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一年级-项链
- 格式:ppt
- 大小:12.15 MB
- 文档页数:41
项链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能听懂、朗读课文,并理解其意思。
2.能正确使用生字“项链”、“商店”、“戴”等词语。
3.能感悟课文中所传递的道理,明确珍惜物质与珍惜友情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生词“项链”、“商店”、“戴”的理解和正确使用。
2.珍惜物质与珍惜友情的重要性的感悟。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教师可以用口语化的方式,让学生们了解自己对项链的认识。
例如,教师可以问:“你们中间有谁有项链呢?它是什么样的呢?它是用来做什么的呢?”理解课文1.教师可以发放课文的阅读材料,并让学生默读课文。
2.教师可以放音乐和影像,让学生欣赏课文及其表现方式。
3.教师可以请学生口读第1段,齐读第2段和朗读第3段。
4.教师可以询问学生课文的内容和意思。
生字认知1.教师指出本课生字:项链、商店、戴。
2.教师为学生讲解词语的必要性和正确的用法。
3.教师可以利用翻译方式让学生了解词语的一些特殊含义。
4.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一些例子,应用新学的词汇语言,并给予学生反馈。
反思与互动学习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和要点。
2.教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思考故事中传达的信息,并和同学们分享理解。
3.教师提问学生有哪些人还应该珍惜的东西,例如:珍惜时间、爱人、学习、身体等等。
4.教师可以以“珍惜物品”或“珍惜友情”为主题,鼓励学生讨论他们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相关问题。
课堂总结1.教师可以对课文内容、生词等作一个系统地复习。
2.教师可以拓展学生对珍惜物品或珍惜友情的理解与体验。
3.教师可以让学生多做一些相关活动,如画、写作、剪纸等。
教学评价1.学生是否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的意思及正确用法,并会运用生字语言填写相关问题。
2.学生是否能在课堂中主动思考、表达想法,和交流与分享经验。
3.学生是否能理解珍惜物品和珍惜友情的重要性,并表现出行动上的改变。
教学资源1.课文阅读材料,班级音乐和影像。
2.笔、笔记本等工具。
3.珍贵的物品或小礼品,例如:折纸、手工艺品,让学生了解珍惜物品的重要性。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项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能够认读生字词:项链、典礼、脖子、两旁、肯定、同学、美丽;2.能够阅读并理解《项链》故事,了解人物形象、情节内容,明确故事主题;3.能够运用课文知识描述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4.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1.阅读理解《项链》故事;2.能够熟练运用生字词。
三、教学难点1.能够把握故事主题和情节的发展;2.能够将阅读的内容简述;3.能够运用生字词进行简单的对话。
四、教学准备1.电脑;2.投影仪;3.课件;4.教学课件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与学生交流的方式,引出故事中的“项链”,引导学生讨论“项链”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 阅读篇章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课文,帮助学生读懂文章内容,并引导学生注意人物塑造、情节发展和主题等。
3. 查找生字词教师与学生共同查找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进行解释和认读。
4. 课文分析教师通过问答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重点阐明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主题思想等。
5. 课文复述教师带领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课文复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6. 情景配对教师将生字词印在扑克牌上,散落在教室四周,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下,根据词语的意思,找到对应的卡片。
7. 语文游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设计了语文游戏,让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掌握知识点。
8. 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回顾所学知识点,并提出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在此节课学习中,学生能够听教师简要介绍故事,认真阅读课文,有想象力地描绘内心世界,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生活跃度高,能够找到生字词,认真理解、理性思考课文。
通过游戏锻炼,树立自信心,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教案标题:《项链》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学生能够正确认读“蓝”、“又”、“挂”等生字,并理解其意义。
b. 学生能够正确书写“蓝”、“又”、“挂”等生字,并掌握其笔画顺序。
c.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 过程与方法:a. 通过图片展示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生字的意义。
b. 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 通过朗读和表演,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 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b.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c.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正确认读和书写生字。
2.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3.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教学难点:1. 正确书写生字,掌握笔画顺序。
2.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PPT、生字卡片、故事书。
2.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张项链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项链的特点。
2.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项链是用什么做的吗?”引导学生回答。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出示课文《项链》,引导学生一起朗读课文。
2. 教师提问:“故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引导学生回答。
三、生字教学(10分钟)1.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读生字。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笔画顺序,并示范书写。
3.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书写生字。
四、课文理解(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并解释生字的意义。
2. 教师提问:“故事中的人物是如何找到项链的?”引导学生回答。
五、口语表达(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
2.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互相讲述故事情节。
六、表演活动(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表演故事情节。
2.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编排并表演故事情节。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项链
教学目标
1.了解“项链”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理解故事中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3.通过阅读理解,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培养孩子喜欢阅读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2.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教学难点
1.理解故事人物间的情感变化;
2.寓意的领悟和体悟。
教学准备
1.课件:幻灯片,图表等;
2.课外读物、生活指南等。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1. 了解“项链”这篇课文的内容和情节
1.教师简单介绍课文;
2.让学生们回想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话将之复述;
3.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故事中主要情节。
2. 分析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1.分组讨论故事中女主人公的变化:从最初的自卑到逐渐的自信;
2.整合每组的答案,并回答提问。
3. 探讨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1.教师以互动讨论形式,带领学生分析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2.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例如:为什么女主角在得知项链是假的后,感到如此沮丧?是怎样的教训让她领悟到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外表?
