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教学设计
一、引言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是中国近代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达着少
数民族聪明而灵动的思想、古老而优美的情感,其鲜明的民族风格使之与
众不同,具有深刻的艺术魅力。
传承和弘扬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不仅体现
了新时代文化多元多样性的理念,也拓宽了我国音乐文化的视野。
随着社
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展少数民族音乐教学,如何设计有效的
少数民族音乐教学课程,熟练掌握其特有的民族特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促进少数民族音乐教学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
(1)课前准备
在教学开始之前,老师要熟悉少数民族音乐的相关知识,为学生设计
一定量的作业,以便让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有个基本的了解,学生可以在
研习少数民族音乐时更轻松地入门;课前可制作少数民族乐器的类型、它
们的形状、结构和特点等教学资料、图片、录像等,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
更加清楚地理解少数民族乐器。
(2)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少数民族音乐教学的重要部分,在课堂上老师可以用少数
民族乐器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演奏技巧。
高中音乐教学案例《中国少数民族音乐》高中音乐教学案例-—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一、设计理念: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是整个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份。
我国56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均拥有本民族创造和传承下来的优秀而独特的音乐,表现出自身存在的价值。
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教材选编了《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教学内容安排,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聆听、体验少数民族音乐美的同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情感及了解少数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和韵味。
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具备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对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形成完善的个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对美好音乐的热爱,也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并能起到启迪智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等作用。
重视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实践过程,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音乐的机会,通过提供给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作音乐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之中,并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愿望,不断唤起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使学生情感、思维、动作多维度积极、主动、愉悦地参与学习过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主动参与和主动发展的机会。
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并熟悉少数民族音乐作品。
二、设计思路本节课选自《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音乐鉴赏》第三单元第一课《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设计思路如下:1、确立主题以“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为主题展开本课的教学活动,通过学生聆听、观看、演唱、演奏、舞蹈、讨论等多种形式参与、体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体验音乐的积极性。
根据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教学活动主要由“欣赏与体验”和“活动与探究”两个部分组成。
2、教学内容的选材我国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和文化背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各民族音乐文化,有着品种纷繁的音乐体裁。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教案)授课对象:高一学科:音乐课时:一课时授课人:苏晓辉指导教师:杨道芳一、教学目标:1.欣赏感受蒙、藏、新疆、朝鲜、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并用聆听、观看、演唱、演奏、舞蹈、讨论等多种形式参与、体验。
2.能分辨并说出本课多首音乐作品所属的民族;能在分组讨论后,归纳音乐作品中体现民族风格的音乐要素。
3.在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描述与评价能力,在聆听、体验少数民族音乐美的同时,激发热爱祖国的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情感。
二、重点与难点1、重点:感受、体验各种体裁的少数民族音乐作品的内涵及情感。
2、难点:归纳各少数民族音乐作品的风格与特点。
三、教学用具:播放器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问题交学法五:教学过程:导入:1.观看一组风俗画面,也可以观看一组少数民族的服饰分辨是哪一地区?哪个民族的?(蒙古、西藏、新疆、朝鲜、西南)2.欣赏歌曲《爱我中华》片段,提问歌曲表达的主题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他们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光辉灿烂,由于各民族地理环境、生活风俗、语言习惯、历史文化的不同,各地域和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各具本民族的风格特点。
