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 雅舍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6
梁实秋佳作《雅舍》赏析 《雅舍》是一篇由梁实秋 写的散文 。
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是享誉海峡两岸的名篇,《雅舍》是这本小品 集的代序言。
以下是小编带来梁实秋佳作《雅舍》赏析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 帮助。
梁实秋佳作《雅舍》 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 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 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 看上去瘦骨磷磷, 单薄得可怜; 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 不像是座房子。
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不消说,这房子 有砖柱,有竹篦墙,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
讲到住房,我的经验 不算少, 什么“上支下摘”, “前廊后厦”, “一楼一底”, “三上三下”, “亭子间”,“茆草棚”,“玉楼玉宇”和“摩天大厦”,各式各样,我都尝试 过。
我不论住在那里,只要住得稍久,便对那房子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 得搬。
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 月, 我的好感油然而生。
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并不能蔽风雨, 因为有窗而无玻璃, 风来则洞若凉亭, 有瓦而空隙不少, 雨来则渗如滴漏。
纵然不能蔽风雨, “雅舍” 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 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
前面是阡陌螺旋 的稻田。
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 坑, 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
若说地点荒凉, 则月明之夕, 或风雨之日, 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
客来则光爬几十级的土阶,进 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 来无不惊叹, 我则久而安之, 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 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 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
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 互通声息。
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 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
《雅舍》梁实秋赏析《雅舍》是一篇对舍之“雅”、“美”并未着几语,简陋正是它的个性的文学作品。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雅舍》梁实秋赏析1梁实秋(1903~1987),名治华,字实秋,北京人,原籍浙江杭县。
一生著作甚丰,散文集《雅舍小品》一、二、三集行世,文学批评论文集多种,经近40年的时间独立翻译完成莎士比亚全集40卷。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学者、文学家和翻译家。
《雅舍》是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的小篇之首。
本文写于1938年,当时抗日战争已经爆发,国难当头,大学教授到重庆只能住陋室。
明明是陋室,却偏偏称“雅舍”,这表现了作者对战争年代的无奈,对自己生活环境的自我调侃,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天朗乐观的心态和旷达超脱的情怀。
文章开篇简洁自然,像是闲来之笔,但在读到“砖柱”、“木头架子”、“瓦”、“竹篦墙”、“泥灰”时,我们能从“孤零零”、“瘦骨嶙峋”、“单薄”、“可怜”等词语中体会以作者不满的情绪。
即不满却又对它的“好感油然而生”,可见其文风之幽默。
由此我们便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评价四川人造房子用“经济”一词,为什么在写到“雅舍”的时候用了引号。
在作者眼中,“雅舍”各有它的个性和风格。
其一、“雅舍”筑在半山腰,前临稻田,后接榛莽,围以竹林、水池等,是一亦俗亦雅之地。
由此,作者得出为友之道,“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
其二,“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
这样的句子用词逼真、细腻,真实地再现了房子的简陋和不方便,字里行间又表现出作者处之泰然的幽默感。
堂堂知名教授居此陋室,本已无限辛酸,而他却以旷达超然的胸襟从容视之,以宽缓舒和的语气予以调侃,自具雅人情致,别有况味。
其三,和人共一套房,常有“隔壁戏”:“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出来,破我岑寂”。
梁实秋《雅舍》原文及练习【梁实秋《雅舍》原文】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
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地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峋,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座房子。
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
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
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
纵然不能被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有个性就可爱。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
前面是盘绕山间的稻田。
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莽未除的土山坡。
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
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来客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得有大不便处。
“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
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专声息。
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细语,以及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
入夜则鼠子灯,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而推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桌脚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
比鼠了更骚扰的是蚊子。
“雅舍”的蚊风之盛,是我前所未见的。
