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新闻论
- 格式:docx
- 大小:197.21 KB
- 文档页数:7
2014年第1期 总第123期新闻大学JOURNALISM BIMONTHLY 赫斯特是美国报业乃至世界报业史上最著名的报业家之一。
其新闻生涯横跨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半期,先后经历了美国新闻业从便士报时期向新式新闻业过渡,新式新闻业向现代新闻业转变等重要时期,可谓是美国新闻业发展的缩影。
若不能全面、深入认识赫斯特,就不可能真正理解美国新闻业该时代所进行的改革历程。
然而,我国新闻学领域对赫斯特之研究却一直停留在对其办报活动简介层面,且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其19世纪末的报刊实践,也因此所认识到的仅仅是作为“黄色新闻大王”的赫斯特。
那么,赫斯特是否仅仅是“黄色新闻大王”?其办报活动是否用“黄色新闻”就可简单概括?若不是,其新闻生涯还有哪些被忽略和被遮蔽的面相?其长达64年的新闻生涯有着怎样的丰富性?为解答这些问题,本文从赫斯特不同时期办报策略与特点出发,试图对其新闻生涯进行系统考察。
笔者认为,赫斯特的新闻生涯远非“黄色新闻”一词可以概括,对赫斯特的认识也不是用“黄色新闻大王”就可盖棺论定,其一生的办报实践至少经历过四次最明显的转变。
一、“吃惊、惊叹、惊呆”:黄色新闻“新星”的崛起(1887-1899)1887年,24岁的赫斯特从其父手里接手《旧金山考察家报》,迈出涉足新闻业的第一步。
从这年到1951年去世,其新闻生涯共64年。
若从办报追求与策略出发考察其新闻生涯,可发现,1887至1899的最初12年,其办报实践与此后50余年相比有非常大的不同。
1887年,初进报社的赫斯特宣布,他将创办一份令公众“吃惊、惊叹、惊呆”(Startling,Amazing,Stupefying)[1]的报纸。
“Startling”、“Amazing”、“Stupefying”均有令人吃惊之意,但强调重点与具体含义不尽相同。
Startling既可形容好的不仅仅是“黄色新闻大王”:赫斯特新闻生涯探析樊亚平 丁丽琼(兰州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作者简介] 樊亚平,男,博士,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兰州大学新闻研究所所长,“甘肃省领军人才”,复旦 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全国新闻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丁丽琼,女,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基金项目] 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1LZUJBWZD00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3批面上项目·新闻史·【摘 要】赫斯特被视为“黄色新闻大王”,其名字一直被国内学界视为“黄色新闻”的同义语。
1. 《每日记闻》:是公告式的官方报纸。
公元前59年,凯撒当选为罗马执政官后,下令每日公布元老院及公民大会的议事记录。
用尖笔写在罗马议事厅外一块涂有石膏的特制木板上。
当时的名称是“阿尔布”,后来人们称之为《每日记闻》。
凯撒创制《每日记闻》的目的,就是通过公布议事内容,争取舆论支持,扩大政治影响。
传播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公元前6世纪,屋大维恢复《每日记闻》,刊布会议记录,帝国政事,宗教祭祀,战事消息等,一直到330年迁都君士坦丁堡为止。
随着罗马帝国版图的不断扩张,《每日记闻》的传播范围也越来越广。
有学者认为,《每日记闻》事关罗马的兴衰存亡。
2. 星法院:1570年,伊丽莎白女王将参议院司法委员会独立为"星法院",以加强封建统治。
星法院颁布特别法令,严厉管制出版活动,如一切印刷品均须送皇家出版公司登记;皇家特许出版公司有搜查、扣押、没收非法出版物及逮捕嫌疑犯的权力等。
3. 皇家特许制度:英控制印刷出版的措施。
1528年,英王亨利八世下令限制印刷业的发展,1538年正式建立皇家特许制度,规定所有出版物均须经过特许,否则禁止出版。
1557年,玛丽女王下令成立皇家特许出版公司,规定只有经过女王特许的印刷商才能成为公司的会员,只有公司会员和其他特许者才能从事印刷出版。
4. 特许出版制度:封建时代各国专制政府控制报业的一个重要方法。
其办法是由政府给予那些经过选择的人以独占经营报纸的专利权;只要他服从政府,就可以从这种垄断事业中获利。
5. 知识税:1712年5月,国会在托利党人操纵下通过法案,规定所有版刊一律征收印花税,同时对报刊使用的纸张征收纸张税、刊登的广告征收广告税,三者合称知识税。
既可为政府增加财源,又能限制报业,达到寓禁于税的目的。
开征以后许多报刊不堪重负,被迫停刊,“知识税”严重阻碍了英国报业的发展。
6. 谷登堡(约14世纪90年代——1468年):德国美因茨的工匠。
1450年前后成功地创造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技术。
中外新闻传播史考试复习一、名词解释(4题,每题5分)1、三社四边协议1870年1月17日,路透、哈瓦斯和沃尔夫三方签订了“联环同盟”协定,美联社也参加了该协定,又称“三社四边协定”,世界划分为四大势力范围,在每一势力范围内,只由一家通讯社负责新闻的采访与发布。
