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经济法与国家干预的关系
- 格式:docx
- 大小:18.96 KB
- 文档页数:4
市场经济由于自身的缺陷无法解决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等“市场失灵”问题,这在客观上要求国家介入经济生活适度干预经济,克服市场缺陷。
但是,公权力有滥用的风险,国家调节存在失灵的可能,于是经济法应运而生,协调着国家干预与市场经济自由运行的关系,维护着市场经济的效率与秩序。
经济法的国家观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价值诉求当市场的自身缺陷需要国家权力的介入时,国家就通过市场秩序强有力维护者、市场经济活动直接参与者、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制定者的身份保证市场经济的效率和秩序;当国家调节存在失灵可能时,经济法又通过将其定位为市场经济规则遵守者的方式限制公权力的行使,维护市场经济的秩序和效率。
在经济法的调整下,国家不断改进着权力的行使方式,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国家干预,主要是指作为行政机关的政府的干预,其干预的范围又主要是指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
经济法语境中的国家干预,通常是指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公权机关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对社会经济生活施加影响的状态,这种干预就能够在干预主体与干预受体之间产生一种经济职权和经济职责、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的关系,即经济法律关系。
国家干预是一把“双刃剑”。
干预得好,它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反之,就可能导致对经济的损害或者破坏。
当今许多国家的政府干预经济的理念已经而且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
任何一个民选的负责任的政府都在朝着有利于不断满足人们福祉的方向转换其职能,我国政府更是如此,尤其是最近在汶川大地震中我国政府的表现及其行为,更加强了人们对我国政府干预能力的认识和干预有效性的信心。
因此,不应当简单地肯定或者否定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而应当寻求政府干预经济的合理边界。
现在,人们最担心的是政府容易在干预与自由之间走向极端,要么一味地强调干预,要么一味地追求自由,但是,我相信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总是有能力在加强国家干预的呼声和减少国家干预的呼声之中,求得平衡。
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已经是一个势不可挡的趋势,只不过是干预的程度和干预的手段有所不同而已。
国家干预经济自由的法律基础
下文为大家整理带来的国家干预经济自由的法律基础,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国家干预经济自由除了通过宏观调控的手段之外,还有就是通过经济法进行干预,下面让我们看看国家干预经济自由的法律基础是什么?
市场失灵是国家干预经济自由的最合理的依据也是最主要的方式,这得从国家干预和经济自由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两个方面来辩证统一的看。
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很多但是最好的就是法律手段。
经济法也就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
市场的缺陷会让市场产生失灵,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就产生干预需求,干预需求产生干预供给的,而干预供给的法律形式就是经济法,国家通过经济法消除社会的垄断,调节社会的分配,提供社会保障等。
来保证市场的自由和公平。
经济法,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讲,是国家干预经济自由的法律,其以法律形式授权国家可以也应当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从而使得政府以合法的形式介入市场经济生活。
市场交易的原则是诚信公平,但是在市场经济人的互相私利的驱使下。
使市场竞争由自由竞争变成认为操纵的不正当手段的恶性竞争,造成垄断、信息不准确等市场失灵现象,对人民大众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或者生活困扰,这就要求国家通过经济法并运用国家的公共干预市场竞争中的不正当现象,来客服市场失灵的先天不足现象,弥补市场
机制的缺陷和传统法律调整能力不足的现象。
经济法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法律手段之一,是对经济自由进行限制的法律法则,以此来恢复市场竞争的公平与安全,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
所以经济法在执行的过程中,要采取强制性和规范性相结合,经济制裁和奖励相结合,经济法在命令、禁止的同时,还要采取正当的引导和奖励促进作为辅助。
论国家干预与经济法作者:杨鹭[摘要] 经济法最本质的内容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国家干预经济是经济法存在的契机和理由,经济法则为国家干预经济提供了保障和规范。
通过对这一本质的研究,笔者就经济法的定位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经济法;国家干预;定位[中图分类号] DF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4)21-0021-02经济法是我国出现较晚的一个部门法,而且理论研究也显得薄弱。
连经济法的概念、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经济法的价值等基本理论问题都未形成定论。
甚至究竟经济法能否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法被研究、被使用都还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事实上,只要从其本质的角度进行探讨,许多问题都会变得明晰起来。