“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当黄昏时,满屋里头碰脑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
在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我仍安之。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
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此时尤为幽绝。
梁实秋雅舍的原文《雅舍》是一篇由梁实秋写的散文。
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是享誉海峡两岸的名篇,《雅舍》是这本小品集的代序言。
后来《雅舍》一文被收进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的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
下面是梁实秋雅舍原文,请参考!梁实秋雅舍原文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
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
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
不消说,这房子有砖柱,有竹篦墙,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
讲到住房,我的经验不算少,什么“上支下摘”,“前廊后厦”,“一楼一底”,“三上三下”,“亭子间”,“茆草棚”,“琼楼玉宇”和“摩天大厦”,各式各样,我都尝试过。
我不论住在哪里,只要住得稍久,对那房子便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
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
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
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有个性就可爱。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
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
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
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
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来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
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
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
梁实秋雅舍小品赏析及读后感在繁忙的生活中,偶然翻开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就像在喧嚣的街头转角走进了一条宁静的小巷,别有一番滋味。
梁实秋先生的文字,初读时只觉得平实朴素,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和宏大的叙事。
但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那字里行间流淌着的生活智慧和幽默风趣。
比如说在《雅舍》这一篇中,梁先生把他那所简陋的房子写得活灵活现。
他并没有因为居住环境的简陋而抱怨,反倒是用一种诙谐的语气来描述。
那漏雨的屋顶,“ 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
” 这要是搁在一般人身上,可能早就愁眉苦脸了,但梁先生却能打趣地说“ 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 这种乐观豁达的态度,真让人忍不住要竖起大拇指。
还有《下棋》这一篇,把下棋时人们的各种神态和心理描写得细致入微。
“ 观棋不语是一种痛苦。
喉间硬是痒得出奇,思一吐为快。
看见一个人要入陷阱而不作声是几乎不可能的事,如果说得中肯,其中一个人要厌恨你,暗暗地骂你一声‘多嘴驴!’另一个人也不感激你,心想‘难道我还不晓得这样走!’如果说得不中肯,两个人要一齐嗤之以鼻,‘无见识奴!’如果根本不说,憋在心里,受病。
所以有人于挨了一个耳光之后还要抚着热辣辣的嘴巴大呼‘要抽车,要抽车!’ ” 瞧瞧,这把观棋人的那种纠结和无奈写得多生动啊!仿佛那些下棋的人和观棋的人就在眼前,为了一步棋争得面红耳赤。
再说说《理发》这一篇。
理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再平常不过了,可梁先生就能把这平常之事写出别样的趣味。
“ 你如果去理发,而挨到的是一个哑巴理发师,那才是人生最尴尬的局面。
他一点也听不见你说什么,你也无法听见他的解释。
他愈是比划,你愈是糊涂。
最后只有任他摆布,凭他怎么去乱剃。
” 读到这里,我不禁笑出声来,因为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那种无法沟通的无奈和尴尬真的是难以言表。
读《雅舍小品》,就像是在听一位老友在跟你唠家常,他不紧不慢地说着生活中的琐事,却能让你在这些琐事中品出人生的滋味。
梁实秋雅舍小品赏析及读后感说起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那可真是一本让人读了就放不下的书。
最初拿到这本书,我只是抱着随便翻翻的心态。
可没想到,刚读了几篇,就被深深吸引住了。
梁实秋先生的文字,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也没有刻意的卖弄文采,就像是一位亲切的长辈在跟你唠家常,平平淡淡却又妙趣横生。
就拿《雅舍》这一篇来说吧。
他写这房子“篦墙不固,门窗不严”,“风来则洞若凉亭,雨来则渗如滴漏”。
你瞧,这形容得多贴切!仿佛我都能看到那风呼呼地往屋里灌,雨哗哗地往下漏的场景。
可就是在这样一个简陋的地方,梁实秋先生却能苦中作乐,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他说“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
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
读到这儿,我都不禁感叹,这哪里是在写陋室啊,分明是在描绘一幅绝美的月夜图!还有《下棋》这一篇,那描写简直绝了。
他写一个观棋的人,比下棋的人还着急,“观棋不语是一种痛苦。
喉间硬是痒得出奇,思一吐为快。
看见一个人要入陷阱而不作声是几乎不可能的事,如果说得中肯,其中一个人要厌恨你,暗暗地骂你一声‘多嘴驴!’另一个人也不感激你,心想‘难道我还不晓得这样走!’如果说得不中肯,两个人要一齐嗤之以鼻,‘无见识奴!’如果根本不说,憋在心里,受病。
所以有人于挨了一个耳光之后还要抚着热辣辣的嘴巴大呼‘要抽车,要抽车!’”这一段把观棋人的那种纠结、急切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让我忍不住笑出声来。
我就想起自己小时候看大人下棋的情景,可不就是这样嘛!再说说《理发》。
他写自己去理发,对理发师的各种“吐槽”,真是太有意思了。
“有些理发师喜欢把人的头扭来扭去,以迁就他的刀剪,使人觉得自己像个木偶。
更可恶的是,有些理发师在你头上乱抓一气,好像要从你的头发里抓出什么宝贝来。
”这简直就是把我们在理发店的那种无奈和尴尬都写出来了。
梁实秋雅舍的赏析 梁实秋 ,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
中国著名的现当代散文 家、学者、文学 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小编整理的梁实秋雅舍 的赏析,供参考! 梁实秋《雅舍》 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
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 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 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 看上去瘦骨嶙嶙, 单薄得可怜; 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 不像是座房子。
