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白露与玛格丽特悲剧命运及其成因
- 格式:pdf
- 大小:324.77 KB
- 文档页数:4
曹禺的《日出》中陈白露悲剧命运的解读曹禺的《日出》是一部关注女性的戏剧作品,通过描写主人公陈白露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剥削,以及女性在这种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挣扎。
陈白露是一个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女性,她在剧中的不幸命运源于她作为女性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陈白露是一个被迫离婚的女人,她的丈夫家中有了新婚妻子,迫使她做出离婚的决定。
这使得她失去了丈夫的经济支持和社交地位,陷入了贫困和无助的境地。
陈白露在经济上完全依赖于男性,她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只能依靠寄人篱下的生活。
这使得她在社会地位上处于弱势地位,易于被剥削和压迫。
曹禺通过陈白露的命运,批判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对女性权利的忽视。
陈白露在面对丈夫的背叛和离婚后,没有获得任何公正的待遇和补偿,而是被剥夺了生活的权利和尊严。
她被社会抛弃,在没有任何选择的情况下,沦为了舞女这个被鄙视和歧视的职业,从而被进一步边缘化和压迫。
曹禺通过揭示女性的困境,呼吁社会对女性权利的重视和保护。
陈白露的悲剧还体现在她作为母亲的角色上。
她的女儿小香是她对未来的希望,但她没有能力给予女儿良好的生活和教育。
小香最终被迫成为了舞女,走上了母亲一样的悲剧命运。
这表明了陈白露作为母亲的无能为力和失败,也展现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代际剥削和继承的悲剧。
陈白露并非完全没有反抗的能力。
曹禺通过她的坚持和努力,展示了女性的勇气和自我意识。
尽管处于弱势地位,陈白露依然不愿意妥协和屈服,她努力解救自己和女儿的命运,通过努力学习舞蹈技巧,希望用自己的舞蹈才华赢得尊严和社会地位。
即使她展现出了耀眼的舞蹈技巧,但她最终仍然没有逃脱命运的安排,被迫在绝望中选择了自杀。
这表明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是无法战胜的,女性的抗争和努力最终也只是徒劳无功。
曹禺的《日出》通过陈白露的悲剧命运,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剥削,以及女性在这种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挣扎。
陈白露作为女性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决定了她的不幸命运,她的努力和反抗最终也无法改变这个事实。
曹禺的《日出》中陈白露悲剧命运的解读陈白露是曹禺戏剧《日出》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是个充满悲剧命运的女性形象。
她是一个善良、勇敢、积极向上的女性,但是却因为与命运不幸的交手而最终走向了悲剧的命运。
陈白露的悲剧命运主要体现在她面对家庭的悲剧经历和爱情的痛苦折磨。
陈白露的丈夫秦淮是个早逝的船老大,留下了她一个人独立抚养女儿。
她努力工作,尽力改善生活,但是却没有办法改变自己命运的悲哀。
而当她遇到了赵络海,两人相爱并筹划着美好的未来。
赵络海却突然离开了她,悄悄消失在她的生活中。
陈白露陷入了巨大的痛苦和绝望中,一度想要自杀。
她通过想念赵络海,吟诗作画来寻找内心的寄托,但是无法摆脱痛苦的困扰。
陈白露的悲剧命运也体现在她作为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困境。
陈白露生活在一个男权社会中,她被父亲卖给了秦淮,成了他的妻子。
而秦淮是个粗暴的人,对陈白露进行身体和精神上的虐待。
陈白露并没有选择忍气吞声,而是选择反抗。
她在秦淮死后,经过努力终于脱离了贫困的生活,成为了船老大。
即使她实现了从妇女到自主经济人的转变,但她仍然无法摆脱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限制。
她虽然有自己的事业和权力,但她的女儿依然被迫接受了传统的婚姻安排。
陈白露为了保护女儿的幸福,选择了用自己的身体来换取女儿的自由。
这种无奈和无力感使陈白露的命运更加悲惨。
陈白露的悲剧命运也体现在她对生命的追寻和自我认知的困惑。
在《日出》中,陈白露一直在寻找自己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她喜欢吟诗作画,寻找内心的力量,希望通过艺术来触摸到生命的真谛,但是她却陷入了虚无和孤独中。
她找不到对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确信,这种困惑和迷茫使她的命运更加悲剧。
陈白露的悲剧命运在曹禺的《日出》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她面对家庭的悲剧经历和爱情的痛苦折磨,无法改变命运的悲哀;她作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地位和困境,无法摆脱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限制;她对生命的追寻和自我认知的困惑,使她的命运更加悲剧。
陈白露的悲剧命运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慨,引发了对社会制度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论《茶花女》中玛格丽特悲剧的原因李秀云(班级:09级英语一班学号:20091601115)摘要:《茶花女》这部作品成功塑造了马格丽特这个要求人格独立、追求真正爱情、自我意识觉醒的美丽纯洁的女性形象,在那个污浊的时代局限中,她仍保持心灵的纯洁,渴望正常人生活的妇女,她们只能以死亡达到对自身的救赎,她们的悲剧既是社会悲剧,也是男权文化对女性人格、尊严的残酷扼杀;又是性格悲剧,是主人公争取某种世俗以外的价值,以反抗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
揭示了只有自我意识觉醒了,女性才会认识到自己的独特价值,才会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女性并不是男性的附庸。
本文浅析了以茶花女为代表的女性命运悲惨的时代及历史原因,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旨在促进时代对女性命运公平及社会地位的关注。
