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婚姻面面观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婚姻习俗与婚姻家庭观念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及婚姻习俗一直是世人关注的热门话题。
在古代中国,婚姻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它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幸福,也涉及到家族的延续。
本文将以介绍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婚姻习俗以及婚姻家庭观念为主要内容进行阐述。
一、婚姻制度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主要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基本原则。
传统上,婚姻是由家长和媒婆等媒介人物进行牵线搭桥的。
父母的意愿通常是决定孩子的婚姻对象的首要因素,他们会为子女选择一个合适的婚姻对象,通常以家庭出身、经济状况、婚姻条件等为考虑因素。
然后,媒婆或媒人负责去对方家庭做联络,商量婚姻事宜。
最后,在严格的家族制度下,婚姻是由双方父母的最终决定,子女往往没有话语权。
二、婚姻习俗中国古代的婚姻习俗千姿百态,令人叹为观止。
在婚姻仪式上,有一些常见的习俗。
首先是聘礼,即男方给女方家庭的财物,其目的是显示男方的诚意和经济实力。
其次是婚礼,一般是在官方的洞房酒席上举行,家族亲友聚集在一起,观看新婚夫妇行礼,并祝福他们的美好未来。
最后是迎亲,即男方的家人前往女方家庭接新娘返回男方家。
迎亲过程庄重而隆重,新娘经过一系列的传统仪式后,被带回男方的家庭,开始新的生活。
另外,中国古代的婚姻习俗还包括许多民间的传统习俗。
例如,新娘出嫁前要进行一个洞房的仪式,用以驱除邪灵和带来好运。
新婚夫妇在进入洞房时,要用红布围住,以防止不幸的力量进入。
此外,在丰富多样的婚礼游戏和娱乐中,众多的亲友会参与其中,在欢声笑语中共同庆祝这个美好的时刻。
三、婚姻家庭观念中国古代的婚姻家庭观念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儒家思想中,婚姻被视为一种道德义务,夫妻关系是建立在忠诚、孝顺和亲密关系的基础上的。
儒家思想强调男女双方应该尊重传统价值观念,维护家族的利益,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个体之间的事情,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因此,男方负责养家糊口以及传宗接代,女方则负责家庭的琐事、照料子女等。
在这种观念下,家庭稳定和家族的延续显得尤为重要。
古代婚姻与现代婚姻观后感最近看了些关于古代婚姻和现代婚姻的东西,那可真是让我有一肚子的话想说。
先说说古代婚姻吧。
古代婚姻那可真是充满了各种规矩,感觉就像一场被长辈和传统规则完全主导的“大戏”。
什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小年轻们自己根本没啥发言权。
就像两个陌生人,被家里人拿着线,像木偶一样凑到了一块儿。
而且,结婚前可能都没咋见过面呢,这要是搁现代,简直难以想象啊。
古代结婚还讲究门当户对,虽然现在也有类似概念,但古代那可是非常严格的,不光是家庭财富,就连社会地位都得严丝合缝。
感觉婚姻就像是两个家庭为了各种利益关系而达成的一桩“交易”。
再看看结婚的流程,繁琐得让人头疼。
三书六礼啥的,一道道程序走下来,没个一年半载都搞不定。
像纳采、问名、纳吉这些环节,听起来就很复杂,每一步都有特定的含义和做法。
不过这也说明了古代人对婚姻的重视,毕竟是一辈子的大事嘛。
但是对于那些被迫结婚的人来说,这些繁琐的程序可能更像是一种折磨。
古代的婚姻里,女人的地位相对比较低。
一旦嫁了人,就基本得“三从四德”,丈夫就是天。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这一套下来,女性就被死死地框在了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没有太多的自主权。
男人倒好,可以三妻四妾的,这在现代那可是严重的“三观不正”啊。
现在呢,现代婚姻就像是一场自由恋爱的“胜利大逃亡”,从古代的那些条条框框里挣脱出来了。
现代年轻人可是非常有话语权的,基本上都是自己先谈个恋爱,觉得合适了才会考虑结婚。
爱情成了婚姻的重要基础,这一点我觉得特别棒。
大家都追求灵魂伴侣,想要找那个真正懂自己、爱自己的人。
现代婚姻的形式也变得多样化了。
不再局限于一男一女必须结婚,现在有很多人选择单身,觉得一个人也能过得很精彩;还有同性婚姻在一些地方也被认可了,这在古代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儿啊。
