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含义是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1
禅心是什么意思禅心解释如下:禅心是佛教用语,指清静寂定的心境。
禅心谓禅定非思量之心,即心专注于一之状态,又指依禅定所得之本来清净心。
宁静的心,质朴无瑕,回归本真,这便是参透人生,便是禅。
禅的定义:禅那,汉译静虑,即于一所缘境系念寂静、正审思虑。
水往低处流,云在天上飘,一切都自然和谐地发生,这就是平常心。
拥有一颗平常心,人生如行云流水,回归本真,这便是参透人生,便是禅。
人生中当心灵变得博大,空灵无物,犹如倒空了烦恼的杯子,便能恬淡安静。
人的心灵,若能如莲花与日月,超然平淡,无分别心、取舍心、爱憎心、得失心,便禅”是梵文Dhyana之简称,此云“思惟修”,亦云“静虑”。
由于中国人喜欢省略,而谓之“禅”,故有“坐禅”或“打坐”等名词。
顾名思义,“打坐”是要坐,为摄心。
一般人虽然坐在那里,但心不在焉。
打妄想去了,忽然而东,忽然而西,忽然而南,忽然而北。
坐禅又叫“思惟修”。
从此三个字观之,坐禅不可能没妄想,一定会有妄想,如水波浪。
因为自性里犹存虚妄,虚妄如风,妄想就如水中波浪。
而坐禅的姿势,是印度古修行者所发现的。
传说是古仙人在经过无数的困难,修道仍不得道,后来发现雪山深处的一群猴子,正在用坐禅的方法修道,古仙人模仿着坐了之后,便成道了。
初学坐禅以“念息”为入门方便,是最容易得力的法门。
一呼一吸,叫做一息。
息是依缘身心而出入变化的,对身心的粗动或安定,有密切关系,所以安定身心的禅定学,对修息──呼吸,极为重视。
如何修念息?念息方法有六种:数、随、止、观、还、净;前三法是“禅定门”,后三法则是依定起观的“智慧门”的修法。
能获得快乐与祥和。
禅宗思想,禅在现实生活中的意蕴对于“禅”这个概念,无论是宗教界还是学术界都非常的熟习,禅从释迦灵山会上拈花微笑传迦叶尊者,代代相传二十八代以心传心、心心相传,至达摩祖师来传法于二祖慧可,东土师资相传六代到六祖慧能大师,一花开五叶使禅宗在中国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佛教发展的主导地位。
自唐宋以来在禅宗祖师大德的精心发扬之下,使禅宗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直到今天禅宗的很多典故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口头语,对人们现实生活起到了无可非议的影响,也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增添不少色彩,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转变,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前极大的提高,但随之而来的各种“社会文明病”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这已经是不可否认的社会事实。
由于精神文明的滞后,在我们当前生活的现实社会中,普遍存在伦理道德和社会风气日下的严重倾向,由此导致的“精神危机”和“价值观念颠倒”现象,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的良好发展。
在西方国家已经比我们极早认识到了这一点,在二十世纪初就已经对佛教的“禅文化”得到了重视,有铃木大拙等日本的禅学专家到美国等西方国家宣讲禅法,引起了西方国家的许多知识分子的喜爱和认可,对西方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气息。
这不仅使“禅”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发展,同时也给西方国家的社会和人们生活环境起到了净化。
在今天西方国家有很多人在闲暇之时去到佛教的寺院进行禅修,也有很多人专门从事于禅修和禅学的事业。
在我们中国文化领域“禅”更加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起到了其它文化无法替代的作用,由于历史的原因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禅”这种宗教文化受到了严重的破坏,随着国际社会的交往和多元文化的发展,使人们重新认识了“禅”文化对人们现实生活的重要性。
在今天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和精神文化遗产的保护,“禅”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下得到了迅速发展,在今天的学术界和文化界海内外学者,谈论中国传统文化时无不是“禅”文化。
石人参得定中禅意思石人参得定中禅,是一句古代成语,意思是比喻人的心境如同石头一般沉静,达到了禅定的境界。
下面将对这句成语进行详细解释,并在此基础上展开相关讨论。
石人参得定中禅这句成语中的“石人参得定”是指人的内心如同石头一般沉静,不受外界干扰,达到了禅定的境界。
禅定,即佛教中的定慧二觉之一,是一种修行的境界,通过专注于内心,消除杂念,达到心灵的平静和清明。
石人参得定中禅表示,人的内心达到了如同石头一般的安宁和宁静,达到了禅定的境界。
那么为什么成语中使用了石人参的比喻呢?这是因为石头具有坚硬、稳定的特点,不受外界影响,而人的内心也可以通过修行和冥想等方法,达到一种与石头相似的平静状态。
正如石头在风雨中不动摇,人的内心也可以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平静稳定。
石人参得定中禅的意思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方面,它表达了修行者内心的平静和宁静,即禅定的境界。
另一方面,它也反映了人们应该学会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沉静,在面对繁杂的事务和纷扰的世界时,不受其干扰,保持一颗平静的心。
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处于忙碌和压力之中,很难保持内心的平静。
然而,石人参得定中禅的含义提醒着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放松心情,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沉静。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保持身心的健康和平衡。
