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的影像学表现及进展[详尽整齐]
- 格式:ppt
- 大小:21.46 MB
- 文档页数:43
痛风发病机制、临床症状、诊断鉴别、影像检查表现、诊断依据及治疗方案痛风是一种尿酸钠沉积所致的慢性疾病,其特征是急慢性关节炎发作和导致残疾。
如果患者不进行治疗,症状可持续数天甚至数周。
痛风急性发作时患者痛苦,经常痛得满头大汗,身体虚弱,无法活动。
痛风的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加,大约有15%的痛风患者疾病可进展为晚期痛风,特征是痛风石沉淀形成皮下结节,患者可能发生持续性关节炎症和关节畸形。
诊断:单钠尿酸盐结晶特异性100%痛风诊断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和特异性的辅助检查即可诊断。
(1)临床表现痛风特征性临床表现包括:单关节受累,尤其是第一跖趾关节;症状迅速发作和加重(常在≤24小时内达到最大强度);红肿覆盖关节;关节无法耐受压力或触诊;不能负重或活动;以往有过类似的关节炎症状,可自行缓解;男性;使用药物引起高尿酸血症;心脏代谢疾病或肾功能不全;皮下结节为痛风石。
(2)病理检查:偏光显微镜示钠尿酸盐结晶推行以识别关节滑液或痛风石抽吸物中的单钠尿酸盐结晶为中心的方法。
在偏光显微镜下,该阳性结果具有100%的特异性,并且在出现症状和体征的患者中具有诊断意义。
图3 尿酸盐结晶3D渲染特写(3)影像检查:X线片、肌肉骨骼超声、CT常规X线片可以用来诊断晚期痛风,显示出悬垂边缘和硬化边缘的骨侵蚀。
另外,先进的肌肉骨骼超声和双能量CT也可以作为非侵入性技术来识别单钠尿酸盐沉积(图4,图5),在早期痛风中缺乏敏感性,这两种方法都需要较高技术水平。
图4 肌肉骨骼超声示钠尿酸盐沉积图5 双能量CT示钠尿酸盐沉积从关节、滑囊或痛风石中获得的抽吸物中发现尿酸单钠盐晶体是诊断痛风的金标准,没有偏光显微镜检查条件可以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做出痛风临床诊断。
表1 痛风鉴别诊断痛风治疗的目标是快速缓解患者疼痛并且恢复患者关节功能。
痛风患者一线治疗方案根据患者合并疾病等因素进行个体化决策。
痛风管理和预防一线治疗药物和替代药物总结如下:从关节、滑囊或痛风石中获得的抽吸物中发现尿酸单钠盐晶体仍然是诊断痛风的金标准根据患者典型临床表现也可做出痛风临床诊断。
痛风性关节炎诊断标准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关节病,由尿酸代谢紊乱引起。
它通常表现为急性关节炎症发作,疼痛剧烈,常常在夜间发作。
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预防病情恶化至关重要。
因此,准确的诊断标准对于临床医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1. 临床症状。
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急性关节炎症发作,疼痛剧烈,常常在夜间发作,患者常有发热、关节肿胀、发红等症状。
痛风性关节炎最常累及大脚趾关节,也可累及踝关节、膝关节等。
2. 实验室检查。
尿酸水平是痛风性关节炎诊断的重要指标。
正常成年人的尿酸水平在男性为208-428μmol/L,女性为142-339μmol/L。
患者在急性关节炎症发作时,尿酸水平常常升高,超过了正常范围。
此外,关节穿刺液检查也是诊断痛风性关节炎的重要手段,关节穿刺液中可见到尿酸结晶。
3.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和超声检查对于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帮助。
X线检查可以显示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间隙变窄、骨质疏松等改变,超声检查可以显示关节内尿酸结晶的沉积情况。
4. 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急性关节炎症发作,常在夜间发作;尿酸水平升高,超过正常范围;关节穿刺液中可见到尿酸结晶;影像学检查显示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间隙变窄、骨质疏松等改变。
5. 诊断注意事项。
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进行判断,不能仅凭一项指标来做出诊断。
此外,对于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还需要排除其他引起关节炎症的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感染性关节炎等。
总之,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三个方面。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指标,可以对痛风性关节炎进行准确的诊断,从而指导临床治疗和预防工作的开展。