而且结婚的程序也简化了很多,虽然也有婚礼等各种仪式,但和古代比起来,那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现代婚姻也有它的烦恼。
比如说离婚率比古代高多了。
中国传统婚姻观的基本特点
中国传统婚姻观的基本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家庭观念强:中国传统婚姻观重视家庭的重要性,注重维系家族血脉、传承家族传统和价值观。
婚姻被视为两个家庭的联姻,婚姻的目标是维护家族和谐,保持家族的尊严和传承。
2. 父母权威:父母在婚姻决策中拥有较大的话语权。
传统上,父母通常会为子女选择合适的婚姻对象,并在婚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角色,包括聘礼、婚礼仪式、婚后安排等。
3. 男尊女卑:中国传统婚姻观中存在一定的性别不平等观念。
男性被视为家族的延续者和重要的社会地位的象征,而女性则被期望以贞烈、孝顺和勤劳贤良的形象为家庭服务。
4. 结婚目的多元:除了父母之间的联姻外,中国传统婚姻观也注重婚姻的经济和社会功能。
婚姻被视为一种合作与互助的关系,双方需要共同承担家庭责任和经济支持,同时也被认为是社会地位的象征。
5. 社会压力和期望:传统中国社会对婚姻有着较高的期望和社会压力,特别是年龄较大的未婚男女。
婚姻被视为一种成人的标志和走向社会的重要转变。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价值观的转变,中国的婚姻观念也在逐渐演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强调平等、自主和个人的选择。
现代社会中的婚姻观相较于传统观念,更加强调双方的感情、理解和平等的伴侣关系。
中国古今婚姻观念变化小论中国婚姻观念变化小论摘要:婚姻是个体家庭得以存在的纽带,也是族群繁衍以及国家拓展的主要途径;中国古代婚姻观念在历经数千年之后其原有的思想内核与当代婚姻观念虽源出一脉但以大相径庭,其婚姻观念的变迁源于社会本身的变革,因此我们拭论古今中国观念的变迁。
关键词:古代现代婚姻观念变迁古代婚姻制度最初的婚姻制度是过着群团的生活,实行杂乱的婚姻制度{马克思在其,《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即群婚制,管子.君巨篇》也云:古者未有夫妻匹配之道:男女群居杂处无二别。
《列子.汤问》:男女杂游,不聘不媒将这一阶段婚姻状态与婚姻观念形象的描述出来。
紧接着古代社会逐渐发展到血缘婚阶段恩格斯说:在这里,婚姻集团是按辈份来划分的,在家族范围以内的所有祖父与祖母,都互为夫妻。
他们的子女,即父亲和母亲,也是如此;同样的,后者的子女,构成第三个共同夫妻圈子。
族外婚和对偶婚的逐渐形成,使得同一族群内部与其他族群能进行有序的婚配。
这标志着婚姻制度与观念的一个重大突破,婚姻在观念里开始渗透进有序性与制度性,这种观念作为婚姻观念的核心内容支撑起了自古以来婚姻行为与文化。
商周时代宗法制度的发展与逐渐确立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婚姻观念作为宗法制度以及礼乐制度重要的一环渗透了大量宗法意识与族群观念。
中国古代婚姻观念的承嗣性正是来源于此,即婚姻存在的意义不在于通婚者二人而在于家族间的串联以及家族内部的繁衍壮大,换句话说婚姻首要是是为了血脉的传承与延续而非爱情,因此也带有家族包办性。
《诗经》作为反应先秦文化一个很好的典籍,其中所反映的婚俗文化构建了我国传统婚姻制度的基本框架,对后世的婚姻观念产生了巨大影响。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成为社会普遍遵守的礼仪,即是两情相悦也必须得到父母的认可,自由恋爱自定终身会为人所不齿(试论《诗经》婚恋诗中的爱情观),婚姻制度是礼乐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婚姻观念里不可避免的出现并发展了相应的制度即六礼婚制(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与离婚制度(出妻和离义绝)。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婚姻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婚姻自古以来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婚姻在古代社会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功能,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感情结合,更是家族之间的联姻,社会地位的提升以及子孙后代的延续。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婚姻的各个方面。
