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冠劈裂治疗与修复的临床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93.00 KB
- 文档页数:2
前牙牙冠折断后使用复合树脂修复的病例分析摘要】目的:对1例前牙牙冠折断患者进行资料分析,探讨前牙冠折的治疗方式。
方法:患者10岁,男性,于2016年8月因前牙外伤致牙冠部分折断,两小时后来我院就诊。
对患者进行术前检查,显示双侧上颌中切牙牙冠折断,冠中1/3处的冠折,可见新鲜牙髓暴露,叩痛,探痛,牙龈颜色正常,牙无松动,X线片显示双侧上颌中切牙无根充物,根尖未见暗影,未见根折影像。
结果:修复后患者牙冠外形恢复,形态逼真,对患者进行6个月的追踪观察,患者在此期间均无临床不适症状,牙周组织健康,无窦道、牙周袋形成,可行使正常的功能,树脂边缘无变色现象,其颜色与牙体组织颜色接近,树脂部分未见缺损脱落,患者较为满意。
结论:外伤恒前牙冠折采取光固化复合树脂直接修复治疗效果较佳,是一种较好的过渡性修复方法,具有加大样本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关键词】牙冠折断;光固化复合树脂;直接修复【中图分类号】R7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2-0117-02年轻患者恒牙冠折在临床口腔科较为常见,且多数患者均由外伤引起。
前牙冠折后应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疗,以恢复其功能和美观,避免造成对颌牙伸长、发音异常、邻牙移位及心理创伤等不利影响。
对于此类患者的治疗应以不影响患儿颌骨及牙齿发育,不影响成年后永久性修复为原则。
临床治疗前牙冠折通常由间接和直接两种修复,后者不包含技工操作环节,通过牙本质/釉质的酸蚀和黏结技术对前牙冠折进行修复[1]。
我院于2016年8月对1例前牙牙冠折断病例进行光固化复合树脂直接修复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将其诊疗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现作以下报道。
1.病例报告1.1 病例资料患者10岁,男性,于2016年8月因前牙外伤致牙冠部分折断,两小时后来我院就诊。
术前检查:双侧上颌中切牙牙冠折断,冠中1/3处的冠折,可见新鲜牙髓暴露,叩痛,探痛,牙龈颜色正常,牙无松动,无其他口腔疾病,凝血四项、血常规、血小板均正常。
综合治疗牙隐裂临床体会摘要目的:探讨隐裂牙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132颗隐裂牙进行综合治疗,一年后随访观察。
结果:132颗隐裂牙经调合、充填、带环固定、根管治疗、全冠修复等一套综合疗法治疗,并经1~3年临床追踪观察,成功121颗,成功率达91.67%。
失败11例,占8.33%。
结论:综合治疗可以保留牙体组织并恢复咬合力,是隐裂牙治疗较理想的方法。
关键词牙隐裂;带环;根管治疗;全冠修复牙隐裂又称牙裂综合症,是常见的非龋性牙体疾病,以磨牙多见,是指牙冠表面非生理性细小裂纹,发病率高,早期症状不明显,诊断困难,不及时治疗可致牙齿完全折裂丧失或累及牙髓引起牙髓炎,根尖炎。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在发展中国家牙隐裂已成为继龋病和牙周病之后导致牙齿缺失的第三大原因。
[1]因此,及早对牙隐裂进行诊断和治疗具有深远的临床意义。
我科对2004至2007年就诊的132例牙隐裂患者进行综合性治疗,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32例牙隐裂患者,共132颗患牙。
男性78例,女性54例,年龄23~62岁,平均43 岁。
