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空间诱变育种机理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395.66 KB
- 文档页数:4
工作研究20NEW FARMERS新农民NO.36 2019航天诱变育种技术在作物育种上的应用常天佑1,王翠侠1,张建伟2,杨保安2(1.河南航宇种业有限公司,河南 宝丰 467400;2.河南省科学院同位素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河南 郑州 450015)摘 要:作物航天诱变技术是作物种子或离体组织在太空特殊环境下受空间环境各种环境因子的刺激作用,诱发一系列遗传变异,通过筛选有益变异,最终获得作物新品种或创制优异育种材料和基因资源的技术。
本文从航天育种的概念机理、航天诱变育种的特点、航天诱变育种的生物学效应、航天诱变育种的发展和研究现状等方面概述了国内外航天育种研究的进展和成就,并就我国航天育种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作物;航天诱变;育种1 作物航天诱变育种的概念与机理所谓航天诱变育种,是指利用高空气球、卫星或飞船等返回航天器,将农作物的种子、组织、器官或活体送入太空,在宇宙射线、微重力、近地磁场和高真空等多种空间因素的综合诱变作用下,打破基因连锁,促进优异基因重组,促使基因变异,进而使其性状发生改变,然后再从返回地面的生物体中筛选发生突变的新种质材料,并进一步选育出植物新品种、优异育种材料以及特色基因资源材料的育种方法[1-3]。
在空间环境中,存在宇宙射线、高能粒子辐射、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微重力、近地磁场和高真空等诸多诱变因素,这些因素会影响作物的生存、生长和发育,甚至导致许多可遗传的变异。
一般认为引发变异的主要因素是宇宙辐射和微重力 [1,4]。
在太空中,天然辐射比地球强得多,这些射线包括宇宙射线和太阳磁暴产生的各种质子、粒子、电子、低能量离子、高能量离子及强紫外线等,都会对生物发生作用。
空间辐射通过对生物体系统代谢途径中的遗传物质损伤和以染色体断裂为主的染色体变异引起植物的变异,如碱基缺失、碱基间氧键的断裂、碱基内单键断裂、双链断裂、染色体螺旋内的交联程度,以及分子和蛋白质的交联,产生细胞失活、发育异常等[1,5]。
杂交水稻保持系空间诱变效应及种质创新研究的开题报告1.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口增加,粮食安全问题逐渐引起重视。
水稻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优化是保证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
而杂交水稻作为水稻产量和品质提高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其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由于杂交水稻在产量和品质上的表现存在不稳定性,基因组的变异和突变是引起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空间诱变作为一种新的基因改良手段,可以有效地诱发杂交水稻的基因突变,从而促进产量和品质的提高,为水稻遗传育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杂交水稻保持系进行空间诱变,探索其在产量和品质中的表现,并筛选出优良的变异材料,为杂交水稻的种质创新和遗传育种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具体来说,本研究的主要目标包括:(1)评估空间诱变对杂交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2)筛选出具有优良表现的变异材料,并对其进行深入的鉴定和分析;(3)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杂交水稻变异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探讨其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可以为杂交水稻的种质创新和遗传育种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提高提供新的途径,也为推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3.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以杂交水稻保持系为研究对象,利用航天实验平台对其进行空间诱变,对产量、品质等性状进行观测和评估。
同时,对具有明显变异的个体进行深入的鉴定和分析,筛选出具有优良表现的变异材料,并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
具体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包括:(1)水稻品种的选材和分组:按照不同品种和不同保持系进行分组,选取适宜的水稻品种作为试验材料;(2)航天诱变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利用航天实验平台对杂交水稻保持系进行诱变,并对不同的辐射剂量和处理时间进行设计和操作;(3)产量、品质等性状的观测和评估:对诱变后的杂交水稻进行产量、品质等性状的观测和评估,对具有明显变异的个体进行标记和记录;(4)变异材料的筛选和鉴定:根据产量、品质等性状的观测和评估结果,筛选出具有优良表现的变异材料,并对其进行鉴定和性状分析;(5)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杂交水稻变异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为遗传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河南农业2016年第7期(上)LIANG ZHONG LIANG FA良种良法物体,从而诱发产生突变的一种诱变技术。
离子束辐照产生的各类自由基的增加和积累,是引起变异的重要原因。
河南省离子束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的成立,为开展离子束诱变育种研究提供了必要条件。
(四)航天诱变育种航天诱变育种是将航天技术、生物技术和农作物育种技术相结合发展起来的一项崭新的育种技术。
河南省科学院、河南省农科院等单位从1991年开始利用返回式卫星和高空气球搭载小麦种子进行太空诱变试验,先后选育出小麦新品种太空5号、太空6号、富麦2008。