石人参得定中禅的内涵也可以引申到其他领域。
在工作中,如果我们能够保持冷静和沉着的心态,面对各种问题和困难,我们就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在学习中,如果我们能够保持专注和冥想的状态,我们就能更好地吸收知识,提高学习成绩。
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我们能够保持平和和善的心态,我们就能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维护和谐的社交环境。
石人参得定中禅这句成语告诉我们,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沉静是一种修行,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和锻炼。
只有通过专注、冥想和修行,我们才能达到如同石头一般沉静的境界,从而更好地应对外界的各种挑战和困难,实现身心的平衡和健康。
禅宗与美学一、禅的含义与禅宗的基本主张(一)禅的含义:"静虑〃与“思维修”〃禅〃是梵文"禅那"的简称,中文意思为"静虑〃、"思维修〃,“禅”在印度佛教中,是一种静修,一种结咖跌坐式的冥想。
圭峰宗密禅师:“禅是天竺之语,亦名禅那,此云思维修,亦云静虑,皆定慧之通称也。
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名为禅。
”佛经的作用和意义"经者,径也。
见性之道路也。
"(《金刚经》注)明代皇帝朱棣在注释《金刚经》序中说:“虽然法由心得,非经无以寓乎法,经以人传,非言无以著乎经。
"故"缘经以求乎法,因法以悟觉。
"慧能:"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口无兑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坛经•疑问品第三》)“静虑〃、"思维修”,"静”是指寂静:"此ιL'不动,是名为寂。
于法无染,名之为静。
"(《五灯会元》)"虑"是审虑,也就是一种修定的方法,意思是使注意力集中到某一对象,而使心宁静。
"静虑〃中的〃静"是指内心对外物不染着,保持一种宁静和寂静的状态,怀让禅师云:“一切法由心生,心无所生,法无所住。
”六祖慧能说:何名为禅定,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
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内性不乱,本性自净自定•维摩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坛经•一九》《金刚经》云:"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法”在佛教的典籍中有几种用法:一、是指现象世界,即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称为"法";二、是指"认识佛教大意”的方法;三、是指,佛所说,而作为世间之准则者,称为法。
生活禅的基本含义生活禅是一种生活方式,旨在通过修炼心灵和追求内心平静,帮助个人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生活禅的基本含义是通过舍弃物质欲望和追求,与自然和谐共处,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生活禅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佛教禅宗和道教的思想。
在禅宗中,禅是一种修行方法,通过禅修和冥想,人们可以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实现内心的宁静和觉醒。
道教强调与自然的和谐,追求生活的简单和自然,以达到内心的平衡和心灵的净化。
生活禅是这些传统思想的结合,强调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禅的原则和哲学。
生活禅的基本含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舍弃物质欲望和追求。
生活禅鼓励人们不要过分追求物质财富和享受,而是要学会满足于现有的生活和资源。
通过减少物质欲望的追求,个人可以减少焦虑和压力,获得更多的内心平静和满足。
2. 与自然和谐共处。
生活禅强调与自然的联系和尊重。
个人应该学会欣赏自然的美丽,与大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
这意味着尊重和保护环境,关心动植物的生命,远离浪费和破坏自然资源的行为。
3. 内心的平静和觉醒。
生活禅的核心是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觉醒。
通过禅修和冥想的实践,个人可以超越思维的纷扰,接触到内心深处的宁静和智慧。
这种觉醒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保持平衡和冷静。
4. 实践慈悲和善良。
生活禅鼓励个人培养慈悲和善良的品质,对他人和自己充满关爱和体谅。
这种善良的实践可以带来内心的平和和满足,同时也能为他人和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5. 简化生活和提升品质。
生活禅强调简化生活的重要性。
通过减少物质负担和冗余,个人可以更好地专注于重要的事情和价值。
这种简化的生活方式可以提升个人的生活品质,减少压力和焦虑。
生活禅的基本含义是通过修炼心灵和追求内心平静,帮助个人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通过舍弃物质欲望和追求,与自然和谐共处,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衡,个人可以实践生活禅的原则和哲学,创造出简单而有意义的生活。
生活禅不仅关乎个人的幸福,也关乎整个社会和地球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禅是什么意思
“禅”这个词含义很广泛,有世间的禅,有出世间的禅,有祖师禅,有如来禅。
那么我们怎么称呼禅呢?从根本意义上来说,禅就是佛心,佛心就是现实,一个真正的法界。
禅离开了区分、坚持、治疗,所以叫“无二”,进入自洁心就是禅。
如何修禅?
