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旅游与区域城镇化互动融合实证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14 MB
- 文档页数:5
The Industrial Study产业研究 | MODERN BUSINESS 现代商业45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旅游特色小镇培育的路向选择与实施路径郑菲菲1 刘文慧21.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人文艺术学院 江苏南京 2111002.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学院 江苏南京 211100特色小镇的兴起、培育与发展是探索国家治理能力提升和国家治理体系建构的重要途径和抓手,是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以及基层乡村治理的重要载体。
旅游特色小镇依据产业布局、资源禀赋、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城乡关系、政府治理等情况不同,各小镇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也会不同,其发展路径、顶层设计、控制引导都有着本质的区别。
当下中国旅游小镇建设的主题有历史经典、健康养老、现代农业、体育运动的旅游小镇。
旅游小镇依据产业类别、产业属性、历史文脉和基础资源等打造不同主题的旅游特色小镇。
如休闲农业、绿色景观、田园度假、风情民俗、健康养生的不同主题,如乡村自然生态与田园风光、遗产与建筑、人文名俗、景观意境的不同背景依托。
一、旅游特色小镇的发展背景与建设基础(一)发展背景近年来,旅游小镇呈现出井喷式发展态势,一是与文旅融合的新形势相关,文化为导向的旅游产业发展出现新的格局,小镇的历史文脉、非遗民俗的文化传承、文化创意产业的加盟、演艺产业市场投入都增添了旅游小镇的文化色彩,同时也促进小镇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二是全域旅游建设及其示范区的打造。
特色小镇3A级旅游景区公共设施的建设要求,以及全域旅游对全方位、全系统、全链式旅游效应的营造,使得特色小镇趋向成为符合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民居集聚地、度假旅游区等;三是乡村振兴的发展趋势促使乡村旅游进入了新的发展层面。
乡村旅游是我国旅游业广阔蓝海,经济上能去贫济弱、文化上能复活传统、生态上能滋养山水。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指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性,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计划,完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开展百万乡村旅游创客行动、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扶贫等。
Vol. 42, No. 4Nov. , 2021第42卷第4期2021年11月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doi :10.16862/ki. issn1674-3873. 2021. 04. 007基于改进CRITIC 修正AHP 的区域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分析祝志川,徐铭璐(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辽宁沈阳110036)摘 要:为了评价结果既能反映专家经验又可反映客观数据信息,利用CRITIC 修正AHP 法对指标进行混合交叉赋权,建立了区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测度模型,并以吉林省2009—2018年间数据为例进行 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限内吉林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从濒临失调转变为良好协调,其滞后类型也随着时间二者交互变化.通过深入分析吉林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规律提出了相应的 政策性建议,可为探索构建吉林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路径提供理论参考.关键词:改进CRITIC 修正AHP ;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中图分类号:O2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873-(2021)04-0036-120引言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3.89%,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但是全球城镇化进程产生的大气污染加剧、噪声污染增加、固体垃圾排放量增大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生态环境承载力进一步 加剧.如何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保护,在保护生态环境中高质量发展新型城镇化促 进二者协调发展是当务之急.因此,深入探讨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关系、科学制定二者协调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目前,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指标体系方面,J.Friedmann [1]指出城市化要引入社会、空间城镇化指标;方创琳[2]从经济城市化、社会城市化和空间城市化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吕丹等⑻将公共服务均等化纳入评价体系.二是研究尺度方面,N. Shafik [4]利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了多个国家的收入与环境污染间存在倒“U ”型关系;P. Poumanyvong 等⑸对99个国家的城镇化对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I. Martinez-Zarzoso [6]对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张引等[7]对重庆市城镇化质量构建了三角评价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孙平 军等[8]对江苏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非协调性构建了耦合协调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三是研究方法方面,刘淑茹等[9]构建了熵值改进 CRITIC (客观赋权,Criteria Importance Though Intercrieria Correlation )法的综合评价模型;杨新刚等[10]采用主成份分析法对安徽省各县域城镇化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刘耀彬[11 ]利用关联度方法和耦合度模型对区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进行了分析.虽然已有成果较为丰富,但评价指标体系中缺少高质量发展指标、绿色发展指标等,且大多使用单一赋权法[12-13]或组合赋权法[14]构建综合评价模型.本文将依据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理论内 涵,选取可以充分反映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城镇人均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指标丰富已有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改进CRITIC 修正AHP (修正层次分析,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法计算指标权重,本质上融收稿日期:2021-094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BTJ004);辽宁省教育厅2021年度科学研究经费项目(LJKR0059)第一作者简介:祝志川(1981—),男,河南省安阳市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统计理论、方法及应用.第4期祝志川,等:基于改进CRITIC修正AHP的区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分析37合主客观赋权法增加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可行性.最后,通过建立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测度模型,以吉林省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并给出相关政策性建议.1综合评价模型1.