世纪80世纪80(EMS)其中4对4D 染色Co-γ射线辐照促进小麦与黑麦、冰草间远缘杂交,育成一批具有外缘遗传基因的巨大粒小麦;利用辐射诱变与杂交相结合育成了特大粒品系96079、96148等,这些品系不仅千粒重在50~87g,而且抗病、成熟期等性状也得到改进,是难得的大粒资源。
3.彩色小麦资源:河南省小麦育种专家周中普采用化学诱变、物理诱变、远缘杂交相结合的手段培育出了黑色、绿色等彩色小麦品种。
中普系列彩色营养小麦,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尤其是铁、硒、锌、碘、钙及赖氨酸等,并且蛋白质含量居小麦之首。
三、存在问题目前,基于诱变新因素发掘的小麦诱变新技术研究尚处于探索应用阶段,有关诱变机理研究还十分薄弱,有必要深入诱变因素生物学效应的研究,从细胞学、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继续深入诱发突变的机理研究,对后代各变异类型的发生频率及其遗传规律进行分析 ,结合分子标记及其他生物标记技术 ,以提高选择的准确性和突变体的利用效率。
种质资源利用率不高,诱变可以产生一些通过常规杂交而无法获得的突变体,有些性状的突变体出现的重复性几率很低。
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机制,导致育种家对一些材料高度保密而不能共享,优异的种质资源得不到遗传学分析评价和充分利用。
四、发展对策与建议结合河南省农业生产需求,广泛开展多种植物诱变育种研究。
诱变育种是指用物理、化学因素诱导动植物的遗传特性发生变异,再从变异群体中选择符合人们某种要求的单株/个体,进而培育成新的品种或种质的育种方法。
它是继选择育种和杂交育种之后发展起来的一项现代育种技术。
通过近几十年的研究人们对诱变原理的认识也逐步加深。
常规助杂交育种是染色体的重新组合,一般并不引起染色体变异,更难以触及到基因。
而辐射会对染色体的数目、结构等都会产生影响,使染色体发生缺失、断裂、倒位移位等变化。
诱变育种也有自身的弱点:一是诱变产生的有益突变体频率低;二是还难以有效地控制变异的方向和性质;另外,诱发并鉴定出数量性状的微突变比较困难。
因此,诱变育种应该与其它技术相结合,同时谋求技术上的自我完善。
而提高诱变效率,迅速鉴定和筛选突变体以及探索定向诱变的途径,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空间诱变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助航天技术手段的诱变新技术,是空间技术、生物技术和农业育种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生物体在空间特殊的环境下,产生可遗传的变异,从而获得有利的突变体。
空间诱变育种迄今已在农作物、蔬菜、花卉、微生物和昆虫卵等上进行了研究应用,特殊的的太空环境, 对植物生长、发育、生殖、遗传、癌变及衰老等方面有强烈的影响,很容易引起生物体的变异,通过对有益的变异体进行筛选,从而培育出作物的优良新品种,在生产上应用将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空间诱变育种突变频率高、突变谱广、变异幅度大,良性变异多,有益突变率高,变异性状稳定较快,育种周期缩短,生物安全性高。
空间诱变既能明显改良作物的某些农艺性状,又可获得地面育种所难以得到且在重要经济性状上产生突破性影响的罕见突变。
因此,在生物品种改良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空间诱变育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并加大投入。
空间诱变作为产生新基因源和创造新种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已选育出的太空作物、太空蔬菜、太空花草、太空林木等越来越多。
空间诱变育种已成为我国空间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方面我国“神舟”号飞船的成功发射,为利用宇宙空间研究诱变育种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诱变技术及其在辣椒育种中的研究进展作者:周书栋杨博智欧立军梁成亮马艳青来源:《湖南农业科学》2015年第05期摘要:诱变技术作为一种增加遗传基因变异率的育种技术,在辣椒育种中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介绍了辐射诱变、航天诱变和化学诱变技术的特点及作用机理,重点综述了Coy射线、航天诱变和EMS诱变的机理及在辣椒育种中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诱变;辣椒;育种;综述中图分类号:S60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60X(2015)05-0138-04诱变育种指采用人工方式对植物体(种子、植株、器官、组织、细胞等)进行诱发突变,使其产生遗传变异,并从中直接或间接地选育出在生产上有利用价值的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该方法通过改变染色体结构或基因结构获得突变体,丰富物种的遗传变异范畴,在新品种选育及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创造突变体的手段主要有物理手段、化学手段和生物手段等。
笔者介绍了辐射诱变、航天诱变和化学诱变等技术的特点及作用机理,重点综述了Coy射线、航天诱变和EMS诱变的机理及其在辣椒育种应用中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1 诱变方式及特点1.1 辐射诱变典型的物理诱变为辐射诱变.是指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利用中子、质子或者射线等物理辐射诱变因素对种子或植株进行辐照,诱发其染色体数量和结构的变异,从而得到可供利用的突变体一种诱变方式。
常见的辐射源包括紫外线、x射线、y射线、粒子辐射(中子、带电粒子辐射)以及其他物理诱变剂(电子束、激光和离子注入)。
辐射诱变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大部分突变为隐性突变,突变性状在第2代才表现出来,因而必须将M2代作为选择突变性状的起始世代;(2)突变频率与突变性状有关,叶色、株型、产量、熟性等突变易发生,抗性突变频率较低,故不同的突变育种性状应该构建不同大小的M2群体以供选择;(3)育种周期短,突变性状通常经过3-4代的选择即能达到稳状态,便于短时间内新品种的选育。