今天,我们就随着美妙的歌声与琴声,去感受各个民族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
(一)欣赏蒙古族的民间音乐:1.蒙古族音乐文化介绍:可请同学先说说,然后教师进行补充蒙古族音乐文化丰富多彩,它的音乐包括民歌、器乐、说唱音乐和歌舞音乐四大类,其中民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蒙古族民歌按题材分为狩猎歌、牧歌、思乡曲、赞歌、宴歌、谚歌、儿歌、叙事歌等;按体裁分为长调歌曲和短调歌曲。
长调歌曲曲调悠长,节拍自由,大多为散板,牧歌、思乡曲、赞歌、宴歌多属长调类。
短调歌曲结构短小,节奏整齐,狩猎歌、叙事歌及一部分带舞蹈性的宴歌、情歌、婚礼歌属短调。
2.欣赏蒙古族民歌《辽阔的草原》(1)欣赏《辽阔的草原》(2)讨论、分析歌曲的节奏和旋律特点。
(3)教师补充讲解:《辽阔的草原》是一首来自于呼伦贝尔盟的歌曲。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教学目标1、能分辨并说出本课五首音乐作品所属的民族;能在讨论后归纳出音乐作品中体现民族风格的音乐要素。
2、在聆听体验少数民族音乐美的同时,激发热爱祖国的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情感。
3、能在课余收集一些少数民族人文、地理、风俗图片、音响、乐谱等方面的资料,加深对音乐与人民社会生活、劳动习俗等关系的了解。
教学难点感受音乐的不同风格特点,培养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
教学重点:各民族音乐不同情绪与风格特点的体验。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型:欣赏课年级:高一年级授课时间:2012年4月13日教学过程:一、导入:1、课前播放《爱我中华》(创设教学情境)2、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国的民族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光辉灿烂,由于各民族地理环境,生活风俗,语言习惯,历史文化的不同,各地域和各族的音乐文化各具本民族的风格特点。
今天,我们就随着美妙的歌声去感受各个民族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
(引出课题《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二、整体欣赏阶段1、比较欣赏五首民歌,提示学生注意听他们的节奏、节拍、曲调以及情绪,并比较他们不同的风格特点。
2、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聆听、比较,并将答案填入表格中。
(意在培养学生认真聆听音乐的习惯,并根据其直接审美经验和已有知识的水平比较,分析他们之间的不同风格特点。
3、歌曲民族特点《酒歌》藏族节奏规整、结构匀称、情绪热烈、曲调热情、婉转流畅《歌唱美丽的家乡》苗族曲调高亢悠扬、情绪激动、节奏自由奔放《阿里郎》朝鲜族旋律清新质朴、三拍子节奏、富有动感、情绪祥和《牡丹汗》维吾尔族旋律明朗热情、奔放、节奏具有维吾尔舞蹈的韵律、情绪饱满、激越《辽阔的草原》蒙古族节奏自由宽广、旋律悠扬舒展、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3、介绍什么是音乐的民族风格?课件展示:音乐作品中的民族风格是讲一个民族性在音乐中的具体体现(由面到点)4、讨论分析:音乐的民族风格特点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系?总结、归纳:(1)地理环境与自然环境(2)社会生活与风俗习惯(3)语言文化与民族性格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三、实践活动:1、歌曲猜猜看(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判断说出是哪一个民族的)(1)《希望》(2)《天路》(3)《吉祥三宝》(4)《掀起你的盖头来》(5)《月光下的凤尾竹》机动2、师生互动:(1)老师唱学生猜《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青藏高原》(2)合唱《青春舞曲》(维吾尔族民歌)四、小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愿我们民族的音乐能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高中音乐鉴赏第四节少数民族民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少数民族民歌的分布与特点2. 藏族民歌:《青藏高原》、《康定情歌》3. 蒙古族民歌:《天堂》、《呼伦贝尔大草原》4. 维吾尔族民歌:《达坂城的姑娘》、《青春舞曲》5. 傣族民歌:《月光下的凤尾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少数民族民歌的分布及特点,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学会欣赏和分析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不同民族民歌的风格特点,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学会欣赏我国少数民族民歌,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民族自豪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音响、钢琴、黑板学具:教材、笔记本、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藏族民歌《青藏高原》,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旋律、节奏等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0分钟)介绍我国少数民族民歌的分布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
3. 案例分析(15分钟)分别播放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和傣族民歌,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各民族民歌的特点,并进行课堂分享。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尝试分析一首未知民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5. 互动环节(10分钟)学生自由组合,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少数民族民歌进行演唱,展示音乐才华。
六、板书设计1. 少数民族民歌分布图2. 各民族民歌特点3. 歌曲案例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一首你喜欢的少数民族民歌,从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进行描述。
(2)了解你所熟悉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同学分享。
2. 答案:(1)示例:《达坂城的姑娘》旋律:优美、抒情节奏:明快、活泼歌词:描述了达坂城美丽的姑娘和英俊的小伙子,展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的热情与豪放。
