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生活史上生活的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15
什么是生活的意义?
生活的意义是一个非常广泛和深刻的问题,它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价值观和信仰都不同。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观点:
1. 实现个人目标和追求幸福:对于很多人来说,生活的意义在于追求自
己的梦想和目标,实现自我价值,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幸福和满足感。
2. 建立人际关系和情感联系:与他人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如亲密关系、友谊和家庭关系,也是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之一。
3. 探索和成长:通过学习、体验新事物、挑战自己和不断进步,人们可
以在生活中获得成长和发展,从而找到生活的意义。
4. 对社会做出贡献:有些人认为,生活的意义在于为社会或他人做出积
极的贡献,通过志愿工作、慈善活动或其他形式的服务来改善他人的生活。
5. 享受生活和体验美好:生活中的各种美好体验,如艺术、自然、旅行
和娱乐活动等,也可以给人们带来快乐和满足感,成为生活意义的一部分。
需要注意的是,生活的意义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问题,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和答案。
重要的是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去寻找并塑造属于自己的生活意义。
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
3.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开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理解近代以来我国在社会生活习俗领域的变化。
3.认识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因素。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1)男子服饰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装。
(2)女子服饰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开展。
经过改革与创新后的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特征:中西合璧。
3.中国现代服饰的变化(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
(2)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受政治的影响,盛行军装和“干部服〞。
(3)改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思维点拨]1.中山装和旗袍是服饰中西合璧特征的典型表达。
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渐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归纳总结] 近现代男女服饰变化的主要特征(1)近代特征: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2)改革开放前的特征:政治性、保守性明显,朴素单一。
(3)改革开放后的特征:新颖款式层出不穷,与国际接轨。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古代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经济生活的变迁在早期的原始社会中,人们主要以狩猎、采集为生,生活方式非常原始简单。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进行农耕生产,农业逐渐成为主要的经济活动。
农业的发展使得人口逐渐增加,社会分工也开始出现,人们开始从事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到了商周时期,商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商人成为社会上的重要阶层,货币的使用也逐渐普及。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的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秦汉时期,农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农田的规模扩大,农业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与此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丝绸、陶瓷、铁器等手工制品成为重要的商品,商业交流也日益频繁。
到了唐宋时期,经济繁荣达到了巅峰,城市化程度大幅提高,商业贸易蓬勃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大幅提高。
二、政治生活的变迁古代中国的政治生活也经历了多次变迁。
最早的中国政权出现在夏朝,此后历经商、周、秦、汉等朝代的更迭。
这些朝代的政治制度各有特点,但都以君主专制为核心,权力高度集中。
到了封建社会,政治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封建社会中,国家的政治权力由皇帝掌握,各地设立了州、县等行政机构,实行统一的行政管理。
同时,封建社会中的官僚制度逐渐形成,官员的选拔和管理也日趋规范。
在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得官员的选拔更加公正,政治生活更加规范化。
三、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变迁也十分显著。
早期的原始社会中,人们生活在小型的部落中,社会结构比较简单。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口增加,社会分工逐渐出现,产生了贵族、农民、手工业者等不同的社会群体。
到了秦汉时期,社会结构经历了较大的变化。
封建制度逐渐确立,贵族成为统治阶级,农民和手工业者成为劳动人民。
到了唐宋时期,社会结构更加复杂多样化,士人阶层的兴起使得社会结构更加多元化。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是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的一课。