我国苜蓿空间环境诱变育种研究进展及展望
韩微波
【期刊名称】《核农学报》
【年(卷),期】2014(0)8
【摘要】空间环境诱变育种对改良苜蓿品种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系统介绍了空间环境诱变主要因素、空间环境诱变苜蓿生物学效应及育种应用进展,并对苜蓿空间环境诱变育种前景进行了展望。
【总页数】5页(P1379-1383)
【关键词】空间环境诱变;苜蓿育种;研究进展
【作者】韩微波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草业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2.103.5
【相关文献】
1.湖南水稻空间诱变育种研究进展及其展望 [J], 彭选明;庞伯良;彭伟正;杨震;庞爱军;石纪成
2.我国空间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J], 杨震;庞伯良;谭林
3.我国大豆辐射诱变育种研究进展与展望 [J], 孙玉;姜永平;刘军民
4.植物空间环境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 [J], 陈玉珍;王全德;苑振戈
5.我国水稻空间诱变育种研究动态与展望 [J], 李文华;罗成飞;李淑琴;夏红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农作物EMS诱变研究进展中国邮政EMS,作为国内快递服务的领军企业,不仅在物流效率上持续改进,同时也致力于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
近年来,随着农作物EMS诱变研究的深入,EMS在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提升农产品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农作物EMS诱变,即利用中国邮政EMS的物流网络,实现农作物的远程、快速、准确的寄送服务。
这种服务旨在解决农业领域中的一些难题,如农产品质量不稳定、运输效率低下等。
通过EMS诱变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各种农作物在不同环境和气候条件下的生长特性,为农业生产提供更为科学的指导。
近年来,EMS诱变研究主要集中在改善农作物的抗逆性、抗病性以及提高产量等方面。
例如,通过EMS诱变技术,我们成功地培育出了抗旱、耐寒、抗病虫害的农作物新品种,显著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EMS诱变研究还涉及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对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进行精确调控,从而实现农作物的优质、高产、高效生产。
中国邮政EMS在推动农作物EMS诱变研究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EMS拥有覆盖全国的物流网络和先进的快递服务技术,能够为农作物寄送提供稳定可靠的平台。
EMS与各地的农业科研机构、农业大学等紧密合作,为农作物EMS诱变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EMS还致力于提升农业科技人员的技能培训,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展望未来,农作物EMS诱变研究将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我们期待通过不断地科技创新和技术突破,实现农作物质量的持续提高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邮政EMS也将继续致力于提升服务品质,为农业科技进步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中国邮政EMS的农作物EMS诱变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通过与各地的紧密合作以及不断地研究和探索,我们相信农作物EMS诱变将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做出更大的贡献。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农作物育种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良。
化学诱变育种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作物育种方法,已经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诱变育种的研究发展一、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商品及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根据不同植物种型和环保等问题在育种方面采用新技术,培育出适应人们追求完美和绿化环保的优质品种。
该文是在植物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植物诱变育种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字:诱变育种;原理;方法;应用;研究进展诱变育种即利用物理、化学等因素诱导作物发生可遗传的变异,从中选择有用的个体直接或间接育成新品种。
它是继作物纯系育种和杂交育种之后发展起来的一项育种技术,具有下列特点:①突变频率比自然突变高几百倍至几千倍,且变异谱广泛;②由诱变引起的染色体断裂与重接,可打破优良性状与不良性状间的连锁;③能比较有效地改良个别性状,如早熟、矮秆、抗病、优质等;④诱发的变异较易稳定。
1927年美国H.J.马勒发现 X射线能引起果蝇发生可遗传的变异。
1928年美国L.J.斯塔特勒证实X射线对玉米和大麦有诱变效应。
此后,瑞典H.尼尔松-埃赫勒和A.古斯塔夫森在1930年利用辐射得到了有实用价值的大麦突变体;D.托伦纳在1934年利用 X射线育成了优质的烟草品种“赫洛里纳”。
1942年,C.奥尔巴克发现芥子气能导致类似 X射线所产生的各种突变,1948年A.古斯塔夫森用芥子气诱发大麦产生突变体。
50年代以后,诱变育种方法得到改进,成效更为显著,如美国用X 射线和中子引变,育成了用杂交方法未获成功的抗枯萎病的胡椒薄荷品种Todd's Mitcham等。
