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 出土文献的整理
- 格式:ppt
- 大小:1.97 MB
- 文档页数:6
第一讲绪论: 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含义经过几次演变?各有什么内容?2.古典文献学内涵是什么?“文献”一词的古典含义包括了两方面:一方面指书面材料, 即文章或典籍;另一方面指贤人, 即那些博学多才的学者或熟悉掌故的人, 相当于今天我们所说的“活字典”。
3.现代文献的含义是什么?凡是用语言文字表述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 包含一定的知识信息的图书和资料都是文献。
4.试述文献学的概念、研究目的。
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文献学研究的目的: 全面认识文献, 学会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 用较少的时间, 找到尽可能全的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 同时还要有能力对这些资料的不同版本进行鉴别, 确定较早的、较全的、较可靠的版本。
而且有能力对原始文献作整理加工, 自己使用以外, 还可以供更多的人使用。
5. 试述文献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6. 谈谈为什么要学习文献学?①从事古籍整理或研究必须选择恰当的底本。
②必须认知古文献知识, 方有助于学习、交流、研究。
③校勘求其源, 标点求其准。
④可使从事古代文史哲的研究者获得最佳读书和研究的门径。
简言之, 学习古典文献的价值在于:①从读书上来讲, 可以明版本、精校勘、知源流;②从写作上来讲, 可以帮助查阅资料, 援引典故。
第二讲文献的载体(关于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1.填空:自从人类有意识地使用符号或文字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 便有了承载这些符号或文字的物质载体。
我国文献载体的使用大体有甲骨、陶、金石、玉、简牍、缣帛、纸以及现代的音视载体等。
近代对甲骨文研究作出重大贡献的“甲骨四堂”, 分别是:董作宾(彦堂)、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郭沫若(鼎堂)。
纸书的形制最早是卷轴制, 其次是折叠装, 又称经折装, 还有一种是旋风装。
2.解释:古代把书写的狭长竹片称作“简”。
把木版称作“牍”。
其中一尺见方的牍称为“方”。
帛书, 是指把文字记载在帛上的书。
线装书, 是将印好的书叶正折, 版心向外, 采用两张与书叶大小相同的纸作书皮(封面), 分置书册上下, 即上面一张, 下面一张, 然后打眼订线即成。
学这课有什么用?1.教你读书(目录学);2.教你查资料,写论文;3.对知识体系的建构十分重要;4.了解、弘扬民族传统文化;5.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可靠的文本。
一、文献与文献学(一)什么是文献文献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媒介,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1.传统意义上的“文献”:文指典册,献指贤人。
孔子《论语·八佾》篇:“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文献”一词的最早记载)东汉郑玄《论语·八佾》篇注中解释“文献”两个字的意思时说:“文:文章;献:犹贤也。
”“文献”一词最初是由两个不可分割的同样重要的部分构成的:一是记载古代文化的文章史料;一是学识渊博,熟悉掌故的贤才。
2.元代以后,“文献”一词,演变为偏义词,专指图书典籍。
宋末元初,马端临写了一部论述古代典章制度的书,名为《文献通考》。
明成祖永乐年间编成的《永乐大典》,原名《文献大成》;就完全是各类图书资料。
3.现代:“文献”指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二)什么是文献学(1)定义: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的专门学问。
梁启超首创“文献学”之名,认为“广义的史学即文献学。
”按时间分,有古典文献学和现代文献学。
(2)古典文献学1.定义: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
亦即广义的校雠学,研究对象主要是历代古籍,研究内容主要是考证古籍源流以及整理古籍的理论与方法。
2.研究对象:历代古籍。
古籍,一般指“五四”运动以前用雕版、活字和手抄的文献,同时包括文书、卷册、碑铭、拓本等。
凡是近代铅印出版物以外的文字材料,均属古籍的范畴。
3.研究内容:文献本身:文献的形态与文献发展史。
文献整理:校勘、目录、版本、辨伪、辑佚、注释等。
(三)古典文献的载体1. 甲骨:现存最早的文献载体甲骨文:商周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写或刻在龟的腹部、背甲,以及牛肩胛骨上的文字。
甲骨卜辞:是商代的占卜记录,内容极为广泛,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祭祀、原始宗教、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古籍整理的方法范文古籍整理是指对古代文献、古籍进行收集、整理、研究和出版等工作。
