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描述复习题2015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6
《油藏描述》2015 年秋学期在线作业(二)
一,单选题
1. 下列不属于亮点标志是( ):
A. 偶极相位
B. 极性反转
C. 频率异常
D. 水平反射
E. 速度异常?
正确答案:C
2. 确定地震层序边界的主要标准( ):
A. 不整合
B. 不整一
C. 角度不整合
D. 削蚀
E. 底超?
正确答案:B
二,多选题
1. 岩性指数图版主要制作方法有( ):
A. 数理统计
B. 公式
C. 对应取值
D. 散点
E. 条件概率
F. 图版?
正确答案:ACDE
2. 按地震层序规模的大小,可把沉积层序分为( ) 几级:
A. 层序
B. 地震相
C. 亚层序
D. 超层序
E. 沉积层序?
正确答案:ACD
3. 地层压力预测的方法主要有( ):
A.
B.
C.
D.
E. 图版法直接预测法数理统计法等效深度法比值预测法? 正确答案:ABDE
4. 层间速度差分析优点( ):
A. 减少层速度计算中的误差
B. 提高纵向油气分辨率。
油气藏描述复习试题《油气藏描述》课程复习题(CDUT)1、在油藏描述中使用的基础资料有哪几类?岩心资料描述的主要容?答:岩心资料、测井资料、开发地震资料、测试资料岩心观察描述的容:☆收获率描述☆岩心编号☆ 沉积现象☆ 对比标准层☆ 油气水产状及流体性质☆ 四性关系的感性认识☆ 裂缝、断层、地层产状等构造现象2、简述如何运用钻井资料编绘油藏构造图?答:油气藏构造图是反映地下油层或油层附近标准层构造形态起伏的等高线图。
课件:油气藏描述3-13、断层封闭性与哪些因素有关?除机理研究,现场一般研究的方法?答:断层封闭性影响因素:①与断层的形成机理、断层发生的时间和油气运移时间、断层活动性有关;一般压性断层封闭性较好,性断层封闭性较差。
② 与断层两盘相接触岩层的物质成分有关;③ 与断层两侧渗透层中流体的毛管压力有关。
断层封闭性研究的方法:① 根据各种手段得到断层两侧的流体性质(油、水样分析)② 油水界面③ 断层两侧的压力系数④岩性对接关系4、简述全油藏裂缝分布描述和预测的方法?(PPT5-1:75页)答:描述与预测裂缝分布与发育程度方法:编制裂缝分布平面图以储层构造井位图为底图,编制各种裂缝平面分布图(P48:图3.15 )裂缝产状平面图( P49:图3.16 )① 以岩心及裂缝识别测井资料为基础编图;② 分井作裂缝走向玫瑰图,置于构造井位图上;裂缝密度平面图① 分井作各岩类平均裂缝密度直方图( P50:图3.17 ),置于构造井位图上;② 分井作各组系平均裂缝密度直方图,置于构造井位图上。
5、除运用岩心直接描述裂缝,其他获得地下裂缝信息的方法有哪些?答:利用现代测井技术;试井技术确定井孔钻遇裂缝特点;通过区域性及局部构造现象(露头调查);恢复古构造发育史与古构造应力场的演化;结合沉积成岩史,分析裂缝成因及在油藏的分布规律。
另外开采动态是识别裂缝的非常有效的手段。
6、层组划分和对比是油气藏描述的最基础工作之一,说明划分的基本原则和工作流程。
《油藏描述》2015 年秋学期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
1. 原生粒间孔隙指在成岩演化过程中由于正常压实及胶结作用,孔隙空间减少,但骨架颗粒之间未受到明显( )作用的一种孔隙。
A. 胶结
B. 变形
C. 溶解
D. 充填
E. 交代?
正确答案:C
2. 勘探阶段划分地区地层及与相邻地区统层的依据是( ):
A. 岩石地层单元
B. 生物地层单元
C. 地震反射层位
D. 测井地层单元
E. 热释光地层单元?
正确答案:B
3. 油藏描述与传统油藏研究的主要区别是( ):
A. 综合性
B. 以相关学科最新理论为基础
C. 以计算机及自动成图技术为手段?
正确答案:C
4. 鉴别压力系统最直接又可靠的资料是( ):
A. 井间干扰实验资料
B. 油气层压力资料
C. 地质条件分析资料
D. 作图结果?
正确答案:B
5. 只能提供一个大概储量的储量计算方法是( ):
A. 容积法
B. 统计模拟法
C. 产量递减法
D. 物质平衡法
E. 类比法?
正确答案:E
二,多选题
1. 油藏描述的研究特色( ):