①根据牙隐裂发生牙位收集:上颌第一前磨牙8例,上颌第二前磨牙11例上颌第一磨牙70例,上颌第二磨牙15例,下颌第一磨牙20例,下颌第二磨牙8例。
②根据临床症状收集:单纯隐裂症状18例,牙体部分缺损未累及牙髓14例,并发牙髓炎症状78例,并发根尖周炎22例。
③根据部位收集:以近远中向裂纹多见占92例,近中或远中舌尖折裂为32例,近中或远中颊尖折裂占8例。
1.2诊断方法①咬合试验:将棉签置于可疑牙齿的牙尖上,嘱患者咬合,如果出现短暂的撕裂样疼痛,则该牙可能有隐裂。
②染色法:将牙面擦干后涂以碘酊,使之渗入隐裂染色而显示清楚。
③咬撬法:将探针置于隐裂处加压或用力撬动,有疼痛感则该牙可能有隐裂。
[2]④透照法:用光导纤维照明器透照受试牙,当光线与牙折线呈一定角度时,近光源一侧牙折片发亮,而远离光源部分发暗,则表示该牙有隐裂。
牙隐裂治疗与修复的临床观察作者:杜春燕徐荣鲜刘明强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0年第07期【摘要】目的探讨牙隐裂的治疗与修复的疗效。
方法对148颗隐裂牙进行治疗与修复,并复查3年。
结果 148颗隐裂牙的治疗与修复的成功与改善率为91.9%,失败率8.1%,其中牙劈裂4颗,根尖周炎及牙槽脓肿8颗。
结论牙隐裂因多种因素所致,一旦发现牙隐裂应及早治疗与修复是保存牙隐裂的关键。
【关键词】牙隐裂;治疗;修复;病因;疗效牙隐裂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牙体慢性损伤,不易发现,多数患者因裂纹已深入到牙本质引起疼痛才来就诊。
笔者从2000~2005年对148颗隐裂牙进行了综合治疗,临床观察和随访,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48颗隐裂牙,其中男92例(62%),女56例(38%);年龄30~65岁;在148颗隐裂牙中上颌第一磨牙78颗,占52.7%;下颌第一磨牙31颗,占20.9%;上颌第二磨牙12颗,占8.1%;下颌第二磨牙7颗,占4.7%;上颌双尖牙占18颗,占12.2%;下颌双尖牙2颗,占1.4%。
1.2 方法对患者冷热酸甜刺激敏感或咀嚼时出现锐痛,且并未发现患牙有深龋洞或深牙周袋,牙面上探不到过敏者,用2.5%碘酊染色判断,碘染色可见,或用咀嚼法或强光照射法都可判断较浅的隐裂,隐裂较深者,多临床症状较明显,需通过临床治疗中制备洞型时肉眼判断牙隐裂的深度。
2 治疗2.1 对较浅无继发龋且对外界刺激敏感但无牙髓症状的隐裂牙,采取酸蚀及釉质粘合剂光固化封闭裂隙。
对有继发龋或隐裂较深且对但外界刺激敏感但无牙髓症状者,去腐充填,观察2周无症状者,行全冠修复。
2.2 有牙髓症状的隐裂牙,步骤如下①应先在隐裂牙中1/3与颈1/3交界处磨出一深约1.5 mm的环形沟槽,并在轴面做一深约2~3 mm的纵行沟,用0.3 mm的结扎丝做环形结扎,并把结扎丝端头拧紧埋于轴面纵形沟内,并磨除早接触点;②近远中邻面均匀磨除0.5 mm间隙,选择成品带环磷酸锌水门汀粘固;③开髓做根管治疗,隐裂至髓底时,做牙髓治疗前在髓室底裂隙处用氢氧化钙制剂封闭,再做根管治疗;④根管治疗后,观察2周,无症状者去除带环,不要去除结扎丝,备牙,注意不要磨到结扎丝,取模,并做临时冠粘结,直至金属全冠或烤瓷全冠的粘结。
浅析牙隐裂的病症与相关治疗浅析牙隐裂的病因、症状与治疗修乃冲(10临床本科台州学院椒江台州 318000)[1] 【摘要】牙隐裂是指牙体硬组织出现的细微裂纹。
牙齿的折裂根据程度和所涉及组织的不[2]同分为釉质的龟裂、牙尖折裂、中活髓牙的不完全折裂被称为牙隐裂,有临床症状的牙隐[3][1]裂则称为隐裂牙综合症。
患者年龄多在40—55岁。
多发于上颌磨牙,其次是下颌磨牙、[4]上颌前磨牙,对无牙髓炎的患牙,调、降低牙尖高度,磨除隐裂线后,直接充填;对有牙髓[1]炎症状者,降低牙尖高度,带环固定,完成根管治疗后全冠修复。
【关键词】牙隐裂症状治疗牙隐裂又称不全牙裂或牙微裂,指牙冠表面的非生理性细小裂纹,常不易被发现。
牙隐裂的裂纹常渗入到牙本质,是引起牙痛的原因之一。
由于临床上比较多见,而裂纹又容易被忽略,故口腔临床医师应给予足够的注意。
