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 (1)
- 格式:doc
- 大小:2.13 MB
- 文档页数:8
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复习提纲很多人认为生物很简单,只要多做题,就会提高生物成绩。
这是错误的观点,学习生物和学习其他理科一样,都在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复习提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复习提纲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1.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人类的进化过程:原因:森林大量消失,树栖生活为主的森林古猿为了适应环境下地生活,逐渐能直立行走、制造并使用工具、使用火、大脑发育、产生语言、最后进化成人类。
3.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类人猿是黑猩猩。
4.化石,也就是石化了的遗体、遗物、遗迹。
是研究人类起源与进化的最直接有力的证据。
第二节人的生殖1.生殖系统(1)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内生殖器睾丸:男性最主要的性器官,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附睾:位于睾丸的背面,贮存和输送精子输精管:输送精子外生殖器精囊腺和前列腺:分泌黏液阴囊:保护睾丸和附睾阴茎和尿道:排精、排尿(2)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内生殖器卵巢:女性最主要的性器官,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阴道:月经流出,精子进入、胎儿产出的通道外生殖器:即外阴(3)精子、卵细胞和受精精子:雄性生殖细胞,较小,似蝌蚪,有长尾,能游动。
卵细胞:雌性生殖细胞,球形,人体内的细胞。
受精: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受精卵形成标志着新生命的开始。
受精场所:输卵管2.胚胎的发育和营养:(1)发育:发育场所:初期在输卵管内;随后,在母体子宫内继续发育38周左右。
受精卵通过细胞分裂发育成胚泡,胚泡移到子宫内,在子宫内膜种植下来,称为怀孕。
胚泡继续细胞分裂和分化,发育成胚胎。
怀孕后8周左右,胚胎发育成胎儿,呈现出人的形态。
胎儿发育成熟后,从母体阴道产出,这个过程叫做分娩。
(2)营养:胚胎发育初期所需要的营养来自卵黄;胚胎在子宫里的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资和氧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获得。
七年级生物复习纲要(部分)(一)人的生活需要营养1、消化系统2、营养物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从食物中摄取的外源性的物质。
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无机盐。
3、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1)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2)脂肪的消化:主要在小肠内(3)蛋白质的消化:从胃开始(4)营养物质的吸收(二)人的生活需要空气1、呼吸系统的组成2、气体交换(略):四个环节(三)人体内的物质运输1、血管和心脏(1)(2)心脏: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能将血液泵至全身。
2、血液的组成及功能血清:血液凝固后,血块周围渗出的淡黄色的液体。
不同于血浆的是,它缺乏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
3、血液循环(四)人体内废物的排出1、人体的排泄途径2、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2)肾脏:约由100万个肾单位构成。
3、尿液的形成4、血液、原尿、尿液的区别(五)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激素调节:(1)人体内的腺体2、激素对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生长激素:多肽类激素。
(2)甲状腺激素:是一种含碘氨基酸。
3、胰岛素:蛋白质类激素2、神经系统的组成3、神经元——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1)(2)神经元分类4、脊髓和脊神经5、脑和脑神经6、神经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2)反射的类型(3)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活动的完成,要求反射弧在结构上是完整的。
(4)兴奋的传导(六)免疫与健康1、免疫的概念及免疫功能2、人体的三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特点:前者是人人生来就有的,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后者是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它通常只能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3、传染病。
