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小肠血管瘤患者的治疗及护理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405.50 KB
- 文档页数:2
血管瘤最佳治疗方法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血管发育异常疾病,它可以发生在任何部位的身体,包括皮肤、内脏器官和骨骼。
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因个体情况和病变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变部位、症状严重程度等因素,制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血管瘤治疗方法。
首先,对于小型的血管瘤,如表浅型血管瘤和毛细血管瘤,激光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激光治疗通过选择性地破坏血管内皮细胞,从而使血管瘤逐渐消退。
这种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恢复快、疗效好的优点,适用于面部和其他部位的浅表血管瘤。
其次,对于一些较大的血管瘤和深部血管瘤,手术治疗是常用的方法。
手术治疗可以通过直接切除瘤体或结扎血管的方式来治疗血管瘤。
这种方法适用于部分无法通过其他方法治愈的血管瘤,如颅内血管瘤、深部软组织血管瘤等。
除了激光治疗和手术治疗外,放射治疗也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放射治疗通过照射血管瘤部位,使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损伤,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手术难度大、病变部位特殊的血管瘤,如脊柱骨瘤、颅内血管瘤等。
此外,药物治疗也是治疗血管瘤的一种选择。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治疗包括激素类药物、消炎药物和血管生成抑制剂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血管瘤的生长和减轻症状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药物治疗适用于一些无法手术或放射治疗的患者,或者是作为其他治疗方法的辅助手段来使用。
总的来说,血管瘤的治疗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没有一种通用的治疗方法适用于所有的血管瘤患者。
在选择治疗方法时,患者应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同时注意日常护理和保健,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和预防复发。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血管瘤治疗方法能够对患者有所帮助,祝愿患者早日康复!。
小肠出血的介入治疗1临床资料本组5例,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27~65岁。
均出现反复多次柏油样大便、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症状,并住院检查治疗多次,近期再次出现大量柏油样大便,血红蛋白水平在短时间内下降至40~50g/L,急诊行DSA 检查。
2影像表现选择性血管造影可显示消化道异常血管,并根据其供血动脉来判断出血部位,是诊断消化道出血的重要方法。
造影征象:包括2例造影剂外溢直接征象;1例小肠肿瘤显示出异常血管及血管移位并见肿瘤染色;1例血管结构不良,表现为粗细不均血管丛,末梢血管杆状扩张及迂曲,引流静脉早显。
1例血管瘤表现丰富血窦,供血动脉增粗。
3介入治疗过程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将导管头选择进入肠系膜上动脉行血管造影。
明确出血部位后,一般不需超选择插管,开始用微量泵,以/min速度灌注血管加压素,20min 后再行血管造影复查,如仍见造影剂外溢将药量增加至/min,如出血停止,用原剂量维持灌注,12~16h再将药物减至/min,24h 后如出现血管造影及临床显示出血已被控制,留观继续观察12~16h,临床出血确已停止拔管,如再次出血,重复灌注或栓塞治疗。
对于胃、十二指肠等部位出血可用明胶海绵或弹簧钢圈进行栓塞治疗。
对于小肠出血,需在弓状吻合以上进行栓塞治疗。
4治疗结果术后3~5天,柏油样大便消失。
5讨论与体会消化道出血是消化系统病变常见临床症状之一,选择性血管造影可显示消化道异常血管,并根据其供血动脉来源判断出血部位,是诊断消化道出血的重要方法。
小肠疾病引起的消化道出血,常规X线胃肠造影、胃镜、肠镜等检查方法不易发现病变,未能明确出血原因与部位,DSA通过显示异常血管或造影及外溢来显示病变。
当肠道动脉出血量达到/min时,血管造影才可能显示造影剂外溢征象,对于出血静止期或动脉出血量小于/min,除非发现血管病变、肿瘤等,否则将一无所获。
出血量少或出血间歇期进行选择性血管造影显示直接出血征象的比例有限,而DSA间接征象是发现和诊断小肠出血性病变的主要方法,如异常血管团、血管结构紊乱、粗细不均、丛状、囊状扩张、肠壁呈点片状浓集、肿瘤血管、肿瘤染色等炎症、憩室、血管畸形、肿瘤等疾病的定位和定性依据。
