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计量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209.50 KB
- 文档页数:16
计量地理学复习资料第⼀章绪论1、计量地理学的概念2、地理学的发展阶段古代地理学(19世纪以前)近代地理学(19世纪-20世纪50年代)现代地理学(20世纪60年代以来)3、现代地理学发展史上的计量运动⾐阿华的经济学派威斯康星的统计学派普林斯顿的社会物理学派其他……4、计量地理学的发展阶段初期:50年代末-60年代末中期:60年代末-70年代末从70年代末期开始⾄今5、计量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空间与过程的研究(空间分布与演化过程)⽣态研究(PRED系统)区域研究(地域综合体)6、计量地理学与传统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有什么区别?传统地理学观察、分类、⽐较、综合、描述计量地理学假说-模式化-校验-解释-结论传统地理学的研究⽅法图⽰区域地理问题——对问题的思考——资料的收集——分类和分析——地理解释——关于问题的结论——⽐较计量地理学的研究⽅法图⽰现实世界的分系统——假说——模型——检验——解释——关于现实世界的结论(可以证明假说的正确与否)——理论——模型7、计量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分布型研究相互关系研究类型研究⽹络分析趋势⾯分析8、计量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空间相互作⽤分析:“地理流”系统仿真研究过程模拟与预测研究空间扩散研究空间⾏为研究地理系统优化调控研究9、计量地理学的研究⽅法⽐较A、传统地理学:常⽤归纳法。
概括来⾃观察。
难以避开观察到的是特殊情况或解释者的个⼈好恶。
B、计量地理学:通过假设予以条理化;经过模式化得出数据予以检验;若成功,建⽴法则和理论,否则重新建⽴假说。
10、计量地理学的研究⽅法计量地理学的研究⽅法有:地理系统分析随机数学⽅法的应⽤地理系统模拟电⼦计算机的应⽤11、计量地理学的发展趋势计量地理学和⽣产实践的进⼀步结合建设新的地理学理论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计量⽅法的发展第⼆章地理数据系统1、地理数据的类型根据地理数据本⾝性质不同: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根据地理数据来源及表征系统的特征不同:社会-经济数据和环境与⾃然资源数据;空间数据:仅表⽰某⼀特定⾓度下的世界,它是指单个地段或群体地区以位置为参照的数据⼀般以坐标表⽰。
计量地理学复习资料计量地理学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地理现象的测量与分析方法。
本文将从计量地理学的背景、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复习资料的介绍。
一、背景计量地理学的出现是为了解决地理学研究中的测量问题。
地理现象具有多样性和高度复杂性,如何准确测量和分析地理现象成为地理学家面临的挑战。
计量地理学通过引入数学、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方法,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手段来量化和分析地理现象。
二、基本原理1. 空间分析原理空间分析是计量地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地理现象往往有着空间分布的特点,通过空间分析可以揭示地理现象的分布规律和相互关系。
常用的空间分析方法包括空间插值、空间自相关、空间交互作用等。
2. 统计学原理统计学是计量地理学的基础工具之一。
通过统计学的方法,可以对地理现象进行描述、分析和预测。
常用的统计学方法包括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和回归分析等。
3.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理信息系统(GIS)在计量地理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GIS是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相结合,进行处理、分析和管理的一种技术系统。
通过GIS,可以对地理现象进行可视化、空间查询和空间分析等。
三、常用方法1. 地理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地理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是计量地理学研究的基础。
