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前期
- 格式:ppt
- 大小:422.00 KB
- 文档页数:69
第3讲中国古代⽂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1840年前)第3讲中国古代⽂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1840年前)时间:50分钟分值:100分⼀、选择题(每⼩题5分,共60分)1.(2017湖南怀化⾼三上学期期中博览联考,3)黄宗義《明夷待访录》记述:“或谓后之⼊阁办事,⽆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
⽈:不然。
⼊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吾以谓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奴也。
”材料旨在反映( )A.内阁阁员执掌宰相之职B.内阁是中央⼀级⾏政机构C.实掌宰相之职的是太监D.内阁和太监共掌宰相之职2.(2017江西赣州⼗四校⾼三上学期期中联考,2)明初朱元璋封他的同姓⼦弟为王并掌兵,但不得参与地⽅政务;地⽅官吏管理地⽅政务,不得参与军务。
朱元璋这样做的⽬的是防⽌出现( )A.诸侯割据的局⾯B.郡国并⾏,诸侯国尾⼤不掉的局⾯C.南北对峙的局⾯D.藩镇割据的局⾯3.(2017⼭西太原外国语学校⾼三第⼀次⽉考,27)《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已”。
造成这⼀现象的原因是( )A.清朝前期以武⽴国B.六部分掌⾏政权⼒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D.新的权⼒机构出现4.(2017河北⽯家庄⼆中⾼三下学期联考,27)清代,皇⼦被封亲王、郡王、贝勒、贝⼦等爵位,按等第发予粮银俸禄、赐⽥⼟牧场及庄丁,有领兵打仗、参与国政之权,但均建藩于北京,命令“亲王⽆故出京师六⼗⾥,罪与百官同”。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统治阶级内部等级森严B.庄园经济威胁政府的财政C.封⼟授爵违背历史潮流D.顺应强化君主专制的需要5.(2017吉林⼤学附中七模,27)就下图所提供的信息,某校学⽣提出的相关研讨主题⽐较恰当的是( )A.湖⼴地区农⽥垦殖与经济重⼼南移B.农作物结构变化与⼟地利⽤率提升C.⾼产作物与明清之际⼈⼝持续增长D.地理⼤发现与农耕⽂明遭遇的冲击6.(2017河南南阳⼀中四模,27)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价进⾏折算⽐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宋代低约11%。
明至清前期(1368-1840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余晖。
从中国自身的发展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从世界历史角度看,中国走向封闭,由领先转为落后,拉大了和世界的差距,逐渐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具体表现在:政治上:专制集权从内阁制度到设军机处;帝国余晖从明清易代到康乾盛世。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和实行奏折制度,出现了“康乾盛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更趋巩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但封建制度逐渐走向衰落,造成近代中国的落后。
经济上:经世济民从商业繁荣到商人群体;赋役变革从一条鞭法到摊丁入亩。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封建经济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赋税制度进一步改革,人头税逐步废除;私营手工业崛起成为主导,市场化、专业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潮流。
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上:疆域奠定从收复台湾到平定叛乱;对外交往从光耀异域到海禁闭关。
把加强与少数民族关系与反对外来侵略相联系,使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奠定了近现代中国政治的版图。
对外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自守,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化的潮流,影响了古代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遭受外来侵略并进行反侵略斗争;西学东渐开始,继而到逐渐衰落。
思想文化上:承古萌新从陆王心学到思想活跃;继往开来从传统科技到西学东渐。
宋明理学占统治地位,束缚了人性;八股取士使人们的思想不断僵化,文化专制空前加强;带有反封建专制色彩的早期启蒙思想产生;西学东渐开始;文学艺术繁荣,市民文化发展,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文艺大众化、世俗化趋势明显;传统科技进入总结完备阶段,但未发展为近代科技,中西方差距逐步拉大。
中外历史纲要选择性必修一、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1380年,明太祖废中书省和宰相,亲理政务。
《专题三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水平:掌握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经济上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商品经济空前发达,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
文化上承古萌新出现新观点,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文学艺术繁荣。
2、过程与方法:讲授法、探究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明清时期,社会处于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
随着同时期欧洲成功地迈向工业文明,古老的中华文明面临严重的危机。
【教学重点和难点】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海禁【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案【教学过程】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前期)总的特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1368-1840年)知识体系:一、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1.明朝:(1)1380年明太祖废中书省和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丞相制度的废除使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2)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对皇权不起制约作用。
【问题探究】1、比较明朝内阁和西方近代责任内阁:职权、实质、影响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无决策权。
它增强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权力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并代表国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
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2.清朝:(1)康熙帝设南书房,参与机务,以制约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集权于皇帝;(2)雍正帝设军机处,由亲信充任军机大臣,军国大事由皇帝决策,军机处行文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这种不受约束和监督的绝对君主制度,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的随意性的特点,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成为中国近代落后的主要原因。
二、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1.明清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
第3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知识重组权,这需要皇帝勤政,否则这一体制就会严重阻碍行政效率和国家中枢权力的正常运转,从而影响政局的稳定。
(2)明朝中后期是明朝社会剧烈变革的时期:政治上内阁制逐渐成形;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对外政策上明朝开始执行“海禁”政策。
学习过程中注意归纳这一时期的相关变化。
(3)复习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重点把握一个趋势,两个联系,三个核心一个趋势,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两个联系,一是联系明清时期经济、思想状况,二是联系同一时期西方代议制的确立,从而得出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结论;三个核心,丞相制度的废除,内阁制的形成,军机处的设立误区警示1.明朝的内阁首辅和清朝的军机大臣都不是丞相。
明朝的内阁首辅和清朝军机大臣,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不是正式的一级行政机构,因此,他们都不是丞相,“有丞相之责,无丞相之权”。
2.清朝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并没有完全禁止对外交往。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并非禁止海外贸易,而是对海外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
当时,只允许广州一地对外贸易,而且外商只能与政府设立的十三行进行贸易。
3.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衰落的封建专制制度。
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但闭关锁国与重农抑商政策都是封建制度的衍生物,故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衰落的封建专制制度。
4.明末清初反封建批判思想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但这些思想家仍然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批判思想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产物,但是,由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手工工场主尚未从地主、官僚中分化出来,没有形成资产阶级,因此这些思想家仍然属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深化提升1、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与近代西方内阁的比较明朝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清朝军机处实际上是直接听命于皇帝的执行机构,两者都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其职权受皇帝限制,都是皇权加强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