希望本文对于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有所帮助。
痛风的确诊标准
痛风的确诊标准是由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以及其他影像学检查等综合评估所确定的。
以下是常见的痛风的确诊标准:
1. 突发性关节炎发作:病人出现局部关节红、肿、热、疼痛并且发生在夜间,且常伴有高热和全身不适的症状。
2. 典型的关节受累部位:最常见的关节受累部位是大脚趾关节(拇趾关节),其他常见的关节包括脚踝、膝盖、手指等。
3. 血尿酸升高:血尿酸浓度超过男性7.0 mg/dL,女性6.0 mg/dL。
4. 阴性培养结果:通过关节液、尿液或其他可能出现尿酸结晶的体液的培养,排除感染性关节炎。
5. 结节和石头:检查关节液或软组织结节中发现尿酸颗粒或者尿酸结晶。
6. 阳性结果的影像学检查:X线、CT扫描或MRI显示关节或软组织中存在尿酸结晶。
需要注意的是,痛风的确诊一般是通过综合分析病史、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进行的。
确诊痛风后,医生还需要评估患者的病情和相关的风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痛风x线报告
痛风是一种以尿酸代谢障碍为主要病理生理基础的疾病,常导致关节疼痛和炎症。
X线检查是痛风诊断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本报告主要针对病人的X线影像结果进行分析。
1. 检查日期:XXX年XX月XX日
2. 检查部位:双侧大脚趾近端关节、踝关节
3. 影像表现:
(1)双侧大脚趾近端关节: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轮廓不规则,边缘骨质硬化增生,呈现典型的痛风石影像,提示双侧大脚趾近端关节痛风性关节炎。
(2)踝关节:关节面轮廓较为模糊,关节间隙相对增宽,骨质密度较为均匀,未见特殊异常。
4. 检查结论:
(1)双侧大脚趾近端关节痛风性关节炎。
(2)踝关节未见明显异常。
以上为本次痛风X线检查的主要结果,结论提示双侧大脚趾近
端关节为痛风性关节炎,建议患者进一步咨询相关医生进行治疗。
注:本报告仅供医生参考,不作为病人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CT和MRI的影像特征龚怡;徐晶晶;魏冉;杨文君【期刊名称】《实用临床医药杂志》【年(卷),期】2015(019)023【摘要】目的探讨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采用CT及MRI的影像特征.方法选择自2013年1月-2014年12月到本院进行痛风性关节炎治疗检测的患者80例,并按照患者的入院顺序分为CT组和MRI组,每组40例.对CT组患者采进行CT检测,而MRI组则使用MRI进行检测,比较2组患者的骨质破坏、关节内及其周围的痛风石以及关节积液的检测效果.结果 CT组患者第一指关节、踝关节的骨质破坏检测明显优于MRI组患者(P<0.05);MRI组患者节内及其周围的痛风石以及关节积液检测明显高于CT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有痛风性关节炎的患者采用CT和MRI进行检测,可以有效地检测出X线无法检测的隐匿性的骨质破坏和微小的痛风石.【总页数】3页(P18-20)【作者】龚怡;徐晶晶;魏冉;杨文君【作者单位】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放射科,上海,201199;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放射科,上海,201199;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放射科,上海,201199;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放射科,上海,20119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9.7【相关文献】1.CT及MRI诊断痛风性关节炎的影像特征分析 [J], 何志兵;陈首名;李光纪;罗鹰2.CT及MRI诊断痛风性关节炎的影像特征分析 [J], 何志兵;陈首名;李光纪;罗鹰;3.探讨X射线、CT、MRI影像检查技术在痛风性关节炎中的诊断价值 [J], 马燕4.肺癌患者3.0T MRI和PET/CT影像学特征与其肿瘤不同病理特征分析 [J], 梁海胜;纪律5.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超声特征及与CT、MRI的对比分析 [J], 刘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痛风性关节炎诊断标准
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关节病,其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预防病情进
展至关重要。
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
