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病理学菌核病
- 格式:ppt
- 大小:25.42 MB
- 文档页数:160
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油菜菌核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对油菜等十字花科蔬菜有较为严重的危害。
这种病害不仅能使种子和子叶发生腐烂,还能引起幼苗死亡,导致产量大幅下降。
要想有效控制油菜菌核病,就需要全面了解其发病原因并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
一、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1. 真菌侵染:油菜菌核病主要是由菌核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引起的,这种真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病原菌,它可以通过空气传播,进入植物体内,并在适宜的温湿条件下迅速繁殖。
2. 大气湿度:油菜菌核病对湿度要求较高,尤其是在潮湿、多雨的季节,真菌更容易在植物体内繁殖,导致病害的发生。
3. 高温多雨:在气候条件不利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多雨和高温的天气,这种气候条件会使油菜菌核病的发病率升高。
4. 土壤条件:土壤中的病原菌最初是通过种子或植株残体等途径在土壤里繁殖,而后再通过空气、水流等方式传播给健康植株。
二、油菜菌核病的综合防治措施1.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油菜病核病抗性好的品种进行种植,能够降低病害的发生。
2. 合理密植:适当增加油菜的栽培密度,减少空气流通量,降低空气湿度。
3. 土壤消毒:在种植前对土壤进行蒸汽消毒,能够有效杀灭土壤中的病原菌。
4. 合理施肥:保持土壤肥力平衡,适度施用有机肥,提高油菜的抗病能力。
5. 清除枯萎植株:及时清除田间的枯萎植株和残茬,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6. 喷施农药:在病害发生初期就要采用合适的化学农药进行喷施,能够有效控制病害发展。
7. 合理灌溉:控制灌溉水量和频次,避免过多地浇水,减少空气湿度,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8. 防治病虫害的综合防治: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对防治其他病虫害也是有好处的,有利于减少局部病害发生上升。
以上就是对于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的详细介绍。
通过了解其发病原因,并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可以达到有效控制病害的目的,提高油菜的产量和质量。
白菜类菌核病(又称菌核性软腐病)
症状主要危害白菜类植株根茎。
幼苗期植株病轻时无明显症状,病重时,根茎腐烂,产生明显白霉。
在开花、抽薹、结荚期受害最重,可使茎表皮腐烂,呈剥离状,茎部中空,有白色丝状物,上有黑色鼠粪状菌核。
该病害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受害轻的造成烂根,致发育不良或烂茎,进而植株矮小,产量降低;发病重的可导致茎杆折断,整株枯死。
发生特点病原真菌菌核在土壤中、种株上及混杂在种子间越冬、越夏,春秋气候适宜时,经初侵染后,靠气流传播,在田间靠植株相互接触扩展与蔓延。
多雨潮湿、温度偏低时,该病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1)种子处理。
可用10%食盐水或10%硫酸铵溶液漂洗种子,支除杂物后,用清水洗净晾干后再播种。
或用50℃温水浸种10分钟。
也可用种子重量0.4%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3)实行轮作、深翻土地。
增施磷、钾肥。
合理密植。
(4)药剂防治。
可选用的药剂有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农利灵可湿性可粉剂1000倍液,湿度大时,可用70%五氯硝基苯可湿性粉剂,每亩250克加细土15千克,撒于行间地面上。
另外,定植时,用菜丰宁
100克水15升蘸根,防治效果良好。
油菜菌核病知识点总结一、病原油菜菌核病是由真菌类病原体白粉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引起的一种病害。
该病害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在亚洲、美国、欧洲等地均有发生。
白粉菌是一种世界性的植物病原真菌,在其白粉孢子侵染寄主时,往往通过子实体(菌丝块)和子实体释放的子实层破碎碎片感染植物,此时的病原性是最高的。
白粉菌能侵染近500余种植物,其中包括蔬菜作物、豆类植物和油料作物等。
因此,白粉菌是一种经济意义很大的植物病原真菌。
二、寄主油菜菌核病的寄主主要是油菜以及其它十字花科植物,如萝卜、芸薹、芥菜等。
三、症状1. 植株发病初期,病斑为淡黄色的散在斑点,随着发病的发展,病斑逐渐扩展,形成不规则形状的浅黄色或浅褐色病斑,叶片上也会形成白色的风干菌丝块。
2. 油菜病叶的病变以交叉位置的扩大和融合为主要特点。
在十字花科植物上,病叶的病变特点是出现许多洁白的鳞片状的子实体,形成了典型的菌核。
3. 油菜菌核病还会导致植株凋萎、死亡,同时也会影响植株的开花结果和产量。
