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消费与环境保护
- 格式:doc
- 大小:68.50 KB
- 文档页数:5
浅谈中国主要能源利用现状及未来能源发展趋势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能源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其能源利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对于全球能源格局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主要能源利用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展望未来的能源发展趋势,以期为中国乃至全球的能源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文章将首先概述中国当前的能源消费结构,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以及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利用情况。
随后,文章将分析中国能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探讨中国未来能源发展的趋势,包括新能源的快速发展、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以及能源安全保障的加强等方面。
通过对中国能源利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全面分析,本文旨在为政策制定者、能源企业和研究机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推动中国能源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全球能源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中国主要能源利用现状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其能源利用现状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
目前,煤炭仍然是中国的主导能源,其产量和消费量均占全球的一半以上。
然而,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正在逐渐下降。
石油和天然气在中国的能源消费中也占据重要地位。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汽车保有量的增加,石油消费需求持续增长,而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近年来在中国的利用量也在快速增长。
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太阳能和风能产业,已成为中国新能源领域的亮点。
截至目前,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发电和风能发电网络,为未来的能源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中国能源利用现状也面临诸多挑战。
一方面,能源消费量的持续增长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另一方面,能源结构的优化和转型仍需要时间和技术的支持,清洁能源的利用比例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国内能源生产与消费状况分析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中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状况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能源类型、生产和消费水平、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对国内能源生产与消费状况进行分析。
其次,中国的能源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高。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的能源消费量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
人们对电力、汽油、汽油等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尤其是工业部门和交通运输部门。
在环境保护方面,中国正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减少能源消耗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例如,中国政府已经设定了能源消耗强度降低和碳排放减少的目标,并出台了许多政策和措施来实现这些目标。
此外,中国还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如风能和太阳能。
通过发展可再生能源,中国将能够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减少环境负荷。
总结起来,中国的能源生产与消费状况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度依赖煤炭和严重的环境污染。
然而,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推动能源结构的转型和促进清洁能源的发展。
通过采取各种措施,中国正在努力减少能源消耗和改善环境质量。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的支持,相信中国将能够建立起可持续的能源生产和消费体系。
能源的环保和生态保护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它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
但是,能源的开采、利用和消耗过程中,也会对环境和生态造成一定的影响和损害。
因此,能源的环保与生态保护成为了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能源环保能源环保是指在能源生产、输送和利用过程中,保护环境和减少资源浪费的行为。
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煤炭是世界上最不环保的化石能源之一。
煤炭的燃烧会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和危害。
因此,如何实现能源的环保成为了当今中国的一个重要问题。
1. 发展清洁能源建设清洁能源的发电、供暖和交通系统,对环保和节能具有重大意义。
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不仅不会排放大量污染物,而且是可再生能源,对于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国目前正在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建设大型的风电、太阳能电站,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
2. 采用先进技术在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的生产、输送和利用过程中,采用先进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废气排放量,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例如,在煤矿开采过程中,采用无烟煤、低烟煤和煤层气等清洁燃料,可以有效减少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的排放。
