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国内语言政策比较及启示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中美两国在外国人才引进制度上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涉及到签证政策、永久居留政策、工作许可等方面。
以下是中美外国人才引进制度的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1. 签证政策:-中国:中国实行不同类型的签证,如工作签证(Z签证)、商务签证(M 签证)等。
外国人来华工作需要办理工作签证,需要由用人单位提供担保函。
-美国:美国的H-1B签证是吸引高技能外国人才的主要途径,此外,O-1签证、EB-2/EB-3绿卡等也是外国人才引进的方式。
2. 永久居留政策:-中国:中国的永久居留政策相对较新,目前仍在逐步完善中。
外国人可通过连续工作和缴纳社会保险等方式申请永久居留。
-美国:美国的永久居留(绿卡)政策相对成熟。
外国人才可以通过雇主赞助、家庭关系、投资等途径获得绿卡资格。
3. 工作许可:-中国:在中国,外国人需要取得工作许可方可在中国从事工作。
工作许可的获得通常需要与用人单位紧密合作。
-美国:美国的工作许可通常通过签证类型和雇主的担保获得,例如,H-1B 签证持有者即可在特定雇主下从事相关工作。
4. 人才评价标准:-中国:中国推行人才引进政策,注重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
评价标准包括学历、工作经验、专业技能等。
-美国:美国的人才引进较为多元,涉及到不同行业和领域。
对于H-1B签证,通常要求申请人拥有相关领域的学术或专业背景。
对我国的启示:-多元化引才政策:学习美国的经验,我国可以推动多元化的引才政策,不仅吸引高科技人才,还应关注其他领域的人才,如文化、艺术、企业管理等。
-简化手续:简化外国人才引进的手续,提高办理效率,鼓励更多外国人才来华工作。
-建立健全的永久居留政策:完善永久居留政策,为外国人提供更多长期发展的机会,增强吸引力。
-人才评价标准:制定更为科学和综合的人才评价标准,不仅关注学术背景和专业技能,还应考虑工作经验、实际贡献等方面。
总体而言,中美外国人才引进制度的比较为我国提供了借鉴和完善的空间,有助于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引进制度。
从美国汉语课堂教学的特点看其对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从美国汉语课堂教学的特点看其对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摘要:美国汉语课堂教学自二战以来发展很快,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语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都迥异于国内对外汉语教学,因此对国内对外汉语教学具有启发性意义和价值。
综合来看,美国汉语课堂教学呈现出四方面的特点,他们分别是重听说,重操练,重基础和重实证,国内同仁亟需重视此类问题。
关键词:国外汉语课堂对外汉语教学特点启示1.引言2.美国的汉语课堂教学现状2.1要了解美国汉语课堂教学的特点,首先要对美国的汉语课堂教学现状做清晰的梳理。
美国的汉语课堂教学既有对历史经验的沿袭和传承,也有对最新理论的吸收和革新。
可以说,美国汉语课堂教学的发展很好地体现了外语教学法和教学理念的变迁过程。
2.2就教学机构而言,美国的汉语课堂教学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专业教育机构的课堂教学,包括大学和中小学,大学的中文课几乎都是公选课程,中学中文课既有选修课程,也有大学先修课程【3】(即AP中文项目)。
国家汉办开办的汉语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多数都是与这类专业教育机构合作设立。
另一类是自办民间机构的课堂教学,大多为当地华人华侨自己组织的中文学校,留学生和当地华侨义务授课,教师多没有专业背景,但有大陆中文学校和台湾中文学校的分野。
2.3就教学理念而言,美国的课堂教学一直秉承着听说领先的原则,非常注重听说能力的培养,多采用直接教学法,强调操练和纠错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大多采用大小班结合的方式,大班精讲语言点,以讲带练,小班则对语言点反复练习,先求准确,后求流利,这与国内分技能授课的课堂教学显著不同。
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兴未艾的形势下,美国汉语教学界也非常注重吸收第二语言习得领域的新理念,3P教学法【4】在课堂教学中正广泛应用。
值得一提还有"明德";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在美国汉语教学界备受推崇,它讲求全浸式的汉语教学,除了英语课用英语讲外,其他课程全部使用汉语,追求用封闭虚拟的全汉语语言环境提高学生的汉语语感,掌握汉语的使用技巧。
中美幼儿园课程比较及启示1. 引言中美幼儿园教育是两个国家幼儿教育不同的代表性,本文将对中美幼儿园课程进行比较分析,并探讨其中的启示。
2. 教育理念比较中美幼儿园教育在教育理念上存在差异。
2.1 中国幼儿园教育理念中国的幼儿园教育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强调孩子的认知能力和思维发展。
课程设置以语言、数学和科学为核心,以培养孩子的智力为主要目标。
2.2 美国幼儿园教育理念美国的幼儿园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孩子的兴趣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为主要目标。
