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广州的历史沿革及治所变迁
- 格式:docx
- 大小:83.48 KB
- 文档页数:4
广州城市发展进程与特点广州是中国南方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也是中国五大经济中心之一、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广州经历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下面将从广州城市发展进程和特点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广州城市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传统城市到现代化大都市的进程。
在开放前,广州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城市,以农业为主导,经济相对不发达。
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广州开始以经济特区的形式引进了大量的外资和高新技术产业,并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通过积极吸引外资和创新型企业,广州逐渐成为中国南方的经济中心之一、同时,广州通过城市规划和土地开发,不断扩大城市规模,形成了现代化的城市景观。
如今,广州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拥有先进的交通网络、完善的市政设施和丰富的文化资源。
其次,广州的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特点。
首先是经济发展强劲。
广州是中国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被誉为"南国商都"。
广州拥有发达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在服装、电子产品、船舶制造、金融和物流等领域具有竞争力。
其次是人口密集。
广州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人口密度较高。
高人口密度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和社会管理提出了挑战,但也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市场需求。
再次是文化多元。
广州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城市,各种民族和宗教信仰在此共存。
广州的文化多样性为城市发展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和创新的动力。
然而,广州的城市发展也面临着很多挑战。
首先是人口问题。
由于广州的人口密度过高,城市面临着交通拥堵、房地产市场波动以及社会管理压力大等问题。
其次是环境问题。
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空气质量恶化、水质污染等问题亟待解决。
同时,城市内部的收入差距和社会不平等问题也需要关注。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广州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广州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提升交通网络和市政设施的水平。
同时,广州积极引进高科技企业,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中国历史疆域漂变广州地区的变迁中国历史疆域漂变广州地区的变迁中国历史悠久而丰富多样,其疆域也经历了多次漂变和变迁。
其中,广州地区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地方,其变迁反映了中国历史疆域的演变。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探讨广州地区的变迁,以展现中国历史疆域的丰富与多样性。
古代至南北朝时期,广州地区属于邕州,是中国南方的重要边疆。
在邕州建立初期,广州地区主要由临桂、永宁、合浦等县组成,疆域相对较小。
然而,随着中国南方政权的变迁,广州地区的疆域开始扩张。
隋唐时期,广州地区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枢纽,并逐渐发展为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
广州地区的边界开始扩大,包括越南北部地区和南海诸岛。
这一时期,广州地区的疆域逐渐形成了初步的轮廓。
宋元时期,广州地区的疆域几乎包括了今天广东省的全部地区。
这一时期,广州地区的发展达到了巅峰,成为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广州地区的疆域漂变主要体现在城市的扩张和农村的开发。
许多城市在此时建立,如中山、梅州、惠州等,使广州地区的疆域得到进一步扩大。
明清时期,广州地区的疆域基本保持稳定。
尽管在这段时期有一些边界的调整,但整体上广州地区的疆域没有发生大的漂变。
然而,广州地区在这一时期仍然是中国南方的一个重要地区,保持了其政治和经济中心的地位。
现代以来,随着中国的国土统一,广州地区的疆域进一步被细分和调整。
1949年以后,广东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划单位,广州市成为广东省的省会。
在此后的几十年间,广州地区的疆域变化不大。