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
不消说,这房子 有砖柱,有竹篦墙,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
讲到住房,我的经验 不算少, 什么“上支下摘”, “前廊后厦”, “一楼一底”, “三上三下”, “亭子间”, “茅草棚”, “琼楼玉宇”和“摩天大厦”各式各样, 我都尝试过。
我不论住在哪里, 只要住得稍久, 对那房子便发生感情, 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
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 的好感油然而生。
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是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 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
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 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有个性就可爱。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 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
前面是阡陌螺旋 的稻田。
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 坑, 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
若说地点荒凉, 则月明之夕, 或风雨之日, 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
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 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 来无不惊叹, 我则久而安之, 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 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 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
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 互通声息。
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
梁实秋雅舍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梁实秋雅舍赏析梁实秋雅舍赏析梁实秋先生的的《雅舍》让我想起刘禹锡的《陋室铭》何陋之有?比之,似乎有点不"雅",况且,"雅舍"还并非梁先生所有,他只是客居而已。
梁实秋《雅舍小品》赏析梁实秋《雅舍小品》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shǎng xī,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梁实秋《雅舍小品》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
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
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
不消说,这房子有砖柱,有竹篦墙,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
讲到住房,我的经验不算少,什么“上支下摘”,“前廊后厦”,“一楼一底”,“三上三下”,“亭子间”,“茅草棚”,“琼楼玉宇”和“摩天大厦”各式各样,我都尝试过。
我不论住在哪里,只要住得稍久,对那房子便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
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
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是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
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有个性就可爱。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
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
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
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
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来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
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
梁实秋雅舍小品赏析及读后感在忙碌的生活中,偶然间翻开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就仿佛是在喧嚣中寻得了一处宁静的角落,让人能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生活中的点滴趣味。
梁实秋先生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词藻堆砌,却有着一种独特的魅力,就像是一位老友在你耳边娓娓道来,亲切又自然。
在《雅舍小品》中,他写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之事,比如《雅舍》这一篇,他把自己居住的陋室描绘得生动有趣。
那房子“篦墙不固,门窗不严”,“风来则洞若凉亭,雨来则渗如滴漏”,可他却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找到乐趣,说“‘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
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
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
”这般对月色的描写,细腻而又充满了诗意,让我仿佛也置身于那雅舍之中,与他一同感受着那独特的氛围。
还有《下棋》这一篇,更是把下棋时人们的各种神态和心理描写得淋漓尽致。
他写道:“有下象棋者,久而无声音,排闼视之,阒不见人,原来他们是在门后角里扭做一团,一个人骑在另一个人的身上,在他的口里挖车呢。
被挖者不敢出声,出声则口张,口张则车被挖回,挖回则必悔棋,悔棋则不得胜,这种认真的态度憨得可爱。
”这一段文字,把下棋人的那种较真和投入写得活灵活现,让人看了不禁捧腹大笑。
《雅舍小品》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幅生动的生活画卷,梁实秋先生用他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把那些平凡的事物描绘得饶有趣味。
他写的不仅仅是事物的表面,更是透过这些事物,展现出了人性的种种。
比如在《理发》中,他写道:“我们中国人一向是把头发看得很重的,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可是到了如今,谁还管这一套?头发是可以乱剃的,而且越乱越时髦。
”看似在说理发这件小事,实则是对时代变迁中人们观念变化的一种调侃和思考。
读着梁实秋先生的文字,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一次有趣经历。
“雅舍”虽以“雅”为名,实乃是一栋典型的“陋室”,下面是《雅舍》的阅读解释,欢迎阅读。
内容简介:
雅舍全集(精装典藏新善本!)
