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地缘政治学各家学说
- 格式:doc
- 大小:148.00 KB
- 文档页数:42
•第一题马汉海权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美国的影响•海权论的核心概念——制海权•所谓制海权(sea power)——一个国家控制航海的能力。
“伟大的公路”:•制海权是争霸世界的关键,谁控制了海洋,特别是世界上具有战略意义的海道和海峡,从而取得海权,谁就会成为世界大国。
一战中德奥匈的失败就是例子。
••1、一、海权的必要条件•1.优越的地理位置——一个国家想要发展海权,首先它必须在地理上便于进入世界的海洋。
•2.国家的自然结构合理,其中包括合理的生产结构和优良的海港。
•3.适当领土范围——一个国家领土范围的大小对发展海权至关重要。
•4.拥有众多的从事海洋事业的人口——要想建立一只持久的海上力量,必须有同海岸线长度成正比的充足的人口分布。
•就人口而言,这并非仅仅是指纯粹的总数,而是指从事于海洋事业的人口数量,或者至少能够迅速为航海业所使用且从事海洋物质生产的人口数量。
这些必须加以计算。
•5.对于海洋利益有渴求的民族特性——人口众多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在于人口的活力和素质。
建立一只强大的海上力量不单是靠一些人的意愿,关键还在于全体公民对海上商业利益的渴望和需求,他们必须以追逐有利可图的海外商业贸易。
•6.政府性质——即政府发展海上力量的决心,亦即整个民族的文化取向问题。
•二、获得海权的充分条件•认为海上贸易是致富的重要途经,是民族繁荣和强盛的主要因素,因此任何一个大国都要有自己的海上活动自由,控制海洋。
而控制海洋的前提是国家要拥有足够的商品进行海上贸易,拥有足够的商务船只和基地,拥有足以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强大海军。
•1.一个国家国内的生产力水平,必须要不断扩大生产可供对外贸易的产品。
•海上权力真正建立在和平与广泛的商业基础上,所有的人都寻求收获并且或多或少地追逐金钱。
然而,寻找收益的方式却会对居住于一国之内民众的历史与商业运气造成显著的影响。
•2.拥有进行海外贸易的大规模的船只。
•3.必须有一支海上武装力量——海军来保护海外基地和殖民地与本国基地间的交通线。
一、地缘政治学释义(一)地缘政治学(Geopolitics)的早期源流1.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好的城邦其人口和土地面积都应该适中,理想国家应该有一个理想的地理位置,它必须处于温带,从军事角度考虑,它应该是敌军难以进入而居民却容易外出的。
2.文艺复兴之后,法国的博丹指出,气候和地理等自然条件与国家政体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系。
孟德斯鸠把自然条件与一个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经济生活等等结合起来,称之为“法的精神”,并以此作为他的政治学研究的主题。
为此,孟德斯鸠被认为是“地理决定论”的代表人物。
(二)地缘政治学的创立1.地缘政治学的创始人是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1897年,拉采尔出版了《地理政治学》一书,提出了地缘政治学的基本概念框架—虽然他自己尚未使用“地缘政治学”一词。
明确地把国家与其自然环境的关系作为这本著作的主题。
他认为国家乃是一个空间性的有机体,因而,与自然界的所有有机体一样,它必然地具有必须适应于它所生存的环境的一面,又必须具有不断生长发育,在激烈的竞争当中求得自己的生存的一面。
衡量一个国家政治成就,也就相应的具有两个方面的标准:第一,看它是否能够成功地适应它自己所处的地理环境;第二,作为一个“空间有机体”,看它是否能够通过不断的领土扩张而增强自身的力量。
“生存空间论”2.瑞典人契伦于1901年出版了《国家有机体》一书,就是在这本书中,他首创了“地缘政治学”这一术语。
他建立一种全新的国家理论—国家的有机体论。
契伦提出了有关国家的5个重要的变量:地缘政治,经济政治,人口政治,社会政治和法律政治。
In brief:把国家作为一个地理有机体来认识和研究的科学。
二、地缘政治论的不同理论景观(一)马汉与海权论1.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战略家和航海史学家。
1890年发表《1660-1783年间海权对历史的影响》,系统提出了海权理论。
分析国家的力量时首先应重视海洋。
因为地球上有75%的面积被广大的水域占据,陆地面积仅占25%。
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简介一、政治地理学(一)概念和研究范围拉采尔认为,政治地理学是“阐明国家和土地之间存在关系的科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卷:“研究国家与地区等各种类型的领土内与领土间的政治活动现象的地理分布或空间布局”美国《地理学的科学》:“政治地理学研究地理区与政治过程的相互作用,或曰研究政治过程的空间分布和空间关系”。
政治地理学的研究范围:一国际政治地理:世界性政治现象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包括:地缘政治因素分析,世界政治地图的形成与演变,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发展变化与各国在地球上所处的政治经济态势,国际政治关系与政治现象(如地区冲突)的地理背景,国家集团与国际组织的组合与作用等。
二国家政治地理:国家政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包括:国家政治空间的形成与发展,领土的结构与特征,疆界的职能划分与变动,地理因素对国家体制、内外政策和国防战略的影响,国家政治行为和政府决策的地理背景,核心地区与国家首都的位置与功能,人口和民族的构成与分布及其对国家稳定性的影响,推动国家统一与团结的向心力与导致国家分裂的离心力的研究,等。
