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专题复习:伟大的中国梦
- 格式:pdf
- 大小:329.91 KB
- 文档页数:9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能为中国梦的实现作出哪些努力?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可以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出以下努力:1.学习刻苦:努力学习,获取优质的教育和知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通过努力学习,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2.培养爱国心和责任感:加强对国家历史、文化、社会发展及现代化进程的学习与理解,培养对国家的热爱和归属感。
树立强烈的责任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作出贡献。
3.关注时事和社会问题:保持对国内外时事的关注,关心重大社会问题,了解国家的发展方向和政策。
通过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推动社会进步和民众意识的觉醒。
4.弘扬中华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儒家思想、诗词书画等,培养自己的审美素养和道德修养。
同时,积极学习与其他文化的交流,提升自身的国际视野和文化自信。
5.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关注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
积极参与科技、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的创新活动,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能。
6.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关注环境保护问题,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倡导绿色消费和生活方式。
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方面,也是每个人对未来具有责任的体现。
通过这些努力,你作为中学生可以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只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行动,努力奋斗,我们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
我的梦,中国梦五千年的斗转星移,五千年的潮起潮落,五千年的沧海桑田,终于,有一个伟大民族崛起在世界东方。
她,走过了世纪的风风雨雨;她,孕育了英雄的华夏儿女;她,书写了浩瀚的人类文明,她,就是我们最得意的祖国,一个响彻世界的名字——中国!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
泱泱中华的悠久历史中,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命运不计生死,一心探寻救国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大夫沉吟泽畔,九死无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太白把酒临风,豪情满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威武不屈,笑对苍穹。
更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浩然之气充塞天地,更有“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铮铮誓言响彻云霄,更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赤胆忠心烛照人间!古来青史谁不见,风流人物数今朝。
今天的我们骄傲地看到祖国一次次美梦成真:京九铁路成为强身动脉,三峡宏图泽及后代;奥运圣火燃遍神州大地,绿色长龙奔赴太阳之城;神舟上天,显我华夏风采,蛟龙入海,再展祖国神威……我们的航船,正迎着世纪的曙光扬帆起锚,乘风破浪,直济沧海!猛醒的东方雄师,发出了震天的吼啸,奏响了祖国强盛、人民安康的激昂旋律!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留给我们一个个伟岸的背影,一个个辉煌的瞬间,更留下了未完待续的中国梦!梦中国,中国梦。
梦,多么美好的字眼,那是人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是跟激情有关的地方。
走过懵懂青涩的少年时光,站在青春的门口,我拥有许多美丽的梦......我梦见自己成为一名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燃烧激情岁月,传播人类文明,让更多人的梦想,沿着我的手臂,攀援而上……我梦见自己成为一名医生,悬壶济世,救死扶伤,让一个又一个垂危的生命,重新变得鲜活、安康……我梦见自己成为一名作家,勤耕不辍,妙手生花,用如椽巨笔擎起社会良知,传播正能量……我梦见自己成为一名科学家,心无旁骛,孜孜以求,让人类智慧的种子在实验室里生根、发芽……我梦见我成为一名宇航员,遨游太空,探索宇宙奥秘,破解太阳系的密码……凝望一路韶华,只为梦想开花。
龙源期刊网
中国梦·背景
作者:
来源:《初中生·博览》2013年第07期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时代解读,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让人民共享出彩的机会。
微评:国家领导人的报告特别真诚,特别亲切,特别接地气,特别鼓舞人心。
2013年政治中考时政热点专题三:中国梦一、热点材料1、习近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
2、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3、 12月21日,“汉语盘点2012”揭晓仪式在京举行,“梦”、“钓鱼岛”分列年度国内字、国内词第一。
对“梦”字的解说是:奥运梦、飞天梦、航母梦、诺贝尔奖梦,GDP赶英超法,一一兑现,“可见,国运来了,挡也挡不住”。
二、解读1、“中国梦”的主要动力有三大来源:第一,追求经济腾飞,生活改善,物质进步,环境提升;第二,追求公平正义,民主法制,公民成长,文化繁荣,教育进步,科技创新;第三,追求富国强兵,民族尊严,主权完整,国家统一,世界和平。
2、新中国成立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的一个个梦想成为现实,圆了民族独立梦,圆了百年奥运梦,圆了航天航海梦,也圆了房子、汽车、上学、养老的百姓梦。
世界还将见证,一个更加美丽的中国梦将在我们手中梦想成真!3、进入21世纪,中共中央提出了伟大中国“三部曲”:第一部曲,用20年时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部曲,再花30年时间,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全面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三部曲,在整个21世纪一步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
三、时政与考点的结合1、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巨大精神力量。
初中历史八年级人教版22课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看到过去的荣耀和辉煌,也可以让我们从中吸取教训,指导我们未来的发展。
在初中历史八年级人教版的课程中,第22课是关于现代化的起点与进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在课程中,我们首先了解到现代化的起点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它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更包括了政治、文化、科技等方方面面的发展。
在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在努力实现现代化,以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和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然后,课程中还介绍了一些国家和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成功案例,其中包括了日本、韩国、新加坡等。
这些国家在不同的时期,通过不同的方式成功实现了现代化,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成功实现了现代化,将自己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国家变成了一个现代工业化国家。
新加坡则通过坚定的政治意志和有效的规划,成功实现了从第三世界国家到发达国家的转变。
这些成功案例告诉我们,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有正确的道路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有坚定不移的决心和意志。
课程还提到了现代化进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例如社会不平等、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
这些问题虽然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但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管理,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学习了这些内容之后,我们应该如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呢?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借鉴成功的案例,来寻找适合自己国家或地区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和方法。
