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 格式:ppt
- 大小:13.64 MB
- 文档页数:95
透明血栓是微循环血管内由纤维蛋白所形成的血栓,又称为微血栓或纤维蛋白性血栓,最常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阻塞性血栓的机化过程中血管,相互沟通使被阻断的血流恢复流动的过程,谓之血栓再通。
动脉血流中断而又不能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所发生的组织坏死,谓之梗死。
组织结构较致密、侧支循环不丰富的实质器官所发生的梗死,因梗死区出血量少,肉眼观察呈灰白色,谓之贫血性梗死。
组织结构疏松、侧支循环丰富或有双重循环的器官,在严重淤血的情况下所发生的梗死,因梗死区内出血量多,肉眼观察呈红色,谓之出血性梗死。
伴有感染的梗死,梗死灶内可见细菌团及大量的炎细胞,若为化脓性细菌感染可有脓肿形成,称为脓毒性梗死。
当血管内形成的混合血栓阻塞管腔,血栓下游局部血流停止时,血液凝固所形成的暗红色团块,成为延续性血栓的尾部,谓之红色血栓。
它主要见于静脉内。
运行在下腔静脉的栓子,在胸、腹腔压力突然升高时,栓子随血液逆流引起肝、肾、髂静脉分支的栓塞,谓之逆行栓塞。
白色血栓是由血小板及少量纤维蛋白形成的血栓,肉眼观察呈白色,它常位于血流较快的心瓣膜、心腔及动脉内。
由于微循环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血液通过扩大的内皮细胞间隙和受损基底膜漏出血管外而发生的出血,谓之、漏出性出血。
右心压力升高时,来自右心或腔静脉系统的栓子,通过房(室)间隔缺损进入左心,引起体循环动脉的栓塞,谓之交叉/反常栓塞。
栓塞[参考答案]是指循环血液内出现异常物质,并被血液携带流动,运行到它处,阻塞血管的过程。
这个被血液携带流动,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被称为栓子。
减压病[参考答案]是由于气压骤减,溶解于血液内的气体迅速游离形成气泡,阻塞血管所引起的栓塞。
游离的气体栓子多由氮气构成。
再通[参考答案]是指在血栓机化过程中,血栓内出现一些纵行的血管腔隙,使血栓两端的血流得以部分恢复的过程。
混合血栓[参考答案]是由血小板粘集形成的小梁和血凝块混合构成,肉眼观呈灰白色和红褐色相间的层状或条纹状结构,故也称层状血栓。
图3-1 体循环和肺循环充血正常淤血图3-2 局部组织血量变化(一) 类型图3-3 脑膜炎症性充血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使局部组织或器官血管内图3-4 肺淤血肺泡壁毛细血管充血,肺泡腔内充满水肿液和心力衰竭细胞图3-5 槟榔肝肝切面可见红黄相间的条纹,状如槟榔,左上为中药槟榔实物切面镜下观,肝小叶中央静脉及其附近的肝窦高度扩张充血,肝小叶中央静脉图3-6 慢性肝淤血图3-7 淤血性肝硬化早期第二节 出 血图3-8 肠黏膜瘀点、瘀斑肺结核空洞或支气扩张出血经口排出体外称为咯血;消化性溃疡或食管静脉曲张出47第三节 血 栓 形 成第三节 血 栓 形 成在活体心脏和血管内血液某些成分析出、聚集或血液发生凝固,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thrombosis)。
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thrombus)。
与血凝块不同,血栓是在血液流动状态下形成的。
正常情况下,血液在循环系统内不发生凝固和凝集,这是因为血液的凝血系统和抗凝血系统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
如果在某些促凝血因素的作用下,打破了这种动态平衡,血液便可在心脏、血管内凝固和聚集,从而引发血栓形成的过程。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血栓形成,是血液在心血管内流动情况下所发生的血液凝固,它是在一定条件下,通过血小板的黏附、凝集和血液凝固两个基本过程形成的。
血栓形成的3个条件如下。
(一) 心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正常心血管内衬的一层内皮细胞构成细胞薄膜屏障,不仅将血小板、凝血因子和促使发生凝血的内皮下细胞外基质隔开,而且可合成阻止血小板聚集的前列环素、一氧化氮、ADP酶等物质,防止血栓的形成。
因此它具有抑制血小板黏集、抗凝血和溶解纤维蛋白的作用。
一旦内皮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和脱落,则局部薄膜屏障破坏,内皮下胶原暴露。
此时受损的内皮细胞释放出ADP与血小板膜上的ADP受体结合,促进血小板发生黏附反应。
黏附的血小板可释放出内源性ADP,促使更多的血小板黏附及凝聚,并使血小板释放出更多的促凝物质。