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复习提纲第一章第一节:食物的营养成分1.食物中含有六大营养成分:有机物(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无机物(无机盐、水)2.糖类、脂肪、蛋白质为“三大营养物质”。
【意义:既是组织细胞的构成物质,又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糖类:谷类、根茎类【意义:是最主要的供能物质】脂肪:豆类、坚果类【意义:储备能源物质】蛋白质:豆、奶、鱼、瘦肉、蛋【意义:构成组织细胞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等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3.维生素(维生素既不是组织细胞构成的基本物质,也不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维生素A:动物的肝脏、鱼肝油、胡萝卜(缺乏:夜盲症)维生素B1:粗粮(缺乏:脚气病)维生素C:新鲜的蔬菜和水果(缺乏:坏血病)维生素D:动物的肝脏、鱼肝油(缺乏:佝偻病)4.水和无机盐水在物质运输、体温调节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水是细胞构成成分最多的一种物质】(水不是人体能量来源物质之一)无机盐:钙(佝偻病、骨质疏松症)、铁(贫血)第二节:消化和吸收1.消化系统(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口腔咽与食道胃,大肠小肠和肛门消化腺:大消化腺(肝脏、胰腺)、小腺体(胃腺、肠腺)【小肠开头的一段叫十二指肠,内有胆管和胰管的开口】(最膨大的器官是胃,最长的器官是小肠)2.食物的消化(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化学性消化: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口腔内既发生了物理性消化,又发生了化学性消化)胃的消化:物理性消化(胃的蠕动)、化学性消化(胃液中的胃蛋白酶对蛋白质具有初步消化的作用)小肠的消化:消化液:胆汁(肝脏)、胰液(胰腺)、肠液(肠腺)【胆汁消化脂肪,胰液肠液可以消化三个营养成分】酶酶(肠液、胰液)淀粉麦芽糖葡糖糖口腔、小肠小肠胆汁酶(肠液、胰液)脂肪脂肪微粒甘油+脂肪酸小肠小肠酶(胃蛋白酶、肠液)蛋白质氨基酸胃、小肠(胆汁不含消化酶,但能将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有利于脂肪的消化。
属于物理性消化,不属于化学性消化)3.营养物质的吸收①口腔、咽、食道基本上没有吸收作用②胃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③小肠是最主要的吸收器官。
第一章营养物质1.糖类、脂肪、蛋白质既提供能量也构成细胞。
维生素不构成细胞,也不提供能量. 水是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是需求量最多的营养物质. 无机盐构成细胞,不提供能量.2.缺少V A易患夜盲症,缺VB1易患脚气病,缺少VC易患坏血病(皮下出血、牙龈出血等)。
缺乏VD 时儿童易患佝偻病,成人易患骨质疏松症。
植物性食物中不含V A,但含有的胡萝卜素可以转化成V A。
儿童缺钙易患佝偻病,成人缺钙易患骨质疏松症(补钙时要补VD);铁是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缺铁易患贫血症;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缺碘易患地方性甲状腺肿3.唾液腺分泌唾液,内含有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胃腺分泌的胃液,内含有胃蛋白酶将蛋白质初步消化;肠腺分泌的肠液和胰腺分泌的胰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能分解多种营养物质。
这些消化过程均属于化学消化。
(消化酶的催化作用受温度和酸碱度的影响,温度37度。
)肝脏是最大的消化腺,能分泌胆汁,胆汁中不含消化酶。
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胃肠的蠕动和胆汁的乳化等消化过程均属于物理消化。
4.开始位置:淀粉—口腔;蛋白质—胃;脂肪—小肠..消化液:淀粉—唾液.肠液和胰液;蛋白质—胃液.肠液和胰液;脂肪—胆汁.肠液和胰液。
5、既有消化和吸收功能的器官有胃、小肠。
食物被消化后,通过消化道壁进入人体的循环系统,称为吸收。
淀粉被消化成葡萄糖,蛋白质被消化成氨基酸,脂肪被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才可以被吸收。
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可以直接被吸收。
6.小肠是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场所。
1)长.。
2)有多种消化液。
3)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增大了表面积。
4)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薄,仅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第二章呼吸1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
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等器官,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对吸入的空气具有清洁、温暖、湿润的作用。
