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对抗生素的选用
- 格式:pdf
- 大小:1023.88 KB
- 文档页数:3
乌司他丁联合生长抑素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效果
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常见危重疾病,其主要特点是胰腺自身消化酶激活,导致严重的胰
腺组织炎症反应和严重的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
乌司他丁和生长抑素是两种有效的药物,已有研究表明,乌司他丁联合生长抑素治疗急性胰腺炎能够减轻症状,缩短住院时间,改
善患者预后。
乌司他丁是一种选择性背景K+ATP通道激活剂,能够通过激活背景K+ATP通道抑制细
胞的胰岛素分泌,从而减轻胰腺的代谢负担,降低胰腺组织炎症反应和胰腺坏死的发生率。
生长抑素则是一种抑制生长激素分泌的激素,能够减轻炎性细胞浸润和胰腺炎症反应,有
效改善患者疼痛、食欲不振等症状。
实验结果表明,乌司他丁联合生长抑素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总有效率高于单一药物的治疗。
具体来说,其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体温、白细胞计数和疼痛程度,增加胰腺酶的活性,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此外,该联合给药方案还能有效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如胰腺坏死、腹腔感染等。
乌司他丁联合生长抑素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不良反应较少,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
泻等轻微症状,且症状通常在服药后2-3天内消失。
另外,该联合给药方案也不会影响患
者的胰岛素分泌和血糖水平。
综上所述,乌司他丁联合生长抑素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急性胰腺炎的联合给药方案,能够显著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改善症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预后。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该方案仍需要在严密监测下使用,且可能不适用于所有患者,特别是
有胰腺出血、坏死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
中国急性胰腺炎治疗指南2023重点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胰腺疾病,及时和正确的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关键。
基于2018年的中国急性胰腺炎治疗指南,我们对其进行了修订和更新,制定了中国急性胰腺炎治疗指南2023版重点。
以下是该指南的主要内容和重点:1. 诊断与评估- 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检查结果,及时明确诊断并分级。
急性胰腺炎可分为轻型、中度和重型。
- 评估严重程度的指标包括APACHE II评分、Ranson评分、CTSI评分等。
2. 支持性治疗- 加强监护和全面支持,确保患者的稳定和安全。
- 早期应用液体复苏,平衡液体和电解质的失衡。
- 严密监测和处理胰腺坏死、感染、休克、ARDS等并发症。
- 管理合并症,如胆道梗阻和胰腺假性囊肿等。
3. 药物治疗- 早期应用抗生素,但需根据病原学、药物耐药性及患者病情进行个体化选择。
- 控制炎症反应的药物治疗,如糖皮质激素和非甾体抗炎药。
- 适时应用其他药物如胰腺酶替代、胰岛素等。
4. 营养支持- 早期开始肠内营养,避免全胃肠外营养。
- 减少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增加蛋白质的摄入。
- 根据患者营养状况和需要,调整能量和营养成分的供给。
5. 心理支持和康复- 给予患者和家属情感上的支持。
- 合理安排患者康复计划,提供康复辅助服务。
该指南旨在提供给临床医生一个常规化的治疗指导,但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患者特征和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决策。
同时,随着科学研究的进展和临床实践的不断积累,治疗指南也需定期更新和修订。
请注意,该文档的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的治疗决策需要临床医生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患者情况作出。