四大通讯社垄断了世界新闻市场,他们凭借自己各方面的优势,压制和排斥所在各国的新闻机构,迫使众多的新闻机构只能从他们唯一渠道获取新闻,达到更好的为本国资产阶级殖民活动服务的目的。
2、默多克默多克,美国著名的新闻和媒体经营者,是全球庞大传媒帝国新闻集团的主要股东,董事长兼行政总裁。
新闻集团旗下拥有《澳大利亚人报》、《纽约邮报》、英国《泰晤士报》、英国《太阳报》、《华尔街日报》等诸多名报。
在他的麾下,还有美国电影界的大腕级电影公司——20 世纪福克斯公司。
当前他的事业还正在不断发展之中。
3、新记《大公报》1926年9月1日,新记《大公报》在天津创刊,成为中国北方的代表性商业报纸。
新记《大公报》创刊号宣布办报的“四不方针”: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该报的“三驾马车”领导结构是:吴鼎昌(银行家)任社长,胡政之(名记者)任总经理,张季鸾(名记者)任总编辑。
他们配合得当,各自发挥专长,报纸很快获得公誉。
4、癸丑报灾袁世凯为维护统治,从1912年至1916年,查封报纸71家、捣毁报纸9家,传讯报纸49家,至少有24位报人被杀,60人被捕,全国报纸减少了2/3,从500多家减到130多家。
这一阶段袁世凯政权对报刊的迫害,被称为“癸丑报灾”,因为1913(癸丑年)时袁世凯政权迫害报刊的高峰年头。
袁世凯制造“癸丑报灾”的实质是执政党采用暴力手段消灭反对党报刊和政治报人。
5、便士报便士报又称美分报,19世纪30年代由《纽约太阳报》带头兴起于美国,它以货币的最小单位为报纸的售价卖,每份报纸只卖一便士。
便士报的实质就是买报人不再需要支付报纸的全部成本,报社通过这一方式改变了以前报纸只是富人才买的起的状况,使报纸成了当时最大的信息传播媒介,为后来的报纸广告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报纸获取最大利润率的关键。
外国新闻史名词解释外国新闻史是一门研究外国新闻发展历史和相应概念和术语的学科。
以下是对一些外国新闻史相关名词的解释。
1. 新闻自由(Freedom of the Press):指新闻媒体在报道和传播信息时的自由度。
即媒体有权自由地获取信息、发布新闻、批评政府和其他权力机构,而不受干扰或审查。
2. 独立新闻(Independent Journalism):指媒体机构在报道新闻时保持独立,不受任何政治、经济或其他利益集团的操控或控制。
独立新闻的目标是客观、公正地报道真相。
3. 黄色新闻(Yellow Journalism):指以制造恐慌、煽动情绪和夸大事实为目的的新闻报道。
这种报道常常忽视事实真相,而更注重吸引读者的眼球,获取更高的销售量和点击率。
4. 新闻报导(News Coverage):指新闻媒体的报道内容和方式。
新闻报导通常包括报道事件的描述、采访相关人物、展现不同观点和提供背景信息。
5. 独家新闻(Exclusive):指媒体机构独自获取并报道的新闻消息。
一般来说,独家新闻具有独立性和独特性,可以带来较高的读者关注和收益。
6. 新闻记者(Journalist):指从事采访、报道和撰写新闻文章的人员。
新闻记者应该具备良好的调查、写作和分析能力,以及客观、公正的态度和职业道德。
7. 新闻机构(News Organization):指从事新闻业务的媒体组织,如报纸、电视台、广播公司和新闻网站等。
新闻机构负责采集、编辑和发布新闻,向公众提供信息。
8. 媒体集团(Media Conglomerate):指拥有多个媒体机构的大型企业。
媒体集团通常涵盖报纸、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的媒体,并在全球范围内运营。
9. 媒体特权(Media Privilege):指媒体在报道和处理信息时所享有的一些特殊权益和优势。
这些特权包括获取信息的权限、采访权、转播权和隐私保护等。
10. 新闻伦理(Journalistic Ethics):指新闻报道中所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业规范。
改变着“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传统运作机制。
眼下各种社交平台异军突起,由于网络虚拟性、匿名性的特点,再加上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受众参与意见表达的门槛降低等原因,“反沉默的螺旋”现象产生,弱势一方可以有机会引导舆论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控制局面、力挽狂澜的效果。
然而总体而言,在网络媒体中,群体压力稍有减弱,却没有消失。
网络的“匿名性”原理会使人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网络暴力的诱因。
人们通过ID等依然可以查出发言者的真实姓名、家庭住址等私人信息。
所以,在新媒体时代,个人不仅害怕被孤立,而且担心自己会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最后选择三缄其口。
“沉默的螺旋”在网络民主的外衣下,只是出现得更加隐晦,没有从网络空间中真正消失。
在新媒体语境下,它依然影响着舆论的走势。
“沉默的螺旋”与“反沉默的螺旋”是两个相悖的现象,但并不代表两者之中只有一个正确。
相反,它们完全可以在同一个案例中存在,随着舆情的推进,各自发生效用,而我们需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这两个理论。