地理数据可以通过田野调查、遥感影像解译、测量仪器和民众参与等方式获取。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需要进行数据清洗、数据转换和数据标准化等操作,以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信度。
2. 空间数据分析空间数据分析是计量地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常用的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包括空间差异分析、空间插值、空间自相关和空间回归等。
通过空间数据分析,可以揭示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找出影响地理现象的因素,并进行空间预测和决策支持等。
3. 结构方程模型结构方程模型是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常用于研究地理现象的复杂关系。
该模型结合了因果关系和测量模型,可以分析地理现象之间的潜在因果关系,并进行参数估计和模型检验。
《计量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1.近代地理学的发展, 曾形成了3种主要学派, (1)由赫特纳首倡, 哈特向继承和发展了区域学派。
(2)由洪堡和李特尔创建的人地关系学派。
(3)由施吕特尔提出的景观学派。
2、计量运动, 主要是由美国地理学家发起的, 早期主要集中在几所大学。
由于观点、研究方向不同, 主要形成了一下三种学派: (1)依阿华的经济派。
(2)威斯康星的统计派。
(3)普林斯顿的社会物理学派。
3.地理数据划分为两大基本类型: 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
4、空间数据:主要用于描述地理实体、地理要素、地理现象、地理事件及地理过程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地理位置、区域范围及空间联系。
对于空间数据的表达, 可以将其归纳为点、线、面三种几何实体。
5.地理数据的基本特征: (1)数量化、形式化与逻辑化。
(2)不确定性。
(3)多种时空尺度。
(4)多维性。
6.地理数据的不确定性是怎样造成的?(1)地理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地理数据的不确定性。
地理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其要素数目众多, 要素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机制复杂。
(2)各种原因所导致的数据误差。
从广义上讲, 数据误差也属于不确定性。
在地理数据采集过程中, 由于不同的数据来源、不同的观测手段、不同的调查方法、不同的数据采集者的认识和操作水平等, 都会产生地理数据的误差不确定性。
7、平均值(未分组会计算, 分组的看书会做! ! ! ):反映了地理数据的一般水平。
(1)对于未分组的地理数据:(2)对于分组的地理数据:8、中位数: 各个数据从小到大排列, 居于中间位置的那个数就是中位数。
也从一个侧面衡量地理数据的一般水平。
(1)对于未分组的地理数据: 样本数n 为奇数, 那么, 中位数就是位置排在第(n+1)/2位的那个数据;样本数n 为偶数时, 则排在中间卫士的有两个数据, 那么, 中位数就是这两个数的平均值。
(2)对于分组的地理数据:Me 代表中位数;L 为中位数所在组的下限值;U 为中位数所在组的上限值;fm为中位数所在组的频数;Sm -1为中位数所在组以下的累计频数; Sm +1为中位数所在组以上的累计频数;d 为中位数所在组的组距。
计量地理知识总结第一章:一早期计量运动的三种学派1衣阿华的经济派代表人物:舍弗尔、麦卡尔蒂。
研究对象:着重探讨经济区位现象间相互内在联系及其组合类型。
特点:重视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统计方法在地理学中的应用2威斯康星的统计派。
代表人物:威弗尔、罗宾逊、东坎和仇佐里特点:以经典著作《统计地理学》为代表作,主要特征是发展和应用统计分析方法。
3普林斯顿的社会物理学派。
代表人物:司徒瓦特(J.Q. Stewart)。
特点:该派把物理学原理应用于社会现象的研究之中,发展了理论地理学中的引力模型、位势模型、空间相互作用模式。
二、计量运动的飞速发展:1加里森,第一本《计量地理学》教材,2美国区域科学协会组织了大量的学术活动,编辑出版了《区域科学年鉴》,该协会成为美国计量运动的源地之一。
3瑞典学者哈格斯特朗积极组织瑞典和美国的地理学家交流学术思想,大大促进了计量运动向全世界的扩散。
三、计量地理学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初期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末期)把统计学方法引入地理学研究领域,构造一系列统计量来定量地描述地理要素的分布特征,应用各种概率分布函数、方差等简单的统计特征回归分析方法。