咽是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共有的结构;痰液产生于气管和支气管,其表面有纤毛组织;肺是主要的呼吸器官,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七年级生物下册复习提纲 第一章第一节食物的营养成分1. 食物中含有①糖类②蛋白质③脂肪④维生素⑤无机盐⑥水等六类营养成分。
2. 糖类、蛋白质和脂肪是人体需求量最多的有机物质,被誉为“三大营养物质”。
3. 谷类和根茎类中食物中含有丰富的糖类;瘦肉、鱼、奶、蛋和豆类等食物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蛋黄、花生、豆类和硬果类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脂肪。
4. 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一类有机物,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多种。
5. 脂肪分为动物脂肪和植物脂肪,都是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
6. 糖类是最重要的供能物质,进行生命活动所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于糖类的氧化分解。
7,脂肪也是重要的供能物质,大部分脂肪作为备用能源贮存在皮下,属于贮备能源物质。
8,蛋白质是构成组织细胞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生命活动调节等的物质基础。
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快,需要从食物中摄取大量的蛋白质。
9,人体对维生素的需求量很小,但作用大。
绝大多数不能在体内合成,只能从食物中获得。
无机盐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1,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消化系统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分泌消化液。
2,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分泌胆汁,参与脂肪消化。
(胆汁不含消化酶但可以通过乳化作用增大脂肪与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消化。
),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混合。
化学性消化:通过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各种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
重点:①在口腔内,食物中的一小部分淀粉被初步消化。
②在胃内,胃蛋白酶对蛋白质具有初步消化作用。
③在小肠内,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能将食物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营养成分。
小肠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场所。
(肝脏分泌的胆汁和胰腺分泌的胰液都经导管流入小肠。
)维生素的种类 缺乏时的症状 食物来源作用维生素A 夜盲症、干眼症 胡萝卜、玉米、猪肝 促进人体正常发育,增强抵抗力,维持人的正常视觉维生素B1 神经炎、脚气病米糠、麦麸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维生素C 坏血病、牙龈出血, 蔬菜、水果、辣椒 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维持骨骼、肌肉和血管的正常心理作用,增强抵抗力 维生素D佝偻病、骨质疏松症 肝脏、晒太阳促进钙、磷的吸收和骨骼发育无机盐的种类 缺乏时的症状 食物来源 含钙无机盐 佝偻病、骨质疏松症 乳类、豆类、虾 含铁无机盐 缺铁性贫血 猪肝、黑木耳、瘦肉 含碘无机盐 地方性甲状腺肿海带、紫菜、碘盐唾液淀粉酶酶(肠液、胰液)淀粉的消化(口腔、小肠):淀粉麦芽糖葡萄糖酶(胃液、胰液、肠液)蛋白质的消化(胃、小肠):蛋白质氨基酸胆汁(肝脏)酶(肠液、胰液)脂肪的消化(小肠):脂肪脂肪微粒甘油+脂肪酸4,吸收: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做吸收。
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期末复习核心知识点提纲班级姓名得分第一章第一节食物的营养成分【知识点】1.食物中有哪六类营养成分?食物中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六大类营养成分。
每一种营养成分都是人体正常生长发育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1.(考点1)哪三类营养物质被称为三大营养物质?他们共同的作用是什么?三大营养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
共同作用:都是组织细胞的构成物质,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2.(考点2)糖类、蛋白质、脂肪在食物中的存在形式及组成分别是怎样的?糖类包括淀粉、麦芽糖、葡萄糖等。
是由葡萄糖组成的一类有机物。
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一类有机物。