下面将介绍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希望能对临床医生和患者有所帮助。
一、临床症状。
1.急性关节炎发作,痛风性关节炎的典型表现是关节急性疼痛、肿胀和红斑,
多发生在大脚趾关节,也可累及踝关节、膝关节等。
2.痛风石形成,长期高尿酸血症可导致关节周围软组织和滑囊内尿酸盐沉积形
成痛风石,患者可出现慢性关节疼痛和畸形。
二、实验室检查。
1.血清尿酸水平升高,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常升高,但也有部分患
者在急性发作时血清尿酸水平正常。
2.关节滑液检查,关节穿刺抽取滑液,显微镜下可见尿酸盐结晶,有助于确诊。
三、影像学检查。
X线、CT或MRI检查可发现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面骨质破坏、痛风石
形成等特征性改变,有助于明确诊断。
四、病史和家族史。
了解患者的病史和家族史,对于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如
有长期高脂饮食、酗酒、肥胖等危险因素,或有家族中有痛风病史的患者,更应警惕痛风性关节炎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合病史和家族史进行综合分析。
及时明确诊断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对于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临床医生和患者能够重视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工作,早日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2023年痛风诊疗指南引言:痛风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由体内尿酸水平增高引起。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痛风的患病率逐年增加,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指导痛风的诊疗工作,制定2023年痛风诊疗指南,对于临床医生和患者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痛风的诊断1. 临床表现:痛风主要表现为急性关节炎发作,常累及大足趾关节,疼痛剧烈,红肿热痛明显。
2. 实验室检查:血尿酸水平增高是痛风的重要指标,超过男性420μmol/L和女性360μmol/L应警惕痛风的可能。
3. 影像学检查:关节X线和超声检查有助于了解痛风关节病变的程度和范围。
二、痛风的治疗1. 急性期治疗:对于急性痛风发作,可采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糖皮质激素或可待因等药物缓解疼痛和消炎。
2. 慢性期治疗:长期控制尿酸水平是关键,可使用药物如别嘌醇、尿酸酐酶抑制剂等,以降低尿酸水平,减少痛风发作。
3. 饮食调整:限制高嘌呤食物摄入,如动物内脏、海鲜、啤酒等,增加饮水量,有助于尿酸排泄。
三、痛风的预防1. 饮食健康:减少高嘌呤食物摄入,增加蔬果、全谷物和低脂乳制品的摄入,维持适当体重,限制酒精摄入。
2. 生活方式改变:减少肥胖、控制血压、避免过度劳累和长时间坐卧,定期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
3. 定期复查:定期检测血尿酸水平,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痛风的并发症管理1. 痛风石的治疗:对于存在痛风石的患者,可采用手术或药物治疗,以减轻疼痛和恢复关节功能。
2. 痛风性肾病的防治:控制尿酸水平,降低肾脏负担,加强肾脏保护,及时治疗并发症。
3.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痛风患者常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应积极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结论:2023年痛风诊疗指南的制定,对于规范痛风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综合评估,可以准确诊断痛风,并针对不同阶段和并发症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痛风的诊断及治疗进展引言痛风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由高尿酸血症引起的关节和组织的炎症所致。
它既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又给社会健康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因此,痛风的诊断及治疗进展已成为医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