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教案教案名称: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涉及人体生理学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部分,是医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发生机制、类型及对人体的影响,为后续的临床医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面向的是中职医学专业的学生。
学生班级为二年级,班级规模为30人。
学生的基础知识较为薄弱,但具备一定的探究欲望和学习主动性。
大部分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三维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分类、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案例,提出诊断和治疗方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和责任心,增强职业认同感。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分类及发生机制。
教学难点:不同类型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
五、教学任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相关知识,掌握其分类、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为今后在临床实践中进行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讲授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发生机制。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真实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案例,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类型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促进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
七、教学准备教材:《生理学基础》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活页教材:整理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相关资料,制作成PPT演示文稿。
教学视频:收集真实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病例视频,用于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
教学器材:准备投影仪、黑板、模型等教具。
教学课件:制作PPT演示文稿,包含图片、表格和动画等多媒体元素。
八、教学过程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教学设计(一)课程导入(5分钟)教学时间:5分钟教学内容:通过提问导入新课,询问学生对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了解情况。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Local blood circulation obstacles)定义:机体某一局部或个别器官组织发生血液循环障碍的现象。
表现和本章内容:血流速度的改变,血流量的改变------充血缺血;血液性状和内容物的改变---血栓形成、栓塞血管壁的完整性,通透性增加—出血、水肿;局部动脉血流中断而引起局部组织坏死—梗死第一节充血(hyperemia)(一)定义:局部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扩张含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充血。
(二)分类:动脉性充血(arterial hyperemia)、静脉性充血(venous hyperemia)1、动脉性充血(arterial hyperemia)(1)定义:局部器官或组织的小动脉扩张、输入过多的动脉性血液的现象,又称为主动性充血(active hyperemia),简称充血。
舒张神经兴奋性↑或舒血管活性物质释放(2)病因和类型:生理性充血——食后胃肠充血;病理性充血(3)病理性充血:①炎性充血:在炎症早期或炎灶边缘,由于致炎因子刺激血管舒张神经或麻痹缩血管神经及一些炎症介质的作用引起充血。
炎症是机体的血管反应,通常把充血看做炎症的标志。
②刺激性充血:机理同上,但程度较轻。
③减压后充血:(贫血后充血)长期受压而引起局部缺血的组织,血管张力降低,一旦压力突然解除,小动脉反射性扩张而引起充血。
