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的流行病学现状和预防
- 格式:pdf
- 大小:1.99 MB
- 文档页数:15
宫颈癌诊治指南一、流行病学宫颈癌是全球妇女中仅次于乳腺癌和结直肠癌的第3个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发展中国家是仅次于乳腺癌居第2位常见的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
2008年全球估计新发宫颈癌病例52.98万,死亡病例25.51万人,其中85%新发病例在发展中国家(Jemal,2011)。
随着宫颈癌筛查的开展,发达国家宫颈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明显下降。
宫颈癌的发病率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我国宫颈癌分布主要在中部地区,农村高于城市,山区高于平原,全国高发区有江西铜鼓,湖北五峰,陕西略阳。
粗略估算欧盟国家妇女每年宫颈癌发病率13.2/100000,而病死率为5.9/100000。
每年世界范围内的宫颈癌新增病例近500000,死亡274000。
宫颈癌是造成妇女死亡的第三大常见原因。
通常在发展中国家开展对妇女的筛查和治疗较困难,所以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宫颈癌的病死率是发达国家的10倍,而且每年新发病例的80%都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即使数据是从参加筛査的患者得到的,但大多数欧盟国家的筛查能力还是很令人满意的,各种筛查项目的覆盖率从10%~79%不等,均小于80%。
1.2 危险因素近来有证据表明:初次性生活过早和早年分娩都是发展中国家妇女发生宫颈癌的危险因素。
与宫颈癌相关的其它高危因素有:1. 性行为:过早开始性生活,多个性伴侣;2. 月经及分娩因素:经期卫生不良,经期延长,早婚,早育,多产等;3. 性传播疾病导致的宫颈炎症对宫颈的长期刺激; 4. 吸烟:摄入尼古丁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影响对HPV感染的清除,导致宫颈癌特别是鳞癌的风险增加; 5. 长期服用口服避孕药:服用口服避孕药8年以上宫颈癌特别是腺癌的风险增加两倍; 6. 免疫缺陷与抑制:HIV感染导致免疫缺陷和器官移植术后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导致宫颈癌的发生率升高; 7. 其它病毒感染:疱疹病毒II型(HSV-II)与宫颈癌病因的联系不能排除。
1.3 发病原因通过性传播的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持续感染实际上是所有宫颈癌的发病原因。
2024宫颈癌预防攻略宫颈癌(Cervica1Carcinoma,CC)发病率位列女性癌症第4位,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第2位。
2023年全球新发宫颈癌约60.4万人,占女性总体癌症的6.5%,发病率为15.6/10万,死亡率排女性癌症第4位,死亡人数34.2万。
据统计,HPV疫苗接种和宫颈癌筛查普及率高的国家,其发病率明显下降。
而在全球欠发达国家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是发达国家的1.7倍与2.4倍。
宫颈癌是我国最常见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2015年中国肿瘤发病登记报告显示:宫颈癌新发病11.1万,发病率16.56/10万,死亡病例3.4万。
在我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晚期宫颈癌发病率仍较高,是导致宫颈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大多数宫颈癌发生主要由HPV感染引起。
因此,宫颈癌有效的一级预防和筛查是预防浸润性宫颈癌的重要策略。
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治疗和放疗,化疗广泛用于与手术、放疗联合的整合治疗以及晚期复发性宫颈癌的治疗。
目前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及其联合治疗可用于复发或转移宫颈癌的全身系统性治疗。
预防策略1、一级预防一级预防包括HPV疫苗和健康教育,是宫颈癌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目前,尚无任何一种方法可以替代HPV疫苗预防HPV感染相关宫颈癌,已有的经验表明,9~14岁女孩接受HPV疫苗接种效率更高。
HPV疫苗不满足需求、公众健康意识不足及价格因素是导致我国疫苗接种率低的重要原因。
2、二级预防宫颈癌筛查是宫颈癌重要的二级预防措施,宫颈细胞学筛查及HPV检查的宫颈癌筛查是发现宫颈癌癌前病变的重要手段。
我国开展农村妇女宫颈癌免费检查,十余年间不断累积经验,优化技术与筛查管理流程,逐步扩大受益人群覆盖范围并取得良好效果。
但国内大多数地区妇女仍只接受机会性筛查。
3、三级预防可分为宫颈上皮内病变治疗与管理和宫颈癌治疗,规范化的宫颈上皮内病变诊疗和随访管理是影响其转归的重要因素,宫颈癌癌前病变分为高级别和低级别病变,根据HPV感染型别或有无HPV感染进行分类管理、治疗与随访。
第1篇一、引言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宫颈癌的早期筛查和预防措施得到了广泛关注。
本报告通过对最新宫颈癌数据分析,旨在揭示宫颈癌的流行病学特征、风险因素、诊断和治疗现状,为我国宫颈癌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宫颈癌的流行病学特征1. 发病率与死亡率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每年约有50万新发宫颈癌病例,每年约有30万女性死于宫颈癌。
在我国,宫颈癌的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每年新发病例约10万,死亡病例约3万。
2. 年龄分布宫颈癌的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近年来,我国宫颈癌的平均发病年龄为52岁,较以往有所下降。