关键字:依附;救赎;男权社会;自我意识Analysi s the Cause of the Camellia Lady’s T ragedyLi Xiuyun(Class one, Student Number: 20091601115)Abstract: "La Triviata" this novel successfully portrayed the personal Margaret request independence and the pursuit of true love, self-discovery, beauty and pure image of women in the era of the limitations of that dirty society. She still maintained the purity of soul, eager to the normal lives of women, they can only death to reach their own salvation, their tragedy is not only a social tragedy, but also the patriarchal culture on women's personality, the dignity of brutal strangling; personality tragedy, the hero to fight other than some kind of secular value against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of female oppression. Reveals only self-consciousness, women will recognize their own unique value, will realize the equality between people, women are not men vassal.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La Traviata, represented by female age and historical reasons, aimed at promoting the era the fate of equity and social status of wome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works.Key words: submit; survival; man-predominated society; self consciousness一、引言《茶花女》是小仲马的成名作、代表作,小说以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生活经历为主线,真实生动地描写了一位外表与内心都像茶花女一样圣洁美丽的妓女的悲惨故事。
曹禺的《日出》中陈白露悲剧命运的解读曹禺的《日出》中,陈白露是一个自由奔放的女性,她选择自己的人生轨迹,拒绝了传统的束缚,但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她也遭遇了悲剧命运。
陈白露是一个脆弱的女性,她一直生活在亲情和爱情的缺失中。
她的母亲早逝,父亲因生意失败而离开,留下她和弟弟两人孤苦伶仃。
为了生存,她选择进入上海的红灯区,从事卖淫行业。
她自认为是自由的,在与生意伙伴黎帆之间的感情中,她感受到了爱情的温暖。
但是,黎帆并没有真实地爱她,他只是利用她来谋取利益。
陈白露在感情上的孤独和失落,让她过早地认识到现实的残酷。
她渴望得到爱和关注,但是她身处的环境却让她无法得到相应的回应。
陈白露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她忽略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她把自由和快乐混为一谈,一味地追求个人的享受。
她没有意识到她的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这种行为本质上是自私的。
她的存在也成为了社会病态的一部分,她为了生存不得不走上了卖淫这条道路,这是社会的遗憾。
她在享受自由的同时,也为她的亲友带来了痛苦和不幸。
她与侯父的冲突以及对弟弟的疏离都是对亲情的背弃。
她只是考虑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自由,却忽略了其他人的感受。
陈白露最终面临着悲惨的命运。
她的自由和享乐追求,在和侯父的冲突,以及她对弟弟的冷漠中达到了高峰。
她的自由且唯我独尊的态度吸引了侯父的仇恨,这导致了她失去了爱情,也失去了生命。
侯父最终亲手杀死了她,陈白露在死亡的瞬间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一切都为时已晚。
陈白露的悲剧命运不仅仅是她自己的过错,也反映了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人性的脆弱和社会的扭曲。
她像很多其他人一样,尝试着摆脱严酷的生活现实和传统的禁锢,希望得到自由和快乐。
但她错把个人的自由和快乐放在社会秩序和他人感受之上,这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
她的命运也提醒了我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于自由和快乐的追求,而在于如何正确地平衡个人的追求和他人的利益,如何在群体中尊重和严格遵守社会价值和道德规范。
读书心得——试论《茶花女》中玛格丽特悲剧形象一提起《茶花女》,大家都会为其中女主角玛格丽特报以同情,这也是对传统封建束缚的深深厌恶,但是如果我们对此部作品进行精读,也同样会被玛格丽特的精神所深深折服,同情其处境的同时,更多的则是钦佩。
一、《茶花女》中玛格丽特悲剧形象解读1.生活中的迷失在小说开头处,作者便以直叙的方式对主人公进行了介绍:混迹于上层社会的名妓——玛格丽特,过着灯红酒绿的生活。
虽然“在迫于生计的情况下,做了世人眼中最下贱的妓女”,但是却以自己的天资“征服”了圈内的一个又一个男人。
在这种长期纸醉金迷的生活中,她迷失了自己,渐渐地对交际、豪饮变得麻木,哪怕喝到咯血,都依然沉醉于这种生活当中。
与此同时,她的性格逐渐变得放荡不堪,她清楚地知道身体上的健康只有真正有地位的贵妇人才有资格去追求,而她只是一个通过身体和有钱人进行交易的妓女。
归根结底,她只是混迹在上层社会供人驱使的一件商品。
她明白“一旦满足不了我们情人的虚荣心或者欢乐了,就要被他们抛弃”。
最终只能通过几乎疯狂的状态来生活,并在这疯狂中逐渐迷失自我。
2.逃避现实的无奈身处冷漠的现实社会,玛格丽特“在放荡之中有着无奈,任性之中有着空虚。
日日夜夜的淫荡生活,使她的精神极度疲劳,烦闷和空虚”。
而这种烦闷的情绪在现实社会的打压下日益滋生,冷漠在现实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人与人之间即便有感情,也只是虚情假意,权钱交易,钱色交易。
这种现实社会的反衬下,造就了玛格丽特冲动、任性的性格特点。