(一)国家干预与经济法的本质经济法是调整在保障政府有效干预经济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简言之,经济法就是规范国家干预经济行为的法,其最本质、最显著的一点就是国家干预经济。
首先,国家干预经济行为促使经济法产生。
市场固有的缺陷和时有发生的失灵使得国家公权力必须介入经济领域,调整经济管理,维持公平竞争,组织管理性的流转和协作。
而公权力进入经济领域需要得到确认,于是经济法应运而生。
其次,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法律工具。
法律本身就是统治和治理国家的工具。
而经济法则是使得国家干预经济的行为系统化、法制化的工具。
第三,防止国家过度干预是经济法另一个存在价值。
国家介入经济领域本来就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非常手段。
国家只是一个社会组织,更是一个利益主体,有为其利益“寻租”的倾向1。
同时公权力有着天然的扩张性和破坏性,难免不干预过度,背离干预的初衷。
这就需要经济法对其干预行为进行规范。
第四,国家或其代表必须是经济调节法律关系之一方主体。
无论是在宏观调控关系中,在控制垄断与不正当竞争所形成的法律关系中,还是在政府直接投资经营所形成的法律关系中,国家或其代表的参与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具体表现。
试论经济法视野中国家干预与经济自由关系在经济法的框架下,国家干预与经济自由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议题。
经济法旨在平衡市场自由与政府调控,以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国家干预与经济自由的关系,既是对立统一的,又是相互促进的。
一方面,国家干预是经济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市场经济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需要国家进行必要的干预和调控,以纠正市场失灵,维护市场秩序,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国家干预可以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政策指导、宏观调控等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规范和引导,保障经济自由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另一方面,经济自由是经济法的核心价值之一。
经济自由意味着市场主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享有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自主发展的权利。
经济自由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是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经济法要尊重和保护经济自由,为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力和活力。
国家干预与经济自由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国家干预可以弥补市场失灵,保障经济自由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而经济自由则可以激发市场活力,为国家干预提供有效的市场基础。
在经济法的视野下,国家干预与经济自由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微观监管,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试论经济法视野中国家干预与经济自由关系在经济法的框架下,国家干预与经济自由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议题。
经济法旨在平衡市场自由与政府调控,以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国家干预与经济自由的关系,既是对立统一的,又是相互促进的。
一方面,国家干预是经济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市场经济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需要国家进行必要的干预和调控,以纠正市场失灵,维护市场秩序,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国家干预可以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政策指导、宏观调控等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规范和引导,保障经济自由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银企信用FinancialCredit经济法作为一种法律现象,其产生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原因和经济理论、法律文化背景。
尽管经济法律规范的萌芽可以上溯到古罗马法中垄断禁止性法律的出现,然而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的出现则是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近代社会,自然法学的逐渐衰退,导致相应的法律观念发生由个人本位向社会本位的根本性变化,法律应逐渐对个人自由进行限制而保证社会公正的经济法观念应运而生。
如果说传统的个人自由观念与民商法的建立息息相关,而关于社会公正的观念则是经济法赖以产生的理论基础。
这种追求社会整体公正而使用的手段就是国家干预,因为只有国家才能为这种社会整体公正提供有力、有效的干预之源和公权力保障。
可见,经济法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国家干预,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经济运行之法,国家干预是经济法的基本内涵。