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宫颈癌年轻患者比例有所上升,35岁以下女性宫颈癌发病率逐年上升。
3. 地域分布宫颈癌的发病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
我国宫颈癌高发地区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尤其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医疗条件较差的地区。
此外,宫颈癌在北方地区的发病率高于南方地区。
三、宫颈癌的风险因素1. 性传播感染性传播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
其中,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最为重要的风险因素。
研究表明,90%以上的宫颈癌与HPV感染有关。
2. 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增加宫颈癌的发病风险。
吸烟者宫颈癌的发病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3倍,饮酒者宫颈癌的发病风险是不饮酒者的1.5倍。
3. 妇科疾病妇科疾病,如慢性宫颈炎、宫颈糜烂等,会增加宫颈癌的发病风险。
此外,多次妊娠、早产、人流等不良生育史也是宫颈癌的重要风险因素。
4. 遗传因素家族遗传史、遗传易感基因等遗传因素也会增加宫颈癌的发病风险。
四、宫颈癌的诊断与治疗现状1. 诊断宫颈癌的早期诊断对于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宫颈癌的筛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宫颈细胞学检查:包括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和液基细胞学检查。
(2)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通过检测HPV感染情况,评估宫颈癌的发病风险。
宫颈癌的流行病学趋势前言宫颈癌是人类恶性肿瘤中唯一可知病因的恶性肿瘤。
有研究显示,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病因[1],HPV疫苗的成功研发表明宫颈癌将成为第一个通过注射、筛查、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来消除的恶性肿瘤[2]。
但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并没有明显的下降。
有研究数据显示,宫颈癌是全球女性恶性肿瘤中第4位高发恶性肿瘤,仅次于乳腺癌、结直肠癌和肺癌,在男女合计全部恶性肿瘤中排名第8位[3]。
据估计,2018年全球约有宫颈癌新发病例57万,占所有恶性肿瘤发病例数的3.15%;死亡病例约31万,占全部恶性肿瘤总死亡人数的3.26%[3]。
宫颈癌是中国女性第6位常见恶性肿瘤,2015年全国新发宫颈癌病例11.1万,占全部恶性肿瘤的2.83%;宫颈癌死亡病例约为3.4万,占所有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的1.45%[4]。
本文通过整理汇总宫颈癌的流行病学情况,为宫颈癌的预防和控制提供数据参考。
1.宫颈癌发病和死亡情况:有研究显示,2018年全球女性宫颈癌发病约569847例,粗发病率为15.1/10万,世界标化发病率为13.1/10万,构成比为6.61%,仅次于乳腺癌、结直肠癌和肺癌;死亡约31365例,粗死亡率为8.2/10万,世界标化死亡率为6.9/10万,构成比为7.47%,仅次于乳腺癌、肺癌和结直肠癌[3]。
我国研究显示,2015年中国女性宫颈癌发病约11.1万例,粗发病率为16.56/10万,世界标化发病率为10.86/10万,构成比为6.24%;死亡3.4万例,粗死亡率为5.04/10万,世界标化死亡率为3.15/10万,构成比为3.96%,宫颈癌为女性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的常见恶性肿瘤[4]。
中国女性宫颈癌粗发病率是全球的1.10倍(分别为16.56/10万和15.1/10万),标化后宫颈癌粗发病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分别为10.86/10万和13.1/10万);中国女性宫颈癌死亡率低于全球水平(分别为5.04/10万和8.2/10万)[4]。
宫颈癌的高危因素和预防研究进展[摘要]:宫颈癌是严重威胁广大女性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存在明显的区域、人种等差异,在发展中国家位居女性恶性肿瘤之首。
病毒感染、性行为、早产多产等因素导致近年来宫颈癌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
目前,预防宫颈癌的最有效措施包括HPV疫苗及早期筛查发现宫颈病变。
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 avirus,HPV )持续感染是导致宫颈癌发生的主要因素,因此WHO建议全球实施HPV疫苗的推广。
通过开展适宜的筛查技术提高了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的早期发现率,从而降低了宫颈癌的发生率,全球各国通过不断加强完善宫颈癌前筛查三级预防体系,宫颈癌有望逐渐被人类消灭。
[关键词]:宫颈癌;宫颈癌前状态;高危因素;三级预防。
[中图分类号] C320.3110宫颈癌(cervical cancer,CC)是目前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2020年,全球估计有60.4万例女性诊断宫颈癌,其中约一半死于宫颈癌。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2020年全国癌症中心年度工作报告》显示宫颈癌是我国女性高发癌症的第6大高发肿瘤,且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及年轻化趋势,因此对该疾病的防控至关重要[1]。
2021年WHO发布了《世界卫生组织子宫颈癌癌前病变筛查和治疗指南(第2版)》[2],对宫颈癌高度重视,以指导临床工作。
