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工程抗震 -迈达斯
- 格式:pdf
- 大小:4.88 MB
- 文档页数:89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市政公用设施抗震设防专项论证技术要点(地下工程篇)》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日期】2011.01.28•【文号】建质[2011]13号•【施行日期】2011.01.2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市政公用设施抗震设防专项论证技术要点(地下工程篇)》的通知(建质[2011]13号)各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直辖市建委(建交委)及有关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根据《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管理规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1号),我部组织制订了《市政公用设施抗震设防专项论证技术要点(地下工程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各地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管,确保市政公用设施抗震设防专项论证制度的落实。
各地在执行中发现的有关问题,请及时告我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二〇一一年一月二十八日市政公用设施抗震设防专项论证技术要点(地下工程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做好全国新建、改建、扩建地下工程初步设计阶段的抗震设防专项论证(以下简称专项论证)工作,根据《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管理规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1号),制定本技术要点。
第二条本技术要点适用于抗震设防区的下列地下工程:(一)总建筑面积超过10000m2的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工程;(二)处于可能液化或产生震陷、岩石与土变化分界、地质灾害可能波及等抗震不利地层的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和区间工程;(三)临近活动断裂带的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四)紧邻或穿越《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中规定的特殊、重点设防类建筑工程,且其破坏可能影响周边建筑工程正常使用的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五)地震后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六)符合上述规模和条件的市政地下停车场、市政隧道和共同沟等其他地下工程。
第三条建设单位按本技术要点组织专项论证时,应至少有3名国家或工程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市政公用设施抗震专项论证专家库相关专业的成员参加,专项论证的专家数量不宜少于5名。
市政工程设计中的地震防护规范要求地震是一种地壳内部的自然现象,其破坏力强大且不可预测。
在市政工程设计中,地震防护规范要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将介绍市政工程设计中的地震防护规范要求,并探讨其实施的必要性。
首先,市政工程设计中的地震防护规范要求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提出了严格要求。
一般来说,市政工程设计涉及到的建筑物种类繁多,包括住宅楼、办公楼、公共设施等。
这些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需要具备一定的抗震能力,以避免倒塌和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
地震防护规范要求设计师在建筑物的结构设计中考虑地震力的作用,并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如增加柱子和墙壁的厚度、设置抗震支撑等,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能。
其次,市政工程设计中的地震防护规范要求还关注地下管线的防护。
地震发生时,地下管线往往会受到严重的破坏,如爆裂、断裂等,导致供水、供气、供电等基础设施中断。
为了减少这种灾害性损失,地震防护规范要求在市政工程设计中充分考虑地下管线的地震安全性。
例如,在管线的敷设过程中,要求使用抗震性能好的材料,增设管线的固定装置和支架,以减少地震时的振动和位移,提高管线的抗震能力。
另外,市政工程设计中的地震防护规范要求也关注土壤的地震反应。
地震发生时,土壤的地震反应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不同类型的土壤对地震的响应有所不同,如硬土壤相对于软土壤在地震中的位移和变形会更小。
因此,地震防护规范要求设计师在市政工程设计中对不同类型的土壤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
例如,在软土地区,可以采用加固措施,如设置加固墙或桩基础,以提高土壤的抗震性能。
此外,市政工程设计中的地震防护规范要求还强调对地震发生概率的评估和安全等级的划分。
地震是一种随机事件,其发生的概率和强度是不可预测的。
因此,地震防护规范要求设计师结合地震科学和统计数据,对地震发生的概率进行评估,并根据不同地区和建筑物的重要性划分相应的安全等级。
比如,在地震频繁区域和重要建筑物上,要求采取更严格的地震防护措施,以确保人员的生命安全。
地下结构对抗震能力的提高一直是地震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它可以给地下结构、尤其是地下建筑物带来极大的威胁。
为了提高地下结构的抗震性能,人们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地下结构抗震e3与9度的关系。
1. e3与9度的基本概念e3是地震工程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它指的是地震作用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9度则是指地震烈度等级,是描述地震强度的重要指标。
2. e3与9度的关系e3与9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地震作用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e3是根据地震烈度等级来确定的。
