment of Colorectal Cancer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ANG Qilin1,YANG Fan2,WANG Xueling3(1.Master Degree Candidate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300193,China;2.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300193,China;3.The Clinical Practice and Training Department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300193,China)Abstract Colorectal cancer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malignant tumor of digestive tract.Based on the summary of the understandings of cancer of generations of physicians,the etiology,pathogenesis and syndrome types of colorectal cancer are analyzed.In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strengthening the body resistance to e鄄liminate pathogenic evil and combining tonification and purgation should be the main methods.Methods for strengthening body resistance includes supplementing the spleen,tonifying the kidney,nourishing Yin.Methods for eliminating the pathogenic evil includes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to resolving blood stasis,resolving phlegm and removing dampness,clearing heat and removing poison.This paper aims at guiding the clinical treatment.Key words colorectal cancer;study of literature;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syndrome type;strengthening the body resistance to eliminate pathogenic evil;treatment method[收稿日期]2015-07-0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编号:81403301)[作者简介]唐琪琳(1989-),女,河南驻马店人,2013年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医四诊客观化、中医证候学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大肠癌大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发病率在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尤其在高发年龄段更为明显。
治疗大肠癌的方法有许多,而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是广受认可的一种方法。
下面将介绍中西医结合在大肠癌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在大肠癌的治疗中,主要利用中药治疗。
中医认为大肠癌是由于体内湿热毒素积聚而引起的,因此,药物治疗的重心是清热解毒,减轻炎症反应,提高免疫力,防止病情恶化。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中药:1.灵芝孢子粉:灵芝孢子具有抗肿瘤作用,有助于刺激免疫系统的反应,调整肝脏代谢,减少对肝脏造成的损伤。
2.枸杞子:枸杞子有明显的抗氧化和免疫调节作用,可以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力。
3.熟地黄:熟地黄能够增强肝脏功能,改善消化系统症状,增加机体免疫力。
中医治疗强调的是整体调理,除了药物治疗外,还需要配合饮食调理和运动等,以达到治疗效果的最佳状态。
西医治疗西医治疗大肠癌,一般使用化疗、外科手术、放疗等方法。
化疗是目前治疗大肠癌的重要方法之一,主要针对转移性的肿瘤进行治疗。
放疗通常在术前或术后配合使用,降低肿瘤转移的风险。
而手术则是切除病变部位,预防病情恶化和转移。
西医治疗以直接针对肿瘤进行治疗,具有快速、明显的治疗效果。
但是,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造成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脱发、血小板减少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大肠癌,是将中医与西医结合使用,以达到最优的治疗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在西医的基础上加强中医的调理作用。
中药具有较为明显的调理功能,能够减轻化疗的副作用和提高免疫力,使身体更能承受化疗和手术治疗。
同时,中药调理还可以缓解感染、便秘和腹泻等不良症状。
中西医结合治疗也可以在中医的基础上引入西医的技术,如TACE(经肝动脉介入性肝癌局部治疗)等,消灭病变灶。
实践证明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大肠癌的效果是较为显著的。
