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模糊性与翻译的模糊对等
- 格式:pdf
- 大小:212.75 KB
- 文档页数:5
基于口译语料库的外交口译中模糊限制语的研究模糊性常被视为外交语言的显著特征之一,而模糊限制语作为模糊语的一部分,常附加在意义明确的表达形式之前,在限制模糊性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就语义层面而言,这会影响译员对核心信息的把握;而从语用层面上来看,这也会干扰译员对实际表达意图的理解。
因此,这一语言现象给口译员构成了一定挑战。
基于此,针对外交口译中模糊限制语的研究很有必要。
本篇笔者选取了李克强总理2014-2018年的答记者问及在世界经济论坛期间同国际工商理事会代表对话会作为外交口译场合的典型代表,通过运用语用学中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对案例加以分析,旨在对如下三大问题加以研究和分析:1.英汉外交口译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有何特征?2.模糊限制语有哪些语用功能?3.汉英口译中如何处理模糊限制语?特别要指出的是为使案例更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笔者以五年记者会和世界经济论坛对话会的笔录为材料,自建口译语料库,对使用频率最高的模糊限制语进行了定量分析。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这些词做进一步定性分析,总结出模糊限制语的运用主要分为以下三类:基本与源语对等,强化或突出原意,弱化或隐含原意,从而实现译者自我保护,保持礼貌,促进沟通的语用功能。
由此,笔者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主要包括:保持政治敏感性,对等翻译,增添模糊限制语,必要时省略源语中的模糊限制语等,希望能为译员提供一定的方法论指导。
模糊语言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作者:黄文璐杨晓莉来源:《海峡科学》2011年第02期[摘要]模糊性是语言的一种本质属性。
模糊语言现象在英语教学中大量出现,研究模糊语言可以深刻认识语言的本质,有利于英语教学活动的展开。
该文拟在分析模糊语言理论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其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模糊语言英语教学交际能力1引言20世纪6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拉科夫将模糊理论引入到语言学的研究中,开辟了语言学新的研究领域,极大推动了模糊语言学的发展。
在我国,伍铁平教授于1979年发表了《模糊语言初探》,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大家纷纷从多角度多层次对模糊语言进行分析研究,时至今日,模糊语言学已经成为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模糊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运用模糊语言理论可以更好更深刻地解释很多语言现象,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研究语言的新途径。
深入研究模糊语言理论,无论是对指导外语教学实践还是培养师生交际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2模糊语言理论模粉降,就是指人们认识中关于对象类属边界和性态的不确定性。
传统观念要求语言表达要尽可能做到清晰准确,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多现象无法找到对应的精确语言,只能选用相对模糊的语言进行描述,而从实际使用效果来看,运用模糊语言反而更能准确表达。
2.1模糊性是语言的一种本质属性康德曾经说过:“模糊观念比清晰观念更有表现力,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是根本无法用准确语言表达所想的东西”事物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往往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期间很难划出一个明确的界限,反映在语言中就不可避免要运用到模糊语言。
例如,我们可以用“high”描述一个人的身高,但是对于一个人的身高究竟达到多少高度才能用“high”来描述,我们却难以给出准确结论。
语言的模糊性不同于语言的歧义性和含混性,其最大特点是缺乏明确的外延,具有亦此亦彼的性质,因而是不能用语境加以消除的。
2.2模糊语言的语用价值模糊语言表面上模糊,但实际上却体现了语言的严谨性和客观性。
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特色与翻译摘要模糊语言广泛存在于英美文学作品之中,正是由于模糊语言的存在,使文学作品有着朦胧美,为读者创造了更为广泛的想象与思考的空间。
本文首先将会介绍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应用,其次选取英美文学作品中使用模糊用语较为明显的经典作品片段进行分析,最后说明对模糊语言的翻译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模糊语言英美文学《老人与海》《威尼斯商人》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一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文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
语言是文学最重要的属性之一,是文学的灵魂所在。
著名学者刘再复认为,“文学与科学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科学是通过数字和抽象概念来表达,文学则依赖于语言的艺术来传达思维的图像,使读者在脑海想象出文学艺术的画面。
”他还认为,艺术的最本质特征是通过有限的模糊的艺术形象或语言,表现出无尽的社会生活。
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是指作品中的用词不仅具有字面意思,更是有着朦胧而广远的语意外延。