脂肪是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的有机物3.含糖类、蛋白质、脂肪较多的食物主要有哪些?淀粉是主要的糖类。
馒头、米饭、玉米、小麦、马铃薯、甘薯中含有较多的淀粉。
瘦肉、鱼、奶、蛋、豆类等食物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大豆、花生、蛋黄中含有较多的脂肪。
4.(考点3)糖类、蛋白质、脂肪的作用分别是什么?糖类:最主要的供能物质。
人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所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于糖类的氧化分解。
蛋白质:是构成组织细胞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等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脂肪:属于储备能源物质,贮存在皮下等处。
5.第七大营养素是指什么?主要存在于哪些食物中?有什么作用?(1)第七大营养素是指膳食纤维,主要存在于粗粮、蔬菜和水果等植物性食物中。
(2)作用:能促进胃肠蠕动和排空,可以预防肠癌的发生,并且有利于心血管健康。
6.(考点4)各类维生素分别有什么作用?缺乏症以及食物来源是怎样的?7.为什么胡萝卜、黄玉米可以预防夜盲症?第1 页共34 页胡萝卜、黄玉米中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在人体内能转变成维生素A。
8.维生素的特性?(1)人体对维生素的需求量很小,但它是人体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成分。
(2)维生素既不是构成组织细胞的原料,也不是能源物质。
9.水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水是细胞的组成成分(1)参与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
最新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复习提纲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复习提纲(一)食物中的营养1、六大营养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水、无机盐其中:有机物(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物:(水、无机盐)2、三大营养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3、第七营养素:膳食纤维(也叫纤维素)4、食物来源:①糖类(谷类、根茎类)②脂肪(蛋黄、花生、豆类、硬果)③蛋白质(瘦肉、蛋类、豆类)5、营养组成:①糖类:(淀粉、麦芽糖、葡萄糖等)②脂肪:(甘油和脂肪酸)③蛋白质:(20多种氨基酸)6、作用:①糖类:①主要供能物质;②构成细胞组织②脂肪:①主要为贮备能源;②也参与构成细胞组织③蛋白质:①构成细胞组织的重要物质;②也可分解提供能量7、维生素:(特点:①量很小,②种类多,③作用大,④人体一般不能合成) 维生素A:夜盲症维生素B1:神经炎、脚气病维生素C:坏血病维生素D:①儿童:佝偻病;②成人:骨质疏松症8、水:①占体重的60%—70%(所占比重最大)②失水20%以上,有生命危险③每天需水量2升左右④天气炎热或剧烈运动后,多喝水。
9、无机盐:(需要量小,种类多,作用大) 钙:①作用:牙齿、和骨骼的形成②缺乏:儿童:佝偻病,中老年:骨质疏松症铁:①作用:参与血红蛋白的形成②缺乏:贫血症碘:①作用: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②缺乏: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 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复习提纲(二)消化和吸收1、消化系统的组成两大部分:①消化道;②消化腺2、消化道:①口腔;②咽;③食道;④胃;⑤小肠;⑥大肠;⑦肛门。
3、消化腺两大类:①大消化腺:唾液腺、肝脏、胰腺②小消化腺:胃腺、肠腺。
4、口腔:①唾液腺:①唾液腺分泌:唾液②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③作用:分解淀粉为麦芽糖④属于:化学性消化。
②舌:①作用:搅拌;②:属于物理性消化③牙齿:①作用:咀嚼;②属于物理性消化5、胃:①呈囊状;②特性:具有较大的伸展性;③容纳食物:2升左右;④胃壁内有胃腺:(小腺体)①分泌胃液;②内含胃蛋白酶;③分解蛋白质为多肽;④属于:化学性消化⑤胃壁肌肉发达:①肌肉收缩引起胃的蠕动;②研磨和搅拌食物③属于物理性消化6、小肠:①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②长度:6米③肠壁内有肠腺:①肠腺分泌肠液;②肠液有多种消化酶;③属于化学性消化;7、肝脏:①分泌胆汁②胆汁不含消化酶;③乳化脂肪为脂肪微粒;④属于物理性消化。
生物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人体的营养1、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主要包括:水、无机盐、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六大类。
其中糖类、脂肪、蛋白质能提供能量,它们被称为“三大产热营养素”,提供能量最多的是脂肪;贮能的是脂肪;主要的能源物质是糖类。
构成细胞的主要物质是水、基本物质是蛋白质。
无机盐是调节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新陈代谢的重要物质,蛋白质是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和修复的重要原料。