(2)示例:藏族的风俗习惯藏族人民信仰藏传佛教,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晒佛节。
少数民族民歌一、目标呈现1.聆听蒙古,藏族,维吾尔族,侗族的传统民歌,从曲调,节奏,节拍语言腔调方面感受到“长调”“囊玛”“爱情歌曲”“大歌”等少数民族民歌独特体裁的独特特征和民族风格。
2.通过对少数民族传统民歌的聆听感受以及对其音乐文化的探究了解,能在参与实践表现的过程中,学会少数民族传统民歌中的节奏以及独特的歌舞形式。
3.理解形成其民族风格的重要原因,懂得少数民族民歌的艺术价值和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受不同民族音乐的情绪,认识、理解其独特的音乐体裁。
教学难点:探究民族音乐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四、教法情景教学法、欣赏教学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五、学法观察、讨论、思考、记录、理解、记忆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汉族民歌,这节课学习少数民族民歌,你们都知道哪些少数民族呢?(蒙古族,新疆维吾尔族,藏族,苗族等)(二)新课教学1、欣赏《辽阔的草原》(1)我们本节课先学习蒙古族,说到蒙古族大家首先联想到的是什么?(草原,)(2)聆听《辽阔的草原》,边听边思考这首歌的速度、节奏、旋律有何特征。
(旋律悠长,节奏自由。
)(3)我们刚刚听的这首作品是由宝音德力格尔演唱的(出示课件:宝音德力格尔介绍)(4)同学们说的非常好。
蒙古族民歌体裁众多,其中“长调”和“短调”最具代表性。
(出示课件)(5)那大家讨论一下为什么会这种音乐风格形成的原因。
(6)欣赏《嘎达梅林》判断是长调还是短调。
(短调)2、欣赏藏族民歌《宗巴郎松》(1)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藏族音乐。
藏族音乐可分为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三大类。
囊玛是藏族的一种传统歌舞,主要流传于拉萨、日喀则等地。
今天我们要欣赏的就是具有典型囊玛音调的歌曲《宗巴朗松》。
同学们边听边思考,歌曲具有怎么样的风格特征.(节奏舒展,旋律优美典雅,细腻抒情。
)(2)藏族有什么乐器呢?(札木聂)(3)欣赏歌曲《在哪东山上》这是一首和《青藏高原》并称姐妹篇的歌曲。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教案教案标题: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欣赏与交流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之处。
2. 学习少数民族音乐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3. 培养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欣赏能力和交流技巧。
4. 激发学生对跨文化交流和尊重多样性的意识。
教学重点:1. 探究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传统、起源和演奏形式。
2. 培养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鉴赏能力。
3. 学习少数民族音乐表达情感和文化的方式。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音乐播放器和音乐素材。
2. 有关中国各个少数民族音乐的文献资料。
3. 少数民族音乐的乐器和图片。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并提问学生对这段音乐的感受。
2. 讨论学生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了解程度,激发学生对该主题的兴趣。
探究:1. 分组进行研究,每个小组选择一种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进行深入了解,并准备分享。
2. 小组分享:学生讲解选择的音乐种类,描述其音乐特点、演奏形式和文化背景。
3. 教师讲解和带领学生分析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共同特征和区别。
实践:1. 向学生介绍几种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乐器和演奏方式,并放映相关视频。
2. 学生自愿选择一种乐器进行学习,并在课堂上展示学习成果。
3. 学生可以尝试演奏少数民族音乐片段,或使用自己选择的方式表达对该音乐的理解和情感。
总结与评价: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收获,并与之前的知识进行对比。
2. 提问学生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态度和认识是否发生变化。
3. 对学生的乐器演奏进行评价和鼓励。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各个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可以在下一节课中分享。
2. 培养学生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等资源进行独立研究的能力。
评估建议:1. 观察学生在小组研究和分享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评价学生的乐器演奏或其他表达方式的技巧与表现。
3. 针对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理解和态度进行讨论与评价。
教学延伸:1. 利用音乐课外活动或社团组织演出,提供更多展示和交流的机会。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导学案
学生对蒙古族和藏族民歌不陌生,但学生不知道蒙古族的长调和短调,因此,长调和短调是本节课的重点。
通过认识蒙古族和藏族乐器、舞蹈,聆听独特的器乐曲,加深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认识和把握。
导入用了腾格尔演唱的《隐形的翅膀》效果不错,学生感觉到了不一样的东西,由此引导学生到了少数民族音乐上面。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通过认识少数民族乐器,聆听独特的少数民族器乐,了解观看少数民族舞蹈,加深了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认识和掌握。
教材中主要讲解了民歌,内容比较单一,通过带领学生认识蒙古族和藏族乐器,聆听独特的器乐曲,通过讲解蒙古族和藏族舞蹈,分析舞蹈中的音乐,更能够加深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认识和把握。
问题难度适中,学生能够积极回答,或在教师提示下正确回答问题。
课后思考难度适中,只要学生认真思考一下,或者讨论一下就能够得到答案。
因为是录像的缘故,有点紧张。
语速较快。
课堂结构合理,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厚,但也是有点紧张。
导入设计合理。
让学生模仿蒙古族和藏族的舞蹈动作,烘托了课堂气氛,加深了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认识和把握。
中国少数民族众多,少数民族音乐丰富多彩,不能一一讲解,本节课选取了蒙古族和藏族音乐。
民族音乐不只是民歌,还包括器乐和舞蹈,所以,本节课以民歌、器乐和舞蹈作为主线。