在小说其中一段,阿尔芒与另两位友人到玛格丽特家中吃夜宵时,他们一同喝酒、玩闹,十分快乐,但是阿尔芒却一直十分“揪心”,因为他的心上人每每听到不堪入耳的话时却笑得越欢,他“看到这位正当妙龄的美人儿像脚夫一般饮酒谈笑”时,心中便愈加痛苦。
在现实社会中,玛格丽特臣服在了生活的脚下,放荡的生活让她与真正的自己愈加疏远,逃避现实最终却被现实掌控。
3.爱情来袭获得新生玛格丽特沉醉于放荡、奢靡的生活中,一步步地走向毁灭,葬送着自己的人生。
《茶花女》与《日出》的比较探微对于这两部作品,我们不得不提到这两位性格鲜明的女性:玛格丽特和陈白露。
两个伟大的女性,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遭遇,不同的出身,却有着相似的命运,相似的悲剧。
同样美丽,互放光彩先来说说我们的玛格丽特吧,她的美丽是毋庸置疑的,就像书中说的“在那漂亮得无法形容的鹅蛋脸上,有一对黑色的眼睛,眼睛的上方是一双美丽如画的月牙眉,长长的睫毛遮掩着眼眶,当双眼低垂时,便在玫瑰色的面颊上投上一层阴影。
一个清秀,笔直,灵敏的鼻子,鼻孔因为对肉欲生活的强烈渴望微微扩张着;脸上还绘有一张匀称的嘴,嘴唇优美地张开,露出乳白色的牙齿;那迷人的面孔如同蒙上了一层无人触摸过的鲜桃绒衣,使皮肤变得柔润娇艳。
”看吧,看吧,这是多么详尽的描绘啊,你能想象出那是一个怎样的女子,那是多么有诱惑力,有人说:如果一个女人长得连女人都会爱上她,那么她是真的美到极致了,用现在的流行语,那就是女神啊,玛格丽特就是这样的女人。
再来说说具有中国古典美的陈白露吧,小说没有大段的篇幅描绘陈白露的美,但是我们能从只言片语中捕捉到她的美,比如“她是一个焕发着迷人光彩的女人”,“她爱镜子里这张吐露着花一样芬芳的脸”,“她还是那个少女的模样,清秀,纯真”,“她走进大厅,一眼望过满厅的男男女女,所有的目光都转向她。
”同时从那些男人爱慕的眼光看,陈白露是非常受欢迎的,同时她把玩着风月场所的小把戏,让自己出尽了风头,“她那令人眼花缭乱的舞步,使人们疯狂了,空气炽热到极点。
”她懂得如何将她的美丽发挥到最大的地步。
心存善良,永保纯真玛格丽特的纯真表现在很多方面。
当玛格丽特终于把自己讨厌的伯爵赶走时,她高兴地“像个小孩似地跳起来”,“她不接受一个风度翩翩和准备为她倾家荡产的富有的年轻人”,“看得出她放荡的生活中还保留有纯洁的本性”,在她弹不好钢琴中的某一段曲子时,她“带着完全是孩子的语调”。
她的善良主要表现在她和阿尔芒的爱情上,她爱他,所以为了更好的生活,她把自己的马车,钻石,开司米披肩都卖掉了,但没有跟阿尔芒说,她希望减轻阿尔芒的负担,后来她为了阿尔芒和他的家人,毅然放弃跟阿尔芒的爱情,重新投身于那泥淖。
曹禺的《日出》中陈白露悲剧命运的解读
陈白露的婚姻生活也是她命运悲剧的一个关键点。
她的婚姻并非基于爱情,而是父亲
为了得到彭德全的经济支持和地位上的提升而将她嫁给了他。
她被迫嫁给了一个她不爱且
与她性格迥异的人。
陈白露在婚姻中受到了封建礼教的束缚,被禁锢在家庭角色中,没有
对外界的认识和了解。
彭德全悉心照料两个儿子,对她不闻不问,让她在家庭中感到孤独
和被忽视。
婆婆对她百般刁难,让她备受压抑和委屈。
婚姻的不幸福和家庭的不和谐进一
步推动了陈白露命运的悲剧发展。
陈白露最终的悲剧命运与她所处的社会背景和自身的性格缺陷紧密相关。
她身处一个
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和权益被严重剥夺,受到男性的控制和统治。
她渴望自由和独立,
却因为她作为女性的身份无法实现。
她的性格内向,对外界缺乏勇气和决心,使得她受到
了更多的伤害和损失。
她没有勇气反抗和争取自己的权益,最终沉沦在了命运的深渊中。
《日出》中陈白露的悲剧命运展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残酷剥削和她个人的无力回天。
她一生都生活在父权制度的压迫下,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
曹禺通过这个悲剧命运的描写,旨在唤起人们对女性权益的关注和对封建思想的反思。
他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
呼吁社会进步和对妇女地位的关注。
同时也提醒人们要勇敢面对自己的命运,积极争取自
己的人生权益。
曹禺的《日出》中陈白露悲剧命运的解读《日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话剧作品,由曹禺创作而成。
这部作品以1920年代上海滩为背景,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荒诞和人性的扭曲。
曹禺描绘了一个悲惨的女性形象——陈白露,她的悲剧命运成为了剧中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读《日出》中陈白露的悲剧命运,并探讨其所代表的意义。
陈白露的悲剧命运还源于她自身的性格与选择。
在剧中,陈白露是一个极端自私、计较的女性,追逐物欲和权势。
她为了逃避贫困,嫁给了不爱的人,同时也抛弃了自己真正爱着的人——许仲琳。
她在曹禺的笔下成了一个道德堕落、自私自利的女性形象。
她的这种性格和选择,导致了她的人生走向不幸,无法摆脱家庭和社会的束缚,最终也无法得到内心的平静和幸福。
陈白露的悲剧命运也映射出了当时女性的整体境况。
在《日出》中,女性形象往往是受到男性权力和家庭环境的双重压迫。
陈白露只是其中一个典型,她所遭受的苦难在当时的社会中并不罕见。
在这个男权社会里,女性的自由和权利常常被剥夺,她们只能依附于男性,或者被当作工具、玩物。
陈白露的悲剧命运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当时女性整体遭遇的写照。
即便陈白露遭遇了如此多的悲剧,仍有值得玩味的地方。
她的命运虽然悲惨,但在悲剧中依然有着坚定的品格和无畏的态度。
她在面对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时并没有选择卑躬屈膝,她时刻保持着一种逆来顺受、卑不失志的态度。
当她最终得知丈夫的出轨时,她没有选择忍气吞声或者自暴自弃,而是蓦然决然地逃离了这个虚伪的世界,选择了自己的自由和尊严。
这种坚韧、勇敢的品格正是她悲剧命运中最值得赞美的地方。
《日出》中陈白露的悲剧命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她所经历的悲惨与压迫代表了当时社会底层妇女的真实处境。
她所展现出的坚韧与勇敢也为当时的女性形象增光添彩。
曹禺通过这一女性形象,呼吁社会对于妇女权益的重视,同时也为女性在悲剧中的人性体现增添了一份温暖和力量。
希望这种力量能够激发当下社会对妇女权益的尊重和关注,也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悲剧中的希望与光明。
简析玛格丽特形象的悲剧根源作者:周博仁来源:《新一代》2011年第07期摘要:“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玛格丽特的悲惨命运,源于她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特征。
而她独特的个性和善良的性格,则是造成她悲剧的直接原因。
