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艺术传统与现代的美学品格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5
豫剧的分析与研究报告
豫剧是中国的传统曲艺剧种之一,广泛流传于河南省及周边地区。
其独特的音乐、唱腔和表演形式,使其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本报告将从豫剧的历史沿革、音乐特色、表演技巧以及流派演变等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历史沿革
豫剧起源于明代,经过几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初始形式为地方戏曲的一种,并在清代才正式定名为“豫剧”。
豫剧的主要发展阶段包括传统阶段、近代阶段和现代阶段。
二、音乐特色
豫剧音乐以曲调丰富、音域宽广、音色独特而著称。
其音乐之美主要体现在曲调的变化和唱腔的表现力上。
豫剧的音乐有着严谨的结构和独特的旋律,能够通过音乐来表达情感和塑造人物形象。
三、表演技巧
豫剧的表演技巧包括唱、念、做、打等多种艺术形式。
其中,唱腔是最为重要的表演技巧之一,豫剧中的唱腔有高亢激昂的大腔和细腻柔和的小腔,通过运用不同的唱腔来表达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四、流派演变
豫剧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演变出了多个不同的流派和板式,如郑派、潘派、何派等。
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曲
目类型,丰富了豫剧的艺术内涵。
综上所述,豫剧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通过对豫剧的分析与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促进其在当代的传播与发展。
豫剧的传承发展及社会价值目录一、内容概览...............................................31.1 豫剧的定义与历史背景...................................3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4二、豫剧的发展历程.........................................52.1 早期阶段...............................................6 2.2 发展阶段...............................................62.3 现代化转型.............................................8三、豫剧的艺术特色.........................................93.1 唱腔艺术..............................................10 3.1.1 豫剧的基本唱腔类型..................................11 3.1.2 地方色彩浓厚的唱腔特点..............................12 3.2 表演艺术..............................................12 3.2.1 角色行当与身段动作..................................14 3.2.2 脸谱和服饰文化......................................14 3.3 音乐与伴奏............................................15 3.3.1 乐器种类及其演奏技巧................................163.3.2 曲调风格及其演变....................................18四、豫剧的社会价值分析....................................194.1 文化传承与保护........................................19 4.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与保护..........................20 4.1.2 传统剧目的保护与传承................................21 4.2 文化认同与社会凝聚力..................................22 4.2.1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24 4.2.2 促进社会和谐与民族团结..............................25 4.3 教育与普及............................................26 4.3.1 学校教育中的豫剧教学................................26 4.3.2 社区活动与民众参与..................................28 4.4 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29 