第二阶段中期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末期)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在地理学研究中广泛应用。
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手段,许多地理学家熟练地掌握了多元统计方法,具备了分析多因素、复杂结构和动态特征等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
第三阶段成熟和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到80年代末期)系统理论、系统分析方法、系统优化方法、系统调控方法等被引进了地理学研究领域,促进了地理学向着更加严密的理论结构和现代化方向发展.第四阶段计量地理计算地理(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地理计算,以向量或并行处理器为基础的超级计算机为工具,对“整体”、“大容量”资料所表征的地理问题实施高性能计算,探索构筑新的地理学理论和应用模型。
四、数学方法及用途:1相关分析: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
计量地理学名词解释1.统计分组:根据研究目的,按照一定的分组标志将地理数据分成若干组。
2.间隔尺度数据:是以有量纲的数据形式表示测度对象在某种单位(量纲)下的绝对量。
3.定性数据:表示地理现象或要素只有性质上的差异,而没有数量上的变化。
4.属性数据:主要用于描述地理实体、地理要素、地理现象、地理事件、地理过程的有关属性特征的数据。
5.计量地理学:是把数学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地理学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6.众数:众数就是一个地理观测(或调查)系列中出现频数最多的那个数。
7.中位数:将各个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居于中间位置的那个数就是中位数。
8.计量革命:20世纪50年代末期,一些地理学者开展地理学定量化研究,建立定量模式。
这种定量化研究之热潮,就是所谓的计量运动。
9.空间数据:主要用于描述地理实体、地理要素、地理现象、地理事件及地理过程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地理位置、区域范围及空间联系的数据。
10.多样化指数:研究一个国家、地区或城市综合发展的评定指数。
11.峰度系数:测量地理数据在均值附近的集中程度。
12.计算地理学:以向量或并行处理器为基础的超级计算机为工具,对“整个”“大容量”资料所表征的地理问题实施高性能计算,探索构筑新的地理学理论应用模型。
13.集中化指数:是一个描述地理数据分布的集中化程度的指数。
14.偏度系数:测度地理数据分布的不对称性情况,刻画了以平均值为中心的偏向情况。
15.变异系数:是标准差与平均数的比值,表示地理数据的相对变化(波动)程度。
16.锡尔系数:用于对经济发展、收入分配等均衡(不均衡)状况进行定量化的描述。
17.基尼系数:就是通过两组数据的对比分析,纵、横坐标均以累计百分比表示,从而作出洛伦兹曲线,然后再计算得出的集中化指数。
18.方差:从平均概况衡量一组地理数据与平均值的离散程度。
19.洛伦兹曲线:使用累计频率曲线研究工业化的集中化程度的曲线。
20.复相关系数:表示几个要素与某一个要素之间的复相关程度的指标。
考试题型:1.选择题4道3‘=12‘2.填空题201’=20‘;5道3.判断题5道2’=10‘4.固定搭配3道;34’;只填序号5.简答计算2简答;2计算;24‘;简答题进行综合分析一.1.地理学的发展阶段地理学在中国战国前后的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开始萌芽;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基本阶段:①古代地理学;以记载地理知识为主体;②近代地理学;对各种地理现象进行条理化归纳;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释性描述;③现代地理学;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并举;解释各种地理现象的内在机制并预测其未来演变..2. 近代地理学有三种主要学派:①区域学派;代表人物是赫特纳、哈特向..②人地关系学派;代表人物是洪堡、李特尔、李希霍芬等..③景观学派;代表人物是施吕特尔等..3.计量运动的萌芽德籍旅美地理学家舍弗尔;1953年发表了一篇题为“地理学中的例外论”的文章;抨击了哈特向的地域独特主义观点;即“例外主义”观点.. 他认为;地理学应该是解释现象;而不应该是罗列现象..