古籍整理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工作,不仅对于继承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深化对古代历史、哲学、科学、文学等领域研究的基础。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古籍整理方法。
1.收集2.鉴定收集到古籍后,需要进行鉴定,以确定其真伪、年代等信息。
鉴定古籍的方法可以有多种,如通过对书籍的装帧、纸张质地、印刷等进行观察和分析,也可以通过对书中字体、文字风格、排版等进行比较研究以判断其所属时期和地域。
同时,还可以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如红外线、显微镜等进行分析。
3.翻译古籍往往是使用古代语言书写的,理解其内容需要对古代语言有一定的了解。
因此,翻译是古籍整理的重要一环。
翻译过程中需要将古代语言转化为现代语言,以便更好地理解古籍的内容。
同时,要保持对原文的忠实,不做太多的删减和改动。
4.校勘校勘是指通过对古籍原文进行比较和修补,以确定其正确性和完整性。
校勘的目的是还原古籍原文的真实面貌,找出可能的错误、漏洞或遗漏。
校勘需要仔细对照原文,同时参考其他版本和注释,以确保修补的准确性。
5.注释6.出版整理完成的古籍最终需要进行出版,以便广大读者阅读和学习。
出版可以采用传统印刷或现代电子出版的形式,根据需要进行制作和发行。
7.存档整理的古籍需要进行妥善的存档,以便长期保存和利于后续研究。
存档可以选择在图书馆、档案馆等专门机构进行,也可以建立电子文献库进行数字化存储和管理。
古籍整理需要专业的学者和团队进行合作完成,他们需要具备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有良好的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和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整理古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历史文化,从中汲取智慧,提升我们自身的素养。
出土文献与学术史考古发现对学术研究的兴起和推动郭店楚简、上博简,使得简牍帛书突然成为“显学”→“重写学术史”。
古文献:传世的古书。
包含了古文字学的研究材料和古文书的研究材料、古书的研究。
出土文献主要指对古书的研究。
王国维,1925,《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现之学问》。
“古来新学问的兴起都由于新发现,汉之壁中书、晋之汲冢书均其著作也。
”进入二十世纪后发现的“古器物图籍”,“中国纸上之学问有赖于地下之学问。
”殷墟甲骨文;敦煌赛上及西域各地之简牍;敦煌千佛洞六朝唐人所书之卷轴;内阁大库之书籍档案;境内外古外族遗文。
汉之壁中书:《古文尚书》、《礼记》、《论语》、《孝经》,与今文大有出入,引发“今经古文之争”。
孔安国整理,比流行的《尚书》多16篇。
未能立入学官,只能在民间流传。
刘歆确立了古文经的地位。
晋之汲冢书:不準盗魏襄王墓。
古佚书16种。
漆书蝌蚪文。
张华、荀勖、束皙、林预整理,收入《中经》。
《逸周书》、《竹书纪年》、《穆天子传》。
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较》。
甲骨文:对商史研究提供最重要资料。
内阁大库之书籍档案:罗振玉整理,档案学的创立。
中国古代文字的分类以书写材料和书写工具分类。
书写材料:硬材料:石、陶、金(青铜)、竹、木、甲骨。
软材料:帛、纸。
工具:刀、笔。
刀只能用于硬材料,笔则软硬兼顾。
中国古代文字可分为铭刻类、书籍类两大类。
铭刻类:石器刻文、石刻;陶器、玉器、铜器刻文;玺印类、货币;兵器、铜镜刻文。
书籍类:竹简、木牍、木简、竹牍、缣帛、纸卷。
铭刻类:石器题铭:石、玉器上,最早出现于商代。
纪念性长篇石刻东周才出现。
碑铭、墓志最多。
长篇题铭秦汉以后才猛增。
石鼓文:唐初发现,共10块,上刻文字为籀文即大篆,全为四言诗,每块刻10首诗,时人以为是歌颂周宣王的;宋代又断定为周成王时的;郑樵认为与秦文字相似故断定为秦人作品;金代马定国认为是北周时作;金代以后断定为秦刻,内容乃狩猎、游乐;欧阳修仅考订出485字;清乾隆时重新复制、拓印,即新石鼓文,藏于故宫。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教程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教程包括以下内容:
1. 理论基础:介绍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古文字学、古代历史、考古学等相关知识。
2. 出土文献鉴定与分类:介绍如何对出土文献进行鉴定和分类,包括文献的材料、形式、内容等方面的分析。
3. 古文字解读:介绍古文字的基本知识和解读方法,包括注音解字、字义研究、句读研究等。
4.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的关系:介绍出土文献与古文字之间的关系,包括出土文献对古文字研究的意义,以及古文字对出土文献研究的指导作用。
5.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的研究方法:介绍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的常用方法和技巧,包括文献整理、文字分析、比较研究等。
6. 研究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出土文献与古文字案例,深入了解研究过程和方法,并掌握实际应用能力。