(如胃肠臌气或腹水时,迅速放气放水易危及生命。
)④侧支性充血:当某一动脉内腔受阻引起局部缺血时,缺血组织周围的动脉吻合支发生扩张充血,借以建立侧支循环,以补偿受阻血管的供血不足。
(4)病理变化眼观:局部组织内动脉血流入增多,血液供氧丰富,组织代谢旺盛,局部组织颜色鲜红,体积轻度增大,温度升高,位于体表时血管明显的搏动感。
镜下: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内充满红细胞,平时处于闭锁状态的毛细血管也开放。
(5)对机体的影响:动脉性充血一般是暂时的,病因消除后即可恢复正常。
充血时由于血流量增加,给局部组织带来大量氧气、营养物质、白细胞和抗体,使组织的防御能力增强,同时又可将病理性产物迅速排除,对消除病因和恢复组织机能均有积极作用。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实验报告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实验报告引言:血液循环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环节之一。
当局部血液循环受到障碍时,会导致一系列的健康问题。
本实验旨在研究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对身体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
实验设计:为了模拟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我们选取了小鼠作为实验对象。
通过在小鼠的后肢施加压力,我们制造了一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模型。
实验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施加压力;另一组为对照组,不施加压力。
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观察和数据收集,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组织缺氧:实验组小鼠在施加压力后,后肢出现明显的发红和肿胀现象。
这是由于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组织缺氧。
2.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影响运动功能:实验组小鼠在施加压力后,运动能力明显下降。
它们的行走速度变慢,甚至出现跛行现象。
这是由于肌肉组织缺氧,无法提供足够的能量支持运动。
3.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引发炎症反应:实验组小鼠在施加压力后,局部出现明显的炎症反应。
这是由于缺氧引发了炎症细胞的活化,释放了一系列炎症介质。
讨论: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对身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仅局限于缺氧和炎症反应。
它还可能导致局部免疫功能下降,增加感染的风险;影响新陈代谢,导致代谢产物积累等。
因此,解决局部血液循环障碍非常重要。
解决方案:针对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案:1. 热敷:通过热敷可以促进血管扩张,增加血液流动,缓解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热敷时间和温度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2. 按摩:通过按摩可以刺激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血流量。
按摩力度和频率需要适度,避免过度刺激。
3. 药物治疗:一些药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如血管扩张剂和抗炎药物。
但是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避免不良反应。
结论: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会导致组织缺氧、运动功能下降和炎症反应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热敷、按摩和药物治疗等方法。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概念和类型。
2. 观察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理变化。
3. 掌握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实验方法。