高中音乐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教案《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认真听赏本课所展示的音乐作品,能辨别本课不同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特点和韵味。
2、通过鉴赏、探究、讨论,能归纳出音乐作品中体现民族风格的音乐要素。
3、在感受、体验音乐美的同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少数民族的音乐艺术的情感,鼓励学生从人文的角度和视野进一步研究、感悟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教学重点:感受不同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特点和韵味。
教学难点:根据调式、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方面的特点去体验、去归纳各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及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45分钟)参考教材:湘版高一年级《音乐鉴赏》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一节《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教学设计总体思路:以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朝鲜族这四个具有鲜明特点的民族为代表,以“音乐美”为主线,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歌曲入手,一开始就提出有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产生学习的欲望,进而让学生放松身心体验音乐,不知不觉关注音乐,开动脑筋探究音乐,由表及里认知音乐,开开心心表现音乐。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同学们,美的音乐让人沉醉,音乐的美有六个基本范畴。
还记得施光南的《祝酒歌》那动人的旋律吗?(师范唱)它属于什么类型的美?【生】欢乐美【师】这首歌融合了几个民族的风格各异的音调,我们能不能从歌中听出具有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的乐句?【生】......【师】一切皆有可能。
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一定会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感兴趣。
二、新授(一)体验音乐的情感美,欣赏舞蹈的律动美(多媒体播放剪辑的歌舞片段)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片段,观赏蒙古族筷子舞、《毛主席的光辉》片段,观赏藏族踢踏舞、《掀起你的盖头来》片段,观赏维吾尔族“赛乃姆”、《阿里郎》片段,观赏朝鲜族长鼓舞。
【教师提示】像看文艺节目一样放松身心,静心享受音乐。
【学生】凝神观看,安静聆听,自由想像。
设计意图:让学生不带任何思想负担地静心聆听,享受音乐。
少数民族音乐教案标题:少数民族音乐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音乐的尊重和理解。
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学生将能够探索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历史和背景,并通过合作学习和表演活动,提高音乐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多样性和特点。
2. 探索少数民族音乐的历史、文化和背景。
3. 培养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欣赏和尊重。
4. 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和表演能力。
5. 发展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和代表性乐器。
2. 学习并演奏少数民族音乐的节奏和旋律。
3. 分析少数民族音乐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
4. 合作学习和表演少数民族音乐作品。
教学资源:1. 录音或视频资料展示不同少数民族音乐风格和乐器。
2. 少数民族音乐乐谱和歌曲。
3. 图片和文字资料介绍少数民族音乐的文化背景和历史。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展示少数民族音乐的录音或视频片段,引发学生对不同音乐风格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讨论少数民族音乐与他们所熟悉的音乐有何不同之处。
知识探索:3. 分组让学生选择一个少数民族音乐风格进行研究,并介绍该音乐风格的特点、乐器和历史背景。
4. 学生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与其他小组分享。
技能培养:5. 向学生介绍少数民族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特点。
6. 教授学生演奏少数民族音乐的基本乐器技巧。
7. 学生分组练习演奏少数民族音乐的片段,并进行互相欣赏和改进。
文化理解:8. 分享少数民族音乐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鼓励学生思考音乐与文化之间的联系。
9. 学生以小组形式创作一个结合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的音乐作品,并解释其文化内涵。
合作表演:10. 学生组织一场少数民族音乐表演,展示他们学习和创作的成果。
11. 学生互相评价和反馈,分享他们在合作表演中的体验和收获。
评估与总结:12. 通过学生的表演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理解和技能掌握情况。
少数民族民歌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侗族的民歌,体验少数民族风情,了解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
拓宽音乐视野,理解尊重多元文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民族歌曲,对比欣赏其民族风格及特点。
3、知识与技能:了解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侗族的民歌及其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欣赏内蒙古民歌《辽阔的草原》、藏族民歌《宗巴朗松》维吾尔民歌《牡丹汗》,侗族大歌《蝉之歌》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
2难点:通过比较它们的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认识、理解其民族风格。
三、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复习上节课内容展示少数民族服饰的照片,请学生猜猜是哪个少数民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侗族)(二)课程内容:1、《辽阔的草原》①简单介绍蒙古族民风民俗(马背上的民族)②讲解音乐知识:蒙古族民歌:蒙古族民歌的体裁众多,其中以“长调”和“短调”最具代表性。
