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频道改版轨迹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17.71 KB
- 文档页数:2
央视改版的急与乱
佚名
【期刊名称】《视听界》
【年(卷),期】2010(000)005
【摘要】事由:为把观众重新拉回到央视频道,曾连续5年超额完成收视率任务
的综艺频道抢先改版,于9月3日推出全新亮相的《我要上春晚》、《百团大战》等10档新创节目。
为给新节目腾地方,《咏乐汇》、《梦想剧场》、《挑战主持人》等17个栏目关停,惟有《星光大道》等少数几个收视率有保证的节目幸存。
【总页数】2页(P16-1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22
【相关文献】
1.电视新闻节目改版的坚守与拓新——以央视新闻节目第六次改版为例
2.手忙脚
乱的改版月3.试析“防乱未乱,备急未急”的战略预置4.电视改版:“病急切莫乱
投医”5.央视日常美食栏目的改版思路——以央视科教频道《味道》栏目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回顾中央台频率专业化、管理频率化改革作者:杨波来源:《中国广播》2020年第12期改革是发展的永恒动力。
多年来,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中央台)的每一次改革,都使节目的质量和影响力有新的跃升。
从2002年初到2004年初,历时两年的中央台“频率专业化,管理频率化”改革,同样给中央台带来了新的提升和发展。
我有幸和中央台的同事们一起,参与了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实践。
十多年过去了,至今回忆起来,当年讨论改革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春潮涌动2001年12月1日,初冬的北京寒气逼人,可通州东郊月亮河度假村的会议室里却春潮涌动,中央台工作务虚会正在这里举行。
台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和各中心(室)主任齐集于此,就中央台的改革进行着热烈的讨论。
大家从中央台的历史谈到中央台的现状,从地方台的改革说到中央台的改革,这些在中央台工作多年的广播人坐不住了。
大家认为,中央台作为国家电台责任很大、任务很重,但面临的问题很多、困难很大,不改革,难以发展,难以承担重任。
出于对中央台的热爱、对广播的热爱,纷纷要求全面推进改革,以跟上全国改革的步伐。
改革从何处入手?在接下来两天的会议中,大家从节目布局、运营机制、节目覆盖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央台的不足。
随着讨论的深入,“频率专业化,管理频率化”的改革思路逐渐明晰。
这次务虚会是一次解放思想的会议,为中央台全面推进改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紧接着,台领导班子召开会议,梳理了务虚会提出的改革思路,就“频率专业化,管理频率化”改革的框架进行了研究。
12月5日,中央台领导班子正式向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以下简称总局)党组进行了汇报。
总局党组书记、局长徐光春说,中央台动作很快,有紧迫感,看到了机遇和挑战。
非常可贵的一点是,你们对广播事业充满信心,充满热情。
广播要发展、要振兴,没有别的路可走,只有靠改革。
从总体上同意你们“频率专业化,管理频率化”的改革设想,总局支持你们。
2002年1月28日,中央台工作会议在台音乐厅举行。
4.2009_前沿观察ore-front ObservationF 央视频道改版易,《新闻联播》变脸难 事件回放: 央视新闻频道已确定近日全新改版亮相,这次改版的核心目标是加大新闻信息量、提高新闻评论的空间和质量。
而倍受观众关注的《新闻联播》是否改版,央视方面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回复。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针对《新闻联播》近期将做调整的消息,78%接受调查的观众期待《新闻联播》创新。
本刊观察: 经过了2008年的大地震、西藏打砸抢烧等事件,社会各阶层对新闻的认识跟以往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一系列事件为今年的电视新闻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
此次央视的改革中“新闻立台”变得非常明确,这无疑是一个标志性的变化。
但如果只是新闻中心的改版,而没有《新闻联播》的变脸,人们难免要怀疑“新闻立台”的真诚性。