小血管瘤怎么治最好方法小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通常表现为皮肤上出现的红色或紫红色斑点,给患者带来不少困扰。
那么,针对小血管瘤,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治疗方法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呢?首先,对于小血管瘤的治疗,激光治疗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激光治疗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激光波长,精准地照射到小血管瘤上,使血管内的血液凝固,从而达到消除小血管瘤的效果。
这种治疗方法不仅安全,而且效果明显,对于小面积的小血管瘤尤其适用。
除了激光治疗外,微创手术也是治疗小血管瘤的有效方法之一。
通过微创手术,可以精确地切除小血管瘤,术后恢复快,创伤小,对于一些较大的、深层的小血管瘤,微创手术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
此外,药物治疗也是治疗小血管瘤的一种方法。
一些外用药物,如硝酸甘油软膏、复方磺胺甲咪唑软膏等,可以通过扩张血管、减轻炎症的方式,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对于一些不适合进行激光治疗或手术治疗的患者,药物治疗也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此外,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小血管瘤,如面部的血管瘤,还可以采用冷冻治疗、射频治疗等方法。
这些治疗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总的来说,针对小血管瘤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每种方法都有其适应的患者群体,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法时,一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选择。
在进行治疗时,也要注意避免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饮酒、暴晒等,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总之,针对小血管瘤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小血管瘤的治疗方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血管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一)治疗
1.手术治疗,局限者可全部切除,范围广者可部分切除。
2.微波透热治疗,主要应用于海绵状型。
3.放射治疗,用于婴幼儿毛细血管瘤和表浅的海绵状血管瘤。
4.硬化治疗,用于海绵状血管瘤。
5.冷冻治疗,用于杨梅状及海绵状血管瘤。
6.激素治疗,用于婴幼儿血管瘤。
7.血管内栓塞,用于蔓状和巨型海绵状血管瘤。
一般性手术的预防性抗感染选用磺胺类药物(如复方新诺明)或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的药物(如红酶素、青酶素等);体质差或并发感染者常联合用药,较常用为: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的药物(如青酶素)+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的药物(如庆大酶素)+作用于厌氧菌的药物(如灭滴灵);手术前后感染严重或有并发症者可根据临床和药敏试验选择有效的抗生素。
血管瘤虽然是一种良性病变,但生长于颜面部者导致严重面部畸形,所以出生后如发现有血管瘤应及时就医,在病变较局限时采用手术等治疗可较彻底消除病变,由于病变局限,手术也不致引起较严重的面部畸形,如不及时治疗,瘤体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大,此时切除后可因大面积组织缺损导致严重术后畸形;甚至可由于波及重要结构而不能根治,某些血管瘤(如颌骨中心性血管瘤)可突然破裂,造成致
死性大出血,这种类型的血管瘤也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最佳的治疗方式和时机,在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手术,可大大降低手术风险。
(二)预后
示肿瘤分型、发生部位、范围和有无合并症而不同,能自然消退或经治疗可根除者预后好,颅内血管瘤如斯特奇-韦伯综合征,因有癫痫和智力低下而影响预后。
1例小肠多发血管瘤合并下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治
王石林;毛高平;戴大江;褚建国;曹传平;丁映钦;欧阳吕玺;唐杰
【期刊名称】《空军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2(018)001
【摘要】@@ 我院收治了1例小肠多发血管瘤合并下消化道大出血的病例,该病例病情复杂,先后经历2次手术,并发生了吻合口梗阻、十二指肠排空障碍、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二重感染等并发症,经救治最终痊愈出院.本文报告该病历,以提高对小肠多发血管瘤合并下消化道大出血诊断治疗水平.