一、婚姻的目的与意义中国古代的婚姻观念非常重视家族的延续和传承。
婚姻不仅是男女之间的情感联结,更是家族之间的联姻,是为了确保家族的繁衍后代和继承家业。
因此,婚姻的目的不仅仅是两个人的幸福,更是家族和社会的利益。
在古代,婚姻也被视为社会地位提升的一种方式。
通过婚姻,人们可以攀附上层社会,提升自身的地位和声望。
尤其是贵族家庭,常常通过联姻来巩固财富和权力的地位。
二、古代的婚姻仪式和习俗中国古代的婚姻仪式和习俗非常繁琐而庄重。
婚姻仪式通常分为聘礼和婚礼两个环节。
聘礼是指男方向女方家庭送礼物,以示诚意和对女方家庭的尊敬。
聘礼通常包括金银珠宝、嫁妆和文房四宝等,数量和价值都很重要。
这些礼物代表了男方对女方的承诺和家庭负责的态度。
婚礼是整个婚姻仪式的核心环节。
婚礼通常在女方家庭举行,包括拜堂、交换婚誓、敬酒和抛绣球等环节。
这些环节中,拜堂是最重要的一环,代表了双方家庭的联姻。
拜堂之后,新郎新娘交换婚誓,表示对对方的承诺和忠诚。
除了聘礼和婚礼,古代婚姻中还有许多其他习俗。
比如,在婚礼过程中,新娘通常需要经历三朝九拜等环节,以示对新娘家庭的尊敬和感谢。
此外,一些地方还有婚车游街、喜宴以及丰富多彩的婚庆活动。
三、古代的婚姻制度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主要包括包办婚姻和自由恋爱婚姻两种形式。
包办婚姻是中国古代最为普遍的婚姻形式。
在这种婚姻制度下,父母和媒人起到了决定婚事的关键角色。
他们会根据家族门第、财富和地位等因素,为子女安排合适的对象。
婚姻的双方往往在婚前并不相识,他们需要通过相亲和媒人的介绍来了解彼此,最终决定是否成婚。
自由恋爱婚姻在古代相对较少,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自由选择。
传统文化与现代婚姻观的比较分析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的价值已经逐渐淡化,而现代社会的婚姻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文化和现代婚姻观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
本文将从传统文化和现代婚姻观这两个方面入手,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
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就是家庭观念。
在传统文化中,家庭被认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保守社会道德和家族观念的基本场所。
传统文化崇尚婚姻的稳定和持久,夫妻应当信守婚姻誓言,不离不弃。
在传统文化中,婚姻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延续香火”。
婚前准备方面包括家族背景、学历、社会地位、品德等各方面的考虑。
婚姻是双方家庭的联姻,是家族之间的联合。
传统文化中,夫妻之间的感情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他们能够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为其它家族续传香火。
传统文化中,男性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女性负责家庭生活和抚养子女。
女性的地位通常比较低下,女子的教育和生活条件比男子差。
婚后女性必须服从男性的意愿,不得言不听从。
尊重老人、遵守家庭规矩、崇尚家族血脉纯洁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观念。
二、现代婚姻观随着社会的改变,人们的婚姻观也随之发生变化。
现代婚姻观更注重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和思想的相互吸引。
婚姻以爱情为基础,追求的是彼此的一致和信任。
在现代社会,婚姻的选择更具有自由性和个性化。
夫妻在性格、价值观、兴趣爱好等方面较为相似,对配偶的能力和心理状态有较高的要求。
在现代社会,男女平等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男女在职场上的地位趋于平衡。
女性有权利和能力去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不再被限制在家庭之中。
婚姻中的男女关系更加平等,女性也体现了自己的独立性。
现代社会婚姻观还注重自我实现。
不同于传统文化,人们更注重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在婚姻中维持自我和家庭的平衡,更加注重在家庭中的个性和独立性。