本课主要内容是讲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展示了我国在农业、工业、商业、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本课是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发展变化的重要窗口,对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增强国家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知识相对较弱,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这一领域的认识。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的认识还处于感性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和数据,使学生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的主要变化,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感到自豪的情感,增强国家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的主要变化。
2.教学难点:对于经济和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和意义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音频、视频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事例,使学生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关的课件。
3.史料:收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史料,如图片、音频、视频等。
4.投影仪:用于展示课件和史料。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是统编版(2024)历史八年级上册的第25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等内容。
(一)教材地位本课在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它上承中国近代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下启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中国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感受中国人民在近代化进程中的不懈努力和探索。
(二)教材内容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介绍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发展历程、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2.社会生活的变化:包括近代交通通信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等方面。
(三)教材特点1.内容丰富:涵盖了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展现了中国近代化的全貌。
2.图文并茂:教材中配有大量的图片和史料,有助于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
3.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根据2022新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包括兴起的背景、发展阶段、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2.掌握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如交通通信、文化生活、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变化。
3.分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以及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和意义。
4.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史料、观看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中国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2.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是中国人民不懈努力和探索的结果,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文化,对研究中国古代的影响和启示
都有重要的价值。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以全面、系统的方式,以农业社会为核心,涵盖先
秦到明清时期社会活动所有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住址分布、官僚制度、税制、行政组织、法律框架等,以及社会状况、诸如战争、财富分配、经济状况、宗教和文化形态、民间信
仰等社会生活和宗教社会状况,以及社会精神风气与社会思想发展。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主要以农业社会经济和农业文化为基础,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划分
出农耕社会、社会主义运动社会、政府及行政机构组织社会、经过改革的市民社会等几个
时期,并为每个社会阶段的发展及社会历史特征提供了全面的研究素材。
古代社会所运用
的政治手段和其他各种行政职能都有特殊的历史意义,为我们现代社会所不可缺少,以及
丰富和发展了我们的政治思想。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在阐述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状态上,大多表现了社会风俗的多样性,权力的社会和伦理表现,认识论意义以及早期宗教教义的文化特色;在研究古代社会
的经济性质上,特别是在农业部分,更加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农业的经济特点,以及古代
社会如何从农业文明形成到今天的综合文明中转变。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对研究古代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现代社会