A. 综合性
B. 从宏观到微观
C. 采用多学科高新技术
D. 从定性到定量?
正确答案:ACD。
《油藏描述》综合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___ ______是油藏描述的基础,也是油藏描述的目的和归宿。
2、油藏构造研究的目的是揭示油藏的__ ____、___ ____,进行_____划分,探讨__ __、_ _。
3、碎屑岩成岩作用的类型主要有:__ _、_ _、 _、_ 、_ _、_ _、_ __等。
4、宏观非均质性研究包括__ __和__ __非均质研究,后者又可分为__ __和__ __非均质性研究。
5、我国现行储量的分级为三级,即_ __,_ ___,__ ____。
6、地震相分析主要内容包括__ __、_ _、_ __。
7、目前储层横向预测常用的方法有_ __、__ __、_ __、__ __。
8、储层地质模型包括、、三大部分。
四、判断题( )1、岩石学方法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通常只综合考虑岩性特征的变化。
(错)2、沉积旋回的划分应自小而大逐级进行。
( )3、构造发育剖面图是反映某地区个沉积阶段古构造形态的一张剖面图。
( )4、化学压实是上覆压力超过静水压力所引起的颗粒紧密排列,软组分挤入孔隙,水分排出,颗粒溶解而使孔渗性变差的作用。
( )5、根据结构可把次生孔隙分为粒间、特大、组分内及裂隙孔隙四类。
( )6、喉道类型主要有:缩颈喉道、特大喉道、收缩喉道、片状喉道及管束状喉道等。
( )7、剥蚀作用往往形成高压异常。
( )8、对所有油藏类型含油面积的确定方法是一样的。
( )9、随机建模方法所建模型是随机的,有时不能有效反映地下地质规律。
( )10、油藏综合评价是油藏描述的最终成果。
( )11、沉积层序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称为地震层序。
( )12、接触关系的确定应是顺倾向方向的剖面,可根据此剖面的反射终止方式确定接触关系。
( )13、地震相都是沉积相的响应。
( )14、最为可靠的地震相分析参数有反射连续性和外形。
( )15、根据火成岩的成因不同可将火山岩地震相分为板状、弧形、蘑菇状和宝塔状地震相四种类型。
《油藏工程》综合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在自然地质条件和开采条件下,在油藏中驱油能量一般有:油藏中流体和岩石的弹性能、溶解于原油中的天然气膨胀能、边水和底水的压能和弹性能、气顶气的膨胀能和重力能2、开发调整的主要类型有层系调整、井网调整、驱动方式调整、工作制度调整和采油工艺调整。
3、油藏动态分析方法一般分为历史拟合、动态预测、校正和完善三个阶段。
4、层系组合与井网部署是相互依存的,但两者各有侧重。
层系划分主要解决纵向非均质性问题;井网部署则主要解决平面非均质性问题。
5、采用边缘注水方式时,注水井排一般与油水边界平行,能够受到注水井排有效影响的生产井排数一般不多于3。
6、产量递减的快慢取决于递减率、递减指数两个参数的大小。
7、在双重介质试井分析中,先后出现的两条直线斜率的关系是平行,两直线间的纵向截距差反映弹性储容比的大小。
8、动态分析方法计算的地质储量一般__<_(>、=或<)容积法确定的地质储量,因为它一般指__动用_储量。
9、在底水锥进中,锥体的上升速度取决于该点处的势梯度、垂向渗透率。
10、油藏的驱动方式可分为弹性驱动、溶解气驱、水压驱动、气压驱动和重力驱动11、列举三种以三角形为基础的井网方式反七点(歪四点)、七点系统、交错排状系统12、在应用渗流阻力法进行反七点面积注水开发指标计算时,见水前从注水井底到生产井底一般视为三个渗流阻力区;见水后从注水井底到生产井底一般视为二个渗流阻力区。
13、在递减指数相同的情况下,初始递减率越大,则产量递减越__快_,在初始递减率相同的情况下,递减指数越大,则产量的递减速度越慢_。
14、直线封闭断层附近一口生产井,在试井分析中先后出现两条直线,其中第二条直线的斜率是第一条直线斜率的2倍。
15、油气藏储量分为预测储量、控制储量、探明储量三级。
16、列举三种以正方形为基础的井网方式五点法、九点法、歪七点法。
17、注水方式分为边缘注水、切割注水和面积注水。
一名词解释(5*6=30)1 油藏描述(A):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的理论为指导,用地质、地震、测井及计算机手段,定性分析和定量描述油藏在三度空间特征的一种综合研究方法体系2 储层地质模型(A):储集体的几何形态.连续性、连通性、内部结构、孔隙结构、储层参数的变化和分布、隔层的分布以及裂缝特征分布3 储层非均质性(A):是指由于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及构造改造等作用形成的4 胶结率(A)从上式可以看出,胶结率反映了胶结作用降5 确定性建模(A):对井间未知区给出确定性的预测结果,即试图从已知确定性资料的控制点如井点出发,推测出点间确定的、唯一的、真实的储层参数6 储层静态模型(A):针对某一具体油田(或开发区)的一个(或)一套储层,将其储层特征在三维空间上的变化和分布如实地加以描述而建立的地质模型二简单题(10*3=30)1 勘探阶段油藏描述的内容是什么?(A)此阶段油藏描述是指第一口发现井到开发方案制定前的研究工作。