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中出现的高频率指标以及新型城镇化内涵,设置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空间城镇化、信息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共五个准则层.为了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体系能精确地反映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等因素间的关系[15],根据加拿大统计学家D.J.Rapport和A.M.Friend提出的"状态一压力—响应”(简称SPR)模型设置生态环境状态、生态环境压力、生态环境响应三个准则层.根据科学性、系统性、可比性和数据易获取性原则共选取了30个二级指标构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测度指标体系,列入表1第3列.1.2评价模型建立的思路首先,通过对评价指标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进行打分;其次,建立基于改进CRITIC修正AHP赋权的综合评价模型;最后,通过综合评价得分判断各评价对象实际发展情况,进行耦合协调分析.1.3评价指标打分1.3.1正向指标打分设P?为第i个评价年的第J个指标得分,岭为第i个评价年的第j个指标的原始数据,n为被评价年份,m为评价指标个数,则正向指标标准化打分公式为V,j-min VJ1W i W n J max V i-min V-1W i W n丿1W i W n J (1)其中,P?表示第i个评价年第j个评价指标的观测值与最小值的偏差和最大值与最小值偏差的相对距离.相对距离越大,表示第i个评价年第j个评价指标的现象越好.1.3.2负向指标打分各符号的含义与式(1)中标注的含义一致,负向指标标准化打分公式为max V---V--P厂-(2)J max V i-—min厶1W i Wn'1W i Wn J1.4基于改进CRITIC修正AHP的计算1.4.1计算改进CRITIC信息量与原CRITIC赋权法相比,改进CRITIC法计算的信息量采用均值消除了标准差的量纲影响和利用相关系数的绝对值消除了正负号影响,同时兼顾了各评价指标间的影响程度和客观数据自身带来的变异程度,信息量越大说明该指标对评价对象的影响越大,应该赋予越大权重[16].设C为第j个评价指标所包含的信息量,则第j个评价指标的改进CRITIC信息量计算公式为m8C广Q(1-加).(3)其中:r#表示评价指标k和j之间的相关系数;©表示第j个指标的标准差•,円表示第j个指标的均值.各准则层的信息量用该准则层内各指标信息量的均值代替.1.4.2修正AHP法计算指标权重①指标层对准则层的权重计算根据式(3)计算的信息量分别对各准则层下评价指标进行重要程度排序,从而构造两两指标间的判断矩阵.当确定好指标间的判断矩阵后,利用随机一致性比率C R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公式为入一一-mC R(m-1)•R;(4)38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 42 卷其中:九、ax 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m 为被评价对象个数;R /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若C r < 0. 1,则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否则,需要重新构造判断矩阵直到通过一致性检验为止.设判断矩阵中第j 个指标相对于第l 个指标的重要性标度为a kj ( l = 1 ,2 ,…,= 1 ,2 ,…,m ),则根据判断矩阵可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步骤如下:a.将判断矩阵各列进行归一化处理,归一化公式为b.按式(5)归一化后所得矩阵按行相加,得aX aiJ=(5)mb j =X — ;(6)l = 1c.用u 表示第J 个指标在该准则层内所占权重大小,对所得向量进行列归一化处理,计算公式为u = mX = b②准则层对目标层的权重计算"(7)与各指标对准则层权重计算方法相同,可得第Z 个准则层对总目标层的权重u (2).③最终权重计算设吋"为第Z 个准则层中第j 个指标对总目标层的权重,/为第Z 个准则层对总目标层的权重,则第j 个评价指标对总目标层的权重计算公式为(8)1.5综合发展指数1. 5. 1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函数根据新型城镇化发展内涵,通过线性加权构建人口城镇化发展指数A ( a )、经济城镇化发展指数 B( b )、社会城镇化发展指数C (c )、信息城镇化发展指数D (d)和空间城镇化发展指数E (e ),具体公式为:A( a) =X 眄-P ; ; B( b) = X 诚-P ;;=1 =1mmc ( c) =x 叭• p ; d ( d) = x 吋-Pd ;=1=1mE(e) = X叭• P ;. (9)其中:% 叫,叫c ,些d 和叫表示利用改进CRITIC 修正AHP 方法计算得到的新型城镇化子系统中各准则层下评价指标权重;号。
区域城镇化进程对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影响研究摘要:文章基于安徽省16市2008年至2018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实证研究了区域城镇化进程对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影响。
研究发现:经济、空间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安徽房地产开发投资发展,但人口城镇化未与空间城镇化相呼应推动房地产业的发展;同时,区域内城镇化发展存在差距,在皖南和皖北地区之间表现显著;而皖中地区人口城镇化对房地产开发投资虽起到正向影响,但弹性系数不大,以及各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并不显著。
关键词:城镇化;房地产开发投资;区域差异;变系数模型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21)03-0009-04(安徽建筑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601)金长宏杨梦杰∗∗∗第41卷第3期绥化学院学报2021年3月Vol.41No.3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Mar .2021收稿日期:2020-09-23作者简介:金长宏(1964-),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建筑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房地产投融资、房地产项目风险管理;通讯作者:杨梦杰(1996-),女,安徽阜阳人,安徽建筑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房地产开发与经营。
近几十年,我国城镇化建设不断突进,城镇化率达到59.68%(2018)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55%,但与一些发达国家英国(83%)、日本(92%)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1]其中,城镇化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重要原因。
房地产业是我国经济的根基性产业,在城镇化的推动下,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和生活需求都会发生变换,进而影响到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发展。
同时城镇化是房地产业发展的源生力,为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那么,城镇化发展不平衡会对房地产开发投资产生怎样的影响?鉴于安徽是国家第一批新型城镇化试点省份,对于本课题研究具有积极意义,故本文选用安徽16市作为研究对象,从人口、经济(包含产业城镇化)、空间以及社会城镇化四个方面,选用复合指标法衡量城镇化进程;并通过16市2008-2018年的面板数据,利用协整检验、协方差分析检验以及构建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等多种分析方法实证探究安徽省区域内城镇化进程对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影响。
河北省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转型升级的模式研究——基于“内循环”为主体的视角马银戌 田 铭(河北经贸大学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摘 要:论文基于翔实的普查数据,运用熵值法、综合评价、聚类分析等多种统计方法,对河北省11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市场基础、环境基础、资源基础、设施基础和人力基础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综合评价,并进一步分析了区域间的差异以及存在的问题。