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运用,并非是运用不当,相反,更能使读者超越于文字而独立思考,享有足够的想象空间。
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多以模糊词语、模糊语句、模糊段落、模糊修辞方式等形式出现,通过模糊词语的表达,使读者对作品的表达产生模糊的意境,从而增强文学语言的表达效果。
模糊的语句及段落能够促使读者产生对上下文语境的联想与思考,最后模糊的修辞方式又能够提升作品语言的表现力,使模糊的意境更加逼真、生动,寓意更为深刻、丰富。
这就是文学作品的“模糊美”。
二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特色文学作品的创作是作家形象思维的书面化,而形象思维即是大脑中的模糊思维,因此,一部文学作品的构思创作也就是作家模糊思维的演绎。
通过文学语言将作家的模糊思维展现在读者面前,在品读的同时又是对作家模糊思维的接受与重塑。
连接作家与读者之间的只有文学语言,其将作者的生活感悟与情感通过作品表达,但语言的表达往往具有局限性,不可能完全将作者的微妙心理与复杂情感准确传达。
英语语言文学中的模糊语义的翻译
英语语言文学中的模糊语义指的是一种较为模糊或具有多义性的表达方式。
在翻译时,我们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来准确理解和传达模糊语义,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和表达。
在进行翻译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处理模糊语义:
1. 理解上下文:仔细分析文本的上下文,包括前后文、语境和承接词等,以揭示模
糊语义的真实含义。
2. 系统对比:将模糊语义与文本的其他部分进行对比,以获得更全面的理解。
比较
相似的表达方式和词语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线索和信息。
3. 询问作者:如果翻译过程中模糊语义的理解存在困难,可以尝试联系作者或“专家”,寻求他们对表达意图的解释。
4. 辅助翻译工具:翻译工具和在线词典可以帮助我们在遇到模糊语义时查找更多的
释义和参考资料,从而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在进行翻译时,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 准确性:尽可能准确地翻译模糊语义,以确保文本的信息传达一致和准确。
2. 文化差异:模糊语义可能因文化的不同而产生多种解读。
我们需要在翻译过程中
考虑到目标读者的背景和文化特点,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3. 灵活性:在某些情况下,翻译过程中可能需要运用一些灵活性,适当调整表达方
式来传达模糊语义的含义。
翻译模糊语义时,我们需要仔细分析文本的上下文、采取多种方法来理解和处理模糊
语义,并在确保准确性的前提下考虑到文化差异和目标读者的需求。
这样才能有效地传达
原文中的模糊语义,并保持文本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浅谈英语中的模糊语言摘要:模糊语言是语言的一种现象,是英语语言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广泛存在于口语和书面语中。
本文从模糊的概念出发,通过论述模糊语言的特征、翻译和功能,阐述模糊语言在外交、广告、国际贸易和新闻报道等领域的运用,最后达到顺利完成日常交际的作用。
关键词:模糊语言;英语;运用“模糊”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表达对象的不确定性,不清楚或不分明。
罗素(Russell)在1923年的《模糊》(“Vagueness”)的文章中把模糊定义为“当用于描述的体系与被描述的体系之间的关系不是一对一,而是多对一时,这个描述就是模糊的”。
模糊语言广义是指语言的模糊性,狭义指具有模糊性的语言单位:模糊词语和模糊结构。
模糊语言的基本特征就是语言上的模糊,此外在语义上也有模糊不确定性和语义上的变异性两个特征。
1模糊语言的翻译翻译是以“信”为要旨,但是由于翻译的情形复杂多变,如果不深刻体会语言这种工具所表达出的意境,加之不能灵活运用语言表达的丰富性来进行语际翻译,而一味地追求字面上的“实”,很可能会陷入“虚”的泥沼中。
模糊语言的翻译方法有以下几种:1.1对等法对等法实际就是一种以模糊对模糊,以精确对精确的翻译方法。
比如:Everybody’s business is nobody’s business,“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法各异,当英汉模糊概念表达不一致时,则采用译入语的模糊表达来转译原语的模糊表达。
1.2直译法用一种语言中的模糊语去翻译另一种语言中的模糊语,以保留模糊信息。
比如:Her description of what happenedapproximatedtothetruth,but she still left a fewdetails out.翻译成“她叙述所发生的事近于实情,但尚遗漏了个别细节问题。
”当英语中的模糊信息存在不对称性时,就需要用另一种语言中的非对等词来达语义相同的模糊信息。
翻译的语言学问题罗曼雅各布逊(Roman Jackoson,1896-1982),美国著名语言家。
雅各布逊是布拉格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对翻译的主要贡献是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主要体现在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 一书中。
美国语言学家雅各布逊的《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雅各布逊奠定了翻译的语言学理论和翻译的符号学理论的基础。
雅各布逊是用信息论和交际学的观点来看待语言和翻译的。
在他的这篇文章中,主要谈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论述了语言符号的问题。
②从符号学的观点出发,把翻译分为三类,既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和符际翻译。
③诗歌的翻译问题。
一、从语言符号的角度看翻译《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一开始,就直接论述了语言符号的问题。
