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与人生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2
第1篇一、引言审美,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贯穿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古至今,人们始终在追求美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
作为一名初中生,我在日常生活中对美的感知和追求也在不断深化。
在此,我对自己在审美方面的经历和感悟进行总结,以期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上,更好地欣赏美、创造美。
二、审美观念的初步形成1. 家庭环境的影响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家庭环境对我审美观念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热爱生活,注重家庭氛围的营造,使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美的熏陶。
他们经常带我参观博物馆、美术馆,让我领略到不同艺术形式的美。
此外,父母还鼓励我参加各种兴趣班,培养我的审美情趣。
2. 学校教育的引导学校是培养审美观念的重要场所。
在初中阶段,学校通过开设美术、音乐、语文等课程,让我接触到丰富的艺术形式,从而培养了我的审美鉴赏能力。
此外,学校还组织各类文艺活动,如文艺汇演、书法比赛等,激发了我对美的热爱。
三、审美实践的多样化1. 观赏艺术作品在日常生活中,我热衷于观赏各类艺术作品,如电影、音乐、绘画、雕塑等。
通过欣赏这些作品,我逐渐认识到美的多样性,学会了从不同角度欣赏美。
同时,我也学会了分析作品背后的艺术手法和创作意图,提高了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2. 参与艺术创作除了观赏艺术作品,我还积极参与艺术创作。
在学习美术、音乐等课程时,我认真练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能。
此外,我还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各类艺术活动,如绘画比赛、合唱比赛等,锻炼了自己的艺术表现力。
3. 关注时尚潮流时尚潮流是现代社会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关注时尚潮流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从流行元素中提炼出美的元素,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例如,在穿着打扮上,我注重搭配,追求简洁、大方、时尚的风格。
四、审美感悟与启示1. 美是无处不在的通过审美实践,我逐渐认识到,美是无处不在的。
它存在于自然风光、人文景观、艺术作品等各个方面。
只要用心去发现,就能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美的存在。
2. 美是多元的美的形式是多样的,每个人对美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2009年2月第23卷第1期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 U R N A L oF X玎怄I^N c I M V皿s r r YE eb.2009Ⅷ.23N o.1论人生审美化何以可能徐俊蕾●(河南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河南新乡453000)摘要:审美与人生既是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又是关于人存在的终极意义的一个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关键在于从哲学的高度阐明审美与人生的结合点何在即何谓人生审美化,以及对人生审美化何以可能的追问。
同时,对这个问题在当代的回答也是对"-3代人的生存意义的探讨。
关键词-审美;人生审美化;境界;存在意义中图分类号:B83—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334(2009)0l一0048—03西方传统美学以知识论的方式追问“美是什么”为开始,经过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鲍姆嘉登、康德、黑格尔,推出了美学是关于美、美感、文学、艺术等的“普遍”、“本质”、“根据”的知识的考察的理性主义结论,审美活动进而也被认为是审美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审视、直观的认识活动。