2.3 启示从教育理念上看,中国可借鉴美国幼儿园的教育方法,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3. 课程设置比较中美幼儿园的课程设置上也存在差异。
3.1 中国幼儿园课程中国的幼儿园课程设置主要包括语言、数学、科学、艺术和体育等学科。
课程内容注重知识的传授,并以学科知识的掌握为重点。
教师在课堂上起着主导作用,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3.2 美国幼儿园课程美国的幼儿园课程设置更加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课程内容包括语言、数学、科学,同时也注重音乐、美术、体育等艺术和运动方面的培养。
学校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3 启示中国幼儿园可借鉴美国幼儿园的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4. 教师角色比较中美幼儿园的教师角色也存在差异。
4.1 中国幼儿园教师角色中国的幼儿园教师在课堂上起着主导作用,他们主要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引导者。
教师负责制定教学计划、设计教学活动,并进行课堂教学。
教师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和掌握。
4.2 美国幼儿园教师角色美国的幼儿园教师更加注重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陪伴者。
教师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4.3 启示中国幼儿园教师可借鉴美国幼儿园教师的角色定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从言语交际上看中美文化差异语言,作为一种人们表达思想观念的工具,它不仅仅传达我们的文化,同时也是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角度去中美文化交际中形成差异的原因,并例举中美在口头言语交际上的差异,以便帮助人们更好的相互交流并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标签:中国文化;美国文化;语言;差异;成因;策略当今世界最显著的特征便是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的联系愈加密切,尤其是中美两国之间的交流。
《中美文化交流:1840-1949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提到:“中美两国文化差异之大,在世界上是少见的。
正因为这种差异,中国和美国才互相吸引并产生影响。
”导致文化差异的因素也种类繁多,例如,语言文化、思维方式、宗教信仰以及社会风俗习惯等等。
如果不了解这些方面的差异,有时善意的言谈会使对方尴尬无比,礼貌的举止会被误解为荒唐粗俗。
研究文化差异和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行为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赖以产生、发展和传承的必由之路,无论是思想、理论、制度以及传统等等,只有通过语言才得以能够表达、传授、研究及获得。
〔1〕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蕴含着文化,是文化的镜像折射,透过一个语言层面可以看到这个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
〔2〕文化是语言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支柱,对语言有着巨大的影响。
正如萨皮尔所说:“语言有一个环境。
使用语言讲话的人属于种族,也就是说,属于一个身体特征不同而与其他集团分开的集团。
再者,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这种做法和信念总体决定了我们生活的性质”。
〔3〕二、中美在交际用语差异上的具体表现1.问候语差异中国人路上见到熟人除了说“你好”之外,一般都说“吃了吗?”“到那儿去?”“上班呀?”等。
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但在英美文化中,这不是属于问候语,而是实质性的问题。
若你跟美国人这样打招呼“Have you had your meal?” “Where are you going?”他们会认为你想请他们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
中美软实力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内容提要」作者从认知和经验两个视角比较了中美软实力。
在认知视角下,从软实力具有的多重二元属性出发,包括绝对性与相对性、独立性与相关性、政府性与非政府性、国际性与国内性、因果性与构成性,比较中美两国在这些属性中的不同认知取向。
在经验视角下,采用民意调查数据,对目前中美软实力的现状进行了比较。
通过对上述两个视角的比较,就中国软实力建设提出了若干思考,包括在认知上由更多强调软实力的一元属性向二元属性平衡的转变,并保持在不同软实力领域建设上的平衡等。
「关键词」软实力;硬实力;认知;经验;比较「作者简介」方长平,1968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现为美国康奈尔大学东亚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北京邮编:100872)自美国学者约瑟夫。
奈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 )"学说以来,有关软实力的讨论和研究风靡全球。