2、夜盲症—--缺维生素A;坏血病—--缺维生素C;脚气病—--缺维生素B1;口角炎、皮炎—--缺维生素B2;佝偻病—--缺维生素D和钙3、人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消化腺两部分。
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等消化器官。
最大的消化腺是肝脏。
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是胆汁,作用是把食物的大块脂肪变成微小颗粒,从而增加了脂肪颗粒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
肠液和胰液消化液含最多种类酶。
消化管的功能是:容纳、磨碎、搅拌和运输食物。
4、消化:食物的营养成分在消化管内被水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指食物中的水、无机盐、维生素,以及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通过消化管的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的过程。
5、需要经消化才能吸收的物质有淀粉、蛋白质、脂肪,各自的起始消化部位在口腔、胃、小肠。
经消化后能被吸收的物质有葡萄糖、甘油、脂肪酸、氨基酸。
淀粉遇碘会变蓝。
不用消化可直接吸收的物质有:水、无机盐、维生素。
淀粉在口腔内初步分解为麦芽糖,在小肠内最终分解为葡萄糖。
蛋白质在胃内初步分解,在小肠内最终分解为氨基酸。
脂肪在小肠内先通过胆汁的乳化作用,最终消化为甘油和脂肪酸。
6、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肠,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1)消化道中最长一段,环行皱襞、小肠绒毛可增大消化和吸收的面积2)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3)含消化液肠液、胰液、胆汁,可消化糖类、蛋白质、脂肪。
第一章:人的生活需要营养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1、六大营养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水、无机盐有机物: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物:水、无机盐2、三大营养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3、第七营养素:食纤维(也叫纤维素)4、食物来源:①糖类(谷类、根茎类)②脂肪(蛋黄、花生、豆类、硬果)③蛋白质(瘦肉、蛋类、豆类)5、营养组成:①糖类:(淀粉、麦芽糖、葡萄糖等)②脂肪:(甘油和脂肪酸)③蛋白质:(20多种氨基酸)6、作用:①糖类:①最主要供能物质;②构成组织细胞②脂肪:①主要为贮备能源;②也参与构成组织细胞③蛋白质:①构成组织细胞的重要物质;②也可分解提供能量7、维生素:特点:①量很小,②种类多,③作用大,④人体一般不能合成缺乏症:维生素A:夜盲症维生素B1:神经炎、脚气病维生素C:坏血病维生素D:①儿童:佝偻病;②成人:骨质疏松症8、水:①占体重的60%—70%(所占比重最大)②失水20%以上,有生命危险③每天需水量2升左右④天气炎热或剧烈运动后,多喝水。
9、无机盐:(需要量小,种类多,作用大)钙:①作用:牙齿、和骨骼的形成②缺乏:儿童:佝偻病,中老年:骨质疏松症铁:①作用:参与血红蛋白的形成②缺乏:贫血症碘:①作用: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②缺乏: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第二节消化和吸收1、消化系统的组成包括两大部分:①消化道;②消化腺2、消化道包括:①口腔;②咽;③食道;④胃;⑤小肠;⑥大肠;⑦肛门。
3、消化腺有两大类:①大消化腺:唾液腺、肝脏、胰腺②小消化腺:胃腺、肠腺。
4、口腔:①唾液腺:①唾液腺分泌:唾液②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③作用:分解淀粉为麦芽糖④属于:化学性消化。
②舌:①作用:搅拌;②属于物理性消化③牙齿:①作用:咀嚼;②属于物理性消化5、胃:①呈囊状;②特性:具有较大的伸展性;③容纳食物:2升左右;④胃壁内有胃腺:(小腺体)①分泌胃液;②内含胃蛋白酶;③分解蛋白质为多肽;④属于:化学性消化⑤胃壁肌肉发达:①肌肉收缩引起胃的蠕动;②研磨和搅拌食物③属于物理性消化6、小肠:①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②长度:6米③肠壁内有肠腺:①肠腺分泌肠液;②肠液有多种消化酶;③属于化学性消化;7、肝脏:①分泌胆汁②胆汁不含消化酶;③乳化脂肪为脂肪微粒;④属于物理性消化。
8、胰腺:①分泌胰液;②胰液有多种消化酶;③属于化学性消化。
9、营养物质的消化:10、吸收①口腔、咽、食道基本没有吸收作用;②胃: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酒精;③小肠:①吸收的主要场所;②小肠内表面有大量环形皱襞:③皱襞上有绒毛状的突起:小肠绒毛;、④皱襞和小肠绒毛的作用:增大吸收面积;⑤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丰富的毛细淋巴管。
⑥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特点: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⑦作用: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⑧毛细淋巴管吸收甘油和脂肪酸;⑨毛细血管吸收其它营养(如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等)。