一般来说,地震烈度等级越高,地震作用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e3就越大。
e3与9度可以说是相互关联的。
3. e3对地下结构的影响e3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地下结构的抗震能力。
如果e3较大,那么地下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所受到的力和变形就会相应增大,抗震能力的要求也会更高。
设计地下结构时必须充分考虑e3的影响,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地下结构的抗震能力,以应对不同地震烈度等级下的地震作用。
4. 地下结构抗震设计针对不同的9度地震烈度等级,地下结构的抗震设计也有所不同。
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e3的影响,确定地震作用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结合地下结构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抗震设计。
在地下结构的结构设计中增设受力构件、采用加固措施、提高材料的抗震性能等,以提高地下结构的抗震能力。
5. 地下结构抗震实例分析以某地区的地下停车库为例,该停车库位于地震烈度9度的地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e3较大。
为了提高该停车库的抗震能力,设计者采取了多项技术措施,包括采用特殊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置加固墙和加固柱、采用橡胶减震支座等,使得停车库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保障了车辆和人员的安全。
6. 总结e3与9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e3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地下结构的抗震能力。
在地下结构的抗震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e3的影响,根据不同的9度地震烈度等级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以提高地下结构的抗震能力,保障地下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能。
地震对地下管道的影响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它给地下管道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影响。
地下管道系统广泛应用于城市的供水、排水、天然气输送等方面,因此地震对这些管道的影响可能会给城市的正常运行带来严重困扰。
本文将从地震对地下管道的影响、管道设计和建设中的地震防护措施以及地震后的管道修复与评估等方面进行探讨。
1. 地震造成的地面振动会对地下管道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首先,地震波通过地下地层的传播会对管道系统产生直接冲击。
这种冲击作用会导致管道的破裂、断裂,从而造成供水、排水、天然气等系统的中断。
其次,地震还会引起地下水位的变化,使得地下管道遭受到水压的巨大变化,从而增加了管道的破坏风险。
此外,地震会导致地层产生位移,进而使得地下管道发生沉降或移位现象,这也给管道的使用和维护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2. 管道设计和建设中的地震防护措施鉴于地震对地下管道系统的破坏性影响,工程师在管道设计和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地震防护措施,以减少地震对管道的影响。
一般来说,主要的地震防护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材料和结构的选择:在地下管道的设计和建设中,使用抗震性能良好的材料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使用能够承受地震冲击的高强度材料来进行管道的制造,以增强管道的抗震性能。
此外,还可以选择结构合理、刚度适宜的管道结构,以提高其在地震中的稳定性。
2.2 固定和支撑系统:合理的固定和支撑系统能够有效地减少地震对地下管道的冲击。
在管道设计和建设中,应该采用可靠的固定和支撑装置,将管道与周围的结构物牢固地连接起来,从而降低因地震引起的振动对管道的影响。
2.3 地震隔离系统:地震隔离系统是一种有效的地震防护手段,通过在管道与地面之间设置隔离装置,使得地震产生的冲击波能够得到缓解和分散。
这种隔离装置可以是橡胶垫、弹簧等,通过吸收地震能量来保护管道免受破坏。
3. 地震后的管道修复与评估当地下管道受到地震破坏后,及时进行修复和评估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第1篇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下室作为地下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商业、住宅、仓储、停车场等领域。
然而,地下室在防火、防水、防震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为了确保地下室的安全使用,本文将详细介绍地下室防火、防水、防震措施。
一、地下室防火措施1. 防火设计(1)地下室结构设计:地下室结构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确保结构强度和稳定性。
同时,地下室的梁、板、柱等构件应满足耐火极限要求。
(2)防火分区: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地下室应进行防火分区,每个防火分区面积不宜超过500平方米。
防火分区应设置防火墙、防火门等防火分隔设施。
2. 防火材料(1)建筑材料:地下室建筑材料应选用不燃或难燃材料,如花岗岩、大理石、防火板等。
(2)装饰材料:地下室装饰材料应选用不燃或难燃材料,如瓷砖、木纹钢板等。
3. 防火设施(1)消防设施:地下室应配备足够的消防设施,如消防水池、消防泵、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室内消火栓等。
(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地下室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实现火灾自动报警、自动灭火等功能。
4. 防火管理(1)人员培训:地下室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应接受消防安全培训,提高消防安全意识。
(2)消防安全检查:定期对地下室进行消防安全检查,确保消防设施完好、消防通道畅通。