本文将以痛风的诊断及治疗进展为主题,对其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将介绍痛风的病因和发展,包括高尿酸血症的形成机制及其与痛风之间的关系。
接着将阐述痛风的临床表现,包括关节炎症、尿酸结晶沉积等症状。
然后将介绍痛风的诊断方法,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
随后将讨论痛风的治疗原则,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个方面。
接下来将介绍药物治疗痛风的进展,包括传统药物和新型药物的应用情况。
然后将介绍非药物治疗痛风的进展,包括饮食调控、锻炼和体重控制等措施。
之后将探讨痛风的并发症与预防,包括痛风性关节炎和尿酸肾病等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最后将介绍痛风的研究进展,包括相关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探讨,旨在为痛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结论通过对痛风的诊断及治疗进展的深入探讨,可以看出痛风是一种复杂的代谢性疾病,其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当前,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在痛风的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学研究的深入,痛风的诊断和治疗将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应用。
希望本文能为痛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进一步推动痛风领域的研究和实践。
痛风的病因和发展痛风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由高尿酸血症引起的关节和组织的炎症所致。
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主要病因之一,其形成机制较为复杂。
一方面,高尿酸血症可由于内源性尿酸产生过多或外源性摄入过多而导致。
另一方面,高尿酸血症与尿酸排泄不畅也有密切的关系。
尿酸结晶在关节和组织中沉积,引起炎症反应,从而导致痛风的发生和发展。
痛风的病因和发展涉及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其中,遗传因素、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等均对痛风的发生和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
痛风的影像学表现原作者:Gandikota Girish1, Katrina N. Glazebrook2 and Jon A. Jacobson1本⽂着重评估超声,CT,MRI成像在诊断痛风中的作⽤。
痛风通常涉及特定关节和解剖结构,并且这些部位和成像外观的知识是正确诊断的线索。
1、双能CT可以在关节,肌腱和关节周围软组织内定量识别尿酸钠尿囊结晶沉积物,具有⾼灵敏度和特异性。
2、有⼏个特征性的超声成像发现,包括回声单尿酸尿酸盐晶体沉积,痛风⽯和邻近糜烂的可视化。
3、 MRI显⽰痛风的软组织和⾻质异常是敏感的,尽管成像结果并不具体。
第⼀跖趾关节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称为“podagra”,⾸先由埃及⼈在公元前2640年鉴定。
并且今天仍然是⼀个医疗健康问题[1]。
痛风的标志是⾼尿酸⾎症,随后尿酸单钠(MSU)晶体沉积,导致炎症和症状。
在过去⼗年中,对痛风病理⽣理学的理解和成像技术的显着进步已经导致了多种⽤于诊断痛风的⾮侵⼊性成像技术。
痛风及其相关并发症的管理预计将随着超声和双能CT(DECT)的普及⽽变化。
在超声检查中,关节积液,痛风⽯,侵蚀和双边征的组合被认为是97%病例中痛风的诊断[2]。
DECT已被⽤于揭⽰痛风中沉积的MSU晶体的分布和数量,虽然需要进⼀步的研究,在某些情况下,根据成像结果的存在,可以影响治疗决策,避免⽤于诊断的关节穿刺。
MRI是另⼀种可⽤于评估痛风的成像⽅法[4]。
痛风是发达国家中最常见的影响男性的炎症性关节炎,也是最常见的结晶性关节病[5-7]。
美国痛风的患病率在20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之间翻了⼀番,并且随着⼀般⼈群中肥胖和⾼⾎压的增加⽽持续增加[8,9]。
zhu等⼈ [10]根据2007 - 2008年国家健康和营养检查调查报告,美国成年⼈诊断出的痛风患病率为3.9%; ⾼尿酸⾎症的患病率更⾼(21.4%)。
痛风的症状是由于⾝体对沉积的MSU晶体的反应。
MSU晶体在关节和软组织中的过饱和和沉积与⾼⾎清尿酸浓度有关。
痛风诊断标准痛风是一种由尿酸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主要特征是反复发作的关节炎和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周围软组织和肾脏引起的病变。
