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与抑制——《苹果酒屋的法则》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 格式:pdf
- 大小:165.00 KB
- 文档页数:2
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像国界、欧盟、国际协定、贸易关税这类事物,它们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我们共同承认它们存在。
它们不具有金鱼或氧气那样的“真实性”,是人类想象的产物。
我们将这类想象出来的事物称为“社会建构”。
它们可能具有物理表现——围栏、建筑或代表符号,但可以在脱离这些物理表现的情况下完美地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
“品牌”就是社会建构的代表之一。
许多公司将品牌列为重要资产。
这些虚拟真相无处不在,有产品品牌、慈善品牌、政府计划品牌,甚至军事部队品牌。
这些品牌都不是真实存在的,不管它们代表的产品、服务和人员多么真实。
它们是概念产物,是由想象、语言、音乐、经历、关联和信仰组合而成的。
和其他社会建构一样,它们可以自然进化,也可以被人故意修改。
诺基亚品牌经历了不同寻常的旅程。
对于早期芬兰消费者来说,这个品牌最初意味着造纸木浆,随后代表了橡胶靴。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它意味着时髦的小手机。
在微软收购和解散其设备业务以后,公司不得不再次对诺基亚品牌进行调整。
这个名字没有内在含义——诺基亚是一座芬兰小镇——因此具有内在灵活性。
不过,微软品牌呢?它是“微机软件”吗?在收购诺基亚之前,微软一直比较忠实于其软件起源,以Windows和Office两大垄断产品为基础,尽管它也通过Xbox和Surface平板电脑对硬件领域做了一些探索。
现在,微软正在将自己描绘成与苹果相匹敌的软硬件综合品牌。
苹果自身也经历了品牌拓展旅程,从依赖音乐零售的桌面电脑到后来的智能手机、地图、电视、出版以及其他许多业务。
该品牌曾经仅仅与计算机有关,现在,位于库珀蒂诺的苹果总部已将其转变成了设计、品质、可用性和个性化的抽象组合。
考虑到品牌的作用,这些现象非常值得注意。
每个专家都会为品牌提供不同的定义,但品牌的核心功能之一是对顾客的承诺。
我们之所以购买XYZ品牌而不是另一个更加便宜的品牌,是因为我们相信它的名字、标志、色彩组合或吉祥物所隐含的承诺:XYZ产品或服务会为我们带来某种(通常是没有表达甚至无法表达的)利益。
2024学年成都市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检测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024.12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I(共5小题,19分)材料一:就文化而言,最有价值的往往是正在生成和正在消逝的部分。
对处于第三次文化裂变【注】中的乡村社会而言,正在生成的便是信息化、全球化及其所带来的种种新的文化观念、生产生活方式和美丽乡村。
而正在消逝的则是乡村社会数千年建构起来的宗族伦理、文化规则、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甚至其存在的空间——传统村庄。
作家们敏感地意识到作为传统乡村社会实体的一些“村庄”,正在成为逐渐远去的文化背影。
这与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和城镇化建设密切相关。
由此,作为亲密关系存在空间和宗族伦理文化生成地的村庄正在解体。
正是由于村庄成为一种正在消逝的文化,新乡村叙事才集中爆发出了从未有过的书写“村庄”的热潮,如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阿来的机村、贾平凹的清风街、孙惠芬的上塘村、梁鸿的梁庄等。
作家们尽管风格各异,但却不约而同地开始与自己心中的“村庄”做最后的告别,有的甚至直接将作品命名为《即将消失的村庄》(赵本夫)、《最后的村庄》(曹乃谦)。
这批书写村庄的作品,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留住村庄的情怀,并由此生发出文化“乡愁”主题,为正在消逝的村庄唱出深沉的挽歌。
这曲多声部的挽歌,唱出的是具有深远历史回音的“乡愁”主题。
这个时期的乡愁,既不同于鲁迅所说的“侨寓文学的作者”们“隐现着”的“乡愁”,也不同于余光中远离故土的“乡愁”。
鲁迅所说的那些“侨寓”北京的作家们对故土的“胸臆”,只是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对故土的怀恋和想象,诸如“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事实上,也应包括沈从文之于湘西。
而其时的贵州、榆关、湘西都还是完好无损地存在着、延续着的乡村社会,他们“愁”的只是自己主观上的怀恋、想象和与他们生活的城市之间的文化反差。
所以说,那时的乡土文学与其说是在写乡土,不如说是在写作家自己的“胸臆”。
从新历史主义角度解读《沃森一家去伯明翰-1963》
《沃森一家去伯明翰-1963》是美国作家莫格利斯(Moggalis)的作品,该作品以新历史主义的角度审视了1963年美国南方种族隔离政策下的家庭生活。
这部小说以生动的细节描绘了当时美国南方种族歧视的社会环境和种族隔离政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通过对主人公沃森一家的描绘,展现了种族隔离政策对普通家庭的影响和人们对抗种族歧视的努力。