【总页数】2页(P45-46)
【作者】王石林;毛高平;戴大江;褚建国;曹传平;丁映钦;欧阳吕玺;唐杰
【作者单位】空军总医院普通外科,北京,100036;空军总医院消化科,北京,100036;空军总医院普通外科,北京,100036;空军总医院放射科,北京,100036;空军总医院消化科,北京,100036;空军总医院普通外科,北京,100036;空军总医院普通外科,北京,100036;空军总医院消化科,北京,1000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
【相关文献】
1.1例小肠多发血管瘤、十二指肠多发憩室伴血管瘤破裂出血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护理配合 [J], 韩慧敏
2.小肠多发血管瘤1例的护理 [J], 杨丽萍;苏华静
3.脊髓海绵状血管瘤合并弥漫性颅内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1例报告 [J], 胡建伟;林卫红;张颖
4.小肠肿瘤致下消化道大出血11例诊治分析 [J], 王敬瑄;李文
5.小肠多发性血管瘤1例 [J], 柯海文;魏静;沈文来;宫福顺;王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肠血管瘤怎样治疗?*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小肠血管瘤的治疗方法,治疗小肠血管瘤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小肠血管瘤应该吃什么药。
*小肠血管瘤怎么治疗?*一、西医*1、治疗:对于有症状的小肠血管瘤病例可行手术治疗,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大多数手术的目的是止血。
1.确定出血部位:由于肿瘤质软,小的肿瘤术中难以用手触及,定位困难,可采用肠管透照并结合触摸,在肠管充气后更易显示病灶。
术中内镜检查,可提高病灶发现率。
但有人持不同意见,认为此操作对肠管干扰过大,术后肠蠕动恢复缓慢,易引起肠管粘连。
术前行肠系膜动脉造影,定位后留置导管或开腹后自可疑肠段的肠系膜动脉注入亚甲蓝(美蓝),病变肠段染色消退延迟。
亦可术中注入标记99mTc的红细胞,将肠管分段钳夹,分别测定各段肠管的放射活性,确定出血部位。
除非术前血管造影已有定位,术中往往不易找出出血病灶。
而紫蓝色肠袢的起始部,多是出血部位。
2.手术切除范围:手术切除有病变的肠段,切除范围与良性小肠局部切除范围相同。
应注意详细探查病灶,以免遗漏。
如无其他隐性出血部位,一般即可治愈。
多发性血管瘤术后仍有再次消化道出血的潜在危险性。
*2、预后:1.手术预后多良好。
多发性血管瘤术后仍有再次消化道出血的潜在危险性。
有报道极少数的小肠血管瘤可恶变为血管肉瘤,因此术后应注意定期复查。
*温馨提示:上面就是对于小肠血管瘤怎么治疗,小肠血管瘤中西医治疗方法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更详尽的有关小肠血管瘤方面的知识,请关注疾病库,也可以在站内搜索“小肠血管瘤”找到更多扩展资料,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帮助!。
小儿回盲部血管瘤超声表现1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小肠血管瘤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征,以提高小肠血管瘤诊断几率。
方法结合本院接收的一例小肠血管瘤患者,采用最新的超声系统和一系列常规检测进行检查。
结果根据超声波检查、手术及病理报告综合诊断才可以准确确诊小儿回盲部血管瘤。
结论小肠血管瘤是一种少见的小肠良性肿瘤,其诊断非常困难并且容易误诊,而超声检查是患儿首选诊断手段,但手术切除病灶为最佳治疗方法,从而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小儿回盲部;小肠血管瘤;肠道超声;小肠血管瘤属于小肠肿瘤的一种,据医学统计得知,小肠血管瘤的发病率只占小肠肿瘤的0.2%左右,是一种发病率很低的疾病,并且小肠血管瘤临床表现是没有明显特征,不利于患者前期诊断,一旦确诊,往往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本文就我院接收并治疗的一名回盲部血管瘤患者进行分析,对其手术及病理进行研究,希望加深对小肠血管瘤的了解及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患者为10个月女婴儿,因血便2次入院治疗。
