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的礼俗文化
- 格式:docx
- 大小:14.44 KB
- 文档页数:2
二、教学目标:1、学生课前收集与礼俗有关的成语,使其在汉语成语方面的知识得到丰富,同时也进一步了解汉语成语的特点,明白成语中沉淀着丰富、生动的民族文化内涵。
2、通过课堂讲解、课后的运用,学生进一步了解汉语成语与汉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指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任务安排要具体,要落实到每一个学生,力求使每位学生都在课前准备中有所学习有所收获。
2、梳理成语中蕴含的文化现象,并能灵活运用,激发他们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探究成语与文化间的关系第一教时教学过程:一、资源共享(学生展示,教师补充)1、对成语的认识:成语凝聚了汉语的精华,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短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汉语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承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
我们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见中华文化的全豹。
2、成语与礼俗:在我国,与礼俗有关的词语不计其数,表现形式丰富多彩,而在礼俗语海里,数量最多、应用范围最广的当数成语。
据统计,《成语词典》中就收录了500余条与礼俗有关的成语。
这些礼俗成语兼有历史和文化的双重价值其源头大多是中国古代历史著作,比如《史记》《左传》《后汉书》及诸子著作,也有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如《诗经》、唐诗宋词元曲等。
在这些成语中,汉民族的礼俗观、礼俗风貌、礼俗制度等都有迹可寻。
3、举例说明:如:反映着古代服饰礼仪制度成语以其结构精致、信息容量大的特点,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服饰成语兼有历史和文物的双重价值,在这些成语中,汉民族的古代服饰样式、着装观念、服饰礼仪制度等都能得到反映。
比如成语“圣主垂衣”,表现出在黄帝尧舜时期就开始出现了衣裳,不再是像原始社会的人们一样以树叶遮体或以草裙围体,从而结束了史前那种半遮半掩的围披状态;“胡服骑射”则反映了汉民族服饰与外民族服饰交流、融合的史实。
而“广袖高髻”反映了汉时长安城里妇女流行梳高髻和宽大的衣袖的风气;而“风鬟雾鬓”中的“雾鬓”即“蝉鬓”,指面颊两旁近耳朵的发薄如蝉翼,梳理蝉鬓,不仅需要一定的技巧,还需要借助梳妆用品。
成语与汉文化(上)成语是语言文化的精华,是语言文化的“活化石”也是语言文化的“全息块”。
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成语都是语言文化的精华所在。
从来源来看,不少成语是由古代寓言、神话传说或历史故事“浓缩”而成的。
而这些古代寓言、神话传说或历史故事大多就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品,由这些“珍品”浓缩而成的成语,就像是颗颗珍珠,熠熠闪光。
如出自寓言的成语:狐假虎成、画蛇添足、愚公移山、滥竿充数、自相矛盾、守株持免、刻舟求剑、掩耳盗铃等,这些成语都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再如出自神话传说的成语:开天辟地、精卫填海、点石成金、南柯一梦、天衣无缝、杯弓蛇影、画龙点睛等。
这些成语往往反映某种精神或说明某个道理,让们受到鼓舞或得到启示。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如:一鼓作气、卧薪尝胆、图穷匕现、纸上谈兵、负荆请罪、三顾茅庐、草木皆兵、逼上梁山等。
这些成语,有些是历史事件的概括,有些是历史人物的言行。
当然,作为成语,一般又产生了新的意义。
我们今天主要给大家介绍成语中的衣食住行。
一、成语中的衣食住行1.成语中的衣、食衣着服饰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之—,它不仅起到了遮蔽、保护身体的作用。
还成为人们美化生活、陶冶情趣的手段之—。
在许多成语中反映了人类几千年服饰的发展和穿着礼俗的变化。
如披发左衽、峨冠博带、衣冠楚楚、冠盖相望、凤冠霞帔、颠倒衣裳、褒衣博带、布黔首、冬裘夏葛、短褐穿结、反裘负芻、方领矩步、纨绔子弟、隔靴搔痒、削足适履、郑人买履等等。
成语“披发左衽”讲的是古代某些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以披着头发、衣襟向左掩着的方式生活,指的是我国古代原始社会或少数未开化民族的服饰形式和习俗。
实际上,古代男女人多留长发。
中原地区的男子只是把长头发束在一起,然后盘绕在头顶上,用纚(xǐ,即一种黑布,有2尺多宽,6尺长,专门包头发用)包住,再戴上冠巾。
所以,中原人的仪态要比披头散发的样子雅观—些,文明一些。
其实,少数民族也不都是披头散发的。
成语与中国文化成语与中国文化成语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语,就像语言中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精华,成语蕴藏着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体现了汉民族多种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为文学家研究语言和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汉语成语的的`文化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成语的形式,多采用四字格的形式,并追求平仄的音律搭配,成分之间讲究对称关系,反应了民族语言的发展历史。