目的:多探明储量和进行开发可行性评价。
资料:少数井及地震信息。
方法:石油地质、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地球化学、层序地层学、地震岩性学以及测井地质学等。
研究内容:(1)地层特征:建立地层层序及综合剖面,划分生储盖组合,确定含油层。
(2)构造特征:确定圈闭(类型、高点、面积、闭合高度)及断裂系统、主断层的分布及性质。
(3)储层特征:储集类型及分布、储层岩性及厚度、物性参数及变化规律。
(4)油气与地化特征:源岩性质及分布、油藏类型、流体性质及分布以及含油面积。
(5)建立油藏的概念模型,计算探明储量:选择先导开发实验区为开发方案准备必要的基础。
2 简述储层非均质性划分方案以及内容?(A)1)、层内非均质性:是指一个单砂层规模内部垂向上储层性质的变化①粒度韵律性②最高渗透率段所处位置③沉积构造的垂向演变④层内不连续赶夹(隔)层⑤压实、滑动引起的微裂缝⑥层内渗透率非均质程度2)、砂体连续性与平面非均质性:砂体连续性与平面非均质性是指一个储层砂岩体的几何形态、大小尺寸、连续性和砂体内孔隙度、渗透率等参数的空间分布,以及孔隙度、渗透率的空间分布所引起的非均质性①砂体的几何形态和各向连续性②砂体连通性③砂体内渗透率,孔隙度平面上的非均质性3)、层间非均质性:是对一套砂、泥岩间互的含油气层系的总体描述,重点突出层间非均质性。
2014级第二学期《油(气)藏工程》复习题一.名词解释(20分)1. 采油速度2. 采出程度3. 油水前缘4. 储量丰度5. 三次采油二.判断题(20分)1.Arps三种递减类型中,调和递减类型递减的最快,指数递减类型递减最慢。
()2.已知某井静压为100大气压,流压为70大气压,日产液量52.2吨/日,含水率fw=49% ,则采油指数Jo 等于0.765 (吨/日. 大气压)。
()3.注水时最好是在构造的高部位注水,让水从上往下赶油,这样的驱油效果好。
()4.随着油水前缘向前不断运动,前缘含水饱和度的数值也在不断变化。
()5.物质平衡法是利用油气田的静态资料和参数来计算地质储量的一种方法,应用较广泛。
()6.将霍纳曲线外推到lg[(tp+Δt)/Δt]=1处所对应的压力,即为原始地层压力。
其中Δt为关井时间,tp 为开井生产时间。
()7.地层条件下,原始状态时气顶内自由气的体积与原始状态时总体积之比称为气顶指数。
()8.某注水油田,油井出口端含水率为80%,出口端含水饱和度为46.9% , 若分流曲线的斜率为2.16 , 则平均含水饱和度为51% 。
()9.压力恢复试井分析中MDH分析法实际上是霍纳(Horner)法的近似计算方法。
()10.对于活跃的水压驱动气藏,不能使用压降法计算气藏的原始地质储量。
()三.问答题(40分)1.简述分流曲线有何应用?2.对比Arps的三种递减类型有何不同?3.压力恢复曲线中的霍纳曲线在油田有何作用?4.简述分流曲线有何应用?5.Arps的三种递减类型有何不同?四.计算题(20分)1.已知某油田含油面积A=10Km2, 有效厚度h=15m , 孔隙度Ф=0.20 , 束缚水饱和度Swi=0.30 , 原油体积系数Boi=1.30 , 采收率ER=0.35 ,求该油田可采储量为多少?2.某油藏生产数据见下表,该油藏原始地质储量为2500万吨,其甲型水驱曲线关系式为lgWp=-0.7633+0.3538×Np, 求:若按2%的采油速度开采,预测2009年的累积产油量和累积产水量?求含水率为60%时的地质储量采出程度?《油(气)藏工程》试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 采油速度——年采出油量与地质储量之比,称为采油速度。
秋季学期《油藏描述》在线考试补考(适用于4月份考试)
油藏静态描述的核心是对储集体()进行研究和评价。
A:空间展布
B:构造特征
C:沉积相变化
D:非均质性
参考选项:D
()是控制成岩作用的关键因素。
A:岩性
B:流体
C:温度
D:压力
参考选项:D
精细构造描述的重点是要描述对油气田开发有重要影响的()。
A:构造演化机制
B:断裂体系
C:地应力
D:低级序构造
参考选项:D
地震相分析的关键就是根据(),并结合其它资料将地震相转为相应的沉积相。
A:地震相参数
B:沉积特征
C:测井响应特征
D:地震相特征
参考选项:D
()是降低孔隙利用系数的主要因素。
A:孔道非均质
B:层内非均质
C:孔间非均质
D:表面非均质
参考选项:C
()模拟即是要模拟物体点及其性质在三维空间的联合分布。
A:示性点过程
B:布尔
C:高斯
D:指示
参考选项:A
1。
《油藏描述》综合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油藏描述就是以_____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等信息,最大限度地运用,对方法和技术。
2、储层潜在敏感性分为、、、、五类。
3、油藏静态描述的核心是对进行描述和评价,研究储集体参数的空间分布。
4、是最基础的地质工作。
5、是地下储层裂缝最直接的第一性资料6、测井相分析就是利用各种识别,是油藏描述必不可少的手段。
7、储集体原始孔隙的和受沉积因素控制。
8、研究是选择开发层系及分层开采工艺技术的依据。