患儿在病程期经常出现恶心、呕吐,出现便血3次,呈鲜红色,每次血量约为40ML,其中与少量便混合,没有腹痛、腹泻、心悸气短症状。
在外院已做血常规、便常规、腹部超声检查,来我院进行下一步详细治疗。
查体后显示神志正常、呼吸平稳、精神状态良好、皮肤无黄染、面色苍白、口周无发绀、唇色浅淡、咽部无充血、腹部呼吸清晰、心音有力、无杂音,肚脐以下可见约10cmx10cm的硬块,界清、质韧、可移动,毛心血管充盈时间<1s。
肛门外观未发现异常,肛门指套染有陈旧性血便。
经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1.2超声系统使用最新的 TOSHIBA Aplio 300 彩超机进行检查,患者平躺安静状态下在皮肤表面扫查,根据数据参数显示:电流为6.8A,电压为220V,波动频率为50Hz,腹部探头为3.5MHz使用频率。
2结果超声报告显示:中下腹有混合性回声光团,范围约9.9x5.7cm,呈蜂窝状,下腹部肠管回声紊乱,内见大小不等囊性无回声区,可见点状强回声,声影不明显,混合性回声边界欠不清晰,内可见血流信号。
小肠肿瘤患者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讨论小肠肿瘤的护理。
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
结论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若有,应及时通知医生并更换敷料;观察腹部体征,有无腹痛腹胀等。
输液管保持通畅,留置针妥善固定,注意观察穿刺部位皮肤;尿管按照尿管护理常规进行,一般术后第l日可拔除尿管,拔管后注意患者自行排尿情况;腹腔引流管参照腹腔引流管护理相关要求。
【关键词】小肠肿瘤护理小肠肿瘤发病率较低,约占胃肠道肿瘤的2%,但是其中75%为恶性肿瘤;良性肿瘤以腺瘤、平滑肌瘤常见。
小肠肿瘤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
1 病理小肠肿瘤有良性及恶性两类。
良性肿瘤较常见的有腺瘤、平滑肌瘤,其他如脂肪瘤、纤维瘤、血管瘤等。
恶性肿瘤以恶性淋巴瘤、腺癌、平滑肌肉瘤、类癌等比较多见。
腺癌可突向肠腔内生长,呈息肉样,也可沿肠壁浸润生长,引起肠腔狭窄,一般腺瘤和癌常见于十二指肠。
其他则多见于回肠和空肠。
2 护理2.1护理常出现的问题①焦虑/恐惧与患者对癌症的恐惧、担心预后有关。
这时就要护理人员耐心讲解相关知识减轻患者焦虑/恐惧程度。
②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食欲减退、消化吸收不良、恶性肿瘤所致的消耗增加有关。
这时就要和患者家属沟通增加营养使患者营养状况得到改善或维持。
③舒适的改变与疼痛等有关使患者不适感减轻或消失。
④密切观察患者发生相关并发症或并发症发生后能得到及时治疗与处理。
2.2术前护理措施2.2.1心理护理解释小肠肿瘤外科治疗的必要性、需要手术方式、注意事项。
鼓励患者表达自身感受。
教会患者自我放松的方法。
针对个体情况进行心理护理。
鼓励患者家属和朋友给予患者关心和支持。
2.2.2营养支持根据情况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易消化、少渣食物不能进食者遵医嘱静脉补充热量及其他营养物质。
2.2.3病情观察及护理观察并记录患者腹部体征及粪便情况。
消瘦患者注意观察皮肤状况并加强护理。
腹泻患者注意对出入量和电解质的观察。
血便患者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出血量、尿量和使用止血药物的效果。
血管瘤的诊疗及护理血管瘤,由血管组织构成,为血管发育过程中畸形发展造成的错构瘤。
按其结构和形态不同,一般可分为三类,即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
(一)毛细血管瘤【主要表现】常见于婴儿面、颈部,出生时即有皮肤红点或红斑,逐渐长大,红色加深,似葡萄酒颜色,故又称为葡萄酒斑。
肿瘤境界清楚,压之可褪色,去除压迫后又恢复红色,成年后保持稳定,肿瘤可向深部发展。
另有一种毛细血管瘤,通常为较小而突出皮面的结节样肿物,颜色鲜红或暗红,表面皮肤增厚,并有皱褶,呈微细分叶状,形如草莓,故称为草莓状毛细血管瘤。
【治疗与护理】(1)激光治疗:一般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但应使用性能优良的激光器治疗。
(2)手术治疗,瘤体较小时,可手术切除。