国际关系中的软实力思想可以追溯到摩根索、瑙尔和克莱因等学者的著作,而奈则是最早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了软实力概念,包括它的内涵、来源、功能及其与硬实力的关系。
「1」根据奈的阐释,软实力是"一种通过吸引而不是强制和利诱手段获取你所要东西的能力",它的来源一般存在于文化(在能对他国产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政治价值观(当它在海内外都能真正实践这些价值时)及外交政策(当政策被视为合法及道德威信时)。
应该说,奈的软实力概念既为各国决策者提供了一个重要政策工具,也为国际学界讨论软实力问题特别是国别软实力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分析工具。
随着中国的崛起以及和平发展战略的提出,不仅以经济和军事实力为代表的中国硬实力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而且中国的软实力也越来越引起国际学界的兴趣。
西方关于中国的软实力研究最近几年明显升温。
「2」但由于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文化的差异,西方学者难以客观地看待中国的软实力发展现状;即使承认中国软实力上升,但着眼点还是为提醒西方政府如何应对中国软实力上升可能带来的问题以及西方政府的应对之策。
中美商务谈判中身势语交际的对比研究以中美商务谈判中身势语交际的对比研究为标题在中美商务谈判中,身势语交际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作为非语言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势语可以传递出丰富的信息,对谈判的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中美商务谈判中身势语交际的差异进行对比研究,以期为商务人士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中美商务谈判中的身势语表达方式存在一定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普遍注重面子和尊重他人,因此在谈判过程中,中国人往往会保持较为谦虚和谨慎的姿态。
他们会通过微笑、点头、抬手等动作来表达同意或者接受对方的观点。
而在美国文化中,人们更加注重个人利益和自我表达。
因此,在谈判中,美国人往往会保持自信和坚定的姿态,通过直接的手势和表情来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中美商务谈判中的身势语使用频率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加注重间接表达和含蓄沟通,因此在身势语的使用上相对较少。
他们更多地依赖于口头表达和书面文件来进行交流。
而在美国文化中,人们更加注重直接表达和明确沟通,因此在谈判中,美国人更倾向于通过身势语来增强他们的表达效果。
他们会运用大量的手势、面部表情和眼神交流来与对方进行互动,以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在中美商务谈判中,身势语的解读也存在一定差异。
由于中美两国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不同,人们对身势语的理解也会有所偏差。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往往会通过综合考虑对方的表情、身体动作和言语来解读他们的意图。
而在美国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直接解读身势语,将其作为对方真实意图的表达。
因此,在中美商务谈判中,双方需要更加注重对方身势语的解读,以避免产生误解和误判。
中美商务谈判中的身势语使用也受到社交文化的影响。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注重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因此在谈判中,他们会更多地关注与对方的合作关系和友好氛围。
他们会通过身势语来展示自己的尊重和友好态度,以期与对方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而在美国文化中,人们更注重个人的自主性和竞争意识,因此在谈判中,他们会更多地关注个人的利益和权力。
中美文化语境差异对言语表达的影响与制约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中美两国在文化上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仅体现在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上,更体现在言语表达上。
在交流中,中美文化语境差异常常导致误解和失误,这对于跨文化交流的实施带来了困难和制约。
因此,研究中美文化语境差异对言语表达的影响与制约是十分有意义的。
二、研究问题1. 中美文化语境差异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2. 中美文化语境差异对言语表达有何影响?3. 中美文化语境差异对言语表达有何制约?三、研究目的及意义本研究旨在探究中美文化语境差异对言语表达的影响与制约。
通过对中美文化语境差异的分析,进一步掌握中美文化的差异性,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避免误解和失误,进一步深化中美两国的相互了解和合作。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本文将主要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将对中美文化语境差异进行介绍和分析,分析中美文化语境差异的具体表现形式,进一步揭示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第二部分将分析中美文化语境差异对言语表达的影响,探讨中美文化语境差异对跨文化交流的挑战,并明确出现问题的原因。
