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资源保护
- 格式:docx
- 大小:20.06 KB
- 文档页数:3
城市风景名胜区规划与保护方案引言:城市风景名胜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城市文化的载体,也是吸引游客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城市风景名胜区面临着规划和保护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城市风景名胜区规划与保护方案,以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城市风景名胜区规划1.1 规划目标城市风景名胜区规划的首要目标是保护和传承区域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同时提升游客体验和经济效益。
规划应注重整体性和长远性,充分考虑区域的历史文脉、环境特点和社会需求。
1.2 空间布局城市风景名胜区规划应注重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和灵活性。
根据区域的地理条件和文化特色,合理划分核心景区、次要景区和辅助设施区,形成有机的空间结构。
同时,要充分考虑城市交通的便捷性,确保游客能够方便地进出景区。
1.3 生态保护城市风景名胜区规划应注重生态保护,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提升景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在规划中要合理划定生态保护区和开发利用区,限制开发的规模和强度,确保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风景名胜区保护2.1 文化遗产保护城市风景名胜区通常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这些遗产是保护区域文化记忆和传统的重要手段。
在保护中要注重科学性和可持续性,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如修缮、保护性开发和数字化保护等,同时加强教育和宣传,提升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2.2 自然景观保护城市风景名胜区的自然景观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保护自然景观是保护区域生态系统和景观的关键。
在保护中要注重生态恢复和保护,采取合理的措施,如植被恢复、水域保护和野生动物保护等,同时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确保景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2.3 游客管理城市风景名胜区通常面临大量游客的涌入,游客管理是保护区域资源和提升游客体验的重要环节。
在管理中要注重平衡游客需求和资源保护,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如限流、预约制和教育引导等,同时加强人员培训和技术支持,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景观设计中的自然资源整合在当今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社会背景下,景观设计已成为打造宜居城市的重要环节。
与此同时,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因此,在景观设计中合理整合自然资源,既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又能保护生态环境,对于创建美丽宜居的城市至关重要。
一、遵循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在景观设计中,首先应该遵循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
比如,在规划城市公园时,应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水源,以湖泊、河流等为基础,将其纳入设计中。
利用地形起伏和植被分布,可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观效果。
同时,还要充分考虑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采用环保的设计理念,保护自然环境,避免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损耗。
二、融入自然资源保护的理念在景观设计中,应该融入自然资源保护的理念,将其作为设计的核心。
通过科学规划,结合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地域文化,打造与环境相协调的景观。
在植物选择上,应尽量选用本地适应性强、耐旱、耐寒的植物,减少对水资源的需求。
同时,在建筑设计中,要注重节能减排,运用可再生能源,降低对能源资源的消耗。
只有将自然资源保护融入景观设计的方方面面,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注重自然资源的多功能性利用在景观设计中,要注重自然资源的多功能性利用。
比如,城市广场可以既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又可以是雨水收集和利用的场所。
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将雨水收集系统与景观结合起来,既能解决雨水排放问题,又能为植物提供水源,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另外,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资源,将其融入景观设计中,可以满足城市的能源需求,并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四、开展自然资源保护与景观设计的科研工作为了更好地整合自然资源,开展自然资源保护与景观设计的科研工作至关重要。
通过对自然资源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估,了解其分布和利用现状,为景观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开展技术创新,推广应用新材料和新技术,提高景观设计的可持续性和资源利用效率。
只有通过不断的科研工作,才能不断提升景观设计的水平,实现自然资源与城市发展的和谐统一。