三、传统文化和现代婚姻观存在的差异传统文化和现代婚姻观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传统文化中,婚姻是为了家族的延续和稳定,男女关系很不平等。
现代婚姻观更注重个人的需求与幸福。
中西方婚姻观念比较汉语1001蔡亮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婚姻就好比桥梁,沟通了两个全然孤寂的世界。
——基尔·凯丝勒由于文化、历史、宗教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在婚姻观念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爱情和婚姻实质是一个民族深层文化的体现,反过来文化背景的差异又影响限制着一个民族的恋爱方式和婚姻习俗。
西方人的婚姻观与中国人的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因为他们认为: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干涉;同时婚姻不属于道德问题,一个人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一旦发现现有的婚姻是一个错误,就有权做第二次选择;如果夫妻一方爱上了第三者,任何一方都不会受谴责,在他们看来强迫两个不相爱的人生在一起是残忍的。
中国的传统婚姻观,一般都是讲百年好合,一定终身,问题是在现实生活中,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家庭中出现裂缝甚至解构的也为数不少,小问题可以调节,大问题像原则性问题就难说了,硬撑着,于己于人都未见是好……中西方婚姻观念在婚姻目的、择偶标准、婚礼以及婚姻中夫妻关系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所谓的婚姻目的是男女双方想经由建立婚姻关系的方式而达到某种预期的结果。
《礼记·昏义》:“合两性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中国传统的婚姻目的是:一是通过联姻合两个家族之优势,扩大亲属同盟,即“结缘”;二是为了男性家庭继承家庭的血统,传宗接代,即“继统”。
现今的中国社会,这种观念受到极大的冲击,往往选择“爱情至上”的婚姻。
而西方人的结婚目的:一是坠入爱河的恋人希望恋情有个完满的结果;二是寻找长久的异性生活伴侣,从而使自己在生理上心理上的需要得到满足。
由于婚姻目的的不同致使中西方文化在择偶标准上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中国人往往以家庭背景、门当户对、经济条件、学历知识水平为择偶标准;而西方人的择偶标准,最主要是两个人的互相契合,其余的条件像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等因素则可以不在考虑之列。
由于文化、习俗、观念、宗教等差异,在婚礼的内容与形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对传统的批判与继承——论才子佳人小说的婚姻观才子佳人小说是明末清初涌现的一大批小说,是人情小说的一个分支和流派。
在这类小说中"男女以诗为媒介,由爱才而产生了思慕与追求,私订终身结良缘,中经豪门权贵为恶构隙而离散多经波折终因男中三元而团圆。
"(《烟粉新诂》)可见从题材上说,是写才子佳人的恋爱故事,其情节构成,大多是郊游偶遇,题诗传情,梅香撮合,私订终身。
其结局或因命运乖违,或因小人拨弄,或出政事牵连,于是佳人逼嫁,才子遭难,但虽经波折,却坚贞如一。
后来或由于才子金榜题名,或由于圣君贤吏主持正义,终于"有情人终成眷属"。
从形式上说,一是相当部分作品书名模仿《金瓶梅》,用主人公的名字命名作品。
如《玉娇梨》、《平山冷燕》、《金云翘传》、《春柳莺》、《雪月梅》等。
二是一般在十六回至二十回之间,均十万字左右,相当于现代一部中篇小说的篇幅。
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说:“才子和佳人之遇合,就每每以题诗为媒介。
”山、冷、平、燕四人在婚恋的过程中,两对青年男女以诗为“媒”,双方都大胆的追求心之所属。
山黛和冷绛雪、平如衡和燕白颔结识之初便是以作诗互相钦佩,山燕二人在皇庄因诗互相倾慕、冷平二人在寺庙因诗互相欣赏。
平如衡和冷绛雪的第一次相遇是冷绛雪在去山府途中路过闵子庙时题诗一首,平如衡见后,立马依韵和诗一首,两人因此相识。
平如衡和诗:“又见千秋绝妙词,怜才真性孰无之?倘容秣马明吾好,愿得人间衣尽缁。
”这首诗词意深婉,对冷绛雪的诗大力的夸赞。
冷绛雪在看完这首诗后也称赞其才华,更是直言自己遇见了知己,离开后还念念不忘。
燕白颔在去城南闲耍的路上,偶然闯进了皇庄,遇见了正在皇庄看望父亲的山黛。
遇见了知己,从此对佳人倾心。