雅舍忆旧:那些定格在最美时光里的故人往事
雅舍谈吃:在一饮一啄中细细体会人生百味
雅舍杂文:以热爱而不苛求的心书写那纷扰世相
雅舍随笔:在诗书尺素间与明净的灵魂相遇
雅舍小品:在尘世烟火中安享属于自己的闲适人生
梁实秋雅舍全集精装典藏新善本,收录最完备、选编最权威、校订最严谨!
一代散文大师梁实秋先生最经典的散文作品全集,他的散文集曾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出版的最高纪录。
梁实秋先生曾以笔名发表了很多作品,散见于各报纸杂志,我们将之汇编成册,以飨读者。
本书包罗万象,其中的文章篇篇自有其趣。
既已重逢,希望你不会再与这些文字擦肩而过。
梁实秋(1903-1987),著名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其散文集创
造了中国现代散文出版的最高纪录。
梁先生的散文或描摹柴米油盐,或探讨琴棋书画,于清雅诙谐的文字中透出无尽的悠然和智慧。
情暖无寒室——梁实秋《雅舍》赏析我在西雅图暂住的最后一天,秋高气爽。
我们开车去看北岸的那些古建筑。
归途中,我带着喜悦,感慨万千地写下了《雅舍》一文,来记录自己在异国他乡由“山中雅舍”到“沙漠甘泉”的变迁。
回家后,立即上网浏览该文,觉得其真情暖人,可谓:诗情暖寒室,真情照千里!第二天清早,读者梁实秋的一首旧体诗,令我心头一热。
“古月清光冷欲冰,两年无梦到今宵。
江湖夜雨何人问,茅舍春风唯我骄。
”读到这里,有谁能想象出作者此刻心境?也许正处于所谓的“动荡之秋”吧?相隔数千里,遥思华夏故土,心中怎能不怅然若失?想必很多人都会产生同样的感觉:明月当空,浮云散尽,雨雪交加,还有谁能与你共话今宵?再联系第一段中的第三句:“我以为许多日子已经从我的记忆里消逝了;但今天早晨,我才知道它们没有消失,它们不过是化作了绕树的青阴、吹过的和风、滴在叶上的雨露……”细细品味,又怎么不觉得梁实秋的心底一阵酸楚?在当时西雅图,连本国人都受到美国种族歧视的压抑,外国人更是备受歧视。
梁实秋深受这些压抑,又如何敢对自己充满信心?“我曾想,假如我是在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那么一切痛苦就要比现在少百分之九十九。
”显然,西雅图之旅并未使梁实秋忘掉烦恼,他那“痛苦”的根源依然在心中。
“而我恰好不幸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
”难道仅仅是因为多愁善感吗?显然不止于此。
因为老舍笔下的“雅舍”,就像天堂,而梁实秋的小屋呢?除了“窄”,恐怕没有什么能形容它的“简陋”吧!我常常想起鲁迅笔下的“草屋”。
他们所居之所皆与梁实秋的小屋有着天壤之别。
这里唯一称得上“奢侈”的东西,大概就是一张床了吧?假如草屋的主人是鲁迅,那么我想,他也决不会整天坐在书房发愁吧!因为喜欢老舍的缘故,我特别欣赏他对百姓平民的挚爱。
虽然此时梁实秋已是多病之身,穷困潦倒,四面楚歌,却还是无怨无悔地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
甚至连著名的影星奥黛丽·赫本,都无意间成了他的资助对象。
真让人感叹:活到老,学到老,贫穷到老,扶危救困,矢志不渝。
梁实秋《雅舍⼩品》赏析梁实秋《雅舍⼩品》赏析 导语:梁实秋先⽣的《雅舍⼩品》,每次读读笑笑,赞叹连连,下⾯就⼀起来欣赏下。
原⽂ 到四川来,觉得此地⼈建造房屋最是经济。
⽕烧过的砖,常常⽤来做柱⼦,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盖上⼀个⽊头架⼦,看上去瘦⾻嶙嶙,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四⾯编了⽵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能说不像是座房⼦。
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座典型的房⼦。
不消说,这房⼦有砖柱,有⽵篦墙,⼀切特点都应有尽有。
讲到住房,我的经验不算少,什么“上⽀下摘”,“前廊后厦”,“⼀楼⼀底”,“三上三下”,“亭⼦间”,“茅草棚”,“琼楼⽟宇”和“摩天⼤厦”各式各样,我都尝试过。
我不论住在哪⾥,只要住得稍久,对那房⼦便发⽣感情,⾮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
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我的好感油然⽽⽣。
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是并不能蔽风⾬,因为有窗⽽⽆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空隙不少,⾬来则渗如滴漏。
纵然不能蔽风⾬,“雅舍”还是⾃有它的个性。
有个性就可爱。
“雅舍”的位置在半⼭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层的⼟阶。