急性胰腺炎怎么治疗胰腺炎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急性胰腺炎也是胰腺炎的一种类型。
急性胰腺炎的起病比较急,会有明显的腹痛腹胀症状,对于这种疾病建议及早治疗。
急性胰腺炎在临床上的表现有轻有重,治疗方面也要考虑其症状表现的严重程度,那么急性胰腺炎应该怎么治疗?★ 1.禁食、鼻胃管减压持续胃肠减压,防止呕吐和误吸。
给全胃肠动力药可减轻腹胀。
★ 2.补充体液防治休克全部病人均应经静脉补充液体、电解质和热量,以维持循环稳定和水电解质平衡。
预防出现低血压,改善微循环。
★ 3.解痉止痛诊断明确者,发病早期可对症给予止痛药。
但宜同时给解痉药。
禁用吗啡,以免引起Oddis括约肌痉挛。
★ 4.抑制胰腺外分泌及胰酶胃管减压、H2受体阻滞剂、抗胆碱能药、生长抑素等,一般用于病情比较严重的病人。
胰蛋白酶抑制剂如抑肽酶、加贝酯等具有—定的抑制胰蛋白酶的作用。
★ 5.营养支持早期禁食,主要靠完全肠外营养(TPN)。
当腹痛、压痛和肠梗阻症状减轻后可恢复饮食。
除高脂血症病人外,可应用脂肪乳剂作为热源。
★ 6.抗生素的应用早期给予抗生素治疗,在重症胰腺炎合并胰腺或胰周坏死时,经静脉应用广谱抗生素或选择性经肠道应用抗生素可预防因肠道菌群移位造成的细菌感染。
★ 7.手术治疗胰腺脓肿,胰腺假性囊肿和胰腺坏死合并感染是急性胰腺炎严重威胁生命的并发症。
如诊断不确定;继发性的胰腺感染;合并胆道疾病;虽经合理支持治疗,而临床症状继续恶化,应手术治疗。
胰腺炎怎样治疗?*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胰腺炎的治疗方法,治疗胰腺炎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胰腺炎应该吃什么药。
*胰腺炎怎么治疗?*一、西医*1、治疗急性胰腺炎急性水肿型胰腺炎以姑息治疗为主,而出血坏死型胰腺炎应根据情况予以治疗。
对急性水肿性胰腺炎在非手术治疗的过程中,需严密观察其病程的衍变。
对胰腺局限性坏死的治疗观点尚有所争议。
非手术疗法:大部分急性水肿型胰腺炎,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的术前准备,非手术疗法包括:防治休克,改善微循环、解痉、止痛,抑制胰酶分泌,抗感染,营养支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等。
1.防治休克改善微循环:通过CVP和尿量的监测,通过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和尿量、比重的变化进行输液。
为改善微循环予以适量输入右旋糖酐。
此外根据血生化所检测的电解质变化,以及血气所测得的酸碱结果给补充钾、钙离子和纠正酸碱失衡。
2.抑制胰腺分泌:H2受体阻断剂:如甲氰咪胍(cimetidine)、雷尼替丁(ranitidine)、法莫替丁(farmatidine)等。
抑肽酶(Trasylol):目前的剂量是2万单位/公斤体重,加入静脉输液内滴注,1周为1疗程。
3. 解痉止痛:传统方法是静脉内滴注0.1%的普鲁卡因用以静脉封闭。
并可定时将杜冷丁与阿托品配合使用,既止痛又可解除Oddi括约肌痉挛。
另有亚硝酸异戊酯、亚硝酸甘油等在剧痛时使用之。
4.营养支持:①轻度胰腺炎,又无并发症者,不需要营养支持;②中、重度急性胰腺炎,早期开始营养支持(在血动力学和心肺稳定性允许的情况下);③初期营养支持,应通过肠道外途径,要有足够量的热量;④病人在手术时做空肠造口输供肠饲;⑤当病人的症状、体检以及CT检查所显示的胰腺图像,基本正常后,再行口服饮食,但含脂肪要少。
5.抗生素的应用: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时应用抗生素是无可非议的。
急性水肿性胰腺炎,作为预防继发感染,应合理的使用一定量的抗生素。
近些年研究,胰腺感染的菌种出现的频率依次为: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肠球菌、金葡菌、绿脓杆菌、奇异假单孢菌、链球菌、产气肠杆菌、脆弱类杆菌等。
急性胰腺炎一、病因和发病机理急性胰腺炎在急腹症中相当常见,按发病情况可分为急性胰腺炎和急性复发性胰腺炎。
前者既往无发作史,后者为反覆发作者,包括以前仅有一次发作者。
按病理可分为急性水肿型胰腺炎,主要病理改变为间质水肿;另一类型为严重的急性出血性胰腺炎,也有称为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两种病理类型在理论上可以由前者演变恶化为后者,但临床上往往看到水肿型起病轻,发展慢,过程比较平稳,而并不发展为险恶的出血坏死型,临床上且以水肿型为多见。
出血坏死型病情凶险,常为暴发性,症状体征均严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
据国外文献报道死亡率为20%~40%,我国近年报道为21%~38%。
致病原因,国外强调与长期饮酒有关,我国和胆道疾病尤其和胆石症关系密切。
其他因素很多,一般外科参考书均有叙述。
关于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理亦有几种说法,比较普遍被接受的解释为:胰管因功能或器质性的原因而引起梗阻。
