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产品含义新探_朱鸿伟
- 格式:pdf
- 大小:190.21 KB
- 文档页数:4
公共产品的名词解释定义是什么公共产品是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那用名词是怎么解释公共产品的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公共产品的意思和造句的内容,供大家阅览!公共产品的意思公共产品(Public good)是西方经济学用语,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是私人产品的对称。
公共座椅,亦称“公共财货”、“公共物品”。
指能为绝大多数人共同消费或享用的产品或服务。
如国防、公安司法等方面所具有的财物和劳务,以及义务教育、公共福利事业等。
特点是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它的消费,具有非竞争性;某些人对这一产品的利用,不会排斥另一些人对它的利用,具有非排他性。
一般由政府或社会团体提供。
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一是非竞争性一部分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该产品的消费,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不会影响其他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受益对象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
例如国防保护了所有公民,其费用以及每一公民从中获得的好处不会因为多生一个小孩或出国一个人而发生变化。
二是非排他性是指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能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要将一些人排斥在消费过程之外,不让他们享受这一产品的利益是不可能的。
例如,消除空气中的污染是一项能为人们带来好处的服务,它使所有人能够生活在新鲜的空气中,要让某些人不能享受到新鲜空气的好处是不可能的。
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要求公共产品:一、生产必须有公共支出予以保证;二、经营管理必须由非盈利组织承担。
公共产品的分类公共产品可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即混合品两类)。
纯公共产品一般说来,公共产品(此处指纯公共品)是指那些为整个社会共同消费的产品。
严格地讲,它是在消费过程中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是任何一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都不减少别人对它进行同样消费的物品与劳务。
纯公共产品的本质特点:1.非竞争性。
非竞争性有两方面含义:(1)边际成本为零。
公共产品理论目录一、公共产品概念 (1)(一)公共产品的定义和数学形式 (1)(二)公共产品的分类 (2)(三)公共产品的特征 (2)(四)商品的分类 (3)二、公共产品理论及历史演变 (4)(一)公共产品理论雏形-—大卫.休谟与亚当.斯密的公共产品理论 (4)(二)公共产品理论的发展——奥意学派与瑞典学派的公共产品理论 (5)(三)公共产品理论的形成——萨缪尔森的公共产品理论 (6)(四)现代公共产品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7)(五)新制度经济学与公共产品理论 (8)(六)公共产品理论的新发展:公共产品的私人供给 (9)三、公共产品显示偏好、生产及供给 (9)(一)公共物品偏好显示机制 (9)(二)公共产品的财政供给 (11)(三)公共产品的生产 (14)四、公共产品理论的应用贡献及意义 (15)公共产品理论一、公共产品概念(一)公共产品的定义和数学形式一般说来,公共产品是指那些为整个社会共同消费的产品。
严格地讲,它是在消费过程中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是任何一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都不减少别人对它进行同样消费的物品与劳务。
由政府提供的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和劳务。
社会公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是政府经济职能的源泉。
但不同的经济学家多其定义有所不同:第一,萨缪尔森认为公共产品是所欲集体成员集体享用的消费品,每个社会成员可以同时享用,任何人对该产品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人的消费。
不论每个人是否愿意购买它,他带来的好处不可分割的散步到整个社区里;第二,奥尔森认为,任何物品如果一个集团中的任何一个人能够消费它,它就不能适当的排斥其他人对该产品的消费;第三,布坎南将公共产品定义为任何集团或社团因为任何原因通过集体组织提供的商品或服务。
某一种公共产品只可以是很小的团体受益,而另外一些公共产品却可以使很大的团体绳子全世界的人都受益。
最后在经济学上则认为,公共产品是那些在消费上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
综上所述,公共产品具有非耗竭性,多一个人消费公共产品不会影响其他人的消费.与公共产品对饮个,私人产品则是具有耗竭性,多一个人消费公共产品会减少他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