7. 学术交流与发表:介绍学术交流与发表的方法与技巧,包括学术会议参与、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等。
通过学习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教程,可以培养学生对古代文
化的研究兴趣,提高古文字解读的能力,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学术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考古与古文献的整理李学勤一、考古学对古文献整理的影响我首先讲一下什么是现代考古学。
我们要讲的是现代的考古学对古文献整理的影响,而不是其他。
社会上有一种流行的观点——恐怕在很多人思想里还有这种传统的认识,觉得考古学在中国是一种历史非常长的学问。
因为中国从很古的时候就有对于古物、古代遗存的研究和记载,这些研究和记载很多人认为就是考古学了,有些人写的考古学史就是这样。
这个看法在今天来说是不正确的。
因为现代意义的考古学乃是历史不是很悠久的一门科学,现代的考古学有它自己的理论、方法和一整套的学科的体系,不是古代的古物的研究。
我们中国古代的传统的对于古物的研究大家叫它金石学,金石学可以说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在欧洲也有一种类似的研究,称为古物学,古物学也可以说是现代考古学的前身,可是它们都还不是现代考古学。
现代考古学必须有它自己的一套理论、方法和系统的学科体系。
现代的考古学自产生以来,到今天尚不到200年。
在考古学史上,一般认为,在19世纪初期,北欧一些博物馆专家提出三时代法,即把历史分成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这三时代法概念的认识,就是现代考古学的开始。
至于现代考古学传入中国更是很晚的事情,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换句话说,就是在1900年前后。
那时候一些先进的学者前辈开始把现代考古学的一些观念介绍到中国来,可是这还不是现代考古学在中国建立的时间。
什么叫现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建立呢?现代考古学在中国建立的标志是中国人自己运用现代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发掘、整理和研究。
大家知道,在19世纪晚期以来,有些外国人到中国来,出于不同的动机,做了一些考古性质的工作,做了些发掘和调查,地域范围很广泛,从新疆到香港都有。
但这些都不算是中国考古学的建立,因为这些是外国人做的,不是中国人自己做的。
中国人自己从事现代考古学的工作、标志着现代考古学在中国建立的这一年,是1926年。
当时李济先生在山西省的夏县做考古发掘。
李济先生是湖北钟祥人,他在美国哈佛大学学习了人类学和考古学的知识,回国后于1925年在当时的清华学校的研究院担任讲师。
历史文献学讲义(出土文献部分)引论一,学习历史文献学的基本目的?知道查阅哪些专业书——知道要读什么书来从事某个专题的研究具体历史文献的研究附1目录学基础书目与常用工具(清)叶德辉:书林清话,新万有文库本,辽宁教育出版社余嘉锡,余嘉锡说文献学(目录学发微,古书通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中华书局,1980年(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王重民:中国目录学史论丛,中华书局,1984年王欣夫:文献学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钱存训:书于竹帛,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2004,2006年香港中文1975 黄永年:古籍版本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黄永年:古籍整理概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上海书店,2001年黄永年:古文献学四讲,鹭江出版社,2003年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中华书局,1981年,2003年新版吴枫:中国古典文献学,齐鲁出版社,1982年,2005年潘树广:文献学纲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李致忠:古书版本鉴定,文物出版社,1997年屈万里,昌彼得:图书版本学要略,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6年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陈高华: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北京出版社,1983年,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冯尔康:清史史料学初稿,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清史史料学,沈阳出版社,2004年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补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王重民、朱天俊编:普通目录学,北京大学图书馆系,1957年张舜徽(1911-1992):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中华书局,1962年,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王国维,陈垣,杨树达,姚名达,赵万里,顾廷龙,程千帆,黄永年,沈津等人著述。