解释现象必须有法则;应该把地理现象看成是法则的实例..地理学的目的应该与其他科学有相似之处:都是追求、探索法则的..舍弗尔等人对区域学派的批评与否定;拉开了现代地理学发展史上的计量运动的帷幕..4.早期计量运动的三种学派计量运动主要是由美国地理学家发起的①衣阿华的经济派..代表人物是舍弗尔、麦卡尔蒂..受杜能、廖什、克里斯泰勒等区位论学者影响很深;极力倡导建立地理学法则;着重探讨经济区位现象间相互内在联系及其组合类型..②威斯康星的统计派..代表人物是威弗尔、罗宾逊、东坎和仇佐里;以经典着作统计地理学为代表作;主要特征是发展和应用统计分析方法..③普林斯顿的社会物理学派..代表人物是司徒瓦特..该派把物理学原理应用于社会现象的研究之中;发展了理论地理学中的引力模型、位势模型、空间相互作用模式..5.计量运动中涌现的着名学派、组织和学术刊物①英国以乔莱、哈格特和哈威等为代表的剑桥学派;②1964年国际地理学联合会IGU设立的地理计量学方法委员会;③1967年英国地理学会设立的地理教学采用模型和计量技术委员会;④1968年日本成立的计量地理学研究委员会;1973年又改称理论、计量地理学委员会;⑤1963年英国出版的地理学计量资料杂志和1969年美国出版的地理分析—国际理论地理学杂志..①“反定量化”——反对地理学定量化研究;认为地理现象十分复杂;不能用简单的数学方法来解释;对数学方法采取拒绝和否定态度..代表人物:史密斯、奥格登等..②“定量化”——推崇地理学定量化;认为数学方法不仅是一种分析技术;而且能够导出普遍性规律;能够解决地理学传统研究方法所不能解决的理论问题..代表人物如克里斯塔勒、帮吉、乔莱、哈格特等..③“非定量化”——认为数学方法只是地理学研究方法之一;只能用来研究地理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和地理事物的空间格局;不能用来描述和解释地理规律;不能导出地理学理论;但其观点摇摆不定..8. 数学方法和GIS的结合:①研究一些复杂的地理问题;需要综合应用多种数学方法;建立一系列具有分析、模拟、仿真、预测、规划、决策、调控等多种功能的众多模型组成的模型系统..这些模型系统离不开GIS 的支持..②GIS的基本技术及建造空间分析模型需要借助有关的数学方法来实现..近几年来出现的基于知识的空间决策支持系统苏理宏等;2000就是数学方法、人工智能技术与GIS技术在地理学应用研究领域中相互结合的成功典范..二、1. 地理数据的类型举例及分类应用1空间数据:用于描述地理实体、地理要素、地理现象、地理事件及地理过程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地理位置、区域范围及空间联系..空间数据的表达:点、线、面、点线面之间的拓扑关系..三种基本的地理几何实体及其组合2属性数据:用于描述地理实体、地理要素、地理现象、地理事件、地理过程的有关属性特征..属性数据的类型:1数量标志数据①间隔尺度数据:以有量纲的数据形式表示测度对象在某种单位量纲下的绝对量.. ②比例尺度数据:以无量纲的数据形式表示测度对象的相对量.. 2品质标志数据①有序数据:当测度标准不是连续的量;只是表示其顺序关系的数据.. ②二元数据:用0、1两个数据表示地理事物、地理现象或地理事件的是非判断问题..③名义尺度数据:用数字表示地理实体、地理要素、地理现象或地理事件的状态类型..2.地理数据的基本特征①数量化、形式化与逻辑化②不确定性③多种时空尺度④多维性3. 地理数据的渠道来源 :①观测、测量部门的有关专业数据.. ②统计年鉴、统计公报中的有关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发展数据.. ③有关单位或个人的不定期的典型调查数据、抽样调查数据.. ④政府公报、政府文件中的有关数据..⑤档案、图书等文献资料中的有关数据..⑥互联网的有关共享数据..⑦地图图件..主要包括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影像地图、专题地图等..⑧遥感数据..主要包括各种航空遥感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 ⑨其它来源的有关数据..4.统计整理的分组标志、组中距、频数等例:对于黄土高原西部地区某山区县的人工造林地调查数据;步骤如下: ①以地块面积作为统计分组标志进行分组;②计算各组数据的频数、频率;1描述地理数据一般水平的指标1平均值反映了地理数据一般水平..2中位数①对于未分组的地理数据;样本数n为奇数时;中位数是位置排在第n+1/2位的数据;样本数n为偶数时;中位数是排在中间位置的两个数据平均值.. ②分组的地理数据中位数的计算步骤 : 确定中位数所在的组位置;按公式计算中位数3众数:众数就是出现频数最多的那个数2描述地理数据分布的离散程度的指标:1极差;指所有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2离差;指每一个地理数据与平均值的差3离差平方和:从总体上衡量一组地理数据与平均值的离散程度4方差与标准差;从平均概况衡量一组地理数据与平均值的离散程度.. 标准差为方差的平方根5变异系数;表示了地理数据的相对变化波动程度计算6. 