第二章财政职责:公共产品第二章财政职责:公共产品一、引言公共产品是财政职责的核心内容之一。
作为政府向公民提供的一种特殊产品,公共产品具有独特的经济特性和社会意义。
本章将探讨财政职责中的公共产品的概念、特点、分类及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公共产品的概念与特点公共产品是指由政府提供和提供者得不到直接报酬的产品。
与私人产品不同,公共产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特征。
公共产品的消费者之间不存在排他性,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妨碍他人对该产品的消费。
例如,公路、公园等公共设施的使用不会因为其他人的使用而受到限制。
其次,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特征。
这意味着公共产品不论个人是否愿意支付,都会被政府提供给每个人。
国防、法治、教育等公共产品都是无差别提供给每个公民的,不会因为某个人没有支付相应费用而限制其使用。
最后,公共产品具有逐级使用特征。
公共产品提供给一个人并不会引起其他人使用的成本增加,而且其他人的使用并不减少自己的利益。
例如,各级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是层层逐级提供的,不同层级的公共产品之间存在联系和衔接。
三、公共产品的分类及特点公共产品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按照经济性质划分,可以分为集体公共产品和个人公共产品。
集体公共产品是指由政府提供的给大多数公民共同使用的公共产品,如道路、桥梁、污水处理设施等。
这些公共产品的供给不会因为个别人的使用而减少其他人的使用效果,其特点是可以被人们无差别地同时使用。
个人公共产品是指由政府为个别公民提供的公共产品,如社会救助、医疗救助等。
这些公共产品具有强烈的个别性和单向性,是特定个体在特定情况下享受的公共服务。
此外,公共产品还可以按照提供方式进行划分,包括生活性公共产品和生产性公共产品。
生活性公共产品是指为公民提供的直接满足生活需求的公共产品,如教育、医疗等。
这类公共产品的特点是可以直接提高公民的生活水平,提供基本的福利保障。
生产性公共产品是指为促进生产和经济发展提供的公共产品,如基础设施建设、科研开发等。
浅谈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理论,是新政治经济学的一项基本理论,也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政府职能转变、构建公共财政收支、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基础理论。
公共产品理论作为公共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用于说明政府为什么要存在以及为何而存在的理论。
当然,要说公共产品理论,我们自然而然的就会想到公共产品是什么。
以下我就从公共产品的角度来谈论一下公共产品理论。
1、公共产品的定义(一)公共产品的概念我首先就从公共产品这一概念进行阐述。
公共产品是于私人物品相对的,一般采用保罗·萨缪尔森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一文中的定义,即纯粹的公共产品是指每个人消费这种产品或服务不会导致别人对该产品或服务获得消费的减少。
它是以整个社会为单位共同提出的需要,如国防、公路、法律、环境等。
私人物品则是用于满足私人个别需要的产品或服务。
(二)公共产品的特征众所周知,公共产品最显著的特征莫过于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那么到底怎么理解这两种特性,我这里从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1. 消费的非竞争性。
指一个人或厂商对公共物品的享用,不排斥、不妨碍其他人或厂商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而减少其他人或厂商享用该种公共产品的数量或质量。
就是说,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等于零,如国防、公用电网、灯塔等,不会因增加一个消费者而减少其他任何一个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量。
对于一般私人物品来说,一个人一旦消费了某种产品,就会影响其他人对同种产品的消费数量和质量,甚至别人无法再消费此类产品,实际上就排除了其他人同时享用。
其他人要享用,就得另行购买,其边际成本就不为零。
2. 受益的非排他性。
指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之付款的个人或厂商排除在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之外,或者说,任何人都不能用拒绝付款的办法,将其不喜欢的公共产品排除在其享用品范围之外。
例如国防,一旦形成了国家国防体系,提供了国防服务,要想排除任何一个生活在该国的人享受国防保护,是非常困难的,或者成本高到不可接受。
而私人物品恰恰相反,例如一件衣服或一个面包,购买者按照所标明的价格支付了货币就取得了该公共产品的所有权并可轻易地排斥他人消费这种产品,这也就是所谓的排他性。
探索与争鸣36 2011年第8期 总第314期公共产品含义新探朱鸿伟[摘 要]迄今为止公共产品的界定还处在聚讼不已的状况中。
公共产品首先是公共需求决定的产品,而这只有在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后才可以清晰地显示出来。