二、实验原理血液循环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保证。
在病理状态下,由于心脏和血管系统受到损害,机体的代偿功能不能及时补充,导致血量、血液形状发生改变,血液运行异常,从而引起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本实验通过观察动物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理变化,了解其发生机制和病理过程。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动物:家兔2. 仪器:解剖显微镜、手术器械、生理盐水、注射器、酒精、碘酒、剪刀、镊子等四、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麻醉:使用生理盐水对实验动物进行麻醉。
2. 解剖:在解剖显微镜下,观察实验动物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理变化。
3. 观察与记录:a. 观察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的变化,包括充血、淤血、出血等。
b. 观察血管壁的完整性和通透性改变。
c. 观察血液性质和血管内容物的改变,如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等。
4. 实验操作:a. 充血实验:将实验动物的一侧肢体暴露,用酒精棉球消毒,然后使用注射器向一侧肢体静脉注射生理盐水,观察肢体血管扩张、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
b. 淤血实验:将实验动物的一侧肢体暴露,用酒精棉球消毒,然后使用注射器向一侧肢体动脉注射生理盐水,观察肢体血管扩张、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
c. 出血实验:将实验动物的一侧肢体暴露,用酒精棉球消毒,然后用剪刀剪破一侧肢体血管,观察血液外溢的现象。
d. 血栓形成实验:将实验动物的一侧肢体暴露,用酒精棉球消毒,然后用注射器向一侧肢体动脉注射含有凝血酶的生理盐水,观察血栓形成的现象。
五、实验结果1. 充血实验:实验动物一侧肢体血管扩张,血液含量增多,局部皮肤呈现红热现象。
2. 淤血实验:实验动物一侧肢体血管扩张,血液含量增多,局部皮肤呈现紫红色现象。
3. 出血实验:实验动物一侧肢体血管破裂,血液外溢,形成血肿。
4. 血栓形成实验:实验动物一侧肢体血管内形成血栓,局部皮肤呈现紫黑色现象。
医学资料题库-3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1.局部器官和组织内静脉及毛细血管中血量异常增多的现象称为A.淤血B.主动性充血C.炎性充血D.生理性充血答案:A2.血栓机化后再通,其基本病变应属于:A.代偿现象B.防御反应C.损伤变性D.增生性改变E.修复反应答案:E3.槟榔肝的病理变化基础是A.肝细胞萎缩及肝窦扩张B.肝细胞广泛脂肪变C.肝内广泛淤血D.肝内淤血及肝细胞脂肪变答案:D4.心力衰竭伴早期慢性肺淤血时,镜下最主要改变为A.肺泡腔内有液体及淋巴细胞的渗出B.肺泡腔内有水肿液,红细胞及异物巨细胞出现C.肺泡壁毛细血管高度扩张,肺泡腔内有心衰细胞D.肺泡壁小血管扩张,结缔组织大量增生,肺泡腔内有水肿液E.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肺泡腔内有水肿液及一些心衰细胞答案:E5.右心衰竭患者出现肝肿大,肝区疼痛是由于A.门静脉淤血B.肝动脉淤血C.肝静脉淤血D.肝硬变答案:C6.左心衰竭发生淤血的部位是A.肺B.肝C.脑D.脾答案:A7.脑动脉充血时产生哪项后果最严重A.脑血管破裂出血B.头痛头晕C.脑水肿D.脑微小动脉瘤形成E.记忆力减退答案:A8.静脉性充血时局部静脉回流A.增多B.受阻C.不变D.增多和减少交替进行答案:B9.右心衰可导致A.肝细胞透明变性B.槟榔肝C.肝出血性坏死D.肝贫血性梗死答案:B10.颈静脉外伤时对机体危害最大的是A.细菌栓塞B.细胞栓塞C.脂肪栓塞D.血栓栓塞E.空气栓塞答案:E11.血管内较小的血栓其结果多为A.机化B.软化C.钙化D.溶解吸收答案:D12.下列哪项不是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A.静脉曲张B.久病卧床C.内脏恶性肿瘤D.贫血E.心力衰竭答案:D13.肠扭转可引起肠A.出血性梗死B.贫血性梗死C.白色梗死D.凝固性坏死答案:A14.血液由心、血管内逸出,称为A.血肿B.积血C.出血D.漏出性出血答案:C15.动脉血栓形成的第一步为A.凝血酶原激活酶形成B.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C.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D.血小板附在血管壁上答案:D16.血栓的哪部分与血凝块结构相同A.血栓头部B.血栓体部C.血栓尾部D.微血栓答案:C17.来自体静脉系统的栓子多栓塞于A.心B.脑C.肺D.肝答案:C18.静脉石是指A.静脉血栓B.