④大肠: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第三节合理膳食1、合理膳食:①营养物质比例合适,搭配合理②良好的饮食习惯:①一日三餐,按时进餐②不偏食,不挑食③不暴饮暴食;④饭后不宜立即进行剧烈运动。
2、食品安全:①食品原料的成分和质量问题;②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过程中产生的安全问题。
第二章人的生活需要空气第一节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1、呼吸系统的组成两大部分:①呼吸道;②肺: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2、呼吸道:(①鼻腔;②咽;③喉;④气管⑤支气管。
)①鼻腔:①鼻毛:阻挡灰尘→清洁空气。
②黏膜:分泌黏液→清洁、湿润空气。
③黏膜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温暖空气。
②咽:①气体和食物的共同通道②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共同器官。
③喉:①以软骨为支架②使气体畅通③是发声的器官④气管:①以“C”形软骨为支架②使气体畅通③⑤支气管:①树枝状的分支,越分越细②分支末端形成肺泡3、肺:①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②肺泡:①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②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③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组成④这样的结构利于气体交换。
4、呼吸的四个环节:①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的通气);②肺泡内的气体交换;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④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5、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③呼吸运动:通过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完成吸气和呼气的过程;⑤呼吸肌与呼吸的关系:吸气都收缩,呼气都舒张。
6、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两大部分:①肺泡内的气体交换;②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①肺泡内的气体交换:①发生在肺泡与血液之间;②原理:通过扩散作用来实现;③静脉血变为动脉血;④目的:①肺泡为血液提供氧气;②血液把二氧化碳排入肺泡。
②组织里的气体交换:①发生在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②原理:通过扩散作用来实现;③动脉血变为静脉血;④目的:①血液为组织细胞提供氧气;②组织细胞把二氧化碳排入血液。
①、AB段:①表示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②表示吸气;③肋间肌和膈肌:收缩;④肺内容积:增大。
②、BC段:①表示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②表示呼气;③肋间肌和膈肌:舒张;④肺内容积:缩小。
③、A点:表示呼气结束,吸气开始的瞬间;④、B点:表示吸气结束,呼气开始的瞬间;⑤、C点:同A点。
第二节人体怎样获得能量1、人体需要的能量来源:①来源于食物;②具体地说:来源于有机营养物质。
2、食物中三大营养物质的热价:①糖类:17.15千焦/克;②蛋白质:17.15千焦/克;③脂肪:38.91千焦/克。
3、能量的释放:①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实质就是:呼吸作用;③主要在线粒体中完成。
4、影响能量消耗的因素:因年龄、性别、体质而不同。
第三节、空气质量与健康1、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①工业废气;②汽车尾气;③生活垃圾污染;④燃料燃烧;⑤其它活动产生的尘埃。
2、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空气中污染物能严重危害人和其他生物健康。
3、吸烟有害健康:①吸烟会损害呼吸系统;②严重损害多种器官系统;③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在肺泡里沉积,加强致癌率。
④世界无烟日:5月31日。
第三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1、血液包括两大组成部分:血浆和血细胞2、血浆:①成分:水、无机盐、蛋白质、葡萄糖、尿素等②血浆所占血液比例:55%;③血浆颜色、状态:淡黄色半透明液体;④血浆功能:①运载血细胞;②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3、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4、红细胞:①数量最多,(体积居中);②没有细胞核;③形状:呈两面凹的圆饼状;④富含血红蛋白:①一种含铁的蛋白质;②血红蛋白的特点:①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②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
⑤红细胞的功能:主要功能是运输氧,也运输部分二氧化碳。