第三部分将分析中美文化语境差异对言语表达的制约,提出相关解决方案,以此促进跨文化交流。
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案例分析、语境分析等。
五、论文结论本研究旨在探究中美文化语境差异对言语表达的影响与制约。
中美文化差异在言语表达中往往表现出来,包括语言上的差异以及文化内涵上的差异。
在交流中,中美文化语境差异常常导致误解和失误,这对于跨文化交流的实施带来了困难和制约。
为了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人们应加强对中美文化的了解与掌握,积极借助各种手段加强文化沟通,增强交流的效果和效率。
中美国家领导人讲话语篇中语法隐喻对比分析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近年来,中美两国间的关系十分紧张。
两国领导人的讲话成为国际社会瞩目的焦点。
其中,语言是领导人沟通的重要手段。
因此,选取中美国家领导人讲话语篇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的语法隐喻对比,对进一步理解两国关系有一定的价值。
二、研究目的通过对中美国家领导人讲话语篇中语法隐喻对比的分析,旨在:1. 探究中美国家领导人在讲话中的意图及意义;2. 比较中美两国领导人的语言风格和用词习惯;3. 揭示中美两国领导人之间的共同点和分歧;4. 对于中美两国在国际上的合作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三、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对比分析法和研究文本分析法。
首先,收集中美国家领导人的讲话语篇,并辅以专家的解读和分析。
接着,对研究文本进行语法分析和隐喻分析,探究语言在两国领导人讲话中的特点和意义。
最后,通过对两国领导人讲话语篇的比较分析,找出其共性与差异。
四、论文框架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导言、绪论、中美领导人语法隐喻对比分析、中美领导人语法对比深层次原因、结论和展望。
其中,导言将简单介绍选题背景和研究目的;绪论将先概括中美关系现状,进而探讨中美领导人讲话语篇的研究意义和存在的问题;中美领导人语法隐喻对比分析将分析中美领导人使用语法隐喻的类型和意义;中美领导人语法对比深层次原因将从历史背景、国情、文化等方面探讨中美领导人之间语法对比的深层次原因;结论和展望将对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不足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五、预期成果本文的预期成果为:1.对中美领导人讲话语篇的语法隐喻对比进行分析;2.分析中美领导人之间语法对比存在的深层次原因;3.揭示中美领导人之间语法隐喻的共性和差异;4.为中美关系的发展提供参考。
美日教育语言规划对我国的启示摘要:美国日本作为中西方的两大教育大国,其教育政策涉及到政策、文化、经济等发展的方方面面,通过对比两国在外语教学的语言规划,结合其语言规划历史,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对于我国外语教学规划的新启示。
关键词:语言政策规划;美日外语教育政策一、引言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我国的语言教育政策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尽管制度不同,美国日本作为中西方的教育大国其语言规划政策很有代表性,对两国教育语言政策进行比较和对比,有助于我国教育语言政策的制定和完善。
在本文首先概述了语言政策的三个基本术语,其次呈现了美国和日本的外语教育政策,包括其现行政策的显著特点,最后,基于美日的教育政策以及我国外语教学的现状,得出了对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启示。
二、语言政策规划中的传统概念中国学者陈章太(2005)将语言规划定义为政府或社会团体为了解决语言在社会交际中出现的问题,使语言文字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语言文字及其使用进行的干预与管理。
语言规划的传统观点集中在语言政策的两个主要方面:语料库规划(即语言文字的本体规划)和地位规划,这两个方面侧重于语言本身,而非语言的使用者。
语料库规划即语言本体规划涉及语言的规范和编纂,同时也指在某一语言或文字内部,其自身的普及推广以及标准化和规范化的问题(冯志伟,2000)。
而地位规划则涉及语言的选择,包括个体或群体对其他语言的态度和进行各种选择而产生的政治影响(Bright, 1992)。
语言 "习得规划 "是近年来学者们提出的语言规划的第三个层面,与教育的关系最为密切。
它涉及指导语言大规模实践的政策制定,包括确定哪些语言将被用作教学媒介(Tollefson, 2013)从而提升某语言的使用人数,且使使用者具备相应的语言素养。
三、美国和日本外语教育政策研究3.1 美国学校的语言政策——双语教学项目美国的教育机构在历史上对其语言政策的形成和实施都有重要作用,自公立学校出现以来,教育机构的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促进大众标准英语的发展,二是帮助移民习得英语。
中美文化差异1. 引言文化差异是跨国交流中常见的问题,对于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深入了解和理解对于两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至关重要。
本文将围绕中美文化差异展开讨论,包括语言、价值观、礼仪等方面的差异。