在这种情况下,又因食物、药物等原因刺激十二指肠,产生大量促胰液素,促胰液素使胰液大量分泌,使胰管内压力急剧上升,胰酶逆行进入胰腺间质,遂触发急性胰腺炎。
二、临床表现(一)急性腹痛起病往往急骤。
位于上腹部以剑突下为中心,可偏右或偏左,有时为整个上腹部疼痛。
持续性,可同时伴背痛。
因胆道疾病原发而致的急性胰腺炎,腹痛可起自右上腹,有的放射到肩部,疼痛通常均较剧烈。
(二)胃肠道症状往往有恶心或呕吐,上腹部胀满感等,发展到一定时候,均有腹胀,有的病例上腹胀闷难受的感觉甚至较疼痛更突出。
(三)体格检查常可发现上腹部肌紧张及压痛和反跳痛,左右常不等。
合并胆道疾病者,右季肋下胆囊区亦常有压痛。
严重的出血坏死性病例可见到侧腰部皮下瘀血(Grey Turnes征)和脐周皮下出血(Cullen征),为病情严重,预后不良的征兆。
(四)发热体温升高但开始很少高烧。
脉速常达100次/min以上;严重的病例可达150次/min。
心率不齐、血压下降、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在严重病例亦不少见。
胰腺炎的最佳治疗方法有哪些 ?这几个妙方 ,缓解胰腺炎 !提起胰腺炎,相信知道的人并不多。
这是一种常见的急性炎症性疾病,在我们生活中时有发生。
该病的出现,不仅会对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产生影响,还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
说到这了,难免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对人体会产生哪些危害?如何展开正确的治疗?鉴于大多数了解的并不清楚,接下来本文就胰腺炎的基本概念、危害及最佳治疗方法进行一一介绍,希望能够为大家解惑。
1.胰腺炎到底是种什么疾病?胰腺炎,顾名思义,就是胰腺组织所发生的炎症。
这种疾病,有急性与慢性之分。
先来说急性胰腺炎,也就是疾病发作时间较短,通常表现为突然发作。
再来说,慢性胰腺炎,从字面意思可知道,此类疾病有着缓慢的发病周期,基本上不会在短时间内结束。
在发炎期间,患者往往会出现腹痛、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
此种疾病一旦发生,若不能及时有效的进行治疗,任由病情发展,将会引发一系列心脏、消化系统等方面的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很大威胁。
因此,得了胰腺炎的患者,应对自己的疾病予以重视,积极进行治疗。
二、胰腺炎的主要危害有哪些?1、对消化系统的危害胰腺炎一旦发生,无论其是急性胰腺炎,还是慢性胰腺炎,都会对消化系统各脏器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在患者身上具体可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消化道出血、腹膜炎、腹腔脓肿、黄疸等。
1.对血液系统的伤害胰腺炎会造成多种胰外表现,但引起血液系统发生变化的情况比较少。
临床上常见的血液系统变化有以下几点:凝血功能异常、皮肤瘀斑、白细胞数量急剧增多等。
1.对呼吸系统的损害呼吸系统并发症以急性胰腺炎较为多见,大概有70%的急性胰腺炎病人都存在呼吸功能不全的现象。
往往由急性胰腺炎所引发的呼吸系统病变会对其疾病的治疗带来很大的难度,这是导致胰腺炎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一些急性胰腺炎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其肺部病理通常表现为微小肺不张、肺泡及间质水肿等变化。
乌司他丁联合生长抑素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效果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腹痛疾病,主要是由于胰腺炎症反应引起的。
炎症主要是由于胰腺内分泌及消化酶系统的失控所导致的,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胰腺组织的炎症、坏死、出血、渗出液和肿胀等。
乌司他丁联合生长抑素是目前用于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常用药物,研究表明联合使用这两种药物可以显著改善病情,减轻患者的症状,有助于加速康复。
本文将对乌司他丁联合生长抑素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效果进行探讨。
乌司他丁是一种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质子泵的活性,减少胃酸的分泌量,从而减轻胃肠黏膜的损伤。
而生长抑素是一种胰岛素抑制激素,可以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减少胰岛素对胰腺的刺激作用,降低胰腺的负担。
联合使用乌司他丁和生长抑素可以在不同层面上减轻胰腺的负担,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感受,缩短病程。