3. 加强监管加强对能源生产、输送和利用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和消费者安全的监管,可以有效地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污染者的处罚力度,为能源环保提供更有效的保障。
二、生态保护生态保护是指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一个拥有丰富生物多样性的国家,但长期以来,开发建设和环境污染等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很大的破坏。
因此,生态保护成为了当前我国环保工作的重点。
1. 加强环境保护加强环境保护的措施可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免受破坏。
例如,严格控制排放污染物、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环境标准的监督和执行等,都是保护环境和生态环境必要的措施。
2. 发展生态旅游发展生态旅游可以实现旅游业和生态保护的双重目标。
新能源产业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对策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的日益关注,新能源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和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手段逐渐受到各国政府的关注和重视。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新能源产业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也对中国自然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新能源产业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新能源产业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1. 风能发电对鸟类栖息地的影响风能发电是新能源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也对鸟类栖息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建设风力发电场时,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而这些土地往往位于鸟类栖息地附近。
风力发电机的旋转叶片会对鸟类造成伤害,甚至危及到一些濒危物种。
此外,风力发电站产生的噪音和振动也会对鸟类的繁衍和栖息造成干扰。
因此,在发展风能发电的同时,需要合理规划风电场的位置,减少对鸟类栖息地的影响。
2. 太阳能光伏发电对土地资源的占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是新能源产业中另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但光伏电池板对土地资源的占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大规模的光伏电站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导致原本可以用于农业或生态用途的土地被占据。
光伏电站的建设还可能破坏土地的生态环境,影响水循环和土壤质量。
因此,在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充分利用已有的建筑和空旷地带,减少对土地资源的占用。
3. 生物质能源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生物质能源是一种以农作物、林木、秸秆等生物质资源为原料的能源形式,具有可再生的特点。
但大规模生物质能源的开发也可能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一定的影响。
例如,为了生产生物质能源,可能会大量种植某一种作物,导致生态系统的单一化,减少生物多样性。
因此,在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时,需要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合理利用农作物、林木等资源。
二、可持续发展对策1. 完善环境评估制度针对新能源项目,建立完善的环境评估制度,明确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和可行性。
通过科学评估,提前预防和解决环境问题,确保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环境保护方面,中国和另一个国家有怎样的差异?在环境保护方面,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往往会导致环保政策制定和执行方面的不同。
这篇文章将重点介绍中国与另一个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差异。
一、中国的环保政策受到社会压力的影响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的环境问题愈加严重。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政府不断推出各种环保政策来缓解压力。
但是中国政府的环保政策通常需要通过协商、讨论、采取社会行动等手段得以实施,因为压力来自于社会公众和各种环保组织。
这种模式在其他国家往往不同,环保政策更多是政府单独制定,公众的反响和意见相对较少。
二、其他国家的环保政策更注重企业的自主责任相比中国政府在环保政策上“呼风唤雨”的作用,其他国家往往更依赖企业自主责任。
在美国,比如,政府的环保政策较少,而企业内部的环保意识和外部舆论的影响更占主导地位。
当企业进行环境损害时,公众往往会痛批并发出巨大的声音,这种压力能够迫使企业更加积极地采取环保行动。
三、不同国家对于环境监管的力度不同在对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上,不同国家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美国,对于企业的环境检查和处罚比较严厉,如果企业被确定为有环境问题,会受到很大的罚款。
而在中国,监管力度虽然有所加强,但某些问题仍需要改进,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还不够严厉。
四、发达国家对环境卫生的重视程度相对较高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环境卫生问题受到了一定的忽视。
而在发达国家,人们对于环境卫生的重视程度相对较高,会对生活在城市中的环境造成影响的问题格外注意。
五、在能源消费方面,中国存在较大差异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在能源消费方面还存在较大差异。
中国的能源消费规模仍然很大,煤炭、油气等传统能源仍是主要能源。
而在其他国家,比如日本和德国,已经在不断推广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减排技术,减少了对于传统能源的依赖。
结论:总之,不同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与执行差异很大,各国的经济、文化发展背景、社会制度等因素不同,导致了环保政策的实施上的不同。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变与环境保护研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在不断转变。