前⾯是阡陌螺旋的稻⽥。
再远望过去是⼏抹葱翠的远⼭,旁边有⾼粱地,有⽵林,有⽔池,有粪坑,后⾯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坡。
若说地点荒凉,则⽉明之⼣,或风⾬之⽇,亦常有客到,⼤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
客来则先爬⼏⼗级的⼟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势⽽铺,⼀⾯⾼,⼀⾯低,坡度甚⼤,客来⽆不惊叹,我则久⽽安之,每⽇由书房⾛到饭厅是上坡,饭后⿎腹⽽出是下坡,亦不觉有⼤不便处。
“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
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彼此均可互通声息。
邻⼈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来,破我岑寂。
⼊夜则⿏⼦瞰灯,才⼀合眼,⿏⼦便⾃由⾏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下,或吸灯油⽽推翻烛台,或攀援⽽上帐顶,或在门框棹脚上磨⽛,使得⼈不得安枕。
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梁实秋(1903-1987),祖籍河北沙河,寄籍浙江杭县,后落籍北京。
1915年入清华学校读书,1923年毕业赴美留学,1926年回国后长期在高校任教。
梁实秋从1927年开始写散文,当时他在上海参加《时事新报·青光》的编辑工作,经常以秋郎的笔名在上面发表小品杂文,共百余篇,大多取材于都市生活的吉光片羽,诸如“生病与吃药”、“花钱与受气”、“旅行”、“跳舞”、“戒烟”、“剪发”等等。
其中47篇结集为《骂人的艺术》,1927年10月由新月书店出版。
这是梁实秋的第一本杂文集,有英国随笔雍容幽默的流风余韵。
不过他初露锋芒,随即韬光养晦。
直至1940年11月应邀为重庆《星期评论》周刊撰“雅舍小品”专栏,这才一发而不可收,并获得意外的成功。
可以说,梁实秋的散文创作是从20世纪40年代正式起步的,他作为散文大家的历史地位也是由《雅舍小品》奠基的。
写《雅舍小品》的时候,梁实秋已近不惑之年,各方面修养较为深厚。
小时亲炙故都风情,身经兵乱之灾;年轻时幸逢“五四”新潮,眼界大开,个性高扬,又飘洋过海,游学美国,领略异域风物,饱尝离愁别绪;回国后涉足社会,南来北往,看够了世事变幻,尝遍了人生五味,见识日增,年事渐长,不知不觉间,就到了中年,春华消褪,秋思老成,委实能够“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了。
梁实秋不仅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又有真才实学。
清华八年的正规教育打下了他国文、英文坚实的基础,清华文学社的活动培养了他的文学爱好和写作才能;留学三年又主修英美文学,师从新人文主义批评家白璧德教授,青春的浪漫才情受到古典理性的洗礼而获得升华;学成归国后,历任南北数所大学教授,编过《新月》等报刊,卷入文坛风波,从事文学批评,讲授英美文学,译介莎翁戏剧,堪称才学过人,诗书满腹。
因而,中年时代的梁实秋,可说是才学识兼备,积累丰富,修炼到家,不鸣则已,一鸣自能惊人。
其学养、阅历、性情、气度,就充分体现在《雅舍小品》之中,并造就了他在20世纪中国散文史上大家的位置,流风波及,成为台湾当代散文的一代宗师。
梁实秋的“雅舍精神”蕴涵有()梁实秋是一位著名的作家、文化人和思想家,他创造了“雅舍精神”这一概念,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生活哲学。
雅舍精神,是梁实秋所倡导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哲学,强调的是简约、自然、淡泊和宁静。
雅舍,指的是自己的家庭和心灵居所,精神,则代表了精神内涵和生活态度。
雅舍精神,是梁实秋关于现代人生存方式的独特见解,他认为,现代人在物质繁华和快节奏的生活中,丧失了内心的宁静和自由,追求的只是俗世名利和暂时的享受,而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幸福。
因此,他提倡以雅舍精神为指引,回归自然、回归心灵,在简洁、自然、淡泊中找到内心的真正快乐和宁静。
雅舍精神的主要思想有四:第一,回归自然。
梁实秋认为,自然是人生存的基础,如果人们违背了自然,就会失去与自己内心的联系,所以他主张人们要回归自然,不刻意追求华丽、花哨、浮华。
第二,淡泊名利。
梁实秋提倡人们要淡泊名利,不要过于追求权势和物质财富,这样不仅会让自己心灵疲惫,而且会失去人生的真正价值。
第三,以艺术来陶冶自己的情操。