4.4.1 对外演出与国际交流..................................304.4.2 海外华人社区的文化推广..............................31五、豫剧面临的挑战与发展策略..............................325.1 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33 5.1.1 市场经济下的生存压力................................34 5.1.2 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缺失........................35 5.2 应对策略与发展趋势预测................................36 5.2.1 创新传承方式,提升艺术生命力........................375.2.2 加强国际合作,拓展国际市场..........................38六、结论..................................................406.1 豫剧传承的现状总结....................................40 6.2 未来展望与建议........................................42一、内容概览本文档旨在全面探讨豫剧的传承发展及其社会价值,首先,我们将从豫剧的历史渊源入手,深入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特色。
豫剧现代化艺术论文豫剧现代化艺术论文一、中国古代艺术市场和近现代艺术市场就中国艺术市场而言,它兴于魏晋,成于唐宋。
六朝时期,书画市场峥嵘初显,唐代则有了专职的书画商人,并且出现了“书行”,直至南宋偏安之后,经战乱不久便衰落了。
此后,明嘉靖至康熙年间,苏州艺术市场继之而起,接着扬州艺术市场在乾隆年间也兴盛一时,晚清时期,艺术市场的重心又转移到了上海,北方则有京城。
中国近代艺术市场可追溯至18世纪中叶,当时广州十三行一带出现了一批专营外销画的店铺,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则是上海。
1874年,英国鲁意斯摩拍卖行成立,开展拍卖业务。
总体上,近代中国艺术市场较之前朝,盛况空前。
以上局面一直维持到1949年,此后形势陡转,艺术市场被政府垄断,自由艺术市场几乎消失。
直到1978年,艺术市场因“改革开放”才逐渐恢复元气,数十年来,中国艺术市场尽管百弊丛生,但发展迅速。
21世纪,中国艺术市场现代化进程显著,数字化媒体的到来、互联网的迅速传播使得艺术市场发生了天翻覆地的变化。
艺术市场体系更加完善,分工更加细致。
按投资主体分为政府艺术赞助、私人艺术赞助、公众艺术赞助;按买卖对象分为艺术劳务市场、艺术商品市场;按艺术商品种类分为美术市场、表演市场、文学市场等。
可以说,现代艺术市场随着技术的革新日益多样化的同时也越来越健全。
二、豫剧在现代艺术市场中的新发展新时期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豫剧的辉煌不再,面临着严肃艺术市场萎缩、现代媒体潮流般的冲击和传统剧目老旧的困境。
豫剧人不断改革创新,河南卫视制作的豫剧电视节目《梨园春》适应现代传媒,样式不断创新,有戏曲晚会、戏曲小品、戏迷擂台赛等众多节目样式,建立了群众基础,集中展现了戏曲的精华部分,成功挽救了豫剧。
《梨园春》的成功,将豫剧推向了全国甚至海外,也激发了豫剧界对豫剧的改革,使其适应现代生活而焕发新的生命力、创造新的'辉煌。
我认为,除了目前《梨园春》已有的表现形式外,还可以把豫剧作为商品来营销,使其品牌化、名人化,同时可以跟博物馆、美术馆、画廊合作,把豫剧名家的戏服、演出的著名剧目的原本在这些场所展出拍卖,也可以把豫剧中的经典扮相做成各种形式的“LOGO”印在商品上,利用广告宣传扩大知名度。
让豫剧走进童心,让演唱更具韵味豫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豫剧在吸引年轻观众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困难,其中之一就是如何让豫剧走进童心,让演唱更具韵味。
在当今社会,豫剧如何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如何注入更多的时代元素,如何让演唱更具有现代感,成为了豫剧艺术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豫剧的魅力在于其绚丽的唱腔和精彩的表演,然而对于年轻观众来说,传统的演出形式可能显得有些古老和难以理解。
在传承豫剧的如何将其融入现代生活,让年轻观众产生共鸣,是豫剧界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让豫剧走进童心,让演唱更具韵味。
让豫剧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也在不断改变,传统的豫剧演出形式可能无法完全满足他们的需求。
豫剧界需要不断创新,将豫剧融入现代生活,让其更加贴近年轻观众的生活方式和情感体验。
可以借鉴现代舞台表演的手法和技巧,结合多媒体技术,将豫剧与当代音乐、舞蹈等形式相结合,创造出更具时代感的演出形式。
还可以开展一些面向年轻观众的豫剧推广活动,通过各种方式让年轻人了解和喜爱豫剧。