雅各布逊不同意英国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ell)对语言的看法。
罗素认为,要理解词的意义,必须要有认知经验。
没有人能够理解奶酪一词,除非他见过奶酪。
雅各布逊从符号学出发,认为人们对词意的理解,并不取决于人们的生活经验以及对世界的认识,而首先取决于人们对赋予词的意义的理解。
词是语言的一个语言符号(code),其意义是人们赋予给它的。
理解了人们赋予该词的意义,也就理解了语言。
这就是语言的符号学观点。
雅各布逊以奶酪一词为例。
要知道奶酪的意义,并不一定需要吃过奶酪,而只要知道赋予奶酪的意义是什么就行了。
他进一步指出,“没有符号就没有意义。
”(There is no signatum without signum)所以按照雅各布逊的观点,意义是与符号有关,而不是与所指事物或现象有关。
例如,谁也没见过龙(dragon),麒麟(unicorn),神吃的食品(ambrosia)或神喝的酒(nectar),但我们知道这些词的意义。
雅各布逊采用皮尔士(Perice)的符号和意义的理论,指出不论是作为语言学家或普通的语言使用者,任何语言符号(linguistic sign)的意义在于进一步把它翻译成其他可替代的符号,尤其是翻译成更为发达的符号。
中医语言的模糊现象及英译策略摘要: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语言非标准化的影响,中医语言中存在模糊现象。
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音译法、直译法、意译法、补删法及省略法等英译策略,以推动中医英译研究的健康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中医文化的国际化传播进程。
关键词:中医语言;模糊现象;原因;英译策略语言的模糊现象是指在交际过程中,不能通过语言把对象描述的清楚准确,不能明确地表达人的需要,因而产生了意义模糊不精确的状况。
模糊现象是人类语言的客观属性。
中医语言的建立与发展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并是长期医疗临床实践的结果。
中医语言表达上简练难懂,因而在语言的使用上存在着大量的模糊现象。
主要分析中医语言的模糊现象,并结合实例介绍中医语言模糊现象的英译策略。
一、中医语言模糊现象的原因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语言的模糊现象比比皆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思维的模糊性根深蒂固,其由儒道等各种思想融合而形成。
在各种思想融合的过程中,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阴阳学说与气一元论不断融合,中医学理论体系也在逐步形成。
因此,阴阳学说与气一元论逐渐构成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框架和基石,模糊思维顺理成章地变成了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
在中医语言中,模糊现象主要表现为多变性及不确定性。
实际上,中医语言表达基本概念和原理往往使用其赖以产生的日常用语、文学及哲学语言。
中医语言结构简洁,具有较高的信息密度和传播力,从而使得中医语言具有高度的模糊性。
如,中医中的“活血调经”是指通过活血理气以达到调理月经的目的。
但是由于“活血”与“调经”之间省略连接词,读起来令人比较费解,如果在两者之间加上“以”一词,表意就清晰明确多了。
二、中医语言的模糊现象1.语言的概括性和抽象性语言是表示概念的符号系统,作为一种表意媒介,中医语言符号反映了中医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的本质属性。
如中医里的“气”就很典型,有正气、邪气、肾气等,不同的“气”分布与功用存在差异,其之间的区别却比较模糊。
从语义模糊性角度浅论三种译本的黛玉形象1 引言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琼斯(1980)曾经认为人们在说话和写作时常常使用不精确的,含糊的,难以下定义的术语和原则,即人们尽管使用不精确的表达和难于下定义的术语仍能相互理解。
这表明人类的认识能力具有一种模糊特性,它们的存在,对人们的抽象思维和信息传递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学者伍铁平(1999)、张乔(1998)等也从不同的角度对语言、语义、语用模糊做出了各自的理解和论述,他们的研究对我国模糊语义理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这些论述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语言模糊性的特征和实质,加深了我们对语义模糊性的认识。
人类的文学作品离不开模糊语言的运用,语义的无限衍生也就不可避免,这也是同一个文本会有多个译本的原因之一。
2 语义模糊性定义模糊性是人类自然语言的基本特征,也是翻译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组成部分(伍铁平,1999),英汉互译中翻译更具有明显的模糊性。
所谓语义的模糊性(fuzziness),是指语言的外延和内涵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语义不确定、界限不分明、亦此亦彼的性质,这种性质给翻译带来了阐释、转换的多样性(伍铁平,1999)。
首先,模糊性体现在语义的多层附加义。
讲究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其次,模糊性指语义的矛盾性。
如刘禹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无晴和有晴说的是天气,矛盾的词语形成意义的不确定性,恰恰有助于读者理解诗人隐约在说人的心境道是无情却有情。
第三,模糊性是语义的修辞化。
如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丰富的附加义是建筑在修辞的运用上的,给读者提供想象的余地。
最后,语义的语境依赖性,洞察文学作品言语中的言外之意,必须结合整个语境,这样才能使解读不致旁逸斜出。
正是由于文学语言存在模糊性这个特点,本文将从语义模糊性角度赏析三种译本的黛玉形象,看看三位翻译大家用何种翻译策略巧妙地处理了文本语言的模糊性,从而达到功能对等,最大限度地体现原文文本审美再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