2. 语言差异中美之间最显著的文化差异之一就是语言。
中文属于汉藏语系,而英文属于印欧语系,这两种语言的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都存在差异。
•词汇差异中文和英文的词汇有很大不同。
例如,中文中许多词汇具有象形意义,而英文则更倾向于具象的表达方式。
同时,由于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不同,中文中的一些词汇在英文中可能难以找到完全对应的翻译。
•语法差异中文的语法相对简单,而英文的语法规则较为复杂。
例如,在中文中没有时态的概念,而英文中时态对语言的表达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中文中常使用的被动语态在英文中用法相对较少。
3. 价值观差异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还表现在价值观的差异上。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美国文化倾向于个人主义,注重个体的自由、独立和个人权利。
而中国文化则更加强调集体主义,重视家庭、社区和集体的利益。
这种差异在工作和社交场合的行为和态度上表现出来,中国人更倾向于与他人共事和合作,而美国人更注重个人的成就和成功。
•时间观念中国文化强调长期的规划和考虑,注重命运和宿命的概念。
相比之下,美国文化更倾向于短期目标和行动,强调个人的自主和自由意志。
4. 礼仪差异礼仪在中美文化中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交往礼仪在交往方面,中美文化对待他人的方式存在差异。
美国文化注重直接和开放的沟通,强调个人的自由表达。
相比之下,中国文化更加注重面子和尊重,倾向于间接的表达方式。
•餐桌礼仪在餐桌礼仪方面,中美之间有着明显的不同。
中国文化注重团体用餐,并有明确的席次和规则,如先长者后晚辈就餐等。
而美国文化则更加注重个体的用餐习惯和自主权,不强调严格的规范。
5. 结论中美文化差异是跨国交流中常见的问题,了解和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对于促进两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至关重要。
环球瞭望031新西兰毛利人和美国印第安人语言政策的比较及启示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亦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它同国家和民族兴衰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
少数民族群体的语言因为历史政治等原因在国家处于较低的语言地位,有些甚至面临着衰落消亡的命运,因此国家语言政策扮演着不容忽视的角色。
对别国少数民族语言政策进行对比研究于我国进一步保护本民族语言。
毛利人和印第安人语言政策发展历程比较语言同化阶段。
新西兰土著毛利人早期分散在新西兰各地,主要以种植和狩猎为生。
1769年后,欧洲移民进入新西兰并成立派遣学校,越来越多的毛利人前往派遣学校学习西方知识和文化。
1840年,毛利酋长同英国政府签署《威坦哲条约》,承认英国对新西兰的主权,暗示英国政府对毛利人采取同化政策。
1847年教育法令给派遣学校提供教育资金,旨在让毛利人学习英语并融入白人文化。
1871年《土著居民修正法》规定英语是毛利人学校唯一可以使用的语言。
1880年,新西兰学校督查起草规则规定教师必须实用英语进行教学活动。
[1]毛利人在欧洲殖民者的权威之下接受同化教育,毛利语言文化逐渐没落。
直到上世纪中叶,毛利人意识觉醒,才使毛利语得以拯救于危机边缘。
美国本土土著印第安人与欧洲移民的矛盾由来已久。
由于印第安人没有统一的政府和系统的语言政策,高傲自居的欧洲人便视印第安土著文化为劣等文化,力图用英语和宗教感化蒙昧无知的印第安人。
18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政府立法规定印第安学校必须用英语教学,惟英语教育开始兴起。
受二战的影响,20世纪中叶,毁灭印第安语的同化政策逐渐回潮。
20世纪8、90年代,反双语教育运动兴起,语言同化政策又一次掀起波澜。
相比毛利人,印第安人的语言文化受政府影响大,美国在很大程度上都力图采取同化政策将印第安人融入美国文化。
语言保护阶段。
随着上世纪60年代民族运动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毛利人要求以《威坦哲条约》为基础,给予毛利人平等权。
迫于社会压力,政府开始重视毛利人教育。
中美大学生拒绝言语行为的语用策略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美两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语言交流成为了中美交流的必要条件之一。
然而,由于中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在语言交际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同的行为和言语方式,这些不同点可能会导致误解或者矛盾,进而影响交流效果和质量。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中美大学生拒绝言语行为的语用策略的差异,以促进中美学生之间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认知水平提升,推动中美交流的更加顺畅和健康。
二、研究问题与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中美大学生在拒绝言语行为中的语用策略的差异。
具体而言,本研究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1.语用策略的差异:中美大学生在拒绝言语行为中采用的不同的影响策略和社交距离的关系。