当然不是说《新闻联播》要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也并没有指望它会变成一个娱乐节目,但表达方式和新闻理念的变革并不会否定它的严肃性。
《新闻联播》开播以来一直是中国电视新闻栏目的NO.1,收视率最高,影响力最大。
它有着31年如一日的“国家脸”:权威、标准、正面,同时也官腔、套话、沉闷。
电脑设定式的程式使节目完全成了宣传机器。
这样的《新闻联播》正逐日失去观众。
在如今信息渠道多元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社会精英阶层已经不再从《新闻联播》获取15信息。
既然如此,变不变脸似乎也无关大局?对《新闻联播》变脸的呼声之所以高无非是两个原因:首先,崛起中的中国渴盼在国际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展示自己的形象,作为国字脸的代表,《新闻联播》无疑代表着国家形象。
虽然很多人已经不看《新闻联播》,但《新闻联播》的面孔却让国人觉得不好意思;另外,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入,国人的公民意识和媒介素养大大提升,自信心随之高涨。
自信总是与真实相关,国人希望置身于更真实的世界中,而不是《新闻联播》的模拟背景。
若没有整个组织结构和理念的变化,当然不是新闻改革。
对电视新闻未来发展之路的探索——以央视《新闻联播》为例摘要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受众素质的不断提升,时政类电视新闻陷入传播困境,此类节目必须以新的转变来重塑自身的传播形象。
央视《新闻联播》是时政类电视新闻的“第一栏目”。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为了更好地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新闻联播》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版,以“亲民化”为导向,力求打造成为贴近性强、综合性强、可视性强的高端时政类电视新闻节目。
以《新闻联播》为代表的时政类电视新闻节目,已经成为电视节目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类型之一。
通过它的改版我们可以看出,在新媒体异军突起的今天,“亲民化”是时政新闻节目改革的重要策略。
节目通过各个环节的“亲民化”改革提升同受众的亲和力与亲切感,受众通过获取信息和视听享受增强同节目的良性互动。
二者由“信息共享”上升为“认知共识”,最终达成“愉悦共鸣”。
从2 0 0 9 年7月开始, 《新闻联播》从内容到形式始终处于变动之中, 如减少会议播出比例, 增加舆论监督内容, 推出本台评论等。
2 0 1 1 年9 月2 5 日, 《新闻联播》引人欧阳夏丹和郎永淳, 一改往日的沉闷拘谨, 两个新面孔带来一股清新气息。
2 0 1 3 年元旦前后, 《新闻联播》继续推进改版, 向着努力为观众服务的方向改进。
本文从叙事内容、叙事策略视角出发, 探析新年前后《新闻联播》改版如何从传者本位走向受众本位, 在叙事文本内部实现与外部观众的交流。
关键词:电视新闻,新闻联播,新闻改革,方向与趋势随着传播的数字化,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正在改变着媒体格局。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闻媒体技术取得了快速进步和提高。
电视新闻的发展更丰富了新闻媒体的形式,提高了新闻信息的传播效率。
新型新闻媒体形式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电视新闻事业面临巨大挑战。
在新的媒介环境下,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新媒体的巨大冲击,作为媒体霸主的电视该怎样接招新媒体,电视新闻在变化莫测的媒介风云中该如何生存与发展下去,在激烈的新闻媒体中保持竞争优势,保持和提高受众总量是电视新闻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数据与调研DATA AND RESEARCH⑤⑨张良:《乡村公共空间的衰败与重建⸺兼论乡村社会整合》,《学习与实践》,2013年第10期。
⑥冯健、赵楠:《空心村背景下乡村公共空间发展特征与重构策略⸺以邓州市桑庄镇为例》,《人文地理》,2016年第6期。
⑦张诚、刘祖云:《乡村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困境及其重塑》,《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
⑧ 曹海林:《乡村社会变迁中的村落公共空间⸺以苏北窑村为例考察村庄秩序重构的一项经验研究》,《中国农村观察》,2005年第6期。