长调节奏自由、旋律舒展悠长,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短调结构规整、节奏整齐、乐句短小、字多腔少具有叙述性的特征。
《辽阔的草原》是一首爱情题材的民歌(情歌),表达了蒙古族人对爱情的憧憬和向往。
③聆听蒙古长调歌曲《辽阔的草原》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这首歌曲是长调还是短调?在旋律、节奏、声腔上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回答:旋律悠长,节奏自由,有着浓郁的草原气息(长调)2、《宗巴朗松》①讲解音乐知识:藏族音乐囊玛音乐藏族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音调悠长,音域宽广,节奏自由。
囊玛是中国藏族古典音乐,主要流行在拉萨城区。
因在布达拉宫内的囊玛岗(即内室)演出而得名。
②欣赏藏族歌曲《宗巴朗松》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这首歌曲在旋律、节奏、声腔上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回答:舒缓细腻节奏自由(囊玛音乐)3、《牡丹汗》①讲解音乐知识:维吾尔族音乐维吾尔族民歌:内容广泛、形式多样、风格浓郁。
其歌词多采用比兴的手法,寓意深刻;其旋律生动活泼、热情奔放。
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教材内容:湘版高一年级《音乐鉴赏》第三单元第一章“五十六朵芬芳的花”,第一节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教学目标:1、能归纳出音乐作品中的民族特色,经过讨论后,能分辨并说出本课音乐作品所属的民族。
2、能从音乐中了解到各个不同民族的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感受不同音乐作品的民族韵味和风格特点,从音乐中发掘不同的民族文化。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同学们聆听下面几段音乐,你能分辩出它们分别是哪个民族的音乐吗?说出理由。
(课件显示)蒙古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藏族——《毛主席的光辉》维吾尔族——《掀起了你的盖头》苗族——《飞歌》请学生举手回答。
二、新授课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它们在劳动生活中产生的歌曲也因此各具韵味,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近中国少数民族民歌。
1、酒歌《一杯美酒》酒歌是中国民歌体裁风俗歌的一种,演唱于传统节日,婚丧,祭祀等礼仪活动的宴饮时刻,在这个场合演唱的歌曲,会有一些什么特点呢?请学生回答。
2、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听几首歌曲,边听边思考,它们分别属于哪个民族?(1)藏族民歌《酒歌》藏族歌曲的演唱风格因其所处的地理环境、语言、文化背景、劳动条件、年代等而各有差异。
提问:我们刚才听的这首歌曲属于哪一类?藏族民歌的演唱中会使用到一种很特殊的演唱技巧,有没有同学发现过?很有特色的一种颤音。
西藏民歌的主要特点是活泼热烈、朴实、抒情优美。
声音要求首先要自然流畅,在风格较强的歌曲中,偶尔出现用喉头控制声音的情况。
这种唱法在民间称“枕固”,其意是说嗓子的拐弯处,是特殊的声乐装饰技巧。
藏族民歌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起音都会起在比较高的音上,但是结尾又会落到低音,同学们再联系历史,想想这又是为什么呢?(2)维吾尔族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新疆又被称作“歌舞之乡”。
新疆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阿富汗,印度等国家交界。
这种地理环境,使得新疆的音乐深受阿拉伯音乐的影响,我们刚才听到的歌曲是乌兹别克族的民歌。
少数民族民歌教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音乐》教材,第6单元“少数民族民歌”,主要介绍我国各少数民族的民歌特点和代表作品。
具体内容包括:藏族民歌《康定情歌》、蒙古族民歌《敖包相会》、回族民歌《花儿与少年》、维吾尔族民歌《新疆是个好地方》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各少数民族的民歌特点,感受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
2. 学会演唱教材中的少数民族民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歌唱技巧。
3. 通过学习少数民族民歌,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少数民族民歌的旋律特点和演唱技巧。
难点:理解少数民族民歌的文化内涵,学会欣赏和分析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音响、投影仪、教学课件。
学具:乐谱、歌词本、录音机、耳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首熟悉的汉族民歌《茉莉花》引起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少数民族民歌。
2. 讲解:通过投影仪展示各少数民族的特色,引导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音乐特点。
3. 学唱:分别学习教材中的藏族、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民歌,让学生跟着伴奏演唱,体会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
4.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少数民族民歌的旋律特点,如藏族民歌的悠扬、蒙古族民歌的高亢、回族民歌的婉转等。
5. 练习:分组进行练习,让学生相互交流、借鉴,提高演唱水平。
6. 展示:每组选取一首少数民族民歌进行表演,展示学习成果。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少数民族民歌特点1. 藏族民歌:悠扬、宽广2. 蒙古族民歌:高亢、激昂3. 回族民歌:婉转、细腻4. 维吾尔族民歌:节奏感强、优美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课后自学一首少数民族民歌,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 结合本节课所学,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少数民族民歌,体会其音乐特点。