根据临床研究表明,乌司他丁联合生长抑素可以有效地改善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症状,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乌司他丁联合生长抑素可以缩短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住院时间。
急性胰腺炎患者一般需要在医院接受治疗,由于疾病的急性和病情的严重,住院时间通常较长。
而乌司他丁联合生长抑素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加速疾病的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可以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资源的消耗,减轻患者和家属的经济负担。
乌司他丁联合生长抑素可以提高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治疗效果。
乌司他丁和生长抑素作为两种不同的药物,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联合使用可以在不同层面上干预疾病的发展,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研究表明,乌司他丁联合生长抑素可以显著缩短急性胰腺炎的病程,降低病情的严重程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康复率。
乌司他丁联合生长抑素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还可以提高治疗的有效性,有助于加速疾病的康复。
乌司他丁联合生长抑素是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有效方法,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但在使用过程中,仍需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4)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4)2015-02-17 23:04来源:中华普通外科杂志作者: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字体大小-|+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于2000年制定了我国《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草案》,在2004 年召开的第十届全国胰腺外科学术研讨会上,重点讨论了该草案的增补和修订内容,2006 年更名为《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同年11 月经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全体委员会议集体讨论通过,并于2007年发布。
该指南发布以来,对于急性胰腺炎的规范化诊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近年,有关急性胰腺炎严重度分级方法、局部相关并发症定义、外科干预时机和方式等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为此有必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进行增补和修订以进一步规范急性胰腺炎诊治。
修订后的指南更名为《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4)》,且依照新的急性胰腺炎分类标准,主要讨论中重症和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
一、临床诊断(一)定义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指多种病因引起的胰酶激活,继以胰腺局部炎症反应为主要特征,病情较重者可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并可伴有器官功能障碍的疾病。
(二)临床表现AP 的主要症状多为急性发作的持续性上腹部剧烈疼痛,常向背部放射,常伴有腹胀及恶心呕吐。
临床体征轻症者仅表现为轻压痛,重症者可出现腹膜刺激征、腹水,偶见腰肋部皮下淤斑征(Grey-Turner 征)和脐周皮下淤斑征(Cullen 征)。
腹部因液体积聚或假性囊肿形成可触及肿块。
可以并发一个或多个脏器功能障碍,也可伴有严重的代谢功能紊乱。
增强CT 为诊断AP 有效检查方法,Balthazar CT 评级(表1)、改良的CT 严重指数评分(modified CTseverity index,MCTSI)(表2)常用于炎症反应及坏死程度的判断。
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与治疗 急性胰腺炎 (acute pancreatitis, AP) 是指多种病因引起的胰酶激活,继