2.文化差异的影响:中美大学生在拒绝言语行为中是否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在表达方式上是否存在文化代表性。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对比研究法,结合语料库分析和问卷调查的方法。
首先,我们将通过语料库收集中美大学生拒绝言语行为的语料数据,并分析这些数据中存在的语用策略和差异。
接着,我们将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从另一个侧面考察中美大学生在拒绝言语行为中所使用的语用策略和文化认知水平的相关情况。
最后,我们将对这些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得出中美大学生在拒绝言语行为中的语用策略差异和文化影响的结论。
四、预期结果与意义通过本研究,我们预计将获得以下结果和意义:1.发现中美大学生在拒绝言语行为中的语用策略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将有助于促进中美学生之间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认知水平提升;2.了解中美文化因素对中美大学生在拒绝言语行为中的影响,有助于加深中美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理解;3.为中美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更准确、更有效的语言交际指导和建议,推动中美教育交流的发展和拓展。
中美创新体系比较及启示的开题报告题目:中美创新体系比较及启示摘要:本文主要对比分析了中国和美国的创新体系,包括创新基础、创新环境、创新政策等方面。
同时,结合两国创新体系的优缺点以及实践经验,提出了启示和建议,包括加强科技创新投入、改善创新环境、提高企业创新意识等。
关键词:中美比较、创新体系、启示和建议1. 导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各国争夺经济、科技和军事领先地位的关键。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发展,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两大经济体,其创新能力和创新体系备受关注。
因此,对中美创新体系的比较和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中美创新体系比较2.1 创新基础在创新基础方面,美国具有众多世界一流的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
同时,美国的人口素质普遍较高,拥有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这为创新提供了充分的人才储备和科技基础。
相反,中国的创新基础仍存在不少短板,尤其是对高科技领域的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研发能力。
2.2 创新环境创新环境既包括政策环境也包括社会文化环境。
在政策环境方面,美国在知识产权保护、风险投资、税收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创新的政策。
而中国在这些方面的政策支持相对滞后,其中知识产权保护是中国创新环境的一项重要瓶颈。
在社会文化环境方面,美国高度崇尚创新、追求自由、个性和竞争,这种文化氛围鼓励个体和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相反,中国的传统文化则更加注重稳定和安全,创新环境较为保守。
2.3 创新政策创新政策是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
美国政府从多个方面出台助推创新政策,例如《国家科技战略计划》、《研发税收抵免法》等;相反,中国政府对创新支持政策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不够完善、配套政策还有待优化。
3. 启示和建议3.1 加强科技创新投入为了提高创新基础,中国需要大力投入科技领域,缩小与美国的差距。
除了加强政府资金和相关政策的支持外,还应该鼓励企业增加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打造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3.2 改善创新环境为了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中国需要建立更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降低创新风险,并从社会文化层面上加强对创新的认识和宣传,鼓励个人和企业敢于尝试、勇于创新。
中美研究生教育差异比较及启示随着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开放政策的逐步深入,中美研究生教育日趋国际化。
在双方教育体系的差异性方面,研究生教育在教育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培养目标、学术评价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下面将对中美研究生教育进行比较,探讨其差异性及对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启示。
首先是教育内容方面。
在中国,研究生教育强调理论学习,重视基础培养,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在美国,研究生教育更加侧重实践,强调技能培养,重视课程的实用性。
