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语义..
- 格式:ppt
- 大小:299.50 KB
- 文档页数:58
语言学纲要第五章语义和语用
《语言学纲要》是叶蜚声、徐通锵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年出版的图书。
其中,第五章语义和语用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五章首先介绍了词汇和词义,包括词和词汇、词的词汇意义、词义的概括性、词义的构成等内容;其次,介绍了词义的各种关系,包括一词多义、同义词、反义词等;再次,介绍了句义和句子的语义结构,包括句子的意义、句子的语义结构、句义和词义的关系等;最后,介绍了语用,包括语境、语境对词义的影响、句子的语用意义、话题和说明、焦点和预设等内容。
第五章主要探讨了语言中词汇和词义的关系,以及句义和句子的语义结构,同时也介绍了语境和语用对词义和句子意义的影响。
第五章语义和语用语言的意义分为两个层次:一、涉及语言形式如何与它所指代的现实世界发生联系,即语言符号以及符号的组合与现实世界、人类经验的关系。
——语义学(词义、句义)二、涉及语言与使用者的关系,说话人具体运用语言时所要表达的交际目的,即涉及语言形式与语境,特别是与语境中说话者的关系。
——语用学第一节词汇一、词汇的概念及特点1、概念:词汇是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成语等固定短语的总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
2、特点:结构的凝固性(不能随意增删改动或改变词序)和意义的整体性。
3、分类:可以分为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
二、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04)(08)1、基本词汇是语言中词汇的核心部分,它和语言中的语法一起构成语言的基础。
基本词汇是指语言中产生较早而又比较稳定的、使用频率高的词,为全民所理解。
基本词汇所标记的概念,大多是与人类生存和人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现象和行为,其特点是:稳固性、能产性、全民常用性。
2、一般词汇是词汇中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汇。
其特点是:开放性、非稳固性、非普遍性、非能产性。
一般词汇所包含的词数量大、成分杂、变化快。
一般说来,新词、古语词、外来词、方言词、行业用语、科技术语、方言俚语等都属于一般词汇。
社会的变化发展首先会在一般词汇中得到反映。
3、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的关系:(1)派生关系:一般词汇中的词多是由基本词汇中的词派生的。
(2)转化关系:一方面,一般词汇随着社会的发展,所表示的事物或概念在较长的历史时期与人类社会日益密切变成基本词汇;另一方面,基本词汇也会随着社会发展其所指示的现象或概念与人类社会的联系不再密切从而退出一般基本词汇,变成一般词汇。
4、区分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的意义:(1)研究语言的历史:基本词汇和语法是语言的基础,具有较强的稳固性,基本词汇是判定亲属语言的重要依据,区分二者,有利于探索词汇及语言的发展。
(2)有利于进行语文教学:基本词汇是语言词汇的核心,构词能力强,一般词汇中大量的词语都是以基本词汇为材料构成的,学习一种语言,应首先学习它的基本词汇,牢固掌握基本词汇就等于掌握了整个词汇的主干。
第五章语义和语用一、词汇和词义(一)基本词和一般词基本词:一种词汇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部分。
特点:1. 全民常用;2. 稳固性;3. 构词能力强。
(有些基本词没有构词能力,如:表示语法关系的虚词:的、地、得、吗、啊等。
表示指称的代词,如:你、我、他。
基本词汇三个特点之间的关系: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一般词:词汇系统中除了基本词汇以外的所有词汇。
(二)词的词汇意义(词义)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
词义是语言得以存在的基础。
词义的特征:一方面是以现实为基础,对现实现象作概括的反映;另一方面,词义往往带有人的主观态度、主观评价色彩。
词义包括理性意义和附加色彩。
理性意义:词义的核心部分,是所有词都具有的,是整个词义的基础。
附加色彩:除理性意义之外表示人们的主观态度和评价的意义。
理性意义比较稳固,附加色彩容易变化。
“天堂、地狱、神、鬼”之类的词虽然是主观臆造的,但其形成仍然具有现实基础。
(三)词义的概括性词义对客观现实现象的概括反映,它不是反映个别的具体的事物的特征,而是反映同一类事物现象的共同特征。
任何词都是在概括。
词义的概括性把纷繁的客观现象化简了,获得了以简驭繁的功效。
词义概括性的特征:一般性、模糊性、全民性。
一般性:词义是从特殊的具体的对象事物中抽象出来的,舍弃了个别的具体事物的特点,反映的是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一般性特点。