江西省林业局关于进一步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西省林业局•【公布日期】2022.01.18•【字号】赣林规〔2021〕9号•【施行日期】2022.02.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景区管理正文江西省林业局关于进一步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各市、县(区)林业局,各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为严格保护、合理利用好风景名胜区资源,进一步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推动全省风景名胜区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根据《风景名胜区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高度重视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工作风景名胜区是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和传承自然遗产、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各地林业部门、各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充分认识做好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增强做好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以高标准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巩固提升江西绿色生态品牌,擦亮“风景这边独好”靓丽名片。
二、切实加强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一)严格保护各类风景资源。
各地林业部门、各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要牢固树立保护优先理念,对风景名胜区内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实施严格保护措施。
要切实保护好风景名胜区内森林、湿地、草地、水系等自然资源,严禁采矿(石)、采砂、非法建设码头、开办工矿企业、挤占河(湖)岸、毁林、毁草等破坏景观、植被和地形地貌以及不符合规划的旅游开发活动;要建立健全森林防火半专业队伍,加强森林防火,防止风景名胜区内发生重特大火灾;要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严把检疫关口,严防林业有害生物入侵和扩散,特别是井冈山、庐山、三清山等风景名胜区要加强松材线虫病防控,严防疫情扩散蔓延,确保重点区域生态安全;要加强林相改造,因地制宜开展风景名胜区生态修复工作;要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好风景名胜区内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文物保护和管理,确保历史文化遗存安全。
2023年第10期现代园艺黄果树景区喀斯特地貌景观及其保护管理建议白霜,吕小溪*(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贵阳550001)摘要院黄果树景区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是自然形成的园林,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区域内地貌景观丰富多样,以层层分布的阶梯型喀斯特瀑布群而闻名,被称作“九级十八瀑”。
该区具有瀑布、溶洞和水上石林等为主的单体形态地貌景观,以及以峰丛峡谷为主的组合形态地貌景观,具有重大的科学和保护价值。
当前喀斯特地貌景观保护管理方面还存在人为和自然两方面问题,应提倡科学开发旅游、加强喀斯特地貌科普宣传、适度开发利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以期为黄果树景区地貌景观的保护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院黄果树景区;瀑布群;喀斯特地貌;地貌景观;保护管理喀斯特是世界上最卓越的地貌景观之一,主要由可溶性的碳酸盐岩上发育而成的一种特殊地形及相关的生态系统组成[1],是一类极具特色的地貌景观。
黄果树景区是世界上著名的瀑布类旅游景点,位于贵州喀斯特高原的腹地,属热带-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受第三纪以来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塑造出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极具代表性的喀斯特地貌,发育了闻名海内外的侵蚀裂点型瀑布黄果树大瀑布以及罕见的石灰华洞穴水帘洞。
目前,贵州省安顺市范围内的黄果树-屯堡景观(包括黄果树景观、屯堡景观和格凸河景观)已被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2],本研究着重对黄果树景观的地貌景观及其保护管理进行梳理和归纳,为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后续申请世界遗产提供科学参考。
1研究区域介绍黄果树-屯堡景观世界遗产提名地黄果树片区位于贵州高原安顺市镇宁县和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距省会贵阳市128km,距安顺市45km,区域内包括大瀑布、滴水滩和高荡村3个片区(见图1),核心区面积34.70km 2,缓冲区面积112.30km 2[2],属珠江水系北盘江支流的打邦河流域。
1982年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999年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定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07年成为全国首批国家5A 级旅游景区[3],而在201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
景区水资源保护措施有哪些1.建立水资源管理机制:景区应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机制,制定详细的水资源管理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和管理要求。
这些管理机制可以包括水资源审批制度、水资源使用许可制度、水资源交易制度等,有力地保障景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2.加强水资源监测和预警:景区应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监测系统,对景区内的水源、水量、水质等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
同时,景区可以结合气象、地质等信息,建立水资源预警机制,及时发现水资源供需矛盾,采取相应措施,避免水资源的浪费和过度开发。
3.推进节水措施:景区应积极推进节水措施,包括改善用水设备、加强管理和监测等方面。
通过安装水表计量用户用水量,鼓励节水用水;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能力;优化景区绿化布局,选择适应干旱环境的植物,减少浇灌水量等。
4.强化水资源保护意识:景区应加强对游客和景区工作人员的水资源保护意识的培养和宣传,鼓励游客合理使用水资源。
可以通过设置水资源保护宣传牌匾、制作宣传手册、开展宣传活动等方式,将水资源保护融入到景区宣传和教育中,最大限度地减少游客对水资源的浪费。