访谈丨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青年学者访谈015:陈侃理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青年学者访谈编者按:为了向青年研究人员和在读学生提供学习、研究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的经验,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约请从事相关研究并卓有成就的部分学者接受我们的访谈,题为“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青年学者访谈”,由“古文字微刊”公众号、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陆续发布。
衷心感谢各位参与访谈的学者。
个人简介陈侃理,1982年生于浙江海宁,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副教授,出土文献研究所成员,主要研究秦汉魏晋史、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著有《儒学、数术与政治:灾异的政治文化史》。
在出土文献研究方面,参与北京大学藏秦汉简牍、海昏侯刘贺墓出土《论语》的整理工作,发表的论文有《里耶秦方与“书同文字”》、《序数纪日的产生与通行》、《〈史记〉与〈赵正书〉——历史记忆的战争》、《汉代二千石秩级的分化——从尹湾汉简中的“秩大郡太守”谈起》、《秦汉的岁星与岁阴》等。
01请介绍一下您学习和研究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的经历。
我没有系统学过文献学,古文字更是不入门。
这个访谈大概是需要有人来“掺沙子”,调节调节气氛。
那就谈些在门外徘徊的感受好了。
念研究生时,兴趣主要在思想文化史,特别关心它跟政治的关系,研究的时段最初是魏晋南北朝,后来慢慢前移到秦汉时期。
对我来说,出土文献是研究历史的材料,古文字是解读史料需要克服的障碍,有时也隐伏着解决问题的线索。
当时,主要是“引用”一些出土文献,很少看图版,对古文字学(按照传统的看法,秦汉文字也算不上古文字)可以说毫无了解。
对一般意义上的文献学,倒是很早就有兴趣。
北大的中古史传统强调文献基础扎实。
研一上《通鉴》读书课,导师陈苏镇先生说,读书不能坐着不动,要经常站起来查书,查相关史料,也查字典,不会念、不会解释的字一个也不要放过。
那年又适逢乔秀岩老师来北大,开课讲读《说文》段注。
这样的课在历史学系可以说是“异类”,真是给我打开了一个新天地。
古典文献学中的文献分类与整理古典文献学是一门专门研究文献的学科,旨在通过对古籍文献的分类和整理,系统地研究文献的内容、体例、时代背景等,对历史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
文献分类与整理在古典文献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研究者能够正确理解和把握古籍文献的基础。
首先,古典文献学中的文献分类是根据文献的性质、内容和形式等特点进行的。
根据性质分类,主要分为经典与非经典文献两大类。
经典文献一般是历史上重要的著作,如《论语》《庄子》等;非经典文献则是一些次要的或不被公认为经典的作品,如私人信件、日记等。
根据内容分类,可以将文献分为哲学、历史、文学等各个领域的作品。
而根据形式分类,文献可分为书籍、刻本、手抄本等。
其次,古典文献学中的文献整理是指对文献进行系统性整理和归纳,以便后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研究。
文献整理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因为古籍文献数量繁多且众多版本。
在文献整理的过程中,主要涉及到校勘、梳理、分类、编目等环节。
在古典文献学中,校勘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校勘是指通过对古籍文献的比对研究,还原原始版本的内容和形式。
校勘的目的是消除文献在传抄过程中的误差,还原出最为准确的版本。
通过比较不同版本文献的异同,探寻版本之间的关系,揭示文献的传承与影响。
只有进行了正确的校勘工作,才能确保后人所使用的文献真实可靠。
在文献分类与整理的过程中,梳理文献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任务。
梳理文献的目的是确保各个版本的文献被正确归类,便于研究者的查找和使用。
梳理可以包括对文献的目录、章节、内容等进行整理和整合。
通过梳理,可以清晰地了解古籍文献的体例结构和发展脉络,为后续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此外,编目也是文献分类与整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通过编目,可以将文献内容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类和编号,便于后人查找和引用。
编目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各个版本文献的差异性和特征,以便更准确地进行分类和整理。
编目的规则和体例需要经过深思熟虑,以满足研究者的实际需求。
中国古籍文献的整理理论与方法作者:师宝玉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21期摘要:中国有几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延绵不断的历史,历代形成的古籍之丰富举世无匹。
