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6
对于儿科的认识
众所周知,儿科是专门从事儿童疾病治疗和预防的学科。
针对儿科,我们应该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第一,儿科需要特别的医学知识。
与成人不同,儿童的发育生理、病因、病理表现、处理方法等方面都不同于成人。
因此,儿科医生需要接受专门的医学培训,学习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和儿童各种疾病的诊断和处理知识。
第二,针对儿童疾病的防范措施配备。
家长应做好儿童的日常饮食、休息和活动规律,保证儿童充足的营养和休息,并适当安排各种活动和游戏,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康发展。
同时,家长也要注意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问题,避免因家居、环境等诸多原因导致的儿童疾病发生。
第三,儿科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
在儿科治疗中,医生需要综合考虑儿童的发育特征、生理生化特点、体重、身高、营养状况、家族病史、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全面分析疾病发生的原因和给予患儿治疗的可行性和效果。
同时,医生也需要与家长和患儿的互动配合,建立信任关系和治疗概念,对儿童进行有效和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和药品选择。
总之,儿科对于我们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它关乎一个家庭的健康、一个家庭的幸福。
我们应该认识到儿科的重要性,正确看待儿童的健康问题,积极参与到儿童健康维护中。
在医教结合的大环境中,让我们共同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建设和谐家庭而努力。
儿科的特点
儿科是医学的一门分支,主要研究儿童生长发育和各种儿童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儿科的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1. 年龄特殊:儿科患者的年龄一般在出生后的28天至18周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儿童生理、生化特性与成年人有很大不同,因此儿科医生需要对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生理、心理等方面有深入的了解。
2. 疾病类型广泛:儿童易患各种病症,包括感冒、肺炎、腹泻、过敏、心脏病、神经系统疾病等,而有些儿童疾病在成人中极为罕见,因此儿科医生需要掌握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3. 诊断方法独特:儿科医生需要运用一些特殊的诊断方法,如测量体温、心率、呼吸频率、身高、体重、头围等生长发育指标,以及进行听诊、观察皮肤、喉咙、耳朵等,因为儿童不太会自己描述症状,诊断难度较大。
4. 治疗方式多样:儿科治疗需要考虑到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对药物的吸收、代谢、排泄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儿科医生需要制定适合儿童的治疗方案,采用口服、注射、吸入等不同途径给药。
总之,儿科医生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能够熟练地运用诊断和治疗方法,关注儿童健康的全面发展。
- 1 -。
儿科的特点
儿科是医学中专门研究婴幼儿、儿童和青少年生长发育、疾病预防和治疗的学科。
与成人医学不同,儿科具有以下特点:
1. 年龄差异大:儿科患者的年龄范围从新生儿到青少年,每个年龄段的生理发展和疾病特点都不同,需要有针对性的诊疗。
2. 疾病类型多:儿科涉及的疾病种类很多,包括遗传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营养不良等多种类型,需要专业医生进行诊疗。
3. 治疗方法不同:由于儿童生长发育未成熟、免疫系统不完善,药物的使用、手术的选择等治疗方法都需要特别考虑。
4. 心理因素重要:儿科患者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治疗时需要考虑到他们的心理需求,采用适当的沟通方式,减轻他们的恐惧和痛苦。
综上所述,儿科具有年龄差异大、疾病类型多、治疗方法不同和心理因素重要等特点。
因此,对于儿科医生而言,除了必须掌握儿科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心理疏导技巧,才能更好地为儿童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 1 -。