可以说,中美研究生教育的教育内容存在着不同的倾向性。
对此,我国研究生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其次是课程设置方面。
在中国,研究生课程设置相对固定,分为硕士和博士学位课程,并通常包括公共必修课程、学科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三部分。
而在美国,研究生课程设置更加灵活,课程体系有很高的灵活性,同时也尊重个体化差异性和专业发展方向。
可以说,中美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差异在于其自由度和灵活性。
对此,我国应该探索出更加灵活的研究生培养课程设置方案,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需求和专业发展方向,给予更多自由度的选择空间。
第三是教学方式方面。
在中国,研究生教育采用传统的授课教学模式较多,学生主要靠阅读大量文献、听课等方式来学习和获取知识。
而在美国,研究生教育更加注重互动式教学,包括小组讨论、研究报告、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方式。
可以说,中美研究生教育在教学方式方面的差异在于教学的重点和方法。
我国研究生教育应该更加重视互动式教学,倡导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共同探讨,举行研讨会以及实践操作。
最后是学术评价方面。
在中国,研究生的学术评价主要依据其发表的学术成果以及学位论文的质量。
而在美国,学生的学术评价更加注重学生多元化能力,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成果以及学习能力等。
可以说,中美研究生教育在学术评价体系方面存在差异,我国应该建立起更加多元化的学术成果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能力综合评价。
中美国内语言政策比较及启示
摘要:本文对中美国内语言政策进行比较,通过对语言政策实施对象、语言融合与发展等方面的分析,观察两国语言政策共性之中的差异,并得出比较所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语言政策中国美国比较
一、国内语言政策的对象
政策的制定首先考虑的是对象问题,有针对性才能为政策的产生提供方向和实施推广的保证。
中美国家共同语推广政策在对象上是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的。
根据2011年的中国人口统计,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25932641人,占总人口的91.51%;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总人口的8.49%。
语言作为重要的民族特征,与这个民族成员的使用密切相关。
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至少存在80种以上的少数民族语言。
同一少数民族内部还有着不同的语言支系,如瑶族的不同支系分别使用勉语、布努语和拉伽语;景颇族的不同支系分别使用景颇语和载瓦语;而台湾岛上的高山族有十几个不同的支系,分别使用不同的语言。
而在汉族内部,还存在着北方方言、湘方言、赣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吴方言七大方言区,以及其内部纷繁复杂的方言分支系统。
这些少数民族地区和方言区的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大多使用本民族语言或当地方言,许多人是先学会方言再学会普通话的。
在这样的人口语言构成中推广共同语,包容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的存在,是中国国内
语言政策所面对的对象情况。
美国有语言的“色拉盘”(salad bowl)之称,国内民族多大125个,可以说是“民族之国”,语言资源十分丰富。
与中国的单一民族占主导,共同语/方言体系不同,美国人口的民族构成是世界性的大汇聚。
早期美国移民主要有来自英国、法国、德国、荷兰、西班牙、非洲、荷兰、爱尔兰、瑞典等国家和地区。
他们的后裔构成了当今美国多元化的族群。
美国各族群所使用的语言主要有三大类:印欧语系(包括拉丁语族和日耳曼语族)、印第安语言、其他语言。
以这些多样化的语言为母语的移民后裔和来自世界各地不断涌入美国的当代新移民构成了美国国内语言政策的对象。
居于主导地位的英语的推广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第二语言或者可以说是外语
的推广。
二、语言融合与发展
作为中美国内语言政策的两个核心方面,国家共同语的推广和语言多样性问题的处理必然会对国内各民族和各地区的语言融合与
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就中国而言,从语言在各种社会领域中的使用程度看,汉语普通话在长期历史过程中成为绝对的强势语言,不但使用人口最多,而且在行政、文化、教育、经济等各个领域中都被优先选用。
少数民族在不平衡的双语环境中,出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自发地学习强势语言,大部分人都倾向于掌握汉语。
少数民族语言不但使用人口相对比较少,而且主要用于语言社区内部的日常生活领域。
有些少数民族语言的社会使用层次高一些,但也达不到汉语
那样的水平。
汉语方言也基本上面临着同样的状况。
国家语言政策一方面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使用,但同时也保护语言的多样性,尊重各民族语言的传承。