古代男子在遇见了心仪的女子时有很多种表达方式,比如直接表达,绘画等其他方式,但这里的才子唯独选择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可见,在才子眼中,利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心意,一方面能够衬出佳人的美貌,另一方面能够表现出个人的才华。
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社交婚礼和婚姻制度婚姻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礼仪活动,不同文化、地域和历史背景下的婚姻制度和婚礼形式也各不相同。
在中国,古代和现代的婚姻方式和婚礼习俗有着许多共通之处,也存在着许多差异。
古代的婚姻制度在古代中国社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传统的婚姻方式。
媒妁经常由父母或介绍人充当,他们会通过人脉、关系来介绍合适的男女,然后在双方父母的协商下确定女方是否嫁给男方。
女性在这种情况下的地位较为低下,她们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服从父母的决定。
此外,古代中国还存在着包办婚姻的情况,父母觉得自己的女儿年龄到了,就会主动安排她的婚姻,而女儿则需要无条件地听从父母的意愿。
在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中,男方通常会向女方家庭支付一定的财物作为聘礼,聘礼的多少与双方财力有关。
如果男方贫穷,可能会较为困难,但如果条件好,男方也可以给出十分豪华的聘礼。
而女方嫁妆则是父母为女儿准备的一定财物和物品,以便其在婚姻中生活的安心。
古代中国婚姻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家族的血脉延续,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祖先的家族史述的延续。
因此,男方的家庭重视生儿育女,而女方的家庭则着重保维家族和亲戚之间的关系。
在传统的婚姻观念下,女人的家庭责任通常要给丈夫的家庭和丈夫的亲友们。
古代的婚礼习俗在中国古代的婚礼习俗中,婚礼通常是一个大型的家庭仪式。
它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并且需要进行一系列各种形式的仪式。
一般而言,婚礼是由三次仪式组成的。
第一次是“聘”,即男方代表家人来女方家提亲。
在一定条件下,女方的家庭同意后,第二次是“纳”,男方需要把聘礼准备好并送到女方家。
而第三次是“迎”,男方家庭需要准备一些仪式品(如双喜帖、喜酒、礼金等)并带着准新娘返回他们的家中开始新的生活。
婚礼的仪式通常由双方家庭接二连三地举办。
准新娘需要准备嫁衣、嫁妆、饰品、鞋袜等生活用品,而准新郎也需要准备新衣、棺盖、和饰品等礼品用品。
而有时甚至还会为新婚夫妇房屋的建筑和家庭设备进行准备。
中国古代的婚姻与家庭中国古代的婚姻与家庭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婚姻与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对个人与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古代,婚姻与家庭制度相较于现代社会有很多差异,主要体现在婚姻方式、婚姻观念、家庭结构以及家庭地位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些角度对古代中国婚姻与家庭进行探讨。
一、婚姻方式古代中国的婚姻方式主要有包办婚姻和自由婚姻两种。
在包办婚姻中,父母或其他长辈为子女主动寻找合适的伴侣,婚姻大多是由双方家庭商定并筹办的。
相比之下,自由婚姻则是由男女双方自主选择伴侣,并经过相互了解后决定结婚。
尽管自由婚姻的比例较小,但这种方式在古代也是存在的。
二、婚姻观念古代中国的婚姻观念与今天有很大的差异。
在古代,婚姻被视为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而不是个人的幸福追求。
婚姻应该服从父母的安排,维护家庭的利益。
此外,贞操观念在古代的婚姻观念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对女性而言。
女性的贞节与家庭的名誉息息相关,一旦女性失去贞操,将带来巨大的耻辱。
三、家庭结构古代中国的家庭结构以多元化为特点。
在古代,家庭通常由多代同堂的成员组成,包括祖父母、父母、子女等。
古代中国非常重视家族观念,认为维系家族的延续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男尊女卑的观念也对古代家庭结构产生了影响,男性在家庭中拥有更高的地位和权力。
四、家庭地位在古代中国,家庭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