儿科业务流程
儿科业务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挂号:家长需要先带孩子到儿科门诊挂号,可以通过医院官网、电话、现场等方式进行挂号。
2. 就诊:在挂号后,家长需要带孩子到医生处就诊。
在就诊过程中,医生会询问孩子的病情、病史等情况,并进行必要的检查和诊断。
3. 诊断:医生根据孩子的病情、病史和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4. 治疗:家长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带孩子进行治疗。
治疗的方式可能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等。
5. 随访: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对孩子进行定期随访,以了解治疗效果和孩子的恢复情况。
如果需要调整治疗方案,医生会及时告知家长。
6. 结算:治疗结束后,家长需要到门诊收费处进行结算,并保留好相关发票和收据。
7. 出院:当孩子病情好转或治愈后,医生会允许孩子出院。
在出院时,医生会给出出院诊断和治疗建议,并告知注意事项。
以上是儿科业务流程的一般步骤,具体的流程可能会因为医院和病情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儿科主要发展方向儿科作为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致力于儿童健康的保护和治疗。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儿童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儿科领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儿科医疗服务的需求,儿科医学需要不断发展和创新。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儿科主要发展方向,包括儿童健康管理、儿科疾病诊断与治疗、儿科科研与教育等。
一、儿童健康管理方向1. 儿童健康监测与评估:建立全面的儿童健康监测体系,包括身体发育、营养状况、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评估指标,为儿童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 儿童预防接种:加强儿童疫苗接种工作,推动新型疫苗的研发和应用,提高疫苗接种率,有效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3. 儿童营养与饮食:制定儿童营养指南,推广科学合理的儿童膳食,加强儿童营养教育,预防和控制儿童营养不良和肥胖等问题。
4. 儿童心理健康:重视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建立儿童心理咨询服务体系,提供心理健康评估和干预,预防和治疗儿童心理问题。
二、儿科疾病诊断与治疗方向1. 儿科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加强对儿科常见疾病的研究,提高对儿童常见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如呼吸道感染、消化系统疾病等。
2. 儿科罕见病的诊断与治疗:加强对儿科罕见病的研究,提高对罕见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改善患儿的生存质量。
3. 儿科手术技术的发展:探索和应用微创手术技术,提高儿科手术的安全性和效果,减少手术创伤,促进患儿的康复。
4. 儿科药物研发与应用:加强儿科药物研发,推动儿童用药的规范化和个体化,提高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和疗效。
三、儿科科研与教育方向1. 儿科临床研究:加强儿科临床研究,探索儿童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诊疗新方法,提高儿科医生的临床实践水平。
2. 儿科基础研究:加强儿科基础研究,深入了解儿童生理和病理过程,为儿科医学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3. 儿科医学教育:加强儿科医学教育,培养高水平的儿科医生和研究人员,提高儿科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4. 儿科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儿科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吸收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推动中国儿科医学的发展。