参考文献:1.龙小农.I-crowd时代“沉默的螺旋”倒置的成因及影响———以“PX项目事件”的舆论引导为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02):70-79+127.2.郭小安.舆论的寡头化铁律:“沉默的螺旋”理论适用边界的再思考[J].国际新闻界,2015(05):51-65.3.刘利芳.互联网时代“反沉默的螺旋”出现的原因及影响[J].传媒论坛,2020(16):161-162.4.方亚丽.网络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现象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0(12):129-130.5.徐爽,祝翔.网络舆情传播中“反沉默螺旋”现象研究———以“榆林产妇坠楼”事件为例[J].传播与版权,2018 (08):110-112.(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一、黄色新闻概述19世纪末期,美国新闻界首次出现了“黄色新闻”这一概念,约瑟夫·普利策和威廉·赫斯特这两位报业大亨是“黄色新闻”的始作俑者。
第一章新闻传播的起源第一节新闻传播的早期历史——口头新闻时代学术界一般把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初期的新闻传播的历史,称之为口头新闻时代。
二、语言的形成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主要标志。
二、古代西方的手书新闻传播两种主要的形式:一种是公告式的,即原始形态的官方公报;另一种是私人新闻信。
三、中国古代的手书新闻传播甲骨文——金文——岩刻——汉代邸报——布告、露布——进奏院报(定本)——宋代邸报、小报——塘报、旗报、牌报——京报小报:不定期发行的非官方报纸。
1566年,威尼斯政府在与土尔其的战争中经常发布一种叫做《消息公告》的手抄新闻。
起初是在公共场所当众朗读,并向听众收取一个威尼斯铜币,后来,gazeta 一词成了欧洲近代报纸的通称。
第三节主题传媒之外的辅助手段主要有:结绳记事、实物表意、图画传声、烽火报警、击鼓传讯等。
第二章近代报刊的萌芽与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第一节近代报业的萌芽和发展一、近代报业出现的历史条件A、印刷术的发明和普及,是近代报刊诞生的第一个必要条件。
B、近代报刊产生的第二个必要条件是社会于新闻信息的需要。
C、邮政事业的产生是近代报业诞生的第三个重要条件。
二、早期的新闻印刷品成为报纸具备的条件有如下几点:A、至少每星期出版一次;B、必须是用机械手段生产的(有别于手写的“新闻信”、“新闻书”);C、凡是愿意付费者,不论属于什么阶级或是有什么特殊兴趣,一概可以买到;D、必须刊登公众感兴趣的事情(有别于某些宗教性的或商业性的出版物);E、必须对只具备普通文化水平的公众有吸引力;F、必须及时,至少就当时技术发展的水平是相对及时的;G、它还必须具有持续出版的稳定性三、定期刊物的出现1615年,爱格诺尔佛·莫尔创办了著名的《法兰克福新闻》,该报每周一期,每期刊有数条新闻,被人认为是世界新闻史上第一家真正的报纸。
莫尔本人亦被人们尊称为“德国报业之父”。
1621年8月13日,英国出版商尼古拉斯·艾克尔在国王的特许下,创办了英国第一家定期刊物《每周新闻》。
作者: 吴佳洛
作者机构: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郑州450000
出版物刊名: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页码: 15-16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2期
主题词: 网络 黄色新闻 分析
摘要:在当今信息时代中,网络信息得到高速发展,而“黄色新闻”在网络中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不容忽视。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加强网络技术控制和网络法制建设,全面提高网民的个人素质。
从而抵制或降低网络黄色新闻对人们的影响,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危害。
笔者以搜狐微门户和腾讯迷你版两个新闻资讯小窗口为例.对当下我国网络的黄色新闻现象做了简单的量化分析和推论,并提出几点建议。
外国新闻史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口头传播或称为口语的传播,以口语述说来传播思想、消息或态度。
2、标记传播指借助一定物体或符号为载体,传递或保存音讯的传播方式。
3、声光传播指以声和光作为传递信息载体的传播方式。
较之口头传播具有速度快、距离远的优势。
4、图式传播指用简单的书写符号或图形来表达意思、传递音讯、记载事实的传播方式。
图式优于标记和声光之处在于它不仅能表达数量,而且能反映事物的特点和性质。
5、《每日纪闻》公元前59年,恺撒在当选为罗马执政官之后,命令在罗马议事厅外大街上立了一块涂上石膏的木板,每天在上面书写报道元老院的议事纪录,后人称其为《每日纪闻》。
6、新闻信新闻信是传递新闻和消息的公私信件。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新闻信属于人际传播而不是大众传播。
7、威尼斯手抄小报16世纪,在威尼斯等工商业发达的地区出现了专门刊登各种商业信息的手抄小报,内容主要是物价、商品行情、来往船期等。
这些小报不定期出版,没有报头和名字。
8、法国哈瓦斯通讯社世界上第一家成功的通讯社,1835年由法国人查利"哈瓦斯创办,是今天法新社的前身。
9、德国沃尔夫通讯社1849年由德国人伯纳德"沃尔夫在柏林创办。
是德国通讯社的始祖,也是世界上最早及规模最大的通讯社之一。