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州地区的疆域开始发生新的漂变。
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腾飞,使广州地区成为中国南方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群。
广州地区的疆域开始向周边地区拓展,与珠海、深圳等城市相融合,形成了一个更加庞大的城市区域。
总结起来,广州地区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地方,其疆域经历了多次漂变和变迁。
从古代到现代,广州地区的边界发生了很大的扩张和调整。
这一漂变反映了中国历史疆域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广州的历史风貌与文化传承一座古老城市的独特力广州,作为中国南方的重要城市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承。
从古至今,广州的历史风貌一直在变迁中展现着这座古老城市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建筑风格、文化传统等方面,探讨广州的历史风貌与文化传承。
一、城市规划与布局广州的城市规划与布局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朝时期就已经开始,经历了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的演变和发展。
古代广州城的规划以城墙为主体,城内设有街道、宫殿、庙宇、市场等功能区域,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格局。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化的城市规划与建设逐渐取代了古代城墙的功能。
如今的广州城市规划更加注重灵活性和可持续发展,充分考虑了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建立起了现代化的城市布局。
这种改变既保留了古老城市风貌的传统特色,又为广州市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环境。
二、建筑风格的演变广州的建筑风格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多次的演变和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承。
古代广州的建筑多以木结构为主,富有岭南地区独特的风格。
传统岭南建筑注重空间布局和装饰细节,常常以暖色调为主,给人以温馨和舒适的感觉。
而随着西方建筑的影响,现代化的高楼大厦陆续在广州的天际线中拔地而起,使得广州的建筑风格更加多样化。
然而,尽管现代建筑发展迅猛,广州依然在城市更新中保留了部分传统建筑,如陈家祠、光孝寺等,这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成为了广州独特风貌的一部分。
三、文化传统的延续广州是中国南方的重要文化中心之一,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
自秦朝以来,广州便成为了南方的商贸重镇,吸引了大量商人和移民。
这些人们带来了各自的语言、宗教信仰、饮食文化等,深刻影响了广州的文化传统。
广州的文化传统以岭南文化为主导,融合了道教、佛教和儒家思想,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文化体系。
广府话作为岭南地区的方言,在广州得到了广泛使用,成为了广州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此外,广州的饮食文化也非常有名,粤菜以其独特的口味和烹饪技巧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的美食之都。
广州名城史话第一章:广州发展沿革广州有四千多年的文明史,在新石器时代,这里的“百越”人创造了岭南地区的岭南文化。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秦统一岭南,设南海郡,郡治在番禹,辖4县。
郡尉任嚣筑“任嚣城”至今已有2213年历史。
公元前206年,赵佗建立南越国,建筑了“周十里”的赵佗城。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元鼎六年),汉平南越国,分南越国土为南海等九郡,南海郡治在番禹。
公元前226年(吴黄武五年),三国东吴时期,孙权建立交、广二州,合浦以南为交州,以北为广州,广州之名由此起。
公元917年(后梁贞明三年),刘在广州建立大越国,国号为汉,史称南汉。
公元1646年(清顺治三年),朱聿在广州自立为帝,年号绍武,史称南明。
公元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广州成为全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史称“一口通商”。
“十三行”垄断了全国的对外贸易。
公元1840年6月,英国发动侵华战争,派军舰封锁珠江口,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这是中国近代史开始。
1918年10月19日,广州市政公所发出第一号布告,宣布拆城墙、开马路。
自此,广州的古城墙、城门全部拆毁,把旧城墙基辟为大马路。
1921年2月15日,广州市政厅成立,孙科任广州市第一任市长。
是为广州建市之始。
1938年10月21日,日军占领广州,开始了长达7年的沦陷时期。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