二、名词解释1、层内非均质性2、成岩作用3、储层建模4、有效厚度5、隔层6、油藏描述7、层间非均质性8、地层压力9、标准层三、选择题1、原生粒间孔隙指在成岩演化过程中由于正常压实及胶结作用,孔隙空间减少,但骨架颗粒之间未受到明显___作用的一种孔隙。
()A、胶结B、变形C、溶解D、充填E、交代2、剩余油分布最根本、内在的控制因素是:()A、微型构造B、沉积微相C、断层封闭性D、注采关系3、油田开发后期控制厚油层复杂水淹形式的主要地质因素是:()A、层内非均质B、夹层C、注采井网D、层间非均质E、砂体颗粒大小4、剩余油分布的外部控制因素是:()A、注采状况B、井网形式C、构造活动D、储层非均质5、当代测井定量解释技术中最成熟最重要的部分是:()A、岩性解释B、孔隙度解释C、渗透率解释D、含油饱和度解释6、油藏描述与传统油藏研究的主要区别是:()A、综合性B、以相关学科最新理论为基础C、以计算机及自动成图技术为手段D、从定性描述到定量描述E、油藏精细描述7、油藏描述的研究特色:()A、综合性B、逻辑性C、系统性D、预测性8、地应力的测试方法有:()A、微型压裂B、压力梯度法C、钻孔崩落法D、声发射法E、薄片法9、沉积相的直接标志主要有:()A、岩石学标志B、古生物标志C、地球化学标志D、地球物理标志10、微观非均质研究主要包括:()A、层内非均质B、孔间非均质C、孔道非均质D、表面非均质E、纹层非均质11、剩余油微观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有:()A、层内非均质B、岩石润湿性C、微型构造D、毛管压力E、沉积韵律12、流动单元划分方法包括以下几类:()A、沉积学法B、生产动态资料法C、岩石物性特征法D、单参数法E、地球物理法13、隔(夹)层研究中,可从()等方面确定隔夹层标准。
油藏工程题(100道)一、判断正误(30道)。
1.采油速度是年产油量与地质储量之比。
(”)2.驱动类型在一定地质条件,开发条件下,油层的流体在各种驱动力的作用下所呈现的一种动态模式。
(V )3,开发层系指用一套井网来开发一个以主力油层为主的地质特征相近的油层组合。
(V )4.递减率:单位时间内产量的变化(X )5.水油比:井口的产水量与产油量之比。
(V )6.开发方式:指主要利用什么驱油能量来进行油气田开发。
开发方式有利用天然能量开发、人工注水和注气开发、先利用天然能量后进行或注气开发等。
开发方式的选择取决与油气田地质条件及国家对采油速度的要求。
(V )7,压力梯度曲线原始地层压力与油层中部深度的关系曲线。
(J )8、渗透率突进系数:渗透率的最大值比上渗透率的平均值。
(V )9、甲型水驱曲线:注水开发油田,累计产油量与累计产水量成半对数直线关系。
(V )10、块金常数在半变异函数曲线上,曲线与纵轴的截距,其值越大储层的非均质越强。
(V )11、注水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油田的采油速度、稳产年限、水驱效果以及最终米收率(J)12、一个开发单元中水井与油井的比例关系叫做注采井数比(X)13、注水井布置在油藏顶部进行注水叫做中心注水(J)14、水驱动指数指地层水侵体积占总采出液体体积的百分数(”)15、气压驱动气藏地压系数与累积产气量关系为一条斜线,刚性水驱气藏为一条上翘曲线(X)16、利用分隔器,自上而下分层进行求产、测压、取样等工作,叫做分层试油(气)。
(X)17、从套管往井内注水叫做正注。
(X)18、行列井网的供油面积为井距与排距相乘的矩形面积。
(J)19、注水指示曲线的斜率变小,说明吸水能力增强。
(J)20、油层出砂是由于井底附近地带的岩层结构破坏所引起的。
(J)21、在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压力每增加IMpa时,单位体积原油中所溶解的天然气量,成为溶解系数。
(X)22、油田采出的油量占地质储量的百分数称为采收率。
油藏描述考试内容《油藏描述》课程考查试卷(A卷) 是决定开发战略、划分开发层系及开采方式的重要依据。
一名词解释这种模型重点表征的是各砂体及其间的宏观非均质特征,1、储层表征(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定量地确特别是储层的连通性及层间非均质性,这是驱油效率的主定储层的性质、识别地质信息及空间变化的过程控因素,因而模型包括以下四个主要内容: (ke, 1986)。
(1)各种沉积环境的砂体在剖面上交互出现的规律性、2、油藏地质模型是将油藏各种地质特征在三维空间的变平面延展性及三维分布特征;化及分布定量表述出来的地质模型。
(2)各砂体间渗透率的非均质程度; 3、储层静态模型,即将储层网块化后,把各网块参数按3)各层间隔层的岩性、厚度、纵向上和平面上的分布; (三维空间分布位置存人计算机内,形成三维数据体,进行(4)构造裂缝的发育情况及分布。
储层的三维显示,可以任意切片,并进行各种运算和分析。
3(简述关键井的研究及多井评价内容 4、储层参数分布模型,储层参数(孔隙度、渗透率、泥(1)测井曲线的深度校正,岩芯资料的数字化与深度的质含量等)在三维空间变化和分布的表征模型。
匹配,保证同一口井的所有测井和地质资料都有准确的深5、确定性建模:对井间未知区给出确定性的预测结果,度和深度对应关系。