10、英国路透社路透社于1850年由德国人保罗"朱利叶斯"路透在德国亚琛创立,1851年迁址到伦敦。
11、美国联合通讯社1848年墨西哥战争期间,纽约市的6家大报成立了“港口新闻联合社” 。
1892年,成立美国联合通讯社(Associated Press)。
12、“联环同盟”1870年1月7日,路透、哈瓦斯和沃尔夫三方签订了“联环同盟”协定,美联社也参加了该协定,又称“三社四边协定”,世界划分为四大势力范围,在每一势力范围内,只由一家通讯社负责新闻的采访与发布。
13、“三社四边协定”1870年1月7日,路透、哈瓦斯和沃尔夫三方签订了“联环同盟”协定,美联社也参加了该协定,又称“三社四边协定”,世界划分为四大势力范围,在每一势力范围内,只由一家通讯社负责新闻的采访与发布。
2016黄色新闻2016年,黄色新闻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这些新闻往往以夸张、煽动性的和内容吸引读者的眼球,忽视了事实和真相,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分析2016年黄色新闻的特点、影响以及应对策略。
黄色新闻对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负面影响。
一是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
黄色新闻的出现,让人们对媒体的信任度降低,认为媒体不再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
二是误导了公众的判断。
虚假的黄色新闻容易让公众产生误解,影响他们对事件的正确判断。
三是加剧了社会恐慌。
一些黄色新闻往往涉及恐怖、暴力等敏感话题,容易引发公众的恐慌和不安。
2016年的黄色新闻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通过加强媒体自律、提高公众媒介素养和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我们可以有效应对黄色新闻的挑战,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2016年,黄色新闻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这些新闻往往以夸张、煽动性的和内容吸引读者的眼球,忽视了事实和真相,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分析2016年黄色新闻的特点、影响以及应对策略。
黄色新闻对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负面影响。
一是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
黄色新闻的出现,让人们对媒体的信任度降低,认为媒体不再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
二是误导了公众的判断。
虚假的黄色新闻容易让公众产生误解,影响他们对事件的正确判断。
三是加剧了社会恐慌。
一些黄色新闻往往涉及恐怖、暴力等敏感话题,容易引发公众的恐慌和不安。
2016年的黄色新闻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通过加强媒体自律、提高公众媒介素养和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我们可以有效应对黄色新闻的挑战,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2016年,黄色新闻不仅在国内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在国际舞台上引发了讨论。
这些新闻往往以耸人听闻的方式呈现,忽视了事实和真相,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分析2016年黄色新闻的特点、影响以及应对策略。
黄色新闻对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负面影响。
一是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
词语故事:色彩的故事:黄书与黄色新闻作者:陈国华来源:《英语学习》2010年第11期在汉语里,色很早就与‘女子’和‘性(sex)’联系在一起,例如《孟子》里记载,齐宣王说自己“好色”(1ascivious),告子说“食、色,性也”(Eating and love making are human nature)。
还有色鬼、色狼、色情、色相、色欲、色胆包天等。
就具体的颜色而言,与性相关的颜色词有绿,如带绿帽子(be cuckolded);青,如青楼(brothel),还有桃色新闻(news about sexual scandals)。
但是直到19世纪末,性可以说基本与黄色无关。
相反,由于黄与皇谐音,从隋唐时起,黄色成为皇家的专用颜色。
宋太祖赵匡胤被部下拥立为皇帝,标志就是黄袍加身。
到了清朝,对于为国家作出重大贡献或立下大功的人,清廷以黄马褂(yellowjacket)作为至高无上的奖赏。
后来,黄色表示‘色情’或‘淫秽’(pornography),如黄色书籍、黄色电影,显然是受到外来影响的结果。
可是我们在本专栏“色彩的故事说青道蓝(下)”那期里看到,在英语国家,与色情或淫秽相关的颜色不是黄,而是蓝。
这是怎么回事?1894年,英国伦敦出现了一份图文并茂的文艺季刊,名叫《黄书》(The YellowBook),其文包括诗歌、短篇小说、小品文、书评,其图包括书籍插图、人物肖像、复制的画作等。