4. 综合训练和阅读理解
1.阅读一篇生活指南文章,和故事中类似,关于如何辨别珠宝首饰的真假信息;
2.组织课堂小活动,让学生化身“珠宝专家”,辨别珠宝的真假;
3.发布任务:让其中一位学生整理历史上著名的骗子,小组讨论这些人是如何欺骗别人的。
教学总结
1.通过本节课,学生能够了解并分析故事中主要情节和情感变化;
2.学生能够分析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3.学生能够通过综合训练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项链》课文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c. 了解文中关于项链的描绘,能描述文中主要情景和人物形象特点。
a.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指导阅读使学生学会捕捉关键词句,提高理解和分析文本的能力。
b.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c.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人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和角色特点。
蓝蓝的,又宽又远。
又长又软。
雪白雪白的浪花,哗哗地笑着,涌上岸边。
小小的海螺和贝壳在沙滩上成了宝贝。
一个小姑娘跑过来捡起小小的海螺和贝壳,串成彩色的项链。
项链戴在脖子上,多么美丽、多么可爱啊!小姑娘越发高兴啦。
请大家欣赏这美丽的海边风光和小姑娘的笑声吧!看看小女孩快乐的心情是如何和大自然的美丽风光相融合吧!接下来我们进入课文的学习阶段。
展示大海的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片段,激发学生对大海的兴趣和好奇心。
介绍大海的美丽风光和海边常见的风景及生物。
提问学生对大海有何感想或了解的问题导入新课的学习。
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和环境,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角色特点。
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故事中出现了哪些角色?小姑娘的心情如何?她在海边做了什么?让学生理解并讲述故事的发展过程和小姑娘的行为表现。
让学生体验海边玩耍的乐趣和小姑娘的喜悦心情。
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场景,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能力。
教师可随机给出相应情境中的实物道具或小场景搭建(如小贝壳),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加深课文印象和情节体验。
引导学生分析小姑娘的角色特点和行为表现,让学生感受到小姑娘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心灵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以及由此带来的愉悦之情。
此外也可以通过联想等方式进一步激发想象或自我比较故事中的角色特点,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角色形象和行为动机。
小组讨论后分享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角色特点。
也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并讲述小姑娘的角色特点。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第11课《项链》知识点+图文解读知识点一、我会写白bái(白色、白花、雪白)的de(花的、白的、红的)又yòu(又大又红、又细又长)和hé(和好、和平、你和我)二、我会认蓝lán(蓝天、蓝色、天蓝)笑xiào(大笑、笑声、欢笑)着zhe(走着、说着、看着)向xiàng(方向、风向、向阳)贝bèi(贝壳、宝贝、海贝)娃wá(娃娃、男娃、女娃)挂guà(牵挂、挂念、挂着)活huó(干活、活动、生活)金jīn(金子、金黄、金色)三、认识新偏旁禾:禾木旁,“禾”做左偏旁时,最后一笔变成点,带“禾”的字有“和、利、种”等。
四、多音字着zhe(笑着)zhuó(着落)落luò(落地)là(落下)五、近义词捡起——拾起快活——快乐六、反义词长——短软——硬迎——送七、理解词语浪花:波浪激起的四溅的水。
沙滩:由于沙子淤积形成的沿水边的陆地或水中高出水面的平地。
项链:戴在脖子上垂挂胸前的链形首饰,多用金银或珍珠制成。
脚印:脚踏过后留下的痕迹。
八、句子解析1.雪白雪白的浪花,哗哗地笑着,涌向沙滩,悄悄撒下小小的海螺和贝壳。
这是拟人句,写出了浪花的调皮,饱含着作者对浪花的喜爱之情。
2.小娃娃嘻嘻地笑着,迎上去,捡起小小的海螺和贝壳,穿成彩色的项链,挂在胸前。
写孩子们用海螺和贝壳穿成彩色的项链,表现了小娃娃的聪明可爱。
3.快活的脚印印在沙滩上,穿成金色的项链,挂在大海胸前。
指孩子在沙滩上行走时留下的一串串脚印,沙滩是黄色的,踩出的脚印也是黄色的,所以说是“金色的项链”。
九、问题归纳1.大海有什么特点?大海是蓝色的,而且非常辽阔。
2.“彩色的项链”是用什么做成的?“彩色的项链”是小娃娃用小小的海螺和贝壳穿成的。
3.“金色的项链”指的是什么?“金色的项链”指的是小娃娃留在沙滩上的脚印。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项链》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项链》故事情节。
•掌握基本的语文词汇和句式。
•能够复述《项链》的主要内容。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朗诵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读书、爱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珍惜身边的一切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重点讲解《项链》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引导学生对故事进行分析和思考。