关键词:玛格丽特;悲剧;根源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7-0-01年轻美丽、纯洁善良、渴望真爱却又沦为上流社会玩物的风流女人,是如何在她深爱着的人的猜忌、羞辱和他人的威逼下身患重病悲惨死去?又是谁造就了她悲剧的人生?一、玛格丽特悲剧的内在原因(一)个性因素——美丽的外表和善良的本性一开始,玛格丽特展现在众人面前的形象就是一个容貌倾国倾城,性情轻佻豪放的混杂在上流社会的“名妓”,原本出身贫寒纯洁善良的她,无奈地成为了最为低贱的妓女,却又因为她的姿色,而成为了上流社会人们垂涎欲滴的尤物。
日日夜夜的奢华淫荡生活也使得她的精神极度疲劳,烦闷和空虚。
但是她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并未泯灭,当真爱来临时,她便要争取她的权利——追求自己的爱情!她摆脱公爵,伯爵的控制和威胁,坚决和阿尔芒隐居乡下。
但她心地善良,总是牺牲自我,委曲求全。
对于门第等级观念忍让屈从,以至于她跳出火坑之后又重新折回,最终含恨而死。
(二)人生态度——从得过且过到为了所爱的人不惜牺牲一切在阿爾芒出现之前,她找不到真正的爱,她对自己的生活态度是得过且过,“习惯于挥霍生活、舞会和狂饮”[1],为了赢得生存的权利和特定身份的虚荣心迫使她周旋于不同的男子之间,获取可供挥霍的资本。
但当自己真爱的人出现之后,她便义无反顾地投入对美好爱情的热烈追求之中,并把它作为人生的唯一目标。
她把“由我一个人来承受烦恼,但是由我们来共同分享好处”作为自己的行事准则,相信爱情的美好,直面惨淡的现实,在不得不离开所爱的人时,独自承担痛苦的煎熬不惜重入火坑乃至牺牲自己的生命。
她对爱情的渴望至死不渝,闪耀出人性的光芒。
文学泥淖中开放两朵奇葩摘要:玛格丽特是19世纪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的主人公,而陈白露是中国戏剧家曹禺的名剧《日出》的主人公。
两人都是文学中典型的妓女形象。
她们虽然沐浴着不同的文化,生活在不同的国度,操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性格,但是她们却经历了几近相同的悲剧命运。
她们都不甘命运的摆布,渴望自由,却都不幸成为命运的玩物。
共同的身份,相似的悲剧性命运使这两个人物形象具有了可供比较性阅读的参照意义。
本文将就这两个人物形象作初步的研究与比较。
关键词:玛格丽特陈白露比较玛格丽特和陈白露是世界文学长廊中充满艺术魅力和浓重悲剧色彩的女性形象。
前者是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的主人公,后者是中国戏剧家曹禺的名剧《日出》的主人公。
一个生活在19世纪法国资本主义由上升转向没落的七月王朝统治时期,一个生活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金融大都市。
这两个形象虽然出自于不同年代、不同国度、不同作家之手,但她们在生活经历、神情性格以及所表现的社会意义方面,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一玛格丽特本是个“纯洁无瑕”的农村姑娘,迫于生计来到巴黎,靠出卖劳动力谋生。
然而生活却不赋予她做人的权利,美丽卑微的她处处受人欺凌,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也解决不了,最终不得不靠着自己的美貌和青春卖笑求生,成为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玩物。
富家青年阿尔芒的追求激起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但遭到阿尔芒的父亲的反对,为了爱人的前途,玛格丽特在表面华贵而实际一文不名中瘁于肺痨。
陈白露出身于书香门第,曾是爱华女子学校的高材生,因家道中落被迫辍学,单枪匹马闯入社会,在这个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里身不由己地堕落了,很快成为名噪一时的“社交明星”。
但她是受过“五四”思潮影响、接受过文明教育的知识女性,她有着自己的憧憬和对幸福的追求,她厌恶自己所处的那种令人窒息的生活环境,但又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有所醒悟又无路可走,她为出卖自己的美丽与青春而断送人生希望而痛苦,最后因绝望而自杀。
曹禺的《日出》中陈白露悲剧命运的解读曹禺的《日出》是一部具有强烈现代意识的戏剧作品,深刻揭示了新文化运动时期上海社会中所存在的消极病态。
其中,女主角陈白露的悲剧命运成为了该剧的重要题材之一。
本文将从陈白露的家庭、婚姻、性格及命运等方面来解读她的悲剧命运。
陈白露的家庭背景在《日出》中,陈白露的个性及命运可以通过她的家庭和背景得到解释。
陈白露是一个贫困的家庭出身,她的父亲是一个无业游民,家庭并不富裕。
这种背景意味着她在社会地位和经济水平上受到限制。
她的家庭背景也导致了她对物质生活的渴望。
为了满足自己对物质生活的需求,陈白露只能依靠自己勇敢地走向社会,尝试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然而,这种改变不仅需要远离家庭,而且需要面对许多困难和挑战。
陈白露的婚姻陈白露的命运也与她的婚姻有关。
她与丈夫周而复的婚姻生活充满矛盾和摩擦。
周而复是一个旧式的男人,不理解她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和个性上的追求,而陈白露则希望他能理解并支持她的想法。
这种矛盾时常导致她与丈夫的分歧,使得她在婚姻生活中感到受到了限制。
另外,国民政府许多法律规定女性无权离婚,这也让陈白露无法完全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陈白露的个性也对她的命运产生了影响。
她是一个富有野心,有追求的人,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她开始自己经商并冒险,将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但她的优秀与特立独行,却也成为了她悲剧命运的种子。
她过于自信在商业上的眼光,以致于与司徒慧子较真于价格,结果导致大贸易失败,遭受经济上的巨大损失。
此外,她凭着自己强大的个性想要追求自我实现,却与周而复的传统观念产生冲突,最终以离婚告终。
这些因素都加重了她的命运之重。
陈白露的命运定位陈白露的命运也反映了当时上海社会中性别不平等的现象。
她的不能离婚,以及对财产和经商的自由限制,反映了当时国民政府法律中性别歧视的现象。
她的经历和命运也代表了上海一部分女性的共同命运,这些女性尽管在追求新生活和自我实现方面野心勃勃,但社会和家庭中保守的价值观却使她们无法真正地摆脱束缚,改变自己的命运。
曹禺《日出》中陈白露的人物塑造与 悲剧成因王梓馨曹禺是中国杰出的现代话剧作家,他所创造的每一个角色,都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其话剧创作主要表现中国社会现实,塑造了鲜明独特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女性形象方面。