10月28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成立,叶剑英任市长。
广州是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其主要依据,一是建城历史悠久,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建筑“任嚣城”开始,至今已有2213年历史,历代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和辉煌文化;二是岭南古都所地在,特别是被称为二十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西汉南越王墓和南越国宫署及御花园遗址,堪称全国之最,媲美罗马古城;三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和经久不衰的外贸港市;四是我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康有为在这里发动维新运动,孙中山在这里领导起义和三次在广州建立革命政权,张太雷、叶剑英等在这里领导广州起义并成立苏维埃政府。
广州历史调研报告广州历史调研报告引言:广州作为中国南方的大城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本报告旨在对广州的历史进行调研,以了解广州的发展与变迁,探索其所蕴含的独特魅力。
一、广州的起源和发展广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4年的秦朝,当时的广州是南海郡的中心城市。
随着历代王朝的更迭,广州逐渐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并发展成为东南亚最大的口岸城市之一。
特别是在唐宋时期,广州成为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吸引了许多外国商人和移民来到这里。
二、广州的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广州的城市布局主要由两个核心区域组成:荔湾和越秀。
荔湾是广州的老城区,保存着许多传统建筑和历史文物。
越秀则是广州的政治和商业中心,以现代建筑和高楼大厦为主。
广州的建筑风格多样,既有古老的传统建筑,如岭南建筑和西关建筑,也有现代的摩天大楼。
岭南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灵活的布局而闻名,常见的特点包括突出的檐口、雕花的木构件和瓦片屋顶。
西关建筑则是广州的又一独特风景,其特点是建筑群落紧凑、府第密集、风格丰富多样。
三、广州的商业与文化广州一直以来都是商业繁荣的城市,是中国南方的经济中心之一。
作为重要的海港城市,广州吸引了众多商人和移民,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氛围和文化传统。
广州的商业区主要集中在越秀区的北京路和荔湾区的上下九,这两个地方是广州市区最繁华的购物街区,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购物者。
除了商业繁荣,广州也是文化的重要中心。
广州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如广庙庆典、广东曲艺等。
此外,广州还有许多重要的文化遗产和博物馆,如陈家祠、广东省博物馆等。
四、广州的历史名人与重要事件广州的历史名人众多,其中最著名的包括诗人林则徐、官员陈宝箴和商人陈廷敬等。
他们以其卓越的才能和贡献在广州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广州也发生过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例如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地、五四运动的重要发源地等。
这些事件对中国甚至整个亚洲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论:通过对广州历史的调研,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广州的发展与变迁,还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南方的历史文化。
广州城市发展进程与特点广州是中国南方的经济、科技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国内的重要城市之一、在城市化进程中,广州以其独特的发展特点脱颖而出。
本文将详细介绍广州的城市发展进程和特点。
广州的城市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南海文明,这里是中国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宋代时期,广州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海港之一,与世界各地进行频繁的贸易往来。
此后,由于历史的原因,广州逐渐衰落。
然而,开放政策的实施使广州得到了快速的复兴。
开放以来,广州迅速发展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广州的经济主要以制造业和外贸为主,同时也有发达的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
广州是中国最大的进出口港口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数码商品集散地之一、在发展过程中,广州注重以创新为引领,已形成了以科技、文化、金融和教育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广州的城市建设进程也非常迅速。