3. 的家庭作业:邀请家人一起演唱一首少数民族民歌,感受民族音乐的乐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少数民族民歌,使学生了解了我国各民族的音乐特点,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教学版本:普通高中一年级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教学目标:1.学生能分辨并说出本课音乐所属的民族,能归纳出音乐的民族风格特点的形成跟哪些因素有关.2.能从地理环境、社会生活、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搜集少数民族的相关资料,加深了解音乐与人民社会生活、劳动习俗等关系.3.通过聆听、体验少数民族音乐美的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少数民族音乐的情感.教学重点:1.音乐的民族风格特点的形成跟那些因素有关?2.分析蒙古族的长调《辽阔的草原》及藏族的《酒歌》的音乐风格特点.教学准备:1.课前搜集有关少数民族人文、地理、风俗等方面的资料.2.多媒体教学设备及课件.3.筷子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任务型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引出课题---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欣赏二、欣赏体验1.比较欣赏歌舞片段,提示学生注意它们的音乐、舞蹈风格特点,并说出它们属于那几个民族:《月光下的凤尾竹》傣族《掀起你的盖头来》维吾尔族《翻身农奴把歌唱》藏族《赛马》蒙古族2. 简述上述民族课件展示:通过播放课前搜集的上述民族的图片,学生能对上述少数民族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3. 提出问题:音乐的民族风格特点的形成跟哪些因素有关?讨论得出: ①.地理环境与自然环境②.社会生活与风俗习惯③.语言文化与民族性格三、分析性教学⑴1. 听赏《天堂》通过这首学生比较熟悉的用民族音乐素材创作的赋予民族风格的通俗歌曲,引导学生体会歌曲的情感.2. 简介歌曲《辽阔的草原》,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印象和了解.3. 赏识全曲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展开理性思考.引导学生分析音乐的风格.4. 总结歌曲的音乐特点,归纳出蒙古族长调.蒙古族长调长调是典型的蒙古族音乐风格的代表,通常指那些旋律舒展悠长,气息宽广,感情深沉,具有浓厚的抒咏特色和草原气息的民歌.一般来说,牧歌、赞歌、思乡歌等多属此类.5. 互动地带师生一起学跳一段简单的筷子舞, 学生能更了解蒙古族的歌舞,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6.拓展延伸短调:《黑锻子坎肩》蒙古族短调短调是指结构较规整,节奏整齐,句幅较窄,字多腔少,具有叙述性特征的民歌.四、分析性教学⑵1. 欣赏藏族敬酒片段比较少数民族与汉族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的差异,学生能更了解藏族的民俗特点与音乐风格.2.听赏《酒歌》3.学生讨论归纳出歌曲的音乐特点4. 简介歌曲五、小结六、作业请同学们课余搜集自己喜欢的少数民族的人文、地理、风俗等方面的文字、图片或音响资料,在班上交流介绍或演唱、演奏.七、结束语这节课给我们带来了愉快和欢乐,我相信同学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是永恒的.并在《家乡》这首歌曲中结束本节课。
史云少数民族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和尊重。
2. 通过学习少数民族音乐,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3. 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介绍少数民族的音乐特点和代表性音乐作品。
2. 学习少数民族的音乐演奏技巧和表现形式。
3.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少数民族音乐的魅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少数民族的音乐特点、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示范法:演奏少数民族音乐作品,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音乐风格和特点。
3. 实践法:分组进行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创作少数民族音乐。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少数民族音乐教材、音响设备和乐器。
2. 安排合适的教学场地,以便进行音乐实践活动。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地演唱少数民族歌曲,掌握基本的演奏技巧。
2. 学生能理解少数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能阐述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六、教学计划1. 第一周:介绍藏族音乐,学习藏族的演唱方式和乐器。
2. 第二周:学习苗族的音乐,了解苗族的音乐文化和传统。
3. 第三周:探索维吾尔族的音乐,学习维吾尔族的演奏技巧和音乐形式。
4. 第四周:研究土家族的音乐,体验土家族的音乐风格和特色。
七、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介绍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少数民族的音乐特点、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 示范:演奏少数民族音乐作品,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音乐风格和特点。
4. 练习:学生跟唱或模仿演奏,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5.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音乐创作和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创作少数民族音乐。
八、教学资源1. 少数民族音乐教材:提供详细的歌曲歌词、乐谱和演奏技巧指导。
2. 音响设备:播放少数民族音乐作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音乐。
3. 乐器:提供各种乐器,让学生亲自演奏和体验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导学案范唱:《嘎达梅林》南方飞来的小鸿雁啊不落长江不呀不起飞要说造反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北方飞来的大鸿雁啊不落长江不呀不起飞要说造反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认识蒙古族乐器:马头琴讲解:马头琴:是蒙古族拉弦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乐器。
马头琴所演奏的乐曲具有深沉粗犷、激昂的特点,体现了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是民间艺人和牧民们喜欢的乐器,在中国和世界乐器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
欣赏:马头琴曲解说:盅碗舞亦称打盅子,是蒙古族"打盅舞"和"顶碗舞"结合的舞蹈艺术。
传说起源于古代打仗时获胜利的人们在庆典宴会,拍掌ft节,ft酒盅助兴。
演变至今,发展成为手持酒盅、头顶彩碗而舞之。
筷子舞:因用筷子伴舞而得名,多在喜庆宴会上由男子单人表演.欣赏舞蹈:筷子舞(请注意表演者跳的什么舞?背景音乐是长调还是短调?)解说:藏族酒歌是喝酒、敬酒时唱的民间歌曲,有时伴随简单的舞蹈动作,是藏族城乡人民非常喜爱的艺术形式。