5.建设生态景观:景区可以选择合适的区域进行湿地保护和自然复育,增加湿地面积,恢复水生态系统,提供更多的水源和水生物栖息地。
同时,景区还可以采取景观绿化、建设人工湖泊等措施,打造绿色生态景区,提高景区环境质量和生态效益,促进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6.制定应急措施:景区应制定水资源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包括解决突发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情况的应对措施。
同时,景区还应配备应急水源设备,如移动水源车、应急水源储备设施等,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的应急供水。
7.促进水资源科学管理研究:景区可以组织水资源科学管理研究,借鉴国内外水资源保护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为景区水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也可以积极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开展水资源保护技术研发和推广,为景区水资源保护提供支持和保障。
总之,景区水资源保护措施的实施,需要在政府、景区管理部门、游客等多方共同努力下才能取得有效的成果。
山水风貌保护措施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城市化进程对山水风貌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为了保护和传承山水风貌,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
本文将就山水风貌保护的几个关键方面,展开详细的阐述。
一、自然景观保护保护自然景观是保护山水风貌的基础。
保护自然景观的措施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生态系统恢复、推进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等。
首先,应当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来确保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加强巡逻和执法,以防止非法破坏和盗采自然资源。
其次,应该积极参与生态系统的恢复工作,通过植树造林、湿地修复等方式,重建生态环境,保护山脉、湖泊、河流等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和原始风貌。
此外,应加强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开发,合理规划和管理资源的利用方式,确保资源的长期利用和保护。
二、建筑环境控制建筑环境对山水风貌的保护至关重要。
传统建筑风格和材料的使用可以更好地融入自然环境,保存山水风貌的独特魅力。
建筑环境控制的措施包括建筑风格规范、文物保护、景观维护等。
首先,应制定相应的建筑规范,规定建筑风格、高度、颜色等,确保新建和改建的建筑与山水风貌相协调。
其次,应加强文物保护工作,保护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传承历史记忆。
同时,要加强对景观的维护和管理,修剪植被、清理垃圾等,保持山水风貌的整洁和美观。
三、旅游管理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当地经济,也对山水风貌的保护带来了一定压力。
对山水风貌进行有效保护和管理的措施包括旅游规划、游客流量控制、环境监测等。
首先,要根据山水风貌和资源特点,制定相应的旅游规划,合理规划旅游景点的布局、交通运输和基础设施等。
其次,要对游客流量进行控制,通过限制游客数量、设置游览时间等方式,保护景点的生态环境和安全性。
最后,要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定期检测水质、空气质量等指标,确保旅游活动对山水风貌的影响在可控范围内。
四、教育宣传公众教育和宣传是山水风貌保护的重要环节。
通过教育宣传,可以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山水风貌保护的氛围。
景观工程环境保护措施景观工程是指依据自然景观、优化城市建设、满足人们生活需求而进行的园林造景。
在景观工程建设中,环境保护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因此,合理的环境保护措施不仅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也有助于提高景观工程质量。
在本文中,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景观工程环境保护措施。
节约水资源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源之一,而景观工程中的水资源使用量也是非常巨大的。
因此,对于景观工程环境保护来说,节约水资源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1.采用节水设施。
比如,在景观灌溉中使用滴灌等节水设备,大大降低了用水量。
2.种植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的植物。
这些植物通常会比较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土壤,需要的水量相对较少,可以发挥很好的节水效果。
3.进行合理的污水处理。
在景观水景中,可以采用人工湿地等方法对污水进行处理,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加强垃圾处理在景观工程建设中,垃圾处理同样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垃圾处理的不当会导致环境污染,进而危及景观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因此,加强垃圾处理是景观工程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措施。
1.清理保洁及时。
及时进行清洗和保洁,防止垃圾处理不当导致的卫生问题。
2.对垃圾进行垃圾分类。
分类后的垃圾可以进行有效处理和回收,从而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
3.推广“无垃圾城市”理念。
推广这一理念可以让人们意识到垃圾处理的重要性,从而改变不文明乱丢垃圾的行为,保护环境。
建立环保监测制度建立环保监测制度是保障景观工程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监测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不当的环保行为,对于保障景观工程环境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加强环保检测。
通过对环境中的水质、空气质量、噪音等指标进行检测,及时发现并处理环保问题。
2.建立环境保护档案。
建立档案能够对环保行为进行记录和追溯,形成一个环保管理文档。
3.建立环保监督责任制。
明确环保责任人的职责和监督范围,加强环保管理效果。