曹禺的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家》等,这些经典剧作使中国现代话剧剧场艺术得以确立,并在中国观众中扎根,使中国现代话剧由此走向成熟。
本文主要研究了曹禺《日出》中陈白露的人物塑造和悲剧产生的原因。
在《日出》这部作品中,小说中的线索人物就是陈白露,通过她的视角揭露20世纪上层社会对金钱的大肆挥霍以及人性的黑暗,更深层次想反映的是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想改变当前社会的困难性和来自多处的阻力,陈白露的悲剧人生主要受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影响。
一、陈白露的人物特征陈白露对自己有着深刻认知,明白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变化,她十分真实,从来都不遮掩自己对金钱的热爱,她也清楚,如果想生存下去,金钱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她的内心是矛盾的,既流连于声色场所,又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
同时,她也清楚自己活在一个黑暗的世界中,但是她生活中的物质来源都是以牺牲自己为代价换来的,而且陈白露从未伤害过别人。
陈白露并不是丑陋的,原本出身于书香门第,受过良好的教育,同时也是被新思潮感染的女性,有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她对爱情有着纯真的向往,向往自己能有一段天长地久,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
她曾经说过:“我喜欢春天,喜欢青年,喜欢我自己。
”这能反映出她聪明、骄傲以及热爱生活,虽然她对一切都充满憧憬,并且也完成了自己的理想,与一位诗人结合,但是她过于单纯,其性格、思想和爱情观与诗人产生了分歧。
在分道扬镳后,她也没有考虑自身是否有任何问题,反而像小资产阶级女性一样沉浸在自我陶醉和欣赏中,只是盲目地追求一种爱,而这种爱又不切合实际,她并不了解什么才是爱情。
这次打击使得她迷茫,后来也因为父亲死去,再无经济来源的她彻底陷入金钱社会中,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曹禺的《日出》中陈白露悲剧命运的解读《日出》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部杰作,由著名剧作家曹禺创作。
这部戏剧以20世纪初的上海为背景,描绘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悲惨。
主要人物之一的陈白露的悲剧命运是该剧的核心之一。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日出》中陈白露的悲剧命运进行解读,探讨其背后的社会现实和人性冲突。
陈白露可以被视为一个典型的现代都市女性形象。
她出身于一个家境优越的家庭,受到良好的教育,有着优雅的外表和娴熟的社交技巧。
在当时的上海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和自由受到严重限制,她们往往只能在婚姻中获得尊严和地位。
陈白露的悲剧命运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女性的困境和无奈。
她被父母逼迫与自己并不喜欢的男子结婚,丈夫又是一个庸俗、无耻的人,对她的爱和尊重只是表面的假象。
在这样的婚姻中,她失去了尊严和自由,被迫忍受丈夫的不忠和虐待。
陈白露的命运几乎被完全控制在男性的手中,她的内心充满了挣扎和绝望。
陈白露的悲剧命运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阶级和道德观念的扭曲。
在《日出》中,上海的社会风气充满了欺骗、谎言和道德沦丧。
富家女陈白露与市井小民许明华的悲剧爱情,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展开。
陈白露因为自己的婚姻不幸和丈夫的背叛,寻求安慰和解脱,最终陷入了与许明华的禁忌的爱情中。
这样的爱情不仅受到家庭和社会的谴责,更加剧了陈白露的痛苦和无奈。
在这个道德沦丧的社会中,陈白露的命运注定要受到各种谩骂和伤害,她的悲剧命运就如同这个社会的一个缩影,道德沦丧和人性扭曲在这里折射出最丑陋的一面。
陈白露的悲剧命运也反映了曹禺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在《日出》中,陈白露的悲剧命运并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悲剧,还承载着对整个社会人性的深刻反思。
在人性的冲突面前,人们往往会迷失自己,忘记了自己的本性和尊严。
陈白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她的命运中,我们看到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她在丈夫的虐待下默默忍受,寻求解脱却只能落得道德和社会的谴责。
她在与许明华的禁忌爱情中找到了一丝温暖,却最终以身殉情。
曹禺的《日出》中陈白露悲剧命运的解读《日出》是著名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作品,该剧以陈白露的悲剧命运为线索,展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冷酷和残酷,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家庭的压迫和摧残。
以下是对《日出》中陈白露悲剧命运的解读。
陈白露是一个非常悲惨的角色。
她来自一个贫苦的农村家庭,嫁到城市后被丈夫虐待,生活潦倒。
她的父母病重,她为了救治父母不得不向银行借款。
但为了还债,她不得不为谷子沉迷赌博的丈夫四处求借。
在经济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下,陈白露心力交瘁,最终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在《日出》中,陈白露的命运受到了封建社会道德观念和家庭关系的束缚。
陈白露是一个善良而无私的女性,她一直在努力承担家庭的责任。
在封建价值观的压力下,她成了家庭压迫的工具,成了丈夫欺辱和施虐的对象。
在家庭和社会的双重束缚下,她失去了自己的尊严和自由,最终选择了自杀。
在《日出》中,陈白露的悲剧命运也与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密切的关系。
陈白露一直秉持着传统的女性人生观,认为妇女应该顺从丈夫、照顾家庭。
这种观点使得她一直忍受着丈夫的虐待和家庭的压迫,而且也缺乏争取自己权益的勇气。