模糊性:指人们认识中产生的关于客观事物的边界、状态的不确定性。
词义不是对客观现实的细致反映,而是大致的反映。
产生模糊性的原因:一方面,客观事物是连续不断运动的,难以切割,人们要认识它、把握它,就只能省略一些环节,使之变得相对清晰明确。
另一方面,因为人的个性上的差异,人们的认知水平、心理、态度、爱好及所处的环境都有所不同,对事物的看法并不都一致,很难有一致的标准。
“我们能分清好坏,但是我们分不清好和坏的界线。
”模糊性主要表现在概念的边沿区域,在中心区域概念的区别还是清楚的。
第五章语言的表达内容──语义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语素、词语、词组和句子等语言单位的定义以及具有的意义;了解语音、语汇和语法这三个语言要素的意义第一节语义概说一、什么是语义1、定义:语义指的是“语言的意义”,是语言形式的表达内容2、语义所包括的内容:(1)语汇意义:实词和固定短语所表达的意义语法意义:虚词、语序、形态、句调等所表达的意义。
(2)言内之意:一般的、稳定的意义言外之意:个别的、临时的意义如:今天天气很热(3)理性意义:表达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事物和现象的认识非理性意义:表达人们的主观情感、态度及语体风格如:你真讨厌二、语义的性质★(1)概括性:人们可以从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使一类事物区别于他类事物的特征,同时舍弃同类事物之间的各种差别。
如:笔(2)模糊性:模糊性是指词义所反映的对象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而没有明确的界线。
如:土豪、中午。
(3)民族性:由于不同的民族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同,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及分类也存在差异,因而不同语言的语义也会有所不同。
如:龙:中国的龙是一种吉祥的动物;而西方的dragon是一种危害人间的怪物。
三、语义在语言系统中的地位1、要不要研究语义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彼此密不可分,互相不能取代,强调语言研究中形式和意义的“结合”2、怎样研究语义:研究各种语言片段表示的语汇意义和语段意义第二节词语的意义一、词义的构成要素1、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1)理性意义:是人们对主观世界事物的反映,而且是概括性的反映如:山、河、神仙、天堂(2)非理性意义:附着在词的理性意义之上的,因而又叫做词义的附加色彩。
主要表现为: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2、语素义(1)单纯词:词义=语素义,单纯词由一个语素构词如:书(2)合成词:①词义=语素义+语素义如:皮包②词义并不能从其构成语素义推导而来如:针线3、义项★(1)定义:义项是词典释义的最小单位。
一个词有几个义项,根据词所反映的对象的多少来决定的如:凉:①温度低。
《语言学概论》第五章語義和語用第五章語義和語用语义是以语音形式表达的各级语言单位所包含的意义,以及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意义。
语言意义:语言系统中固有的意义是抽象的、概括的、相对稳定的,不受语境和语境的影响。
语用意义:指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所表达的特定的、暂时的、隐含的意义。
第一节词汇和词义一词和词汇词是语言中可以自由使用的最小符号,是语法结构中最重要的语法单位。
词汇是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成语等固定用语的总汇,具有全民常用性、稳固性、能产性。
一般词汇语言词汇中除了基本词汇以外的词,包括新词、古词、外来词、行业用语、科技术语、方言俚语等,其特点为:数量大,成分杂,变化快。
二词的词汇意义1概念意义也称词的“理性意义”,它是词义的核心,指说一种语言的人在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中形成的共同的主观映像,是认知的成果。
它这包含三个方面:1它是对现实世界中各种现象的分类和概括反映;2它对于说一种语言的所有人来说是共同的;3它必须与某种语言的特定声音相结合。
2色彩意义也称词的“修辞意义”,是指以理性意义为基础附加上人们的主观态度的意义,包括感情色彩、形象色彩、语体色彩、联想色彩。
a感情色彩:是指说话者对所谈对象的主观感情评价和态度。
有褒、贬、中性之分。
b形象意义:词在获得理性意义的同时,还往往因对对象的描绘而具有某种形象感。
①内部形式比较生动的复合词;②拟声、绘色、摹状的词;③具有比喻义的词。
c语体意义:词用于不同的语体时所产生的一种附加意义。
d联想意义:通过理性意义或语音中介的联想而产生的,大多具有民族特点。
3搭配意义一个词经常与一些词组合而不与另一些词搭配,这种由于组合关系而产生的意义叫搭配意义。
三词义的概括性1一般。
在复合词的词义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在词义的泛化中,把特殊复杂的东西变成一般简单的东西。
2模糊性。