第二个方面是成语内容上的文化特色,成语词性分褒义的贬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原本代表褒义的成语也逐渐演变为贬义词,例如成语“衣冠禽兽”,古时指官服上绣的禽和兽的图案,今义指道德败坏的人。
这说明成语于我国传统文化有关,不论从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远不止以上列举的层面。
汉语成语在一定范围内也反映了中华文化,并且可以通过不同角度,层次去发掘。
汉民族的文化,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而从中华文明的载体也表现为汉语和成语,准确而生动地变现了汉民族文化的基本结构和独特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体系。
我们可以分别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探讨汉语成语与中华文化之间的联系了解成语的文化内涵更好的理解并掌握中国的成语。
(一)汉语成语与精神文化汉语成语在古代中国的学术思想中占主要组成成分,占据着主导地位。
对于儒家思想而言,提供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在历史上形成了各种制度。
(二)汉语成语与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一种表层文化,不少成语直接表现了当时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选材集中于日常所见的人或事物直接反映当时民众的生活状况和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证,我们了解到成语中积淀着中华传统文化,也证实因为成语利于保存且久经不忘的特性才能使中华文化绵延不绝。
包含礼字的成语及解释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代表,自古以来,礼的概念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场合和语境中,成为了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词汇。
在汉语中,有许多成语都包含了“礼”字,这些成语既贯彻了礼制文化的传统,也反映了人类追求和平、和谐、友善的精神追求。
下面我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些包含“礼”字的成语及其含义和应用。
1. 礼尚往来这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意思是收到别人的礼物或好处后,必须还给对方同等的礼物或好处。
讲究这种礼尚往来的人,通常是很有修养和人情味儿的,他们善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能够保持良好的社交网络。
在现代社会中,礼尚往来也可以理解为重视各种交往中的互动和互惠,倡导“双赢”的合作与发展。
2. 礼遇民间这个成语来自《礼记》,“礼遇”意为以礼待人,以礼相待。
在现代语境中,则特别强调对待艰苦时间中的群众要表现出更多的人性温暖与同情心。
这个成语称赞的是那些艰苦条件下仍不忘原则、尊重民众、热爱人民的优良品质。
在新时代、新形势下,以礼遇人应是我们每个人行为处世的准则和标杆。
3. 礼贤下士这个成语是指对有才能、有资格的人恭敬、尊重或重用,而以自己不足的为自知之明,行使卑贱的职位。
它反映了中国传统尊崇人才的文化传统,强调重视知识的力量和个人素质的价值,更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基石和运行规则。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更应该关注一个人的能力和实力,而非其社会地位或身份,学会“礼贤下士”,为人才腾出更多的空间和机会,以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4. 三灾八难这个成语由“三灾”和“八难”两个成语整合而成,它表示对生活中各种灾难、难题的总括,通常用于抒发人们对不利、危险、苦难的恐惧和忧虑。
虽然这个成语中并没有“礼”字,但是它反映出了人们要面对各种困难、挑战时,必须准备就绪,平和面对,以崇尚和平、理解、宽容为基础,保持耐心、勇气和乐观。
进一步说,三灾八难是一个流行的智慧集合,它告诉我们时时刻刻不要放弃生活的希望,生活依旧美好多姿多彩。
5. 饮水思源这个成语虽然与礼制无关,但出自《孟子》,却让人不难联想到一个纯净、美好、温馨的礼仪场面。
古代礼仪成语小故事(实用版2篇)目录(篇1)1.礼仪成语的来源和意义2.古代礼仪成语的故事示例3.礼仪成语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价值正文(篇1)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礼仪文化一直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礼仪成语,作为传承礼仪文化的一种载体,既蕴含了古代先哲们的智慧,又体现了古人对礼义仁智信等道德品质的追求。
本文将从古代礼仪成语的来源和意义、故事示例以及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价值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礼仪成语的来源和意义源于古代的礼仪制度。