70年代以来,诱变因素从早期的 X射线发展到γ射线、中子、多种化学诱变剂和生理活性物质,诱变方法从单一处理发展到复合处理,同时,诱变育种与杂交育种、组织培养等密切结合,大大提高了诱变育种的实际意义。
二、诱变育种的原理用人工诱发基因突变,产生新性状,创造新品种和新类型。
三、诱变育种的方法(一)物理诱变剂及方法应用较多的是辐射诱变,即用α射线、β射线、γ射线、Χ射线、中子和其他粒子、紫外辐射以及微波辐射等物理因素诱发变异。
诱变遗传育种发展现状
诱变遗传育种是一种利用诱变剂诱发植物突变的育种方法,目的是通过改变植物基因的表达方式,获得具有抗病虫害、适应环境变化、提高产量和品质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诱变遗传育种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并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目前,诱变遗传育种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增加突变种质资源:通过使用不同类型的诱变剂,可以获得多种不同性状的突变体。
目前,已经建立起了大量的突变体资源库,这些资源为诱变育种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基础。
精确识别突变体:传统的方式是通过大量的培养和筛选来识别突变体,耗时且工作量大。
现在,随着基因组学和遗传学研究的发展,可以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分子标记等方法,实现对突变体的快速鉴定和识别。
精准编辑目标基因:随着CRISPR/Cas9技术的出现,诱变遗传育种进入了基因编辑时代。
通过CRISPR/Cas9技术,可以精确地编辑特定目标基因,实现更精细化的育种。
快速筛选和鉴定:利用分子标记、表型鉴定和生物信息学等技术手段,可以快速筛选和鉴定具有目标性状的突变体,大大提高了育种效率。
由于诱变遗传育种具有操作简便、育种周期短、育种成本低等优势,越来越多的农业种植者和种业公司开始应用该技术进行新品种的培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知识的积累,相信诱变遗传育种会在未来发展更加迅速,并为农业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植物诱变技术的研究进展徐明;路铁刚【摘要】Plant mutagenesis technology is using external factors to accelerate species variation and acquire some valuable mutants in the short period. This technology has been an important tool for new materials breeding, variety cultivation and gene function research. Compared with the natural selection, plant mutagenesis technology has more advantages, such as a higher mutant frequency, larger mutation range and shorter mutation period.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mutational mechanism and biological effects of chemical, physics, space, biology mutagenesis, and their research progress of applications in plant in detail. Also some disadvantages of these technologies are mentioned and goo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are proposed.%植物诱变技术是指利用外界因素加快物种遗传变异,在短期内获得有利用价值的突变体,为培育新种质、新品种及基因功能的研究等创造条件。
航天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王艳芳;王世恒;祝水金
【期刊名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6(034)001
【摘要】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作物种子并研究其变异机理,进而培育新品种,这已成为一种新型的育种方法.近年来,我国已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了70多种植物500多个品种的作物种子,航天诱变育种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培育出许多新品种(系).对航天诱变机理的研究方法也逐渐增多,从单一的形态观察向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发展,并且取得了一些长足的进展.本文对航天诱变育种的成就、研究方法和机理进行了综述,同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总页数】5页(P9-12,19)
【作者】王艳芳;王世恒;祝水金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29;杭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04;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335.2
【相关文献】
1.作物航天诱变育种变异特征研究进展 [J], 甘仪梅;张树珍;武媛丽;杨本鹏
2.我国微生物航天诱变育种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J], 马成;马伟超;安建平;李师翁
3.我国航天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J], 萨如拉;胡晓林
4.我国微生物航天诱变育种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J], 马成; 马伟超; 安建平; 李师翁
5.木本植物航天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J], 崔彬彬;孙宇涵;李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