注重豫剧的教育推广。
豫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现代社会,豫剧的传承和发展不能只靠专业演员和观众,还需要通过教育推广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豫剧。
可以在学校和社区组织豫剧表演和讲座,让年轻人亲身感受豫剧的魅力,了解其历史渊源和艺术特点。
还可以推出一些针对年轻观众的豫剧教育课程,让他们在学习中了解和体验豫剧,培养对豫剧的兴趣和热爱。
注重豫剧演唱的培养和提升。
豫剧的唱腔独特,表演技巧高超,然而在当今社会,传统的豫剧演唱可能显得有些古老和难以理解,需要不断培养和提升演员的演唱水平。
可以开设豫剧演唱培训班,邀请资深豫剧演员传授唱腔和表演技巧,培养一批有才华的年轻豫剧演员,为豫剧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豫剧是一种历史久远的综合舞台艺术。
豫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当时它被称为“河南梆子”。
到了清朝,豫剧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现手段的综合艺术形式。
豫剧的音乐节奏明快、旋律优美,唱腔婉转动听,表演形式多样,包括唱、念、做、打、舞等。
豫剧的表演风格独具特色,它强调情感表达和人物塑造,注重细节描写和动作表现,使得观众能够深入感受到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豫剧的思想内涵深厚,它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豫剧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有忠臣义士、才子佳人、民间英雄等,他们的故事情节充满了传奇色彩和人性的光辉。
豫剧还涉及到社会现实问题,如官场腐败、民间疾苦等,通过艺术手法展现了这些问题的复杂性和深刻性。
豫剧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其娱乐性,更在于其思想性和文化性。
豫剧的文化底蕴也非常丰富。
豫剧的剧本大多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如《红楼梦》、《西游记》等,这些作品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宝库。
豫剧的音乐和舞蹈也深受中国传统音乐和舞蹈的影响,它们与豫剧的表演形式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如今,豫剧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它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和知名度。
豫剧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年轻人对传统艺术的兴趣不高、市场需求的变化等。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和传承豫剧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政府应该加大对豫剧的支持力度,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学习和参与豫剧的创作和表演;同时,社会各界也应该积极参与到豫剧的推广和传播中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豫剧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豫剧是一种历史久远的综合舞台艺术,它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豫剧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浅谈河南豫剧的特点及其唱腔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中文摘要本文首先将分别从河南豫剧的起源、发展、剧种特点、五大流派及代表人物等方面来介绍豫剧,并通过研究前人成果以及自己的学习感触来说明其唱腔特点,再将豫剧唱法与民族声乐的演唱方法加以比较,揭示出两者各自的特点、内在的联系以及相互的借鉴与运用。
最后以具体的民族声乐作品《没有强大的祖国、哪有幸福的家》、《木兰从军》为例,通过曲目中具体的乐句、吐字、腔调等众多音乐元素来说明豫剧的唱腔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运用。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分析出传统的戏曲在现代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实用价值及研究意义,不仅发扬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也使这些兼具现代感及浓郁地方特色的优秀声乐作品为广大听众所接受、喜爱。
以后可以更好的使不同种类的文化相融合,相互借鉴,发挥出更好的作用。