儿科专科介绍
儿科,又称为儿童医学,是一门专门研究从胎儿期至青春期(一般指0-18岁)这一特定年龄段的人体生长发育、疾病预防、疾病诊断及治疗的医学专科。
儿科医生在对儿童身心健康的维护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儿科主要包括以下亚专科:
1. 新生儿科:主要关注新生儿(出生后28天内)的医疗保健和疾病防治,如早产儿护理、新生儿窒息复苏、新生儿黄疸等。
2. 儿童保健科:注重婴幼儿及儿童的生长发育监测、营养指导、预防接种以及常见病的早期筛查和干预。
3. 小儿内科:包括呼吸科(如肺炎、哮喘)、消化科(如腹泻病、胃炎)、心血管科(如先天性心脏病)、神经科(如癫痫、脑瘫)、肾脏科(如肾炎、肾病综合征)、内分泌科(如儿童糖尿病、性早熟)等疾病的诊治。
4. 小儿外科:涵盖普外、骨科、心胸外科、神经外科等多个领域,涉及各种儿童先天性疾病或后天创伤的手术治疗。
5. 小儿感染科:主要针对儿童各类传染病的防控与诊疗,如手足口病、水痘、麻疹、腮腺炎等。
6. 小儿遗传与罕见病科:对于一些遗传代谢疾病、罕见病的早期识别、诊断及治疗具有专业优势。
7. 小儿重症医学科:提供危重患儿的生命支持和高级生命维持治疗,如儿童多器官功能衰竭、严重感染、休克等。
儿科专科致力于为儿童提供全方位、个体化的医疗保健服务,保障儿童健康成长。
医院儿科简介
儿科位于门诊综合楼17楼,是以小儿内科为主,主要擅长小儿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新生儿疾病、小儿急救抢救、皮肤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治疗。
现有医生6人,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2人。
诊疗范围:
一、呼吸系统疾病:如急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小儿肺炎、支气管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急性喉炎等。
二、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性胃炎、急性肠炎、脱水、肠系膜淋巴结炎、各种消化不良及胃肠功能紊乱等。
三、神经系统疾病:如热性惊厥、癫痫、病毒性脑炎、颅内感染等。
四、新生儿疾病:如新生儿黄疸、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肺炎等。
五、小儿急救抢救:各种急性过敏、中毒、小儿心衰、新生儿窒息、复苏等。
六、皮肤疾病:如水痘、手足口、疣、单纯疱疹、带状疱疹、手足癣、体癣、毛囊炎、病、痈、脓胞疮、疥疮、隐翅虫皮炎、湿疹、接触性皮炎、尊麻疹、丘疹性尊麻疹、药物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瘙痒症、多形红斑、白色糠疹、玫瑰糠疹、结节性红斑、
座疮、脂溢性皮炎、斑秃等。
七、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瘢、白细胞减少症、
过敏性紫瘢等。
新业务新项目开展:
中医中药穴位贴敷、中药熏洗、氧气气动雾化吸入、小儿推拿等。
儿科全体医护人员将本着“关爱儿童、呵护生命”的服务宗旨,以精湛的技术和服务为广大患者提供安全、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咨询电话:儿科门诊:
儿科病房:。
儿科学第一章绪论1、小儿免疫特点:(1)、非特异性免疫及特异性免疫不成熟——易患感染性及传染性疾病。
(2)、母体IgM不能通过胎盘——易患G-菌感染。
(3)、母体IgG在妊娠后3个月通过胎盘——对麻疹、猩红热、风疹、腮腺炎、乙脑、白喉、伤寒、脊髓灰质炎有短暂免疫力。
IgG3-5个月消失,自身免疫6-7岁达成人。
2、小儿年龄分期: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到胎儿出生为止,共40周。
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之前。
婴儿期:自出生到1周岁前。
幼儿期:自1周岁至满3周岁之前。
学龄前期:自3周岁至6-7岁入小学前。
学龄期:自入小学始(6-7岁)至青春期前。
青春期:范围一般10岁-20岁。
女孩比男孩早2岁。
3、肝脏右下缘在3岁时可在右肋下触及,3岁后逐渐上移,6-7岁在正常情况下不应触及。
第二章小儿生长发育1、小儿生长发育规律:(1)、发育规律是连续的有阶段性的过程。
(2)、各系统、器官发育不平衡。
(3)、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4)、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从上到下、从近到远、从粗到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