宫颈癌预防筛查的社会经济效益大于治疗的效益,其发展过程就是一个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正是由于这个过程,宫颈癌的预防筛查显得尤为重要,一些发达国家已经通过宫颈癌的筛查预防使宫颈癌发病率下降50%。
本文拟就宫颈癌的高危因素及宫颈癌的预防进展做一综述。
1.宫颈癌的高危因素随着经济发展,个体性行为方式及思想的改变,导致性生活混乱、早孕、多育、遗传,口服避孕药,人口流动性增大,不良的生活习惯等,使宫颈癌的危险暴露因素增加,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大部分国家出现宫颈癌高发于经济地位低及文化程度低的妇女,另外与口服避孕药和免疫抑制,与患阴茎癌及其他生殖器肿瘤或其性伴侣有宫颈病变的高危男性性接触等因素有关。
宫颈癌治疗的现状及问题:从临床指南到真实世界研究一、概述宫颈癌,作为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和死亡病例在全球女性肿瘤中占据显著地位。
根据国际癌症研究中心GLOBOCAN 2020数据库的数据,无论是发病病例还是死亡病例,宫颈癌均居全球女性肿瘤的第四位。
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宫颈癌的发病率在5569岁达到高峰,成为女性健康的重大威胁。
宫颈癌的早期预防、诊断和规范化治疗成为了减少其发病和死亡病例数的重要措施。
在治疗方面,宫颈癌的治疗方法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临床研究的深入,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早期宫颈癌的治疗主要依赖于手术切除,其中广泛的全子宫切除术配合盆腔淋巴结清除术是最主要的手术方法。
对于中晚期宫颈癌,治疗策略则转向放化疗为主,结合中医药治疗,以期达到增效减毒的效果。
尽管治疗手段不断更新,宫颈癌的治疗现状仍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
在真实世界研究中,宫颈癌的诊断和治疗存在许多争议和待改进之处。
例如,宫颈癌的分期诊断在实践中仍不够精准,需要依赖更精确的影像学和病理学手段来提高分期的准确性。
对于中晚期宫颈癌的治疗,如何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如何平衡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以及如何减少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等问题,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宫颈癌的流行病学特点宫颈癌,作为全球第三大常见肿瘤,约占世界癌症的10,在女性中的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成为全球第二常见的恶性肿瘤。
而在我国,这一恶性肿瘤更是妇女群体中的首要杀手。
其流行病学特点主要表现为两大方面。
从发病年龄来看,宫颈癌在我国以中老年人为主要发病人群。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地区呈现年轻化趋势,其年龄分布呈现出双峰状,即3539岁和6064岁这两个年龄段发病率较高,平均年龄为2岁。
原位癌的高发年龄为3034岁,比浸润癌早20余年。
值得注意的是,近50年来,我国宫颈癌的发病年龄逐渐降低,这部分患者往往早年开始性生活,有多个性伴侣,吸烟,口服避孕药等因素可能与其发病年龄降低有关。
宫颈癌是一种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给女性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增强女性对宫颈癌的预防和健康知识,我们举办了宫颈癌疾病危害与预防健康知识讲座。
在本次讲座中,我们邀请了专业的医生和健康专家为大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讲解,接下来我们将对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女性朋友了解并预防宫颈癌疾病。
一、宫颈癌的疾病危害1. 宫颈癌的发病原因宫颈癌主要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其中HPV16和HPV18型别是最常见的致病病毒。
长期烟草、酗酒、多个性伴侣等行为也会增加宫颈癌的发病风险。
2. 宫颈癌的症状宫颈癌早期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可能出现异常阴道流血、痛经、白带异常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3. 宫颈癌的危害宫颈癌对女性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二、宫颈癌的预防健康知识1. HPV疫苗接种HPV疫苗是预防宫颈癌的有效手段,建议芳龄在9~45岁的女性接种HPV疫苗,尤其是未有性行为的青少年女性。
疫苗接种可以减少HPV感染的风险,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
2. 定期宫颈癌筛查定期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常规的“子宫颈涂片”),可以早期发现宫颈病变或恶性肿瘤的迹象,及时进行干预治疗,提高治愈率。
3. 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多个性伴侣、增强体育锻炼、均衡饮食等,能够有效降低宫颈癌的发病风险。
三、讲座小结本次宫颈癌疾病危害与预防健康知识讲座,对宫颈癌的疾病危害和预防健康知识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使参会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了宫颈癌的相关知识,提高了预防意识,学会了正确的预防措施。
希望通过本次讲座,能够帮助更多的女性朋友提高对宫颈癌疾病的认识,加强自我保健,保持身心健康。
我们也希望借此机会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女性健康问题,共同努力为女性的健康保驾护航。