近年来皮肤扩张技术,能提供“多余皮肤”,用于修复切除病变后的皮肤缺损,使本病治疗有了新的方法,效果较为理想。
(3)其他治疗:尚有冷冻治疗,但治疗后遗留较大瘢痕,患者术后仍有不满意感觉。
小儿较大的肿瘤可酌情试用泼尼松治疗,有可能限制肿瘤扩展。
⑷护理措施:①注意局部保护,避免损伤破裂出血。
②需手术者按手术要求做好术前皮肤清洁准备,术后进行适当的术后护理。
(二)海绵状血管瘤【主要表现】多数生长在皮肤真皮深层和皮下组织内,也可长在肌肉层。
开始局部可为不明显的突起肿物,逐渐增大。
少数肿物可自行缩小或消失。
肿物位于皮下,表面皮肤正常,也可见有毛细血管扩张或呈青紫色,扪之肿块柔软,境界不清,可有压缩性,触之如海绵状感。
B型超声波检查可探及肿物大小、范围。
【治疗与护理】(1)注射治疗:主要用于年幼不能耐受手术者,也可用于手术前的预备治疗,以减少术中出血。
注射治疗的原理为血管瘤内注射硬化剂,以诱发血管内膜炎、血栓形成、管腔闭塞。
常用的药物为5%鱼肝油酸钠或40%尿素等,注射时不可过浅,以免皮肤坏死,药物用量应根据肿瘤大小酌情而定,一般为每次0∙5~5毫升,每隔1~2周治疗1次。
⑵手术治疗:一般说来,海绵状血管瘤宜及早行切除术,以免肿物生长过大,术后影响功能。
小肠淋巴管瘤临床分析黄勍;王雪梅;刘玉兰;王智峰;彭涛【摘要】目的:提高临床医师对小肠淋巴管瘤的认识。
方法对我院1例及文献报道的33例小肠淋巴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男女比例1.27∶1,年龄4 d~65岁,其中≤18岁13例,18~45岁17例,45~65岁4例。
中位病程0.9个月( Q=10.37个月),其中以急性病程(≤1个月)为主,共23例(67.6%),中位病程6d(Q=28 d),慢性病程(>1个月)11例(32.4%),中位病程24个月(Q =98个月)。
病变分布方面,十二指肠及空回肠13例(38.2%),肠系膜受累16例(47.1%),回盲部5例(14.7%)。
临床表现方面,10/13例十二指肠及空回肠淋巴管瘤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肠系膜淋巴管瘤主要表现为腹痛(13/16例),恶心、呕吐(7/16例),肠梗阻发生率高(4/16例),多因急腹症就诊;回盲部淋巴管瘤也易出现急腹症(4/4例)。
影像学检查对小肠淋巴管瘤缺乏准确性,胶囊内镜与小肠镜弥补了这一不足。
治疗方面,32/34例接受手术治疗,包括急腹症开腹探查术,其中1例术后3d死亡。
结论小肠淋巴管瘤极为罕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胶囊内镜与单气囊小肠镜有助于诊断,确诊后应积极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recognition of small bowel lymphangioma among physicians.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a patient with small bowel lymphangioma in our hospital and other 33 cases followed by a review of litera-ture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Results Male/female ratio was 1. 27∶1, ages from 4 days to 65 years old, 13 patients≤18 years, 17 patients from 18 to 45 years, 4 patients from 45 to65 years. The median duration of disease was 0. 9 months (Q=10. 37 months). 23 cases (67. 6%) were acute process, whose median durationwas 6 days (Q =28 days), while the rest were chronic process, whosemedian duration was 24m (Q=98 months). The distribution of le-sions were 13/34 duodenum and jejuno-ileum ( 38 . 2%) , 16/34 mesentery involved and 5/34 ileocecal junction (14. 