地理数据分布指数及其用途1罗伦次曲线:首先使用累计频率曲线研究工业化的集中化程度..罗伦次曲线的上凸程度;就表示农户家庭经营性纯收入的部门集中化程度..上凸程度越大;就表示农户家庭经营性纯收入越是集中于某些产业部门..2集中化指数:描述地理数据分布的集中化程度的指数..I 越大;就说明数据分布的集中化程度越高3基尼系数:用于对经济发展、收入分配等均衡不均衡状况;进行定量化的描述..4锡尔系数:锡尔系数越大;就表示收入分配差异越大;锡尔系数越小;就表示收入分配越均衡..三、1. 相关分析的任务;是揭示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而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密切程度的测定;主要是通过对相关系数的计算与检验来完成的..2.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假设有两个地理要素变量x 和y;x 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则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结构形式为式中:a 和b 为待定参数; 为各组观测数据的下标;为随机变量.. 记 和 分别为参数a 与b 的拟合值;则 代表x 与y 之间相关关系的拟合直线;称为回归直线; 是y 的估计值;亦称回归值..3.时间序列的组合成份 ①长期趋势T;是时间序列随时间的变化而逐渐增加或减少的长期变化之趋势..②季节变动S;是时间序列在一年中或固定时间内;呈现出的固定规则的变动..③循环变动S;是指沿着趋势线如钟摆般地循环变动;又称景气循环变动④不规则变动R;是指在时间序列中由于随机因素影响所引起的变动4. 聚类要素的数据处理当分类要素的对象确定之后;在进行聚类分析之前;首先要对聚类要素进行数据处理.. αααε++=bxa y n ,1,2, =αxb a y ˆˆˆ+=a ˆb ˆ。
《计量地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1.计量地理学解决的核心问题:而在现代地理学中运用数学方法,则是为了更进一步深入地进行定量化研究,以揭示地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及运动规律,从而为地理系统的预测及优化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个人认为是这样,答案仅供参考)P12.计量地理学的发展阶段:四个阶段P53.对计量地理学的评价:方法、局限性、解决问题时有哪些优势与劣势。
P10第二章:1.地理数据的类型有哪些P192.地理数据的基本特征(了解)P223.地理数据的采集P254.地理数据的统计处理(细看)P27-33(1)描述地理数据一般水平的指标(2)描述地理数据分布的离散程度的指标(3)描述地理数据分布特征的参数5.洛伦兹曲线、集中化指数、基尼系数(细看,尤其要知道它们反映了什么指标)P35-42 第三章:(重点,细看,老师说基本的点都会涉及到)(概念、检验、步骤、F检验的公式中某个指标如何确定)1.时间序列的组合成分P722.时间序列的组合模型P733.聚类要素的数据处理的标准化方法(知道标准化的基本特征,不要求写公式)P824.距离的计算:思想5.直接聚类法、最短距离聚类法计算步骤P85-866.主成分分析95-967.趋势面的适度检验(R²、F、逐次检验)P103(1)基本原理(2)计算步骤8.名词解释:马尔可夫过程、马尔可夫面P1089.终极状态概率预测P112注:这只是第三章的一部分内容,其它的也要细看第四章:1.地统计方法的基本原理:(不要求计算公式,要清楚由哪些变量决定)P132-140(1)区域化变量(2)协方差函数(3)什么是变异函数及其理论模型第五章:1.单纯形法的计算步骤P1592.给出模型,让你标准化,并列出初始单纯形表(计算)P160第六章:1.知道多规划目标求解有几种集中建模方法:P188(1)效用最优化模型(2)罚款模型(3)约束模型(4)目标规划模型(重点)(5)目标达到法2.目标规划方法(重点)P191(1)描述目标规划模型的有关概念3.区分线性规划与多目标规划之间的关系第七章:1.静态投入产出模型可以分为实物型和价值型两种P203-206(1)实物型投入产出模型(2)价值型投入产出模型第八章:1.AHP决策分析的基本原理与计算方法P226-231(1)基本思想(2)基本步骤(了解分层)(3)计算方法(了解)第九章:1.随机决策问题的类型:风险型决策问题、非确定型决策问题P2572.非确定型决策方法(了解几个方法)P267第十章:1.地理网络的测度P280-282(1)关联矩阵与邻接矩阵(概念、画图、写出两个矩阵)(2)有关测度指标(概念)2.了解中心点选址问题和中位点选址问题P286-287。
计量地理学计量地理学是地理学和统计学的跨学科领域,旨在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和数据分析技术,量化和分析地理现象、地貌特征和空间关系。