从开放初期的简单住宅区和工业园区,到现在的高楼大厦和现代化的城市景观,广州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通过城市更新和新建项目,广州成功打造了众多国际化的地标建筑,如广州塔、广州体育馆等。
同时,广州在城市规划和交通建设方面也取得了重大成就,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网络已得到全面发展,方便了市民的出行。
广州的城市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广州注重以人为本的发展。
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中,广州充分考虑市民的需求,提高居住和生活质量。
城市中有许多公园和绿地,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和娱乐的场所。
此外,广州也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不仅保存了许多古建筑和古迹,还将它们与现代建筑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
其次,广州注重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广州在经济发展中,不仅依靠传统制造业和外贸,还大力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广州的科技产业园区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创新创业基地,在电子、IT、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优势。
此外,广州还发展了旅游业、金融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多个领域,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结构。
最后,广州注重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广州注意保护环境和资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广州历史研究报告广州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对广州历史进行研究,探讨广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演变。
广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4年,当时袁兴为秦朝统治下南海地区的九郡之一。
此后,广州相继经历了汉朝、三国时期以及南北朝等时期的统治。
特别是在南北朝时期,广州成为了南方的重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北方政府统治力减弱之后,南方各地开始崛起,广州也是其中之一。
隋朝统一南北后,广州成为了大运河的南方起点,并且成为了海上贸易的中心。
唐朝时,广州的繁荣达到了全盛时期,被称为“通天门”,吸引着来自海外的商人和文化交流。
宋朝时期,广州成为了邻近各国通商的重要港口,商业繁荣开展,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据史书记载,宋代广州人口达到了20万以上,成为当时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城市之一。
宋代广州的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和商业方面,还在文化和艺术上取得了很多成就,如广彩、刺绣等。
明清时期,广州依然是中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
广州的海外贸易活动尤为活跃,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特别是清朝时期,广州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基础,吸引了大量的外国商人和传教士,形成了独特的西式建筑风格和文化氛围。
近代以来,广州成为了中国现代化的先导城市之一。
自19世纪以来,广州经历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多次重要事件,如广州起义、五四运动等。
这些事件对于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如今的广州是中国南方最重要的经济、科技和文化中心之一。
广州拥有现代化的城市设施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和投资者。
广州的历史和现代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
总的来说,广州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城市,经历了数个时期的发展和演变。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广州都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广州将继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为世界所瞩目。
广州的历史相关内容广州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城市之一,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