那么修这个禅从何下手呢?有很多方法,八万四千法门也都要以戒定慧作为它的宗旨。
但这里可以给你介绍一个最直接的方法,你就修念佛禅好了。
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佛心,就是实相。
所以我们念佛当下就契入到禅的最本质的内涵,这就是佛开示的,“若人但念阿弥陀,是为无上深妙禅”。
你念阿弥陀佛就不是一般的禅了,是无与伦比的极为深妙的禅,直接在这个禅当中跟阿弥陀佛的心在沟通。
阿弥陀佛是法中之王、光中极尊,法王,跟一切佛的法王来进行沟通。
所以我们念佛就安住在禅的世界,禅的境界当中,这就是“已到含元殿,无须问长安”了。
你已经到了含元殿——皇宫里面最好的一个宫殿,不再问长安在什么地方了。
所以你好好念阿弥陀佛,从这里下手。
阿弥陀佛的正念也可以确定。
为什么?因为这个佛名里面有无限的生命。
无限生命是自性的静止,是一切三摩地之王,是至高无上的决心。
当你的专注力不够的时候,赶紧念佛,用佛名来加强我们的专注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本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
什么是禅?禅本是实相,无以言说。
但若勉强从对治义上说,禅,是禅那的简称,也叫止观、思维修、弃恶。
从禅的含义来讲,它是止观。
“止观”这是个佛教名词,大家可能比较少听到,止观其实就是定慧。
我们修定的开始叫止,这个止就是止息妄念;观,就是观照,洞察或觉知事物的真相。
所以从这个禅的含义来讲,基本上分为止的部分和观的部分,止的部分如果你成功了,你就有定力;如果观的部分成功了,就会有智慧。
这两部分是我们生命当中最可贵的地方。
我们往往认为只要得到财、权力、地位、婚姻、家庭等等这些外在的东西,我们就可以快乐。
实际上,很多人都得到了,但并没有得到所谓真正的快乐和幸福,我们的内心还是没有办法真正安顿下来。
我们身心通常所处的一个状态就是妄想纷飞,或者内心焦虑、不安,烦恼不断。
所以我们应该要多去思维人生的价值,生命的真相。
因此观就是要我们在头脑思维能够停下来后,再去观察我们整个身心的活动,通过这样去了解到生命的真相。
思维修,一般的思维,我们每天都有,但这种思维更多的是一种妄念,就是我们主观的执着、观念、想法,这种思维我们认为是错误的思维。
比如说生命是无常的,但是我们却要追求永恒。
这种观念就是一种妄想,并由此产生了我们的烦恼,比如贪,嗔,痴,这是我们最根本的烦恼。
而正确的思维就是一种观照,洞察,觉知。
这样的观察必须要在一种怎样的身心状态下呢?就是止,必须要把你过去身,口,意这些错误的行为活动停止下来,之后你坐下来,身心放松,这样你整个身心就处于一种相对宁静,和谐,安详的状态,然后你运用“无我”,“无常”,“空”这些佛教的根本原理去观察,去体验。
不断体验之后,你的思维完全符合真理,那你整个生命状态就与真理相应。
我们禅修最后要修到什么样呢?“止息妄念”。
那有人会说,人都有思想,如果修行修到连思想、念头都没有了,那不是很可怕吗?这里面其实是有思维的,但这个思维是理性的,正确的,符合客观事实的。
弃恶,就是要抛弃给自己,甚至给别人造成烦恼痛苦的身心行为。
禅的含义是指排除杂念,静坐。
禅,是一种基于“静”的行为,源于人类本能,经过古代先民开发,形成各种系统的修行方法,并存在于各种教派。
先秦时期就有关于此种行为的记载,但是未有固定称呼。
直至印度词汇jana传入,汉语音译为“禅那”,后世便以“禅”字称谓此类行为。
“禅”这个字最初传入中国的时候,其语义并没有今天这么丰富,它最初的意思是:安那般那。
“安那般那”以数息观、循身观为主的修习方式,也就是现在南传佛教所强调的“四念住”。
但“禅”这个字传到中国以后,特别是被禅宗使用了以后,“禅”的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不再像“安那般那”那样慢慢的培养禅定,一步一步的修习四禅八定,而是加入了开悟和明心见性的禅观,直指人心。
因此,“禅”在禅宗这里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其实所谓的“禅”,就是六祖所说的:“吾宗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论禅定解脱。
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内容简介:慧能说:“吾所说法,不离自性。