关键词:河南豫剧豫剧及民族声乐唱法特点《没有强大的祖国,哪有幸福的家》《木兰从军》研究意义英文摘要This article will first separately from henan opera has been innovating the origin, development, operas characteristic, and represent five schools and characters to introduce henan opera has been innovating。
And through studying the previous achievements and their learning to illustrate its singing characteristics feelings, then henan opera has been innovating falsetto singing method with national vocality to compare, reveals the respective features of both, internal contact and mutual reference and use。
豫剧调研报告
豫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中国河南省。
在豫剧的表演中,演员们通过唱、念、做、打、舞等多种表演形式,来展示剧情和角色的变化。
经过对豫剧的调研,我对其有以下几点认识。
首先,豫剧具有丰富的表演形式。
豫剧以唱腔为主要表演形式,其唱腔独特,旋律婉转动听。
同时,通过念白、做功、舞蹈以及打斗等多种表演形式,豫剧为观众呈现了丰富多样的戏剧体验。
其次,豫剧的表演风格独特。
豫剧以其细腻、含蓄的表演风格而闻名,演员们通过身体语言、音调变化以及面部表情等手法,将角色的情感与心思生动地展现了出来,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剧情的深度。
另外,豫剧注重角色刻画。
在豫剧中,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以及内外功合一的表演方式,将角色的性格、经历以及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观众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更好地理解角色的心理变化和故事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豫剧的编剧、音乐和舞台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编剧上,豫剧多采用文言文进行对白和唱词,使剧情更具古典美感。
音乐上,豫剧以其悠扬、优美的曲调,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舞台形式上,豫剧舞台以简洁大方为主,注重布景的变化和灯光的照射,使观众能够更好地融入剧情中。
最后,豫剧具有较强的传统文化内涵。
豫剧中的故事情节多来自于古代典籍和历史故事,通过剧情的展开,让观众了解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总而言之,豫剧是一门具有丰富表演形式、独特表演风格、注重角色刻画,以及充满传统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喜爱,也是中国戏曲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
豫剧现代戏创作的美学追求作者:刘磊来源:《大观》2020年第02期摘要:通过豫剧新的样式来展现、演绎现代人的生活及故事,是豫剧现代戏的表现手法。
文章以豫剧现代戏创作的美学追求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豫剧现代戏的概念界定、艺术特色、美學价值以及对当代豫剧现代戏发展的思考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归纳,以体现豫剧现代戏扣人心弦的艺术感染力,使其能够与时俱进,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关键词:豫剧现代戏;艺术特色;美学价值注: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一般课题“河南豫剧现代戏创作研究”([2018]-JKGHYB-0563)研究成果。
中国戏曲博大精深、兼容并包,历来有“以曲而兴”的说法。
[1]豫剧艺术以其委婉动听、朴实通俗、生动活泼的特点而源远流长,并以高度的技巧性和艺术性深受全国人民的喜爱。
[2]广大戏曲观众被其自然且颇具感染力的表演以及别具特色的唱腔所折服,这都要归功于一代又一代豫剧大家们的传承、创新与实践。
正是由于豫剧的民间性与地方性、专业性与技术性、艺术性与时代性的相互交融和高度统一,其才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韵味。
一、豫剧现代戏概念界定豫剧现代戏主要指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通过豫剧的形式来表演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现代历史的剧目。