即试图从已知确定性资料的控制点如井点出发,推测出点(2)测井资料的环境校正及数据标准化。
3)关键井分析,确定井剖面地层的岩相。
间确定的、唯一的、真实的储层参数。
(6、胶结率来定量表示胶结作用对砂体孔隙性的影响: (4)弄清研究区目的层岩性、物性、含油性及电性的基本特征。
胶结物含量,100%原始孔隙体积胶结率= (5)分析研究区储层四性间的内在联系,弄清影响储层参数的各种地质因素。
(7、油层组:为岩性、电性和物性、地震反射结构特征相6)确定适合于全油田的测井解释模型、解释方法及解同或相似的砂层组的组合,是一相对的“不等时同亚相”释参数,包括岩性模型(骨架成分及其测井参数)、反映沉积复合体。
《油藏工程》期末复习题一、概念/解释题(可用公式答题)1、复杂断块油田2、切割注水3、井筒存储效应4、采油速度5、水侵系数K26、试采7、地层系数8、含水上升率9、储量丰度10、表皮效应和表皮因子11、注水方式12、驱动指数13、底水锥进14、面积注水15、周期注水16、产量递减率17、视粘度18、单储系数19、导压系数20、油田开发21、调查半径二、简述题1.简述划分开发层系的原则。
2.应用水驱特征曲线示意图评价油田开发调整后措施有效、无效、变差。
3.若规定采油井为中心注采单元为“正”,试绘出反九点法面积井网示意图(井位画在节点上),写出这种井网的注采井数比,并通过绘图说明如何将油井转注把“反”九点法井网变为五点法井网。
4.地层压力频繁变化对弹塑性(压力敏感)介质油藏产生的影响。
5.解释常规试井分析方法早期、晚期资料偏离直线段的各种原因。
6.简述油田开发的程序。
7.油藏物质平衡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其方程的推导方式。
8.水压驱动的开采特征。
9.井网密度对采收率的影响及布置井网时应满足的条件。
三、综合应用题1.给出弹性水压驱动的形成条件,推导其物质平衡方程式,并指出这种驱动方式的生产特征(画出示意图)。
2. 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改善注水开发效果的水动力学方法。
3. 叙述MBH法求取平均地层压力的方法与步骤。
4. 推导考虑毛管力、重力,一维均质地层的分流量方程,分析影响含水率大小的因素?《油藏工程》期末复习题参考答案一、概念/解释题(可用公式答题)1、复杂断块油田:含油面积小于l km 2的断块油藏,且地质储量占油田总储量50%以上的断块油田,称为复杂断块油田。
2、切割注水:利用注水井排将油藏切割成较小的面积,成为独立的开发区域3、井筒存储效应:在压降或压力恢复试井中,由于井筒内流体的压缩性或其它原因,往往会出现在油井开井和关井时,地面流量和地下流量不相等,出现了续流和井筒存储现象,而这两种现象对压降试井和压力恢复试井产生的影响叫井筒存储效应。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远程教育学院2015年春季期末考试《 油藏工程 》学习中心:_ __ 姓名: ___学号:_关于课程考试违规作弊的说明1、提交文件中涉嫌抄袭内容(包括抄袭网上、书籍、报刊杂志及其他已有论文),带有明显外校标记,不符合学院要求或学生本人情况,或存在查明出处的内容或其他可疑字样者,判为抄袭,成绩为“0”。
2、两人或两人以上答题内容或用语有50%以上相同者判为雷同,成绩为“0”。
3、所提交试卷或材料没有对老师题目进行作答或提交内容与该课程要求完全不相干者,认定为“白卷”或“错卷”,成绩为“0”。
一、题型:简答题3题,每题20分,共60分;案例分析题2题,每题20分,共40分。
二、题目1.简答题。
你认为油藏工程师有哪些核心任务?(10分)完成这些任务需要哪些数据?(10分)(结合课程内容和自身实践回答)答:油藏工程师的核心任务有:1、会岩心分析;2、能判断油藏;3、掌握测井分析与解释;4、判断油藏相变;5、能根据动静态等资料判断油藏的地质条件和地形分析油气状态情况;6、能够判断油藏储量,分析出油藏类型;7、能根据部分资料会用电脑软件进行建模分析等。
总而言之就是发现油藏,勘察油藏,解释油藏,开发油藏。
完成这些任务需要的数据有:孔隙度,渗透率,砂岩厚度,油水气的密度,岩石压缩系数,干气、湿气、水、原油的PVT系数,相对渗透率等相应数据。
2.简答题。
简述油藏的驱动方式(10分),并且选择其中的一种方式或几种方式的组合谈一谈如何确定其相应的物质平衡方程(10分)。
(提示:驱动方式参考课件第一章第二节,物质平衡方程的建立参考课件第四章第一节)答:1)、弹性驱动方式。
开采过程中天然气处于溶解状态,日产油量不变时,气油比稳定,油层压力逐渐下降,若急剧减少采出量时,压力有回升现象;继续开采,油层压力下降,当地层压力低于饱和压力时,会出现溶解气驱动。
2)、溶解气驱动方式。
即依靠石油中溶解气分离时所产生的膨胀力把石油从油层推向井底的驱动方式。
1、采油过程中油层性质的变化1、油层岩石表面润湿性的变化在开发过程中随着地层含水饱和度的增加油藏岩石逐渐由亲油向亲水转变,或者说其亲水性在逐渐增加,这对于油田开发应该说是比较有利的。
2、油层孔隙结构的变化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大多数地层由于注水的冲刷,使岩石表面变得干净,岩石渗透率增加。
但另一方面出砂现象严重,影响油田正常生产。