以胰腺局部炎症反应为主要特征, 伴或不伴有其它器官功能改变的疾病。 临床上,
大多数患者的病程呈自限性; 20% ~ 30%患者临床经过凶险。总体死亡率为 5% ~ 10%。
【急性胰腺炎病因】 急性胰腺炎的病因较多,且存在地区差异。在确诊急性胰腺炎基础上,应 尽可能明确其病因,并努力去除病因,以防复发。 ( 一) 常见病因
胆石症 ( 包括胆道微结石 ) 、酒精、高脂血症。 ( 二) 其他病因
壶腹乳头括约肌功能不良、 药物和毒物、 ERCP术后、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外伤性、高钙血症、腹部手术后、胰腺分裂、壶腹周围癌、胰腺癌、血管炎、感
染性 ( 柯萨奇病毒,腮腺炎病毒, HIV,蛔虫症 ) 、自身免疫性 ( 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 ) 、α1- 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等。 ( 三) 经临床与影像、生化等检查,不能确定病因者称为特发性。
( 四) 急性胰腺炎病因调查
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家族史,既往病史,酒精摄入史,药物服用史等。计算体重指数( BMI)。
基本检查:血清淀粉酶测定,肝功能试验,血脂测定、血糖测定,血钙测定;腹部 B 超。
深入检查:病毒测定,自身免疫标志物测定, 肿瘤标记物测定(CEA、CA19-9)测定; CT扫描 ( 必要时行增强 CT), ERCP/MRCP,超声内镜( EUS)检查,壶腹乳头括约肌测压(必要时) ,胰腺外分泌功能检测等。
【急性胰腺炎临床表现】 腹痛是急性胰腺炎的主要症状,位于上腹部,常向背部放射,多为急性发作,呈持续性,少数无腹痛。可伴有恶心、呕吐。发热常源于急性炎症、坏死胰腺组织继发感染、或继发真菌感染。发热、黄疸者多见于胆源性胰腺炎。
除此之外,急性胰腺炎还可伴有以下全身并发症:心动过速和低血压,或 休克;肺不张、胸腔积液和呼吸衰竭, 有研究表明胸腔积液的出现与急性胰腺炎 严重度密切相关并提示预后不良;少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耳鸣、复视、谵妄、 语言障碍及肢体僵硬, 昏迷等胰性脑病表现, 可发生于起病后早期, 也可发生于 疾病恢复期。 体征上,轻症者仅为轻压痛, 重症者可出现腹膜刺激征, 腹水,Grey-Turner征, Cullen 征。少数病人因脾静脉栓塞出现门静脉高压,脾脏肿大。罕见横结肠坏死。腹部因液体积聚或假性囊肿形成可触及肿块。 其他可有相应并发症所具有的体征。
急性胰腺炎的诊治和疗效判断标准急性胰腺炎(AP)是指多种病因弓l起的胰酶激活,继以胰腺局部炎症反应为主要特征,伴或不伴有其他器官功能改变的疾病。
l临床上,大多数患者的病程警自限性,20%~30%患者临床经过凶险。
总体病死率为5%~l0%。
一、诊断1、AP:临床上表现为急性、持续性腹痛(偶无腹痛),血清淀粉酶活性增高≥正常值上限3倍,影像学提示胰腺有或无形态改变,排除其他疾病者。
可有或无其他器官功能障碍。
少数病例血清淀粉酶活性正常或轻度增高。
2、轻症AP(MAP):具备AP的临床表现和生化改变,而无器官功能障碍或局部并发症,对液体补充治疗反应良好。
Ranson评分<3,或APACHEⅡ评分<8,或CT分级为A、B、C。
3、重症AP(SAP):具备AP的临床表现和生化改变,且具下列之一者:局部并发症(胰腺坏死,假性囊肿,胰腺脓肿);器官衰竭;Ranson评分≥3;APACHEⅡ评分≥8;CT分级为D、E。
全病程大体可以分为三期,但不是所有患者都有三期病程,有的只有第一期,有的有两期,有的有三期。
(1)急性反应期:自发病至2周,可有休克、呼吸功能障碍、肾功能障碍和脑病等并发症。
(2)全身感染期:发病2周~2个月,以全身细菌感染、深部真菌感染或双重感染为其主要临床表现。
(3)残余感染期:时间为发病2~3个月以后,主要临床表现为全身营养不良,存在后腹膜或腹腔内残腔,常常引流不畅,窦道经久不愈,伴有消化道瘘。
4、建议:(1)对临床上SAP患者中病情极其凶险者冠名为:暴发性胰腺炎(fulminate panereatitis),或早期重症AP。
其定义为:SAP患者发病后72 h内出现下列之一者:肾功能衰竭(血清肌酐>l76.8 µmol /L)、呼吸衰竭[PaO2≤60 mm Hg(1 mm Hg = 0.133 kPa)]、休克(收缩压≤80 mm Hg,持续l5min)、凝血功能障碍[凝血酶原时间<70%和(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45 S]、败血症(体温>38.5℃、白细胞>16.0×109/L 、剩余碱≤4 mmol/L,持续48 h,血/抽取物细菌培养阳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体温>38.5℃、白细胞>l2.0×109/L、剩余碱≤2.5 mmol/L,持续48 h,血/抽取物细菌培养阴性)。