痛风的诊断需要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综合判断,临床医生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来诊断痛风,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1. 临床表现。
痛风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急性关节炎发作、痛风石、慢性痛风和痛风性肾病等。
急性关节炎发作是痛风的典型症状,常见于夜间或清晨,以大脚趾关节为最常见部位,也可累及踝关节、膝关节等。
痛风石是指尿酸盐结晶在关节周围软组织沉积形成的结节,常见于耳廓、指关节等部位。
慢性痛风表现为多发性关节炎、痛风石形成和慢性痛风性关节病变。
痛风性肾病是痛风的严重并发症,表现为尿酸盐结晶沉积在肾脏引起的肾小管、间质和肾盂肾盏炎症和纤维化。
2. 实验室检查。
痛风的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清尿酸测定、关节滑液检查和尿液检查等。
血清尿酸测定是痛风诊断的重要指标,正常成年男性血清尿酸浓度超过420μmol/L,女性超过360μmol/L即可诊断为高尿酸血症。
关节滑液检查可见到尿酸盐结晶,对痛风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尿液检查可发现尿酸结晶、尿酸结石等,也是痛风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3.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对痛风的诊断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X线检查可见到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骨质疏松、痛风石形成等。
超声检查可见到关节周围软组织和关节内尿酸盐结晶的沉积情况。
MRI检查可以显示关节软组织和骨骼的病变情况,对痛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
4. 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综合结果,痛风的诊断需要满足以下标准,①急性关节炎发作,伴有明显的疼痛、红肿、热度和功能障碍;②实验室检查发现血清尿酸浓度升高,关节滑液检查或尿液检查发现尿酸盐结晶;③影像学检查发现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骨质疏松、痛风石形成等特征性改变。
同时,需要排除其他引起关节炎和尿酸盐结晶沉积的疾病,如假性痛风、感染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
痛风的表现(一)原发性痛风原发性痛风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女性多于绝经期后发病,常有家族遗传史。
此外,痛风与胰岛素抵抗有关,较多患者伴有肥胖、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等(代谢综合征)。
痛风的临床自然病程可分为4个阶段:无症状期、急性关节炎期、间歇期和慢性关节炎期。
临床上,一般仅在发生关节炎时才称为痛风。
1、无症状期:仅有血尿酸持续性或波动性增高。
从血尿酸增高至症状出现可长达数年至数十年。
仅有血尿酸增高而不出现症状者,称为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
2、急性关节炎期:常具有以下特点:①多在午夜或清晨突然起病,关节剧痛,呈撕裂样、刀割样或咬噬样,难以忍受;数小时内出现受累关节的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②单侧第一跖趾关节最常见,其余为趾、踝、膝、腕、指、肘关节;③发作常呈自限性,多于数天或2周内自行缓解,受累关节局部皮肤脱屑和瘙痒;④可伴高尿酸血症,但部分患者发作时血尿酸水平正常;⑤关节液或皮下痛风石抽吸物中发现双折光的针形尿酸盐结晶是确诊本病的依据。
⑥秋水仙碱可迅速缓解关节症状。
⑦可有发热等。
常见的发病由于有受寒、劳累、饮酒、高蛋白嘌呤饮食、外伤、手术、感染等。
急性关节炎是原发性痛风的最常见首发症状。
初发时往往为单一关节受累,继累及多个关节。
以拇指的跖趾关节为好发部位,其次为足底、踝、足跟、膝、腕、指和肘。
第1次发作通常在夜间,数小时内出现红肿、热及明显压痛,关节迅速肿胀,伴发热、白细胞增多与血沉增快等全身症状。
疼痛较剧烈,压痛明显,患者常在夜问痛醒而难以忍受。
受寒、劳累、酗酒、食物过敏、进富含嘌呤食物、感染、创伤和手术等为常见诱因。
3、间歇期:多数数月发作1次,有些患者终生只发作1次或相隔多年后再发。
通常病程越长,发作越多,病情也越重。
4、慢性关节炎期:多见于未经治疗或治疗不规则的患者。
其病理基础是痛风石在骨关节周围组织引起的炎症性损伤(慢性痛风性关节炎)。
此期发作较频,问歇期缩短,疼痛日渐加剧。
痛风的诊断与治疗痛风是一种与高尿酸血症相关的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关节炎发作,并伴有尿酸盐结晶沉积导致的痛风石(瘤)形成。
