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的区域范围、发展历程及历史地位共49页
- 格式:ppt
- 大小:4.68 MB
- 文档页数:49
苏区详细资料大全“苏”字缘于俄语汉译“苏维埃”。
后者在俄文中是“代表会议”或“会议”的意思,即十月革命后苏联的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 第一份党纲就明确表示承认苏维埃管理制度,党的“二大”后又进一步提出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思想。
苏区的含义,就是采用“苏维埃政权”组织形式的地区。
基本介绍•中文名:苏区•提出者:俄语汉译“苏维埃”•适用领域范围:行政•属性:十月革命后苏联的基本政治制度等基本信息,苏区纪事,苏区戏剧运动,苏区反腐纪事,苏区县,在苏区的屠杀,基本信息介绍究竟什么是苏区?从建立、发展到最后放弃,苏区走过了什么样的历程?苏区所指地苏区指的是江西赣南苏区。
中国的苏区中国第一个苏区诞生于1927年11月。
南昌起义失败后,彭湃分别在广东的陆丰县、海丰县成立了县苏维埃 *** 。
与此同时, *** 也在湖南茶陵建立了县工农政权。
中国苏维埃政权的建设从此开始。
随后,中国东南部、中部、西北部等地区相继成立了苏维埃政权。
1929年1月,*** 、朱德率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并于4月建成赣南苏区。
同年7月,以龙巖、永定、上杭三县为中心的闽西苏区基本形成。
江西兴国县社联主席胡玉春说,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赣南、闽西两块苏区连成一片,统称中央苏区,拥有21座县城,占地5万平方公里,人口达250万,是当时全国最大的苏区。
在彭德怀率领东方军两次向福建和赣东北出击之后,中央苏区面积继续扩大,于1933年达到鼎盛时期,目前中央党史研究室认可的中央苏区县多达28个,这是指按今天的行政区划的县级数量,如果在当年,中央苏区多达五六十个县,因为新设的县很多。
中国苏区的诞生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诞生,*** 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
当时,全国已在231个县、1910万人中建立了县以上的苏维埃式政权,苏区建设进入了全盛时期。
除赣南闽西的中央苏区,还有鄂豫皖苏区、湘鄂川黔苏区、鄂豫陕苏区、陕甘苏区等,红色政权覆及江西、福建、广东、安徽、湖南、湖北、四川、贵州、河南、陕西等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把五帝时代到夏代中期首领的更迭情况制作成图,如图1。
据此可知( )A.东夷族是早期国家形成中的主角B.华夏族在文明起源过程中占中心地位C.夷夏两族彼此争胜并且联盟执政D.夷夏两族的融合主要以战争方式实现2.学者劳思光将自我境界划分为四种,分别是形躯我,强调生理欲求;认知我,以知觉推理为要;情意我,重视生命感受;德性我,以价值自觉为主。
以下先秦诸子格言中,体现最后一种境界的是( )A.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B.人而无信,不知其可C.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D.可在乐生,可在逸身3.汉成帝时,薛宜上疏指出当时国家治理不善,“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错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
”汉桓帝时,“夷寇钞百姓,益州刺史山昱击破之。
”“荆州刺史度尚击零陵、桂阳盗贼及蛮夷,大破平之。
”由此可见,汉代刺史( )A.职权范围日渐缩小B.职权重心发生转变C.监察权力不断分化D.监察范围逐步扩大4.陆游说:“唐及国初,学者不敢议孔安国、郑康成,况圣人乎!自庆历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人所及……毁《周礼》、疑《孟子》……不难于议经,况传注乎!”清人皮锡瑞也指出,庆历后“其时风气实然,亦不独咎刘敞、王安石矣”。
这种社会风气( )A.有助于士人地位提升B.阻碍变法运动的推行C.有利于新思想的发展D.冲击了儒学正统地位5.明初,北京内城“商贾未集,市廛尚疏”,因此官府在皇城四门外等地修建民房和店房,召民居住,召商居货。
明中后期,“正阳门前搭盖棚房,居之为肆”,形成“布棚摊子满前门”的外城市肆。
这反映了( )A.城市商业区域的扩张B.新的经营方式出现C.城市商业分工的繁细D.工商业市镇的兴起6.晚清时期,国人对西学的认知,经历了从“朝士皆耻言西学”到80年代的“谈洋务者亦不以为深耻”,再到90年代后,形成了“中国人心至是纷纷欲旧邦新命”的气象。
中央苏区(中央革命根据地)1931年11月,在赣西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一般称中央中央苏区苏区。
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驻地。
其主要武装力量红一方面军又称中央红军。
中央苏区,亦称“中央革命根据地”,是指在1929年至1934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赣南和闽西建立的革命根据地,是全国13块革命根据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块。
随着近几年党史界的学者、专家对中央苏区范围的深入研究,中央苏区范围有所扩大。
截止2011年9月1日,中央党史研究室已确认全国共有42个中央苏区县:福建省达22个,江西省达13个,广东省7个。
1927年10月到1928年3月,中共赣西特委、赣南特委和赖经邦、李文林、古柏等在赣西南地区领导发动吉安东固、万安、泰和、永丰、赣县(赣州)、大埠、信丰、雩都(于都)、寻邬(寻乌)、南康谭口和兴国崇贤等地农民武装起义,建立了江西工农革命军,开辟了东固、桥头等革命根据地,为赣西南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28年9月,工农革命军第七、第九纵队组成红军独立第二团,李文林任团长兼党代表。
1929年2月,工农革命军第十五、第十六纵队和兴国游击队组成红军独立第四团,段起风任团长,金万邦任党代表。