梁实秋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强调艺术的重要性,他认为,艺术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水平,使人们拥有更高尚、更美好的情操。
第四,寻找内心的平静。
梁实秋认为,一个内心平静的人,才能保持清醒、冷静,并拥有一份安宁和快乐。
所以他主张人们要通过修行、文学、艺术等方式,寻找内心的平静。
雅舍精神的思想理念对于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在物质上的丰富,也伴随着精神上的贫瘠。
犹如梁实秋所说的那样,“一道彩虹需要雨和太阳,人的精神也需要内心的宁静和艺术的滋养。
”因此,我们要学会回归自然,摒弃浮躁和浅薄的物质追求,追求简约、自然、淡泊的人生态度,通过读书、享受音乐、欣赏风景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情操素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一份纯净的心灵和幸福的生活。
雅舍
梁实秋
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磷磷,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
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不消说,这房子有砖柱,有竹篦墙,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
讲到住房,我的经验不算少,什么“上支下摘”,“前廊后厦”,“一楼一底”,“三上三下”,“亭子间”,“茆草棚”,“玉楼玉宇”和“摩天大厦”,各式各样,我都尝试过。
我不论住在那里,只要住得稍久,便对那房子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
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
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
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
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
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
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
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
客来则光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来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
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
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yong二声)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
入夜则鼠子瞰灯,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而推翻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桌脚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但是对于鼠子,我很惭愧的承认,我“没有法子”。
“没有法子”一语是被外国人常常引用着的,以为这话足代表中国人的懒惰隐忍的态度。
其实我的对付鼠子并不懒惰。
窗上糊纸,纸一戳就破;门户关紧,而相鼠有牙,一阵咬便是一个洞洞。
试问还有什么法子?洋鬼子住到“雅舍”不也是“没有法子”?比鼠子更骚扰的是蚊子。
“雅舍”的蚊风之盛,是我前所未见的。
“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当黄昏的时候,满屋里磕头碰脑的全
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
在别处蚊子早已肃清的时候,在“雅舍”则格外猖獗,来客偶不留心,则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是我仍安之,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否住在“雅舍”!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上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