对部分油藏由于粘土遇水膨胀,在注水开发过程中,使部分活喉道可能会变成死油道,一方面降低产能,另一方面还会降低采收率。
3、油层温度的变化对注水开发油田,其油层温度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会有所下降,从而影响开发效果。
4、油层压力的变化油田开发过程中油层平均压力的变化与累积注采比的变化是相关一致的,它符合物质平衡方程。
2、由于开发层系划分造成部分储量动用差的原因(1)方案设计阶段开发层系划分的局限性(2)开发层系划分的基本单元的选择(3)一套开发层系内层间渗透率的差异程度(4)一套开发层系内油层数和厚度对开发效果的影响(5)一套开发层系内湿润性对开发效果的影响3、吸水剖面、产液剖面的测量方法及用途吸水剖面的测量方法:①流量计法;②放射性同位素载体法;③井温法吸水剖面分析:①了解油层吸水状况,分析层间差异,提出改善措施。
②利用吸水剖面推测产出剖面。
产液剖面的测量方法:①找水流量计法;②分采井管柱测试法;③环空测试法;④气举测试法产出剖面测试分析:①分析各层产液、产油、含水状况,了解各油层动用差别,提出调整挖潜的对象和措施。
②对同一口油井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多次产出剖面测试,了解产出状况的动态变化,检验和评价措施效果。
4、确定采收率的方法(1)国内外经验数值类比(2)统计曲线类比法 (3)实验室法(4)水驱曲线法(5)经验公式法(6)童氏图版法(7)X绘图技术预测水驱油藏采收率(8)数值模拟法(9)BP神经网络预测方法5、保持地层压力的重要性①可使油层保持充足能量。
对于边底水不活跃、弹性能小、气油比低、压力下降快的油藏尤为重要。
一、简要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1岩性地层单元:以岩性分界面为边界、由相同或相近的岩性构成的地层单元。
2年代地层单元:以等时地质界面为边界,其内部由成因上相联系的地层组成的地层单元。
3 关键井:位于油藏关键部位,具有良好地质控制条件的井。
4 剩余油:油藏中聚集的原油,在经历不同开采方式或不同开发阶段合,仍保留或滞留在油藏不同部位的的原油。
5 油藏边界类型:一是流体界面与储层构造决定含油边界;二是断层限定的油藏边界;三是由岩性尖灭线限定的边界。
6 地震相分析:对地震反射特征进行地质解释。
7 油藏地质模型:8 流体系统:二、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 论述常见地震反射结构的类型并解释其地质意义(20分)答题要点:(1)明确特殊地震反射结构的含义:内部反射结构是指地震相单元内部反射波之间的延续状态及其相互关系。
特殊地震反射结构是指具有特定的形态,具有比较明确的地质解释,要以用于沉积体系分析的地震反射现象。
常见反射结构的主要类型及其解释:(2)平行、亚平行结构:反射同相轴之间彼此平行或近于平行,代表着一种沉积能量较低的沉积背景。
(3)发散结构:反射同相轴向着盆地下倾方向有规律的增多,并且是以地层逐渐增厚为特点的结构形态。
是由盆地稳定地差异沉降引起。
(4)前积反射结构:反射同相轴向着某一方向有规律的斜向排列,通常反映某种携带沉积物的水流在向前推进的过程中由前积作用产生的反射结构。
前种结构可进一步划分为:(a)S型前积;(b)斜交型前积;(c)复合的S-斜交型前积;(d)平行斜交前积;(e)迭瓦型前积;(f)波状斜交型前积。
不同的前积结构形式代表了不同的水动力条件。
(a)S型前积:具有完整的顶积层、前积层和底积层。
其连续性最好,振幅较强,代表着一种水流能量较低的环境。
(b)切线斜交型前积:由很多相对倾斜而又互相平行的反射组成,其上倾方向对上界面顶超或削截,下倾方向下超于下界面之上,可形成底积层。
代表着沉积物供给速度快,水流能量大,改造作用较强的沉积作用特点。
2015《油藏描述》复习题一、简答题部分1、什么是油藏描述和油藏表征?答:(1)油藏描述:是应用地质、物探、测井、测试等多学科相关信息,通过多种数学工具,以石油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学为理论基础,以储层地质学、层序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地震岩性学、测井地质学、油藏地球化学为方法,以数据库为支柱,计算机为手段,有复合型研究人员对油藏进行四维定量化研究并给以可视化描述、表征及预测的技术。
(指对油气藏各要素乃至成藏各作用特征的三维空间的定性、定量地描述、表征及评价)(2)油藏表征:是一个科学和数学的学科,它寻求定量地预测流体通过渗透介质流动所需的输入资料。
虽然预测方法多种多样,油藏数值模拟是现行最重要的一种,所以,油藏表征实质上是确定油藏数值模拟所需的地质输入数据。
其内容包括:地质、岩石物理、地质统计、拟函数、地震成像。
(油藏表征是描绘出储层地质的、岩石物理的、成岩的、构造的、以及工程的参数,这些参数规定着流体在储层内流动的路径和屏障。
油藏表征的任务一是建立一个定量地地质模型,另一个是研究流体流动形式及剩余油饱和度分布)2、油气藏的开发分类及特征是什么?答:(1)按油藏几何形态及边界条件可分为:块状油藏、层状油藏、透镜状油藏和小块状油藏。