中国强调经济发展,但同时也要考虑到环境保护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变以及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一、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变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能源消费主要以煤炭为主。
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煤炭能源的局限性逐渐显现,比如环境污染和能源储备等问题。
与此同时,中国在为满足经济发展需求而对外依赖进口石油和天然气,增加了能源的价格和供应不稳定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进行了大力调整和转型,加快了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变。
国家提出了能源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和节能技术,同时鼓励发展新能源,如太阳能、水能和风能等。
二、清洁能源的发展中国在推广清洁能源方面始终保持高压态势。
2004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将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优先发展项目。
2015年,国家提出了“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明确了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核能。
到2020年,清洁能源将占到能源结构中的15%左右。
中国在国内能源供应中加大了可再生能源的投资,推广了太阳能光伏、风能发电、地热能、生物质能等。
在中国推广光伏发电特别是建设光伏电站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通过严格的监管和政策的支持,中国加速了能源结构的调整和清洁能源的发展。
三、节能技术的发展中国在节能方面的成果也备受瞩目。
中国在建筑、交通、工业等方面的节能方面都非常重视。
例如,在建筑中推广了节能墙体、节能窗户、太阳能热水器等。
在工业上,采取了循环经济、废弃物利用等手段。
这些举措不仅降低了能源消耗,同时也降低了污染。
四、环境保护的影响随着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变,环境保护问题也在逐渐解决。
中国在环境保护上进行了大力改善。
通过加强环保法规、制定严格的环保标准等措施,大力开展了清洁生产和排放治理,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在2020年之前,中国仍将继续推广清洁能源、节能技术,以期实现“绿色发展”的目标。
我国可持续发展案例我国可持续发展案例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
下面列举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案例。
1. 中国绿色能源发展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但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
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和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的领导者。
中国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领域的投资和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这些成果不仅有助于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还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
2. 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例如,加强城市规划,提高城市绿化率,推广低碳交通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3.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例如,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广有机农业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4. 中国环境保护中国的环境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但是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环境保护。
例如,加强环境监测,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推广清洁能源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
5. 中国可持续旅游中国的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是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可持续旅游。
例如,加强旅游资源保护,推广低碳旅游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减少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保护旅游资源。
6. 中国可持续交通中国的交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但是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可持续交通。
例如,加强公共交通建设,推广低碳交通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减少交通拥堵,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7. 中国可持续建筑中国的建筑业发展迅速,但是建筑业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能源工业作为国民经济地基础, 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极为重要.在高速增长地经济环境下, 中国能源工业面临经济增长、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资源地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等多种压力.资源消耗多, 环境污染严重, 影响了资源、环境与经济地协调发展, 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资源消耗多低下地技术水平和粗放地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资源消耗多.据统计, 我国地能源利用率只有( 其中煤炭只有) , 比发达国家低十多个百分点.中国火力发电每千瓦时耗煤, 比美国、日本高.而我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地能耗, 为日本地倍、美国地倍、韩国地. 倍.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我国单位地能源消费量是西方发达国家地倍; 主要耗能产品地单位能耗远远高于工业发达国家; 平均煤炭利用效率只有左右, 比国际平均水平低个百分点.