1 牙隐裂一般病因1.1 牙体解剖生理因素牙隐裂好发于牙齿的窝沟区,此区域是牙齿发育时期的钙化结合区,可因钙化不全造成牙体结构薄弱,牙体抗折裂强度下降。
同时,中央窝沟又是正常咬合时的应力集中区,牙齿在正中或侧向咬合时,力在牙尖斜面上分解成垂直和水平方向的2个分力,在窝沟底部水[5]平方向的分力可产生劈裂作用,在咬硬物或较大力的作用下易造成牙折裂。
又由于第一磨[6]牙萌出时间早,又处于合力最集中的应力点上,因而发生隐裂的机率最大。
1.2 生物力学因素各种原因引起的牙面磨耗不均,正常合力产生的水平分力增加。
这种力的长期作用可使[7]牙体抗折裂强度下降而导致牙隐裂的发生。
不良咀嚼习惯如喜咬硬物或意外接触到食物[8]中隐藏的小块硬物时,在牙体的薄弱区域产生应力集中,可引起牙隐。
Rattc裂liff等也[9]认为大面积的牙体制备,银汞合金充填材料和不良咀嚼习惯增加了牙隐裂的风险。
但也有[10]研究显示没有充填材料的无龋牙齿隐裂发生率最高。
1.3 牙周因素[11] 牙周组织对合力有一定的耐受力和生理性调节的功能.牙周膜能传递、缓冲、储存合力,并通过神经反射调节咀嚼力的大小。
牙折裂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总结牙折裂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总结牙折裂是一种常见的牙齿外伤,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治疗效果的评估都非常重要。
诊断:1.冠折:有创伤史,牙冠部牙釉质牙本质折裂,如未露髓只有牙齿敏感症状。
已露髓者则可见粉红色穿髓点中出血点,探之疼痛明显。
2.根折:有创伤史,牙齿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及松动,越近牙颈部疼痛及松动越明显。
可借助X线片进行诊断。
3.冠根联合折:占牙外伤总数的一小部分,以斜行冠根折多见,牙髓常暴露。
牙折症状:牙折可分为冠折、根折和冠根联合折三型。
就其损伤与牙髓的关系而言,牙折又可分为露髓和未露髓两大类。
1.冠折:可分为横折和斜折;后牙冠折可分为斜折和纵折。
2.根折:外伤性根折多见于牙根完全形成的成人牙齿,引起根折的上力多为直接打击和面部着地时的撞击。
根折按其部位可分为颈侧1/3、根中1/3和根尖1/3.最常见者为根尖1/3.3.冠根联合折:以斜行冠根折多见,牙髓常暴露。
一些患牙就诊时,牙髓活力测试无反应,但6~8周后可出现反应。
据推测,无活力反应是牙髓在外伤时血管和神经受损伤所引起的“休克”所致;随其“休克”的逐渐恢复而再出现活力反应。
根折恒牙的牙髓坏死率为20%~24%,而无根折外伤恒牙的牙髓坏死率为38%~59%,其差别可能是因为根折断端的间隙,利于牙髓炎症引流的缘故。
根折后是否发生牙髓坏死,主要取决于所受创伤的严重程度,断端的错位情况和冠侧段的动度等因素。
根折时可有牙齿松动、叩痛,如冠侧断端移位可有龈沟出血,根部粘膜触痛等。
有的根折早期无明显症状,数日或数周后才逐渐出现症状,这是由于水肿和咬合使根折断端分离所致。
纵折多见于后牙,以第一磨牙的发生率最高,第二磨牙次之,说明力是致病的主要因素。
此外,无髓牙和牙体缺损较大者,其发生率占80%以上。
牙齿纵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咀嚼硬物,这种情况很常见。
纵折后,最明显的症状是咀嚼痛和伸长感。
若牙根也发生纵折,就会出现深浅不等的牙周袋,此时需要借助X线片进行诊断。
隐裂牙综合治疗保存的临床分析目的分析隐裂牙的特点及综合治疗的效果,探讨治疗隐裂牙的有效方法。
方法选择门诊80例(85颗)隐裂牙患者,根据其临床症状不同对其进行咬合调整、填充处理、带环治疗、根管治疗以及全冠修复的综合治疗,并进行1~2年的随访观察,判定其疗效。
结果80例患者,71例治疗成功,6例治疗有效,3例治疗无效,总成功和有效率为96.3%。