7%). Lesions located in duodenum and jejuno-ileum often presented as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 Mesentery in-volved patients often complained about abdominal pain, nausea and vomiting. There was a high percentage of intestinal obstruction in these cases. Ileocecal lesions also presented as acute abdomen. Radiography had a limitation in diagnosis of small bowel diseases, while capsule endoscopy and small bowel endoscopy made the compensation. 32/34 cases un-derwent surgery, including exploratory procedures. 1 case died 3 days after the surgery. Conclusion Lymphangioma in small intestine is rare, while specific clinical presentation is absent. Capsule endoscopy and single-balloon enteroscopy are valuable assistant examination, which compensate the defect of traditional imaging examination. Surgery is the first choice of treatment,and patients will have a favorable prognosis.【期刊名称】《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5页(P83-87)【关键词】小肠淋巴管瘤;胶囊内镜;单气囊小肠镜【作者】黄勍;王雪梅;刘玉兰;王智峰;彭涛【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科,北京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科,北京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科,北京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科,北京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科,北京10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3小肠占消化道全长的70% ~80%,但肿瘤的发生率较低,占消化道肿瘤的5% ~10%,其中25%为良性肿瘤。
1例小肠血管瘤患者的治疗及护理分析发表时间:2011-12-21T11:34:45.7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35期供稿作者:张丽于林琳鲁莹[导读] 小肠血管瘤一般来自黏膜下层的血管或淋巴管,亦可来自浆膜下血管。
张丽于林琳鲁莹(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内镜中心安徽合肥 230022)【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5-0223-02 小肠血管瘤一般来自黏膜下层的血管或淋巴管,亦可来自浆膜下血管。
小肠血管瘤的90%以发生于空回肠,其中以空肠最多,约为48.2%,其次为回肠(41.6%),十二指肠血管瘤仅8%~10%。
血管瘤多数为很小的息肉状肿物,突出或悬垂于肠腔内,亦可环绕肠管生长,呈红色或紫红色、柔软可压缩的肿物。
多为单发,亦可为多发,呈局限性或弥漫性分布。
肿瘤大小不一,可以小至1cm以内,大至侵犯一段肠袢超过30cm长度。
真性的血管瘤常是孤立、界限清楚、无包膜、由血管组成的肿块,主要是毛细血管及薄壁的静脉,动脉亦可见。
小肠血管瘤是少见病,引起大出血者,国内尚少报道,现将我院所见一例小肠血管瘤患者,通过积极的治疗、手术及精心的护理,直至康复出院。
现报道如下: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18岁,因“反复上腹隐痛1年,便血3小时伴晕厥”于2010年8月3日收入院。