一个词的意义所指的现象有一个大致的范围,它还必须包含能区别于其他现象的特征,但往往没有明确的界限。
3全民性。
普通语言学概要第五章语义第五章语义6学时第一节词义一词和词义(一)什么是词?什么是词义?客观世界的事物反映到人的大脑中,成为人们对这些事物的认识。
词便是事物的书面形式和语音形式。
熟悉这些事物的人,便可以轻松地从这词想到词所指称的事物。
不熟悉事物的人,需要从别人对词的内容的表达中去了解事物的相关特征。
词义就是词所指称的事物和词的内容的总和。
词、内容、事物的关系给我们什么启发?词的根本目的是对事物的反映,熟悉事物的,可以从事物逆向研究词的内容,相反对事物不了解的人要通过内容来学习事物的特征。
孰难孰易,不言自明。
说明什么?在实践中学习语言更可靠,可快捷,更轻松。
这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意义。
读书有用没有?书的意义,让你知道学什么?怎么学。
盲目实践走不通了,还得去寻求书籍的帮助。
(三)词义的差别1、生活方式、社会习惯引起的差异。
《新华字典》对猫的解释:一种家畜,面呈圆形,脚有利爪,会捉老鼠。
美国的《韦氏词典》的解释是:一种食肉哺乳家畜,人类将它作为宠物饲养,或用以捕鼠。
中国词典以人为中心,说明对猫的认识和利用;中国也说人猫关系:脚有利爪,潜意识里暗示什么,小心受到伤害。
美国词典更强调人与猫的关系。
首先谈猫的食性,暗示什么,如何喂养猫;这就是人本主义和猫本主义。
《希特勒永远是恶魔》中国对对恶魔钦佩有加,西方人对恶魔深恶痛绝。
为什么,中国强调成功而忽视道义,而西方更强调对生命的尊重。
2、不同的社会实践带来的。
如对“人”的词义理解。
(1)哲学:能够制造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动物。
(猴子摘香蕉的故事。
)(2)生物学:处于生物进化最高阶段的灵长目动物。
(3)社会科学: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沟通能力与跑官)(4)人工智能:五号机器人看见美人时惊呼:哇,好精美的程序呀!3、词义差异的启示尊重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差异,人受的教育不同,生活环境、生活阅历不同,对他们的无知、愚昧,我们应该表现出应有的宽容;同样,在你自己看来非常简单的问题,也许对他人可能极其困难,因为我们研究和熟悉的领域不同,各有自己的长处,因此原谅和接受别人的低能,也是一种美德。
第五章语义1. 简答语言的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答:语言是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语义也就必然包含这两方面的内容,即一是思想,就是所谓的“理性意义”,二是情感,就是所谓的“非理性意义”.理性意义也叫逻辑意义或指称意义,是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在词语平面上,它是与概念相联系的那一部分语义,在句子平面上它是与判断和推理相联系的那一部分语义.理性意义是语义的基本要素.非理性意义是说话人的主观情绪、态度以及语体风格等方面的内容,它一般总是附着在特定的理性意义之上.2. 解释“语义”.答:语义是同语言形式结合在一起的意义,同语言形式的结合是语义的基本特征.3. 解释“语言意义”答:语言意义是一般的、稳定的意义,是语言形式本身表达的意义.4. 解释“语境意义”.答:语境意义是个别的、临时的意义,是语言形式在特定的交际场合、知识背景等语境音素作用下所表达的意义.5. 解释“词义”.答:词义是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一定对象的概括反映和主观态度.6. 解释“词的理性意义”.答: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时,对一定对象的区别性特征的认识就是词的理性意义.7. 解释“义素”.答:义素是从义项中分析得到的词义的语义特征.8. 解释“义项”.答:义项是词典释义的最小单位,是从词语的各种用例中概括出来的共同的、一般的、稳定的意义.9. 简答义素和语素之间的区别.答:义素和语素不是同一个概念,它们是两种性质上根本不同的单位.义素是对一个词的语义特征进行分析后所得到的最小语义单位;语素则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义素是一种从理论上分析出来的语义单位,就不是一种自然语言的单位,义素不直接与语音相结合.语素不仅有一定的意义而且有一定的读音,是人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自然语言的单位.10. 简答义素和义项之间的关系.答:一个词可以同时有几个理性意义,其中一个意义在语言学上叫一个义项.现代语义学把分析音位的区别特征原理用于词义分析,把义项进一步分析为若干语义特征,这些语义特征就是义素.11. 简答词的通俗意义和科学意义的区别.答:词的理性意义由于概括深度上的差别而分为两类:一种是人们对事物所具有的一组非本质特征的反映,这种词的理性意义可以称之为“通俗意义”;另一种是人们对事物的本质特征的反映,这种词的理性意义可以称之为“科学意义”.12. 简答义素分析的作用.答:义素研究在语义研究和语法研究中被广泛使用,在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义素分析可以清楚间接地说明词义的结构,便于比较词义之间的异同,揭示近义词、反义词等词义关系,有利于词义的研究、学习和掌握.