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来看《沃森一家去伯明翰-1963》这部小说,我们可以对当时美国南方的社会环境进行深入的分析。
通过这部小说,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美国南方种族隔离政策对黑人家庭的生活造成的影响。
小说中描写了沃森一家因为皮肤颜色而无法享受到与白人家庭同等的权利和地位,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受到歧视和限制。
在交通、教育、就业等方面都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种族隔离政策让这个社会分裂成了两个不同的世界,黑人和白人之间存在着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这种不公平的待遇和歧视让黑人家庭的生活变得艰难,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获得与白人同等的权利和地位。
通过对《沃森一家去伯明翰-1963》这部小说进行新历史主义的解读,我们可以了解到人们是如何对抗种族隔离政策的。
在这部小说中,主人公沃森一家并不甘于接受社会对他们的不公平待遇,他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强的意志进行抗争。
通过这部小说,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美国南方黑人家庭对抗歧视的努力和勇气。
他们不甘于命运的安排,而是积极地寻找解放的道路,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种对抗种族隔离政策的努力和精神是令人敬佩的,它展现了当时黑人家庭的不屈和坚韧,也为我们揭示了一部分历史,让我们了解到了当时黑人对抗歧视的艰辛和不易。
江苏省常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期中质量调研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几十年来,神经科学家一直在记录动物的神经细胞活动,并以此来研究大脑的作用机制。
但有些人试图做得更多,他们尝试让人类完美地保存和重现记忆,或者在脑海中回放视频游戏。
将来有一天,人们甚至能仅凭思维来召唤汽车。
人机连接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进步的途径多种多样。
其中一些进步需要外部设备的改善,如一些设备能够显示佩戴者是否处于饥饿或者无聊的状态,另一些能将人们的意图转化为真实的语言,或者,可以利用神经脉冲打字。
今天,一些瘫痪者已经在验证这类技术了。
这种被称为“脑机接口”的技术能将意念转化为行动,仅凭大脑中的信号,瘫痪者就能在网上进行购物、与他人交流,甚至用假臂拿起杯子饮用杯中的饮料。
然而,这样的技术也引发了一些人的担忧。
能清晰地看到大脑的活动,理解它,甚至修改它,这确实给很多人带来了福音,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但这种窃听神经信号的行为会不会超出医学应用的范畴,给社会带来烦恼呢?大脑技术的进展长期以来,研究人员和医生一直在寻求从人脑中直接提取信息的方法,而不是依靠说、写或者打字。
这样的技术可以很好地帮助身体不能活动或不能说话的残障人士。
植入大脑的电极可以记录大脑运动区域的信号,使得一些人可以通过信号控制假体过上更高质量的生活。
2019年1月,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将电极植入一名残疾人的大脑内。
这个名叫切米列夫斯基的人在一次冲浪事故后,便无法正常使用他的胳膊和腿了。
现在,利用来自大脑两侧的信号,切米列夫斯基能够自如地控制两条假臂。
通过大脑两侧植入的电极,他控制两条机械臂进食,其中一条操刀,另一条握叉。
与此同时,另一些研究人员从一个因瘫痪而失语的人的大脑信号中解码出了语言。
研究人员给这个人一台只用大脑信号就能输出信息的计算机,当他在计算机屏幕上看到“你想喝点水吗”的字样时,他的大脑信号立即被转化成了文字:“不,我不渴。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2024年11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为小说选择一个视角可能是你要做的最重要的决策之一。
但是,许多作者,甚至那些已有作品出版的作家,面对视角问题也经常一头雾水,一知半解。
掌握好视角是所有小说作者必备的技能,因为它跟冲突与悬念关系密切,是小说成功最需要的东西。
可供你选择的视角有两种: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
在第一人称的下面还有两个选项:现在时和过去时。
在第三人称的下面也有两个选项:有限的第三人称视角和无限的第三人称视角。
你或许会想:“怎么把第二人称给落下了呢?”是的,有的小说家确实用过第二人称视角。
我的建议是你不要跟风这样做。
假如你真的非要这样做,那么请记住这条建议:你坐在自己的书桌前,然后以第二人称视角开始创作。
这似乎是你拓展自己文学风格的好办法。
你知道这会减少你的作品出版的机会,而且大多数读者会发现这部小说是令人难以卒读的。
但是,你还是决心要把它统统弄明白,然后再用它创作,看看效果如何。
你希望自己有个好运气。