⑩陈苏、丁和根:《乡土认同建构中的媒介力量⸺从有线广播视角的考察》,《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年第10期。
吴业苗:《农村社会公共性流失与变异⸺兼论农村社区服务在建构公共性上的作用》,《中国农村观察》,2014年第3期。
汪民安主编:《文化研究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68页。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369页。
孙信茹:《传媒人类学视角下的媒介和时间建构》,《当代传播》,2015年第4期。
〔匈〕阿格妮丝·赫勒著:《日常生活》,衣俊卿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255、262、40页。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3、51页。
贺雪峰:《论半熟人社会⸺理解村委会选举的一个视角》,《政治学研究》,2000年第9期。
〔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76页。
曹海林:《乡村社会变迁中的村落公共空间⸺以苏北窑村为例考察村庄秩序重构的一项经验研究》,《中国农村观察》,2005年第6期。
罗霞:《村民自治的社会基础和文化网络(修改稿)⸺对贵州省安顺市村民间组织的社会学研究》,《贵州省社会学学会“民族、区域、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2年10月。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走向--以央视《焦点访谈》改版
为例
王燕
【期刊名称】《青年记者》
【年(卷),期】2013(000)017
【摘要】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已在我国生根发展近三十年。
央视《焦点访谈》自1994年4月1日开播后很快便受到了观众的追捧,收视率节节攀高,成为各大卫视效仿的对象。
其无论在记者队伍还是在节目所体现的主流媒体的责任感上,都一直是各大卫视和公众心目中的标杆栏目。
但是在如今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节目同质化程度加深。
【总页数】1页(P51-51)
【作者】王燕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电视新闻节目改版的坚守与拓新——以央视新闻节目第六次改版为例 [J], 石萌萌;
2.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风格特色及变化——以央视《新闻1+1》为例 [J], 吉宁;
3.浅谈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趋势\r——以央视《新闻1+1》为例 [J], 郭勇鸿
4.央视日常美食栏目的改版思路——以央视科教频道《味道》栏目为例 [J], 于欣
彤
5.论浅阅读时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突围之道
——以央视《新闻1+1》为例 [J], 周必勇;吴陈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提升频道收视,奠定增长基石——央视启动新一轮改革,9
月起CCTV-1革命性改版
无
【期刊名称】《品牌真言》
【年(卷),期】2004(000)033
【摘要】1999年,中央电视台赵化勇台长提出“频道专业化,栏目个性化,节目精品化”战略,启动上任后第一轮改革;2004年9月1日,CCTV-1继2003年5月8日改版之后,再次进行革命性改版,并从10月1日起实现全天24小时播出,标志着央视真正面向观众、面向市场的新一轮改革正式启动。
【总页数】2页(P58-59)
【作者】无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29.24
【相关文献】
1.新闻频道改版与央视新闻改革 [J], 李亚男;马培敏
2.从央视新闻频道改版谈新闻改革 [J], 郑晓莹;贝妮;
3.改版后,CCTV-1收视竞争力将空前提高——访央视市场研究公司媒介研究总监袁方博士 [J], 无
4.面向观众,面向市场——CCTV-1改版打响央视新一轮改革的发令枪 [J], 无
5.央视频道综艺节目收视份额同比增长9% [J], 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1925语态·编排·包装——谈《新闻联播》改版背后的新闻叙事之变●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 / 刘 俊“在央视的新闻改革中,最难做的新闻栏目是《新闻联播》,而‘联播’的一小步,是中国新闻的一大步……”①2011年9月25日,《新闻联播》又迈出了新的一步。