入院前1年在无明显诱因下反复出现上腹部隐痛,餐前明显进食后缓解,一周前曾有一次黑便,8月3日下午4时许突然解鲜红色血便,量约400ml,并感头晕,全身大汗,随即晕倒急诊入院。
入院时查体:体温:36.7℃,脉搏96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104/60mmHg,神志清楚,贫血貌,精神欠佳,实验室检查:WBC12.21×109/L,N74.9%,Hb77g/l,于8月4日行胃镜检查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治疗仍予抑酸、止血、支持治疗,8月5日晚10时10分解暗红色血便一次,量约100g左右,血压108/65mmHg;2分钟后再次解暗红色血便约1000ml左右,血压80/40mmHg,查体:嗜睡,精神差,呼之能应,脉搏细速,心率120bpm,肠鸣音10-12次/分,予平衡液1000ml、万汶500ml加压输注,输注血浆100ml,加压输注浓缩红细胞2u,予洛赛克40mg静推,思他宁375ug/H静脉泵入,巴曲亭2u静脉推注止血治疗,请外科,介入科会诊后,于8月6日凌晨3时行介入检查未发现明显活动性出血灶,置入胃管未发现暗红色液体回流,急诊肠镜见大肠肠腔内大量暗红色液体,去甲肾上腺素冰水冲洗未发现病灶,3时30分急诊再次联系外科会诊,拟进一步手术治疗,术中取腹正中切口,长约12cm,见肠系膜充血水肿明显,空肠中段以下肠腔大量血凝块,未扪及明显占位,在小肠中部作一荷包后切开,置入肠镜至上而下仔细探查小肠肠壁,据屈氏韧带120cm的空肠壁见一直径0.6cm大小隆起,中心有一搏动性活动性出血灶,在病变所在肠管肠壁并行病灶局部切除,予间断缝合肠壁切口,荷包包埋,和逐层关闭切口后专科ICU进一步监护治疗,术后仍予补液,扩容,抗感染等治疗,病情逐渐好转于8月9日转入胃肠外科,于8月14日切口拆线,于8月16日病愈出院。
检查方法选择分析 1 纤维和电子内镜检查内镜检查可发现一些合并病变[1],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结肠镜多可见回肠末端有暗红色血液溢入结肠。
故欲诊断小肠出血,可先选用内镜排除食管、胃、十二指肠和结肠部位的出血。
该病人胃镜检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诊断明确,但无明显呕血,仅表现黑便,结肠镜未发现病灶,故确诊为小肠病变。
2 选择性血管造影选择性血管造影是目前诊断小肠血管畸形等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在出血量大时,可作为急诊首选方法,70%的病人可发现出血部位,具有定性和定位的诊断和治疗价值[2]。
但本例病人由于病灶只有0.6cm大小,未能发现。
3 胶囊内镜近年发展起来的无线胶囊内镜是一种改善小肠影像学检查的新的内镜检查方法,能观察全部小肠,对肠腔内的溃疡、黏膜下隆起、寄生虫、异物等均能清楚显示,无任何不适,其最主要的适应证是胃肠道隐性出血。
国外有作者报告[3]用此法检查4例胃肠道隐性出血和1例慢性腹痛病人,诊断空肠毛细血管瘤、回肠血管肉瘤、回肠类癌各1例,空肠胃肠问质瘤2例,术后均经病理证实。
李运红等[4]应用胶囊内镜对13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检查,发现小肠血管瘤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
然而,胶囊内镜也有其局限性,如不能取组织活检、在肠内的运动不能控制、小肠内定位不精确及它对镜下相似的损害不能确定其数目等。
4 双气囊小肠镜传统推进式的小肠镜在插入的过程中常会拉长小肠且使病患不舒服,因此无法到达小肠的更深处,一般只能观察到近端空肠50cm或回肠末端约30cm的小肠黏膜。
山本博德(Hironori Yamamoto)教授于2001年提出双气囊小肠镜的技术,双气囊小肠镜利用两个气球交替充气来撑住小肠,当外套管的气球撑住小肠时,内视镜可由外套管的内腔通过而不至于拉长小肠,而当内视镜入到最远处时,就使内视镜的气球充气而使内视镜固定,而外套管则可沿着内视镜往前进直到和内视镜的气球接触,之后将外套管的气球充气,后将内视镜和外套管一起往回拉而将小肠缩短,如此反覆进行此步骤可将小肠慢慢套叠以缩短肠以及简化肠的形状,使内视镜的长度可以更有效的利用并看到更深的地方。
此外,小肠镜上附有一个管道,切片夹或其他治疗的器械可经由此处而治疗病兆。
双气囊小肠镜最大的限制为施行时间长,约2-3小时,故病患会不舒服,所以常需要轻度的麻醉,尤其是经口插入时。