”慧能本心自性为起点,对于禅定、定、坐禅等概念作了和传统不同的创造性诠释,并在此诠释的基础上,批判了北宗的不和大乘佛教精神的“禅定观”和教育方式,并创造了具有南宗禅特色的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开创了中国佛教的新时代。
关键词:禅定禅宗创造性诠释教育方式《坛经》是禅宗六祖慧能说法的记录,记录者是会能弟子法海等人。
慧能去世以后,《坛经》多有伪本流行,至元代,有德异、宗宝二僧,校订《坛经》,刊行于世,即为传本之《坛经》。
除传本外,现还有敦煌本《坛经》传世。
笔者认为,传世文献的义理经过历史的筛滤,其义理价值往往要高于出土文献,因此本文所引皆为传本《坛经》。
在《坛经》中,慧能对于佛法的很多概念进行了创造性的全新诠释,比如对于禅定、定、坐禅、戒定慧都作了和传统不同的解释。
慧能从新诠释的基础就是他对于“自性”的证悟,这使他能超越神秀等人源于“意识”思维和“住心观净”的见地,直接契合大乘佛法的精髓,并由此开创了具有南宗禅特色的教育方式。
一、创造性的诠释的根源--说法不离自性慧能说:“吾所说法,不离自性。
”[1]他以本心自性为起点,随机设教,开创禅宗教育的新面貌。
那么,什么是自性呢?据《坛经》记载,慧能于五祖讲解金刚经之时,大悟自性,就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自性具有本自清静、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诸种体性。
慧能还明指自性就是“含藏识”,即如来藏阿赖耶识。
他说:“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
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
”[2](《坛经付嘱品第十》)坛经的自性说这与大乘经典中的如来藏思想是一致的。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二云︰“世尊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如大价宝垢衣所缠,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亦复如是,而阴界入垢衣所缠,贪欲恚痴不实妄想尘劳所污。
禅的含义是
外不着相叫禅,内不动心叫定。
’他的话是从《金刚经》上来的。
禅的意思就是不着相,用现代话来说,不受外境的诱惑这个叫禅;定是不动心,心里面常常保持清净,不...详情>>
外不着相即为禅,内部动心即为定。
“禅定”就是“外不着想,内不动心”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上说:‘什么叫禅?什么叫定?外不着相叫禅,内不动心叫定。
’他的话是从《金刚经》上来的。
《金刚经》上,世尊教导须菩提尊者,教化众生要守住一个原则,就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六祖所讲的禅定,就是《金刚经》上这两句话。
禅定这个名词,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讲的很清楚、很明白,在《坛经》里面告诉我们什么叫做禅?什么叫做定?禅的意思就是不着相,用现代话来说,不受外境的诱惑这个叫禅;定是不动心,心里面常常保持清净,不起分别、不起烦恼、不起执着,这就是定。
实在惠能大师他是听《金刚经》开悟,所以他解释这个禅定,还是依《金刚经》来的。
佛在《金刚经》里头有两句话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不取于相就是禅,如如不动就是定。
由此可知,修禅定不是天天在面壁打坐,面壁打坐那是里面的一种,其实行住坐卧所有一切活动,只要你外不着相,内不动心,你就是禅定。
所以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这些菩萨们,他们禅定在那里修?在市场;经上讲「肆缠」,用我们现在话讲,是最热闹的商场。
他去逛商场,逛商场他是修禅定。
这个意思诸位懂得,你就明了,他逛商场的时候,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是慧;样样清楚、样样了解,但是所有这些琳琅满目的,不能诱惑他,他不受诱惑,这就是禅;他心里如如不动就是定。
所以人家逛商场是修什么?修定、修慧!不像凡夫一看到这个就被吸住,这个也想要、那个也想要,这动了心,禅定就没有了。
所以诸位要晓得,禅定那是真正的享受,定慧是人生最高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