静脉血栓机化C.静脉内胆盐沉积D.静脉血栓钙盐沉积答案:D19.下列哪种器官很少发生梗死A.肠B.心C.肝D.脾E.肾答案:C20.栓子的运行一般A.顺压力运行B.逆压力运行C.交叉运行D.顺血流运行答案:D21.创伤性脂肪栓塞时栓塞部位通常是A.肺B.脑C.心D.肝答案:A22.大量空气迅速进入血液循环引起死亡的原因是A.脑栓塞B.心肌梗死C.肺梗死D.急性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答案:D23.容易发生出血性梗死的器官是A.心B.肾C.脑D.肠答案:D24.梗死的形状取决于A.该器官的血管分布B.坏死灶的大小C.侧枝循环的建立D.梗死灶内的含血量答案:A25.槟榔肝可发展为A.坏死后性肝硬化B.门脉性肝硬化C.胆汁性肝硬化D.淤血性肝硬化答案:D26.潜水员过快地从海底上升到地面可以发生A.脂肪栓塞B.全身小血管空气栓塞C.二氧化碳栓塞D.氧气栓塞E.小血管内氮气栓塞答案:E27.最常见的栓塞为A.空气栓塞B.瘤细胞栓塞C.脂肪栓塞D.血栓栓塞答案:D28.下列血栓结局中哪项是错误的A.吸收B.机化C.钙化D.排出E.再通答案:D29.下列哪项不是缺血引起的A.实质细胞肥大B.实质细胞萎缩C.实质细胞变性D.脑液化性坏死E.组织坏死答案:A30.血栓尾部的主要成分是A.纤维蛋白及血小板B.血小板及粒细胞C.纤维蛋白及淋巴细胞D.纤维蛋白及粒细胞E.纤维蛋白及红细胞答案:E31.血栓头部的主要成分是A.纤维蛋白及血小板B.血小板及粒细胞C.纤维蛋白及淋巴细胞D.纤维蛋白及粒细胞答案:A32.出血性梗死常发生于A.肾、肠B.脾、肺C.肺、肠D.心、肠答案:C33.贫血性梗死灶呈椎体形改变的脏器是A.肺B.脑C.肾D.肠答案:C34.贫血性梗死主要发生于A.心、肝、肾B.心、肺、脾C.心、肾、脾D.大脑、肺、肾答案:C35.栓塞时常伴有DIC发生,主要见于A.血栓栓塞B.脂肪栓塞C.空气栓塞D.羊水栓塞答案:D36.减压病引起的栓塞为A.气体栓塞B.血栓栓塞C.羊水栓塞D.脂肪栓塞答案:A37.静脉血栓合并肺栓塞的栓子通常来源于A.下肢和骨盆深静脉B.心脏附壁血栓C.上肢静脉D.头颈部血管答案:A38.栓塞类型中最常见的是A.气体栓塞B.细菌栓塞C.羊水栓塞D.血栓栓塞答案:D39.股骨骨折后因处理不当,大量脂肪滴进入血液,该脂肪栓子常栓塞于A.肺静脉及其分支B.左心房C.左心室D.主动脉分支E.肺动脉及其分支答案:E40.活体内异常物体沿血流运行阻塞相应血管的过程叫A.梗塞B.栓塞C.梗死D.栓子答案:B41.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栓塞部位是A.冠状动脉B.肺动脉C.肾动脉D.大脑中动脉答案:B42.微血栓的主要成分是A.血小板B.白蛋白C.纤维素D.红细胞答案:C43.白色血栓形成的主要成分是A.纤维素B.中性粒细胞C.血小板D.单核细胞答案:C44.关于血栓的叙述错误的是A.静脉血栓多于动脉血栓B.下肢血栓多于上肢血栓C.层状血栓是混合血栓D.毛细血管内血栓多为纤维蛋白性血栓E.静脉血栓多为红色血栓答案:E45.有一位女教师,下肢静脉曲张,术中可见静脉腔有多个褐色物,堵塞管腔,该褐色物最可能是下列哪种病变A.静脉内凝血B.静脉内血栓C.静脉内血栓栓子D.静脉内瘤栓答案:B46.血栓形成的条件,不正确的是A.血管内皮损伤B.新生血小板增多C.涡流形成D.纤维蛋白溶酶增加E.组织因子释放答案:D47.长期瘀血导致肝硬化的基本病理变化A.肝细跑坏死B.肝细胞缺氧改变C.大量肝细胞嗜酸性变性D.大量肝细胞脂肪变性答案:D48.出现心衰细胞的是A.慢性肺源性心脏病B.高血压心脏病伴左心功能不全C.扩张性心肌病D.风湿性心脏病答案:B49.心力衰竭细胞是A.肺褐色硬化内含铁血黄素的嗜酸性粒细胞B.肺褐色硬化内含铁血黄素的淋巴细胞C.肺褐色硬化内含铁血黄素的中性粒细胞D.肺褐色硬化内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答案:D50.炎性充血主要是指A.动脉扩张,局部组织含血量增多B.静脉回流障碍,组织含血量增多C.炎区微循环内血量增多D.炎区小血管破裂答案:A51.淤血不会引起A.水肿B.血栓形成C.变性、坏死D.纤维组织增生E.实质细胞增生答案:E52.左心衰竭首先引起的病变是A.槟榔肝B.“海蛇头”样形态C.脾淤血、肿大D.脑淤血、水肿E.肺淤血、水肿答案:E53.充血是指A.静脉血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B.炎症时血管扩张C.动脉输入血量增多D.静脉输入血量增多答案:C。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1.淤血是静脉性充血,血液淤积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动脉性充血:大体:色鲜红,体积增大肿胀,温度增高;镜下:细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淤血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重要而常见的为肺和肝淤血。
静脉性充血(瘀血):重要器官瘀血:(1) 肺淤血:多见于左心衰竭。