块状油藏:块状油藏描述的重点是底水能量及底水推进条件,如垂向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的比值、垂直裂缝的发育情况、层内夹层的分布面积、气顶厚度及气体性质等影响开发战略及开采工艺措施的因素层状油藏:层状油藏描述的重点是层间差异,特点是渗透率的层间及平面差异,以及各层的分布,天然裂缝的发育方向透镜状油藏:描述的重点是需划分每个透镜体,必要时以测井资料进行探边测试、试采,用压降法计算井所控制的储集体积,准确地解释每口井的油气水层。
小断块油藏:重点是对拉张盆地中的断块油田区别断层的封堵作用及边水能量,特点是小断块的封堵作用是复杂断块油田确定注采系统是否有效的关键之一。
(2)按油藏流体性质分为6类:天然气藏、凝析气藏、挥发性气藏、高凝油油藏、稠油油藏以及常规油藏。
天然气藏:重点是精确的确定天然气组合;测定气藏压力、温度及压力梯度、温度梯度才能算准确性气藏储量及产能。
凝析气藏:重点是流体组分及相图,以及有无油环。
挥发性气藏:重点是其组分及压力-体积-温度特征,矿藏物质平衡关系高凝油油藏:稠油油藏:重点是提供是否采用热采及热采工艺技术经济评价。
常规油藏:(3)油藏按储集渗流特征(包括孔隙度、渗透率、润湿性、毛管压力曲线、相渗透率曲线)可分为孔隙型渗流油藏、裂缝孔洞型油藏、及双孔介质的渗流油藏三类。
孔隙型:油藏储集空间及渗流通道主要为各类原生及次生空隙及部分微裂缝网络;裂缝孔洞型:油藏储集空间及渗流通道主要为裂缝孔洞,孔隙率低、渗透率高,高产、递减快,基质不渗,高产、低产、干井均有;双孔介质油藏:基质有可流动孔隙,储集空间。
裂缝为渗流通道3、勘探阶段油藏描述的特点有哪些?答:勘探阶段的油藏描述是指从圈闭预探获得工业性油气流到探明储量过程中所进行的综合性油藏勘探和评价。
勘探阶段油藏描述是指第一口发现井到油田开发方案制定之前的研究与描述工作。
目的是少井多探明储量及进行开发可行性评价,任务是利用少数探井、评价井及地震信息,以石油地质理论为指导,以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地球化学为基础;以层序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地震岩性学为主要研究方法;在研究构造体系及构造样式、沉积体系及沉积相、成岩史及成岩作用、层序划分及体系域类型、烃源岩及流体地化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下列内容的描述与表征:(1)地层格架(模型)。
建立地层层序及综合剖面,划分生、储、盖组合,确定含油层系。
(2)构造格架(模型)。
确定圈闭类型及高点、主断层、断裂系统的分布及性质、圈闭面积及闭合高度。
(3)储层格架(模型)。
储集体类型及分布、储集岩岩性及厚度、储集物性参数变化趋势及规律。
(4)地化格架(模型)。
烃源岩性质及分布、油藏类型及流体性质、流体分布及含油气面积。
(5)建立研究区油藏的概念模型,计算未开发探明储量。
选择先导开发实验区为开发方案准备必要的基础。
4、开发中后期阶段油藏描述的核心是什么?答:开发中后期阶段油藏描述的主要任务是以剩余油分布研究为核心,充分利用各种静态和动态资料,深入细致地研究油藏范围内井间储层和油藏参数的三维分布,以及水驱过程中储层参数和流体性质及其分布的动态变化,建立反映油藏现状的、精细的、定量的油藏地质模型,并通过水驱油规律、剩余油形成机制及其分布规律的深入研究,建立剩余油分布模型,为下一步的调整挖潜及三次采油提供准确的地质依据。
5、勘探阶段和开发早期阶段油藏描述的主要内容?答:(一)勘探阶段油藏描述的主要内容:(1)圈闭描述①层位标定:从发现井和评价井的地层分层和标志层出发,应用垂直地震剖面(VSP)和测井声波合成记录,在过井地震剖面上进行严格标定,并求取正确的时深转换。
②编制油组(或油气层)顶面圈闭形态图。
利用经过严格标定的地震剖面,对工区其他剖面(测线)进行层位追踪对比,编制各油组(或油气层)的顶面圈闭形态图。
随着评价阶段的滚动进行,续利用井的地层和砂层对比资料、地层倾角测井资料以及试井成果,修订圈闭形态图。
③圈闭特征描述。
研究圈闭级别、形态、面积、闭合高度,断层产状、长度、断距、封闭性等。
包括两方面的研究内容,其一为圈闭类型及圈闭特征参数研究,其二为断层特征及断层封闭性研究。
④圈闭构造发育史。
⑤圈闭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根据地震、地质、测井、测试等方面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圈闭和断层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2)沉积相研究①层序划分与对比:应用层序地层学方法,利用发现井和评价井的录井、测井和地震资料,进行地层层序划分和对比,确定层序的时空展布,并根据描述精度要求划分出进行地震相及沉积相分析的层序单元。
②单井相研究。
包括岩心相分析、测井相分析及单井划相。
通过详细地岩心观察描述、岩心分析化验资料进行岩心相分析。
在此基础上,应用自然伽马、自然电位、地层倾角测井等测井信息进行测井相分析,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进行单井沉积相(亚相、微相)的划分。
③地震相分析。