四、宫颈癌治疗方法和医疗保健建议1. 宫颈癌的治疗方法宫颈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多种手段。
中国大陆13年宫颈癌临床流行病学大数据评价一、本文概述宫颈癌,作为一种严重影响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为了深入理解我国宫颈癌的流行病学特征,探究其发展趋势,并为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对中国大陆近13年的宫颈癌临床流行病学大数据进行了系统性的评价和分析。
通过收集全国范围内的宫颈癌临床流行病学数据,我们深入剖析了宫颈癌的发病率、年龄分布、地域差异、病理类型以及治疗效果等方面的信息。
本研究不仅反映了我国宫颈癌流行趋势的变化,也为临床医生和公共卫生决策者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
本文也揭示了我国宫颈癌防控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如筛查普及率不足、早期诊断困难、治疗资源不均等。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数据的分析和解读,引起社会各界对宫颈癌防治工作的高度重视,共同推动宫颈癌防控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详细阐述宫颈癌流行病学数据的来源、处理方法,以及具体的分析结果。
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宫颈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准确和有效的策略,为推动我国宫颈癌防治工作的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二、材料与方法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国大陆13年间宫颈癌临床流行病学的大数据进行评价,以揭示宫颈癌的流行趋势、影响因素以及防控策略的有效性。
研究材料主要来源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各大医院的宫颈癌登记系统,涵盖了宫颈癌的发病率、死亡率、年龄分布、地区分布、病理类型、临床分期以及治疗方法等关键信息。
在数据收集过程中,我们采用了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质量控制方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我们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回归分析等,以揭示宫颈癌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影响因素。
在研究方法上,我们采用了回顾性队列研究的设计,通过对宫颈癌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探讨宫颈癌的发病趋势、影响因素以及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
我们还结合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对宫颈癌的流行病学特征、防控策略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常见妇科三大恶性肿瘤的流行及疾病负担研究现状一、本文概述妇科恶性肿瘤是全球女性健康的重大威胁,其中乳腺癌、宫颈癌和卵巢癌更是妇科领域最为常见的三大恶性肿瘤。
这些疾病不仅严重影响了女性的生活质量,也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
本文旨在综述乳腺癌、宫颈癌和卵巢癌的流行病学特征、疾病负担以及当前的研究现状,以期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为全球女性健康事业的进步贡献力量。
本文首先将对三大妇科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包括发病率、死亡率、年龄分布、地理分布等方面的数据,以揭示这些疾病的流行趋势和影响因素。
接着,文章将探讨这些疾病给社会带来的经济负担、心理负担以及对患者家庭的影响,全面分析妇科恶性肿瘤的疾病负担。
本文还将综述当前针对这三大妇科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包括病因学研究、诊断技术进步、治疗策略更新等方面,以期为未来的研究和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妇科三大恶性肿瘤概述妇科恶性肿瘤是全球范围内女性健康的重要威胁。
其中,乳腺癌、宫颈癌和卵巢癌被誉为妇科三大恶性肿瘤,它们不仅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同时也伴随着较高的死亡率。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每年新增病例约200万,死亡病例约60万。
乳腺癌的发病率与年龄、遗传、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且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不断提高,但仍有部分患者面临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宫颈癌是女性生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全球新增病例约50万,死亡病例约30万。
宫颈癌的发生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密切相关,通过早期筛查和HPV疫苗接种,可以有效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然而,由于部分地区医疗资源有限,宫颈癌的筛查和防治工作仍面临挑战。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器官中较为少见的恶性肿瘤,但其死亡率却相对较高。
每年全球新增病例约20万,死亡病例约15万。