之所以起名叫《黄书》,是因为其第一任美编别兹利(Aubrey Beardsley)决定以黄色作为杂志封面的颜色。
而之所以选用黄色,是因为当时巴黎出版的色情小说都以黄色作为封面,以警告读者书中有色情内容(1ascivious content)。
《黄书》发表的作品虽常带有颓废{decadence)倾向,却还称不上色情或淫秽。
为杂志画插图的都是当时画坛的名家,为杂志供稿的更是不乏文坛的大手笔,如小说家兼批评家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科幻作家H.G.威尔斯(H.G.Wells)、诗人兼剧作家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等。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23, 11(10), 4342-4349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mlhttps:///10.12677/ml.2023.1110583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策略郑红莲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大学外语部,浙江绍兴收稿日期:2023年9月6日;录用日期:2023年10月4日;发布日期:2023年10月13日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外宣翻译的主要研究对象。
本文以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为案例研究,在回顾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基本原则和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讨论了如何有效构建推动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传播的外宣翻译策略。
总体来看,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主要存在信息不符合目标受众需求、文化专有项英译不当等问题。
为服务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让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实现“走出去”,本文提出译者应树立基于语篇的翻译整体观,充分考虑语境,灵活变换词性与句式,优化译文组织;同时把握外宣文本的主干,合理重构语篇。
关键词外宣翻译,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策略Foreign Publicity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Shaoxing’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Honglian Zheng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Zhejiang Yuexiu University, Shaoxing ZhejiangReceived: Sep. 6th, 2023; accepted: Oct. 4th, 2023; published: Oct. 13th, 2023Abstract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a common wealth of humanity,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lso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of cultur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This article takes the foreign publicity translation of Shaoxing’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s a case study. Building upon a review of related research, it analyze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foreign publicity transl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identifies the main problems in translation. The focus of the discussion is on how to effectively develop publicity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promoting the in-郑红莲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of Shaoxing’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verall, the