在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中,广州先后经历了多次兴衰,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
下面,本文将介绍广州的历史相关内容。
一、广州的起源与初期发展广州是广东省的省会,位于珠江三角洲南部。
广州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小的聚落,当时这里已经有人居住,是一个渔村。
随着秦朝的统一和南方的繁荣,广州开始崭露头角。
汉武帝时期,广州被定为南海郡的治所,成为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在隋唐时期,广州享有“岭南首府”的美誉,被誉为华南的商业重镇。
当时的广州是丝绸之路的南方起点,与东南亚、南亚、中东等地交通十分便利,成为了海商路的中转站,使广州成为了南方重要的货物集散地,为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广州的繁荣与衰落在唐代时期,广州的商业繁荣和文化氛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都聚集在此。
然而在南宋时期,由于重要商道的移植、海上贸易格局的变化,广州的商业繁荣逐渐减退。
直到元代时期,广州因曾经掌握中国海外贸易的垄断,而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
在明清时期,广州逐渐成为中国沿海的航海中心和贸易重镇,文化和艺术上也繁荣了起来。
但是,台湾问题的爆发和西方列强的侵略,造成广州贸易路线的被毁和贸易闭关,使得广州的经济走入了衰落期。
三、广州的文化遗产广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留有众多的文化遗产。
其中,岭南建筑是最为著名的一种,以特殊的建筑形式和精湛的工艺手法著称于世。
另外,越秀公园和上下九步行街等旅游景点也是广州的文化遗产之一。
广州的广府菜也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四、广州的发展前景广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创区域之一,经济实力和发展前景也非常强劲。
现如今,广州正在积极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的经济发展,增强科技和文化创新能力,拥有广阔的未来经济发展空间。
广州将继续打造国际领先的粤港澳大湾区,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广东省广州市的历史发展变化【由来】为了加强对岭南的行政管理,吴国黄武五年(226年)交州广州正式分治,分合浦以南为交州,合浦以北为广州。
因为州治是从广信迁来,便取“广”字为州名,从此,“广州’的名字诞生了。
【沿革】广州地区附近在商代时广州地区称为“南越”,周代时又有称为“百粤”、“扬粤”“南海”。
春秋战国时归属于楚国后,划为南楚,曾于这里建立“楚庭” (也叫楚亭)。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平南越后,在广州地区设南海郡。
南海郡尉任嚣此修建城廓,称为“任嚣城”,广州为郡治所在地。
后赵佗续任南海郡尉,于秦末汉初时,自立为南越武帝,并把管辖范围扩展到雷洲半岛(象郡)与广西、桂林地区。
以及越南北部。
汉武帝于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定了南越国后,把原赵佗割据地区划分为九郡(后缩为七郡),广州仍称南海郡,归属交趾部后称交州,南海郡行政范围缩小。
东汉末年,广州属于吴国,吴国黄武五年(226年)交州广州正式分治,广州之名由此开始。
晋代,广州仍称南海郡,为州治所在。
但南海郡行政管辖范围比汉代有所缩小,已将东部梅县、潮汕、惠阳等地区分出。
南、北朝与隋代,广州仍为州治,郡治所在。
唐代广州称为广州都督府,—是岭南道的道治与都督府治所在地。
唐末期刘岩在广州称帝,号称南汉国,广州为兴王府,并在广州地区设置咸宁、常康二县,以模仿帝都长安。
宋开宝三年(970年),北宋平南汉后,废兴王府仍称为广州(以后一直沿用广州名称),广州为广南东路路治地(简称广东。
广东省之称自此开始)。
元、明、清各朝代,广州先后称广州路(元代),广州府(明、清时),均为省治地(元代广东省称广东道,明代称广东布政司,清称广东省)。
民国元年(1912年),废广州府,番禺属广东省粤海道。
民国七年(1918年)设广州市政公所,民国十年(1921年),广州正式设市。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16日,广州宣告光复。
民国时期时期是八个特别市之一(南京、上海、北平、天津、青岛、汉口、重庆、广州),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中华民国宪法》公布后,又改称直辖市。
广州概况:建置沿革
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先民们就在广州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平岭南,南海尉任嚣在此筑番禺城(俗称任嚣城),为广州信史记载的建城
之始,到2016年有2230年。
秦末汉初,赵佗在岭南建南越国,定都番禺(今广州),奠定了
广州在岭南的中心城市地位。
南汉、南明两个封建王朝也在此建都。
三国时期,番禺属东吴
管辖。
吴黄武五年(226年),孙权为了便于统治岭南,决定交广分治。
由原交州分出南海、苍梧、郁林、高梁4郡,设置广州。
广州之名由此而来,但未成定制,一年左右又并入交州。
吴永安七年(264年),复置广州,始成定制。