它的目标是通过量化研究和空间数据的定量分析,提供对地理现象的客观度量和科学解释。
计量地理学的主要特点和方法包括:1.空间分析:计量地理学对于地理空间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它通过空间统计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对地理现象和空间关系进行量化和分析。
通过空间聚类、空间交互、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揭示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
2.地理模型和预测:计量地理学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地理模型,以预测和解释地理现象的变化和发展。
通过回归分析、时空插值和模型模拟等技术,可以预测未来的地理变化和趋势。
3.数据采集和处理:计量地理学依赖于大量的地理数据。
它涉及到收集和整理不同类型的数据,如地貌参数、土壤特征、气候数据、人口统计等。
然后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清洗、转换和集成,以供后续的统计分析和建模。
4.空间统计方法:计量地理学使用多种统计学方法来分析地理数据。
例如,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插值、空间回归等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地理现象的空间模式、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变异性。
5.可视化和地图制图:计量地理学通常通过可视化技术来展示和传达地理数据和分析结果。
地图制图和数据可视化可以将复杂的地理统计结果以图形和空间的形式直观呈现,帮助研究者和决策者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地理数据。
通过计量地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可以量化地理现象和空间关系,提供对地理问题的科学解释和定量预测。
它在城市规划、环境管理、资源评估、区域发展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计量地理学重点1、填空题1.综观地理学的发展史,可划分三个基本阶段,即古代地理学;近代地理学;现代地理学阶段。
2.近代地理学的发展,曾形成了三种主要学派:区域学派;人地关系学派;景观学派。
3.计量地理学经历的四个发展阶段:a、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末,是计量地理学发展的初期阶段;b、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是中期阶段;c、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到80年代末期,是走向更加成熟和更加完善的阶段;d、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传统意义上的计量地理学开始向计算地理学发展。
4.对计量地理学产生的三个观点:第一是定量化;第二是逆定量化;第三是非定量化。
5.在运用计量地理学方法中,为了达到定量化研究目的,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是地理数据的筛选与质量检验问题;第二是模型的建造问题;第三是与GIS结合的问题。
6.根据地理数据性质的不同可将地理数据划分为两大类型:第一空间数据;第二属性数据。
7.属性数据又分为:第一数量标志数据;第二品质标志数据。
8.根据测度标准,可以将数量标志数据划分为:间隔尺度数据;比例尺度数据。
可将品质标志数据划分为:有序数据;二元数据;名义尺度数据。
9.在计量地理学中,地理数据具有的基本特征:第一、数量化、形式化与逻辑化;第二、不确定性;第三、多种时空尺度;第四、多维性。
10.地理数据统计处理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进行统计整理;二是计算有关统计指标与参数。
11.地理数据统计整理的基本步骤:第一、统计分组;第二、计算各组数据的频数、频率,编制统计分组表;第三、作分布图。
12.地理现象分布的格局,常用地理数据分布的集中化程度与均衡度来描述。
13.时间序列也叫时间数列或动态数列。
14.时间序列分析的基本原理:一、时间序列的组成部分a长期趋势(T)b季节变动(S)c循环变动(c)d不规则变动(i)二、时间序列的组合模型a加法模型b乘法模型15.趋势拟合方法:一、平滑法a移动平均法b滑动平均法c指数平滑法二、趋势线法三、自回归模型a自相关性判断b自回归模型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