其实,美首先是人的一种存在状态,审美也首先是人的一种特殊的生命活动,然后才是美学研究的对象。
这就意味着,从存在论来看美、审美将能更真实地把握它们,从而美学作为一门人文科学才能在为人们安身立命、寻找精神归宿方面提供一种选择。
人是美的存在原因,人学是美学的出发点,如何看“人”即意味着如何看“美”,如何看“审美”即意味着如何看看“世界”、“人生”。
人生审美化是对“人生向何处去”问题的一种回答,是一种价值寄托,是人长久以来的梦想,也是人的超越性的表现,它在什么意义上是可能的?对其前提的追问,是美学应有的任务,也是与人生密切相关的。
一、人生与审美关系的历史回顾古希腊美学作为美学长河的发源地,在那个时候,美与人生的关系已经开始为哲学家所关注,虽然没有上升到问题的高度,但都有论述在其中。
在德谟克利特看来,“巨大的乐趣来自观照美的作品”,“追求美而不亵渎美,这种爱是正当的”…93。
人生境界至美的审美表达作者:顿德华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05期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530006摘要:审美的生成和不断发展,标志着人生境界不断超越走向自由,意味着人的生命活动在陶冶净化中不断提升。
审美能积极影响并促进人生发展,它的发生必然给予人生境界以重要影响,就是说,审美对人生境界必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人生境界审美表达人生意蕴终极关怀【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09)-05-0176-2审美给予人生以一种自由创造形式的能力,赋予人生以一种超越精神,激发和促进人生境界走向现实自由。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不能够全方位地对人生进行审美观照,人生境界不能与审美完美地达成。
工业文明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并没有带给人们所期望的精神充足与幸福生活,现代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当代人类的生存境遇,但也使人类的精神境遇陷入了困惑和迷茫,在此情形下,人类迫切需要调整生存方式,需要追求一种审美的人生境界,以积极主动的审美境界来改变当下的生存现状。
一、走向审美自由空间人是万物之灵长,宇宙之菁华。
人之为人,人之不同于动物的地方,就在于人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自然生命而活着。
人在满足自己的自然生命的基础上,还要追求超越于自然生命的精神生命。
正是在追求精神生命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人生境界。
当人们追求那种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生动可感的人生境界的时候,审美就发生了。
审美说到底就是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观照问题。
正是通过审美活动,人把审美形态和人生境界联系起来,这样,人没有丧失自己,而是落实了自己,使人能够感受和体验到自己生命的伟大价值和崇高意义,从而,人生存在根据和理由就有了,人的精神支柱和感情寄托等问题也就随之解决了。
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常常在物质上受到拘束,在精神上受到羁绊,是被动的,不自由的,通过审美,人能够超越对心灵的各类限制压抑。
审美形态作为超越物质功利的人类精神存在,它注重的是人内在文化修养和精神的自由性。
简述审美的意义审美是指对美的欣赏、理解和评价。
它不仅仅是一种感性的体验,更是一种理性的反思和判断。
审美的意义在于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和探索艺术、文化、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本质,提高人们的审美素养和美学素质,为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诸多益处。
首先,审美可以提高我们的心理素质。
审美让我们尝试感受美好,享受美好,用欣赏的心态面对生活和人际关系。
这样的心态能够使我们更加积极、乐观、自信、自尊,从而提高我们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一个人的素质和能力的基石,是实现个人幸福和社会进步的前提。
其次,审美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体验。