三国内政治地理:国家内部的地方性政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政治地理学对内的任务:为国家改革和调整行政区划,提高施政水平和管理水平,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制订和实施正确的社会发展战略、民族政策与边疆政策,以及合理开发利用和整治国土等提供决策的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案。
(二)政治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西方人很早就重视政治与地理之间的关系。
1750年法国学者托哥特首次使用“政治地理学”一词。
(一说19C康德)。
1857年英国历史学家巴克尔《英国文明的历史》一书也讨论过地理因素对政治组织和个人气质的影响。
1897的拉采尔《政治地理学》首次将政治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进行研究,把一个国家作为一个空间现象来描述,提出“国家有机论”,因而被称为是近代政治地理学的奠基人。
后来又发表了有关“生存空间论”的论文。
政治地理学(教材:政治地理学——时空中的政治格局,高等教育出版社)一、名词解释:1、政治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又是一门介于政治学和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的政治活动及其过程与地理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
(P1)2、边界:指划分一个国家领土和另一个国家的领土、或一个国家的领土和未被占领的土地,一个国家的领土和公海以及国家领空和外层空间的想象的界线,边界是有主权的国家行使其主权的界线。
(P91)3、国防地理位置:又称政治、军事地理位置,是指一个国家与周边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空间关系(它与国家安全有更直接的关系)。
(P157)4、马汉的海权论:马汉是美国的海军军官、历史学家,首先提出了以“制海权”理论来解释历史,《海权对历史的影响》集中了马汉的海权理论。
马汉的海权战略思想的核心是:海上力量对一个国家的发展、繁荣和安全至关。
他认为任何一个国家或联盟,如果充分控制公海,就能控制全世界。
(P276)5、麦金德的心脏地带说:麦金德是英国政治地理学家,于1904年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关于“心脏地带”地缘政治思想的文章,即《历史的地理枢纽》,后又在《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文中修改了枢纽地区的范围,依据对海洋大国进入能力的重新评价将范围向西扩大,并用“心脏地带”代替原来的“枢纽地区”一词,同时他将“心脏地带”与东欧的地缘政治意义归纳为:谁控制了东欧,谁就统治了心脏地带;谁控制了心脏地带,谁就统治了世界岛;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统治了世界。
其中,“心脏地带”指中东欧平原,“世界岛”则指欧、亚、非三大陆。
心脏地带说对两战的爆发起到了推动作用。
(P281)6、政治区域:指地球表面上任何按照政治标准划分的地区,它既包括一个国家或国家之下的行政区,也包括数国结成的区域。
它由三个要素组成:①政治组织;②一定数量的人口;③地理区域。
(P2)7、边疆:是相对于国家的首都和核心区而言的,是距首都和核心区较远的地方,一般具有如下特征:国家的政令在此远不如在内地或中心区有效;经济发展速度不如内地快;交通运输不发达;可能有居民,可能荒无人烟,居民有特定的语言和文化习俗。
地缘政治学的理论综述[摘要]地缘政治学可以有很多涵义,是个充满矛盾的术语,本文综合国内外主要学者的理解,从地理与政治、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与地缘政治学,这三个视角阐述了地缘政治学的不同内涵。
根据国内外有关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学术资料,把地缘政治学的理论演变归纳为五个时间段,即产生期——繁荣期——低迷期——复兴期——新发展期,并对每个时间段进行介绍、梳理和评价,有助于人们较系统地认识该学科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地缘政治学地理学陆权论海权论空权论一、地缘政治学的涵义界定地缘政治学的涵义是什么?奥特瓦赛尔(o’tuathail)认为,地缘政治学没有一个单一的,包容一切的含义或特征,它并不是一个具有内在含义的术语,而只是一个极为暧昧和不确定的概念。
地缘政治学这个术语英文为“geopolitics”,源于德文geopolitik。
根据国内外学者对地缘政治学涵义的理解,笔者归纳为以下三个视角:1.政治与地理中国《辞海》说,地缘政治学是“关于国际政治现象制约于地理的理论……在国际关系中它利用地理因素来为一个国家的对外战略方针提供理论依据”。
《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解释, 地缘政治学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这种观点为国际关系理论所吸收,对国家的政治决策有相当的影响。
英国学者奥沙利文(patrick o’sullivan)特别强调地理因素对政治的影响,他认为,各国之间冲突的基本量度是地理性的,geopolitics“研究的是权力的行使者之间的地理关系,他们或是国家的统治者或是跨国集团的领导人”。
他还指出,如果说政治是一种政府的艺术,那么“地理的”(geo-)这一前缀就是指应用地理认识为此而服务。