如果说为纠正“市场失灵”而进行的国家干预是经济法产生的根本原因,则为匡正“政府失效”而要求政府适度、谨慎干预则是经济法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经济生活需要国家干预,国家干预要适度,而经济法无疑是国家适度、谨慎干预的基本法律保障。
回顾经济法的产生、发展历史,不难看出国家干预是经济法的应有之意。
经济法的产生背景与国家干预经济法作为一种普遍的法律现象之所以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我国产生,除了各国自身特殊的条件和法律自身的发展规律以外,还有许多深层次的原因。
尽管经济法自产生之日起就引起相当激烈的争论,但正如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一样,经济法既然在激烈的论争中依然稳健存在并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就说明那些简单否认经济法存在或认为经济法有挖民商法、行政法墙角而牵强附会存在之嫌等诸多观点不失为一种鲁莽与轻率,也就不攻自破。
不可否认,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产生较晚,理论体系远不成熟,处于急需发展而又理论薄弱的两难境地,但是作为一种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驾以时日,其必将不断走向成熟、完善。
经济法不是一种凭空杜撰的新鲜名词,其产生有着深刻的经济、政治原因和社、法律文化背景,它不是一种偶然的社会现象。
法学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4卷第4期JOURNAL OF CHONG Q I N G UN I V ERSI TY (Social Science Editi on )Vol 114No 142008【主持人语】法律文明史总是反复证明着这样一种规律:法制与社会的运动常常是不以人们对待一些新兴法律现象的态度为转移的。
经济法学作为中国最年轻的部门法学,在经历了备受责难的30年风霜雨雪之后仍然茁壮成长以致成为当今的一门“显学”,这并非一种人为的臆造与学者们的炒作,而是当代法治与社会运动相契合使然。
作为一种撼动着法传统观念和法传统体制的经济法与经济法学的学者们犹如新兴的经济法本身一样,在传统理念的诟病与改革实践的挑战中经受着考验与煎熬。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考验与煎熬中,一批意志坚定者不仅走出了自己的学术之路,也走出了经济法与经济法学的成长之路。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有幸邀请了部分中国著名经济法学家———西南政法大学李昌麒教授、北京大学盛杰民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徐孟洲教授和中山大学程信和教授,借“名家论坛”,披露方家之言,并以此感怀经济法与经济法学充满艰辛与成就的30年!【主持人简介】胡光志(1961-),四川都江堰人,法学博士,重庆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经济法研究。
收稿日期:2008-06-23作者简介:李昌麒(1936-),男,重庆潼南人,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经济法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及“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主要从事经济法学研究。
论经济法语境中的国家干预李昌麒(西南政法大学,重庆 400031)摘要:经济法的基本属性是什么,一直是经济法学研究中的一个争论焦点。
文章通过对国家干预一词的语义解释,论证了国家干预是一个连续的历史过程,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国家干预经济的法律文本解读,阐明了经济法的基本属性是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接着从实证的角度考察了国人受益于国家干预的情形,同时引述了外国学者对中国国家干预绩效的评价,最后提出了完善中国国家干预运行机制的若干构想。
经济法宏观经济调控与计划政府干预的区别经济法是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为了克服市场失灵,保障国民经济的协调、有序发展,由国家制定的需要由国家干预的具有全局性和社会公共性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即“需要国家干预论”,也称“适当干预论”。
国家作为外部力量,从整体利益出发,在统筹规划、制定实施政策、信息指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等活动中与不同性质的经济个体发生的调控关系。
家对经济个体的内部的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调控。
国家对经济个体在进行计划、指挥、监督和调节等活动中与其组织机构和成员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调控。
其目的在于优化经济个体(主要是企业)的内部结构,实现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完善计划、生产、劳动、质量、成本、财务等管理体系。
所谓宏观调控,是指国家为满足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要求,保障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总量平衡而对市场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进行宏观调控,既是我国经济工作经验教训的总结,又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需要。
实践已证明,市场是资源配置最有效、最佳的手段。
但是市场调节本身并不是万能的,它有许多缺陷。
例如,它不能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完全统一;它不可能自觉地防止不正当竞争和垄断;它不能实现社会收入公平分配等。
因此,这就需要国家进行宏观调控,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限制其负面作用。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以间接手段为主,直接手段为辅,它主要通过经济政策、经济杠杆和经济法律、法规,充分尊重价值规律和市场供求关系来实现。