艺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让我们通过欣赏诗歌、音乐、绘画,探究历史、哲学、伦理等多个层面的思考,为我们提供生命中更加深邃和有意义的经验。
审美以艺术为基础,可以让我们建立更高品质、更高深度的感知和思维模式,为我们的人生丰富了意义和内涵。
再者,审美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在审美体验的历程中,我们会接触到各式各样的艺术形式和文化传统,了解不同的审美观念、表现手法和风格特色,拓宽我们的视野和开放我们的思维方式。
这些新颖的体验和概念能够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思维灵活性,促进我们思考问题的多角度方法和更加优秀的解决方案。
最后,审美可以提升我们的社交和教育能力,有助于建立更紧密的人际关系。
当我们有了更高的审美素质,就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思想,更加敏感地捕捉到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在social和学术环境中更好地沟通和交流。
同时,艺术教育也可以培养我们的创造性和文化素养,为我们的个人能力和社会形象增加更强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审美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心理素质,丰富我们的人生体验,拓宽我们的视野和思维方式,还可以提升我们的社交和教育能力,建立更紧密的人际关系。
审美和美学素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应该加强个人的审美意识和美学修养,为个人和社会的幸福和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中华优秀文化|中华人生审美精神中华人生审美精神扎根于民族哲学的人生情韵与民族文化的诗性传统,吸纳了西方文化的现代情感理论与生命学说等,突出表现为审美艺术人生相统一的大审美观、真善美相贯通的美情观、远功利而入世的审美价值观等。
它与西方理论美学以美论美的封闭特性不同,体现出向人生开放的鲜明思想——实践品格,聚焦为既热烈执着又高远超逸的审美启蒙意向和诗性生命张力。
当下,面对技术人、工具人、物质人、欲望人等种种人的异化和单面化,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这种富有民族特色的人生审美精神,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
一中华人生审美精神首先表现为审美艺术人生相统一的大审美观。
西方哲学主要以本体论思维、认识论方法、科学主义精神为根基,在美学中的表现就是视美为纯粹独立的认识对象。
西方经典美学一直努力要去探求美的逻辑本质,推崇冷静、思辨、科学的认识方法,以美的问题为真理的领域。
直到美学之父鲍姆嘉敦创立“Aesthetics”这个独立的学科,仍将其定位为一门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的学科,其目的是要将混乱的感性认识提升为清晰的理性认识。
此后,西方经典美学的发展从总体上看,形成了以康德为代表的纯审美论和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艺术哲学论两大主要领域。
纯审美论在本质上是哲学美学论,主要是以理性思辨的方法来探究美的科学原则。
艺术哲学论则以艺术为审美的主要方式,从艺术来探究审美的科学规律。
其共同的特点都是以美论美,割裂了审美与生活的鲜活联系,从而走向封闭的理论美学。
中国哲学与之不同,具有温暖的人间情怀和潜蕴的人生情致。
相对于宇宙真理,它更感兴趣的是人的鲜活生命和现实生存。
中国文化强调知行合一,主张思想与实践、经验和超验的融通,体现出哲学伦理化、伦理审美化的倾向,表现在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上,就是重视美善关联,注重体验教化,审美活动、艺术活动、人生实践往往难分彼此。
孔子的美善自得之乐,庄子的逍遥自在之乐,既是现实生存之乐,也是精神自由之乐。
魏晋名士的淋漓洒脱之乐,宋明士夫的雅适把玩之乐,虽然境界之壮阔不可与孔庄并提,但也是对艺术式生活的一种追求和实践。
我很怕冷,估计很多人会说我不喜欢冬天,恰恰相反,我爱冬天,因为我体
会到了它的美。试想“更可惜、雪中高树,香篝熏素被”的美景,还有下雪时那
“散漫交错,氛氲萧索;蔼蔼浮浮,瀌瀌奕奕;联翩飞洒,徘徊委积”的美丽舞
姿,这些如何不使我流连其中呢?因为我对冬天的爱让我体会到了它的美;因为
我发现了它的美,所以我更爱冬天。人生亦是如此。(不知道怎么开头,就这么
来吧)
那么什么是审美化的人生呢?审美的人生是将人生及其悲剧看作一种审美现
象,在把人生当作审美现象的基础上笑对人生一切悲剧。审美化的人生不是狭隘
地欣赏艺术作品,而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是我们评价的尺子(对这一句就不