结论给予牙隐裂患者综合治疗,能有效的保留牙体正常组织,保护牙齿功能,是目前隐裂牙治疗较理想的方法。
标签:隐裂牙;综合治疗;临床疗效牙隐裂,又称为”不全牙裂”或”牙微裂”,是指牙冠表面出现非生理性细小裂纹,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非龋性疾病,其发病率较高[1]。
但是,由于其早期细微而不易被察觉,往往随着病程发展深入到牙本质,累及牙髓甚至牙齿完全折裂而失牙。
流行病调查显示,牙隐裂、龋病和牙周病是导致人体牙齿缺失的三项主要的原因[2]。
因此,完善对牙隐裂的治疗,在牙隐裂的早期将症状控制,具有非常大的临床意义。
本文对近年来来我院进行治疗的80例牙隐裂患者进行回顾性的分析,通过给予调整咬合、填充处理、带环治疗、根管治疗以及全冠修复等一系列的综合治疗措施后,并经过两年随访调查,取得良好疗效。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上半年~2012年上半年来我院接受综合治疗的牙隐裂患者80例,其中男46例,女34例,患牙85颗,其中5例各有2颗患牙,患者年龄25~65岁,其中年龄35岁以上患者共68例,占85%。
在85颗隐裂牙中,上颌第一磨牙较多,有56颗,占65.6%,上颌第二磨牙15颗占17.6%,下颌第一磨牙9颗,占10.6%,下颌第二磨牙5颗,占5.9%。
另外,所有患者均未接受过牙髓治疗且无全身系统性疾病,告之病情后愿意配合治疗,所有患牙无明显松动折裂牙片。
1.2 检查与诊断根据患者主诉和临床检查进行隐裂牙的诊断[3]。
患者有冷热酸甜刺激敏感或咀嚼时出现锐痛,询问病史,患者常有咀嚼硬物史,而后经常酸痛,检查患牙咬棉签有明显痛感,患牙未有深龋洞或深牙周袋,牙面上探不到过敏处。
聊一聊牙隐裂的注意事项和治疗方法牙齿隐裂是一种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牙冠表面有一些非生理性的微小痕迹,由于这些细微的痕迹在日常生活中不易察觉,常常会深入到牙的深层,从而导致牙疼,对人体的健康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出现这种症状的患者一定要及时治疗。
以下我们一起来看看牙隐裂的相关知识。
1.什么是牙隐裂牙隐裂在临床也被称之为不全牙裂、牙微裂,指的是牙冠表面的非生理性细小裂纹,早期不容易察觉,裂纹常深入到牙本质结构,造成牙痛,也是引起牙齿劈裂的重要原因[1]。
牙隐裂通常发生在上颌磨牙,其次是下顿磨牙、上颌前磨牙。
2.牙龈列的病因2.1牙结构的薄弱环节是引起牙隐裂出现的的易感因素。
2.2牙尖斜面愈大,提示其产生的水平分力愈大,导致牙隐裂出现的几率越大。
2.3创伤力:当病理性磨损出现高陡牙尖时,显著增加了牙尖斜度。
进行正常咬合过程中,会提高水平分力,产生创伤性力,促使窝沟封闭的釉板向牙本质方向加深加宽,提示牙隐裂的开始。
2.4.通过力的继续影响,加深裂纹向牙髓的方向,创伤力是牙隐裂的致裂因素。
3.牙隐裂的危害牙隐裂会对患者身体造成许多危害,还可能导致众多疾病,如龋病、继发牙髓充血、牙髓炎、牙髓坏死、根尖炎等,倘若未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会产生严重后果。
因此,要及时进行治疗。
4.牙隐裂诊断标准4.1了解患者病史有牙过敏或牙痛病史,没有发现有龋病或牙周炎等,可考虑是否为牙隐裂引起。
4.2体格检查排除龋病,牙周病等,仔细检查牙的窝沟,双侧边缘峭,上颌牙的舌侧沟;用冷热刺激患牙,有敏感的情况;用碘酊渗入裂隙,观察其着色情况;或用探针在裂隙处加压或用力撬,有疼痛感。
4.3辅助检查(1)温度试验,检查牙髓的活力。
必要时照X线照片,了解牙根尖情况;(2)对各牙尖从各个方向叩诊可以确定患牙,叩痛显著处则为隐裂所在部位。
(3)2.5%碘酊或其他染料药物置于牙体内外两侧,可清晰显示裂纹。
(4)将棉签或折叠咬合纸放在可疑隐裂处做咀嚼运动可引起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