2、小儿体重估计:(出生体重=3.3Kg,女3.2Kg)1-6月:体重=出生体重+月龄×0.77-12月:体重=出生体重+月龄×0.61岁:体重=10Kg 身高=75cm2-12岁:体重=年龄×2+8 身高=年龄×7+753、小儿颅骨:前囟-1-1.5岁闭合早闭-见小头畸形迟闭-见佝偻病、克汀病、脑积水饱满-颅内高压如:脑积水、脑炎凹陷-见脱水、极度消瘦4、脊柱:3个月抬头-颈椎前凸6个月会坐-胸椎后凸1岁后会走-腰椎前凸5、骨化中心:1-9岁骨化中心数=岁数+16、牙齿:乳牙(20个):4-10个月萌出。
恒牙(28-32个):6岁左右出第一恒牙;7-8岁开始换牙;12岁左右出第二恒牙;18岁以后出第三恒牙。
7、运动的发育:(1)、平衡与大运动:胎头:3个月;坐:6个月;翻身:7个月;爬:8-9个月;站、走、跳:11月站、15月走、24月跳。
(2)、细动作:3-4个月手指活动;6-7个月换手捏、敲;9-10个月拇、食指拾物、撕纸;12-15个月学会用勺子;18个月叠2-3块积木;2岁会翻书。
第四章儿科病例诊治1、各年龄小儿呼吸、脉搏(次/分)年龄呼吸脉搏呼吸:脉搏新生儿40-45 120-140 1:3<1岁30-40 110-130 1:3-1:41-3岁25-30 100-120 1:3-1:44-7岁20-25 80-100 1:48-14岁18-20 70-90 1:42、正常血压:收缩压(mmHg)=80+(年龄×2); 舒张压=2/3收缩压3、补液原则:(1)、先盐后糖(2)、先浓后淡(3)、先快后慢(4)、及时纠酸(5)、见尿补钾6)、抽搐补钙、镁4、补液六要素:(一)、定量:先补半量,余视病情定。
学龄前儿童少补总量的1/4,学龄儿童少补总量的1/3。
生理需要量(60-80ml/kg/d);继续损失量(30ml/kg/d)。
总损失量:累积损失量:轻度脱水:90-120ml/kg/d 轻度脱水:30-50ml/kg/d中度脱水:120-150ml/kg/d 中度脱水:50-100ml/kg/d重度脱水:150-180ml/kg/d 重度脱水:100-120ml/kg/d(二)、定性:(血Na正常130-150mmol/L;<130mmol/L低渗;>150 mmol/L高渗)等渗性脱水:补1/2张低渗性脱水:补2 /3张高渗性脱水:补1 /3张继续损失选1/3-1/2张;生理需要量选1/4-1/5张(三)、定时:(1)、中、重度脱水应先扩容:2:1液或低右;20ml/kg;30-60min内滴完。
(2)、补充累积损失:2D/kg/min(3)、维持补液:1D/kg/min(四)、纠酸:未知CO2结合力时——5% NaHCO3溶液5ml/kg已知CO2结合力时——5% NaHCO3溶液(18-CO2CPmmol/L)☓1 ☓kg(五)、补钾:不少于6-8h,4-6天。
婴儿:0.2-0.3g/kg/d=10%KCl 2-3ml/kg/d儿童:0.15-0.2g/kg/d=10%KCl1.5-2ml/kg/d(六)、抽搐补钙、镁补钙:10%萄葡糖酸钙5-10ml静滴。
补镁:25%硫酸镁0.1-0.2ml/kg/次深部肌注。
附表:溶液张力5%或10%GS 10%NaCl 5%NaHCO3 10%KCl2:1液等张500ml 30ml 47ml(50) 01:1液1/2 500ml 20ml 0 02:3:1液1/2 500ml 15ml 24ml(25) 04:3:2液2/3 500ml 20ml 33ml 0维持液1/3 500ml 10ml 0 7.5ml5、肺炎补液:60-80ml/Kg/d GS或维持液6、营养不良的补液注意事项:(1)、补液的量:减少1/3 补液速度要慢(2)、补液的性质:为低渗,补4:3:2液7、低钾表现:(血清钾<3.5mmol/L)(1)、神经肌肉的兴奋性降低:精神萎糜;四肌无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腹胀、肠鸣音减弱;呼吸减弱、麻痹。
(2)、心肌的兴奋性升高:心率加快、心律不齐;心肌收缩力降低,心音低钝;S-T段下移、T波平坦或倒置,出现U波。
(3)、肾损害:尿浓缩功能减低→尿量增加;肾单位硬化、间质纤维化。
8、补钾:(1)、见尿补钾(2)、浓度<0.3%(3)、补钾速度宜慢:<0.3mmol/Kg/h,不少于6-8h。
(4)、补钾的量:<3mmol/Kg/d,补4-6天。
(5)、必要时口服补钾9、高钾表现:血清钾>5.5mmol/L(1)、神经肌肉的兴奋性降低:精神萎糜、嗜睡;四肢无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2)、心肌的应激性降低:心肌无力、心音低钝、心律紊乱、心跳骤停,高尖T波。
10、高钾处理:(1)、终止钾摄入:含钾液、钾盐。
(2)、稳定细胞膜:10%氯化钙或10%葡萄糖酸钙静推(3)、将钾转移至细胞内:5% NaHCO3溶液(4)、清除钾:利尿、透析11、代酸表现:呼吸深快、心率快、口唇樱桃红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精神萎糜、昏迷。
病因:(1)、体内酸性物质大量丢失(2)、应用NaHCO3碱性物质过多(3)、长期用利尿剂、低钾、低氯性碱中毒。
第五节蛋白质-能量营养障碍1、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是由于缺乏能量和(或)蛋白质所致的一种营养缺乏症。
好发于3岁以下婴儿。