四、危害1. 白粉菌寄生在油菜叶片上形成的病斑,会导致叶片凋萎、生长迟缓,从而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降低植株的抗逆能力。
2. 油菜菌核病还会造成叶面积减小,降低光合效率,从而对植株的生长和发育造成严重影响。
3. 如果油菜菌核病发生严重的话,还会导致植株凋萎死亡,降低产量,造成经济损失。
五、发病条件1. 湿度:白粉菌对高湿环境的适应性较强,湿润的环境有利于白粉菌侵染寄主植物。
2. 温度:白粉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高温和低温都会影响病原菌的侵染能力。
3. 酸碱度:白粉菌在pH为5.6-7.0的环境中生长最为适宜。
4. 土壤:土壤中的残留菌核和菌丝体可通过种子、病株残体和土壤波播侵染油菜。
六、防治措施1. 合理灌溉:油菜的生长期间,要适度控制灌溉水量,避免过度湿润的环境促进白粉菌的生长。
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油菜菌核病是一种严重危害油菜产量和品质的病害,其主要发病期在油菜生育期间的
花芽分化到蕾期。
病害主要表现为植株上出现许多直径约为1-2毫米的黑褐色斑点,斑点
上有类似疣状凸起的黑色粉状小颗粒,其内部包含病原菌。
严重感染还会导致花蕾萎缩,
最终导致减产。
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流行于菜田土层中的十字花科病原菌所引起。
这些病
原菌在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相适宜时,普遍地感染油菜,尤其是在早春与秋季易发。
其
感染路径主要是通过病源菌从土壤中往根部进入,最终侵染至茎内,形成类似疣状的黑色
菌核。
1、选种抗病品种:在种植油菜时应优先选择高抗病品种,以减少病菌的传播和侵染,降低发病率。
2、深耕除草:油菜田在春季和秋季进行深耕,并保持菜田清洁,清除田间杂草,减
少病原菌的栖息环境。
3、施肥定量:在施肥上要遵循有机肥、化肥有机配合的原则,施肥要恰当、定量,
以减少菌核病病害的发生。
4、合理轮翻:合理轮作可以帮助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积累,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
播。
5、化学防治:当油菜农作物出现严重的菌核病症状时,可以进行化学防治,选用具
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杀菌剂进行喷洒。
总之,油菜菌核病的综合防治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通过选育抗病品种,深耕除草,
施肥定量,合理轮翻,化学防治等多种综合手段,才能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并避免不必要
的经济损失。
芹菜菌核病(一)发病症状。
芹菜菌核病在芹菜全生育期均可发病。
主要危害靠近地面的叶片叶柄基部、茎,受害部位初期呈水渍状褐色病斑,在潮湿的条件下呈软腐状,表面产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后产生黑色鼠粪状菌核,发病严重时叶片枯死。
(二)病原及诱因。
芹菜菌核病是真菌病害。
由子囊菌亚门核盘属的真菌侵染致病。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或混在种子间越冬。
在适宜的条件下,菌核萌发后产生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借风、雨、气流等传播,湿度适合时,子囊孢子萌发产生菌丝侵入寄主。
植株间以菌丝侵染传播。
菜菌核病在低温潮湿的环境下发生严重。
适温为5~20℃,相对湿度85%以上,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密植、地面潮湿或积水,易诱发芹菜菌核病。
(三)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法(1)深耕改土。
深翻病田,将表面菌核深埋10㎝以下的土中,加速菌核腐烂,使其不能萌发。
(2)合理轮作。
芹菜应与其它蔬菜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换茬,促进蔬菜的健壮生长,提高抗病性,恶化菌核的生存和生长的环境,抑制菌核的发生和发展。
(3)种子处理。
在无病田块留种,在播种前用10%盐水选种,并用清水反复冲洗,晾干后播种。
(4)加强田间管理。
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机肥,而避免用有菌核病的根、茎、叶去积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以减少传病的机会;增施磷、钾肥,促进植株生长,增强抗病能力;合理密植,有利于通风透光,降低田间的湿度;科学灌溉,及时排除积水,既保证芹菜的生长发育,增强芹菜的抗病性,又改变菌核的生存环境,抑制了芹菜菌核病的发病。
2、化学防治法(1)喷雾法。
发病初期及时喷施杀菌剂,可用杀菌剂如下: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以上药剂之一,每隔7~10天喷药1次,连续喷2~3次。
四、参考书:农业植物病理学董金皋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油菜菌核病分级标准
油菜菌核病是由菌核菌引起的油菜病害,会对油菜种植产生较大的危害。
下面是油菜菌核病的分级标准:
1. 无损叶:指油菜植株上没有任何菌核病症状。
2. 菌核初期:指油菜叶片上出现小型菌核,直径不超过1毫米。
3. 菌核中期:指油菜叶片上出现中型菌核,直径1-2毫米。