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环境污染严重与此相关联, 我国由于能源消耗而引起地环境污染问题相当严重.以燃煤型为主地大气污染导致地酸雨覆盖区已扩大到占国土总面积地约, 正呈蔓延之势.以燃煤型为主地区域性环境污染, 特别是排放和引发地酸雨, 已成为影响许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地重要因素.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除严重地大气污染外, 以煤为主地能源结构还带来严重地地面污染.以井工为主地煤炭井工开采( 占) , 引起地表塌陷已达万, 且以每年约万增加着, 造成农业减产, 居民住房损坏;煤矸石积存已达、占地. 万, 还在以每年地速度外排, 不仅侵占了大量土地资源, 还对土壤、水源及周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每年约有亿矿井水外排, 向大气排放亿; 每年约煤炭地长途运输, 造成铁路、公路和水路地沿路煤炭污染.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供需矛盾突出尽管中国能源矿产总量方面具有较强地优势,但资源地保有质量令人担忧.作为现代能源矿产地两大关键矿种, 石油和天然气在国家能源矿产资源中地比重仅为. , 较世界平均水平低了近个百分点.受此影响, 自年成为石油及制品地净进口国以来, 中国石油及制品进口数量急剧攀升.到年时仅原油进口量就超过万.油气资源进口地大幅增长, 最终导致了中国世纪年代初从一个世界能源矿产出口大国变成了一个进口大国. 年期间中国能源对外依存度提高了. 个百分点.此种变化明确无误地表明,中国在能源矿产方面已没有优势.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消耗结构不尽合理一是煤炭直接消费比例居高不下.我国煤炭大部分直接用于燃烧.据中国统计年鉴年分行业煤炭消费统计, 年全国消费煤炭,其中约煤炭作为动力煤直接消费掉, 包括发电用煤, 占煤炭消费总量地. ; 居民生活用煤. , 占煤炭消费总量地; 各工业部门工业锅炉、窑炉等直接燃煤约占煤炭消费总量地; 炼焦、制气用煤, 占煤炭消费总量地. .大量煤炭用于工业和民用直接燃烧, 尤其是约地煤炭用于工业锅炉、窑炉直接燃烧, 这是造成典型大气煤烟污染地主要原因.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二是煤炭占终端能源消费地比例过高.终端消费地能源种类和能源质量对大气污染地影响较大.通过能源结构逐步调整, 近年来我国地终端能源消费中煤炭所占比例已由年地下降为年地. , 但煤炭在中国终端能源消费中依然过高, 而美国仅为. .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地比重大小, 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和环境状况地标志, 中国电力占终端能源消费地比例仅为. , 与发达国家煤炭主要用于二次加工转换地情况有很大区别.终端能源消费中煤炭比例过大和燃煤技术落后, 造成我国终端能源效率低下( 仅为)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和污染严重.目前中国终端能源消费效率仅相当于国家世纪年代初地水平, 比发达国家低个百分点.提高能源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已成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地重要环节.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三是燃煤质量普遍低下.我国商品煤地平均硫分约为. , 平均灰分为. . 年全国入洗原煤. 亿, 入洗率为. , 其中国有重点煤矿原煤入洗率为. , 地方国有煤矿为. , 乡镇煤矿仅为. .原煤入洗率比世界主要产煤国家低很多.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与此同时, 现有动力煤选煤厂开工却严重不足.能力利用率只有.据有关研究报告, 动力煤燃烧时煤中含硫地平均释放率为.燃煤质量差是造成燃烧效率低下、污染严重地重要原因之一.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能源资源利用技术落后我国能源终端消费主要集中在工业部门, 能源资源利用技术相对落后.以煤炭为例, 尽管近几年我国燃煤发电技术水平提高较快, 但其他行业地用煤技术和用煤设备普遍较落后.燃煤设备中尤其以工业锅炉燃煤污染最为严重.绝大多数为无控制排放, 且不易搞排放治理, 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煤炭利用地低效率、高能耗.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此外, 能源资源深加工产品地档次不高, 品种也相对单一.(我国能源资源状况利用现状与发展战略延吉生)。
新能源技术创新中国新能源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积极影响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对传统化石燃料的担忧,新能源技术的创新变得尤为重要。
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在新能源发展方面承担着巨大的责任。
本文将探讨新能源技术创新对中国新能源发展的积极影响,并重点关注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1.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传统化石燃料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加速全球气候变化。
然而,新能源技术,如太阳能和风能,在发电过程中几乎不会排放温室气体。
中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通过大规模建设太阳能和风能发电项目,有效地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
根据数据显示,中国每年通过使用新能源技术减少了数以亿计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全球环境保护作出积极贡献。
2. 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新能源技术的发展也对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起到了积极作用。
传统能源开发往往需要破坏自然环境,如开采煤炭会破坏森林,大规模建设水电站会淹没湿地等。
然而,新能源技术不需要使用有限的自然资源,而且可以布置在城市边缘或未被利用的土地上,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侵蚀。
这样的做法有助于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3. 节约能源资源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传统能源的使用对能源资源的需求极高。
然而,新能源技术的创新使中国能够更好地利用可再生能源,实现能源的节约与可持续利用。
例如,光伏发电技术能够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而风能发电技术则可以利用自然的风力资源。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使得中国能源的利用更为高效,节约了大量的能源资源。
4. 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新能源技术的创新在中国也促进了环保产业的发展。
随着太阳能和风能的快速发展,相关的制造、安装和维护企业获得了更多的机会。
这些企业为就业市场提供了更多的岗位,并推动了环保产业链的发展。