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
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
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砉(xu一声)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
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
“雅舍”之陈设,只当得简朴二字,但洒扫拂拭,不使有纤尘。
我非显要,故无博士文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张我四壁。
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
但是陈设虽简,我却喜欢翻新布置。
西人常常讥笑妇人喜欢变
更桌椅位置,以为这是妇人天性喜变之一征。
诬否且不论,我是喜欢改变的。
中国旧式家庭,陈设千篇一律,正厅上是一条案,前面一张八仙桌,一边一把靠椅,两旁是两把靠椅夹一只茶几。
我以为陈设宜求疏落参差之致,最忌排偶。
“雅舍”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
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笠翁《闲情偶寄》之所论,正合我意。
“雅舍”非我所有,我仅是房客之一。
但思“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本来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
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睛日“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
刘克庄词:“客里似家家似寄。
”我此时此刻卜居“雅舍”,“雅舍”即似我家。
其实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
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冠以“雅舍小品”四字,以示写作所在,且志因缘。
梁实秋/握手
西装革履我们都可以忍受,简便易行而且惠而不费的握手我们当然无须反对。
不过有几种人,若和他握手,会感觉
痛苦。
第一是做大官或自以为做大官者,那只手不好握。
他常常挺着胸膛,伸出一只巨灵之掌,两眼望青天,等你趁上去握的时候,他的手仍是直僵地伸着,他并不握,他等着你来握。
你事前不知道他是如此爱惜气力,所以不免要热心地迎上去握,结果是孤掌难鸣,冷涔涔,讨一场没趣。
而且你还要及早罢手,赶快撒手,因为这时候他的躯体已转向另一个人去,他预备把那巨灵之掌给另一个人去握——不是握,是摸。
对付这样的人只有一个办法,便是,你也伸出一只巨灵之掌,你也别握,和他打“打花巴掌”状,看谁先握谁!
另一种人过犹不及。
他握着你的四根手指,恶狠狠地一挤,使你痛彻肺腑,如果没有寒暄笑语皆以俱来,你会误以为他是要和你角力。
此种人有耐久力,你入了他的掌握,休想逃脱出来。
如果你和他很有交情,久别重逢,情不自禁,你的关节虽然痛些,我相信你会原谅他的。
不过通常握手用力最大者,往往交情最浅。
他是要在向你使压力的时候使你发生一种错觉,以为此人遇我特善。
其实他是握谁的手都是一样卖力的。
如果此人曾在某机关做过干事之类,必能一面握手,一面在你的肩头重重的拍一下子,“哈喽,哈喽,怎样好?”
单就握手时的触觉而论,大概愉快时刻不会太多。
春笋般的纤纤玉指,世上本来少有,更难得一握,我们常握的倒
是些冬笋或笋干之类,虽然上面更常有蔻丹的点缀,反倒还不如熊掌。
狄更斯笔下的《大卫·科波菲尔》里的乌利亚,他的手也是令人不能忘的,永远是湿津津的冷冰冰的,握上去像是五条鳝鱼。
手脏一点无妨,因为握着无暇检验,惟独带液体的手不好握,因为事后不便即揩,事前更不便先给他揩。
“有一桩事,男人站着做,女人坐着做,狗跷起一条腿儿做。
”这桩事是——握手。
和狗行握手礼,我尚无经验,不知狗爪是肥是瘦,亦不知狗爪是松是紧,姑且不论。
男女握手之法不同。
女人握手无须起身,亦无须脱手套,殊失平等之旨,尚未闻妇女运动者倡议纠正。
在外国,女人伸出手来,男人照例只握手尖,约一英寸至二英寸,稍握即罢,这一点在我们中国好像禁忌少些,时间空间的限制都不甚严。
朋友相见,握手言欢,本是很自然的事,有甚于握手者,亦未尝不可,只要双方同意,与人无涉。
惟独大庭广众之下,宾客环坐,握手势必普遍举行,面目可憎者,语言无味道,想饱以老拳尚不足以泄忿者,都要一一亲炙,皮肉相接,在这种情形之下握手,我觉得是一种刑罚。
《哈姆雷特》中波娄尼阿斯诫其子曰:“不要为了应酬每一个新交而磨粗了你的手掌。
”我们要爱惜我们的手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