一些临床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大肠癌可大幅度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缓解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一、引言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中医在治疗肠癌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中医肠癌治疗方案以整体观念为指导,强调辨证施治,注重调和阴阳、扶正祛邪,旨在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本文将介绍中医肠癌治疗方案的治疗原则。
二、中医肠癌治疗方案治疗原则1. 辨证施治中医认为,肠癌的发生与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痰湿内生等因素有关。
因此,中医治疗肠癌首先要进行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确定治疗方案。
(1)肝郁气滞型:症状表现为腹部胀痛、情绪抑郁、胸闷、嗳气、食欲不振等。
治疗原则为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可选用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方剂。
(2)脾胃虚弱型:症状表现为腹部隐痛、面色萎黄、食欲不振、乏力、腹泻等。
治疗原则为健脾益气、和中止痛。
可选用参苓白术散、健脾丸等方剂。
(3)湿热蕴结型:症状表现为腹部胀满、大便黏滞、肛门灼热、口苦、舌红苔黄等。
治疗原则为清热利湿、解毒通便。
可选用茵陈蒿汤、三黄煎等方剂。
(4)瘀血内阻型:症状表现为腹部刺痛、肿块、面色晦暗、舌质紫暗等。
治疗原则为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可选用血府逐瘀汤、失笑散等方剂。
2. 扶正祛邪中医认为,肠癌的发生与人体正气不足、邪气侵袭有关。
治疗肠癌时,应注重扶正祛邪,提高患者的抗病能力。
(1)扶正: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采用中药、食疗、针灸等方法,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如人参、黄芪、枸杞子等具有扶正作用的中药。
(2)祛邪:采用中药、食疗、针灸等方法,消除肿瘤,缓解症状。
如莪术、三棱、半夏等具有祛邪作用的中药。
3. 调和阴阳中医认为,肠癌的发生与人体阴阳失衡有关。
治疗肠癌时,应注重调和阴阳,使人体恢复平衡。
(1)滋阴降火:针对阴虚火旺的患者,采用滋阴降火的方法,如选用知母、黄柏、生地黄等中药。
(2)温阳散寒:针对阳虚寒盛的患者,采用温阳散寒的方法,如选用附子、干姜、肉桂等中药。
4. 综合治疗中医肠癌治疗方案应采用综合治疗,包括中药、食疗、针灸、推拿、气功等多种方法,以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药治疗大肠癌几点应变大肠癌(colorectal carcinoma)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
多发生在31~60岁,发病率约占75%,发病年龄趋向老龄化。
以男性发病为多,男女比例为1.65:1。
好发于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结肠脾曲、横结肠、结肠肝曲、升结肠、盲肠等部位,以直肠部位发生为多。
在现代医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传统医学望、闻、问、切四诊和辨证方法,对大肠癌治疗必须抓住几点应变,才能获得较好的疗效,提高大肠癌的治愈率和生存质量,根据多年治疗大肠癌的经验,谈几点不成熟的意见,供同道参考。
1 面对处理1.1术后放化疗后处理一是防止癌细胞反弹,二是控制癌病变复发,三是抑制癌细胞发展,四是阻断癌细胞扩散,五是根除癌病变转移。
1.2不能手术治疗选择一是大肠癌晚期在条件许可情况下选择放化疗,二是内科保守治疗,三是在现代医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传统医学望、闻、问、切四诊和辨证方法进行施治。
目的是达到大肠癌晚期患者康复,提高生存质量。
2 分型证治大肠癌临床分为湿毒滞肠,积聚锁肛;脾虚湿聚;脾肾双虚等3种证型。
施治中,湿毒滞肠,积聚锁肛者,宜利湿解毒,化瘀清积,佐以通肠;脾虚湿聚者,宜健脾化湿,消肿解毒;脾肾双虚者,宜健脾补肾,解毒化湿,通利二便。
并权衡病势,抓住机遇,参合脉证,随证治之。
2.1湿毒滞肠,积聚锁肛型主证:直肠结节,或肿物疼痛,大便带血及脓血粘液,大便次数增多,便形变扁,腹痛腹胀,饮食减少,体重减轻,舌苔黄腻,脉沉弦。
治则:利湿解毒,化瘀清积,佐以通肠。
方药:自拟解毒利湿化瘀汤槐角30g、地榆30g、马齿苋50g、白花蛇舌草100g、半枝莲30g、山豆根15g、丹参30g、生苡仁100g、红藤30g、蛇莓15g、龙葵30g、木香6g、黄连10g、黄柏20g、赤芍15g、生山楂50g、莱菔子10g、葛根20g、黄芩15g、甘草6g、生黄芪100g、鳖甲20g、生牡蛎50g、砂仁10g(后下)、浙贝母30g、桃仁10g、白头翁30g、秦皮15g、谷芽30g、麦芽30g。
中医辨证治疗大肠癌大肠癌是常见恶性消化道肿瘤,近三十年来我国大肠癌发病率不断上升。
提起治疗大肠癌的方法,似乎离不开“老三篇”:手术、放化疗。
然而,这些大肠癌治疗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和不彻底性。
专家认为,在西医治疗大肠癌的过程中,根据病情程度,发生部位,充分发挥中医治疗大肠癌的优势,灵活运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内服与灌肠、中药汤剂与中成药相结合的大肠癌治疗方法,有助提高疗效。
中医治疗大肠癌的基本原则大肠癌专家陈涌认为,正气不足,湿毒瘀结为大肠癌的基本病机,其中心环节是湿热,并由湿热进一步演化而为热毒、瘀毒蕴结于肠中,日久形成结块。
传统医学认为,早期大肠癌治疗应以清热利湿、化瘀解毒为基本原则。
病至晚期,正虚邪实,当根据患者所表现的不同证候,大肠癌治疗应以补虚为主兼以解毒散结。
1.湿热型主证:腹痛腹胀,便下粘液臭秽或夹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口干口苦,或伴发热、恶心等症。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槐角地榆丸或清肠饮加减。
槐角12克,地榆12克,生苡仁30克,银花12克,木香6克,川连6克,苦参15克,仙鹤草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归尾9克,积壳9克,败酱草30克。