一般认为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非分割性都不是公共产品的本质属性,因为一些私人产品的消费也具有这些属性;公共产品没有纯与准之分。
公共产品只能从需求的角度来界定,它不等于政府供给的产品、免费产品、公益产品、外部正收益产品。
公共产品是消费产权无法界定的产品,这使得分割收费不可能,因而导致市场失灵。
[关键词]公共产品;消费产权;市场失灵[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863(2011)08-0036-04 公共产品是公共管理、公共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公共产品又是市场失灵存在的根据之一,而市场失灵的存在则是政府确定其职能的必要条件,没有公共产品,也就没有相应的市场失灵,自然也就没有有关的政府职能[1]。
所以公共产品、市场失灵与政府职能是逻辑上密切相关的三个方面。
但是,现有的公共产品理论及其实践是极其混乱和模糊的,其经典的公共产品两重性: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都是不成立的,都不是公共产品的本质属性,由此导出的市场失灵也是混乱的、不合理的;即使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上存在市场失灵,那也只是发挥政府职能的必要条件,并不是充分条件,这些在目前的国内外学术界都没有给予很好的阐述,本文主要对公共产品给出了新的界定,并兼及分析其与市场失灵、政府职能的关系。
一、公共产品含义的经典阐释在萨缪尔森之前,从休谟到庇古之间的学者始终都没有对公共物品的概念加以界定。
虽然1919年L i n d a h l在其博士论文《公平税收》中正式使用了公共物品一词,但真正将私人物品与公共物品两个概念分开使用并明确给出定义的是萨缪尔森。
1954年萨缪尔森首次提出公共物品是这样一种物品:“每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都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该物品消费的减少。
”同时他还以精确的数学表达式来界定了这一概念。
随后他在不断再版的《经济学》教科书中对公共物品的定义又做出了修正和完善。
在第12版中,他们认为:“来自公共物品的效益涉及到对一个人以上的不可分割的外部消费效果。
公共物品常常要求集体行动,而私有物品则可以通过市场被有效率地提供出来。
”在这里他突出的是公共物品在消费上的不可分割性,而且也指出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也就是外部消费效果。
在第16版中,他们进一步指出:公共物品是指那种不论个人是否愿意购买,都能使整个社会每一成员获益的物品。
这同样通过与私人物品的特征进行对比进一步说明了公共物品难以排他,也就是不论是否付费都可以消费的特征。
在第18版中他们则认为:“公共品是指能将效用扩展于他人的成本为零,并且无法排除他人参与共享的一种商品。
”总之,在最初强调非竞争性之后,萨缪尔森又指出了消费上的非排他性是判断公共物品的主要标准。
上述萨缪尔森的界定首先是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而到了其经典教科书的第18版,基本上已不再谈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着重说的是不可分割性(n o n-d i v i s i b i l i t y),即不能分割开来去消费,而只能整体性地消费。
此后的一些学者基本上都沿用了萨缪尔森的公共产品的界定,虽然在公共产品的分类与供给方式(A n t h o n yB.A t k i n s o n,J o s e p h.E.s t i g l i t z,1980;B u c h a n a n,1965)上,不少学者做出了深入的研究,但在对公共产品的本质属性的界定方面,都不出萨缪尔森左右。
在笔者对相关国内外代表性经济学教材、专著、论文进行统计之后显示:在对公共物品内涵的研究上,79名作者中有72%直接将同时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作为公探索与争鸣2011年第8期 总第314期37 共物品的充分必要条件;有16%将“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不可分割性”选择为公共物品的充分必要条件;而认为公共物品的特性中同时包含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占97%。
仅有少数几名学者摈弃了这一传统观念。
[1]奥斯特罗姆、撒瓦斯等认为“消费的个人、共同性以及排他性”可以作为定义公共物品的特性,许彬则认为单独以“非排他性”就可以对公共物品进行准确的定义。
就目前的研究状况来说,基本上都是对萨缪尔森对公共产品界定的直接运用,些微的改变并不具有创新意义。
二、公共产品含义新探根据前述的文献及本人的研究,笔者认为公共产品有如下特点:公共产品首先是公共消费的产品,是反映了公共偏好、效用的产品,这是公共产品成立的首先的、必要的条件,但公共消费的产品并不一定就是公共产品。
萨缪尔森用严格的数学证明了公共产品的最优供给量的数学模型,但实际的操作却是十分困难的,其反映出的公共产品是无数个人偏好、效用的加总的思想却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非排他性并不是公共产品的本质属性,或者说并不是与私人产品区分开来的本质属性,共同消费、非排他消费也是很多私人产品的基本特征,例如共同消费体育节目、文艺节目等私人产品。
非竞争性也不是公共产品的本质属性,或者说也不是与私人产品区分开来的本质属性。
所有的产品的经济属性都是建立在资源的稀缺性基础上的,因而所有的产品消费都有竞争性,公共产品、私人产品都不能例外,否则,就是对经济活动基本事实、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的否定,这与经济学的公理是不符的,也是不符合资源稀缺的现实的。