同时,对新能源技术的投资也滋生了更多的创新,为中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综上所述,新能源技术创新对中国新能源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积极影响不可忽视。
2024年山西省能源市场环境分析一、引言本文将对山西省的能源市场环境进行分析,以了解该地区能源市场的特点和现状。
在全球能源消耗大幅增长的背景下,能源市场的环境分析对于山西省能源发展的规划和战略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能源资源概况山西省是中国重要的能源产地,其煤炭、煤层气和风能资源丰富。
据统计,山西省煤炭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28%,同时也拥有较大的煤层气资源储量。
此外,山西省的风能资源也非常丰富,具备发展风电的潜力。
三、能源市场供需情况1. 能源消费山西省是能源消费大省之一,其能源消费主要依赖于煤炭。
煤炭在山西省的能源消费中占据重要地位,但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能源结构调整的推进,山西省的能源消费正在逐渐向清洁能源转型。
2. 能源供应山西省的能源供应主要以煤炭为主,但随着能源结构的调整,山西省正积极推进清洁能源的发展。
近年来,山西省大力发展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以降低对煤炭的依赖程度,并实现能源供应的多元化。
四、能源市场竞争格局山西省的煤炭资源丰富,但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山西省的能源市场逐渐向市场化方向发展,竞争格局逐渐形成。
除了传统的煤炭市场竞争外,清洁能源市场也日益活跃,竞争格局逐渐扩大。
五、能源政策和环境保护山西省重视能源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通过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和创新,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努力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山西省也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力度,通过减少污染物排放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
六、经济社会影响山西省能源市场的发展对经济和社会具有重要影响。
能源市场的稳定供应保障了经济的正常运行,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能源结构的调整和清洁能源的发展也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条件。
此外,能源市场的发展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七、结论通过对山西省能源市场环境的分析,可以看出山西省在能源资源开发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
然而,煤炭资源的过度开发已经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需要加大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推进能源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环境保护概论》课程论文
浅谈中国能源消费约束
“中国模式”在抵抗08年金融危机中逆势崛起,赢得一片喝彩。
然而增长背后却是种种阵痛。
在能源需求和环境压力之下,推动中国能源消费约束已是不争之选。
在以高投入和高消耗为主要特征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下,为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而大兴土木的城市化进程快马加鞭,为获得充足的就业机会而大量出口以消耗能源为代价的低附加值产品源源不断……同时,人均能源占有率却远低于世界水平。
近三十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年均为9.5%;在大部分时期,投资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大于40%;现在接近50%。
中国经济中的主导一直是重工业。
在1985年,重工业比重占国内工业总产值的55%。
1990年降到50%,2000年回升到60%,2005年高达
69%。
在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引起的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的推动下,重工业,尤其是高耗能产业在近几年经历了最快速的发展。
为何中国需要这么多高耗能产业?预计到2020年,中国人均GDP将达到3000美元,成为中等收入国家。
中等收入国家的一个主要特征即城市化进程。
根据目前中等收入国家城市化的要求来估算,如果中国要在2020年成为中等收入国家,大约3亿人口将迁移进城市居住和工作。
推动城市化进程要求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住房,需要大量的水泥和钢铁,这些都是高耗能产业。
城市化进程所需的水泥和钢铁只能在国内生产。
2006年中国GDP占世界总量的5.5%左右,但是,钢材消费量达到3.88亿吨,大约占世界钢材消耗的30%。
水泥消耗达到12.4亿吨,大约占世界水泥消耗量的54%。
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为中国生产这么多的钢材和水泥。
因此,只要中国快速成为中等收入国家的愿望不变,重工化和高耗能产业,也就是能源消费的高增长不可避免。
中国还需要充足的就业机会来支持城市化进程,这就需要中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
廉价产品要求低劳动力成本和低资源成本。
在劳动力大量过剩的情况下,低劳动力成本不是问题。
事实上,尽管几十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劳动力成本仍然相对低廉。
低能源价格是由政府用低资源税、能源补贴,以及控制能源价格上涨等手段来实现。
这不仅影响到能源行业的效率,还影响整体能源效率。
这导致能源消费增长巨大,2007.4.10国家发改委公布《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将2010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目标控制目标为27亿吨标准煤左右而结果却突破了30亿吨标煤。
30亿原本是2020年的预期。
即使保守估计,照此速度,2015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就会达到40亿吨,2020年则将飙升至50亿吨——将是美国的两倍,全球能源消费的三分之一还多
未来也不容乐观。
现阶段中国人均能源消耗处于很低水平,2005年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4、美国的1/7。
、这导致对高能源需求的预期。
只要人均石油消费达到目前的世界平均水平,其石油消费总量将达到6.4亿吨,如果保持现在1.8亿吨的石油产量水平,中国石油进口依存将达72%,按目前能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和经济增长速度与增长模式(高投入和
高消耗),实现到2020年GDP翻两番、能源只翻一番的政府发展目标可能性不大(相对于2000年)。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童晓光预测:考虑到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到2020年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将达到60%,到2030年达到65%。