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4)2015-02-17 23:04来源:中华普通外科杂志作者: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字体大小-|+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于2000 年制定了我国《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草案》,在2004 年召开的第十届全国胰腺外科学术研讨会上,重点讨论了该草案的增补和修订内容,2006 年更名为《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同年11 月经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全体委员会议集体讨论通过,并于2007 年发布。
该指南发布以来,对于急性胰腺炎的规范化诊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近年,有关急性胰腺炎严重度分级方法、局部相关并发症定义、外科干预时机和方式等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为此有必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进行增补和修订以进一步规范急性胰腺炎诊治。
修订后的指南更名为《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4)》,且依照新的急性胰腺炎分类标准,主要讨论中重症和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
一、临床诊断(一)定义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指多种病因引起的胰酶激活,继以胰腺局部炎症反应为主要特征,病情较重者可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并可伴有器官功能障碍的疾病。
(二)临床表现AP 的主要症状多为急性发作的持续性上腹部剧烈疼痛,常向背部放射,常伴有腹胀及恶心呕吐。
临床体征轻症者仅表现为轻压痛,重症者可出现腹膜刺激征、腹水,偶见腰肋部皮下淤斑征(Grey-Turner 征)和脐周皮下淤斑征(Cullen 征)。
腹部因液体积聚或假性囊肿形成可触及肿块。
可以并发一个或多个脏器功能障碍,也可伴有严重的代谢功能紊乱。
增强CT 为诊断AP 有效检查方法,Balthazar CT 评级(表1)、改良的CT 严重指数评分(modified CTseverity index,MCTSI)(表2)常用于炎症反应及坏死程度的判断。
急性重症胰腺炎的症状_急性重症胰腺炎怎么办重症急性胰腺炎起病凶险,病死率较高。
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识别及早期治疗有助于减少器官衰竭、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
急性重症胰腺炎有哪些症状?急性重症胰腺炎有哪些治疗方法?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急性重症胰腺炎的症状,希望对你有用!急性重症胰腺炎症状1.腹痛:约95%的急性胰腺炎患者因腹痛而就诊。
SAP患者腹痛时间可持续1~2周。
发病3~4周后出现腹痛,需警惕胰腺脓肿的形成。
有少数患者,尤其是老年人或身体虚弱者有时只有轻微腹痛,甚至无腹痛,但是容易发生突然休克或猝死,预后较差。
2.恶心、呕吐:在起病后几乎全部患者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为食物或胆汁,偶有患者可吐出蛔虫,呕吐的程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一致。
呕吐后腹痛常不能缓解。
3.腹胀:SAP患者通常腹胀明显,出现肠郁张或并发麻痹性肠梗阻。
4.发热:发病一周内发热系SIRS反应所致,第二周后出现发热则常见于坏死胰腺组织的继发感染或胰腺脓肿形成。
5.黄疸:一般在病初24小时内不出现黄疸,起病后第2~3日内由于胰头水肿压迫胆总管可出现阻塞性黄疸,多在几日内消退。
如黄疸持续不退或加深,应怀疑合并胆总管结石。
发病第二周后出现黄疸,应考虑由胰腺炎并发胰腺脓肿或假性囊肿压迫胆总管所致。
6.休克:SAP患者有时候会出现休克现象,表现为烦躁不安、皮肤呈大理石花斑样紫绀、四肢湿冷、血压下降、脉搏细速。
暴发型者可在发病后短时间内出现猝死。
因此,在遇到突然休克的患者,用其他常见原因不能解释时,应考虑到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可能性。
急性重症胰腺炎的诊断一、血清酶学检查:血清淀粉酶是诊断急性胰腺炎最简单而又敏感的方法,约90%的患者出现血清淀粉酶升高,一般常超过正常的3~5倍。
血淀粉酶的升高水平和胰腺病变严重程度不成比例,有些SAP患者血清淀粉酶可正常。
如血清淀粉酶持续升高超过10日,则提示有胰管梗阻、胰腺假性囊肿形成或胰腺脓肿等。
二、血清标志物:血清标志物不是诊断急性胰腺炎的独立指标,但是可作为判断胰腺坏死和疾病严重程度的辅助性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