5月,由红五军留在永新的一部及游击队合编为红军独立第五团,陈雷任团长。
同年冬,吉安、延福地区第三纵队改编为红军独立第三团。
这时赣西南地区的革命武装力量不断发展。
1928年2月至7月,郭滴人、邓子恢、朱积垒、张鼎丞等在闽西地区发动平和、龙岩、后田、永定和上杭蛟洋等地武装起义,建立了工农革命军第七军第十九师,成立了永定溪南区苏维埃政府,为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1929年1月14日,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率领红四军主力由井冈山根据地开始向赣南进军。
2月11日,红四军进抵瑞金与宁都交界的大柏地山区,歼灭尾追之敌刘士毅旅大部,俘敌800余人。
随后北上东固,与红军独立二团、红军独立四团会师,在赣南站住了脚。
54初心·长征·七十年导岗位,与朱德在新泉对红四军进行了为期10天的整训,为古田会议的胜利召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福建上杭·才溪乡“光荣亭”1956年重建时,毛泽东亲笔为其题名。
福建上杭·《才溪乡调查》纪念馆大厅江西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赣南省三级干部大会旧址江西于都·毛泽东旧居1934年9月毛泽东和贺子珍从瑞金云石山搬到这里居住。
10月18日从此出发长征。
福建古田·古田会议旧址古田会议旧址内景福建永定·牛牯扑华兴楼1929年7月,毛泽东同志被排挤出红四军的领导岗位,拖着带病的身体到闽西指导地方工作。
8月21日化名杨子任住进牛牯扑村的华兴福建长汀·瞿秋白烈士纪念碑福建长汀·瞿秋白同志就义处宁都起义纪念馆瑞金·中国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宁都·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56初心·长征·七十年瑞金·大柏地战斗旧址瑞金·大柏地战斗指挥所瑞金·无名英雄纪念碑瑞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旧址内景瑞金·云石山1934年7月至10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此地办公,并从此地被迫长征。
杨尚昆同志题“长征第一山”。
瑞金叶坪·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内景瑞金武阳桥1934年10月17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九军团从这里踏上武阳桥,跨过武阳河,开始了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瑞金叶坪·红军烈士纪念塔瑞金·云石山毛泽东在云石山的读书处瑞金云石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
1934年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形势发展需要,由叶坪搬到此地办公兴国·苏区干部好作风陈列馆兴国·长冈乡调查会会址兴国·长冈乡调查旧址之一兴国·将军广场兴国·长冈乡调查毛泽东住处。
名词解释1.(百度:中央苏区)1931年11月,在赣西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一般称中央苏区。
中央苏区即中央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
中央苏区是由以瑞金为中心的赣南、闽西两块苏维埃区域组成的。
(PPT:中央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群首脑机关所在地。
中央苏区是由以瑞金为中心的赣南、闽西两块苏维埃区域组成的。
1933年秋,中央苏区鼎盛时期疆域总面积,约8.4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453万,时称500万。
2.(中央革命根据地)1931年11月,在赣西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
位于江西南部、福建西部,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
中央革命根据地是以赣南、闽西两块根据地为基础创建的。
3.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建立的中央政权机构。
她是后来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雏形,首都为江西瑞金。
中央苏维埃政府的建立是我们党建立人民政权的探索和尝试,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各根据地、各部分红军的中枢指挥作用,1935年10月转移至陕北,首都由瑞金迁至陕西延安。
12月瓦窑堡会议后改为“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
1937年9月6日,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最后一个政府机关“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变更为“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政府”,此制实已终结。
1937年9月22日正式宣布取消。
备注、了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PPT167)中央苏区正式建立的标志,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及其中央政府的诞生。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一个全国性的国家政权机构,其版图疆域除直接辖有中央区外,还先后辖有湘赣、湘鄂赣、闽浙赣、鄂豫皖、川陕、湘鄂西、湘鄂川黔、琼崖、广西右江、闽东、陕甘边、陕北等苏维埃区域。
