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童谣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初探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闽南童谣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初探

1300小河流水发表于 2006-6-24 10:57:00 何玉瑜的博客

民间童谣是中国民族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内容丰富多彩,真切而生动地反映了儿童的生活,充满了童趣。闽南童谣是发源于厦门、漳州、泉州地区即闽南一带的一种生动独特的艺术形式,是在闽南儿童中广为流行的歌谣,极具本土特色。闽南童谣所反映的内容大都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形象,简短易读、易唱易记,深受幼儿喜爱,因此世代流传久而不衰。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们立足本土文化,着力建构园本课程,努力挖掘乡土文化中适合幼儿教育的教学资源,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作用,在大班开展了探究性主题活动《闽南民间艺术》,以闽南童谣为切入点,通过多种教学形式,深入挖掘闽南童谣在幼儿兴趣培养、语言发展、审美感受和想象创造等方面作用,激发起幼儿探索闽南民间艺术的欲望,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使幼儿在认知、情感和活动等方面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本文是笔者在课改中对闽南童谣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所做的初步探索,在此仅作抛砖引玉之谈。

一、闽南童谣充满童趣,利于培养幼儿广泛兴趣

闽南童谣来源于闽南民间,取材于闽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充满童趣,长期流行于闽南儿童中。幼儿之所以喜爱它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闽南童谣极具童趣,本身具有非常生动的游戏性,而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对幼儿的成长最具价值的活动,也是幼儿最愿意从事的活动。因而,我们以游戏方式为载体,通过对闽南童谣的学习,激发幼儿对闽南童谣及其他闽南民间艺术的兴趣。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尤其喜欢的是《老鼠仔》、《挨砻挨欺岖》等闽南童谣,就是因为它可以边诵读边游戏边歌唱,给幼儿带来了十分愉悦的情感体验,使幼儿对情感的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在学习闽南童谣《老鼠仔》的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其游戏性也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幼儿自由结对,有的当墙洞,有的当小老鼠,依照童谣的韵律,“小老鼠”鱼贯穿过“墙洞”进行游戏,最为有趣的是,当“小老鼠”的幼儿在童谣即将结束时,就迟迟不敢钻过“墙洞”,或是尽量猫着身子快速溜过,生怕被“墙洞”给套住,此情此景,使我们不由自主地想起童年时游戏的类似情形。在游戏中,幼儿是积极、主动、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去的,他们自由自在地创编游戏的动作、规则,所有的幼儿兴趣盎然,诵读之声此起彼伏,和谐悦耳,怡情

愉性,嬉笑之声不绝于耳,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在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发挥。因此我们可以说,当幼儿沉浸于游戏时,游戏的梦想为他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通过游戏活动,幼儿充分体验童谣和谐快乐、轻松的本质,幼儿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二、闽南童谣简短易读,利于发展幼儿语言能力

闽南童谣简短易读,又具有韵律感,易唱易记,是一代又一代闽南人通过口头传承的语言文化,是闽南独特的民间艺术之一,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如今的家长都非常重视幼儿的早期教育,从小就让孩子学习好几种语言,反而把本土的方言丢弃了,我们觉得这是很不应该的。通过探索,我们认为开展《闽南童谣》的学习活动可以较好地弥补这一缺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应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改善师生互动方式,因为幼儿的学习不是独立建构的,是在与同伴、老师的相互交流中逐渐建构的。他们通过感官体验、自主性探索获得知识,并把它拿出来与同伴分享,在相互分享过程中,共同建构学习的内容。

因此,在闽南童谣主题探索活动中,我们以互动教学方式贯穿始终,寓教于乐,较好地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能力。我们充分利用幼儿园、家庭及有关的社区教育资源为幼儿学习童谣营造了浓厚的语言氛围,帮助幼儿扩大眼界、丰富知识,引导他们学会从周围环境与日常生活中不断寻找对自己有用的知识。

在活动中,老师通过范读,指导幼儿朗读,让幼儿感受到家乡方言的韵味。又通过游戏、绘画的有机结合,使幼儿可以读、玩、看,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又充满了乐趣,让他们在娱乐、玩耍中学习了方言,丰富了生活,提高了认识和审美修养,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在真正意义上促进了幼儿语言的发展。

三、闽南童谣音韵和谐,利于激发幼儿审美情趣

闽南童谣音韵和谐,节奏明快,其语言质朴,文句通俗,念起来朗朗上口,轻松愉悦,是孩子们的诗,非常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时以感受、欣赏为切入点,意在引导、激发幼儿的审美情趣。我们选择幼儿喜爱的闽南童谣来引发其学习兴趣,进而通过讲解、吟唱、欣赏,激发其审美情趣。我们认为,它合规律合目的地暗合了儿童与生俱来的集体无意识。如选择了最具特色的闽南童谣《天黑黑》、《天上一块铜》、《老鼠仔》等,将目标定位于让幼儿感受闽

南童谣明快的节奏、和谐的音韵以及幽默的风格,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学习活动中,幼儿对童谣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被其幽默的语言逗得哈哈大笑,情不自禁地用力鼓着手掌,踏着节拍,朗朗诵读。我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觉,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讲开了“我听了觉得很好笑。”“我听了很想学。”“我觉得它很有节奏。”“我觉得它很幽默”……兴趣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动机,通过几次对童谣的感受与欣赏,孩子们已会不由自主地在平常的生活中三五成群地把童谣作为一种游戏和情感的表达方式。如果没事,他们也会叫我和他们一起唱一起诵,幼儿的审美情趣有了一定的发展。

四、闽南童谣形象丰富,利于引导幼儿想象创造

闽南童谣形象丰富,是闽南独特的民间艺术之一,闽南童谣中所塑造的各种动物、人物等艺术形象,栩栩如生,具有闽南特色。

在探索活动中,我们以迁移及二次创造为手段,延伸童谣的教育价值,激发幼儿的想象,培养其创造能力。

在《闽南童谣》这一活动中,我们采取了主题探究的形式,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具有丰富刺激的学习环境,创设了一个宽容、愉快的心理氛围,鼓励并支持幼儿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探索感兴趣的闽南童谣,并进行相互分享、交流,在获得经验的基础上自主地学习,从而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同时也激发了幼儿丰富的想象。

为了进一步开发童谣的教育价值,为幼儿的艺术表征做好铺垫,我们引进了漫画这个艺术手法。我们认为漫画和童谣的性质十分接近,都具有贴近生活、富有情趣、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它能够刺激幼儿的思维,激发其想象,引起他们的共鸣,易于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于是,我们进行了新的尝试,先从欣赏漫画入手,再启发幼儿思考漫画与童谣之间有什么关联。这一启发激起幼儿极大的创造兴趣,从而也更生动地理解了漫画的表现手法,他们一边念童谣一边创作,尽情尽性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欢喜之情溢于言表。在理解漫画、童谣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的基础上,他们的作品基本上都具有夸张、童趣的特点,很多孩子创造性采用了连环画的表现手法,画面极富想像力,用色也极为大胆,完全出乎我们的预料,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进入表征活动阶段,我们让幼儿将这一阶段学习童谣的感受和认识进行自由表达。这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一件事。他们根据各自的兴趣,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有的边诵边舞,有的边唱边玩,有的边念边画。在这种愉悦活动中我们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