2.脾肾亏虚型主证:腹痛隐隐,腹部肿物渐大,久泻久痢,便下脓血腥血,形体消瘦,面色苍白,声低气怯,纳呆,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舌质淡胖暗晦,苔白,脉沉细。
治法:健脾固肾,消症化积。
方药: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减。
党参15克,炒白术12克,云苓15克,生薏仁30克,陈皮6克,罂粟壳6克,肉豆蔻9克,淡吴萸6克,野葡萄藤30克,方儿茶12克,五倍子12克,北芪20克。
3.瘀毒型主证:下腹疼痛,痛有定处,大便带脓血粘液,或里急后重,或大便溏细,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化瘀解毒。
方药:隔下逐瘀汤或桃红四物汤加减。
当归9克,赤芍12克,桃仁9克,红花9克,木香6克,川连6克,红藤15克,白头翁30克,三棱12克,莪术12克,枳实12克,八月札30克。
中医毕业论文晚期结直肠癌中药用药规律分析晚期结直肠癌中药用药规律分析结直肠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晚期患者的治疗相对来说较为困难。
中医作为一种传统医学,具有丰富的药物资源和治疗经验,被广泛运用于结直肠癌的治疗中。
本论文将对晚期结直肠癌中中药的应用规律进行分析。
一、中医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特点中医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注重整体观念,以调整机体内环境、增强机体抗癌能力为主要目标。
常常采用草药调理、针灸、推拿等方法辅助治疗。
其中,草药调理是中医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核心,因此我们将重点探讨中药的用药规律。
二、晚期结直肠癌中药的治疗原则1. 温中散寒、活血化瘀:中医认为结直肠癌的发生与机体寒湿有关,因此常常选用温中散寒的药物,如干姜、肉桂等,来调理患者的体质。
同时,活血化瘀也是中医治疗结直肠癌的常用原则,如川芎、桃仁等可增加血流,改善局部气血循环。
2. 祛湿化痰、缓解症状: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常常伴有湿痰内积的情况,中医常常选用苦寒之品,如白术、瓜蒌等,以祛湿化痰,帮助患者缓解症状。
3. 益气养阴、增强机体抗癌能力:中医强调调整体质,增强机体自身的抵抗力才能更好地对抗癌症。
因此,常常使用补气养阴的药物,如人参、黄耆等,以改善患者的气血状况,提高机体免疫力。
三、晚期结直肠癌中药用药规律案例分析笔者翻阅了大量的临床资料,并选取了10个晚期结直肠癌的病例,结合中医辨证施治理论,对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 平和贴合: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体质虚弱,往往需要综合调理。
通过数据统计发现,所有病例中都有应用平和贴合的方剂,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以提升患者整体体质。
2. 湿热化瘀:部分病例伴有湿热内蕴的情况,中医常常选用龙胆草、黄连等药物,以清热燥湿,化瘀散结。
3. 加味个体化:不同病例的体质状况各不相同,因此有些处方需要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如某些患者伴有阴虚热盛的情况,可以在平和贴合的基础上加味,如加入生地黄、山药等药物。
肠癌中医方案总结引言肠癌是指发生在结肠或直肠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上升。
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然而这些治疗方法常常伴随着副作用和并发症。
相较之下,中医药作为一种以整体观念为基础的治疗方式,注重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提高免疫力,对肠癌的治疗效果越来越受重视。
本文将总结几种常用的中医方案,探讨其在肠癌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
中医方案一:化痰软坚方方剂组成•茯苓 15克•半夏 10克•陈皮 10克•枳壳 10克•泽泻 15克•木香 5克•甘草 5克方剂功效该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肠癌患者因痰湿蕴结而导致的症状,如便秘、腹胀等。
茯苓、陈皮、木香具有化湿燥滞、理气止痛的作用,可以改善肠道内环境,促进粪便顺利排出。
半夏、泽泻、枳壳则有清热化痰、凉血止血的作用,有助于消除痰湿及炎症,减轻肠癌患者的症状。
方剂使用方法将上述药材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煎煮30分钟,滤去渣渣,将药液分为3次温服。
中医方案二:清热解毒方方剂组成•黄连 10克•黄芩 15克•生地黄 15克•牡丹皮 10克•青蒿 10克•地黄 15克•金银花 10克•红花 10克方剂功效该方剂适用于肠癌患者因热毒蕴结而引起的症状,如大便黏滞、腹痛等。
黄连、黄芩、牡丹皮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作用,可以清除体内的热毒。
生地黄、地黄则有滋阴养血的功效,可以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
青蒿、金银花、红花具有消炎活血、抗癌的作用,有助于抑制肠癌的发展。
方剂使用方法将上述药材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煎煮30分钟,滤去渣渣,将药液分为3次温服。
中医方案三:补益养生方方剂组成•人参 10克•鹿茸 5克•鳖甲 10克•阿胶 10克•无花果 15克•萝卜 10克•桑葚 15克方剂功效该方剂主要用于肠癌患者康复期或化疗期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延缓肿瘤复发。
人参、鹿茸、鳖甲具有滋补肾气、增强体质的作用,可以帮助患者恢复体力。
阿胶、无花果、萝卜则有补血养阴、清热生津的功效,有助于改善营养不良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