(2)义素分析有助于说明词语组合的语义条件.13. 解释“单义词”.答:单义词即一个词的意义可以概括反映一类现象,单义词只有一个义项.14. 解释“多义词”.答:多义词即一个词的意义可以概括反映相互关联的几类对象,也就是包含几个互相联系的义项.15. 解释“本义”.答:多义词的多个义项中,最初的那个意义叫本义.16. 解释“引申义”.答:由本义直接或间接衍生出来的意义.17. 解释“同义词”.答:同义词指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18. 解释“反义词”.答:反义词指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意义相反或相对的两个词.19. 解释“上位词、下位词”.答:语言中有些词所代表的范围大,有些词所代表的范围小,如果后者所代表的事物可以完全包容在前者所代表的事物范围内,那么它们之间就具有上下位关系.其中所代表的范围大的词叫上位词,所代表的事物范围小的词叫下位词.20. 简答多义词和同音词的关系.答:多义词和同音词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以一个语音形式来表示多个意义.区别在于:多义词的各个意义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同音词的意义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多义词是一个词兼有几个互相联系的意义,是词义的一种聚合方式,而同音词则是两个或几个不同的词,与词义的聚合没有直接的关系.21. 为什么多义词在交际中一般不会造成歧义?答:一个词虽然可以有几个意义,但在使用中一般不会产生歧义.(1)词语总是在一定的上下文中使用的,特定的上下文会使多义词只体现一个意义;(2)人们的言语交际总是在一定环境中发生的,特定的交际环境也可以使多义词只体现一个意义.22. 简答近义词之间的差别.答:(1)词的理性意义.有的近义词词义所概括反映的对象只是基本相同,但它们所指的范围不完全重合.有的近义词的词义所概括的对象虽然相同,但在强调的重点、方面或达到的程度都有所不同.(2)词的非理性意义,即附加色彩.有些是感情色彩不同;有些是语体色彩不同.23. 简答语义场的层次性和系统性.答:层次性是语义场的一个显著特点,事物本身的分类是有层次的,因而反映事物类别的语义场也就形成了有层次的结构,若干较小的语义场可以集合成较大的语义场,若干较大的语义场可以集合成更大的语义场.系统性也是语义场的一个重要特点.一个语义场就是一个局部的语义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类属义划定的意义领域,被划分为若干块并分配给不同的词语,这些词语以一种互补的方式来对同一意义领域进行反映.系统中某个词语的意义会受到系统中其他词语的制约,系统中某个词义的变化或词语数量的增减,会导致意义领域的重新划分和分配,从而引起系统中其他词义的变化.语义场的系统性的特点反映出语言的词汇具有一定的系统性.24. 解释“关系意义”答:词语在组合时都要形成一定的结构关系,由这些结构关系所赋予的意义就叫做关系意义,包括语法关系意义和语义关系意义.25. 解释“语气意义”.答:反映说话人使用句子的目的和说话人情绪的意义,包括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不同的意义.26. 解释“述谓结构”答:从语义结构上看,一个句子包括“情态”和“命题”两部分,情态包括时态、语态、语气等方面的意义,情态以外的部分即命题.一个命题在语义结构上可进一步分析为一个“述谓结构”.一个述谓结构由一个“谓词”和若干个“变元”组成,谓词一般就是句子中的谓语动词或形容词,是处于支配地位的核心成分.27. 解释“语义指向”.答:句子某个成分在语义上指向哪儿,或者说同哪个成分或哪些成分发生语义联系,就是这个成分的语义指向.28. 解释“歧义”.答:歧义是指同一形式的语言符号序列可能表达不同意义的现象.29. 解释“变元”.答:变元又称“题元”、“项”等,是与谓词有直接关系并受谓词支配的语义成分.变元一般都是名词性的词语,在句子中经常充当主语或宾语.30. 解释“语义角色”.答:根据谓词和变元之间不同的关系,可以把变元分为若干个类型,这种变元的类型一般称之为“语义角色”.常见的语义角色有施事、受事、与事、工具、结果、处所等.31. 解释“蕴含”.答:蕴含是句义之间的关系的一种,就话语本身所表达的意义而言,如果有句义甲就必然有句义乙,就说甲蕴含乙.在一般情况下,蕴含的规律是含有下位概念或局部概念的句义蕴含有上位概念或整体概念的句义,而不是相反.这种蕴含关系通常可以从句子本身的意义推知,而不必以来特殊的背景关系.用公式表示为甲乙.32. 解释“预设”.答:预设是句义之间的一种关系,预设是就话语本身表达的意义而言的,有句义甲就必然有句义乙.蕴含包含在句子的断言范围内,是句子的基本信息;预设不在句子的断言范围内,是句子的背景信息,用公式表示为甲乙.33. 为什么谓词是处于支配地位的核心地位?答:一个述谓结构可以有多少变元以及可以有何种性质的变元,都是由谓词的语义决定的.因为谓词语义规定了述谓结构的内容,从而也就规定了句子的语义框架,有了这个语义框架,在用符合谓词语义要求的变元把这个框架填满,就产生了句子的命题.因此,在述谓结构中,谓词是处于支配地位的核心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