全知型视角又是怎么回事?顾名思义,它的意思是知道一切,所以全知型视角有时候也被称为“准上帝视角”。
叙事者可以随心所欲地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任何时候都可以洞悉任何人物的心灵深处,或者叙事者可以腾空而起,然后像摄像机一样描述事态。
这种全知的口吻可以评论世间百态,比如他可以发出“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样的感慨;或者,作者也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超然物外。
既然这个视野源于“上帝之眼”,作者可以灵活自如地把主观看法强加于人物,其主观程度可高可低。
如今,全知型叙事已经很少见了,可是对于某些风格的长篇小说,尤其是长篇史诗性小说来说,这个视角还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它允许作者向读者灌输大篇幅的背景信息。
但是,如果你不知节制地运用这个视角,那么你的小说就会变得拖沓冗长。
对于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来说,作者未必非得使用全知型视角。
2024-2025学年全国1卷五省优创名校高三联考语文试卷考生留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重填在答题卡上3.车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新诗以中华文化为依托,在外来诗歌的影响下诞生和成长。
臧棣曾评价新诗是“在中西文化冲突中不断拓展的一个新的审美空间自身发展的必定结果”。
新诗如何接纳古今中外的影响所呈现的迷思是其百年发展及将来所需关注的。
新诗是在古典诗歌基础上发展改变而来,但是无论其间的反叛还是背向,在本质上是不行能将两者完全独立起来的。
早期新文学的推手胡适大力贬低文言旧诗,提倡白话新诗,但他自身仍承认有向宋诗学习的诗作,除他之外,还有很多诗人的诗作皆有古典诗的影子,如废名、朱湘、戴望舒、卞之琳、林庚……中国新诗无论如何发展,都是在中华文化土地上生根发芽,吸取了古典诗歌精华,这一事实是不行否定的,也是不行忽视的。
追溯历史可见,早期新诗的发展离不开国外留学归来的学问分子的推动,他们的学识和视野都经过国外教化的熏陶而得到了极大拓展。
西方诗潮在中国的大力宣扬和广泛传播,这背后既有被迫推动的命运之歌,更有诗歌发展态势的必定趋向。
留美归来的胡适对诗歌的构想无疑受到英美意象派的影响,以自己的《尝试集》领先为白话新诗铺路;深受日本俳句和印度诗人泰戈尔影响的冰心也推出自己“爱”的代表诗集《繁星》、《春水》,为新诗注入簇新血液。
20世纪30年头现代派诗人艾青、卞之琳等人主要受法国象征派诗歌观念的影响;40年头九叶诗派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较大;70年头末80年头初的朦胧诗与西方现代派的关系也很亲密;直到今日,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依旧和西方诗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接受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诗歌的影响是新诗自身发展的一大动力,然而也很可能带来视野的局限,对这两者应如何结合和接受所呈现的迷思是新诗始终在摸索与调适的。
新诗在古典诗歌的土壤中接受阳光雨露变革旧诗,结合西方诗艺追求新理念,两者结合从而指向重生,而两者在古今中外文化间的融合和失真状态,是其不断追求中所始终呈现的迷思。
《愤怒的葡萄》的新历史主义解读一、《愤怒的葡萄》概述《愤怒的葡萄》是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20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一。
小说以大萧条时期加利福尼亚的葡萄园为背景,讲述了一群农民家庭为了生存和尊严而进行的斗争。
故事主要围绕着贫困、压迫和失落展开,呈现出一幅充满悲壮和沉重气氛的画面。
二、新历史主义解读1. 文本与历史的关系新历史主义认为文本与历史总是相互联系的,文本不能脱离历史来解读。
在《愤怒的葡萄》中,斯坦贝克通过描绘农场主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呈现了大萧条时期美国社会阶级分化的现实情况。
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普遍问题,也暗示了美国社会的阶级困境。
2. 权力与压迫的表现小说中展现了社会底层农民在资本家和强权者的压迫下进行的不屈抗争。
斯坦贝克通过描绘农场主的残暴和农民的苦难,传达了对当时社会中权力和压迫的批判。
这与新历史主义关注权力和反权威的立场相契合,呈现出了文本与历史的紧密联系。
3. 文本与权力关系的深层解读新历史主义还认为文本中所呈现的权力关系往往不止于表面,而存在着更深层的权力运作。
在《愤怒的葡萄》中,不仅有农场主对农民的直接压迫,还有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中的权力运作,这些都导致了农民的困境。
这些深层权力关系的解读,为我们理解文本和历史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更多的视角。
三、个人观点在我看来,《愤怒的葡萄》不仅是一部关于农民斗争和社会问题的小说,更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作品。