publicity transla-tion of Shaoxing’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aces a few challenges, such as provided information doesn’t meet the needs of the target audience, and improper translation of cultural-specific terms in English. In order to better serve the development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nable Shaoxing’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 truly go global, the article proposes that translators should establish a discourse-based translation approach, fully consider the context, flexibly change word class and sentence structure, optimize the organization of translation texts, and at the same time grasp the main thread of the promotional texts to reconstruct the discourse in a reasonable manner.KeywordsForeign Publicity Translati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ranslation Strategy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外宣翻译的主要研究对象。
外国新闻事业史名词解释···《每日纪闻》《每日纪闻》是古罗马时期的官方公报。
公元前59年,古罗马执政官尤列乌斯凯撒下令将元老院及公民大众的议事记录用尖笔书写在罗马议事厅外一块涂满石膏的木板上,后人称之为“每日纪闻”,其内容除议事记录外,还有帝国法令、战争消息、官员任命、宗教活动等,它沟通了统治机构的内部联系,起到了维护帝国统治的作用。
···托马斯·佩因托马斯·佩因是北美独立战争时期杰出的名族革命宣传家,他1774年从英国到费城,曾在《宾夕法尼亚》杂志任编辑,撰文指责英国专横,宣传取缔黑奴制度。
1776年1月他出版了小册子《常识》指出:争取独立是常识问题,鼓舞了人们战争的决定和勇气,被认为是独立战争响亮的号角。
随着时局的变化,他又发表了13篇名为《危机》的文章,在危机关头鼓舞了士气。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创刊于1908年,是基督教科学协会在波士顿出版的面向全国的报纸,发刊时就抵制黄色新闻,一贯保持了严肃正派的传统,注重国内外重大新闻,擅长解释性报道,重视刊登文艺科教方面的特稿,国际报道尤为盛名。
读者有较高的文化和社会地位。
···《真理报》《真理报》于1912年5月5日在彼得堡问世,是列宁亲自筹划下创办的大型的群众性政治日报,当时为指导工人运动,造就新一批工人运动革命者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14年被沙皇政府查封,1917年3月作为中央机关报复刊,揭露临时政府的本质,宣传列宁的《四月提纲》和四月代表会议精神,为准备和实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革命胜利后,在巩固苏维埃政权,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及卫国战争时期充分发挥了宣传组织作用。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是美国三大全国性的商业广播电视网之一。
长春师范大学新闻史阶段学习成果
中国黄色新闻现象之浅谈
姓名:霍XX
指导教师:刘聪
中国黄色新闻现象之浅谈
霍XX(长春师范大学01110119)
【摘要】新时期以来,我国的新闻业发展速度迅猛。但也出现一些如
煽情主义、唯利益至上黄色新闻的现象。笔者希望通过对当下、过去
的新闻事件分析,得出新闻发展的基本规律、对黄色新闻的正确认识
及治理方法。以为新闻建设提供少许有益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中国黄色新闻;现状;文化制约
Since the new era, China's rapid pace of development journalism. But
some, such as sensationalism, only interests first yellow journalism
phenomenon. I hope that through to the present, past news events
analysi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asic law news,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yellow journalism and treatment methods. News that
construction provides little useful theoretical foundation.