陈白露自身的传统观念和价值观也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
《日出》中陈白露的悲剧命运凸显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冷酷和残酷。
她生活在一个封建家庭中,受到了封建道德观念和家庭关系的束缚。
她的经济困境以及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也使得她无法摆脱困境。
她自身的传统观念和价值观也对她的命运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描写陈白露的悲剧命运,《日出》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家庭的压迫和摧残,呼吁人们反思和改变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
曹禺《日出》中的陈白露悲剧成因作者:程元靖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5年第11期内容摘要:《日出》是曹禺的代表作品,陈白露是剧中的主要人物,本文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对陈白露的悲剧成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曹禺陈白露悲剧《日出》中主要人物陈白露是个悲剧人物,在我看来,只有发掘出陈白露形象身上所蕴含的悲剧原因,我们才能把批判的矛头指向造成她悲剧发生的真正凶手。
一、主观原因——性格使然在我看来,陈白露之所以走上不归路,首先是她的性格使然。
陈白露的性格很复杂,她性格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性格的矛盾上。
作品告诉我们,陈白露是矛盾的,她的思想性格无不处于复杂的矛盾之中:“太阳升起来了,黑暗在后面;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这句话在剧中时常出现,陈白露多次吟咏它,她经常是这样的自言自语。
这句话表明:太阳战胜了黑夜,送来了光明,它代表的是希望,是苦日子已经到头的征兆。
这个时候,按一般的常理来说应该是深处黑暗中的陈白露们应该看到反抗压迫、获得自由、得到新生的结局了。
可是,曹禺在这里,让一切都变了个样子,陈白露接下来说的是“但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在这里,作品既告诉了我们陈白露所处社会背景黑暗的力量无比强大,不是一两天太阳的升起所能驱除的。
但同时却也向我们揭示了陈白露个性的软弱性,这种个性的缺陷必然导致他反抗的不彻底性。
在《日出里》,这种因个性软弱造成陈白露的迟疑、无奈和不彻底,是无处不在的。
下面我以她的几次经历为例加以说明。
跟旧中国很多的悲惨女性大都出身寒门布衣之家不同的是,陈白露出身书香门第,还接受过“五四”新思潮的洗礼,是一名进步的“五四”知识女性。
在年轻的时候,她甚至不乏追求自由、解放的勇气和行动,她曾经勇敢地挣脱旧家庭的束缚,大胆地闯入社会,那时的她还是那个天真,大胆的竹筠,对着人世间的美好爱情充满了向往,这是她身上的“光明”;但是,在“五四”退潮之后,一旦生活的热情过去之后剩下的却是失望与无奈。
曹禺的《日出》中陈白露悲剧命运的解读《日出》是中国现代戏剧家曹禺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主人公陈白露的悲剧命运,展现了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残酷。
本文将对陈白露悲剧命运的解读进行分析。
陈白露是一个受压迫的女性形象。
整个剧中,陈白露受尽了家庭和社会的压迫。
在家庭中,她被刻意安排嫁给了自己不爱的男人,并被家庭成员强迫服从。
在社会中,陈白露所处的环境是封建保守的,对女性权益的重视程度很低。
她的主人-雷道一则对她进行性骚扰,而且还以职务压迫她。
陈白露的命运在一开始就注定了悲剧。
正因为受到了如此多的压迫,陈白露渴望摆脱束缚,追求自由和自我实现。
她对自由的渴望在剧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
她常常站在屋顶上俯视着整个城市,渴望远离这个狭小的生活空间,向往更广阔的世界。
她的内心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希望通过摄影艺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她的这种追求却被世俗和社会所扼杀。
最终,她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痛苦的生活。
《日出》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主题是对爱情的追求。
陈白露对爱情的追求是她生命中存在的动力和希望。
她爱上了雷道一,以为他能够给予她一种真正的爱。
雷道一却是一个虚伪的人,他把陈白露当成了自己的玩物,对她进行人身侵犯。
雷道一不仅没有给予陈白露真爱,还剥夺了她的尊严和自由。
在陷入绝望之际,陈白露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以摆脱这种痛苦。
通过对陈白露悲剧命运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曹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他通过描绘一个被压迫的女性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残酷压迫和性别歧视。
他同时也关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现实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陈白露的悲剧命运既是一个个体的悲剧,也是整个社会体制的悲剧。
●文学大视野●陈自露与玛格丽特悲剧命运及其成因孙展(松滋,-g一中学,湖北松滋434200)
摘要:曹禺的《日出》是一部戏剧,而小仲马的《茶花女》却是以小说的形式闻名于世。二者虽然是两部不同的作品,但是作品中的人物陈白露与玛格丽特却有着极强的可比性。她们都是名噪一时的高级交际花,过着极度奢华、糜烂的生活。虽然都身陷泥沼,却又不失对纯真、美好生活的向往。她们的命运都是历循着生活压迫、爱情破灭和生命熄灭的轨迹。这两个女人虽然在生活经历与性格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却又因为各自所处环境的不同和作者创作主旨的差异,显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质。剖析二人特有的悲剧命运,并分析其悲剧命运形成的原因,可以探寻到陈白露和玛格丽特之生存差异。关键词:陈自露;玛格丽特;悲剧命运;根源;比较
中图分类号:L207A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187(2008)10一0038一03