痛风的诊断和治疗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结果来进行。
下面将详细介绍痛风的诊断与治疗。
一、病史采集与临床表现分析在诊断痛风时,医生首先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疼痛部位、起病时间、疼痛发作的频率和持续时间等。
痛风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急性关节炎发作:通常以一侧大足趾关节为首发,患者出现突然的剧烈疼痛、红肿、局部温度升高和功能受限等症状。
2. 痛风石(瘤):长期高尿酸血症可导致尿酸盐在关节周围软组织中沉积,形成痛风石(瘤),患者常在耳垂、指(趾)头等处出现结节样肿块。
3.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液检查可发现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的增多,提示炎症反应的存在。
二、实验室检查1. 尿酸检测:通过检测血液和尿液中的尿酸水平,可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高尿酸血症。
2. 关节积液检查:通过关节积液的检查,可以发现尿酸结晶的存在,进一步证实痛风的诊断。
3. 其他相关检查:如血常规、肾功能评估、超声波检查等,有助于了解疾病的相关情况。
三、影像学检查1. X线检查:X线检查对于痛风的诊断有一定的辅助价值。
在关节炎发作后,X线上可能出现尿酸结晶性关节炎的特征性改变。
2. 超声波检查:超声波检查可以帮助评估关节内部的尿酸结晶沉积情况,对于鉴别痛风石与其他软组织瘤起到重要作用。
四、治疗方案痛风的治疗主要包括急性发作期的缓解治疗和慢性期的预防治疗。
1. 急性发作期的治疗:(1)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常用药物包括布洛芬、吲哚美辛等,能缓解疼痛和炎症反应。
(2)类固醇激素:适用于无法耐受NSAIDs的患者,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
(3)洗脱疗法:通过将关节内尿酸结晶洗脱出来,缓解疼痛和炎症。
2. 慢性期的预防治疗:(1)尿酸合成抑制剂:如丙戊酸、苯溴马隆等,能够有效降低尿酸水平。
(2)尿酸排泄增加剂:如苯酚氯芬酮、丁丙胺酮等,通过促进尿酸的排泄,达到治疗目的。
三种影像学方法(X线、CT和MRI)诊断痛风性关节炎的结果分析张斌; 张晓丽; 宋春青; 郭彩虹; 任阿红【期刊名称】《《中国CT和MRI杂志》》【年(卷),期】2019(017)001【总页数】4页(P137-140)【关键词】痛风性关节炎; X线; CT; MRI; 诊断价值【作者】张斌; 张晓丽; 宋春青; 郭彩虹; 任阿红【作者单位】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放射科北京102600; 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骨科北京102600; 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肿瘤内科北京102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4.3; R814.41痛风性关节炎(Gouty Arthritis,GA)是指长期嘌呤代谢紊乱及血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组异质性、代谢性疾病[1]。
尿酸盐易沉积在关节囊、滑囊、软骨、骨质及其他组织中导致结缔组织炎症反应及病理改变[1]。
痛风性关节炎发病有遗传倾向,但发病原因并不十分明确,常见于中老年人群,男性多发[2]。
根据临床表现,GA通常分为急性关节炎期、间歇期、慢性关节炎期[1]。
未接受及时合理治疗的患者平均11年左右会由急性关节炎期进展到慢性关节炎期,出现关节畸形、关节脱位、运动障碍等,晚期可继发高血压、大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2],且近年来研究发现GA在年轻人中的发病率逐渐升高[3],故提高GA的临床检出率对疾病的防治至关重要。
临床常用的检查方法中影像学检查广泛且价值较高,为研究X线(X-ray)、C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三种影像学方法对GA的诊断效能,现对我院近一年收治的116例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对GA影像学征象的认识,为临床该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近一年(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116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影像学资料(X线、CT和MRI),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最终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