州治番禺,下辖南海、苍梧、郁林、高梁、桂林、高兴6郡和合浦北部尉,计43县。
两晋南北朝时期,广州郡县多寡不一,但辖境逐步缩小。
隋开皇九年(589年)改置广州总管府,仁寿元年(601年)改称番州,大业三年(607年)改为南海郡。
唐武德七年(624年)设广州都督府,天宝元年(742年)复改南海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
广州都督府。
南汉乾亨元年(917年)易名兴王府。
宋开宝四年(971年)复称广州。
元至元十六
年(1297年)置广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设广州府(1912年撤府)。
民国十年(1921年)2月15日建广州市。
浅论广州的历史沿革及治所变迁广州位于广东省中部低地,为东江、西江、北江交汇处,珠江三角洲北缘。
背倚越秀山和白云山,濒临中国南海。
多丘陵山地、冲积平原,其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广州城市的兴起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五岭北来峰在地,九洲南尽水浮天”。
在倚峰傍水的条件下,广州城的兴起较早。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亦有其发展的独特点,现沿时间轴追朔广州的历史沿革及对应时期的治所变迁。
广州城起源及秦汉发展时期关于广州城的起源问题,历来众说纷纭。
相传在周夷工八年(公元前862年)时,番禺为楚之藩属,己有“楚庭”之设。
周叔王时(公元前314年以后),越相公师隅受命督建“南武城”。
然这些名称在晋以后的文献中才出现,且只见于古籍记载,并没有相应的考古文字资料与其相证,以进行二重论证证明,其年代久远,已无从查考。
目前较可靠的记载,也是学者公认的共识为番禺建城。
《史记》载:“牂牁江广数里,出番禺城下”。
系为记载秦汉年间,任嚣所筑番禺城,任嚣云“且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
”后人亦称番禺城为任嚣城、赵佗城。
由而,把番禺城定为广州建城之始,已成为学界共识。
从此时开始的广州古城墙演进,通过古籍记载,可知:“任嚣城”是广州建城的第一个城名,应建于秦平岭南并在此建南海郡之时。
《南海百咏》载:“任嚣城,番禺杂志云,在今城东二百步,小城也。
始嚣所理,后呼东城,今为盐仓,即旧番禺县也。
以今考之,东城即其地”。
秦至二世而亡,赵佗继任嚣自立南越国而称王,把任嚣城扩大到周长10km的大城,俗称“越城”或“赵佗城”,赵佗城约位于甘溪下游东西两侧,即东至今芳草街附近,西到华宁里,南临西湖路,北界越华路,面积约0.3平方公里。
南越都城的建设是广州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有规划的建设。
南越王赵佗虽向外对汉臣服,为其藩属国,但对内建立帝都,称南越武帝,国都位于番禺,及此时期的治所为番禺。
这使广州第一次成为附有帝都性质的城市。
公元前111年(汉元鼎六年)西汉军队南下灭南越国,赵佗城毁。
汉平南越后,中央皇权加强了对岭南的统治。
公元210年(汉建安十五年),孙权任命步骘为交州刺史,令其率军从湘桂水道南进,略定岭南。
翌年,步骘到南海郡,“观蔚佗旧治处,负山带海,博敞鸯目,高则桑土,下则沃野……,睹巨海之浩茫,观原蔽之殷阜,乃曰:斯诚海岛膏腆之地,宜为都邑”。
公元217年,步骘把交州治从广信(今封开,一说梧州)迁移到番禺,并重新修筑番禺城廓,史称步骘城。
步骘只重修尉佗旧治在甘溪以西的部分,而甘溪以东部分则没有重修,故步骘城比赵佗城为小。
其范围约在今中山四、五路一带。
由此,“广州”的正式名称来于孙权将交州分为交州和广州。
即此时的治所为步骘(番禺)城。
广州城自东汉步鹭重建后至唐初均无扩城的记载。
而此时的城垣功能多以保护官衙为主,商业多在城外。
隋唐南汉时期隋唐南汉时期是广州城的一个大发展时期,隋朝筑宫殿,开运河,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较稳定的一个时期,其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社会安定,致使城市的发展也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史料记载,在盛唐时,广州已成为与扬州、汴梁并列的全国三大商业城市之一,主要发展对外商业贸易,往来货物交易,是海上丝绸之路开拓的起点。
从历史以来,广州城的商业性质一直是其主要特点,除作为都城时期具有较高的政治地位,此外,绝大多数以商业中心著称。
广州城自晋至唐代末年未见扩展,然城市的兴盛,使得城市范围突破城墙限制,坐北朝南的布局形态,形成了一条南北向的中轴开放线,由北城郭朝向南珠江,此时的广州珠江水面,墙帆如云,热闹非凡。
唐朝最先在广州市设置“市舶司”,专门管理对外贸易事务。
亦在今天的光塔街一带设了蕃坊,负责外商管理和接待工作。
此时的广州称为广州都督府,是岭南道的道治与都督府治所在地。
唐代广州已形成牙城、子城和罗城的“三重”格局,其南北向的中轴线,亦为南汉都城兴王府的建设打下基础。
南汉兴王府仿唐都长安(西安)建造,兴建了大量宫殿王府,城市区域分工明确,有内城与外郭,内城又包括宫城与皇城两大部分,具有都城建设特点,在广州城的建设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地位。
宋代时期宋代是为三城并立的广州城。
宋朝是广州城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继南汉仍以北部中间地区为政治中心;西部及沿江的商业区得到巩固,城市风貌大为改观,呈现开放性平民化特征,从而促进了广州城市特有文化的形成。
广州城墙在南汉灭亡后遭到破坏,残垣断壁,北宋时对此进行修建扩充,形成了三重城墙围绕的空间形态格局,三城即为,子城,东城和西城三城并立。
子城又名中城,是在南汉兴王府基础上修筑而成,其范围未扩大,周长五里。
《南海百咏载》:“子城乃庆历四年,魏公灌以得古砖,有委于鬼工之字,筑之。