观众看到了郎永淳那稳重中透出的年轻气息,欧阳夏丹那笑容背后流露的亲和力量。
而在主持人变化的背后,此次改版更有新闻叙事层面的变化,从新闻叙事的语态、新闻叙事的编排与新闻叙事的包装辅助手段等三个方面,悄然开启了《新闻联播》新的发展时期。
一、新闻叙事的语态之变电视语态表征着电视媒体在处理与观众关系时的思维。
改版后,《新闻联播》新闻叙事的语态变化拉近了新闻与观众的距离,更好地满足了观众对新闻资讯的期待,在客观原则基础上的新闻可视性也有所提高,大大增强了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
1.记者采编之变以及背后的语态变化记者采编之变的背后体现了我国电视新闻语态的变化,这实为方方面面探索的结晶、认识的发展。
记者采编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新闻联播》的新闻片开始由记者配音。
从2011年9月25日的头条新闻《农发资金指标提前下农民干劲足》开始,观众发现许多新闻片的配音是由现场采访的记者来完成的。
改版前,《新闻联播》中新闻片的配音,基本都是由《新闻联播》的诸位主播以及央视其他优秀播音员如彭坤、欧阳夏丹等人完成。
而改版后,我们在9月25日当晚的《新闻联播》中就看到了5条由记者完成配音的新闻片,记者配音的新闻时长约占当日《新闻联播》总时长的2/5,而且播出位置靠前。
记者是新闻现场的亲历者,也多是新闻稿件的撰写者,所以记者在完成配音时,往往可以凭借自身的经历与体悟,通过语音高低、语调张弛、语速节奏,更精准地向观众传达新闻现场的情况与新闻稿件的内容。
从专业角度看,由记者完成的配音显然不如播音员完成的配音标准;但从另一个角度讲,非标准播音腔的配音消除了观众与新闻栏目、新闻事件的距离感。
以央视改版为视角浅谈传媒发展趋势作者:仇婧楠翟晋芳来源:《管理观察》2012年第07期摘要:手机媒体不仅可以提供线性方式传播,而且可以提供非线性方式的点播和下载,实现了实时性传播和异时性传播的共存,在空间上,由于移动通讯网实现全球覆盖和全球漫游,手机媒体彻底打破媒介地域性和疆域性,实现超越空间的沟通。
关键词:新兴媒体公信力传播方式影响力、覆盖面、受众数处于绝对优势的CCTV改版已有两年多,其影响力的延伸,至今在众多网络上相关的讨论帖频频出现。
想当然的央视的如何发展,传媒的走向如何也被捧上热议巅峰。
笔者从央视改版的角度,就技术的发展,原来媒体的某些理论,媒体的运作方式,无论是传统的媒体,还是新兴的媒体,都要适应这个新的变化。
最重要的媒体要有公信力,公信力是要客观反映现实,如果反映不好就会被潮流淘汰。
1.旧话央视改版央视开播53年了,对央视来说,的确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一个从梦想到实现的过程。
在2003年美伊战争这场前所未有的直播报道中,央视可以说是经历了从理念到行为近乎脱胎换骨的进步。
央视新闻频道的成功开播,意味着中国电视面向国际舞台的能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
透过2009年央视改版,可以看出:央视新闻频道改版的核心是加大新聞信息量,提高新闻评论的空间和质量,全天24小时滚动播出每期时常15分钟的《新闻快报》,实现新闻内容的最大化;加强新闻评论,全天各时段随时加入评论元素,并将打造一档国际时事评论节目。
国际新闻播出比重增加,《新闻联播》中国际新闻的时长增加到目前的五分钟到八分钟,同时减少会议播出比例,增加舆论监督和批评的内容等;《焦点访谈》栏目也将加大“监督”的比重。
这不仅仅是节目的安排,画面质感的改变,更是地位、任务、作用的定位转型。
2010年4月26日北京时间19点开始,中央电视台第九套节目,原英语国际频道正式改版为英语新闻频道,此次央视九套的改版,无疑是一次大胆的改革和创新。
此次改版,不仅从演播室设计、节目包装上做了改革,连从主持人风格上也做了大胆的变化,并融入很多新鲜的血液。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电视台的新闻传播事业发展李慧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电视台的新闻传播事业经过不断的改革发展,成为当今中国最具竞争力的主流媒体之一。
它从创办《新闻联播》到置办起形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各种新闻栏目,从直播重大事件到紧抓收视率对央视新闻的促进作用,从中央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发展到专业的新闻频道、英语新闻频道,不断深化新闻事业的体制改革,让央视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如火如荼。
而近年来,新兴媒体异军突起,和传统媒体形成了共生、融合、竞争的局面。
作为传统电视权威传播平台的中央电视台,面对新媒体的机遇与挑战,又该做出怎样的变革?关键词: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闻栏目、新闻频道、直播、收视率、英语新闻频道、央视新闻、新媒体战略、新媒体平台。