三、教学内容文本解读•通过教师讲解和师生互动,让学生了解《项链》的故事情节。
•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发展。
词语解释•解释文本中出现的生字生词,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课文朗读•练习学生的朗读和朗诵能力,让学生感受文字的韵味和节奏。
四、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导入1.通过故事情节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开启课堂氛围。
第二部分:文本解读1.合理组织语文课堂教学,理清故事主要线索。
2.分析每个片段,引导学生思考。
第三部分:词语解释1.解释生词并举例,让学生理解词语意思。
2.帮助学生掌握词语运用的技巧。
第四部分:课文朗读1.示范朗读,让学生跟读。
2.分组朗读,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反馈•通过课堂练习和个性化指导,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项链》这篇文言文,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美好情感。
部编版《项链》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一、教材分析1.1 教材内容简介《项链》是《语文》小学一年级上册的一篇故事性散文,原文讲述了小女孩买了一根项链,却不小心弄丢了,最终在母亲的鼓励和帮助下,在阳光的照射下找回了丢失的项链。
1.2 教学目标•了解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以及亲人间互相帮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情感。
二、教学准备2.1 教具准备•课文《项链》相关资料•黑板、彩色粉笔•小组合作准备资料2.2 教学环境准备•教室整洁、宽敞•学生桌椅摆放整齐•确保教室投影仪、音响设备正常使用三、教学过程3.1 导入•利用图片或简短故事引出《项链》故事背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3.2 学习内容呈现•分段教授课文,讲解生词、情节、主旨等内容,提醒学生关注重要信息。
3.3 情感态度培养•讨论故事中母爱的伟大、亲人间互相帮助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3.4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一起制作与故事相关的手工或小剧,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3.5 情景模拟•老师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与学生一起情景模拟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6 课堂总结•回顾故事主题、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内容。
四、课后作业4.1 读书笔记•让学生写下对《项链》故事的心得体会或感想。
4.2 绘画作业•让学生根据故事内容自由绘画,展现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想象。
4.3 家庭作业•鼓励学生与家长交流分享故事内容,促进家庭教育互动。
五、延伸阅读推荐•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多达故事相关的书籍或故事集,拓展学生的阅读兴趣。
以上就是部编版《项链》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的内容,希望能帮助老师有效地教授这篇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项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小学一年级•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名称:《项链》•知识点:认读生字词、讲述故事情节、理解故事意义、鼓励学生表达和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课时数:第一课时•教学对象:小学一年级学生教材分析《项链》故事梗概《项链》讲述了一个贫穷女孩玛蒂尔德为了参加大牌社交场合而花费大量支出买下一条看似昂贵的项链,但因为珠宝赔失而生活十分困苦,无可奈何之下她辛苦地赚了十年的钱让珠宝重新定制。
最后她才知道,她买下的项链不过是一条假货,并原本的价格相差很大。
故事旨在警醒人们珍惜现有的生活,不要抱怨命运。
教学目标1.认读生字词,如:项链、珍贵、一生、承受、负债等。
2.讲述故事情节,理解故事意义。
3.使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4.增强珍惜生活的观念。
教材内容分析故事引导学生理解:珠宝是贵重的,但贪图珍贵物品会导致麻烦和困难,因此“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听天由命,经历生活的艰辛,珍惜现有幸福的生活。
教学策略1.故事引导:通过讲述生动的故事和情节,鼓励学生参与,理解故事意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2.游戏式学习法:通过游戏式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效果。
3.合作学习和讨论:通过课堂合作和讨论,促进学生交流和分享,增强自信心和沟通技巧。
教学过程导入1.早上好,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一课时《项链》,请大家认真听讲,跟我一起来学习吧。
2.出示故事中的珠宝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是珍贵的东西吗?学习活动1.阅读故事《项链》,理解故事情节,讲述故事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的感受和想法。