发展提供了特别宝贵的启示。
可以说古代社会所具有的社会特点和趋势,是建立现代社会
的重要基础。
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新中国史的意义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新中国史的意义自2010年开始,中国进入了新时代,经历了十年的伟大变革。
这十年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中国乃至整个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新时代的十年变革,对于中国史的意义深远且重要。
首先,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标志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
中国以其庞大的市场规模和持续的经济增长速度,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十年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实现了持续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不仅为中国人民带来了更高的生活水平和更多的机会,也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彰显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在这十年间,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教育水平普遍提升,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此外,中国推动着城乡发展的协调,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提升。
新时代的十年变革见证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变革,为中国人民带来了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
再次,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展现了中国的全球影响力的提升。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成为世界舞台上的重要一员。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构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案。
新时代的十年变革,完善了中国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增强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最后,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也对中国历史的意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十年间,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新时代的十年变革凝聚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和执政能力,为中国史书写了崭新的一页。
总的来说,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对于中国史的意义重大。
这十年间,中国经济的崛起、社会的进步和变革、全球影响力的提升等方面的成就,为中国史书写了新的篇章,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井冈山斗争生活的历史意义
一、井冈山斗争的历史意义
1、伟大的历史意义:井冈山斗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发动新民主主义革
命反攻的开始,为日后在全国发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极大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亦标志着中国人民摆脱
帝国主义长期压迫的重要门户,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2、毅力的示范:井冈山斗争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工农红军和全体人民
抗击外来侵略者、坚定斗争不懈的决心和斗争毅力,具有 br> 壮丽的
示范意义。
3、新军事策略:1928年井冈山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
军事工作中的一个成功实例,中共在政治、军事上取得了重大进展,
开创了中国革命参战和斗争的新纪元,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新的参战、
斗争的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井冈山斗争的遗留社会影响
1、政治影响:井冈山斗争扩大了共产党和工农革命统一战线的影响力,也加强了党组织实力,推进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2、军事影响:井冈山斗争也为中国共产党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军事
工作,提供了经验和教训,丰富和深化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者斗
争的策略和实践体系。
3、社会影响:井冈山斗争的胜利,要求中国社会各阶层参加新民主主
义革命抗战,唤醒了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者的集体意识,加强了中
国人民的爱国意识,有力地鼓舞了抗日爱国精神,弘扬了坚毅不屈、自强奋进的精神。
宋元时期的社会生活与文化变迁宋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变迁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宋代的封建制度相对稳定,经济比较繁荣,文化比较发达,但是也存在一些社会问题和矛盾。
随着元代统治的到来,社会变得更加动荡和混乱,但是也带来了许多新的思想和文化。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具体探讨宋元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变迁的方方面面。
一、社会生活的变迁在宋代,由于生产力发展和商业繁荣,农村经济得以极大发展。
社会上的商业资本家、科技专家及官僚地主的阶级出现。