宏观调控关系的内容主要包括计划调控关系、投资调控关系、财税调控关系、金融调控关系和其它宏观调控关系。
国家适度干预原则是体现经济法本质特征的原则。
我国实行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法制经济,是在国家宏观调控和依法进行干预下的市场经济,不是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即政府和政府部门的经济管理行为应当在法定权限内依照法定程序实施。
分析经济法与国家干预的关系
分析经济法与国家干预的关系
引言:法律法规在一些现代化的市场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因为现在因为市场一些自身并不完全可靠的调解机制缺陷,国家对经济自由的干预,会从全局大方向掌握,从而促进经济快速发展,让国家干预和经济自由之间做到相辅相成,才能更加快速有效的促进经济的发展。
经济法是一门独立的法律,跟国家干预是一样的都属于比较高级的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而存在。
接下来我会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关于经济法以及国家干预经济的所有相关问题以及含义。
一、简述一下关于国家干预的事情
我先为大家介绍一下国家干预的历史演变。
其实我们现在所谓的国家干预是根据经济自由的理念慢慢演化而来的。
大概上是历经了经济自由理念、国家是否干预经济自由理念、经济自由和国家干预相互结合理念等几个阶段。
本文由毕业论文网收集整理在经济自由的时期还是处在资本主义的掌控下,然后由资本主义的一些国家发布了一些用来干预经济自由的法律。
随之而来的还有英国提出的“经济自由主义”。
其实早就有理论说人是为了追求自我利益的经济人,在生产越来越社会化,各个阶层的分工不同不断加深,各种冲突一直不断出现。
到了20世纪的30年代根据经济市场一些机制所存在的缺陷,凯恩斯对市场经济方面提出了应该具备“有形之手”,其实说白了就是应该制定一些固有的法律法规来扼制经济市场上的一些不好的方面。
通过这样做,国家干预经济自由理论被逐
渐推上了最高峰。
到了70年代以后,经济逐渐衰退、失业人员越来越多、一些通货膨胀问题极为严重,这就导致经济自由理念重新占领一些地位。
其次我再为大家简单叙述一下国家干预经济的大概含义。
其实所谓的国家干预经济,指的就是由国家的一些机构,来决策和指导经济社会的一些活动,这其中包括了介入经济、调节经济和控制经济等内容,将政府对经济自由的干预和间接干预经济自由作为主调,这样不仅有法律手段,同时还具备行政手段。
其实即使是国家干预经济,也是存在很多缺陷的,比如缺位对经济干预的不足,或者是越位对经济干预又有点过度。
前者其实就是指调空的一些方法不太恰当,而且力度不够大、手段也比较少而造成了不能控制市场失灵的一些现象;后者则是指干预经济的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应该被干预的范围,从而扼制了市场经济正常运行,这就导致经常会出现一些经济情况比较恶劣的现象。
因此,国家干预开始出现了“适度干预”,与此同时还需要价值方面的规律性和货币的流通性以及社会经济在生产的发展一起起到作用。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可以清楚的明白国家干预经济自由也是存在一些问题和漏洞的,只有当我们做出了一些比较正确地调整之后,才可弥补种种不足。
二、简述经济法相关的事情
第一点,经济法所存在的必要性。
如果没有经济法的村在,那么将会出现“市场失灵”这一现象,而这一现象将会导致一些特别严重的问题,从而致使经济方面的一些优化功能根本无法完全
体现出来,这就会出现一些特别混乱的现象。
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市场经济的不完全性和市场经济并不普遍以及信息情况出现失灵现象等等。
想要治疗这种“市场经济失灵”就相应出现了我们现在所谓的经济法。
第二点,经济法所具备的含义。
经济法的发展其实是作为一个独门法律部门产生的标志。
在我国现有的经济法可谓是“百家争鸣”,主要存在的关灯是要有调节经济理论、协调经济理论和管理经济理论以及国家对经济干预理论等等。
有人认为经济法是为了让国家客服市场经济调节的局限性所专门制定的,必须应该让国家干预经济具有一些全局性。
经济法并不和行政法相同,经济法是以“社会本位”为中心指导思想,用来维护的是社会共同的利益,保障各个阶层人员在经济法中收到同等利益的对待。
三、简述经济法与国家干预经济之间的关系
第一层关系是经济法其实可以说是作为了国家干预经济一项非常重要的法律表现形式。
其实各个国家对于经济干预的手段并不都是相同的、单一的,我国就运用了社会经济、行政法规、社会政策等一系列的方法。
社会经济的一些手段其实就是指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实现的一些规定,但是还不能被称作法律法规。
第二层关系是经济法也可被称作是干涉“国家干预经济”的法律法规。
虽然国家干预经济可以暂时克服“市场失灵”的一些弊端,但同时他也会产生一些没有效果的干预,甚至是会产生过度干预。
不仅如此,更有一些官僚主义的欺压、政策思
想的之后、生产效率的地下等多种失灵现象。
政府干预经济是作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因为本来所谓的政府也不过是由普通的人物成员组成的,所以这样的机构也都还是具备这经济成员的特点以及性格特征,这样做出来的一些决策就有可能是会损坏公众利益的,所以当经济法在被人们执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时候,还应该反过来干涉“国家干预经济”,致使政府干预经济和干预政府做到步调一致,才能达到共赢。
总结:通过上面我所讲述的这些关于经济法和国家干预的一些事情,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结论:经济法和国家干预经济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我们必须重视经济法对应国家干预经济的一些法制法规,根据经济法以及国家干预经济之间相互结合,产生一些更加有用的功能,这样做,不单单只是为了适应现在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变的社会经济格局,更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各个国家之间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公共的利益,更能促进社会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