临床特征:体重不增、体重下降、渐进性消瘦或水肿、皮下脂肪少、常伴各系统功能紊乱。
2、分型消瘦型:能量供应不足浮肿型:蛋白质供应不足消瘦-浮肿型:介于以上两者之间3、病理生理:(1)、新陈代谢异常:(2)、各系统功能低下:蛋白质:蛋白质↓——负氮平衡——低蛋白水肿消化系统:酶活力↓、消化功能↓——腹泻脂肪:能量↓——脂肪消耗——肝脂肪浸润循环系统:收缩力↓、心排量↓、血压↓糖类:摄入↓——血糖↓——低血糖昏迷神经系统:抑郁、淡漠、反应迟钝、记忆水、盐代谢:PEM ——ATP↓——细胞外低渗免疫功能:非特异性及特异性免疫↓感染体温调节能力下降:能量↓、脂肪少、血糖泌尿系统:肾小管重吸收↓、尿量↑比重↓4、临表:(1)、体重不增(早期)——体重下降(2)、皮下脂肪减少:腹部、躯干、臀、四肢、面(3)、生长缓慢(4)、精神症状:抑郁、不安、淡漠(5)、消化道症状:便秘、腹泻(6)、循环系统:心音低钝、血压低(7)、低体温、低血糖、低蛋白水肿、低渗脱水5、营养不良并发症:(1)、营养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2)、多种维生素缺乏:特别维生素A、D(3)、感染(4)、迁延性腹泻(5)、自发低血糖6、治疗:(1)、处理危及生命的并发症(2)、去除病因(3)、调整饮食(4)、补液:少1/3,慢,4:3:2液。
第六节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1、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使钙、磷代谢紊乱,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
典型表现:长骨干骺端和骨组织矿化不全。
高危人群:婴幼儿,特别小婴儿。
2、维生素D来源:(1)、母体-胎儿的转运(2)、食物中的维生素D(2)、皮肤光照合成3、维生素D(1、25-(OH)2D3)的生理功能:(1)、进小肠对钙、磷的吸收(2)、增加肾近曲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3)、使破骨细胞成熟,促进骨重吸收;刺激成骨细胞,促进骨样组织成熟和钙盐沉积4、维生素D缺乏的病因:(1)、围生期维生素D不足(2)、日照不足(3)、生长过快(4)、食物中补充维生素D不足(5)、疾病影响5、佝偻病活动期临床表现:(1)、头部:①颅骨软化:6个月以内婴儿(骨化障碍)②方颅:8-9个月以上的婴儿(骨样组织堆积)③前囟闭合延迟:严重者可迟到2-3岁④乳牙萌出延迟:迟至1岁后。
(2)、胸部:多见于1岁以后①肋骨串珠②鸡胸、漏斗胸③肋膈沟(赫氏沟)(3)、四肢:①佝偻病手、足镯:6个月以上②下肢畸形:1岁左右,O形腿、X形腿(骨皮质变薄,骨质疏松)6、维生素D 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由于维生素D缺乏至血中钙离子降低(低于1.75-1.88mmol/L),出现惊厥、手足抽搐或喉痉挛等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症状。
好发于6个月以下小婴儿。
第七章新生儿疾病第九节新生儿黄疸1、新生儿黄疸: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超过5-7mg/dl),而出现皮肤及巩膜的黄染。
2、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1)、胆红素生成过多:红细胞数目过多破坏多、红细胞寿命相对短、其它来源的胆红素生成多。
(2)、肝细胞摄取胆红素功能差:新生儿Y、Z蛋白含量不足。
(3)、形成结合胆红素功能差:葡萄醛酸脱氢酶含量不足发育不成熟。
(4)、排泄结合胆红素功能差(5)、肝肠循环的特殊:新生儿肠道正常菌群未建立、新生儿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3、生理性黄疸特点:(1)、一般情况良好。
(无肝脾肿大,大小便及食欲无异常。
)(2)、足月儿在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5-7天消退。
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黄疸多于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迟可延长到3-4周消退。
(3)、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为<85µmol/L或每小时<0.85 µmol/L.(总胆红素<221µmol/L 早产儿<257 µmol/L)4、病理性黄疸特点:(1)、黄疸出现过早(24小时内)(2)、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3)、黄疸程度重,总胆红素>221 µmol/L ,早产儿>257µmol/L ,结合胆红素>34µmol/L(4)、黄疸进展快,胆红素每日上升>85µmol/L(5)、黄疸退而复现,有伴随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