通过新历史主义的解读,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小说中所呈现的社会现实,还能深入思考当时社会的阶级与权力问题。
从文本中所揭示的深层权力关系,我们也可以反观当今社会,思考权力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
四、总结与回顾《愤怒的葡萄》是一部具有丰富历史意义和社会意义的文学作品,通过新历史主义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这部作品所呈现的社会现实和权力关系。
在阅读和解读这部小说时,我们也能从中汲取关于社会、历史和权力的深刻启示。
在本文中,我们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探讨了《愤怒的葡萄》这部经典小说,深入分析了文本与历史的关系、权力与压迫的表现,以及文本与权力关系的深层解读。
2021学年西藏林芝市高二汉文班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也有“情怀党”;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流”……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
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
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甚至有人说,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
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
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是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
看看我们的互联网,微博是近6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
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知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正如学者所说,当代中国正在“共时性”地经历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
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将使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注定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
对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主流文化的建设者固然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伤感于“吾道衰也”,也不能闭关自守、以和大众文化划清界限来标榜自我,而是更应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
天域全国名校协作体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以味喻诗、以味论画无疑是中华美学叙事的一个传统。
殊不知,这样一种基于类比思维的叙事方式恰好标识出了中华审美文明的固有之处,即便到了当代,也值得颂扬,堪称中华审美文明一张亮丽的名片。
说其“固有”和“亮丽”主要是与西方同比。
审美无疑是一种感知活动,建基于感官快感。
美学叙事主要指向视听,这是任何文明的常态,但是,以味喻美则非中华莫属。
放眼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便明确拒绝了以味喻美的做法,有言“美只起于听觉和视觉所产生的”“因为如果我们说味和香不仅愉快,而且美,人人都会拿我们做笑柄”。
亚里士多德虽然在很多方面批驳了柏拉图,但是,其论美还是沿袭了视觉中心主义的做法。
他在《论灵魂》中讲味觉时将味觉与触觉并列,视之为直接接触物质的感知活动,以示与视觉和听觉的区别。
狄德罗也认为,美不是全部感官的对象,只有视、听感官才是“审美感官”。
到了黑格尔那里,情形丝毫未变,正是基于物质性程度的高低他才说道:“艺术的感性事物只涉及视听两个认识性的感觉,至于嗅觉、味觉和触觉则完全与艺术欣赏无关。
”中国则相反,一开始就用味来喻美。
《左传》论乐之美就明确沿着“声亦如味”的思路展开,更为著名的是“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
将味美与视听之美相提并论近乎成了先秦诸子的通用做法。
《庄子》曰:“声色滋味之于人,心不待学而乐之。
”(《庄子·盗跖》)《孟子》曰:“口之于味,有同嗜焉;耳之于声,有同听焉;目之于色,有同美焉。
”(《孟子·告子》)《荀子》曰:“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
”(《荀子·劝学》)等等。
东汉《说文解字》里著名的表述“美,甘也,从羊从大”,还是在以味喻美。
单纯从用词的角度看,taste(味,味觉)一词在古希腊时还未用于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