新民主主义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是豫剧现代戏发展最为重要的两个时期,五四运动之后现代戏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豫剧全面进入了现代化进程。
豫剧现代戏的创作风格随着五四运动发生较为显著的变化,以前的剧目内容多涉及儒家思想,转变之后的剧目内容多以现代民主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思想为主。
另外,其内容表演方面得到了拓展,将叙事性以及再现性的特点融入到戏曲音乐之中,极大地丰富了豫剧现代戏抒情性和表现性的音乐特征。
同时,豫剧现代戏的创作、舞美、表演以及语言特色等方面吸收、借鉴、融合和接纳了一些国外艺术的经验和方法,从而使剧目效果更加生动、出彩。
豫剧现代戏发展至今,其审美机制得到了不断完善,趋于定型,这也预示了豫剧现代戏繁荣期的到来。
豫剧的传统与革新初探豫剧是中原文化中最具有特色的传统艺术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戏曲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元素。
在我国戏曲界享有盛誉。
曾一度成为我国分布地区最广、欣赏群体最多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逐渐改变以及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加之豫剧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致使豫剧和其他许多剧种一样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
如何弘扬豫剧文化,如何做好中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豫剧走出低谷,重新焕发出她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将是我们共同关注的焦点。
一、豫剧自身存在的问题在广大文化研究者在担负起豫剧文化传承与发扬的重任之时,就应该冷静、客观地从豫剧本身出发,探寻它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1、豫剧剧目创编精品少、创作慢。
豫剧艺术发展的核心在于剧目的编创。
传统的豫剧剧目大多是豫剧艺人或文人根据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地方典故或根据其他剧种的剧目创作、改编而成。
这些剧目传承的时代久远,特别是一些经典剧目,对现代人来说有一定的影响力。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生活内容也在发生着变化,如果豫剧舞台上总是老剧老演、老演老剧,现代观众就会失去新鲜感。
我们看到许多剧目编创观念上没有更新,仍沿着传统剧目的编创风格,未及时把握住现代气息;编创内容上挖掘不深入;戏剧冲突不典型,无法触及心灵;作品创作脱离了生活实际,精品少、创作慢。
2、豫剧演唱技法上形式单一,同腔同调。
最能代表一个剧种特色的是它的音乐,而音乐的核心和灵魂就是这个剧种的演唱技法。
演唱技法包括唱腔、唱技、吐字、声韵、表情等多个方面的表达技巧。
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唱腔,它是决定演唱风格的最基本的因素,是为表现一定的人物性格和感情而存在的。
目前豫剧演唱技法存在着演唱形式单一,以长篇大段的唱词为主,少有戏曲四功里的“念、做、打”,留给观众是苍白的艺术体会,无法有更多丰富的感观。
男女分腔不够,很多作品在男女唱法上是同腔同调,他给男声唱腔带来了音域上的局限,无法让男腔控制在最佳音区内。
豫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之一,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丰富的艺术内涵,深受观众喜爱。
豫剧以其豪放之气展现了豫剧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通过赏析豫剧经典剧目,从实际角度出发,介绍豫剧的特点和魅力,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豫剧的豪放之气。
一、豫剧的历史与特点:豫剧起源于河南,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
豫剧以其豪放大气、直抒胸臆的表演风格而著称。
豫剧强调唱腔的豪放感和旋律的跌宕起伏,舞台上的表演动作大胆、奔放,配合着丰富多样的音乐和道具,给观众带来极强的视听冲击力。
二、《牡丹亭》的赏析:《牡丹亭》是豫剧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豫剧的代表作品。
该剧以唐代文学家元稹的《牡丹亭》为蓝本,讲述了柳梅花与杜丽娘相爱、被迫分离、最终重聚的故事。
在表演上,《牡丹亭》以其精湛的唱腔、高超的表演技巧和丰富的舞台表现力,展现了豫剧的豪放之气。
演员们用豪迈的唱腔和热情洋溢的表演,将角色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祥林嫂》的赏析:《祥林嫂》是豫剧中的另一部经典之作。
该剧以鲁迅先生的小说《祥林嫂》为改编素材,讲述了祥林嫂在封建社会中奋勇反抗的故事。