做过多解释)。一个人可以一辈子不作一首诗,不画一幅画,没写过一首曲子,
甚至读不懂一首好诗的意境,看不懂一幅名作的内涵,听不懂琴弦上的深情,这
都没有大碍,只要他能体会孤独的诗意,看到生命的色彩,听得到风的轻吟。也
就是说他懂得体会生命中的美,懂得爱这生命。他认为辛勤工作是美的,觉得母
亲做饭时的样子是美的,甚至妻子蓬头垢面的妆容,孩子的软磨硬泡都是美的,
更甚至于生命中的苦难也是美的,就如同艺术中的悲剧一样值得欣赏。(这一段
是解释审美化的人生)
人作为一种生命自然就要追求旺盛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不仅体现在肉体上,
更应体现在精神上。当我们面对生命只有一次这个事实时,很容易得到生命是没
有意义的,因此也就很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厌世颓废,否定生命;再者便是
及时享乐。可是这都与人的本能追求不符,最终不能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生
命追求旺盛生命力而不是颓废,我们的精神要的是一种能体现生命力的感受而不
是单纯的感官上的满足。欲望给我们带来痛苦,欲望满足又会无聊,享乐主义只
会使人在痛苦和无聊中挣扎,却无法解决内心的空虚。现代社会对物质的崇拜使
人的生命本能衰退——颓废,精神生活贫乏——鄙俗。科技成了目的(确切地说
应该是物质成了目的),而它本应只是工具。现代大机器生产和强迫分工是导致
人的非精神化和文化衰落的一个重要因素。人等同于机器,只是为了物质而工作,
忘记了人的本能天性,忘记了我们应该是身体和精神上都健全的生命而不是社会
大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每个人都应是一个宇宙。当我们面对只有一个人生时还
可得到人生是可贵的,然而这个可贵的人生的行为需要一个目标,这是科学所无
法给出答案的,而艺术可以。对人生的探索不能靠抽象的逻辑推理,应该靠真切
的心灵体验,而美不也是一种心灵体验吗?那么人生的追求应该是什么呢?起码
应该是做一个健全的人,一个身体和精神同样强健的人,一个“完整”的人,而
不是“残肢、碎片”。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自救,更需要艺术。(这一段是分
析人生,说明人生的追求,尤其是现代人,以引出下文。有点罗嗦)
“人生是一个美丽的梦,是一种审美的陶醉。”
认为生命没有意义的尼采赋予生命以美的意义以肯定人生,他的哲学也是诗
化了的哲学。他并不是“病急乱投医”随便拿一样东西来作为生命的安慰。我们
的确需要一个审美化的人生,美使人生值得一过,但也只有健康的人生才是美的。
这倒不是故意回避人生的真相,正是因为已经看到了人生的真相,才懂得用艺术
拯救人生的必要。在尼采看来,只有审美的人生才是真正战胜人生悲剧性的人生。
人生的审美化的必要,正出自人生的悲剧性。凡是深刻理解人生悲剧性的人,若
要不走向出世的颓废或玩世不恭的轻浮,就必须向艺术求归宿。出世和玩世是生
命的自暴自弃,艺术却是生命的自救。如果我们发现不了生活的美,整天活在压
力和痛苦中,甚至觉得生命就是悲惨的,以一种“熬”的心态生活,那么生命也
就枯萎了。(说明审美化人生的必要性,但解释的不够清楚,尤其是人生的悲剧
性方面,这方面一句两句很难说明白)
一个人只有热爱生命才能体会到艺术的意义,对于一个厌弃生命的人来说,
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也只有以审美的眼光生活才会更爱人生。所以说,对美的
热爱出于对人生的热爱,这种爱是全心全意的,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说
明审美与人生的联系:其实就像第一段中说的那样,热爱人生让我们感受到生活
中的美,生活中的美又让我们更爱生活)
审美化的人生需要我们拥有一颗敏感的心,对生活有着欲望和激情,这样才
能对美敏感(关于敏感,还可以引出尼采关于人道的解释,很有意思),就像一
个饥饿的人对食物更敏感一样。一个对生活没有欲望和激情的人的生命是枯槁
的,我们对他还能有什么期待呢?艺术家们用自己敏感的心描绘人生和世界,欣
赏他们的作品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的体会生活中的美。比如:同样是秋月,然而不
同的人感受到的美丽程度却是不同的,当我们读过“升清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
蔼。列宿掩缛,长河韬映;柔祗雪凝,圆灵水镜;连观霜缟,周除冰净”后定
会更深刻地感受到秋日月夜之美。还是那句话,欣赏艺术只是帮助我们去更深刻
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最重要的还是爱人生。如果不爱人生,那么艺术便可悲地
沦为驱逐无聊的苍蝇拍了。(说明审美化人生所需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