酒歌音域宽广,节奏自由,曲调清新、质朴、流畅,具有浓郁的藏族民歌韵味。
认识藏族乐器:牛角胡、扎木聂(六弦琴)欣赏:扎木聂演奏的音乐解说:锅庄,藏语意为圆圈歌舞,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
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解说:堆谐主要是载歌载舞的歌舞艺术,但也可以是只唱不舞的歌曲形式,甚至是歌舞双弃的器乐音乐近似于我们熟悉的踢踏舞。
播放视频:堆谐(提醒同学们注意表演者所持的乐器叫什么?他们跳的什么舞?)展示交流学做蒙古族舞蹈动作和藏族舞蹈动作课堂练习1、欣赏蒙古族舞蹈,回答是什么舞蹈,背景音乐是长调还是短调2、回答藏族舞蹈表演者所持的乐器叫什么名字,他们的舞蹈是哪一种。
少数民族民歌教案。
一、少数民族民歌的文化背景少数民族的民歌文化自古就存在于我国各个角落,是很多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少数民族的民歌饱含着民族精神和历史文化,是少数民族民族认同感的重要渠道。
在音乐教学中,如果能够透彻研究少数民族民歌的文化背景,则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曲目在文化上的内涵,并通过音乐教学课堂将这些信息传达给学生。
二、少数民族民歌的特点少数民族的民歌有着独特的特点,例如语调、节奏、曲式等。
各种元素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少数民族民歌。
对于普通人而言,这些自然的音乐元素或许存在相当程度的难度或体验,但在音乐教学中,可以通过逐一分解的方式来慢慢解开这些神秘的元素,使学生真正欣赏和体验到民歌带来的美。
三、少数民族民歌的教学策略1.讲解文化背景以加深理解在进行少数民族民歌教学的过程中,或许可以从文化历史方面入手,通过解读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来加深学生对于这些曲目的理解。
例如,有些歌曲可能拥有某些代表性的节日背景,或者是因一些特殊的历史事件而得以流传,这些都能够为学生将歌曲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中,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2.通过比较来加深认识少数民族民歌教学的另外一个策略是比较。
通过比较不同种族和地区的民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少数民族民歌的特点、文化背景、奇特的音乐多样性及艺术风格。
通过音乐的比较,学生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少数民族的独特性和宝贵的文化传统。
3.多重形式的呈现体验在教学课堂中,可以通过演唱、听唱、跳舞等多种方式来呈现和体验民歌。
这样,学生不仅能够体验到少数民族民歌中的魅力,从而对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如此多样的形式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四、教学范例作为少数民族民歌教学的范例,可将普米族的《那达慕大会》作为教学中经典曲目。
《那达慕大会》是普米族最为著名的民歌之一,展现出普米族喜庆节日的独特文化。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串联教学,采用讲解文化背景、播放音乐、观看视频、观摩表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通过演唱、跳舞等多种方式尝试着去感受、理解和体验民歌。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欣赏课教案
一、教学年级:
高一年级
二、课型:
欣赏课
三、教学内容:
1、蒙古族民歌《辽阔的草原》
2、藏族民歌《酒歌》
3、朝鲜族民间乐曲《纺织谣》
4、维吾尔族民歌《牡丹汗》
5、乌孜别克族民歌《一杯酒》
6、苗族民歌《歌唱美丽的家乡》
四、教材分析:
“感受体验音乐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习俗的关
系”,是《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在《音乐鉴赏》模块中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
本课是湘版《音乐鉴赏》模块中的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的第一节内容。这节
内容以中国少数民族的民歌为切入点,在音乐鉴赏和探究活动中,不但让高中学
生进一步体验我国不同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和韵味,而且能对少数民族音乐
文化进行初步的研究,树立平等、多元的文化价值观。
本课介绍的六首音乐作品分别为蒙古族、藏族、朝鲜族、维吾尔族、乌孜别
克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常用的歌曲或乐曲,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因作
品较多,可选择《辽阔的草原》、《酒歌》、《牡丹汗》、《歌唱美丽的家乡》
作为重点鉴赏的曲目,《纺织谣》、《一杯酒》作浏览性欣赏。
由于学生平时较少接触少数民族的音乐,对少数民族的音乐兴趣不大,所以,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除了选教材规定鉴赏的曲目外,还应选择一些贴近学
生生活的具有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的流行曲或舞蹈给学生欣赏。因此,可选择了腾
格尔演唱的歌曲《蒙古人》、解晓东用通俗唱法演绎的《掀起你的盖头来》、藏
族舞蹈《金色的太阳》等作为补充的教学内容。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认真听赏本课的音乐作品,辨别本课不同音乐作品
的民族风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讨部分音乐作品中的民
族风格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并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归纳。
(2)能独立搜集我国少数民族人文、地理、风俗等方面的文字、图片、音
像资料,在班上交流介绍或演唱、演奏,加深对音乐与人民社会生活、劳动习俗
等关系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拓宽音乐视野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和尊重
多元文化。
六、教学重点:
1、聆听体验《辽阔的草原》、《酒歌》、《牡丹汗》、《歌唱美丽的家乡》。
2、理解音乐作品的节奏特点。
七、教学难点:
理解我国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特点。
八、教学方法:
聆听体验法、对比听辩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讨论法等。
九、课时安排:
一课时
十、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一、组织教学
1、学生听乌孜别克族民歌《一杯酒》进入课室。
2、师生行礼问好。
二、导入新课
1、师:知道刚才听的歌曲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吗?