4. 菌核晚期:指油菜叶片上出现大型菌核,直径大于2毫米,带有明显的弯曲形态。
5. 菌核合并期:指油菜叶片上出现多个菌核,相互合并形成一个更大的菌核。
6. 菌核表土期:指菌核表面出现白色或黑色真菌丝层,或者菌核表面呈现光滑、亮白的状态。
7. 菌核干燥期:指菌核开始干燥并裂开,出现菌核病形成后期的症状。
以上是油菜菌核病的分级标准,通过及时识别油菜菌核病的不同病情等级,可以更准确地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保证油菜的正常生长和收获。
香菜菌核病防治和治疗技术汇报人:日期:•香菜菌核病概述•香菜菌核病的病因和病理机制•香菜菌核病的防治技术•香菜菌核病的治疗技术目•防治和治疗技术的实践应用及效果•研究展望与未来发展趋势录01香菜菌核病概述香菜菌核病是一种由核盘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主要侵染香菜的根茎部。
定义植株发病后,会出现根茎腐烂、叶片枯黄、花腐、果实畸形等症状,病株最终会死亡。
症状定义和症状病原菌以菌核的形式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季条件适宜时萌发菌丝,侵染香菜的根茎部,使植株发病。
香菜菌核病的发生会对香菜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导致绝收。
此外,还会降低香菜的食用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传播途径和危害危害传播途径防治意义和治疗重要性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减轻香菜菌核病的危害,保障香菜的产量和品质,提高种植效益。
治疗重要性及时发现和治疗香菜菌核病可以避免病情扩散和加重,减少经济损失。
同时,治疗过程中还可以积累经验和数据,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02香菜菌核病的病因和病理机制香菜菌核病是由核盘菌属(Sclerotinia)真菌引起的。
病原菌核盘菌属真菌能够侵染多种植物,包括香菜、芹菜、胡萝卜等。
它们在寄主组织中扩展,破坏细胞和组织,导致植物发病。
致病性病原菌和致病性发病条件香菜菌核病的发生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湿度高、温度适宜(15-25℃)且持续时间长的情况下,容易发生此病。
此外,连作地块、管理不善、植株长势弱等也容易导致病害发生。
传播途径核盘菌属真菌以菌核形式在土壤中越冬,成为下一年的初侵染源。
风雨、灌溉水等可传播菌核,引起再侵染。
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病理变化和症状表现病理变化香菜菌核病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叶片和茎上。
叶片出现水渍状病斑,逐渐扩大并变黄褐色。
茎部受害,出现水渍状病斑,后期皮层腐烂,病部表面产生白色绒状霉层(菌丝和菌核)。
症状表现香菜植株感染菌核病后,初期症状表现为叶片萎蔫,逐渐黄化、枯萎。
茎部受害,初期呈水渍状斑,后皮层腐烂,产生白色绒状霉层。
十字花科蔬菜是一类广泛种植的蔬菜,包括了白菜、芥菜、花菜、西兰花等。
这些蔬菜在我国的种植面积广阔,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蔬菜病害问题也日益突出,其中菌核病是十字花科蔬菜上常见的一种病害。
菌核病是由一种真菌引起的十字花科蔬菜病害,该病害主要侵染植物的地下部分,对蔬菜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菌核病的病原体主要以分泌毒素和产生繁殖子实体的方式侵入植物,使植物组织发生腐烂、溃烂等病变。
当菌核病严重侵染十字花科蔬菜时,不仅会导致蔬菜的减产,甚至完全丧失产量,还会传播其他病原体,对蔬菜种植业造成严重危害。
为了解决菌核病对十字花科蔬菜种植的影响,科研人员在长期的研究中逐渐培育出了一些抗菌核病的蔬菜品种。
这些抗病品种在抵抗菌核病方面表现出了良好的抗性,对蔬菜种植业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十字花科蔬菜菌核病以及抗病品种的研究进展成果。
一、菌核病病因及症状表现菌核病主要发生在十字花科蔬菜的地下部分,如根部和块茎等部位。
受菌核病侵染的蔬菜植株在生长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症状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植株出现萎缩症状,生长势下降,叶色变黄;2. 根系发生腐烂、质地变软,甚至出现溃烂现象;3. 植株表面出现黑褐色的病斑,带有一定的毒性。
以上症状表现会严重影响蔬菜的生长发育,甚至导致植株逝去。
菌核病的病原真菌会通过病原子实体和植物残体等途径长期保存并在土壤中传播,是导致蔬菜连作难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抗菌核病蔬菜品种的培育为了解决菌核病对蔬菜产量的影响,科研人员通过对不同种类的十字花科蔬菜进行选育和杂交,培育出了一些抗菌核病的蔬菜品种。
这些抗菌核病品种在抗病性、产量和品质等方面均表现出良好的性状,对蔬菜种植业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目前,已经培育出了一系列抗菌核病的蔬菜品种,主要包括了抗白菜菌核病品种、抗花菜菌核病品种、抗西兰花菌核病品种等。
这些抗病品种不仅在菌核病抗性方面表现出了优势,还在产量、口感和品质方面有了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