强调地理因素对政治的影响是国内外学者的主流观点,地缘政治学是地理环境与人类政治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地理的政治化和政治的地理化过程,它突出了地理或地理空间因素对政治活动的影响。
地缘政治学主要教学内容及学习要求第一篇:地缘政治学主要教学内容及学习要求地缘政治学主要教学内容及学习要求一、为什么要学习地缘政治学?1、地缘政治学在西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2、中国的地缘政治学研究现状3、知己知彼,学以致用。
4、正确认识地理因素对政治的影响。
避免犯“决定论”和“虚无论”的错误。
二、西方地缘政治学的产生和发展1、地缘政治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1)契伦(Kjellen)(2)豪斯浩弗:在慕尼黑大学创立地缘政治研究所,主办《地缘政治》杂志。
代表作《日本帝国及其地理演化》、《太平洋的地缘政治》、《今日世界政治》曾任德国驻日本大使馆武官,热衷于太平洋及远东问题的研究。
(3)拉采尔(Ratzel,1844~1904):“国家有机体”、“生存空间”。
认为国家像生物一样,是一种生物有机组织形式,其社会行为遵循生物规律。
国家也像生物一样,有一种相当于头脑的组织在操纵着自身活动。
国家有机体的生存和运行依赖于他所在的环境,如同生物一样,需要一定的“生存空间”。
认为国家有机体通过其领土扩张而增强力量是必然的。
拉采尔借用生物的生长、斗争、演变和衰亡概念与国家,藉以表述其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
对拉采尔地缘政治学主要理论的评价:他的理论没有区分作为生物的人和作为社会成员的人及其组成的社会的区别。
国家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这个规律不能等同于生物规律,更不属于自然规律。
国家有机体学说本质上的比拟是错误的。
拉采尔的学术研究及其成果被他人利用。
(4)马汉的海权论:海上力量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繁荣和安全至关重要。
一个国家要想成为世界强国,必须能在海洋上自由行动,并在必要时阻止海上自由贸易竞争。
为此必须有一支在国内外拥有作战基地,并有庞大商船队辅助保障的、装备精良又训练有素的海军。
(5)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学说:谁控制了东欧,谁就统治了心脏地带;谁控绘制了心脏地带,谁就统治了世界岛;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统治了世界。
《地缘政治学》教学大纲任洪生编写政治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582 目录前言 (585)课程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585)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585)第一章地缘政治学:历史、现状和未来 (587)第一节地缘政治学的历史 (587)一、地缘政治学的概念 (587)二、地缘政治学的产生 (587)第二节地缘政治学的现状与未来 (587)一、地缘政治学的现状 (587)二、地缘政治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587)思考题 (587)参考文献 (587)第二章海权论:理论及其实践 (588)第一节海权论的产生 (588)一、海权论的创始人——马汉 (588)二、海权论产生的历史条件 (588)第二节海权论的理论基础 (588)一、海权论的核心概念——制海权 (588)二、海权论的理论假定 (588)第三节海权论的主要内容 (588)一、海权的必要条件。
(588)二、获得海权的充分条件 (589)三、一国海权的核心力量来源——海上武装力量 (589)第四节马汉理论的影响 (589)思考题 (589)参考文献 (590)第三章陆权论:理论及其实践 (591)第一节陆权论的产生 (591)第二节麦金德公式 (591)第三节陆权论的主要内容 (591)一、陆权论的核心概念 (591)二、陆权论的理论假定 (592)三、陆权论的主要内容 (592)第四节麦金德理论的修正 (592)一、麦金德理论的第一次修正 (592)二、麦金德理论的第二次修正 (592)思考题 (593)参考文献 (593)第四章空权论:理论及其实践 (594)第一节空权论的产生 (594)地缘政治学一、飞机的产生 (594)二、空权论的代表人物 (594)第二节空权论的主要内容 (594)一、空权论的理论假定 (594)二、空权理論主要內容 (594)第三节空权论对各个时代国际战略的影响 (594)一、对意大利的影响 (594)二、对德国的影响 (594)三、对美国的影响——星球大战计划 (595)四、对制空权理论的评说 (595)思考题 (595)参考文献 (595)第五章德国地缘政治学 (596)第一节早期德国地缘政治学 (596)一、拉策尔的地缘政治学思想 (596)二、鲁道夫.契伦的地缘政治学思想 (596)三、卡尔.豪斯霍夫的地缘政治学思想 (597)第二节德国地缘政治学的兴起 (597)一、德国扩张主义的哲学基础 (597)二、德国控制欧洲及其扩张计划历史背景 (597)三、德国控制欧洲及其扩张计划地理背景 (597)第三节法西斯主义地缘政治学 (598)一、法西斯主义地缘政治学兴起的历史背景 (598)二、法西斯主义的内容与德国地缘政治学关系 (598)三、豪斯霍费尔理论的内容——拉策尔空间理论的对接 (598)四、法西斯主义——契伦理论的对接 (598)五、法西斯主义——豪斯霍夫理论的对接 (599)第四节德国地缘政治学的理论核心内容 (599)一、国家是一个有机体。
论当今中国的地缘政治论当代中国的地缘政治一、地缘政治的提出及发展。
地缘政治是政治地理学说中的一种理论。