家庭的地位与家族的声誉有关,一个家庭的声誉与家族的延续息息相关。
因此,对于子女来说,继承家族的血脉和传承家族的声誉是一种重大责任。
总结中国古代的婚姻与家庭制度与现代社会有很大的差异。
古代婚姻方式中包含包办婚姻和自由婚姻,婚姻观念以家庭利益和贞操观念为核心。
古代中国家庭结构以多代同堂为特点,而家庭在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
通过对中国古代婚姻与家庭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珍惜现代社会中的婚姻与家庭价值。
古今婚姻面面观
——婚姻自由之我见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句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婚姻状况的真实写照出自《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 意思是说自古以来子女的婚姻都必须经过父母同意后,再经过媒人介绍,男女双方才能结婚,若是不经过父母许可,不经过媒人介绍,和自己喜欢的人私会,跨越社会的障碍在一起的话,那么父母和社会人士都会歧视他们,认为他们不遵守礼教。
这就是礼教对于中国传统社会婚姻自由的限制。
在这种礼教社会下男女双方是完全没有婚姻自主选择权,只能无奈的忍受社会道德的约束。
鲁迅先生笔下对吃人的礼教的批判也是毫无疑问包含着封建礼教对婚姻自主的摧残。
当然了,这种制度又不是完全忽视女性的权益,女性只能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木头抱着走了,必须要遵守所谓的妇道等伦理纲常。
而封建婚姻对男性的限制却相对少很多,妓院合法化化,允许男子三妻四妾,女性则要专心在家庭里服侍丈夫,兢兢业业为照顾家庭付出一辈子的心血。
婚姻解除的条件仅仅是七出三不去。
其中,七出是解除婚姻的具体条件,三不去则是对七出的限制。
七出是:不顺父母——亦即妻子不孝顺丈夫的父母;无子——亦即妻子生不出儿子;淫——亦即妻子与丈夫之外的男性发生性关系;妒——指妻子好忌妒;有恶疾——指妻子患了严重的疾病;口多言——指妻子太多话或说别人闲话;盗窃——妻子拥有自己的个人财产,即存有私房钱。
三不去是
对七出的限制,一是有所取无所归,二是与更三年丧,三是前贫贱后富贵。
一是指结婚时女方父母健在,休妻时已去世,原来的大家庭已不存在,休妻等于是妻子无家可归,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二是和丈夫一起为父亲或母亲守孝三年的不能被休,符合百善孝为先的礼制;三是结婚时贫穷,后来富贵的,说明妻子能够白头偕老,相濡以沫,若休妻的话会为整个社会所不容。
看过水浒传的人都清楚潘金莲由于嫁给了武大郎,后来发现自己原本就不喜欢武大,而去多情喜欢武松,被拒绝后又和西门庆偷情。
这种事情是七出里“淫”的典型写照,为她所处时代和社会万万所不能容忍的污秽。
与潘金莲相对比,西门大官人则是风流公子,家里妻妾成群,外面还是拈花惹草,与潘私通。
二人的所做所为完全为社会封建道德所不能容忍,所以社会舆情才会为武松杀掉这对奸夫淫妇后的拍手称庆,就连官府的官人也要尽可能的容忍庇护,使其免受秋后问斩的刑罚。
封建社会的这些个婚姻原则对婚姻家庭关系产生重大影响,婚前男女双方互不见面,待到洞房花烛夜之时才能得见对方庐山真面目,掀起你的盖头来——打开一看不论满意不满意都没法改变既成事实,不能够包退换,不满意就再经过妻子同意有条件的纳妾吧!
历史是不断延续更新的,尽管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还能随处看见这些伦理道德的影响。
婚姻要讲求门当户对,自古有之;某人行为不检点的话必会有人在背后说三道四;重男轻女现象的观念根深蒂固。
但我们也要看到进步的一面。
今天我们会为有人为潘金莲勇敢追求爱情而表示赞同,不会将其辱骂为荡妇,把她当成早期妇女
性解放的偶像级人物,与人私奔也不是社会所不能容忍的现象。
我们有许多优秀的历史文化被流传下来,尊老爱幼等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这些都值得我们去传承。
至少现在新婚姻法已经确定了一夫一妻制和婚姻自主原则,不仅结婚自愿,离婚也合法自由。
包括新的婚姻法解释顺应时代变化对家庭财产新的一些规定都值得我们去学习,为以后婚姻家庭生活的更加和谐美好打好理论基础。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泪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现代社会,唯美的爱情不仅需要男女双方的情投意合,而且需要法律的强力保障。
婚姻法就是制度保障,婚姻家庭中男女各方的权利义务双方都必须明确,如此一来我们的婚姻大道才会一路绿灯,少一些磕磕绊绊,婚后生活更加美满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