注意施工技术和施工方式注意施工技术和施工方式也是景观工程环境保护中非常重要的措施。
世界主要文化景观及保护措施文化景观是一个地区或国家历史、文化和自然的综合体现,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保护文化景观,对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世界主要文化景观进行梳理,并介绍相应的保护措施。
一、世界主要文化景观1.1 欧洲欧洲拥有丰富的文化景观资源,其中包括:•罗马斗兽场(意大利):古罗马时期的大型竞技场,现已成为意大利的象征之一。
•巴黎塞纳河畔(法国):沿岸有许多著名景点,如卢浮宫、埃菲尔铁塔等。
•布拉格老城(捷克):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城市,被誉为“千塔之城”。
•苏格兰斯凯岛(英国):自然风光与文化景观相结合的地区,被誉为“童话世界”。
1.2 亚洲亚洲的文化景观同样丰富多彩:•长城(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
•富士山(日本):日本的象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泰姬陵(印度):莫卧儿王朝时期的陵墓,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吴哥窟(柬埔寨):东南亚最大的文化遗产,体现了古高棉王朝的繁荣。
1.3 非洲非洲的文化景观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金字塔(埃及):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是世界最早的奇迹之一。
•马赛马拉大草原(肯尼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具有丰富的自然与文化景观。
•开普敦好望角(南非):地理位置重要,具有历史意义的景点。
1.4 美洲美洲的文化景观具有多元性:•自由女神像(美国):纽约的著名地标,象征着自由与民主。
•复活节岛(智利):拥有神秘的摩艾石像,具有重要的科考价值。
•墨西哥城(墨西哥):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如特诺奇蒂特兰古城遗址。
1.5 大洋洲大洋洲的文化景观以自然风光和土著文化为主:•大堡礁(澳大利亚):世界最大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毛利文化村(新西兰):展示毛利人文化的景点,具有浓厚的土著特色。
二、保护措施2.1 立法保护各国政府通过立法手段,加强对文化景观的保护。
例如,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法》规定,对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实行名录制度,予以保护。
景观建筑设计中的生态保护与修复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自然生态遭到破坏和破坏。
为了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景观建筑设计中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景观建筑设计中的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重要性以及可行的方法。
首先,景观建筑设计中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可以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城市是人类生活的主要场所,但大量的混凝土建筑和硬化地面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破坏。
通过合理的景观建筑设计,可以创造出美丽的花园、公园和绿化带,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健康的休闲场所,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其次,景观建筑设计中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城市的建设往往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导致许多物种的栖息地丧失。
通过合理的设计,可以在城市中保留和创造适合各种生物生存的环境。
例如,在建筑屋顶和墙壁上建造绿化,提供鸟类的巢穴和食物源,鼓励它们在城市中繁衍生息。
此外,种植各种植物可以吸引蝴蝶和蜜蜂等昆虫,促进花粉传播和自然授粉,维护植物的繁衍。
第三,景观建筑设计中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对改善空气质量和缓解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城市人口的增加,空气污染已经成为严重的问题。
树木和植物通过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和固定碳元素的方法,不仅可以减少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含量,还可以改善空气质量。
此外,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来降低温度,减少城市高温和热岛效应。
因此,通过景观建筑设计中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可以降低城市炎热的气候,提高人们的生活舒适度。
最后,景观建筑设计中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可以改善水资源管理。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水资源的供应和管理变得越来越紧张。
通过建立自然的雨水收集系统和湿地,可以回收利用雨水,减轻都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此外,恢复河流和湖泊的自然生态系统可以提高水质,提供更多的供水来源。
如何在景观建筑设计中实现生态保护和修复呢?首先,我们应该尊重自然,尽量保留原有的植被和地形,避免过度的土地改造和开发。
其次,应合理规划景观绿地,选择合适的植物和树木,建立多样性的生态系统。
如何保护我国的风景名胜资源如何保护我国的风景名胜资源我国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景名胜资源,它们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发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事业。
10年前,国务院发布了《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风景名胜区工作的行政法规。
