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共20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2.64 MB
- 文档页数:20
传统文化现代化(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今天给各位分享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什么意思2、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3、怎样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什么意思意思是: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文化的繁荣,而文化的繁荣必须回到历史传统中去寻找文化的根基和动力。
现代化是人们利用现代科技、现代制度、现代法治等手段,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过程。
在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等的建设上,现代化优势尽显,但人们的精神动力、道德慰藉和心灵归属,需要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解决。
扩展资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是全方位的复兴,其中必然包括传统文化的复兴。
如果没有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没有传统文化的提升,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不可能的。
要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一方面必须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必须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中把握中西古今文化的精髓。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
这种突出优势的一个集中表现,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与现代化建设协力共进,并逐步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协力共进,至少有这样四重路径:在观物格物上,以道的宇宙观与器物层面的现代化相互促进;在社会建设上,以安顿人心与制度现代化相得益彰;在国家治理上,以德治精神与法治现代化相辅相成;在对外交往上,以家国情怀与现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相互支撑。
参考资料:人民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协力共进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是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两个环节,既相互衔接又相互矛盾。
传统文化是昨天文化创造活动的积淀,是能影响后人的文化成果。
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答案12024年嘉兴公需课参考答案附后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5分共50分1.要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到()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A.2025年B.2030年C.2035年D.2040年2.中国最早发现的文字是()。
A.甲骨文B.金文C.隶书D.楷书3.大体文明文化皆指()而言。
A.生产工具B.宗教信仰C.人类群体生活D.社会制度4.从中华文明发展历程来看,文化的多样性需要()的社会包容。
A.尊重差异B.独立多元C.和而不同D.和平包容5.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工程,是推进社会主义()体系建设的需要。
A.制度B.政治C.核心价值D.道路6.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工程是实现中华民族()的需要。
A.团结统一B.伟大复兴C.奋勇向前D.和谐发展7.在孔子语境下,理性的人文形态是其推崇的()。
A.良渚文化B.西周的礼乐文明C.三星堆文化D.天道观8.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创新、富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A凝聚力、影响力、创造力B.凝聚力、向心力力、创造力C.向心力、影响力、创造力D.凝聚力、影响力、战斗力9.中华文明的()是在全球文明里最突出的一个特性。
A.创新性B.连续性C.统一性D.和平性10.以下()的特性表现为不可移动。
A.在途资源B.在线资源C.在地资源D.在场资源11.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自觉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A.政治B.历史C.领导12.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既有糟粕,也有精华,而且精华是主要的,是()学派的思想。
A.西化派B.复古派C.中体西用派D.传承创新派13.()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和绿色家园。
A.家族情感纽带的伦理价值B.修齐治平、天下兴亡的家国情怀的集体主义价值和人格魅力C.遵法自然、天人合一和田园生活的生态价值追求D.中庸,和谐与大同的共同理想和人格魅力14.中国有()年的文化史。
作者: 曹苗[1]
作者机构: [1]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济南250100
出版物刊名: 理论探讨
页码: 55-61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6期
主题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内涵极为丰富,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规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质,体现着中华文化的根本价值追求,是中华文化的显著标志和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核心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要求,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丰富资源,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先进文化的需求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当今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外部条件.。
2023年四川省成都重点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面对蒸蒸日上的伟大时代,面对气势磅礴的现代化实践,面对异彩纷呈的小康生活,新时代文学工作者要以更为深邃的视野、更为博大的胸怀、更为自信的态度破题解题,善于从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画意的营养,催生更多传世之作、扛鼎之作,以文载道、以文化人,为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作出文学贡献。
紧扣“可信”,讲好中国故事。
“可信”来自真实。
第一方面是“故事的真实”。
中国故事、中国方案最独到之处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道路。
新时代文学讲好中国故事,就要善于讲好恢宏大气的国家故事、丰富多彩的百姓故事,以大视野、多角度呈现中国的发展与进步。
第二方面则是“艺术的真实”。
新时代文学要善于把中国道路、中国理念、中国价值转化为精彩的中国故事、丰满的艺术形象,讲出中国文化的使命担当和价值先导,讲好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和而不同的包容理念,把中国智慧与世界无私分享,在独特的审美创造中形成独特的中国风范、中国流派,不断标注新时代文学水平的新高度。
紧扣“可爱”,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
“可爱”来自美善。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从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再到仁者爱人、以德立人,不仅是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也对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是民族的心灵史,能让远隔万永千山、身处天涯海角的人们从字里行间读懂一个民族、领悟一种文化。
新时代文学注重将民族性与时代性相融合,找准世界发展的利益交汇点、中外价值观的契合点、人类的情感共鸣点,以新的创意构思、新的题材内容、新的表现手法,构建新时代中国文学话语和叙事体系,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民审美情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奉献给世界,更加有效地传播中国理念,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答案22024年嘉兴公需课参考答案附后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5分共50分1.从中华文明发展历程来看,文化的多样性需要()的社会包容。
A.尊重差异B.独立多元C.和而不同D.和平包容2.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工程是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A.精神文明B.文化新期待C.化生活D.思想观念3.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工程是实现中华民族()的需要。
A.团结统一B.伟大复兴C.奋勇向前D.和谐发展4.坚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农村、企业、社区、机关、学校等城乡基层。
A.全民动手、全社会参与B.全国动手、全社会参与C.全党动手、全社会参与D.全党动手、民众参与5.中国有()年的文化史。
A.一万B.五千C.百万D.三千6.()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和绿色家园。
A.家族情感纽带的伦理价值B.修齐治平、天下兴亡的家国情怀的集体主义价值和人格魅力C.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和田园生活的生态价值追求D.中庸、和谐与大同的共同理想和人格魅力7.戏剧、曲艺、秧歌、工艺美术等属于()资源类型。
A.在途资源B.在线资源C.在地资源D.在场资源8.()是文明社会的概括。
A.制度B.文化C.历史D.国家9.大体文明文化,皆指()而言。
A.生产工具B.宗教信仰C.人类群体生活D.社会制度10.在汉代()是六经博士必须学习的重点教材。
A.《论语》B.《孟子》C.《春秋》D.《大学》11.()的多元性体现人类的丰富创造力。
A.文明B.发展C.价值观D.文化12.中华文明的()是在全球文明里最突出的一个特性。
A.创新性B.连续性C.统一性D.和平性13.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创新、富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A.凝聚力、影响力、创造力B.凝聚力、向心力力、创造力C.向心力、影响力、创造力D.凝聚力、影响力、战斗力14.()有利于在现代社会平衡工业化、资本化所带来的逐利行为、人际关系日益疏离、焦虑的问题,实现社会和谐的价值指向。