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内循环”为主体的新格局下,全面提升和促进河北省休闲农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模式及对策建议。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熵值法;综合评价;聚类分析 基金项目:河北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重点课题(201806002)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37X(2021)03.0118-06一、引言休闲农业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条件下为满足城市人群的娱乐休闲需求,合理利用农业农村的资源,是一种具有集农业生产与观光价值为一体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以此可以满足游客多种娱乐休闲需求[1]。
(一)课题的研究意义在疫情常态化的新形势下,疫情不仅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在改变着国际政治格局,以美国为首的多个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从多方面打压限制中国的对外贸易,国际形势不容乐观。
2020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为今后经济工作主基调。
对于具有14亿人口的中国来说,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提升我国经济社会“内循环”发展能力的重要领域和基本保障[2]。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从总体看依然只是农业大省,还没有发展成为农业强省,其主要原因是农业科技支撑较弱、科学规划不足从而市场竞争力较弱。
尽快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业的发展能力和竞争力,具有时代的紧迫感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国内大循环的格局下,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提升自身发展活力[3]。
村乡科技XIANGCUN KEJI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综述——基于近10年中文论文数据库的文献分析唐瑕苓1郑菊1张翎燕1杨颖2彭华1(1.四川旅游学院,四川成都610100;2.电子科技大学,四川成都610100)[摘要]通过研读10年来国内中文数据库中有关乡村旅游的研究文献,分析乡村旅游研究发展状况,着重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乡村旅游者的感知和动机、当地居民的体验与需求、与相关产业的融合等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发现国内学者采用了实证分析或定量分析等规范的研究方法,关注了乡村旅游发展影响因素、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和乡村旅游企业管理等研究主题,并建议从政府干预、经济效益评估、居民应对策略、乡村文化传承与保护等方面重构本土理论,提炼研究主题。
[关键词]乡村旅游;民俗旅游;旅游者[中图分类号]F323;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21)04-42-4现代乡村旅游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新型旅游模式,其主要特征如下:旅游的时间不再局限于假期;乡村的自然景观、建筑设施与人文等资源都能增强旅游者的感受;拓展了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新兴旅游方式;旅游发展增加了当地财政收入,创造了就业机会,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国内学者在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研究后发现,实践中存在如利益分配导致乡村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社区居民的参与度不足制约乡村发展、粗放式发展增加环境负荷等问题[1]。
因此,为准确把握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状况,本文对2010—2020年中文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提炼研究主题并总结研究特征,提出研究展望。
1研究内容综述1.1关于乡村旅游发展的研究1.1.1乡村旅游与乡村发展。
李庆磊等认为,发展乡村旅游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是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树立民主管理理念的途径[2]。
是丽娜研究了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发展,认为两者相互促进、内在统一[3]。
产业结构调整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机制及关系研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赵 奎(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商务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241002)收稿日期:2020-09-12基金项目: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校级人文社科一般项目(2020KYR10)作者简介:赵 奎(1990—),男,安徽芜湖人,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商务与旅游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①笔者根据2010—2019年《安徽统计年鉴》和安徽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计算整理得到。
摘要: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分析产业结构调整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互动机制基础上,运用熵值法、Moore值法、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GMM检验等方法对产业结构调整、新型城镇化及两者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2010—2019年皖江城市带9个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指数、新型城镇化发展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一轴—双核—两翼”的产业布局没有实现同步发展,两者的耦合协调性水平由中度失调向初级协调演变,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对新型城镇化的拉动作用大于新型城镇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从产城融合视角可以实现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调整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调整;新型城镇化;互动机制中图分类号:F26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318(2021)02-0021-09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经济的结构性减速对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经济新常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因发生了深刻变化,优化产业结构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向,而产业结构动态调整会引发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重组和集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提高,夯实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最终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根本动力。
城镇化以经济发展为前提,是释放经济内需的重要载体。
实践证明,传统城镇化道路所带来的人地关系不匹配、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承载力下降、城乡不协调等诸多问题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