每个阶级都有着自己的独特利益和生活方式。
一些地主的出身极为良好,他们阔绰多金,有着不少奢侈品,如金属器皿、珠宝首饰等。
宋代的城市人口也比较集中,人口多而且繁荣,城市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如带有标志性的城市广场和城市围墙的建设。
那时,市民中流行着一种文化现象,叫做``满座'',就是在市场上旁观各种表演,无不争先恐后的为自己喜欢的表演者投掷洋银。
甚至有人为了看表演而提前占好了位置,来占满整个场馆,这种现象的一种积极的方面,就是让人们练习了自己的欣赏和评判能力。
同时也让很多表演者得到了良好的工作和收入。
宋代的历史上也出现分赃的换妻交易,也就是把自己的妻子借给他人,得到对方的东西或者资金。
尽管这种行为在当时被视为不正之事,但也很常见。
元代早期,由于战争的影响,造成了不少人口的流失。
同时,元代统治者明确地采取了蒙古族和汉族的分离政策,疆域内的地理壁垒加深了这种环境的不和谐性。
由此,人民赋予了元代理解民族认同的强烈需求,使得士人群体受到鼓舞力量,并着手维护各自的文化传统。
二、文化变迁的影响宋代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鼎盛的时期,出现了许多有影响力的学派和名家。
其中,被称为“宋神学”的理学派别最为兴盛。
刘济、朱熹、程颢、程颐等很多学者的作品被视为文化名著,并留存至今。
在他们的奠基作用下,中国儒家思想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
元代早期,由于统治者的帝位变更导致兵戎相见,许多文化资源被毁。
中国社会生活史上生活的意义作者:常建华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12年第01期[摘要]20世纪20年代末到40年代,社会生活史进入中国学者的视野。
50至70年代的中国大陆,生活史的研究成果少得可怜。
社会生活史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基本上是最近二十多年的事情。
社会生活史成绩突出,但是近来学者并不满意目前的研究现状,力求有所突破。
社会生活史是以人的生活为核心联接社会各部分的历史,生活史研究的最大价值,应当是建立以人为中心的历史学。
生活史立足于民众的日常活动,镶嵌于社会组织、物质生活、岁时节日、生命周期、聚落形态中。
注意社会分层,了解不同社会群体的生活也必不可少。
生活史的研究带来视角与方法的变化,可以从习以为常发现历史,从日常生活来看国家,挑战传统史料认识,从生活方式的转变可以考察民族关系与进行不同文明比较,阐述社会变迁。
[关键词]社会生活,日常生活,生活方式,以人为中心[中图分类号]K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7-6241(2012)02-0003-18在中国历史的研究里,生活史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基本上是最近二十多年的事情。
一般来说,生活史的概念多使用“社会生活”一词,或倾向于将社会史与生活史糅合在一起,实为社会史;或强调生活史有别于社会史,接近“日常生活史”的概念。
由于“社会生活”一词的含义较为模糊,伸缩性很大,在研究实践中,人们对于该词内涵与外延的认识不一,也未必有清晰的此疆彼界之分。
为了把握中国社会生活史上生活的意义,我们首先从学术史的角度论述中国社会生活史研究的发展过程,其次探讨生活史内容对于中国史研究的价值,最后谈生活史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一、中国社会生活史研究的兴起中国现代史学产生于20世纪,清末民初正处于史学变革之际,梁启超1902年发表了著名论文《新史学》,批评中国之旧史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二十四史实为二十四姓之家谱,知有陈迹而不知有群体,号召掀起“史界革命”。
他将历史研究的对象从朝廷移向人民群众,移向社会。
20世纪20年代末到40年代,生活的研究进入学者的视野。
从风俗的角度关心民众生活的学者瞿宣颖(字兑之),1928年在燕京大学历史学系开设“历代风俗制度”一课,讲述“平民生活状况”,内容包括职业、衣食住、社会组织、思想习惯等。
同年瞿宣颖刊行了《汉代风俗制度史前编》这部史料集,“序例”中批评旧史学“忽以人民日用之常”,试图改变这种情况。
有的学者出版了研究生活的著作,如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一书(商务印书馆1928年)依时代系统论述了女子婚姻、家庭、社会诸方面的生活,倡导改善妇女生活。
郭沫若、傅安华、全汉升分别发表了探讨先秦社会生活、唐代社会生活、宋代夜生活@的论文,这些论文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如傅安华将阶级分析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论述唐代剥削阶级、被剥削阶级男子与妇女的生活。
吕思勉40年代出版的先秦、秦汉、两晋南北朝的断代史中,设有人民生计、人民生活等专章,论述社会生活。
事实上,这一时期标榜“生活”研究的学者属于凤毛麟角,且多以风俗、礼俗的研究出现,更多的学者兴趣在“社会”方面。
学术热点集中在“中国社会史大论战”上,关注中国社会性质和历史分期的探讨,属于社会形态史、社会发展史,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立社会史学。
50至70年代的中国大陆,奉行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同时史学被政治化,主要讨论社会形态发展史。
个别史家论述了生活史,如以实物资料和文献资料相结合研究秦汉史的著名学者陈直,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谢国祯70年代根据两汉典籍石刻画像,探讨汉代社会的生活面貌。
韩国磐分析了唐代农民家庭的收入与支出并判断了生活状况。
吴晗在五六十年代发表了一些有关古人日常生活方面的普及性短文。
比起历史研究的重心“五朵金花”,即汉民族的形成、中国历史分期、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战争和资本主义萌芽,生活史的研究成果少得可怜。
随着1976年“文革”结束以及1978年底以后的思想解放,史学界开始反思50年代以来特别是“文革”时期的历史研究。
首先是重新思考阶级问题,学者意识到,对封建社会的认识,不仅要知道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生产关系、农民反抗地主的斗争,而且要对地主、农民及其他社会集团内部结构及生活状况有一个全面地了解。
1985年5月,《历史研究》杂志社和南开大学历史系、天津师大历史系、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会在天津召开了“中外封建社会劳动者生产生活状况比较研究讨论会”,将“生活状况”纳入研究视野。
田居俭为会议论文集所作序言提出,从以往的中国通史研究格局中解脱出来,从流行半个世纪的经济、政治、文化三足鼎立的史著框架中解脱出来,应从事各式各样专史和专题研究,比如在中国古代史研究方面,可以撰写一部尽收衣食住行、冠婚丧祭、饮射朝聘等风俗礼仪于笔端的《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也可以分别撰写中国古代衣冠、饮食、房舍、舟车、婚姻、家庭、丧葬、祭祀,朝聘、庆典等若干专题史。