它主要是根据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
又被称为“地理政治学”。
地缘政治最早由德国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希·拉采尔在1897年所提的“国家有机体”论,以及之后发表的“生存空间”概念。
然而,地缘政治这一词,则是由瑞典学者鲁道夫·契伦(瑞典语:Rudolf Kjellén)发展而来,他进一步发展了拉采尔的理论,用地理来解释政治现象。
但其实,在中国古代也有地缘政治的雏形,如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对于地缘政治的理解就已经很深入了,如秦国通过远交近攻政策通过攻打占领自己周边的小国,并与远方强国修好的政策,一步步蚕食,最终统一天下。
回到近现代的地缘政治理论。
传统的地缘政治理论分为海权论、陆权论和空权论三个时间产生上并不一致的理论,当然他们的产生也源于生产力和生活方式的变革。
海权论顾名思义海上力量对于国家繁荣与安全的重要性。
如果一个国家要成为强国,必须掌握海洋上自由行动的能力。
这个理论最早是由美国海军军官、历史学家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提出。
海权论最著名的例子则是英国在19世纪建立的日不落帝国就是在海上战胜强大的西班牙战无敌舰队,成为海上力量的绝对强者,控制了海上的交通命脉,成为新的日不落帝国。
陆权论的核心则在于创建了欧亚大陆中心带位枢纽地带,控制了这个枢纽就等同于控制了世界岛,控制了世界。
马其顿王国和奥斯曼王国的强大也证明了在陆权时代,心脏地带这一理论的正确性。
另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地缘政治学家尼古拉斯·斯皮克曼则于40年代基于麦金德的心脏地带概念,提出了相应的“边缘地带(rimland)”学说。
他认为,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发生在边缘地带,而且边缘地带在经济上、人口上都超越心脏地带。
第一章时代的术语:政治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保尔·克拉维尔在199e4年写道:“地缘政治学是时髦的术语”,而意识形态则变为了“过时的术语”。
现在风向已变:二战以来在精神生活中经历数十年的实际禁锢后,地缘政治学复活了。
克拉维尔认为这一命运的转变缘于世界态势的变迁,因为冷战已趋于终结,国际舞台的新轮廓开始成型。
克拉维尔断言,伴随超级大国对抗的结束,东欧集团的崩溃已滋生了一种氛围,其中“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问题的反映显得更为重要”。
“地缘政治学”这一术语源于19世纪后期,一开始就引发了极大的争论。
原因就在于它主张介人国家政策的现实事务,因而导致了学界的特别关注。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地缘政治学在德国深深卷人了国家政策的制定之中,因而不可避免地涉足其领土扩展政策的合理化和计划的制定,以及使纳粹在欧洲居于统治地位的宣传合法化。
基于此,二战后的德国地缘政治学说,连同纳粹主义意识形态武库中的其他内容统统遭到唾弃:这必然会对这一主题的其他方面产生负面影响,此种境况殃及了整整一代人。
地缘政治学的复活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新地缘政治学”发端于美国和法国。
就前者而言,特别是与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密不可分,他将地缘政治学说引进其有关外交政策的论述中。
正是由于基辛格的认可,地缘政治学,连同其形容词“地缘政治的”,很快进人了美国已确立的政治和国际关系词汇中;在法国,大约也是在同一时期,地缘政治学由拉考斯特领导的一支新的政治地理学派予以了重新介绍,这集中反映在《希罗多德杂志》中,而也正是当地缘政治学重新获得其学术资格后,才在法国进人了一般的政治词汇中。
地缘政治学在这一特定时期复活的缘由可追溯为政治语义学和国际关系粘合过程中的某种不经意的创举。
从语义学上而言,它是一个表述了政治行为和这种行为产生的地球环境间的某种特殊关系的术语。
我们或许可以像伏尔泰对上帝进行臆断一样作出这种推断,如若20世纪70年代没有地缘政治学,似乎有必要发明一个或找到一个与之极为类似的东西。
地缘政治学课程讲义绪论教学⽬标:了解与地缘政治学相关的术语,掌握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对象和主要问题,理解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法。
重点问题:与地缘政治学有关的概念和术语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对象和主要问题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法创建中国特⾊的地缘政治学理论教学⽅式:讲授教学时数:2课时。
每节0.5课时。
第⼀节有关概念的阐释研究地缘政治学⾸先遇到的难题就是它所涉及的⼀些基本概念与术语。
作为⼀门交叉学科,它涵盖的范围包括政治学、地理学、经济学、军事战略学、历史学等,因⽽在学习过程中,有关的各种概念和术语必须加以辨析。
⼀、地缘地缘?⼀词的基本解释是?地球的、⼟地的?。
国内的学者在研究地缘政治学、国家安全地理或地缘战略时的界定有:(1)?‘地缘’实质是指地理环境关系的简称?;(2)?‘地缘’⼀般是指因居住在同⼀地区⽽发⽣的社会关系。
国家间的地缘关系,指的是以地理位臵、综合国⼒和距离等地缘要素为基础所产⽣的国家之间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军事、地缘⽂化等关系,主要表现为国家间的相互作⽤。
?综合来看,我们主要从下列⼏个层次理解?地缘?的内涵:⼀是地理的现实。