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实践探索——河南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调研报告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实践探索——河南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调研报告一、引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基,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积淀。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传统文化正逐渐失去其生命力。
为了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各地纷纷探索创新方法。
本调研报告旨在介绍河南省在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所进行的实践探索。
二、背景河南省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在河南省逐渐失去其生命力,呈现出日益边缘化的趋势。
为了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河南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道路。
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1. 保护传统文化遗产河南省将保护传统文化遗产作为重要任务,通过修缮古建筑、重建历史场所等方式,保护和传承了一大批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的遗产。
同时,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文化与科技相结合,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2. 鼓励创新表达方式河南省注重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方式,通过推动舞蹈、音乐、戏曲等传统艺术的创新演绎,使其更符合现代审美需求。
此外,探索文化创意产业,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产品设计中,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增强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3. 引导年轻人参与河南省重视引导年轻人参与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
通过在学校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组织传统文化体验营等活动,让年轻人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引导他们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同时,鼓励年轻人参与传统文化的创新和传承,培养一批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新一代传承人。
4.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河南省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举办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组织展览展示等方式,将河南的传统文化推广到国际舞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
同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理念,不断完善自身的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
传统文化的传承、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意义:
(1)有助于传承民族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气质与气节。
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到“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
通过传承传统文化,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为每个中国人厚植民族精神,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
(2)有助于涵养社会价值观。
在当今经济社会深刻发展变革、价值观念多元多样的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观契合于时代的要求。
深刻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时代价值、道德精髓,有利于打造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水源头。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基础梳理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1.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④核心思想理念、⑤中华传统美德、⑥中华人文精神等。
3.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⑧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和突出的和平性。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⑨文化软实力。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在当代中国,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既是一个“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②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今天,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1)不忘本来才能③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④创新。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⑤根本。
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办好今天的事情,推动国家发展。
(2)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⑥共同的价值观。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⑦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⑧共同体意识。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诸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⑨借鉴。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观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10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1.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①创造性转化,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②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③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调查报告--以
敦煌壁画为案例
郭慕璇
【期刊名称】《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年(卷),期】2022(6)14
【摘要】该报告对当前时代艺术思潮进行探究概括,结合当代艺术作品现状从而提出问题及确立研究对象,从谢赫“六法”中的部分美学品评角度出发对敦煌壁画进行考察、分析和思考,最终得出经验总结。
同时,该文是笔者在欣赏壁画作品、临摹和创作时引发的一些思考,并加以调查和研究,是实践和理论的结合。
【总页数】4页(P187-190)
【作者】郭慕璇
【作者单位】天津美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2
【相关文献】
1.推动中华优秀专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运用与路径探析——以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耦合转化为例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
——毛泽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毛泽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
创新性发展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研究——兼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基于河南省非遗保护典型案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此,我愿提出全球文明倡议。
——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
——我们要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要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不搞意识形态对抗。
——我们要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充分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我们要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探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丰富交流内容,拓展合作渠道,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我们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
中国共产党将致力于加强政党交流合作,携手共行天下大道。
我们愿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深化交往,不断扩大理念契合点、利益汇合点,以建立新型政党关系助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以夯实完善全球政党伙伴关系助力深化拓展全球伙伴关系。
中国共产党愿继续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一道,开展治党治国经验交流,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道上阔步前进。
(摘自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材料二:【原典】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 《古今贤文》)【释义】《古今贤文》是明代编写的启蒙读物,汇集了历代各种格言、谚语。
后经明、清两代文人不断增补,故又名《增广贤文》。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意思是,一枝单独开放的花朵不能代表春天的到来,只有百花竞艳才是人间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