2、学生回答。
3、老师小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音乐丰富多
彩。今天,就让我带领大家去领略一下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音乐。(出
示课题) 三、鉴赏藏族民歌《酒歌》 1、学生听《酒歌》片段,辨别是哪个少数民族风格的音乐。 2、学生看书了解藏族民间音乐风格特点。 3、老师出示课件归纳藏族民间音乐风格特点。 4、提出复听音乐的要求: (1)进一步感受体验本曲表现出的民族风格特点。 (2)听后说出本曲的节奏特点。 《一杯酒》在我国流传较广,其动感的旋律,能使学生带着一份室。 从学生熟悉的话题导入,自然亲
培养学生认真聆听音乐的习惯,
美经验和已有知识水平对藏族民
步的认知。
使学生不仅从师生的舞蹈中进一
知藏族民间音乐的特点,而且能
素方面理性地鉴赏音乐。
(3)请会跳藏族舞的学生与老师随音乐一起跳。 5、学生一边复听音乐,一边观赏师生随乐而跳的藏族舞。 6、学生说出本曲的节奏特点。 7、老师小结归纳本曲的节奏特点。 四、鉴赏蒙古族民歌《辽阔的草原》 1、学生听《辽阔的草原》片段,辨别是哪个少数民族风格的音乐。 2、提出复听音乐的要求: 听后说出本曲的风格特点及节奏特点。(要求学生注意与《酒歌》的节奏进行对比。) 3、学生复听音乐。 4、学生说出本曲的风格特点及节奏特点后,老师出示课件归纳,并导入讲授蒙古民歌的体裁。 5、老师讲授蒙古民歌的体裁,并范唱学生熟悉的《嘎达梅林》与《牧歌》让学生感受理解“短调”与“长调”。 6、学生判断《辽阔的草原》属哪种体裁。 四、鉴赏维吾尔族民歌《牡丹汗》 1、学生听《牡丹汗》片段,辨别是哪个少数民族风格的音乐。 2、老师简介维吾尔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特别指出其富有特色的切分音节奏型。 3、引导学生双手拍击维吾尔族民间音乐富有特色的切分音节奏型: x x x x x∣ 4、学生一边复听音乐,一边随老师双手拍击上述节奏型为本曲伴奏。 五、鉴赏苗族民歌《歌唱美丽的家乡》 1、出示问题:听完本曲后说出其节奏特点。 2、学生听音乐后回答上述问题。
本曲的节奏特点与《酒歌》的节
过鲜明的对比,可使学生更加深
风格特点。
老师的范唱及熟悉旋律的出现,
集中注意力。
通过律动这一实践活动,使学生
学生的多种感官,主动参与体验
多数学生对苗族音乐风格较陌生
面欣赏的作品获得的审美经验和
本曲节奏进行分析。
3、学生看书了解本曲。 4、活动与探究: (1)分组讨论:你认为《歌唱美丽的家乡》与《酒歌》在民族风格特点上有何不同?(讨论后每组推荐一位代表,用投影仪将你组探究的结果展示出来。) (2)检查讨论结果。 (3)老师小结归纳并引导学生理解影响民间音乐风格形成的原因。 六、浏览性欣赏朝鲜族民间乐曲《纺织谣》 1、老师简介本曲。 2、学生聆听感受体验本曲。 七、补充欣赏VCD 让学生观赏藏族舞蹈《金色的太阳》、腾格尔演唱的歌曲《蒙古人》、解晓东用通俗唱法演绎的《掀起你的盖头来》。 八、拓展延伸 要求学生课余搜集整理更多的我国少数民族人文、地理、风俗等方面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在班上交流介绍或演唱、演奏。 九、总结 音乐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音乐作品,往往具有不同的音乐风格。希望同学们多去了解一下我国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音乐,在拓宽音乐视野的基础上,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
以探索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队精神,加强对音乐风格的理解
的能力。
打开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想象空间
风格又有时代感,贴近学生生活
引学生兴趣,开阔学生的艺术视
一节课的容量毕竟有限,老师所
发学生的兴趣,课后才是学习的
前后呼应,加深印象,激发学生
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