⼆是地理环境和⼈类事务之间的联系,即⼈—境关系,这是从⼈类对⾃然的反作⽤⽽⾔的。
由此可见,?地缘?包含了地理的内涵和地理的延伸内涵。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然科学研究和⼈类事务研究之间的桥梁⼀旦建⽴起来,对⼈—境关系的研究似乎占据了更为重要的地位,地理环境中国家之间的关系成了地缘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
因⽽,当?地缘?成为⼀个⼝头禅时,它强调了当今时代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对⼈与⾃然和谐的认识,作为?政治学?的前缀,则要求政治⾏为必须具有全球视野。
⼆、地缘战略战略泛指对全局性、⾼层次的重⼤问题的筹划和指导。
战略本⾝有其发展的历史,我们所⾔的战略是?⼤战略?,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科技、⽂化等领域,与?地缘?连接在⼀起,简要⽽⾔就是指战略考虑与地缘政治考虑的结合。
一.地缘政治学的主要流派:定义:美国著名学者斯皮克曼给地缘政治学下的定义是“一个国家依据地理因素对于安全政策的统筹规划”。
而另外两名美国学者佩尔蒂尔和潘赛则把地缘政治学看作是“运用地理学为政治目的寻求指导方针的艺术或科学”。
显然,这几位美国学者把地缘政治学视为战略地理学,也就是研究国家的对外政治战略(包括国防和外交战略)决策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英国《牛津英语辞典》(第2版,1989)对地缘政治学提出两种解释:“①地理学对国际政治的特征、历史、结构尤其是与他国关系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研究本身;②在民主社会主义德国发展起来的一门伪科学。
”第一种解释是给地缘政治学下的又一个定义,它和美国学者的定义大同小异;第二种解释专指为德国法西斯对外侵略扩张提供理论依据的“地缘政治学说”。
丛以上介绍的几个定义中不难看出,地缘政治学实际上是地理和政治的结合体,故又称地理政治学。
它把地理因素(如地理位置、国土面积、人口、民族、资源、经济实力及战略军备等)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对外政治决策的一个基本因素;并依据这些地理因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成,分析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及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是地理和政治的结合体,又称为地理政治学。
它关注地理学对国际政治的特征、历史、结构。
尤其是与他国关系的影响,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对外政治决策的一个基本因素,并依据这些地理因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成,分析预测世界或者地区范围内的战略形势以及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1.[德]弗里德里希·拉采尔的“国家有机体论”:他第一次系统研究了政治区域,是第一个在对国家的比较研究中系统研究了空间和位置影响的人。
正是因为这一点,他被认为是现代政治地理学的创建人。
国家是一个有空间性的有机体。
它是人民和土地的统一,具有生长、扩展和衰亡的生命周期。
空间是重要的政治力量,国家必然要为保卫和扩大生存空间而斗争。
国家的衰落就是由于对空间观念淡薄所致。
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学是一种探讨个人、组织或团体,因为空间分布等的地理因素,经营政治的手段及方法。
目前用于军事、外交等战略分析方面较多。
常常以地理因素为底,经济,社会,军事,外交,历史,政治等为面进行分析。
是西方国家制定国家政治、军事战略和对外政策的一种理论依据。
地缘政治学产生于19世纪末,1897年德国地理学家F·拉采尔在其《政治地理学》一书中,提出“国家有机体学说”。
发表了“生存空间论”一文,认为国家就象有机体一样有兴盛、衰亡的过程,国家的兴盛需要有广阔空间。
1917年瑞典政治地理学家R·谢伦接受了拉采尔的思想,首次提出了地缘政治学一词。
德国的K·豪斯霍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提出德国缺乏必要的生存空间和足够的自然资源,主张重新分配世界领土,而战争是解决生存空间的唯一途径等错误的地缘政治论点,为德国法西斯的扩张服务,遭到地理学界的摈弃,并因此使地缘政治学一度声名狼藉。
地缘政治学从其产生到现在形成主要的理论有:1890年美国海军理论家A·T·马汉,在其《海权历史的影响,1660—1783》一书中提出的“制海权”理论,他认为,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为世界强国;而控制海洋的关键在于对世界重要海道和海峡的控制。
1914年英国地理学家H·J·麦金德提出的“大陆心脏说”,认为谁控制东欧,谁就能统治亚欧大陆心脏,谁控制亚欧大陆地带,谁就能统治世界岛,从而主宰世界。
被称之为“陆权派”,代表作是《历史的地理枢纽》。
40年代,美国国际关系学者斯皮克曼又提出了“边缘地带说”,成为“陆权论”的又一派理论。
50年代,美国战略学家,A·塞维尔斯基根据北极地区处于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空军日益重要的作用,提出了“制空权”的理论,70年代和80年代,美国地理学家S·B·科恩提出了地缘政治战略区模型。
凡此种种地缘政治观点,都过分突出地理环境中这一部分或某一地区的重要性,并夸大为控制了某一地区就能支配全球,进而要采取相应的战略以达到他们国家称霸世界的企图。
浅析地缘政治理论【摘要】地缘政治有多重涵义,本文概括为地缘政治学理论、地缘政治要素和地缘政治活动三个方面。