后侬智高来寇,望城坚,不得逞而去。
东城乃熙宁初,吕居简所请,转运使王靖所筑。
西城则程师孟经始于熙宁四年”然子城城墙周长虽只有五里,但推测比唐时城墙高大雄壮。
另《南海志》载:“魏灌修筑子城,周环五里。
熙宁初,即州东古城遗址,筑东城焉,广裹四里,继于子城之西,增筑西城,周十有三里一百八十步,高二丈四尺,是为三城。
”宋朝广州三城中的东城是即“州东古城遗址”而建,而推测东城是在古越城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与中城并列,共四里,这里主要是官员居住区和风景区。
而三城之中,西城规模最大,方圆十三里并与中城隔一西湖,西城是主要商业区,从此,城市开始向西扩展,至此,三城并立的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形成。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广州城三城合一。
明代对广州城有过多次改造和扩建,使城市更好地与周围独特的自然环境想结合。
明洪武三年,拆除了原“三城并立”中间的城墙,填埋了部分濠池,使“三城合一”,解决了交通不便问题,完善了城市的协调发展。
1380年(洪武十三年)永嘉侯朱亮祖认为三城合一,城区仍然狭窄,因“辟东北山麓以广之”并“拓北城八百余丈建立五楼,为会城壮观”;嘉庆四十三年(1563年)又加筑外城,后称明代新城。
至此,广州城的范围已扩展至北抵越秀山,南抵珠江边,东至大东门,西达西濠,已形成广州城今天旧城中心区的轮廓,周长约21里,设八门。
城市规模的扩展,使越秀山的一部分进入城市范围,再加上六条溪水环城而流,形成六脉通海,青山入城的格局,也奠定了广州今天老城区的格局,但后因扩展公路广州城墙拆除。
明朝初年设广东布政使司管辖广东省,治所为广州。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政府实行“一口通商”,广州成为唯一的对外贸易通商口岸,致使对外贸易和交通空前繁荣,推动了广州社会经济的发展。
而外国商人来华交易,都要找指定的行商作为贸易的代理,即“十三行”。
1841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广州城破坏惨重,商业衰败,外贸中心的地位减退,被上海取而代之。
然广州城虽受重创,但也导致了沙面租界的形成和西关(城垣以西的广大地区)及河南(珠江以南淤积形成的平原)的发展和变化。
广州城市形态演变图民国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后民国时期,军阀割据,内忧外患,城市发展受阻。
1928年广州城市规划设计专门机构成立。
1932年,公布了广州市城市规划历史上的第一部正式规划设计文件《广州市城市设计概要草案》,将广州划分为四个功能区即工业、住宅、商业和混合功能区。
在此规划的指导下,城市内部向地域性,多样化的倾向发展,基本构建了广州近代城市总体布局。
改革开放后,政府重视广州市在全国及广东省的地位,强调保护和发展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性。
广州历史由来久远,又是近代革命的爆发地,天平天国起义,辛亥革命等重要历史事件均在此城经历。
因而,对广州城市布局的发展既要注重创新,又要立足传统。
既要保护旧城区,也要发展新城区。
2001年,对广州市城市建设格局提出了“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方案,即现我们能看到的广州城市的风貌。
总结: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风格的岭南文化,在依山傍水的环境里,广州城已在古老的秦朝孕育而生。
自南海郡起,任嚣筑番禺城,广州的历史已昭然掀开。
它与大多数其他城市一样,在早期的封建王朝中,充当着防卫和保护的政治作用,城墙筑建,带有封闭性。
然终究是特殊的地理位置,濒临南海,海外贸易兴盛,在后来的历史发展时期,广州这座城市让我们看到了它特有的商业潜质,唐初设市舶司,宋加强商业发展,明清时期更是商业空前繁荣的国际性大都市。
在历史的演变中,广州城市的治所变迁并无多大变化,旧时的番禺城与今广州城基本一致。
古代广州亦曾是三朝十主的古都,分别为南越国、十国南汉、南明。
广州从历史文化名城走来,拥有“云山、珠水”的自然条件,相信在传统与创新的平衡下,在高质量及有效的城市规划下,定能不断地兴盛发展,展现出不一般的五羊花城魅力,争放世界名城光芒。
参考文献《史记》司马迁中华书局1959年《广东通志》金光祖康熙三十六年刻本《南海县志》郑荣成文出版社1974年《岭南史志三种》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广州城市空间历史拓展及其特点》倪俊明《广东史志》1996年第03期《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演变的历史特征》《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2年第03期《广州城市形象的历史演进和未来发展》《珠江经济》1999年第01期《旧志古城图在复原古代城市面貌中的作用——以古代广州城地图为例》《中国地方志》2005年第08期《广州城市形象的历史演进和未来形象塑造初探》《现代城市研究》1998年第06期《南汉时期兴王府城形态结构初步研究》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历史名城的保护和广州都市风貌》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会议文件《二》《民国时期广州城市规划建设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12年《中国封闭型城市格局的历史沿革特点初探》《现代物业(上旬刊)》201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