卵巢癌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往往难以发现,因此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晚期,治疗难度较大。
第1篇一、引言宫颈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女性的生命健康。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宫颈癌的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报告通过对宫颈癌现状的数据分析,旨在揭示我国宫颈癌的发病趋势、防治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为相关部门制定防治策略提供参考。
二、宫颈癌发病现状1. 发病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每年约有57万新发宫颈癌病例,其中约33.3万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在我国,宫颈癌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大死因。
据统计,2018年我国宫颈癌新发病例约为11.5万,死亡病例约为5.3万。
2. 年龄分布宫颈癌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5-55岁,但近年来,年轻女性的发病率有所上升。
据统计,我国宫颈癌患者中,35岁以下的比例逐年增加。
3. 地域分布宫颈癌发病地域分布不均,城市地区发病率高于农村地区。
这与城市女性生活方式、性观念、医疗资源等因素有关。
三、宫颈癌防治现状1. 预防策略(1)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女性对宫颈癌的认识,普及宫颈癌的预防知识。
(2)推广宫颈癌筛查:提倡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3)疫苗接种:推广HPV疫苗接种,降低宫颈癌发病率。
2. 治疗策略(1)手术治疗:适用于早期宫颈癌患者,如子宫切除术、子宫颈锥切术等。
(2)放疗:适用于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可单独使用或与化疗联合使用。
(3)化疗:适用于晚期宫颈癌患者,可单独使用或与放疗联合使用。
四、宫颈癌防治存在的问题1. 宫颈癌筛查率低:由于缺乏有效的宣传和推广,宫颈癌筛查在我国尚未得到广泛开展,导致早期发现率低。
2. 医疗资源不均衡:城市与农村地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导致宫颈癌防治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3. 宫颈癌防治知识普及不足:部分女性对宫颈癌的认识不足,导致防治意识淡薄。
4. HPV疫苗接种率低:HPV疫苗在我国尚未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导致接种率较低。
五、建议与展望1. 加强宫颈癌筛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宫颈癌筛查率,降低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
甘肃医药2020年39卷第12期Gansu Medical Journal ,2020,Vol.39,No.12宫颈癌是威胁女性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受经济水平、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分布和流行趋势也呈现显著的变化。
本文通过对近期国内外及我国一些地区宫颈癌流行病学现状及防治措施进行分析,以期对“健康中国”战略下的宫颈癌预防控制各环节的推动及防控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1宫颈癌的流行现状1.1宫颈癌在恶性肿瘤中的顺位和占比2018年全球有810万癌症新发病例和970万癌症死亡病例,其中宫颈癌就占到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3.2%,新发病例57万例,死亡31万例。
在全球女性恶性肿瘤中,宫颈癌发病和死亡均居第4位,分别占到女性恶性肿瘤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的6.6%和7.5%[1]。
2015年我国共有新发恶性肿瘤932.9万例,死亡233.8万例。
宫颈癌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的第6位,占到全部恶性肿瘤的11.1%;死亡居第8位,占全部女性恶性肿瘤的3.4%[2]。
1.2宫颈癌的地区分布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
2008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宫颈癌发病与死亡例数分别占全世界的86%与88%[3]。
Globocan2012年的数据显示,有超过85%(44.5万例)的宫颈癌新发病例发生在欠发达地区[4]。
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东南亚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尤其是南部非洲(斯威士兰,发病率最高),东非(马拉维,死亡率最高)和西非(几内亚,布基纳法索和马里),比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西亚(沙特阿拉伯和伊拉克)要高7至10倍[1]。
我国宫颈癌发病和死亡水平均处于国际中等水平,高于北美国家,低于东南亚国家。
在我国宫颈癌发病和死亡均呈现中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山区高于平原、农村高于城市的特点[6]。
第二次死因调查结果显示:甘肃省宫颈癌死亡率(11.88/10万)居全国前列,而其所辖的陇南市武都区(原为武都县)为36.15/10万,比全国平均死亡率(3.23/10万)高出11.2倍,居全国之首[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