为了使古籍和古书中涵容的古代文化能更好的传播,就需要对他们进行整理。
系统的介绍古籍文献的校勘和编纂方法以及基本要求,为中国古籍文献整理工作提供依据。
随着现代社会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古籍文献整理也越来越多地依靠计算机,只有采取更现代化的水平,中国古籍整理工作才能更好地为现代科学社会的文化繁荣服务。
关键词:古籍文献;整理;校勘;编纂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1-0235-03从孔夫子整理六经以来两千多年,不知多少学者孜孜从事于古籍文献的整理工作,从一代又一代的实践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学者们逐渐地将古籍整理实践加以概括总结,对古籍文献整理中的各种规律进行研究。
一、古籍文献整理的指导思想古籍管理是一项学术工作,其目的是为了便于人们更好地阅读研究古语文章,从而促进古代文化传播。
孔子删定《诗》、《书》、编制《春秋》,是为了宣扬儒家的思想,实现儒家的社会政治理想。
宋朝的理学家注经,是为了印证与宣传道学的理论。
清朝修四库全书是为了实现文化专制,统一思想,泯灭汉族的民族意识,巩固满族贵族的统治。
我们时代整理古籍同样是为现时服务,为中国的四个现代化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
实现现代化需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吸取全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但首先是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
我们整理古籍的目的和任务,就是要是人们能更好地阅读研究祖先留下来的丰富古籍,从中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营养。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古籍文献整理应当遵循的总方针。
古籍整理工作者有义务通过自己的整理工作向广大读者介绍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东西,有义务尽可能地帮助读者分辨精华和糟粕。
《出土文献与古书形成研究》读书记录目录一、内容简述...............................................21.1 背景介绍...............................................21.2 读书目的和意义.........................................3二、关于出土文献...........................................42.1 出土文献概述...........................................5 2.2 出土文献的种类与特点...................................72.3 出土文献的价值.........................................8三、古书形成研究...........................................93.1 古书形成概述..........................................10 3.2 古书形成的时代背景....................................113.3 古书形成的过程与方式..................................12四、出土文献与古书形成的关系..............................134.1 出土文献对古书形成的影响..............................14 4.2 古书形成中出土文献的运用..............................154.3 出土文献与古书形成的研究方法..........................16五、具体案例分析..........................................185.1 案例一................................................19 5.2 案例二................................................205.3 案例分析总结..........................................21六、出土文献研究与古书整理的现代意义......................226.1 对古籍整理的影响......................................236.2 对历史文化研究的意义..................................256.3 对现代学术研究的影响和启示............................26七、结论..................................................277.1 读书总结..............................................277.2 展望与建议............................................28一、内容简述《出土文献与古书形成研究》是一本专注于探讨古代文献的学术著作,它深入分析了古代文献的形成过程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