条例的发布,为我国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以及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法律依据,对指导和保障风景名胜区事业的健康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风景名胜区事业的迅速发展,对于保护我国珍贵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风景名胜资源,带动旅游、经济、文化以及其他相关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特别是在老少边穷地区开发利用风景资源,开展旅游活动,对于带动当地经济文化发展,尽快脱贫致富,起了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
实践表明,风景名胜区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也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建设部作为国务院主管全国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如何搞好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更好地为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我们要适应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抓住机遇,开拓进取,把我国珍贵的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好、管理好,上对得起祖先,下无愧于后人。
为深入贯彻执行国务院《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切实加强对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推进风景名胜区事业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我们应当继续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进一步提高对保护资源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是当今世界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的认识。
我们应当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做好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工作,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我们将结合纪念《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实施10周年,大力宣传依法保护和开发利用国家风景名胜资源的重要性,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爱护和支持风景名胜区事业的发展,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使国家宝贵的风景名胜资源能够永久地保存下去,不仅为当代人服务,而且为子孙后代造福。
景观设计中的生态保护措施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景观设计工作越来越受到关注,因为景观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美化环境,更是为了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在景观设计中,生态保护措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见的景观设计中的生态保护措施。
1. 选择适应性植物在景观设计中,选择适应性植物是一项重要的生态保护措施。
适应性植物指的是那些能够适应当地气候和环境条件的植物。
选择适应性植物可以降低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性,减少对水资源和化学农药的需求。
这样能够减小人为干扰生态系统的程度,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2. 增加植被覆盖率植被覆盖率是衡量一个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
在景观设计中,增加植被覆盖率是一项重要的生态保护措施。
适当的植被覆盖可以调节气温、降低空气中的污染物含量,还可以增加生物多样性。
因此,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增加植被覆盖率,对于保护生态环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 保护水资源水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态系统的重要基础。
在景观设计中,保护水资源是一项重要的生态保护措施。
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增加水生植物等手段,都可以有效降低对水资源的消耗,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此外,还可以通过设计湿地、增加水体净化设施等方式,提高水体质量,保护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
4. 增加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因素。
在景观设计中,增加生物多样性是一项关键的生态保护措施。
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将多种植物和动物引入景观中,创造适宜各类生物生活的环境,可以提高生物多样性水平,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 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土壤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景观设计中,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是一项关键的生态保护措施。
采用合适的固土措施、避免土壤侵蚀和污染、保护土壤中的有机质,都可以维护土壤的肥力和健康状态,为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景观设计中的生态保护措施是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手段。
生态景观理念
生态景观理念是一个综合性的理念,它强调在景观设计、规划和建设中,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平衡和自然环境的保护,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生态景观理念的具体内容包括:
1.尊重自然:强调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充分研究和尊重自然规律,尽可能
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干预。