任何的非竞争性都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才成立的,公私产品都不例外。
增加消费的边际成本不变化,从而不影响其他人消费的边际收益,这在某些私人产品的消费中也是常见的。
非分割性也同样不是公共产品的本质属性,多人共同消费同一个不能分割的私人产品也是常见的,公共产品是具有这样的属性,这只是其成立的必要条件,并不是充分条件。
公共产品的真正本质属性是消费品产权难以界定性,即究竟一个人消费了多少、什么时间消费、如何消费等,是难以界定的,或技术上难以实现,或技术上可以实现,但界定成本极高,使得界定失去经济意义。
正是由于这一点,才使得分割收费不可能,“搭便车”成为必然发生的结果;而消费的产权无法界定,“搭便车”的普遍存在,不缴费的难以被排除在消费之外,导致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私人难以供给、不愿供给,即所谓的市场失灵。
换句话说,凡是可以分割收费、收费的收益大于成本的产品则都是私人产品,否则则是公共产品。
[2]也正是由于消费产权的难以界定性,才有了非排他性、非竞争性、非分割性,是先有前者,才有后者,相反的逻辑是难以自圆其说的。
公共产品是从消费的角度来演绎的,不能从供给的主体来区分,也就是说,政府、第三部门供给的产品不等于公共产品,公共产品也不等于政府供给的产品,一些公共产品也可以通过政府购买间接由私人来供给。
同样,私人产品也不等于私人供给的产品。
公共产品不等于免费产品。
从根本上来说,没有免费产品,只存在谁付费的产品,对一些人的免费,必然存在对另一些人的收费或不免费。
这也不是区分公私产品的本质属性。
公共产品收费方式只是不同于可以分割收费的私人产品罢了,它不可能也永远不是免费产品。
公益产品不等于公共产品,很多私人产品也有公益性,绝对没有公益性的私人产品是不存在的,区别只在于公益的大小;具有外部经济性或正收益性的产品也不等于公共产品,收益外溢同样也是许多私人产品的属性。
公共产品不等于公共资源,公共资源常常具有自然属性,而公共产品是“生产”出来的,并不具有自然属性。
公共资源在产权未界定时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一旦其产权边界予以澄清,就立刻转化为排他竞争的私人产品。
公共资源的产权界定并不总是可行的,原因在于交易成本的高昂和技术上的不可行。
公共资源的产权界定偏于所有和归属问题,公共产品的产权界定偏于使用、处置问题,即前者更多的从生产角度出发,后者更多从消费角度出发。
公共产品可以按空间、实物、服务、制度等予以分类,但并没有纯和准之分,即公共产品就是公共产品,没有所谓的纯和准的区别。
现在的所有对准公共产品的界说都难以与私人产品区分开来,一些公共产品在一定条件下也都有“拥挤”性、排他性、竞争性。
公共产品在实践中的界定是极为复杂的,私人产品可以通过自负其责的私人选择来判定,公共产品则是一个公共选择的结果,这里,政治与行政的分权、制衡、监督、执行、相关程序、选择机制等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公共产品必须是公共必须的产品,何为必须、必须什么、必须多少、如何供给、什么时间供给等,在一个非政治民主的选择机制中,公私产品的划界永远都是混乱的,实践中的政府越位、空位、缺位就是难以避免的。
公共产品是公共必须、公共选择、公共消费的产品,这是从政治上的界定;公共产品是消费产权难以界定、分割收费不可能、“搭便车”普遍存在的产品,这是从经探索与争鸣38 2011年第8期 总第314期济上的界定。
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前者,难以与私人产品划分开来,只有后者,难以说明其公共性;前者说明公共产品是必须要供给或满足的,这是公共产品成立的必要条件,后者说明单靠市场不能供给、不能满足,即市场是失败的、失灵的,这是公共产品成立的充分条件,二者合一,是公共产品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
公共产品导致的市场失灵是发挥政府职能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3]三、公共产品新探的实践意义对于公共产品给予重新解释,一方面是理清其逻辑混乱,使其更加符合实际的经济活动和关系,另一方面是给予公共管理的实践以更为合理或科学的指导。
前面给出的公共产品的本质属性可以推导出市场的不能一面,这并不是市场的缺陷,而只是市场做不到罢了,不为是因为为不了,不等于为的错误或失败,明知为不了而硬为之并导致恶果才是失败,把做不到就说成是市场失败、市场缺陷,这显失公允。
直接供给公共产品本身就是市场机制为不了的,仅仅从这一点来说,才存在市场失灵。
目前市场经济在中国还远远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还有很多本是市场可为的还由政府在为。
例如在医疗卫生服务、住房、教育等方面还远远没有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这些公共物品在现实中供给不足,消费过度拥挤,优质资源稀缺。
于是人们的一个思路就是简单地将其归于公共产品,以强调政府的作用,强调政府的更多的财政投入,强调更多的由政府来进行全部供给,以解决在这些领域改革效果长期不明显,甚至是失败的窘况。
但其实这些领域的产品或服务只有极少部分是公共产品,绝大部分则是不折不扣的私人产品,这些领域出现的问题恰恰是没有认识清楚这些产品或服务的性质,仅仅是简单地将其视作公共产品,因而视作政府的职能予以大包大揽,其结果使得一轮又一轮的这些领域的改革都难以取得明显的成效。
根据本文的界定,现实中的公共产品是极少的,在这些公共产品中,实物性的公共产品更少,更多的是服务性的、秩序性的(社会安全秩序)公共产品,因此,政府应当更多地转变职能,更多地提供服务、秩序类的公共产品,即建立服务型政府,而不是直接生产、提供实物性的公共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