曹禺的《日出》是一部戏剧,法国作家小仲马的《茶花女》则以小说、话剧、歌剧、电影等多种形式存在,并以小说的形式闻名于世。二者是两部完全不同的作品,但是作品中的人物陈白露与玛格丽特却有着极强的可比性。二、看似相同实则不同的悲剧命运陈白露与玛格丽特都是名噪一时的高级交际花,过着极度奢华、糜烂的生活,虽然都身陷泥沼,却又不失对纯真、美好生活的向往。她们的命运都是历循着生活压迫、爱情破灭和生命熄灭的轨迹。大致看来,二人的故事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细细探究,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表面的相似1.沦为妓女。陈白露出身于书香门第,是位受“五四”精神影响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她在家道中落以后,单枪匹马地闯人社会,在这个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里身不由己地堕落了,很快成为名噪一时的“红舞女”和“社交明星”。玛格丽特原是一个纯洁无邪的乡下姑娘,家庭的贫困迫使她来到浮华的都市巴黎,靠自己的美貌和青春,卖笑求生,成为资本主义上流社会的玩物、红级一时的高级交际花。虽然身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出身也大不相同,二人却都未逃脱沦落风尘的命运。2.向往纯真。纯真、爱美、自负却有自知之明,这是陈白露和玛格丽特这两位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交际花所共有的性格特征。虽然她们是遭人鄙弃的妓女,但是我们却在她们的身上看到一种少女所特有的纯真和可爱。她们都是良心未泯的善良妇女,在“下贱”的身躯里,藏着一付超越世人的真挚情感和侠骨柔肠。她们承恩受宠,享受着男人们给予她们的奢华生活,却很清楚自己的真实处境与地位——不过是一个人尽可夫的下等女人,是“一个快
乐的时候比痛苦还要悲伤的女人”。“会在毁灭了别人又毁灭了自己以后,像一条狗似的死去”。两个女性都意识到了自己身世的可悲,感受到了环境的腐恶,她们尽力挣扎,渴求着纯真。3.身负重债。沦为交际花后,陈白露与玛格丽特都过着纸醉金迷、腐化堕落的生活。奢华糜烂的生活让她们俩都欠下了一身债,需要男人来替她们偿还。4.爱情幻灭。陈白露与玛格丽特都曾有过纯真动人的爱情情怀,但都以幻灭而告终。5.生命熄灭。陈白露与玛格丽特有太多的相似:拥有美丽的容颜、清白的家世和聪慧的资质,却又在社会的逼迫下走向堕落,滑向了死亡。她们俩一个死于自杀,一个死于肺病,走向了同一条可悲的末路。(二)实质的不同尽管从大致情节来看,二人似乎有着同样的命运轨迹,但仔细探究,却有着本质上的差异。1.沦为妓女的起因不同。陈白露与玛格丽特一个从
收稿日期:2008—08-25作者简介:孙展(198l~),男,硕士。中教二级,湖北省松滋市第一中学教师。
·38·
万方数据大家闺秀堕落为妓女,一个从农家少女沦落为妓女。社会的污浊,生活的逼迫,导致她们走上了相似道路,但是具体原因却各有不同。可以说,陈白露的堕落出于支撑她的两大精神支柱的彻底崩溃。一是事业支柱,一是爱情支柱。她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她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是经过“五四”运动洗礼的时代,资产阶级个人奋斗、个性解放的哲学种子播进了她的心田。与陈白露不同的是,玛格丽特是一个身无所长的乡下姑娘。她唯一的资本可能就是美丽的容貌和年轻的身体了。她的堕落出自奢华生活的引诱。七月王朝统治下的法国,农民在地主和资产阶级的双重压迫下纷纷破产,农村经济一片萧条。为了寻找谋生的出路,玛格丽特来到了大都市巴黎。当时巴黎的上层社会,就如马克思所说:“投机得来的财富自然要在这种形势之中去寻求开心的用场,于是享乐变成了淫荡,金钱、污秽和鲜血就同归一流。”在这样的社会中,只身一人的玛格丽特面对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引诱,为了摆脱贫困,过上奢华的生活,身不由已地堕落了。2.追求纯真的方式不同。《日出》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陈白露是曹禺推出的一个现实主义典型。《茶花女》则是一部浪漫主义作品,虽然作者也不可避免地涉及了现实,玛格丽特这一人物形象却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相对于玛格丽特来说,陈白露形象更为丰富驳杂。她对纯真、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为多个层面。3.背负重债的原因不同。陈白露与玛格丽特两个女人都身负重债,但原因却不尽相同。与陈自露相比,玛格丽特似乎更无奈,她的债务是她那种生活所必需的。比如普律当斯替她做事需要拿点酬劳;她必须有马车、鲜花和钻石。一旦她经济拮据,就不得不卖掉东西,同时还要忍受社交界的种种非议而陈白露,尽管日子过得很奢华,可是似乎没有一文钱的积蓄。她的帐条,似乎永远也还不清。就如王福升所说:“您刚还了八百,您又欠了两千,您这样花法,一辈子也是还不清的。”到最后,陈白露生生被三千块钱逼死。陈白露的债务缠身,跟她素来的生活方式有关:她任性、年轻,灰了心了,过一天箅一天,她不思后果地挥霍,带有强烈的自暴自弃、悲观绝望的色彩。这一点跟玛格丽特被迫承受负债的生活是不同的。4.对待爱情的态度不同。陈自露与玛格丽特都未泯灭对纯真的爱情的渴求之情,但是在爱情的道路上,她们两却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对待爱情的态度大相迥异。玛格丽特相信爱情并由此得到救赎,陈白露却对爱情都彻底绝望了。如果说爱情的挫败让陈白露对人生减却了热情,并走上了堕落之路的话,玛格丽特则恰恰相反,甜蜜爱情使她对人生充满希望,并自觉地与萎靡不振的卖淫生涯决裂。《茶花女》浪漫主义色彩浓厚,《日出》则是一部毫不浪漫的现实主义杰作,现实没有给浪漫留下余地。5.生命消逝的根源不同。陈白露与玛格丽特走向了同一条末路,但造成她们生命消逝的根源却不同。从《日出》剧情来看,陈白露似乎是被三千元钱的债务逼死的,但是究其根底,负债并不是她死的主要原因,真正逼死她的是她对生活与自身的极度失望与内心的极度痛苦。过去所存的人生憧憬、幻想,使陈自露跌了个大跟头,陷入了混浊的现实泥潭。她希冀从中腾身而出,又没有这样做的勇气和力量。“曾经沧海”的她又是那么明了靠爱情和婚姻拯救她的梦是那么的虚幻。她把希望寄托在自身,无法恋爱,却又非常自恋;要做自己想做的事,现实却又是那么残酷。不仅如此,她还承受着内心与外表截然相背的巨大痛苦。在内心里,她十分空虚,期冀摆脱目前的无聊生活,远离身边种种可鄙可笑的人物去追寻热烈曼妙的人生。可.在外表上,她仍要强颜欢笑,以此来麻痹那焦灼的心灵。特别是为了生存与虚荣,她还不得不与自己憎厌的人物虚以委蛇,投之以热情,甚至还要以青春相许。这种严重的心灵对峙是任何人都难以承受的。