古代的礼仪制度是一种社会规范,它对人们的言行举止、道德品质、家庭伦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在这些规定中,很多成语脱颖而出,成为传承礼仪文化的重要载体。
这些成语寓意深刻,既体现了古人对礼仪的尊重,也展示了他们对社会秩序的维护。
其次,古代礼仪成语的故事示例丰富多彩。
这些故事往往以寓言、历史事件等形式出现,形象生动地传达了礼仪文化的内涵。
例如,“孔融让梨”讲述了一个尊敬长辈、友爱兄弟的故事;“孟母三迁”则展示了母爱和良好的成长环境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这些故事中的成语,既具有教育意义,又富有文学价值,成为后人传颂不衰的佳话。
最后,在现代社会,礼仪成语依然具有广泛的应用和价值。
在人际交往中,恰当地运用礼仪成语,可以彰显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
同时,礼仪成语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弘扬,它让我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不忘传统文化的精髓。
综上所述,古代礼仪成语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蕴含了古代先哲们的智慧,又体现了古人对礼义仁智信等道德品质的追求。
目录(篇2)1.礼仪成语的来源和重要性2.古代礼仪成语的实际应用3.古代礼仪成语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正文(篇2)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礼仪文化一直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语作为汉语中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
许多成语都与古代礼仪有关,通过这些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礼仪的具体内容和实际应用。
本文将通过一些古代礼仪成语小故事,来探讨古代礼仪成语的来源、应用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关于礼仪的成语故事礼仪故事(一):千里送鹅毛“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
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飘过沔阳湖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
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
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
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
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
”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
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
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远遥。
沔阳湖失宝,倒地哭号啕。
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
物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
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
这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礼仪故事(二):廉蔺交欢蔺相如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他很有见识和才能。
在“完璧归赵”、“渑池相会”两次外交斗争中,捍卫了赵国的尊严,地位在名将廉颇之上。
这使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蔺相如但是是凭一张嘴巴,说说而已,有什么了不起,反而爬到我的头上。
必须要侮辱他一番。
”蔺相如听说后,尽量不跟廉颇会面,每次出门,避开廉颇,有时甚至装病不去上朝。
有一次蔺相如外出,远远看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而来,连忙叫车夫绕小路而行。
蔺相如手下的人对他这样卑躬让步的作法感到委屈,纷纷要求告辞还乡。
蔺相如执意挽留,并耐心地向他们解释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个厉害?”众人都说:“当然廉将军不及秦王了。
”蔺相如说:“对啦,天下的诸候个个都怕秦王,但是为了赵国,我敢在秦国的朝廷上斥责他,怎样会见到廉将军倒反而害怕了呢?你们的情绪我是理解的,但是,你们想过没有,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的缘故。
有关礼的成语故事以下是 7 条有关礼的成语故事:1. 孔融让梨大家肯定都听说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吧!那时候孔融还小呢,有一次家里人拿了一盘梨出来,嘿,这孔融就主动挑了个最小的梨。