“中央苏区历史地位与发展·建宁论坛”在福建建宁举行作者:来源:《百年潮》2008年第10期2008年8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中共党史学会、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三明市委联合举办,中共三明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建宁县委承办的“中央苏区历史地位与发展·建宁论坛”在福建建宁举行。
论坛的主题是“中央苏区的历史地位与发展暨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的经验教训”。
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常务副会长陈威、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陈雄、中共三明市委秘书长程立双以及来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校、军事科学院、中央国家机关青联考察团、中共三明市委、市人大、中共建宁县委和闽、赣部分苏区县市党史研究专家学者等共90多人出席了论坛。
这次论坛共收到论文39篇,有14位专家学者作了发言。
与会专家学者对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进行了研讨,充分肯定了闽西北尤其是建宁县在中央苏区的历史地位以及反“围剿”作战中的作用,认为建宁人民为中央苏区的巩固和发展,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与会专家学者还对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在建立中央苏区过程中的主要贡献,中央苏区与红军的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的形成,毛泽东在建宁所作《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中央苏区的优抚工作,红一方面军无线电通讯队的建立,闽赣两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党史研究价值取向与时俱进,三明苏区在“海峡西岸”的发展对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中共建宁县委书记盛福江介绍了建宁县的革命历史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巩玉闽对论坛作了全面的总结。
论坛召开期间,代表们还参加了建宁“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园”开园仪式。
一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后代,包括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刘少奇的儿子刘丁,彭德怀的侄女彭钢,陈毅的儿子陈丹淮,罗荣桓的儿子罗东进,邓子恢的儿子、女儿邓淮生、邓小燕,朱德的外孙刘康,徐光友的儿子徐抗,刘瑞龙的女儿刘延宁等,出席了开园仪式。
红一方面军的创建与中央苏区的形成和发展□罗春花红一方面军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三大主力红军之一,是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培育下成长壮大起来的。
红一方面军的创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红军建设史的一件大事。
它的建立,使红军的兵力更加集中,指挥更加统一,不仅建立和完善了红军的组织指挥系统,而且大大增强了红军的战斗力,为红军实现从游击战为主向以运动战为主的转变,歼灭更强大的敌人创造了条件,有力地推动和保障了中央苏区的形成和发展。
同时,在中央苏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红一方面军由小到大、有弱变强,不断得到了发展壮大。
一、红一方面军创建的历史脉络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下,领导中国人民举行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8月1日,由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9月9日,毛泽东领导举行了著名的秋收起义,后率部沿罗霄山脉南下,10月抵达井冈山,从而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和湘南起义农军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胜利会师。
会师后,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王尔琢任参谋长。
6月,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改称为红军第四军。
1928年7月22日,彭德怀率领湘军独立第五师第一团发动了平江起义,起义成功后,部队改编为红军第五军第十三师,彭德怀任军长兼师长,滕代远任党代表,邓萍任参谋长。
1928年12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五军主力到达宁冈,与红四军会师。
而黄公略则率领一部分红军留守湘鄂赣边坚持游击战争。
1928年1月至4月,赣西、赣南各地先后举行农民起义,起义部队改编为工农革命军各游击纵队,后来又改编成江西红军独立团。
1929年1月,为打破国民党军对井冈山根据地红军的“会剿”,红四军主力转战赣南、闽西,从而开创了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
8月,彭德怀、膝代远率部转战湘鄂赣边区。
中央苏区县作者:来源:《源流》2012年第01期梅县是叶剑英元帅的故乡,广东著名的革命老根据地之一,历来是梅州地区革命活动的中心,同时也是解放战争时期闽粤赣边区革命斗争的中心。
从大革命起至解放战争结束,梅县中共组织领导的革命斗争从未间断过。