地缘政治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海权论”、“陆权论”、“边缘地带论”等影响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理论。
地缘政治理论塑造国家安全战略制定者的思维,是国家制定对外安全战略的重要依据,地缘政治活动构成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份。
【关键词】地缘政治;涵义;理论一、地缘政治学的基本概念(一)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学是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对一国的政治和内外政策,或对国际政治进行研究的科学。
这个词作为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哥德堡大学政治学教授基伦(瑞典)在其所著的《生存形态的国家》提出的,目的是用地理环境来说明政治现象与事件。
直到上世纪70、80年代地缘政治在美国重新崛起,成为表述世界战略形势与关系的简明之词和流行语。
综合各方面,地缘政治是指政治行为体通过对地理环境的控制,来实现以权力、利益、安全为核心的特定权利,并借助地理环境展开竞争与协调的过程及其形成的空间关系。
(二)政治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地理学的体系中首先可以分为区域地理学和系统地理学两大分支,而在系统地理学中,又分为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两个分支。
在自然地理学中,又可分为地貌学、气候学、土壤地理学、水文地理学等。
人文地理学又可分为经济地理学、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等。
政治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地球表面上政治的地域分异的科学,研究国家的划分、类型、领土、政治地理位置、国家间的关系、国家内的行政区划分、边界等内容。
地缘政治学研究的落脚点是政治行为过程及其空间表现形式,地理环境只不过提供了政治行为实施的空间,并对政治行为追求的目的,如领土、人口、资源、基地、要塞等空间化目标起约束作用。
地缘政治学和政治社会学、政治计量学、政治文化学、政治心理学、政治权力学、国际政治学等一样属于政治学的分支学科。
政治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的联系与区别:尽管政治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内容有交叉,方法有相同或相近之处,根据各自理论可能得出相同的空间关系、地理格局结论,但他们的落脚点不同,前者是政治的地域分异,后者是空间关系体现出的政治博弈过程及结局。
地缘政治学的理论综述【摘要】地缘政治学作为研究国际关系中地缘关系的学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通过对地缘政治学的理论综述,深入探讨了其起源和发展、基本概念、主要理论观点、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地缘政治学不仅可以解释国际政治中的地缘关系,还可以指导政府制定外交政策和国际合作。
未来,地缘政治学将继续发展,其研究领域和深度将进一步扩展。
地缘政治学不仅具有理论和学术意义,更对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升了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深度和广度,对于维护国家利益和推动国际合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地缘政治学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其研究将对世界格局和国际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地缘政治学、理论、起源、发展、基本概念、主要理论观点、研究方法、应用领域、未来发展方向、现实意义、重要性1. 引言1.1 地缘政治学的理论综述地缘政治学是一门研究地缘关系和国际政治互动的学科,涉及国家之间的地理因素、政治动态和国际关系。
本文将对地缘政治学的理论进行综述,探讨其起源、基本概念、主要理论观点、研究方法、应用领域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现实意义和重要性。
地缘政治学的理论体系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开始形成,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地缘政治学之父海耶克的著作。
地缘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地缘关系、地缘因素、地缘政策等,这些概念构成了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基础。
在地缘政治学的主要理论观点中,有实用主义、地缘决定论、地缘环境论等不同学派,它们对国家政治决策和国际关系产生影响。
地缘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地缘政治分析等,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来研究国际政治。