“因为生活方式是构成社会具体而重要的因素,它的演变,综合地体现着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各种社会关系的变化;研究生活方式,有助于史学研究向纵深发展。
”在肯定马克思主义史学“抽象”层次的宏观社会形态史研究成绩的基础上,倡导开展“具体”层次的生活方式的研究。
人们对以往的研究模式也进行了全面反思。
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史研究社会发展的一般构成,即社会经济形态,根据生产方式决定社会性质,带有强烈的宏观社会史和通史的特点。
卡尔·马克思(Karl Marx)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生产方式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发展史反映的是经济的社会形态。
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给人们留下了尚需解释的余地;一是人的生活可以是包括物质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广义的社会生活,也有与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并列的狭义“社会生活”;二是与生产方式并存的应该还有生活方式,它由于社会生活有广义、狭义之分而同样可分别为广义的生活方式和狭义的生活方式。
生产方式制约着生活方式。
然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并没有对具体“社会生活”和生活方式的系统论述。
虽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fiedrich Engels)晚年概括出“两种生产”理论,认为历史中的决定因素是“直接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生产包括“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与“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
不过恩格斯并未建构起“人类自身的生产”的理论模式,倒是后来的格奥尔格·卢卡奇(GeorgLuk a cs)等“新马克思”者的著作中发展出“日常生活”概念。
如此说来,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主要表现在广义的宏观社会史方面,所建构的宏观社会历史的理论模式,是一种“骨架”的社会史,它还需要补充作为“血肉”的狭义社会生活、生活方式的内容,建立新的社会史。
从事哲学研究的It,波将生活方式理论引入了史学研究。
他重提历史学家吕思勉对社会生活的重视,呼吁人们开展生活方式演变史的研究。
指出由于中国社会史研究曾一度被社会发展史代替,应首先要为社会史正名,认为社会史是以人的社会生活的历史演变过程和规律为基本内容,就是生活方式演进史。
冯尔康著文倡导“有血有肉”的社会史研究,1986年10月由南开大学历史系、《历史研究》杂志社、天津人民出版社发起,在天津举行了首届中国社会史研讨会,把研究的视角指向人民大众的生活,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
彭卫论述了开展社会生活史研究的方法。
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并进行社会生活史理论探讨。
我从生活史的角度论述了衣着、饮食、居住,娱乐生活、死亡、生活方式与民族关系等问题。
黄正建则指出社会史研究有两个明显特征,即非政治史与日常生活史,强调要考虑日常生活的社会性,并将它和社会整体结构的变化联系起来。
一批社会生活史先后问世。
断代性的如宋德金《金代的社会生活》(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论述了各阶级、阶层的社会地位及生活,饮食与衣着,住所与交通工具,婚丧礼俗,宗教信仰,学校教育与伦理道德,文娱与体育,岁时风俗及其他。
冯尔康、常建华的《清人社会生活》(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一书,内容包括清代社会等级、公开社团与秘密宗教及结社、宗族、家庭、衣食住行、婚姻丧祭、娱乐、人口与社会救济,以及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承担的国家社科项目《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断代史丛书,共有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十卷,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陆续出版六卷,即宋镇豪的《夏商社会生活史》(1994年)、朱大渭等的《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1998年)、李斌城等的《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1998年)、朱瑞熙等的《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1998年)、史卫民的《元代社会生活史》(1996年)、陈宝良的《明代社会生活史》(2004年),学术水准较高。
近现代的社会生活史也有所探讨。
专题性的社会生活史也有,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的“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丛书”,设计为5批共计50种,1995年以来已出版40种,为普及性的著作。
还有对僧尼、士人社会生活的研究等。
江南的社会生活探讨较多。
复兴的中国社会史研究把探讨社会生活作为重心,应该说是适应了世界历史学发展的学术潮流。
台湾学者比较大陆复兴的社会史与法国心态史的学术追求后就指出:“历史研究由‘骨骼’进而增益‘血肉’,应是20世纪历史学到最后四分之一世纪的普遍要求”。
他们提出的“新社会史”研究人民生活、礼俗、信仰和心态,概括起来即“生活礼俗”。
台湾日常生活史得到了有效的开展。
蒲慕州主编的《生活与文化》收录有代表性的15篇论文,集中展示了台湾学者作为史学研究新方向的生活史研究成果,台湾学者“重视生活情景背后的文化心态,设法从这一问题在时间中的发展看出文化性格的常与变,并且设法与该社会的整体结构取得联系”。
作为中研院“明清的社会与生活”主题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于2002年10月25日至27日在纽约合办“中国日常生活的论述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的分组题目可见研究趣味,即包括:明清士大夫的工作与娱乐安排,日常生活的档案一:类书大全,日常生活的档案二:细小的问题,文字与事物,城市空间、国家、城市生活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