2.保护生态环境:注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合理的景观设计,改善环
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
3.可持续性发展:强调景观设计必须考虑未来的发展,满足人类的需求,同
时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4.促进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通过景观设计促进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5.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生态景观理念也强调景观设计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
提供舒适、安全、健康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总之,生态景观理念的核心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通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同时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这一理念在当今世界面临着环境问题和资源压力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景观设计中的生态保护和环境可持续性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景观设计也逐渐走向生态保护和环境可持续性的道路。
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如何充分考虑生态保护和环境可持续性的问题,已经成为了设计师们关注的重点。
本文将探讨景观设计中的生态保护和环境可持续性,并提出相关的策略和建议。
一、生态保护的重要性生态保护是景观设计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人类活动的过度干扰对地球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景观设计师应该有责任保护和恢复这些受损的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珍稀濒危物种,以促进生态平衡的维持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在景观设计中,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植物物种来增加生物多样性,并创造适宜的栖息条件。
在公园和花园设计中,可以考虑使用本地物种和天然材料,以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
此外,应该避免土地过度开垦和水资源的浪费,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保护土壤和水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二、环境可持续性的实现环境可持续性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目标之一。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可以实现景观绿化、节能减排、资源管理以及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在景观绿化方面,可以选择适应本地气候条件的植物,提高绿地的生态功能。
同时,合理设计植被布局,优化土壤结构,增加水源蓄积量,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在节能减排方面,可以通过设计绿色屋顶和立体绿化墙等手段,改善城市热岛效应,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
此外,还可以通过优化交通设计,提供便捷的步行和骑行通道,减少汽车使用,降低能源消耗和空气污染。
在资源管理方面,应该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并通过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和废物处理,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同时,要注重景观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使用可回收和可再生的材料,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三、策略和建议为了实现景观设计中的生态保护和环境可持续性,设计师应该采取一系列策略和建议。
首先,设计师应该进行充分的环境调研和分析,了解项目所处环境的特点和问题,为设计提供准确的依据。
区域风景资源不仅与其周围大环境组成一个整体,其内部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包括植
物、动物、水体、土壤、气候等,它们共生共存,每一元素都是这一整体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另外,整个系统占有的生态空间愈大,组织结构愈复杂,其稳定性就愈强,因此,区域风景
资源的组成及生态完整性是其保持良性循环的必要条件;相反,如果因子缺失愈多,无序性
就会愈加显著,生存的危机就愈大。所以,在风景资源利用过程中,如果过度开发,常会造
成资源完整性的破坏,如动物栖息地的缩减造成动物的灭绝,水体、土壤被污染,气候、土
壤的变化又会造成植物的死亡,这些都最终有可能导致资源的衰退、消失。所以,风景资源
的完整性是资源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从生物多样性、景观类型多样性及景观视觉吸收
力的提高等多方面加强风景资源的完整性。
环境影响管理
在风景资源的开发建设过程中,从一开始就会涉及到环境影响管理,随着开发不断扩大
深入,风景资源会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环境影响管理也就愈显重要。我国风景区建设几十
年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不尽人意的问题,主要原因就是重视了旅游商业开发,将“经济”
二字排在了首要的位置,忽视环境影响管理,忽视资源的有效保护。虽然,环境影响管理在
一些景区初步实施,也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如武夷山风景区采取拆除部分人工景点、禁
止车辆进入核心景区、游览区与度假休息区分开的办法,使景区环境有了一定的改观,又如
九寨沟森林公园改变原来的“沟内游、沟内住”为“沟内游,沟外住”,既保护了生态,又改善
了风景视觉质量。
从措施类型分,环境影响管理可分为规划措施、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三种类型是通过
不同渠道,应用不同方法来解决风景资源环境问题的,并行不悖,需要在实际中综合应用,