梅县优秀儿女英勇奋战,前仆后继,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2011年8月,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正式确认梅县为“中央苏区县”。
梅县获确认为中央苏区县,标志着当地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历史地位得到了恢复和肯定,告慰了先烈,同时也激励了梅县人民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全力实施“培育绿色产业、建设宜居家园、打造客都明珠”的发展战略,认真探索和实践山区科学发展模式,在这片红色土地上谱写绿色崛起的新篇章。
中央苏区梅县光辉历程梅县地处粤东山区,为闽粤赣三省边陲要地,是广东革命老根据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于地理位置和斗争的历史渊源,梅县较长时间是闽粤赣、福建省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央苏区管辖范围。
1925年在国共合作时期,以共产党骨干为先锋的东征取得了伟大胜利。
东征军两次东征攻下梅城后,叶剑英兼任梅县县长。
从此,在梅县播下了革命火种,是年冬,梅县党组织成立。
1927年“4·12”后,为了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大屠杀,梅县党组织高举武装斗争旗帜,发动了震撼粤东乃至闽粤赣边的梅县“五·一二”武装暴动。
暴动胜利后,成立了红色政权——梅县人民政府,选举了钟克平为主席,黄柏、周静渊、朱仰能、林一青、李铁民、钟贯鲁等7位执行委员。
从此,梅县党组织领导民众走上了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之路。
红四军推动全县红色政权的建立1929年l0月17日,梅县县委指示松江区委派出陈胜侯、郭中富到武平象洞,给红四军当向导。
两日后,红四军在朱德指挥下到达松源,首战告捷,歼灭国民党陈维远部一个营。
梅县党组织积极配合,组织武装力量(红46团)先后突袭丙村和甲坑等地,为红四军出击粤东北扫除障碍。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十三块苏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十三块苏区1、中央苏区中央苏区,也称中央革命根据地,位于江西南部、福建西部,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打造的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
1929年2月,朱毛红军转战赣南、闽西,开始开辟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
1930年底至1931年秋,经过第一至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后,中央苏区正式形成。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宣告成立。
1933年1月,中共中央从上海迁入瑞金,中央苏区成为全国苏维埃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中央苏区经过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后,至1934年1月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中央苏区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达到鼎盛时期。
1934年秋,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利,10月,中央红军主力从瑞金等地出发长征。
此后,中央苏区组建了以项英为书记的中央分局,以陈毅为主任的中央政府办事处,开始领导留守红军开展艰苦卓绝的苏区三年游击战争。
中央苏区先后辖江西、福建、闽赣、粤赣、赣南5个省级苏维埃政权,60个行政县。
中央苏区总人口为453万,总面积约8.4万平方公里。
2、湘赣苏区湘赣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井冈山、赣西南、湘东南地区革命斗争基础上,于1930年2月至1934年8月建立发展起来的,是继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7年10月-1930年2月)后的第二个革命根据地。
湘赣苏区比较稳定巩固的面积约2.8万平方公里,基本苏区人口约100余万。
1931年10月,中共湘赣省委、湘赣省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领导苏区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四次“围剿”战争。
1934年8月,湘赣苏区主力红军红六军团西征,湘赣苏区逐渐被国民党军占领。
3、湘鄂赣苏区湘鄂赣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彭德怀、滕代远领导在湖南、湖北、江西三省边界地区革命斗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跨湘、鄂、赣3省边境20余县,人口约300万。
吉州区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苏区是在赣西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吉州区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隶属吉安县,是吉安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郊区的长塘镇、樟山镇、兴桥镇的一小部分及白塘街道所辖的各行政村为吉安县坊廊乡、兴桥镇的大部分属吉安县儒行乡、禾埠乡属吉安县永福乡、曲濑镇属吉安县儒林乡。
是赣西地区的中心县城,是整个赣西南的军事要塞。
一、大革命时期,吉州区(吉安城)是赣西党组织和工农运动的发祥地。
1926年1月,成立中共吉安小组。
3月,成立中共吉安特别支部,这是赣西地区第一个党支部,是江西省党员最多的一个支部,特支委派党员回到各自家乡发展党员,建立组织,党组织以吉州区(吉安城)为中心,辐射赣西各县。