因此,她终于支持不住而永远地“睡了”,她清楚地知道“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如果说陈白露的向世界告别是一个悲哀的结局,那么玛格丽特之离开人间则是一个悲壮的结束。伟大的爱情使玛格丽特脱离了充满诱惑的风月场所去追求高尚纯洁的情感,并唤醒了她心中对爱本能的依赖。她不仅可以为了爱情牺牲自己现有的一切去追随自己的爱人,而且可以为了自己的爱人的前途和家族的荣誉放弃爱情和自己终生的幸福,重新投入火坑。面对自己深爱着的人的羞辱和报复,玛格丽特忍辱负重,有泪只能往肚子里吞,唯一期盼的是早日结束自己的生命。于是,她更加毫无节制地放纵自己,在情人的羞辱和病魔的折磨下,身心衰竭,最后悲惨地离开了人世。小仲马在《茶花女》一书中暗示,倘若她、能够跟阿尔芒在一起,过节制、规律和美满的生活,那她就不会死,至少不会死得那样快。因此,玛格丽特的死有一半也是自杀的。她的死,是因为她的生活的全部力量来自于爱情,一旦爱情死,她也就毋宁死。她们俩走向了同一条末路,陈自露却显得更为无奈,她已经无从选择,生活将她逼迫于此。而玛格丽特却只是为了爱情,她的死相对来说,带有一种自愿的成分,尽管外在因素看似源于疾病。陈白露和玛格丽特,有着相同的卖笑生涯、相同的悲哀结局。但是尽管两人性格有着相似的纯真,却由于她们周遭环境的不同、作者创作命意的不同、她们个人爱情观·39·
万方数据念的不同、信仰的差异等,使她们划出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二、透视二人悲剧形成原因陈白露与玛格丽特身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却踏上了交际花的同一条道路,并以生命消逝而结束。其中蕴含着多重悲剧根源。两人的悲剧形成原因有一些共同之处,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一)同是社会悲剧,指向各有侧重1.陈白露:源于社会的腐败黑暗。曹禺仓0作《日出》,意在暴露“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反映社会悲剧中个体的挣扎与沉沦。毋庸讳言,潘月亭的破产、债台高筑、张乔治的奸滑,是促使陈白露自杀的因素,但更主要的原因不是经济的窘迫,而是对社会的失望。陈白露等到日出也无法获得救赎,在这个到处流着肮脏黑血的残酷社会,在这般令人窒息的黑暗中,有钱有势的如潘月亭、顾八奶奶一流,腐化堕落、被利益异化人格;没钱没势的如陈白露一辈,只会饱受欺凌、生不如死。2.玛格丽特:源于社会普遍的道德观。玛格丽特与陈白露一样,都是金钱化黑暗社会的牺牲品。但是,玛格丽特的悲剧却主要源于当时社会普遍的道德观。《茶花女》虽然是一部浪漫主义作品,作者的创作主旨在于描述一个爱情故事,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部作品同时也深刻反映出了动荡的时代里被扭曲的社会伦理对遵从道德规范的良知的摧残。纯朴的生活愿望与社会环境之间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决定了玛格丽特不可逃避的悲惨命运。在那样一个资产阶级虚伪道德及金融贵族腐化堕落的真面目下,她的存在是必然的,她的命运更是无法逆转的。资产阶级自身荒淫无耻,凶狠残暴,用冠冕堂皇的人道主义教条来禁锢人们,其所标榜的道德是虚伪和罪恶的。社会本来就是不公的,却要求所有的人都平等地遵守其在不平等的条件下制订的道德教条。玛格丽特的悲剧就是在维护某种虚伪的道德规范的冠冕堂皇的理由下造成的。(二)同是精神悲剧,性质各有不同社会的黑暗腐朽注定了陈白露与玛格丽特的悲剧结局,但同时她们自身的性格与精神因素也对其死亡起到了强烈的催化作用,并且二者性质也各有不同。1.陈白露:源于对自身的失望。“内心的幻灭,是陈白露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她的死,也源自于对自身的失望。方达生的到来,激起了过着沉醉生活的陈白露思想的波动,它让陈白露照见了自己污浊而扭曲的灵魂。它唤醒了她蕴藏在内心深处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道德评判,使之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如果说过去是在万般无奈中自·40·欺欺人、浑浑噩噩地混日子,那么,在良心复苏后,陈白露的内心也永远失去了安宁。陈白露在生存的困境中很自然地完成了她走向自杀的死亡情绪,而潘月亭的破产只是为其痛苦的解脱提供了契机。2.玛格丽特:源于其信仰的破灭。玛格丽特的悲剧也不仅是社会悲剧,还是一种性格与精神上的悲剧。她把个人幸福完全维系在自己所爱的人身上,是悲剧产生的直接原因。她说:“我的幸福就是找到一个高尚的男人,他不问我的身世,他是我的肉体的男人,更是我印象中的男人。”她等待着,也呼唤着。年轻、热情、真诚的阿尔芒走进了她的生活,玛格丽特感动于阿尔芒在自己病重时的殷勤探望和阿尔芒同情她流下的真诚的泪水及献上的真诚的爱情,认定他就是她“在嘈杂的孤独生活中呼唤的那个人”。她为美妙的现实激动不已,毫不犹豫地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这快乐的生活当中。爱情使身陷泥淖的玛格丽特获得了重生。当美好爱情的织网被杜瓦尔先生撕破后,视爱情为自己全部的她只能选择死亡,以期得到救赎,唯有死亡才能拯救她逃离这个人生苦海。鲁迅先生曾经讲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在我们面前演出人类的痛苦与悲伤,在对苦难与不幸的展示中,严肃地探求着人在世界中的位置,唤起人们对人不成其为人的社会的憎恨,对被损害与被侮辱者的同情、怜悯、关怀和爱。“与死亡俱来的悲愤悲壮的正义感情,是凝聚社会的向心力,鞭笞假、恶、丑的精神能源。”透过《日出》与《茶花女》,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历史与社会的残酷,认识到要消除这种悲剧,除了彻底改革现有的社会制度,所有其它的尝试都将是徒劳。陈白露的悲剧浸透着饱经苦难的民族满含血泪的呼唤,而玛格丽特的善良、深情、伟大的牺牲精神也打动了一代代的读者。《日出》和《茶花女》这两部不同国度、不同年代的同类题材的文学作品,给广大读者提供了可堪比较的艺术空间,也让人们从中获得了更高一层的审美启示。参考文献:[1]曹禺.曹禺经典作品[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2】(法)小仲马著,李登福译.茶花女[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3]周晓明,王又平.现代中国文学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4]周芳芸,宋光成.毁灭中的新生——试论陈白露悲剧的美学意义[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1l[5]张小萍.半梦半醒之间——陈白露形象分析[J1.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4,(6l【责任编辑:吴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