正文1978年5月1日,中共中央批准将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以下简称:央视),英文简称CCTV。
1992年6月1日,该频道定位为“以新闻为主的综合频道”,频道名称确定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
改革开放以来,它是中国重要的新闻舆论机构,是党、政府和人民的重要喉舌,是全国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让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它是通过怎样的改革,才成为当今中国最具竞争力的主流媒体之一呢?而未来又将怎样发展呢?从《新闻联播》到各类新闻栏目1978年1月1日,央视《新闻联播》正式创办,坚持“宣传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天下大事”的栏目宗旨,牢牢把握舆论导向,逐渐成长为央视最具权威性、影响力最大的新闻节目。
试办初期,全国电视新闻联播节目报道面较窄,不包括国际新闻,大部分新闻节奏缓慢、冗长拖沓,为此北京电视台新闻部于1977年特意召开了三个座谈会,共同商讨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全国电视台开始定时转播北京电视台每日19时播出的新闻节目。
1982年9月1日起,党中央明确规定,将重大新闻的发布时间从20点提至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播出时间19点,重要新闻首先在《新闻联播》中发布,这标志着中央电视台第一次成为一个独立的新闻发布机构,短短四年间就获得了对上的独家授权,对下的绝对支配地位。
・18・
新闻采编
2007.4
□周玉兰
央视新闻频道改版轨迹研究
荧光屏
习,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加强科学文化学习,着眼于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三是社会教育。所谓社会教育,就是领导干部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媒素养教育。领导干部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积极主动地在工作中实践“新闻执政”,并保持与同事、同行在这一方面的交流,使传媒素养的提高与新闻执政的能力提高发生良性互动。比如,接受记者采访,主持新闻发布会,发表电视讲话,在电台、电视台、网络直接与民众交流,以及修改报刊社论、审定重要稿件,研究宣传方针;再如,领导干部对下属工
作人员进行如何与记者打交道等的培训,对家庭成
员如子女进行传媒素养教育,等等,也都是自身接
受教育的好机会。
与统一培训、自我教育不同,社会教育主要结
合本职工作进行,事先没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
性。但它的重要性同样不容低估。因为实践出真
知,理论联系实际,能检验、锻炼实战水平,很多
在接受统一培训和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发现不了的问
题、训练不到的能力,都能在实践中得以发现、提
高。□
央
视新闻频道从诞生到现在,短短四年左右时间,一共经历了四次大大小小的改版。从表面看,这一方面说明央视新闻频道作为初创频道,与央视其他频道一起被放置在了收视率“大考”的起跑线上,它在应对收视市场挑战方面的“仓惶”表现,另一方面也表明,与传统的观念不同,受众对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新闻频道”也颇有发言权,对于他们不喜欢不认可的新闻节目(栏目),他们也会选择说“不”。审视央视新闻频道的每一次改版,分析其改版的原因,其想要达成的目的,并观察其最终的改版效果,能够很清晰地看到中国电视新闻发展在央视新闻频道身上打下的深刻的“烙印”。央视新闻频道2003年5月1日试播,开播筹备时间短,又恰逢“非典”。“新闻频道只筹备了4个月,而一般一个栏目的筹备周期要半年,所以试播的时候会有许多问题。”新闻频道在开播后举办了几次节目研讨会,面对相当多专家学者对新闻频道提出的批评意见,时任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的李挺进行了如上解释。初创的新闻频道全天24小时播出,全天24档整点新闻。试播期间每日播出的专题有六个:《新
闻会客厅》、《央视论坛》、《法制在线》、《每日国
际观察》、《社会纪录》、《共同关注》;试播期间每
周播出的专题节目有十个:《数字观察》、《每周质
量报告》、《声音》、《面对面》、《中国周刊》、《世
界周刊》、《海外速递》、《财经周刊》、《体育周