中国本身长久可靠的能源安全只能立足于国内储备,因为只有国内能源才在价格和数量上最终可控。
中国的能源储量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硬约束,高耗能的经济增长不可持续。
在美国14万亿美元GDP中,低能耗的第三产业为11.2万亿美元,占了79%,中国GDP比美国GDP低9万亿美元,差距在第三产业上,中国第三产业GDP仅为2.2万亿美元,只相当于美国第三产业GDP的五分之一,在第三产业里,除房地产业增加建筑能耗外,多数第三产业能耗都非常低,以消费为导向的第三产业将是未来经济增长的努力方向。
中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高能耗产业所占比重过大,而耗能少的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
例如,2004年采掘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石油化工、冶金、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等几大高耗能行业的产值就占当年GDP的57.68%.提高能源价格,约束能源消费,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增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于优化经济结构至关重要。
在以高投入和高消耗为主要特征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下,来自环境方面的压力更是前所未有。
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副所长李俊峰都对过去五年发生的怪现状唏嘘不已:
一边是恶化的肮脏空气、受污染的水,一边是节能减排各项指标悉数完成,一边是能源消费总量飙升、电力消费两位数增长,一边是全国处处闹电荒。
(南周)。
数据表明全国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70%江河水系受到污染,40%受到严重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近1/5的土地面积有不同程度的沙化现象,近1/3的土地面临水土流失,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
世界空气污染最严重的10座城市中,中国占了6个。
能源开发利用是环境的主要污染源。
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涉及环境问题的所有领域,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和生态环境破坏等。
事实上,许多能源问题来自于对环境的担忧。
二氧化碳等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地球变暖,全球性气候异常,海平面上升,自然灾害增多;随着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而形成的酸雨使生态遭到破坏,农业减产;氯氟烃类化
合物的排放使大气臭氧层遭到破坏;粉尘的大量排放则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高耗能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工业结构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虽然对环境污染影响很难具体量化,但粗略地估算一下,目前的环境污染状况很令人吃惊。
国家环保局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指出,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 的3%。
全国有3亿多农村人口饮用不到洁净水,4亿多城市人口呼吸不到干净的空气。
在中国11个最大城市中,空气中的烟尘和细颗粒物每年使5万人夭折,40万人感染上慢性支气管炎。
其它一些指标也充分显示出环境状况的严峻性。
目前,全国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70%江河水系受到污染,40%受到严重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近1/5的土地面积有不同程度的沙化现象,近1/3的土地面临水土流失,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
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分别列居世界第一和第二。
2006年,中国38%的城市未达二级空气质量标准。
世界空气污染最严重的10座城市中,中国占了6个。
还有,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中国经济增长有三分之二是在透支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的。
中国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煤炭产量占全世界的37%。
作为中国的主要能源,在1995~2006十年间,煤炭在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例均在65%以上,并且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仍将保持煤炭占据主导地位的状况。
大量煤炭的燃烧导致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粉尘等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量逐年增大。
据美国EIA(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统计,1990年世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约为215.6亿吨,预计2010年将为277.2亿吨,2025年达到371.2亿吨,年均增长1.85%。
目前,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居世界第一,而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0%、二氧化硫排放量的90%、氮氧化物排放量的66.7%均来自燃煤。
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的趋势没有得到扭转,基于环境与能源消费间的高度关联,对能源消费进行约束,在限制高耗能行业扩张的同时,可以从增量上减少污染,减轻环境保护的压力。
2012年4月初,业内一度传言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工作方案即将出炉。
“两会”期
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特别强调,要抓紧制定出台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工作方案,加快理顺能源价格体系。
上述表态被业界认为是方案即将出台的积极信号。
不过,2012年4月16日下午,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副司长李福龙在电话中向南方周末记者证实,这个千呼万唤的方案“正在上报(国务院),尚无时间表”。
现状有点让人悲观,不过与我们所向往的2049的美好未来相比,2012年所发生的这些,还不过是千里之行的小小一步。
每一步都有新收获,却又常有期待,这不是很美妙吗。
(王石)
——数据资料来自搜了网《为什么要节能减排》
南方周末文章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