别人就问他呀:“你咋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呀,大的留给哥哥们。
”哇塞,这小家伙多有礼貌,多懂事呀!在我们生活中,是不是也应该学学孔融呀,比如有好吃的先让给长辈们呢,这就是懂礼呀!例子:去朋友家做客,有一盘水果,我就不挑最大最好的,而是让给其他人,这也算是一种小小的孔融让梨呢。
2. 礼贤下士春秋时候有个叫齐桓公的,那真的是很会礼贤下士呢!他只要听说有贤能的人,就亲自去拜访,态度那叫一个诚恳。
就好像在求宝一样,恨不得把人才都留在自己身边。
他这样的行为,不就吸引了很多有本事的人来帮他嘛!咱想想,要是你对别人客客气气,恭恭敬敬的,别人是不是也愿意和你交往,帮你的忙呀?例子:在学校里,对那些学习上有长处的同学,咱也客客气气的,向他们请教问题,这不也是一种礼贤下士嘛!3. 彬彬有礼这个成语说的是人的举止很文雅有礼貌。
就像古代的君子们,他们走路慢条斯理的,说话也轻言细语的,对谁都很有礼貌。
假如有个同学,见到老师就问好,和同学相处也很客气,不会大喊大叫的,那他不就是彬彬有礼的嘛!这种人谁不喜欢呢?例子:去亲戚家玩,我很有礼貌地打招呼,长辈们都夸我彬彬有礼呢。
4. 克己复礼孔子曾经说过要克己复礼哟!这就是说要克制自己的欲望,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
就好比你特别想玩手机,但你知道该学习了,于是就忍住不去玩,这就是在克己呀!当我们能做到这一点,不就变得更加有礼貌,更加有修养了嘛!例子:很想多买个玩具,但想到爸爸妈妈挣钱不容易,就打消了念头,这也算是克己复礼呢。
5. 礼尚往来哎呀呀,礼尚往来这可太重要啦!别人送你礼物,你是不是也得回送一个呀?或者别人帮了你,你也得找个机会帮帮人家呀。
这就是礼尚往来呀,你来我往的,感情不就更深了嘛!如果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回报,那多不好呀!例子:朋友生日我送了礼物,等我生日的时候朋友也送了,这不就是礼尚往来嘛。
成语是中国文化
成语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从上古时期就已出现。
成语也出自中国文化,上古典籍中大量的妙语警句,经常为人们所征引,久而久之即为成语。
成语蕴藏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是汉语言文化的精华。
极富于生命力的成语,就像语言中的活化石,为我们研究语言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素材。
汉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成语又是汉语中的精华,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从内容上看,汉语成语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准确而全面地表现了汉民族文化的基本内容,反映了汉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体系。
通过汉语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从天文历法、山川地理、宗教历史到文学艺术、宫室建筑、饮食起居;从政治军事、道德伦理、思想观念到典章制度、礼俗礼仪、服饰乐律等。
可以这样说,汉语成语就是一个向我们展示传统文化精华的窗口和平台。
成语是闪光的语言,是诗化的语言,是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我们应该合理而恰当地理解成语、准确地使用成语以发挥它的作用。
秦朝关于礼仪的成语
1、程门立雪
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
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我的学说就将向南方传播了。
”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立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一同学习的人。
之后,又到洛阳拜见程颐,此时杨时已四十岁了。
一天,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与同学游酢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已经察觉的时候,那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
2、周公吐哺
周公姬旦派长子伯禽去管理鲁地,临行时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
但我却洗一次头要三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来接待贤士,这样还怕失掉天下贤人。
你到鲁国之后,千万不要因有国土而骄慢于人。
”
周公礼贤下士,求才心切,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
成语是汉语言文化的精华,其中蕴藏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极富于生命力的成语,就象语言中的活化石,为我们研究语言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素材。
汉语成语的文化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语的形式,二是成语的内容。
从形式上看,以四字格为主的外在形式,以单音词为主的构词成分,追求平仄和谐的音韵搭配,各成分之间讲究对称的内在关系以及大量使用表示虚指的数词等等,这些形式上的特点就像一个个文化的符号,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反映了汉民族语言的发展历史,反映了汉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发展历程。