我们可以通过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技能,为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们也要意识到现代化进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并积极参与解决这些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通过学习初中历史八年级人教版第22课,我们不仅可以了解现代化的起点与进程,更重要的是可以从中汲取启示,指导我们未来的发展。
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够深刻理解这些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实现国家现代化做出贡献。
2019-2020学年度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8 伟大的历史转折知识点练习第九十六篇第1题【单选题】正确的思想路线是社会发展的灵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思想路线是(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B、以经济建设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各项,属于如图所示会议公报内容的是( )A、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B、确定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C、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D、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图一文发表于1978年5月11日的《光明日报》,文章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而引发了广泛而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实现中国共产党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这一“伟大转折”是指(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B、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C、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D、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被称为开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新时期的宣言书,并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了思想准备的重要文献是(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B、《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C、《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开幕词》D、《南方谈话》【答案】:【解析】:第5题【问答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请回答这次会议有何意义?【答案】:【解析】:第6题【问答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让中国巨轮从计划经济体系中破浪而出。
坚冰已经打破,第一艘开出的帆船是农村改革。
材料二:“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1980年安徽凤阳县产粮5.02亿千克,1981年产粮6.7亿千克,1982年产粮7.15亿千克。
材料三:1984年,农村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1987年全国乡镇企业达1750多万家,从业人员8805万,产值476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0.4%,成为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
描写中国梦强国梦强军梦为话题初中作文1000字三篇描写中国梦强国梦强军梦为话题初中作文1000字三篇初中作文描写中国梦强国梦强军梦为话题1000字<一>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中,曾有那么一个将军,他就像那只传说中的荆棘鸟,歌唱着死去。
对,就是他,那强军中的佼佼者,那涅槃后成为中华民族永恒的火凤凰—李云龙!“无论对手有多么的强大,逢敌必亮剑,而一旦亮剑,血溅七步,所向披靡,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倒在对手的剑下,也虽败犹荣。
”这,就是赫赫有名的亮剑精神。
亮剑精神是一种军魂,更是一种气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强国梦,强军梦”,其实也是一种亮剑精神,它是中国面对一些国家对世界各个方面的遏制所必须亮出的一方宝剑。
它引领中国去应对世界快速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勇于亮剑,敢于亮剑,重视国防力量,才能够支撑一个强大的中国梦,才有迈开脚步前进的资本。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是一部中华民族倍受欺凌和侮辱的历史。
一个朝代的衰败,无不是由于经济的衰落,政治腐败和国防孱弱所致。
落后就要挨打!拥有强大的国防,才会为中国的立足奠定坚实的基础。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开始了当家作主的新纪元,同时也使我国国防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强军开辟光明未来。
强国梦也是强军梦,当代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强国梦。
亮剑铸军魂,放飞中国梦,我们共同努力。
驱魔之剑—2003年的那场非典,谁都不会忘记。
殃及全国,人心惶惶,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抗击非典。
中国人民解放军,白衣天使,以科学的态度,严谨的作风,旺盛的斗志,采取果断措施,亮出了驱魔之剑,保国人健康。
抗灾之剑—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的那场地震,国人无法抹灭这刻的记忆。
顷刻之间,大地颤抖,山河移位,哭声震天,大地悲泣!顷刻之间,温馨的家园被夷为平地!但是,我们不怕!山石飞滚的险象环生中处处闪动着耀眼的橄榄绿,强大的军队力量给了所有人希望。
第四课《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二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国家统编版教材思想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四课《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二框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课题,我将从说教学目标、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策略、说教学过程、说课程资源开发、说板书设计和说布置作业几方面来进行我今天的说课。
一、说教学目标,目标是一堂课的方向,作为思想政治课要严格落实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本节课主要达成以下三个核心素养目标:1.政治认同: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增强对中国梦的政治认同。
认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2.科学理解:科学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是现实“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选择。
3.公共参与:通过“追梦路上,看我时代青年”的主题演讲来展示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引导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梦想。
在目标的引领之下我们来走进教材。
二、说教材,本节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是本课书,而且是整本书的落脚点,是全体中国人努力奋斗的目标。
这部分知识学生需要重点把握中国梦的本质和特点,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安排,此框题的教学难点是如何理解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工程的相关知识,这部分我会结合一些实例和学生共同研究探讨,有的学生可能认为中国梦的实现工作离自己比较遥远,所以还有一个难点是引导学生明确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我们青年学生是主力军,是责无旁贷的参与者和建设者。
三、熟悉教材后,下面我们一起来谈学情,我们高一的学生初中学过《道德与法治》这门课,加之大数据时代的今天,信息传播广泛而迅速,所以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缺乏系统的整合,能够运用简单的辩证法思想分析问题,但是缺少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能够通过教材获取一定的信息,但是缺乏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