在表演上,《祥林嫂》以其激情四溢的唱腔和激烈紧凑的表演节奏,展现了豫剧的豪放之气。
演员们将角色的坚强和顽强生动地表现出来,引发了观众对社会不公的思考和反思。
四、《朱仙镇》的赏析:《朱仙镇》是豫剧中的经典传统剧目之一,讲述了晋代大臣庾信为拯救百姓而英勇牺牲的故事。
在表演上,《朱仙镇》以其高亢奔放的唱腔和激情四溢的表演,展现了豫剧的豪放之气。
演员们用自己的声音和肢体语言,将角色的英勇和坚毅表现得淋漓尽致,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听冲击。
结语:豫剧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展现了豪放之气的魅力。
通过赏析豫剧经典剧目如《牡丹亭》、《祥林嫂》和《朱仙镇》,我们更好地感受到了豫剧的豪放之气。
豫剧的唱腔、表演和舞台设计等方面的精湛表现,使得观众能够深入体验到豫剧的艺术魅力。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和赏析,读者们能够更加了解和欣赏豫剧,感受到豫剧的豪放之气给人带来的独特魅力。
河南豫剧以唱见长,在剧情的节骨眼上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口语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畅、易为听众听清,显示出特有的艺术魅力。
豫剧的风格首先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善于表演大气磅礴的大场面戏,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浓郁,质朴通俗、本色自然,紧贴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
早期豫剧表演的舞台装置极为简单,往往只用芦席、箔子一挡,台上一桌二椅,即可开演。
打小锣、敲梆子的人员兼"检场"。
进入城市后,有较固定的剧场,舞台装置才有所改进。
豫声剧院已采用一些布幕、布景,旦角服饰讲究"老旦清,正旦俊,花旦风流"。
此后又受京剧服饰的影响,已基本与京剧服饰相同。
豫剧传统具有浓厚的河南地方特色,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革新,创作由粗到细,粗中有细;由俗到雅,雅俗共赏,表演艺术日臻完美。
同时,各行当也涌现了一大批艺术上有成就的演员。
据清朝李绿园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 年)成书的《歧路灯》和乾隆五十三年(1 788)《杞县志》所记载,当时本地梆子戏已在开封、杞县一带盛行,并曾与罗戏、卷戏合班演出,又被称为"梆罗卷"。
根据艺人们相传,豫剧最早的传授者为蒋门、徐门两家;蒋门在开封南面的朱仙镇,徐门在开封东面的清河集,也都曾办过科班。
以开封为中心的"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又称"西府调");形成于豫南沙河一带的"沙河调"。
其中"祥府调"、"沙河调",从唱腔的板式结构、调式、旋律、节奏、句法组成和语音等方面看,都和"豫东调"比较近似,故统称"豫东调"。
因此今豫剧唱腔韵,一般分为"豫东调"与"豫西调"。
背靠传统面向生活摘要:戏曲程式不是一个僵化凝固的系统而是根据人物情感的需要不断发展与变化的开放式的体系。
程式美贯穿于豫剧系统中的方方面面,从程式中走出的豫剧现代戏进一步完善丰富深化了传统豫剧程式的范畴并在潜移默化中凸显出豫剧现代戏的程式美。
豫剧现代戏融汇传统戏曲程式将生活中的真和艺术的真经过节奏化的浓郁渲染,被升华到一个绚丽辉煌的境界,进而彰显出中国戏曲程式的开放性与兼容性。
关键词:程式;开放;豫剧;现代;融汇中图分类号:i23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024-02任何一个剧种都有自己的基本特色。
根植于中原大地的豫剧,其主要审美特征是率直奔放、朴素家常,泼辣风趣,其粗放质朴的表演程式,自然亲切的虚拟动作,夸张变形的人物行动则是豫剧剧种独特的品格。
以杨兰春为首的河南省豫剧三团创作集体以新的艺术观念、艺术表现手法、又有丰厚生活积累。
他们在继承传统豫剧的同时又大胆逾越了传统框范,以大幅度的横向借鉴吸收姊妹艺术和外来技法,大胆地进行尝试,以豫剧传统戏程式为基础,呈现现代戏程式风格的美学追求。
半个多世纪以来,河南省豫剧三团在风雨的洗礼中不仅为豫剧现代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淀了大量珍贵的创排现代戏的宝贵经验,更为豫剧现代戏向传统戏的吸收和借鉴起到了示范的意义。
一、传统程式的新用程式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主要特征和命脉,是区别于其他表演艺术的重要标志,戏曲艺术的唱念做打灯服道具,无时无处不在依靠程式来扮演人物表现故事,可以说离开了程式,中国戏曲艺术将不复存在。
传统戏曲,内容和表现形式与观众的审美是一种远距离的,表演不是对自然主义的模拟,而是把生活里的动作,按照美的原则进行提炼、概括、夸张,形成规范化的程式动作来表现的。
“程式化即是它提炼生活,进行变形的艺术逻辑,也是它反映生活的表达方式,但戏曲传统戏在它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各种程式,不管其艺术变形有多大,它总是从古代生活提炼而来,不论其表达方式如何特殊,它也是对于古代社会风貌和古代人物气质的反映。