地缘政治学的应用领域涵盖国际安全、国际贸易、国际环境等多个领域,为政府决策和国际合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未来发展方向上,地缘政治学将继续关注国际政治格局变化、地缘关系演变等问题,为国际政治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地缘政治学的现实意义在于帮助国家制定地缘政策、保障国家利益,促进国际合作与和平发展。
第八章地缘政治学各家学说政治地理学所研究的空间政治现象分三个尺度,即国家的内部的区域或地方的政治格局与关系,国家的政治地理特点以及国家之间的政治格局与相互关系。
在第二章至第六章,我们分别从国家的起源、民族的形成、国家的空间特征和综合国力与国家内部的政治制度、政党、选举地理来阐述国家级与国家以下的区域级的基本特征与空间结构。
第六章是介绍各家的关于国家的政治地理理论。
以下四章则是阐述国家级以上的国家间的政治地理。
地缘政治学是其特征的规律性阐述与理论概括。
由于国际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并随着政治、经济、社会和军事等实力与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其空间的格局亦有所不同,故不同时期出现不同的地缘政治论说。
有时,由于角度与侧重点的不同,同一时期,有不同的地缘政治论说。
另外,地缘政治学虽然是根据客观实际进行理论概括,但是由于人的思想现点、哲学思维、阶级立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的不同,地缘政治学的论说亦受其影响。
因此,各家论说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甚至,有的走上邪路,滑到为本国的侵略扩张服务的道路上去。
为了先掌握些有关国际关系的背景知识,故本章放在第七章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之后。
对第九、十两章来说,则是先学些规律性概述,为深入了解这两章打下基础。
一、地缘政治学概念及其复兴地缘政治学(Geopolitik)一词是在德国哥德堡大学政治学教授基伦(Rudolf Kjellen,瑞典)在其所著的《生存形态的国家》(1916年)一书中提出的。
他吸收拉采尔的“国家有机体”和“生存空间”的理论,并进一步发挥,建立了用地理环境来说明政治现象与事件的地缘政治学。
当时,这一术语并未引起学术界与社会的注意。
后来,德国地缘政治学家豪斯浩弗于1924年在《地缘政治学杂志》发表大量的地缘政治文章,并为法西斯德国的侵略扩张制造理论依据和提供宣传工具。
这不仅使地缘政治学突然之间为世人所知,同时也使作为一门新的学科的地缘政治学受到玷污,不仅其本身受到学术界的非议、社会的指责,几致身败名裂万劫不复的地步,而且亦使政治地理学受到牵连,较长时期遭受冷遇。
直到六七十年代,世界形势的变化,地缘政治学又重新在学术界出现,而且在一些政治、外交的头面人物的言论中不断出现,特别是80年代经基辛格、布热津斯基等外交家言论与文章中经常使用,已成为流行的政治词汇,这对地缘政治学的新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正是由于上述这种曲折的历史与过程,对地缘政治学一词理解亦有不同。
例如,对Geopolitik与Geopolitics两词的说明。
在1994年英国出版的人文地理学词典中对两词的说明就有差异。
对Geopolitik的解释是两次大战之间德国发展起来的一个政治地理学中的派别。
该词源于瑞典学者基伦,他使用拉采尔的“国家有机体”理论和麦金德“心脏地带”概念形成其地缘政治思想,为德国的扩张主义的合理性提供荒谬的理论基础。
对于Geo-politics一词,词典中称这是地理研究中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领域,它在说明国际关系结构中强调空间的重要性。
同时指出它与Geopolitik不应混淆。
在我国翻译英国学者杰弗里·帕克著的《二十世纪西方地理政治思想》一书中,为区别这二字不同含义,将Geopolitik译为地缘政治学,把Geopoli-tics译为地理政治学。
其实,这两个字从渊源上讲,前者是来自德语,后者是前者英语译词,是同义的。
只是其历史原因,产生上述情况,为避过去之嫌,而采用两词含不同之意。
在我国采用两种汉语译词值得商榷。
一来增加名词混乱;二来地缘政治学一词已有较早历史,而目前国内、外报章杂志已普遍使用,另用新词反而造成不便,误以为不同学科;三来同一学科的不同流派很少使用不同学科名称。
近来,世界最有影响的《政治地理学》是英国学者泰勒(Peter J.Taylor)所著,该书对前者加上“德国”称为德国地缘政治学(German geopoli-tics),以此表示其一定时间内德国的一种地缘政治学派。
看来,其处理办法较为合理,比分为两个术语要好。
关于地缘政治学的定义,英国政治地理学家杰弗里·帕克认为是,“从空间的或地理中心论的观点对国际局势背景进行研究,整体的认识。
”这也可以说是,从全球的空间背景上来观察其政治的格局及各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相互关系。
因此,这种从全球的地理空间尺度上,从各种复杂的相互关系的总体上,来研究各主要国家间或各集团之间政治上的相互关系与格局的地缘政治学,简言之,即是全球的地缘战略学。
在研究中,虽然对其相互关系的基本内容分别加以考察,但这是为保证达到对整体的清晰认识;对单个国家看作是一块块的砖石,但对其探讨的问题却正是这些砖石所形成的格局和结构。
虽然其研究的主题和资料大量取自社会科学,但其使用的方法论与最终成果却是空间性的,地理的。
英国的著名政治地理学家P.J.泰勒指出,地缘政治学在西方的复兴有三种显著的表现。
首先,地缘政治学已成为表达全球大国间政治战略上的对抗与竞赛的通俗术语。
这种现象的形成,在西方得力于像美国的总统尼克松、布什和担任过国务卿的基辛格及作过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热津斯基等政界头面人物,他们不仅在语言中、著作中使用该词汇,而且通过当前国际上各种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与战略关系表达其地缘政治的思维和见解。