刊》、《文化周刊》。
第一次改版
从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2003年5月1日开始
试播到7月1日的正式播出,在这两个月“实习
期”的背后,新闻频道取得了相当的成绩:频道实
现了每天24小时不间断播出,建立了一个“整点
新闻+现场直播+字幕新闻”的模式,两个月内每
天都有大小规模不等的现场直播节目,累计150多
场,现场直播节目的时长已经超过前一年全年的电
视新闻直播总量。经过两个月的磨合与过渡,该频
道的第一次改版也由此展开———对相当数量的栏目
进行调整:“砍掉”了《海外速递》、《数字观察》、
《世界报道》、《体育周刊》、《财经周刊》、《文化周
刊》六个专题类栏目,并增加了一档由崔永元主持
的新闻休闲节目《小崔说事》。其次是对保留的节
・19・
新闻采编
2007.4
目相应做出了调整,应对观众反应强烈的访谈类节目过多的现状,除了《新闻会客厅》、《央视论坛》这样的专门性谈话节目,24档整点新闻中一律不再让嘉宾进入演播室,以保证新闻频道栏目形态的清晰化。这次改版的主要依据是试播期间的节目表现和社会反响,到2003年底,新闻频道收视份额已经在全台十几个频道当中位居第8,在全国卫视排名中进入前20名。随着新闻频道开播而创办的《面对面》(2003年1月央视一套试播)、《每周质量报告》、《新闻会客厅》等新栏目迅速成长为观众熟悉的品牌栏目。第二、三次改版新闻频道在2004年5月和2004年底,先后进行了两次改版,裁撤了《亚洲报道》、《文化报道》(由《文化周刊》发展而来)、《声音》等收视表现不好和社会反响度不高的栏目,同时调整了《社会记录》《新闻会客厅》《国际观察》的播出时间,以放大优势栏目的收视效果。“‘看新闻方便,但是有点闷’是许多观众对新闻频道作出的评价。改版前的新闻频道更像一个超市,在里面你能找到自己习惯的新闻样式,喜欢了解即时信息可以看整点新闻,对问题报道和深度新闻有兴趣可以看《面对面》、《东方时空》。但这家超市也有缺点,整点新闻里重复率比较高,节目时间老也记不住,一转台,总是看到脸色严肃的主持人和嘉宾在侃侃而谈,谈的话题总是很大,看多了就有点闷。”由于机制造成的栏目间各自为战。往往是同一事件,有的栏目从社会角度做,有的栏目从文化角度做,几十个记者分别采访同一个新闻事件,互相撞车。“这是相当封闭的。”连白岩松自己都承认,“这种封闭表现在它的人员是固定的,获得资源和信息是封闭的,时间是封闭的,长度同时也是固定的。栏目对频道的发展形成恶性障碍。”也正是这种状况造成了央视新闻频道的再一次改版。改版后,2005年央视新闻频道的收视份额和广告收入进入平稳增长期,到年底平均收视份额达到1173,超额完成台里规定的平均收视份额116的指标。第四次改版2006年6月5日,开播三年的新闻频道第四次全面改版。频道对原有部分栏目的播出时间进行了重新调整,并于早、晚黄金档分别推出《朝闻天下》、《360°》和周末全新节目《防务新观察》等
栏目。推出新栏目、调整节目编排和转变文风、创
新新闻表达方式,是本次新闻频道改版的三个重点
环节。
本次央视新闻频道的改版开始把重点落在了
“转变文风,创新新闻表达方式”上,为了推出新
的主打栏目,提升晚间黄金时段竞争力,此次央视
新闻频道的改版目的之一,即是增加社会民生新闻
的报道。新创办的150分钟的大型资讯节目《朝闻
天下》和结合新闻资讯、深度报道、直播为一体的
《360°》等新栏目,使新闻频道新闻节目每周总时
长增加12小时8分钟,增长幅度近30%。同时改
变的还有主持人的表达方式,央视新闻中心主任彭
建明介绍:“改版后,我们在内容选取上将拓宽报
道题材,加强经济、体育、文化、娱乐等领域的报
道,减少公文式报道,注重选取小口径、低视角。
在新闻写作上杜绝空泛,进一步转变文风,更贴近
百姓,贴近生活,更轻松,更活泼。”增加频道信
息含量、强化频道的新闻特质,成为这次改版的内
核。尤其是由白岩松、水均益主持的全新综合性的
新闻节目《360°》,风格定位在“活力、生动、个
性、明快”上,减少公文式的报道,试图以观众喜
闻乐见的低视角报道方式制作一档“全方位的新
闻、最贴近的报道”的新样态新闻节目。
这次改版,新闻的直播报道得到进一步重视。
2005年新闻频道全年直播共计234场次,
直播总时
长达到18180分钟,日均50分钟,比2004年增长
近一倍。2006年第一季度直播共计61场次,日均
017场,直播总时长6856分钟,日均76分钟,
比
去年的水平又增长了20%以上。同时全面调整晚
间黄金时段的节目编排,以深度评论国际热点事件
见长的《国际观察》栏目被搬离晚间黄金时段,取
而代之的是现场类法治新闻专题节目《法治在
线》。
此次新闻频道改版启用了新的频道形象标识
,
在主持人表达、节目包装和演播室设计等方面更为
时尚,富于动感,风格趋于年轻化。演播室在国内
首次使用了“三联屏无缝拼接背景系统”,播报背
景可分可合,可以满足多个栏目使用。
回顾历史,结合央视自身的发展变化,我们确
确实实地看到了央视新闻频道取得的成绩,频道直
播报道常态化,促进了收视率快速提高,新闻频道
的自身影响力不断增强,新闻频道的收视率与收视
份额,总体上一直处于上升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