Keywords: Chinese yellow journalism; Status; cultural constraints
正文
黄色新闻(yellow journalism)是对19世纪中期兴起的以极度夸
张及捏造情节的手法来渲染新闻事件尤其是关于色情、暴力、犯罪方
面的事件,达到耸人听闻进而扩大报纸销量之目的的新闻报道。>19
世纪风靡于美国,之后一直存在于新闻界,难以根除。
美国新闻史学者莫特把其定义为:“是建立在煽情主义基础上,也
是注重犯罪!丑闻!流言蜚语!离婚!性的问题,强调灾害和体育新闻的报
道”○1
埃默里父子说:“黄色新闻从最坏处说,是一种没有灵魂的新式新
闻思潮"黄色新闻记者在标榜关心-人民.的同时,却用骇人听闻、华而
不实、刺激人心和满不在乎的那种新闻阻塞普通人所依赖的新闻渠道,
把人生的重大问题变成廉价的闹剧,把新闻变成最适合报童大声叫卖
的东西”○2
两种定义事实上指向了同一个命题——夸张与失实报道。
关于中国是否存在黄色新闻问题,笔者向来将之视为一个伪问题,
无论是身处其中的受众群体,还是一手炮制的编辑记者们,对这个问
题事实上都有自己的却近乎一致的认识——有,很严重,试举例为证:
阮志孝在《入世初大陆报业的现状、问题、对策》中说:“以资
本为后盾的报业战,使参与各方都杀红了眼,搞昏了头"重者失聪失明,
更甚者忘乎其形"什么耳目?什么喉舌?都丢到爪洼国去了"各种怪事
纷至沓来:-卖淫嫖娼,天灾人祸,仇杀情死,乱伦畸恋.等。内容荒诞,趣味
低级的特稿!新闻带着醒目标题充斥各大报的重要版面."不少老报人
手捏报纸,摇头叹息,不敢把报纸带回家"。○3
中国的黄色新闻现象较之美国确实比较晚,还是但表现出与美国
相似的问题和特征:
1、使用煽动性大标题、红色或黑色的特大字号,这些标题极力
渲染新闻事件的“人情味”或一味地追求刺激读者的感官力度。2、
使用种种欺骗手法或捏造新闻、闭门造车或冒充科学,奢谈学术或者
干脆自己制造新闻事件。3、滥用新闻图片,为了达到煽动的目的,
有时不惜伪造和偷窃照片。4、出版星期日增刊,登载彩色滑稽连环
画和一些肤浅而又富于刺激性的文字。
笔者以国内较大的两个门户网站腾讯、搜狐为例做简单分析调查——
在2013年1 月 16 日至 2013 年 2 月 13 日的 30 天中,腾讯和
搜狐的新闻框所展示的文章统计如下○4
很显然,双方在争夺读者和受众群体时使用了同样的手段——性、
暴力。我们统称为黄色新闻。笔者不想去比较两者之间的细微差别,
诸如,腾讯的表现较为收敛之类。事实上这些话无异于五十步笑百步,
没有任何值得炫耀和自认光彩的地方。我们将精力用来寻找一下产生
问题的原因上。
第一:商业文化在媒介的反映是直接导致了媒介重商主义的盛行。
"媒介重商主义的倾向……其首呈的恶果就是造成媒介文化的低俗。媒
介的重商主义倾向在19世纪末就己滥觞,典型的代表是黄色新闻的流
行"○5应该说,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的黄色新闻现象,都是媒介片面强
化商业意识,淡化责任意识的必然结果"。在市场理念下的媒介以利润
为重,媒介的社会效益屈服于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甚至成为部分媒介惟
一的取向。
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的判断标准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
代泛政治化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后,片面地倒向了经济化一边。从理论