长期肺淤血时,肺间质网状纤维胶原化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使肺质地变硬,加之大量含铁血黄素沉积。
肺呈棕褐色,故称为肺褐色硬化;镜下肺泡壁毛细血管和小静脉高度扩张淤血,肺泡腔内有水肿液、红细胞,并见巨噬细胞。
有些巨噬细胞吞噬了红细胞并将其分解,胞浆内形成含铁血黄素的心力衰竭细胞。
(2) 肝淤血:多见于右心衰竭。
长期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静脉淤血坏死.肝细胞缺氧、受压而变性、萎缩或消失。
小叶外围肝细胞脂肪变性呈黄色,在肝切面构成红黄相间的网络图纹,形似槟榔.故有槟榔肝之称。
如肝淤血长时间存在可形成淤血性肝硬化,镜下可见:静脉、毛细血管扩张第三节血栓形成一、概念: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成分析出、黏集、凝固成为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血栓形成后可溶解或脱落。
脱落后形成血栓栓子,可引起栓塞和梗死。
可机化和再通。
二、形成条件1.心血管内膜损伤2.血流状态的改变(1) 血流缓慢: (2) 涡流形成3.血液凝固性增高静脉比动脉发生血栓多4倍,下肢比上肢多3倍。
管壁之间出现裂隙,这些裂隙与原有的血管腔沟通,并由新生的血管内皮细胞覆盖,形成新的血管腔,这种使已被阻塞的血管重新恢复血流的过程称为再通。
第三节栓塞一、栓塞与栓子的概念循环血液中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堵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形成栓塞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
二、血栓栓塞对机体的影响血栓栓塞是各种栓塞中最常见的一种,占99%以上。
1.肺动脉栓塞来自体循环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栓子常栓塞于肺动脉。
由于肺组织有肺动脉及支气管动脉双重血液供应,故较小血管的栓塞一般不引起严重后果。
如栓子较大,栓塞于肺动脉主干或大分支,或栓子数目多,造成肺动脉分支广泛栓塞,则可导致急性肺、心功能衰竭,甚至发生猝死。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主要内容概述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表现为:①局部循环血量的异常,包括充血和缺血;②血液性状和血管内容物的异常,包括血栓形成、栓塞及梗死;③血管内成分外溢,包括出血、水肿和积液。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是疾病重要的基本病理改变。
第一节充血器官或局部组织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称为充血(hyperemia),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淤血)两类。
一、动脉性充血局部器官或组织由于动脉血输入量增多而发生的充血,称为动脉性充血(arteial hyperemia),又称主动性充血(active hyperemia),简称充血。
原因:凡能引起细动脉扩张的任何原因,都可引起局部器官和组织的充血。
充血的类型生理性充血:为适应器官和组织的生理需要和代谢增强而发生的充血。
炎症性充血:炎症反应的初始,由于致炎因子的刺激所导致的轴索反射和组胺等血管活性物质的作用,局部组织的细动脉扩张时的充血。
减压后充血:局部器官和组织长期受压后,组织内的血管张力降低,若一旦压力突然解除,受压组织内的细动脉乃发生反射性扩张,发生局部充血。
表现及后果动脉性充血的器官和组织内血量增多,体积可轻度增大。
充血如发生于体表,可见局部组织的颜色鲜红,温度升高。
动脉性充血是暂时性的血管反应,原因消除后,局部血量迅即恢复正常,不遗留不良后果,对机体无重要影响。
炎症反应的动脉性充血,是一系列血管反应的初始, 它参与炎症血管现象,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静脉性充血局部器官或组织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使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而发生的充血,称为静脉性充血(venous hyperemia),又称被动性充血(passive hyperemia),简称淤血(congestion)。
静脉性充血远较动脉性充血多见,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病理意义。
它可发生于局部,也可发生于全身。
淤血的原因1.静脉受压静脉受压使其管腔发生狭窄或闭塞,血液回流受阻可导致相应部位的器官和组织发生静脉性充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