豫剧分析报告1. 背景介绍豫剧,又称河南豫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河南省豫剧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被誉为中国戏曲的瑰宝之一。
豫剧以“豫”指河南这一地区,它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将对豫剧进行深入分析,从历史发展、表演特色到受众反响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2. 历史发展豫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起初是由江苏、安徽、山东等地的戏曲流派融合而成。
后来,豫剧逐渐发展出独有的剧种风格和表演艺术特色,成为独立的剧种。
豫剧的发展离不开豫剧团体和著名表演艺术家的努力。
在近代戏曲史上,河南省豫剧团曾经有过辉煌的发展时期,为豫剧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 表演特色豫剧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优美的旋律深受人们喜爱。
在表演形式上,豫剧主要以唱为主,配以动作、表情和舞蹈等。
在唱腔上,豫剧分为四大曲牌,分别是梆子、二黄、大鼓和太鼓。
其中,梆子为主唱腔,以其快速的节奏和高亢的音调著称。
在表演艺术上,豫剧注重形体动作的表达和舞台布景的创新,力求将情感和意境融入到表演中,给观众带来独特的艺术享受。
4. 剧目类型豫剧的剧目类型丰富多样,包括历史剧、民间传说剧、文艺剧等。
其中,历史剧以讲述历史故事为主题,如《刘海砍樵》、《白蛇传》等;民间传说剧则以传统民间故事为素材,如《祥林嫂》、《牡丹亭》等;文艺剧则以艺术创作为主,如《蝴蝶梦》、《茶花女》等。
不同类型的剧目都有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可以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
5. 社会影响豫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在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豫剧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了河南省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不仅在当地深受欢迎,也在全国范围内有着一定的知名度。
豫剧的表演艺术形式吸引了大批观众,有助于增进人们对中国传统戏曲的了解和认知。
此外,豫剧也在国际间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使者。
6. 现状和未来豫剧作为一种传统戏曲剧种,面临着现代社会发展的挑战。
豫剧艺术传统与现代的美学品格
豫剧是从中原农村发展起来的,在长期的劳动实践和审美活动中,豫
剧的表演艺术虽然几经变化,但始终保持扎根于生活,从生活出发的
优良传统。
它的表演是以重再现的表现手法,把写实和写意结合在一起,求得形
似的同时着力于意味的传递,而那些含有写实性因素,往往给人留下
印象深刻的中原乡土气息。纵观豫剧的发展史,除了继传统中四功五
法的程式表演和古老剧种在武戏方面的特技表演,还广泛吸收了河南
民间曲艺、民间舞蹈杂技和技巧,并创造性的加以运用,呈现出歌舞
化、虚拟性、节奏性、技艺性等戏曲表演的基本特征外,其粗放质朴
的表演程式,自然真切的虚拟动作,夸张变形的人物行动等则是豫剧
独有的品格。传统豫剧的表演动作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生活,二是民
间舞蹈,武术,杂技。三是,学习继承一些古老剧种的表演程式。豫
剧的表演动作发展比较缓慢,只能采取比较简单的形式。作必可少交
代情节的表现,生活动作在整个表演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豫剧到了四
五十年代,大量引进了京剧的武打、舞蹈身段,各种表演程式,以及
川剧、蒲剧、秦腔的扇子功、甩发功、手帕功、水袖功、帽翅功等技
巧,大大丰富了自身的表演形式和表现能力。
程式化是戏曲形式的总体特征,它体现于戏曲的文学、音乐、表演、
舞台美术等各个部门。经过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衍变,戏曲艺术的各个
门类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程式系统,即音乐有板式、曲牌、锣鼓
经;表演有唱、做、念、打,上下场和各类舞台调度等等;舞台美术
有化妆的脸谱,服装的穿戴规制,道具的配套,景物装置的组合等等。
传统豫剧的程式美曾达到相当的高度。传统豫剧的表演程式无论是程
式套路、程式特技还是程式情感,其粗放、质朴的表现特征始终占据
主流。程式情感要通过程式化了的喜、怒、哀、乐的形式加以体现,
而这种体现又必须是因戏而异、因人而异、因剧而异。程式情感的表
现有一个重要特点,即在特殊规定情境之内,人物情感激变时,往往
需要借助一些特技来展示情感的跌宕,其表现手法的粗放的,而所表
达之意却是细腻入微的。
传统豫剧的虚拟化表演有着特有的美学特性。它的虚拟化运用,比如