5、白细胞:①数量最少,体积最大,呈圆球状;②有细胞核;③能作变形运动,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吞噬细菌。
④功能:吞噬病菌,防御疾病。
6、血小板:①体积最小,(数量居中);②没有细胞核;③形状不规则;④功能: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7、输血与血型:①ABO血型系统:A型、B型、AB型、O型;②输血原则:以输同型血为原则;④献血量:一次义务献血200mL~300 mL,不会影响健康。
第二节物质运输的器官1、血管分为三种类型: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2、动脉:①功能:把心脏中的血输送到全身各处;②分布:大多数分布在身体较深的部位;③特点:管壁厚、弹性大、管腔相对较小、血流速度快。
3、静脉:①功能:把血液从全身各处送回心脏;②有的分布较深,有的分布较浅;③特点:管壁薄、弹性小、管腔相对较大、血流速度较慢。
④分布于四肢的静脉,内表面有静脉瓣→作用:防止血液倒流。
4、毛细血管:①进行物质交换;②分布:数量多,分布广;③特点:管壁极薄、管腔很细、血流速度最慢。
5、心脏:①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②大小:如本人的拳头③心脏分四腔:①左心房;②左心室;(心壁最厚)③右心房;④右心室。
④心壁厚薄:①心室比心房厚②左心室比右心室厚③左心室最厚⑤心室都连动脉:①左心室连主动脉;②右心室连肺动脉;⑥心房都连静脉:①左心房连肺静脉;②右心房连上、下腔静脉。
⑦瓣膜:①心房与心室之间的瓣膜叫房室瓣;②心室与动脉之间的瓣膜叫动脉瓣;③四肢静脉内表面有静脉瓣;④瓣膜的作用:防止血液倒流。
6、心率:①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②成年人平均心率:75次/分;③正常变动范围:60—100次/分;第三节 血液循环的途径1、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2、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3、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4、体循环和肺循环没有先后之分,是同时进行的。
5、血液循环的共同点:静脉→心房→心室→动脉。
6、体循环的意义是:为组织细胞提供氧气和养料同时带走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及其它代谢废物 7、肺循环的意义是:到肺泡处获得氧气并将二氧化碳由肺泡排出体外。
8、体循环使:动脉血变为静脉血(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9、肺循环使: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第四章 人体废物的排出第一节 尿液的形成与排除 1、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2、肾脏的结构组成:皮质、髓质、肾盂。
3、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肾单位;4、肾单位的组成包括: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①肾小球:实际上是一个毛细血管球,内流的是动脉血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后,进入肾小囊的液体是原尿 ②肾小囊:内为原尿③肾小管: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后,由肾小管流出的是尿液 5.几种液体间的区别:如下图所示①血液与血浆的区别:血浆中不含血细胞 ②血液与原尿的区别:原尿中不含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 ③血浆与原尿的区别:原尿中不含大分子蛋白质 ④原尿与尿液的区别:尿液中不含葡萄糖;第五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内分泌系统由内分泌腺组成, 包括:(垂体、甲状腺、胸腺、肾上腺、胰岛、性腺)2、垂体:分泌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①生长激素幼年时期分泌过少:侏儒症; ②生长激素幼年时期分泌过多:巨人症; ③生长激素成年时期分泌过多:肢端肥大症;3、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①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甲亢;②甲状腺激素幼年时期分泌过少:呆小症; ③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④缺碘:①造成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②甲状腺肿大;称地方性甲状腺肿(大脖子病)4、神经系统 (1)、组成:①中枢神经系统:①脑;②脊髓。
1 23②周围神经系统:①脑神经;②脊神经。
(2)、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神经元又叫做神经细胞)①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②突起又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短而分支较多,轴突长而分支较少)③长的树突和轴突叫做神经纤维(神经纤维的末端叫做神经末梢)④神经纤维集聚成束及外面的结缔组织膜组成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