二、地下室防水措施1. 防水设计(1)地下室结构设计:地下室结构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确保结构强度和稳定性。
(2)防水层设计:地下室应设置两道防水层,一道为结构自防水层,另一道为附加防水层。
2. 防水材料(1)防水材料选择:防水材料应选用优质防水卷材、防水涂料等。
(2)防水材料施工:防水材料施工应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确保防水效果。
3. 防水设施(1)排水系统:地下室应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包括集水井、排水管道等。
(2)防渗漏设施:地下室应设置防渗漏设施,如防水板、防水砂浆等。
4. 防水管理(1)防水检查:定期对地下室进行防水检查,确保防水效果。
抗震设防烈度依据1. 引言抗震设防烈度依据是指在建筑物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为了保证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的安全性能,所制定的一系列规定和标准。
这些规定和标准主要包括地震烈度参数、抗震设计基本地表运动参数、结构抗震设防烈度等内容。
本文将对抗震设防烈度依据进行详细的介绍,包括其背景、原理、应用范围等方面的内容。
2. 背景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降低地震灾害对建筑物造成的影响,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抗震设防烈度依据。
我国的抗震设防烈度依据主要由《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和《城市地下工程设计规范》(GB 50107-2013)等国家标准来规定。
这些标准通过对地震动力学理论和实验数据的分析与总结,确定了适用于我国不同地区的抗震设计参数。
3. 原理抗震设防烈度依据的制定基于地震动力学理论和实验研究。
地震动力学是研究地震引起的结构振动及其对结构的影响的学科,通过对地震波传播、结构响应等过程的分析,确定了建筑物在地震中所受到的作用力。
根据抗震设防烈度依据,建筑物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由地震引起的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作用力。
具体来说,抗震设防烈度依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震烈度参数:描述了地震发生时所产生的强度和频率特征。
•抗震设计基本地表运动参数:描述了建筑物所处位置地面运动特征。
•结构抗震设防烈度:描述了建筑物在设计地震作用下所需具备的抗震能力。
4. 应用范围抗震设防烈度依据适用于各类新建建筑物、城市基础设施以及现有建筑物的加固与改造工程。
具体的应用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住宅建筑:包括单户住宅、多层住宅、高层住宅等。
•公共建筑:包括学校、医院、办公楼、商场等。
•工业建筑:包括工厂、仓库等。
•城市基础设施:包括桥梁、隧道、地铁等。
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抗震设防烈度依据进行设计计算和结构分析,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具备足够的抗震能力。
5. 结论抗震设防烈度依据是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中安全性能的重要依据。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抗震设计标准【知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抗震设计标准1. 引言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作为现代城市基础设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诸多功能与服务,如供电、供水、供暖、电信和交通等。
然而,地下管廊建设存在着许多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如何确保其抗震设计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本文将探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抗震设计标准,并提供个人观点和理解。
2.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重要性与挑战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是现代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旨在提高城市功能、优化城市布局和改善市民生活。
然而,由于地下管廊的特殊位置和地质环境,其抗震能力问题成为制约其安全性和可靠性的主要挑战之一。
城市地下管廊的隧道结构通常由地下连续墙体、盖板、顶板和地基等构成。
在地震作用下,隧道结构易受到地下土层的激励和地震波的传播影响,从而导致产生应力和变形。
为确保地下管廊的抗震设计符合安全和可靠性要求,制定相应的抗震设计标准十分重要。
3.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抗震设计标准的必要性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抗震设计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对于保障地下管廊的安全运行和服务功能至关重要。
抗震设计标准可以为地下管廊的结构设计和施工提供指导,确保其在地震作用下具备适当的抗震能力;标准能够对地下管廊的材料选用、施工工艺和施工质量进行规范,提升整体工程的质量和可靠性。
4.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抗震设计标准的要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抗震设计标准应考虑到工程所处地域的地震潜在风险、环境条件和设计目标。
标准需要明确管廊的设计抗震等级和使用寿命,并对结构材料、结构形式和施工工艺等提出要求。
具体而言,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抗震设计标准应包含以下内容:(1) 地区地震概率评估和场地地震动参数的确定,以确保管廊的设计抗震等级与当地地震风险相匹配;(2) 地下管廊的结构设计要求,包括设计载荷、构件尺寸和截面形状等;(3) 结构材料的选用和技术要求,以确保管廊具备足够的强度和刚度;(4) 地下管廊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要求,包括管廊结构施工的工序、监控措施和验收标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