京、昆等程式化的高度成熟,它一方面注重动作的真切感,强调准确、
鲜明的动作感觉;一方面讲究动作的自然、流畅,无造作之嫌。也就
是说传统豫剧的虚拟动作比较接近于生活原型,让观众通过真切自然
地动作的感觉中,看到剧中人物的行动,看到情感变化的脉络。如豫
剧名家王素君的《小二姐做梦》,她在这出独角戏中,一人要模仿十
几个不同身份的人物,其中包括了花旦、青衣、老旦、彩旦、文生、
小丑等多种行当。表演全靠虚拟,边舞边唱,且说且做,要在众多人
物中时而跳过来,时而跳过去。情感过度不仅要求具有表演真实和感
觉真切的舞台动作,而且要求流畅自如。如当梦见花轿落到家门口时,
小二姐转手绢,耍辫子满台飘洒,这边学新女婿骑高头大马,那边学
她大哥、二哥躬身作揖三让客,这边学嫂子“飘飘下拜”接娶客婆,那
边学娶客婆。
传统豫剧还特别重视夸张变形的人物动作,其构成主要依靠夸张的手
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语言以及对喜剧性格的刻画。尤其是丑角戏,
泼辣犀利,率直欢快。在整个艺术手法上大胆夸张,乃至荒诞,变形。
因而,人物的行动必须要夸张,要变形才能与之相适应。如豫剧《花
打朝》中的“打朝”,行动就比较出格:唐王偏听偏信,一意孤行,定
斩罗通,程七奶奶大闹金銮殿,她脱掉自己的绣花鞋追打皇上,且以
八个幕条为八个龙柱,与唐王在幕条中钻来钻去,最后唐王吓得钻到
龙案底下,而程七奶奶却跃身翘腿在龙案。去法场中,她一动手,众
人乱倒,她一喊叫,众人惊逃。她的这些举动是何等的荒诞,却又何
等的令人快意。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戏曲现代戏在河南地方戏中盛行以来,二度创作
所采用的传统戏曲的表现形式与现代戏所反映的现实内容产生了强
烈的抵触。就传统戏曲来说,其内容和表现形式与观众的审美是一种
远距离的;而现代戏内容是现实生活,表现形式若照搬传统,必然造
成极大地不和谐。戏剧是行动的艺术,戏剧中的人物形象是通过人物
的舞台动作加以体现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色彩,生活中
的人物千姿百态,所以人物的性格化是文艺作品的灵魂。传统豫剧舞
台上的人物形象个性化也是戏曲舞台艺术动人情怀的关键之处。
豫剧现代戏的表现形式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了话剧写实的表现手法,以
再紧贴现实,反映生活。如《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小白鞋
说媒》《金鸡引凤》《人欢马叫》《石头梦》《倒霉大叔的婚事》等无不
是从生活出发,创造典型的生活场景和生动的生活情趣,其中渗透着
中原人民敦厚、真诚、平和、幽默的性格特征,突出反映了中原人民
的美学观点。
豫剧现代戏最善于组织生活化、乡土化的典型场面,典型动作。如《朝
阳沟》“欢迎银环”的一段戏,场面安排的热闹家常,动作表现得真实
自然。听说银环要来了,失急慌忙的巧真和不知所措的栓宝爹竟撞个
满怀,老头老婆高兴得直磨圈,又是擦桌子、凳子,又是擦茶壶、茶
碗,还抱出一罐子鸡蛋。当银环走上场时,栓宝娘高兴得合不拢嘴,
栓宝爹紧张的不敢动不敢看。此外如《李双双》中的“选记工员”“开
群众会”的场面,《杏花营》中的“逃荒”“排戏”的行动,都给人一种近
在咫尺的逼真感。这种生活化的表演是把生活中的人的行动和戏曲的
表现方法融为一体,在豫剧音乐唱腔的特殊节奏制约中,形成了独特
的表现方式和审美意味。尽管较之程式化的表演,舞蹈性显得不足,
但它仍具有表现性的品格。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那些以往生成
的诸多审美形态在变动不居的时代精神和审美观念的严峻审视下,也
在接受着一次次的严格选择。在现代社会生活、现代人的心态和审美
情趣的面前,原有的程式显得陈旧,或者单调,或者显现繁琐,或者
出现苍白,或者显得欠缺。所以豫剧现代戏在借鉴话剧表演的写实性
时,还注重于对传统表演程式的吸收和借鉴,融进强烈的现实感。真
实感,以生活化来化程式,给现代观众带来一种新的审美满足。以生
活化来化程式其实就是将戏曲程式向生活作适度的靠近。具体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将生活情感韵律化。生活中的情感流露往往是不规则的,片断
的,无节奏的,而现代戏《倒霉大叔的婚事》中的魏淑兰,其“生活
化”的抑制情感表现具有一种独特的韵律之美。人物在喜、怒、哀、
乐之中,一个手臂的挥动。一段道白的轻吟,一声忍俊不禁却又立刻
警惕收住的笑等等,这一系列真切自然地情感抒发,处处蕴含着线性
的韵律之感,起伏有序,强弱有致,传神地刻画出了一位谨慎小心,
冷僻冷漠的寡妇形象。其二是将生活动作节奏化。剧中的人物绝不等
同于生活中人物的动作,它应该是对自然生活形态的一种提炼和概
括,具有节奏鲜明有格律,有规范的特征。所以,将现代生活中的动
作赋予节奏化的规范才能使其自然化转向艺术美。其三是以真实感冲
淡程式感。豫剧现代戏会将各种程式注入浓郁的生活真实感,使唱念
做舞化为人物行动的必然。
如今,豫剧艺术在中西文化碰壁交融的文化背景下,豫剧艺术的传统
与现代也在逐渐的交融互渗。我清醒的认识到豫剧现代性不是一种标
签,而是一种生命活力,传统也不是戏曲发展的包袱,而是它内在的
灵魂。若一场演出既保持着自己剧种的传统个性,又恰到好处、非常
流畅地融入多元的现代艺术元素,使观众既感到新鲜而美好,又能够
为之动容、为之动情,这才是真正意义上走向现代的传统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