在各层序内根据地震内部反射结构、外部几何形态等几何反射参摄,结合振幅、频率、连续性等物理反射参数,在地震剖面上划分地震相类型,通过交叉剖面综合分析,将其展布与平面上,从而编制各层序的地震相平面分布图。
(3)储盖层描述①储层成岩作用研究;②储层储集特征研究。
储集空间、孔隙结构、储集岩分类;③测井储层参数解释;④地震储层横向预测;⑤储层综合评价;⑥盖层描述与评价。
(4)油气藏特征描述①油气层解释及油气水系统划分。
利用资料测井,结合岩心观察、分析化验、断层测试、完井系统试油,进行油、气、水层解释及油气水系统的划分。
②油气藏类型。
根据圈闭描述、油气藏形成条件,油、气、水分布特征及主要控制因素,分析确定油气藏类型及油气分布规律。
③含油气边界的确定。
根据探井和评价井解释成果和地震横向预测成果,确定油、气、水的接触界面,结合地质圈闭圈定含油气范围。
④有、气、水性质及其分布。
应用试井所取得的地面和地下油、气、水性质,尽可能地进行层间和井间的对比分析,确定流体性质的变化规律。
⑤油气层压力和温度特征。
按照压力资料的标准规范,取全区准油气层的压力资料,获取准确的原始地层压力。
利用高压物性PVT资料求得原始饱和压力,并结合RFT(地层重复测试)(FMT)了解压力梯度变化。
及时测定油气层温度计算地温梯度,并分析其地温变化特征。
⑥油、气井产能。
通过试井和试采确定油气井产能(日产量、采油气强度和指数),分析产能变化特征和高产条件。
(5)油藏地质模型与油藏综合评价①油气的储量计算。
取全区准储量计算参数,根据不同的油气相态,分别计算油气储量(控制储量、探明储量和预测可开采储量)。
②油藏地质模式。
根据上述研究成果以及反映储层和流体特征的三维数据体,建立油气藏地质模型。
③油气藏综合评价。
在油藏地质模型的油藏三维数据体基础上,分区块、分层段对油气藏进行综合评价,指明油气富集高产的部位及分布情况。
④经济评价及开发可行性研究。
根据油气藏得油气分布情况,分析油气储量的丰度,综合评价它的经济效益,开展开发可行性研究。
(二)开发早期阶段油藏描述的主要内容(1)油层精细划分与对比;(2)研究小层沉积微相、岩石相,描述砂体几何形态、各向连续性、连通性,建立小层沉积模型;(3)关键井研究及多井评价;针对陆相油藏多层、多断块、多油水系统,储层、流体高度非均质的特点,分层、分块、分相带建立测井解释模型。
并在对油田测井资料标准化、井间对比基础上,进行多井数字处理及油水层综合评价,准确确定各种油藏属性参数。
(4)油藏渗流地质特征研究;主要研究油藏渗流屏障特征、渗流差异特征、储层敏感性特征及孔隙渗流地质特征。
(5)流体性质及非均质特征描述;(6)建立油藏分级静态模型;主要指建立油藏规模、层组规模、小层规模和单砂体规模油藏地质模型。
(7)已开发探明储量计算及油藏质量综合评价;(8)油田开发效果分析及提出改善开发效果措施。
6、油藏描述的进展与发展趋势有哪些?答:从早期以测井服务系统为主的油藏描述发展到今天的油藏描述,经历了以个体为主到倾向统一的发展过程。
从已建立的描述系统来看,包括有以地质为主的地质描述、以测井为主的测井描述和以物探为主的地震描述三种主要的系统。
早、中期发展阶段,各种描述系统都是相对独立的。
近些年来,学者们开始注意向多学科一体化方向发展,提出综合应用地质、物探、测井、测试等多学科信息,以石油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学等系列先进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为手段,又复合型人员对油藏进行三维空间或思维时空定性、定量描述的现代化油藏描述。
因此,现代油藏描述是依据研究对象的需要,以准确认识研究对象(油藏)为目的的研究技术,其必然向着整体性、综合性的方向发展。
将要开展提高分辨率的采集方式研究,开展叠前全波形反演研究,在岩石物性测试与油藏模拟指导下,开展提高采收率的4D地震可行性研究。
7、断块油藏的特点及描述重点?上面有8、油藏地质模型包括哪些子模型,关键模型是哪一个?答:一个完整的油藏地质模型应该包括:构造模型:油藏构造形态及断层分布;储层模型:储层建筑结构及各种属性的空间分布;流体模型:储层内油气水分布,即各种流体饱和度分布和流体性质的空间变化。
其中,最关键的是储层地质模型9、油藏地质模型与油藏综合评价包括哪个方面答:(1)油藏地质模型包括构造模型、储层模型和流体模型;又可根据油田不同阶段的任务分为概念模型、静态模型、预测模型(2)油藏综合评价包括:含油性预测评价、地震特征综合评价、三维储层模型评价、多井评价、储量计算。
10、什么是储层的敏感性?油气层的敏感性矿物分哪几类?11、随机建模的含义和步骤是什么?答:随机建模的含义:随机建模方法承认地址参数的分布有一定的随机性,而人们对它的认识总会存在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因此建立地质模型时考虑这些随机性引起的多种可能出现的实现,供地质人员选择二、论述题部分1、试述地震技术在油藏描述中所起的作用;答:勘探阶段地震油藏描述技术主要包括进行构造解释的技术;地震地层学技术确定沉积体系的分布及划分地震相;地震岩性学技术进行储层横向预测,确定储集体形态及分布、标定砂体深度及厚度、估算孔隙度、预测岩性变化;地震烃类检测技术可预测含油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