从内容上看,汉语成语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准确而全面地表现了汉民族文化的基本内容,反映了汉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体系。
通过汉语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从天文历法、山川地理、宗教历史到文学艺术、宫室建筑、饮食起居;从政治军事、道德伦理、思想观念到典章制度、礼俗礼仪、服饰乐律等。
可以这样说,汉语成语就是一个向我们展示传统文化精华的窗口和平台。
下面举例说明汉语成语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1、成语与服饰文化。
在中国古代社会,服饰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
“凤冠霞帔”、“珠围翠绕”是帝王妃嫔和贵族妇女的打扮,普通的劳动妇女就只能是“荆钗布裙”;“顶冠束带”、“象简乌纱”是朝庭命官的穿戴,“冬裘夏葛”、“绫罗绸缎”是有钱人的穿戴,普通老百姓要“方巾长袍”、“峨冠博带”则是不可能的,只能“短褐穿结”、“颠倒衣裳”;“褒衣博带”、“方巾阔服”是古代儒生的装束。
“凤冠霞帔”代表了古代贵妇人的高贵美丽,“峨冠博带”显示了古代士大夫的尊贵潇洒,“方巾阔服”表现了古代读书人的儒雅从容……遇到喜事要“披红挂彩”以示庆贺,遇到丧事则“披麻戴孝”以表哀痛。
在汉民族的历史上,颜色也扮演着尊卑不同的角色。
黄色是帝王之色,所以皇帝出的文告叫黄榜,穿的衣服叫黄袍;朱、紫、青、绿等都是等级不同的官阶之色,前两种颜色代表封建官僚中的最高层,因此用“被朱佩紫”、“大红大紫”等表示身居高官,地位显贵;后两种颜色是中下层官吏官服的颜色,象征地位低微,所以“白发青衫”代表的是官场失意之人;白是平民百姓的服饰之色,成语“白衣秀士”指尚未做官的读书人。
成语中的礼俗文化
又如“结发夫妻”指年轻时结成的夫妻,即原配夫妻。
在古代有关于“结发夫妻”有“束发托身”与“投丝慰情”的民俗,反映了人们对夫妻双方的美好祝愿,希望能“结发为夫妻,恩爱两
不疑”,同时也表现了古人忠贞不渝的爱情观和追求爱情长久的美好心愿。
四,反映着古代服饰礼仪制度
成语以其结构精致、信息容量大的特点,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服饰成语兼有历
史和文物的双重价值,在这些成语中,汉民族的古代服饰样式、着装观念、服饰礼仪制度等都能得到反映。
比如成语“圣主垂衣”,表现出在黄帝尧舜时期就开始出现了衣裳,不再是像原始社会
的人们一样以树叶遮体或以草裙围体,从而结束了史前那种半遮半掩的围披状态;“胡
服骑射”则反映了汉民族服饰与外民族服饰交流、融合的史实。
而“广袖高髻”反映了汉
时长安城里妇女流行梳高髻和宽大的衣袖的风气;而“风鬟雾鬓”中的“雾鬓”即“蝉鬓”,指面颊两旁近耳朵的发薄如蝉翼,梳理蝉鬓,不仅需要一定的技巧,还需要借助梳妆用品。
这
说明先秦时期,妇女就已经具有梳妆技巧,并对美有一定的追求和欣赏艺术。
而“蛾眉螓首”、“杨柳宫眉”、“愁眉啼妆”、“朱唇皓齿”、“美女簪花”等成语则给我们展示了
古代女性多样的方式妆容、美丽的姿态和对美的追求。
我国古人的服饰不仅有多样的材质、丰富的装饰、繁复的身份区别标志,还讲究严
格的着装礼俗。
“颠倒衣裳”这个成语反映的就是这一方面的内容。
“衣裳”这个词在现代
汉语里表示衣服,不分上下,然而在古代却很有讲究,一般来说,古人称上为衣,下衣为裳,
如果把上衣下裳颠倒了穿,就会不合礼制。
因此服装是一种象征身份地位的符号,它代表个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使人人各守本份,不得逾越。
因此,自古国君为政之道,服装
是很重要的一项。
在中国传统上,服装是政治的一部分,其重要性,远超出服装在现代社会的地位。
如
成语“紫绶金章”反映了汉代官员的装束,绶是汉代官员权力的象征,以其纺织的稀密、长
短和色彩的不同标志着官职的高低。
绶以紫色最贵。
在古代,服装的颜色代表着身份和
地位的贵贱。
如“黄袍加身”,古代把黄色看成中央正色,从此黄色就一直成为帝皇的象征。
而成语“衣冠礼乐”是指各种等级的穿戴服饰及各种礼仪规范。
在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中,服饰的礼制化是非常重要的。
如成语“绿衣黄里”,古时以黄色为正色,绿为闲色,以绿色为衣,用黄色为里,旧喻尊卑反置,贵贱颠倒。
可见,着装礼节是多么重要,所以“颠倒衣裳”“冠履倒置”是不合礼制的。
结论
总之成语中蕴含的礼仪文化是多方多面的,除以上四种外,成语中还蕴含着其它的礼俗。
如丧葬礼俗文化,因为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丧葬形式不同。
成语“入土为安”就反映了各民族让死者入土为安的土葬习俗。
白色是汉族传统丧服的颜色,穿白衣白鞋,包白帕戴白帽,披着麻,戴着孝以示对死者的哀悼,从成语“素车白马”“披麻戴孝”中可见这一丧葬礼俗。
而成语“桃弧棘矢”指桃木做的弓,棘枝做的箭,反映了古人迷信桃木赋以桃木神奇的意念,长期以来这种意念形成了一种习俗;“步步莲花”“三寸金莲”则反映出我国以小脚为美,缠足裹脚的习俗。
综上所述,成语的文化蕴涵是极其丰富的,它对中华民族的精神状态、思维方式和行为策略等许多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持久的和深刻的。
研究成语的礼俗文化蕴涵,对于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董念东,教师,现居湖北武汉。
詹颖,教师,现居湖北蕲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