山本博德教授的研究指出不论嘴或肛门插入,大部分都可以观察到小肠全长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的长度,如果合并两者,有86%的病患可以做全小肠的观察。
5 剖腹探查和术中内镜等对失血量大、不能确诊的病例,行急诊手术探查,具有术中诊断和治疗的双重作用。
术中通过肉眼观察、反复手法触摸、剖开肠管检查或配合术中内镜等来帮助寻找病灶。
以术中内镜应用最多,具有诊断和内镜下治疗效果。
本例患者剖腹探查未发现明显。
护理1 心理护理由于小肠多发血管瘤是一种罕见疾病, 患者感到紧张、恐惧和绝望。
护理人员向患者讲解疾病病因、治疗及护理的相关知识, 使患者正确认识病情, 面对现实; 做好家属的指导工作, 要求家属及时探视、陪伴, 安慰和鼓励患者, 增强患者治疗信心。
2 预防性护理加强出血高发季节(冬春季)时段的病情观察,在夜间和晚餐前后应严格执行床头交接班制度,加强夜间值班巡视和生命体征的观察,及时发现出血的早期症状。
如出现咽部发痒、胃部不适、恶心欲吐等,提示呕血可能,腹部不适、腹胀、肠鸣音亢进等,应想到便血可能,准备抢救药品和器械,处于备用态势。
提高抢救成功率。
3 出血的观察和护理观察患者的意识、脉搏、呼吸、血压、眼结膜、四肢皮肤温度、尿量及大便的色、量、性状, 听诊肠鸣音, 及时给予粪便隐血检查, 以判断出血情况; 患者出现头晕、心悸、恶心、乏力、口渴、尿少、精神萎靡、烦躁不安、意识模糊等, 要高度警惕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迅速报告医生, 给予平卧、头偏向一侧, 保持呼吸道通畅, 吸氧, 立即建立静脉通道, 保证药物及扩容液体有效输入。
4 各项检查前准备检查前告诉患者检查方法、安全性及必要性,检查前需做的各项准备,例如肠道准备等。
5 饮食护理大出血时应禁食,小量出血可给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豆浆、蒸蛋等无渣、无刺激,温冷食物。
应给以高热量饮食,补充蛋白以植物蛋白为主,植物蛋白68.1g/d,总热量9456J(2263.8kcal/d)。
除主食外,可选用牛奶、豆制品、瘦肉、黑鱼、鳝鱼、香菇、蔬菜等,适合长期食谱。
进食时细嚼慢咽,切忌过快,食物不可粗糙、过硬、过烫或油炸辛辣。
警惕误吞果核、骨刺、鱼刺,以免损伤食道曲张静脉。
戒酒、烟,去除再出血的诱因。
6 皮肤护理指导患者保持脸部皮肤清洁, 禁忌使用对皮肤有刺激的化妆品; 鞋袜要宽松、柔软、合脚、通气性良好; 修剪指甲, 避免抓破皮肤。
7 预防感染进行各种技术操作,必须严格执行消毒无菌制度。
病房要定时开窗通风,每周紫外线消毒1次。
做好口腔护理,防止感染。
控制减少探视人员,避免发生交叉感染。
8 围术期护理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提供良好的环境,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
配合医生纠正代谢紊乱。
做好胃肠道准备、禁食禁饮准备。
术后护理重点在于重建病人生理平衡,密切观察病情,帮助病人解除不适,积极防治并发症,给予适当的健康指导,促进病人全面康复。
9 出院指导告知患者保持乐观情绪, 正确对待疾病, 生活有规律, 保证充足睡眠, 劳逸结合, 避免过度劳累; 注意饮食卫生和饮食有规律, 进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 避免粗糙、过硬或过冷、过热的食物, 禁食对胃肠有刺激性的酒、浓茶和咖啡等; 适当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指导患者和家属早期识别出血征象及应急措施; 长期随诊。
参考文献[1]Reinus JF,et al. Gastroenterol Clin North Am 1994;23:16.[2]Browder W,et al. Ann Surg 1986;204:530.[3]DE MASCARENHAS-SARAIVA MN, DA SILVA ARAUJO LOPES LM. Small-bowel tumors diagnosed by wireless capsule endoscopy: Report of five cases[J]. Endoscopy, 2003,35(10):865-868.[4]李运红,徐祭敏,陈降媳,等肢囊内镜对田肠道疾病的诊断意义[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3,20(4):234—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