上,这种文化判断标准被简化为服务市场和金钱的一种手段;在实践
中,主要表现为以物质生产力代替精神生产力,以经济价值代替精神
价值,以经济效益代替社会效益,使判断文化产品的得失标准固定在
经济一个维度。
第二、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对黄色新闻的纵容。大众文化在中国有
独特的社会背景和“中国特色”,它的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等元素无
疑是有积极性的,但它的一些庸俗低下的成分与黄色新闻的特质沆瀣
一气也是不容置疑的。大众文化重视调剂生活的功能,但这种功能容
易被夸大,变成迎合受众的低级趣味,让受众沉迷于格调低下的消遣
娱乐中,忽视或者扭曲了现实生活中真正严肃的问题,歪曲了人生应
有的价值取向。从而使他们沉迷于不健康的刺激所获得的快感,而丧
失了对生活的理性思考。
认识黄色新闻产生的成因,其目的是为了我们能更好地去防范和
制约黄色新闻的传播"。而相较政治、经济的硬制约、文化的软制约
能深入人的内心,因而,它更容易内化为人的一种自我约束。
文化批评的制约作用——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的专家和读者的批
评可以起到引导媒介行为和净化文化市场的作用。一些专家、学者对
媒介低劣产品的理性分析和解剖,还可以提高受众的辨别能力和审美
能力"德籍美国艺术家哈克说:“他们十分好奇,但还没有固定的想法,
他们随时准备校正目前的立场。大致上说,他们正是销售专家和公关
专家在扩大产品或舆论市场时所瞄准的目标。大部分新闻界所针对的
也是这批游移不定的公众。”这也说明了媒介的文化批评确实能对许
多受众产生效果"。
政治文化对黄色新闻的制约——北京中国的国情相对较为特殊,
改革开放以前,黄色新闻在我国是难觅踪影的。在党的统一领导下,
媒体的首要功能在于宣传、教化,而宣教的内容就是意识形态色彩极
浓的政治文化。在价值一元化时代,政治文化对媒体有着超强的控制
力。即使在多元化价值的今天,政治文化也在不停地发展。江泽民提
出“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
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从政策方针的角度来规范媒体的行为,
强调文化产品的社会功用。○6
参考文献:
(1) (美)5tanleyJ.BaranDennisK.Davis.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Foundations, Ferment
and Future. Third Edition. Published by Thomson Learning, 2000.P44"
(2) (美)Namrata Savoor.“Yellow journalism still colors news media world.
(3)阮志孝.入世初大陆报业的现状、问题、对策.中华传媒网#专家论坛,2004年2月2
日.
(4)数据来源:吴佳洛.《当前我国网络黄色新闻现象浅析———以搜狐微门户和腾讯
迷你版为例》[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4.P16
(5)陈雅珍.当代中国媒介文化的引导.中华传媒网.学术资源.
(6) <张晓坚.转型期不同文化对“黄色新闻”博弈.今传媒[J2005.9.P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