这种现象充分说明,地缘政治这个术语已摆脱过去那种贬义地位,成为表述世界战略形势与关系的简明概念之词和流行术语。
其次,在学术界,地缘政治学已不再是荒凉、寂寞和无人问津的领域,而是政治地理学中的一个热门领域。
这种现象特别是在东欧剧变、海湾战争、苏联解体、波黑战争等一连串国际重大事件与变动形势下,向政治地理学提出的诸多课题与研究领域。
大学里,政治地理课也不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而是颇吸引人的学科,而物色合格的政治地理教员却成了难题。
同时,从80年代以来政治地理方面著作有明显增加,特别是英国学者泰勒所写的《政治地理学》,从1985年到1993年已出了三版。
由于其突破传统政治地理学的框架与结构,颇多创新,成为流行的地理著作与教材。
另外,对30年代的德国的地缘政治学也能给予客观的分析与评价。
关于地缘政治学复兴第三个标志是,欧美大国的政党、议会和各种政治势力与集团对影响自己国家利益的各种国际事件、变革和关系、格局十分敏感。
其间并夹杂着彼此的政治利害关系,外交政策已成为竞选纲领的重要内容和非难对方的问题,甚至报刊辩论的热门话题。
特别是在当前,政治、经济、环境、资源、和平等问题已息息相关,并把世界各国联系在一起,地缘政治当然引起各国领导阶层、政治集团、学术界、社会公众的普遍关心。
地缘政治学的出现,如果从这一名词的出现起到现在还不足100年,如果从拉采尔的“国家有机体”说出现起,也只刚刚超过百年,时间并不太长。
但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地缘政治的学说与理论亦有所发展,根据时间的发展与理论特点,大体可以分成以下三类:“国家有机体”论与海权论、心脏地带(即大陆腹地)与边缘地区学说,分裂的世界时期的地缘政治学。
二、“国家有机体”论与海权论(一)拉采尔的“国家有机体”论拉采尔关于国家空间增长的七条规律已作为国家的政治地理的理论加以介绍。
其关于“国家有机体”论,实际是该论的总的概括,严格来说它是属于国家级的理论,而不是国际级的理论。
但是,考虑到它后来成为德国扩展主义地缘政治学一个理论依据,所以,有必要进一步加以介绍与评述。
在地理学中,研究国家的政治地理现象时,一些学者早就注意一些王朝的兴衰、国家的兴亡与地理条件的关系。
例如,14世纪时,阿拉伯的地理学家伊本-卡尔敦(Ibn—Khaldun,1332—1406年)就提出这方面的见解。
当达尔文(Charles Darwin,1809—1882年)的《物种起源》于 1859年出版,对科学界产生巨大的影响。
其对生物的进化论的解说,对统治了人们思想上千年的上帝造物的宗教神说以彻底地冲击,对环境与生物的关系给予科学地解说,其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理论已成为生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达尔文的进化论的思想对社会科学亦产生很大影响。
当时,社会科学界多接受达尔文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理论,并把它运用于人类社会领域,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简单地等同于生物的进化。
其代表人物有英国的H.斯宾塞等人。
他们认为,社会机体类似于生物有机体,人类社会的变化过程也如生物进化过程一样,因为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受自然法则支配。
因此,生物进化的规律也就是社会历史永恒的自然规律。
由此出发,他们认为,在社会中、个体之间、群体、种族或民族之间当然存在着合乎自然的,必然的适应和淘汰过程。
人类社会内的不平等、不同阶级的存在是自然和不可避免的。
这种思想被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
尽管这种思潮流行于一时,但是,进入20世纪后,则开始走向衰落。
由于拉采尔本人受到生物学方面的专门训练,加上社会达尔主义的广泛影响,所以,他在其著作中,特别是1896年完成的《政治地理学》著作中,采用生物进化的理论,应用与生物的类比方法来研究政治地理问题,把国家比作有生命的有机体,从而形成其“国家有机体”论。
除去受社会达尔文主义影响外,拉采尔还受德国先前一些地理大师们的思想影响。
自康德以后,地理学总是与哲学有着密切关系。
在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对人类作用方面,康德一直特别感兴趣。
另外,康德虽然把地理学当成与时间科学的历史学相对而存在的空间科学,但是他又把历史看成是一种延续的地理过程。
这种整体论的思想与见解在德国地理界深有影响。
19世纪,洪堡和李特尔两位地理大师亦坚持地理的整体论。
洪堡从变化无穷的自然景观来认识其中各要素的总体相互关系。
李特尔认为,有机体的统一就像一个整体一样,由它自己的规律来支配。
正是在上述两种思想的影响下,拉采尔也主张地球是一个整体,而人类只是它的主要部分。
人类所以能成功,在其中生长和存在,正是因为人类也像生物的分布产生的动物区系和植物区系一样,是适应环境的结果。
因此,拉采尔在其1897年出版的《政治地理学》中认为,国家像生物一样,是一种生物有机组织形式,其社会行为遵循生物规律。
国家也像生物一样,有一种相当于头脑的组织在操纵着自身活动。
它与人的个体并不一样,是通过国家的某种组织的命令规则而运转以保证其功能的实现。
拉采尔还认为,国家是有机体演变的产物,它像一棵大树一样,深深地扎根于土壤。
所以,一个国家的特征必然深受其所提供生存环境的国家领土性质和所在区位的影响。
一个国家的成就的重要条件就是对其所在环境条件的适应程度。
同时,他认为国家有机体的生存和运行依赖于它所在环境,则如生物一样,需要一定的“生存空间”。
因此,“国家有机体”论和“生存空间”理论是相互联系的,是一个事物的两面。
因此,拉采尔认为,健全的空间有机体——国家——通过其领土扩张而增强力量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