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较全面地解决我国风景资源开发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1)规划措施
(1)对于拟开发的风景资源,必须进行有效的可行性评价研究,摸清家底,从资源保护角
度出发,制定出合理的开发规划,切忌盲目上马。
(2)开发者大多以商业目的投资风景区,往往希望风景区朝着人工化、城市化的方向发展,
规划者应保持自己的职业责任感,不能完全听从开发者不合理的要求,应从实际出发,引导
开发者,作大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协调者,才不至于使规划成为又一个破坏自然环境的方
案。
(3)分层次开发。谢凝高教授认为可将风景经济空间分为4个圈层,以保护敏感程度高的
区域:a,风景内核心区应禁止经济开发;b,风景内控制区、服务点应限制经济开发;c,
风景区外开发区积极开展旅游服务基地建设,发展第三产业。德国施普雷森林自然保护区也
曾有过相似的分区规划:a、纯原始状态的核心区;b、尚未开发的自然风景缓冲区;c、已
开发利用的旅游度假风景区;d、从城镇到旅游景区之间的过渡,取得了不错的效益。
(4)对于暂无资金开发的风景,可采用征地的办法,将这一区域保护起来,以防挪作它用,
甚至侵扰、破坏自然风景。
(5)风景资源宜谨慎地、分散地开发,切忌集中开发,即将各个开发项目分散到景区的各
个分区中去,减弱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
(6)针对现今游人量大幅增加,对已有风景资源造成较大压力,出现生态环境破坏的情况,
可以采用扩大现有景区和加快新风景区的建设的办法分流游客,保护风景资源免受更大的破
坏。
(7)风景区宜规划对环境影响不大的活动项目,如赏景、登山、健行、露营、野步、钓鱼、
骑车、划船、滑雪等,减弱游人影响程度,合理利用资源。
2)管理措施
(1)增加财政投入,特别是国家财政,支持风景区环境保护。
(2)加快风景资源管理立法。我国现行管理法规仅有《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自然
保护区管理条例》和《森林公园管理办法》都难以适应风景区开发的现状和实际中的管理操
作,急需设立新法以适应实际情况。
(3)管理体制:变地方管理为国家部委直接管理,做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避免风景资
源变成某些地方政府的“赚钱机器”,严重损害风景资源。二战期间,工业生产曾迫使美国的
国家公园打开大门以满足商业目的,采矿业、伐木业、放牧业肆意进入园内,当时国家公园
局顶着各种压力,努力抵制。现在看来,当初如果没有严格控制,任其从属于工业生产,最
终会资源枯竭殆尽,也就不会有现今这些国家公园。
(4)对于出现了环境破坏的风景区,应减缓开发速度、扩大保护范围、压缩开发项目、提
高项目质量。同时,对出现的环境生态破坏或视觉污染应急时处理,以防累积影响不断增加、
扩大。
(5)对于已出现资源破坏,需要恢复的景区,第一,可禁止人工物建造和破坏生态环境的
活动;第二,可通过限制进入、限制利用类型(如可观不可进入)、限制游人数量、限制滞
留时段和时间等办法;第三,可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改造林相,增加群落层次。这些方法都
可以减小自然环境承受的负荷,使其逐步恢复自然力。美国黄石公园野生动物栖息地为了减
少对动物的干扰,采用抓阄的办法,每天只限十几名幸运者乘一辆汽车进入。我国九寨沟景
区也采用了限制游人数量的办法保护自然风景资源。
3)技术措施
(1)提高我国的导游素质,通过导游的解说词,实地普及环保意识,让越来越多的游人了
解保护资源的重要性及如何做才是保护环境,如旅游垃圾该如何处理,随意乱涂乱画是对文
物景观的破坏等。这一点在国内景区中几乎是一片空白,建议管理者、引导者首先提高环境
保护意识,才会更好地普及。
(2)关于旅游垃圾问题,还可以采用增加游线上的垃圾回收点,加强养护巡查等办法解决。
(3)景区中的汽车尾气、噪声污染等问题,可采用限制车辆、车速、改变交通路线等办法
解决。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就采用在景区内使用环保车的办法,外来车辆都严格禁止进入
核心景区,有效防止汽车污染。
(4)风景资源开发过程中,易产生视觉污染,每项建设都应采用视觉模拟和微调来考察模
拟景观的效果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决定其建设的可行性。
(5)对于必须建造的功能性建筑,应尽量在色彩、形体上接近自然环境的色彩、形体,体
量,愈小愈好。还可采用遮挡、埋入地下、绕道而行等办法隐藏,使不进入观赏视线,以减
弱这类建筑在环境中的影响。
(6)开发过程中充分利用植被这一构成元素,发挥其统一、同化、掩饰、维持环境整体性、
提高自然力的作用来改善生态环境,同时遮掩影响视觉质量的物体,因此应尽量保护植被,
增加植被面积及更新植被的群落结构。
(7)对于需恢复自然力的景区,可采用退耕还林,拆除人工物的办法扩大植被面积。[1]
第二十五条保护措施
1、特级保护区:不得建设任何人工设施,全区禁止游人进入,停耕、禁伐、禁猎,保持原
生植物群落不受人为影响。
2、一级保护区:除规划确定的必要景观游览和防护设施外,可按规划床位规模定点安排少
量的接待设施,安排必须的机动交通设施和市政设施,应控制游人规模,尽量保持自然环境
状况,全区停耕、禁猎、禁伐。
3、二级保护区:区内除机动交通通过外,游人不进入该区游览,保持该区的自然环境状况。
区内居民和生产活动应严格控制。不得进行开山采石、挖矿采煤及毁林垦荒等生产活动,全
区禁伐、禁猎。
4、三级保护区:允许适当强度的资源开发利用,安排一定数量的接待床位和各类服务、文
化、娱乐、市政等设施;安排一定数量的居民居住和社会服务设施,但不得超过规划确定的
规模,全区应加强绿化。
第二十六条文物古迹保护
1、文物保护:峨眉山文物由出土文物、地面文物和传世文物三部分组成,峨眉山博物馆是
风景区专门的文物保护研究机构。
(1)已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古迹,依据《文物保护法》,按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
的不同保护级别的保护要求进行严格保护。
(2)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古迹,也应依据国家有关法规,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进行
保护。
2、遗址保护:风景区内的历史文化遗址、遗迹,不得任意占做它用,其中对保存较完整的
寺庙要求严格按照原貌进行修缮和维护,整旧如旧;对现存遗迹不多的寺庙遗址,要求按恢
复、维护和保存三种方式进行保护和改造。要尊重历史,塑造原有的历史文化环境氛围。
第二十九条生产建设控制
1、特级、一级保护区内不得进行农、林及工矿生产;
2、二级保护区可保留适当的农业生产,不得进行工、矿业生产;
3、三级保护区可进行适当的农、副和旅游品加工业生产,但应以不破坏环境和景观为宜;
4、外围保护地带保留现有各类生产形式,但应控制其对环境的污染。
第三十条建筑风貌控制:保持现有建筑典型的川西南地方特色,新建设施的建筑风格应体现
地方性和民族性,与原有建筑保持风格上的一致。
第三十一条保护管理机构:采用保护中心、保护站、保护点三级,形成一中心三站六点结构
模式,配置先进的环境保护和监测设备。
第三十二条天然植被恢复培育:应对风景区五个天然植被带受损部分进行补植、更新和恢复,
树种选用同海拔、本地适生树种,逐步更换已植柳杉、法国梧桐等外来树种,逐步恢复原生
植被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