2.认读故事中的生字词,如:项链、珍贵、一生、承受、负债等。
并引导学生探讨字义和用法。
3.运用游戏式学习法,让学生按顺序排列故事中发生的事件,练习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述能力。
4.分组合作,让学生讨论梳理故事中的道理,并分享组员的想法。
教案标题:一年级上册语文《项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认读“蓝”等11个生字新词,会写“白”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不丢字、添字。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海的项链是什么。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结合图片,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海的美丽,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不丢字、添字。
三、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海的项链是什么。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音频2. 生字卡片3. 课文插图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大海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大海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海的兴趣。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大海的项链是什么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课文:“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大海的项链的课文,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美丽的故事吧!”2.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0分钟)(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丢字、添字。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的认读情况。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模仿教师的语音、语调。
3.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结合插图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内容。
(1)大海的项链是什么?(2)课文中的小娃娃在做什么?(3)大海的项链是怎么来的?(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美。
4. 巩固拓展(5分钟)(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生字。
(2)教师引导学生用生字组词,加强记忆。
(3)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5. 总结提升(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知道大海的项链是什么。
同时,教师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爱护大自然。
6. 作业布置(5分钟)(1)抄写生字。
(2)熟读课文。
(3)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导语】《项链》是⼀年级上册的⼀篇课⽂,这篇课⽂中的孩⼦⽤海螺和贝壳穿成了彩⾊项链,⽽他印在沙滩上的脚印,为⼤海戴上⾦⾊的项链,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海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部编版⼀年级上册语⽂《项链》课⽂原⽂ ⼤海,蓝蓝的,⼜宽⼜远。
沙滩,黄黄的,⼜长⼜软。
雪⽩雪⽩的浪花,哗哗地笑着,涌向沙滩,悄悄撒下⼩⼩的海螺和贝壳。
⼩娃娃嘻嘻地笑着,迎上去,捡起⼩⼩的海螺和贝壳,穿成彩⾊的项链,挂在胸前。
快活的脚印在沙滩上,穿成⾦⾊的项链,挂在⼤海胸前。
____________________ 本⽂作者夏辇⽣,选作课⽂时有改动。
【篇⼆】部编版⼀年级上册语⽂《项链》教案 设计说明 我们教师只要把语⽂的课堂教学深⼊到⽣活中,把学习语⽂的快乐释放到⽣活实际中去欣赏品味,由此再由⽣活的快乐返回到对语⽂学习的钟爱和快乐中,不断循环往复!真正让孩⼦享受学习语⽂的快乐、⽣活的丰富多彩,把语⽂和⽣活紧紧地联系起来!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特别注重和学⽣⼼与⼼的交流,⼼与⼼的碰撞。
通过与⾳乐、美术等学科的整合,不断使主题得以升华,让学⽣充分感受⽂中所蕴含的真情。
同时,⾮常尊重学⽣个性化的发展,限度地为学⽣提供⼀个可以⾃我展⽰的平台:可以⾃由选择识字⽅法,可以⾃由选择读书⽅式,可以发表⾃⼰读⽂后的独特感受……⼀切的⼀切都是为了体现其个性,体现快乐学习。
课前准备 1.词语卡⽚,⽣字卡⽚,制作多媒体课件,投影,歌曲《童年》。
(教师) 2.赞美⼤海的好词佳句,预习⽣字,朗读课⽂;童年玩耍的照⽚、纪念品、画。
(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感受美 1.学⽣⽤课前搜集的好词佳句赞美⼤海。
师:孩⼦们,你们眼中的⼤海是什么样⼦的?能不能⽤你搜集到的好词好句来描绘⼀下。
2.引⼊课⽂题⽬。
(教师播放海浪及笑声的录⾳)师:听,这是什么声⾳?(海浪声)听,这是什么声⾳?(笑声)今天让我们下海好吗?脱下鞋⼦,光着脚丫,⼀同体验⼀下踩在松松软软的海滩上是怎样的⼀种感觉,去感受那⾥带给我们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