如上世纪50年代,政府就组织语言学专家、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先后为壮、布依、彝、苗、哈尼、傈僳、纳西、侗、低、黎等10个民族制订了14种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其中,为苗语的不同方言分别制订了4种文字方案,为哈尼语的不同方言分别制订了两种文字方案。
后来又为景颇族的载瓦支系制订了拉丁字母形式的载瓦文方案,为土族制订了拉丁字母形式的土文方案。
除全国通用的汉字,各民族和地区的人们使用着30多种少数民族文字和方言文字。
另一方面,共同语的推广已取得显著成效的当下,方言的保存和延续也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
方言与普通话在长期的交流与共存中已经吸纳了对方的许多特点。
2001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出台,也承认方言的客观存在和使用价值。
提出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并不是要消灭方言,方言将在一定领域或特定地区内长期存在。
推广普通话是要求方言区的人在会说自己的方言的基础上,再学会国家通用的普通话,以便在公众交际的场合使用。
此外,将英语作为第一外语的推广在中国人的语言使用中已经产生了巨大影响,英语与汉语的融合生成了许多新鲜的语言现象。
但英语对汉语的渗透也应引起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美国是一个存在380多种语言的国家,政府一贯注重语言政策的问题。
经过殖民时期的语言容忍阶段,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排外单语主义政策,二战后的双语推行政策和后期对唯英语运动的支
持,美国的英语推广政策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和调整。
同样,美国的外语政策也经历了由忽视到重视,再到当前的基于国家安全的外语教育推行政策。
2003年,国会议员向议会提交了《国家安全语言法》,该法案首先以一系列事实来证明美国正面临着外语人才短缺的严重事实:基地组织在世界上75个国家活动,在这些国家存在着数以百计的语言和方言。
美国当年学习阿富汗的主要语言普什图语的仅有14人,学习伊朗官方语言波斯语的只有1117人,学习朝鲜语的有5211人,外语人才短缺。
2006年,国务院、国防部和教育部共同推出“国家安全语言倡议”,设立了“关键语言”计划,帮助美国实现国家战略目标。
通过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美国在全球化环境中的语言共存、融合与发展超出了本民族的历史语言状况,向世界迈进。
三、启示
通过分析和比较中美国内语言政策的实施对象、历史源流和语言融合与发展状况,可以发现其带来的一些关于国家语言政策的启示。
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几点:
第一、共同语推广是国家对内语言政策的核心。
在中国和美国的国内语言政策中,共同语的推广都是重中之重。
一个国家内各民族、各个社会群体的交流,经济、文化、政治的交往,都需要建立在共同语的基础上。
制定适应国情的共同语推广政策和与之相应的语言文字规范政策,对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能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第二、应重视语言多样性的继承与发展。
语言多样性的继承与发
展对于促进国家语言、文化的丰富与发展,维护民族团结与国家稳定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且各种语言本身就能够为文化传承和其他语言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养料。
不论是本族语、方言还是外族语言,国家在制定语言政策是都应给予充分的尊重和发展空间。
第三、通过立法为语言政策的推行提供保障。
观察中美国内语言政策的发展源流,可以发现,美国从初期开始就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
以立法的形式保障政策的有效实施和顺利推广。
这是一个国家制定语言政策时值得借鉴的。
第四、提高语言安全意识,在外语推广和语言安全中寻求平衡。
通过美国的国家安全语言政策和计划,我们可以看到在全球化大环境中,语言安全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当前,外语早已不仅仅是我国向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途径,它还关系到本民族语言的生存发展、国家信息安全等诸多重大问题。
美国赋予语言“战略武器”等使命,将本国语言作为文化渗透和价值观输出的重要方式。
我们一方面要警惕和做好准备迎接这些挑战,另一方面也应将语言安全提升到战略计划的高度,制定我们的“关键语言”政策和计划。
参考文献:
【1】周玉忠,《美国语言政策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2】道布,《中国的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民族研究,1998年第6期.
【3】李英姿,《美国语言政策研究》,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9.
【4】李英姿,《美国语言政策:“容忍”中的同化》,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年12月21日.
【5】潘海英、张凌坤,《全球化语境下美国语言政策对我国语言教育的启示》,东北师大学报,2010年第4期.
【6】潘海英,张凌坤,《美国语言政策的国家利益观透析》,东北师大学报,2011年第5期.
【7】李桂南,《新西兰与中国语言政策对比研究及启示》,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