1927年1月,成立中共吉安地委,管辖10个县、30个支部(小组),其中吉安城区(现吉州区)内有13个支部。
党组织的发展,掀起了吉安城乡工农革命运动的高潮,吉安总工会组织三次较大规模的罢工斗争,城郊水东农民协会对省水巡局职员,劣绅麻安邦横行乡里,鲸吞公产的罪行进行清算的控告,迫使江西省政府以致坐镇南昌的蒋介石,不得不责成江西省高等法院审判严办,并“令江西水巡局长再庇一人而拂众意。
”吉安城乡工农斗争的胜利,致使广大赣西地区的工农革命浪潮汹涌澎湃,势不可挡。
1926年11月29日,宋庆龄、何香凝、苏联顾问鲍罗廷等一行,北上武汉途中,乘船抵吉安,在党政机关及群众代表欢迎宴会上,鲍罗廷通过张太雷翻译,赞扬吉安的工农运动开展得好,对国民革命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二、“十万工农下吉安”的壮举,致使赣西、赣南两块革命根据地联成一片,以赣西南根据地为主要基础的苏维埃中心,即中央苏区初步创立。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中央“八七”会议制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
1927年10月,中共吉安县委在吉安城(吉州区)内肖家巷恢复成立,书记张一道。
至1928年6月,管辖6个区委20多个支部、党员800余人。
“苏”字缘于俄语汉译“苏维埃”。
后者在俄文中是“代表会议”或“会议”的意思,即十月革命后苏联的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第一份党纲就明确表示承认苏维埃管理制度,党的“二大”后又进一步提出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思想。
苏区的含义,就是采用“苏维埃政权”组织形式的地区。
苏区指的是江西赣南苏区。
中国第一个苏区诞生于1927年11月。
南昌起义失败后,彭湃分别在广东的陆丰县、海丰县成立了县苏维埃政府。
与此同时,毛泽东也在湖南茶陵建立了县工农政权。
中国苏维埃政权的建设从此开始。
随后,中国东南部、中部、西北部等地区相继成立了苏维埃政权。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并于4月建成赣南苏区。
同年7月,以龙岩、永定、上杭三县为中心的闽西苏区基本形成。
江西兴国县社联主席胡玉春说,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赣南、闽西两块苏区连成一片,统称中央苏区,拥有21座县城,占地5万平方公里,人口达250万,是当时全国最大的苏区。
在彭德怀率领东方军两次向福建和赣东北出击之后,中央苏区面积继续扩大,于1933年达到鼎盛时期,目前中央党史研究室认可的中央苏区县多达28个,这是指按今天的行政区划的县级数量,如果在当年,中央苏区多达五六十个县,因为新设的县很多。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诞生,毛泽东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
当时,全国已在231个县、1910万人中建立了县以上的苏维埃式政权,苏区建设进入了全盛时期。
苏区的主要支撑力量是中国工农红军,中国共产党是苏区的执政党,有一套相对完全的国家机器,这是苏区和白区最大的区别。
苏区的经济基础是自耕农为主的农业经济,工业落后,这导致苏区无法长期在国民党政权的包围攻击下生存。
胡玉春说,这种局面不久便被“左”倾路线统治所破坏。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苏区的面积一天天缩小。
1934年10月,随着中央红军开始战略转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了“马背上的共和国”。
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Central Revolutionary Base Area)1931年11月,在赣西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
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驻地,其主要武装力量红一方面军又称中央红军。
1927年10月到1928年3月,中共赣西特委、赣南特委和赖经邦、李文林、古柏等在赣西南地区领导发动吉安东固、万安、泰和、永丰、赣县(赣州)、大埠、信丰、雩都(于都)、寻邬(寻乌)、南康谭口和兴国崇贤等地农民武装起义,建立了江西工农革命军,开辟了东固、桥头等革命根据地,为赣西南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28年9月,工农革命军第七、第九纵队组成江西红军独立第二团,李文林任团长兼党代表。
1929年2月,工农革命军第十五、第十六纵队和兴国游击队组成江西红军独立第四团,段起凤任团长,金万邦任党代表。
5月,由红五军留在永新的一部及游击队合编为江西红军独立第五团,陈雷任团长。
同年冬,吉安、延福地区第三纵队改编为江西红军独立第三团。
这时赣西南地区的革命武装力量不断发展。
1928年2月至7月,郭滴人、邓子恢、朱积垒、张鼎丞等在闽西地区发动平和、龙岩、后田、永定和上杭蛟洋等地武装起义,建立了工农革命军第七军第十九师,成立了永定溪南区苏维埃政府,为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1929年1月14日,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率领红四军主力由井冈山根据地开始向赣南进军。
2月11日,红四军进抵瑞金与宁都交界的大柏地山区,歼灭尾追之敌刘士毅旅大部,俘敌800余人。
随后北上东固,与红军独立二团、红军独立四团会师,在赣南站住了脚。
3月中旬,红四军利用闽西敌军兵力空虚之机,第一次挥师入闽,在闽西地方党和邓子恢、张鼎丞等率领的革命武装配合下,首战长汀附近的长岭寨,击溃闽西地方军阀、福建省防军第二混成旅郭凤鸣部,击毙旅长郭凤鸣,进占长汀县城,建立了长汀县革命委员会。
3月20日,红四军在长汀召开前委扩大会议,决定利用军阀混战之机,在赣西南、闽西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红色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