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毒理学选修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2
卫生毒理学毕业论文范文一、论文说明本团队专注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论文写作300起,具体价格信息联系二、论文参考题目氯乙酸甲酯的卫生毒理学评价思路:氯乙酸甲酯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化工原料,多用于医药、农药生产的中间体,本试验对其进行了卫生毒理学评价。
采用《国家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GB15670-1995)》和《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GB15193-94)》,进行了大鼠经口LD_(50)和小鼠经口LD_(50);新西兰大耳白兔经皮肤刺激试验和眼刺激试验;小。
题目:喜树碱作为农用杀虫剂的初步研究思路:喜树(Camptothecia acuminata)是一种速生木本植物,且是我国特有树种,蓝果树科(Nyssaceae)。
喜树碱(Camptothecin)是喜树叶、根皮和果实中的生物碱。
喜树碱对各种动物肿瘤特别对多种药物有耐性的肿瘤相当有效。
迄今为止,有关喜树碱在植物源农药开发上的研究还很少,本项工作发现喜树碱对鳞翅。
题目:两种稀土纳米抗菌材料安全性的动物试验研究思路:本课题从免疫学和卫生毒理学的角度初步研究了两种稀土纳米抗菌材料对豚鼠免疫功能和遗传物质的影响,并对某些器官进行了病理分析,最后对可能存在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为稀土纳米抗菌材料的安全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首先,根据卫生毒理学所规定的评定外来化合物对机体毒性作用的方法,并结合稀土纳米抗菌材料在。
题目:野菊花黄色素的理化与功能特性研究思路:本文以野菊花(Flos Chrysanthemi indici)为试材,进行野菊花黄色素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1.野菊花黄色素有两类:一是类胡萝卜素类色素即乙醚提取物,其主要呈色及活性成分为总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及金属元素等。
二是黄酮类色素即60%的乙醇提取物,其主要呈色及活性成分为总黄酮,槲皮素,。
题目:典型全氟化合物水生毒理学效应与致毒机理初探思路:由于大规模长时间的工业应用,全氟化合物(Perfluororinated Compounds,PFCs)已经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药物毒理学研究与应用药物毒理学是一门研究药物对生物体产生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的学科,对于新药开发、药物治疗安全性评价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药物毒理学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在药物开发和治疗中的应用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药物毒理学的研究意义药物治疗是当前广泛应用的治疗方法之一,但每种药物都会存在着一定的副作用。
因此,了解药物毒理学知识,可以帮助预防和治疗药物毒性反应。
同时,药物毒理学还可以为合理开发新药提供指导,降低新药开发过程中的失败率和代价。
除此之外,药物毒理学在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二、药物毒理学的研究方法药物毒理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体内试验、体外试验和计算机模拟试验。
体内试验通常采用动物试验来评估毒性,包括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等多种实验方法。
体外试验则通常采用细胞培养、酶反应、免疫学检测等技术开展实验。
计算机模拟则常用于辅助判断药物的虚拟筛选和安全评价。
三、药物毒理学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药物毒理学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通常包括新药的毒性评价、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代谢研究等方面。
新药的毒性评价是指通过药物毒理学实验来评估新药在体内体外的毒性。
药代动力学研究则是通过研究药物在人体中代谢的规律,有助于设计更优化的给药方案以达到更佳的疗效和安全性。
药物代谢研究则可以帮助制定避免药物毒性的具体措施。
药物毒理学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能够帮助提高新药的质量、降低新药的毒性反应,从而服务于人类的健康事业。
四、药物毒理学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临床治疗中,药物毒理学主要发挥在药物剂量和应用时机等方面的指导作用。
针对已存在的药物毒性反应,药物毒理学态度对毒性的机理有所认识,因此可以提供相应的治疗方案;对于临床医生而言,药物的毒性反应并不是移花接木的事情,因此需要建立整体性的、科学地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五、结语药物毒理学的研究和应用在现代医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新药的不断研发,相应的毒性反应却也不可避免。
本科生课程论文封面(2014至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课程名称:药物毒理学学生姓名:学号:年级:2012级药物制剂****: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柴胡皂苷对肝脏的药理毒理作用研究进展[摘要]介绍柴胡皂苷对肝脏功效与肝毒性的最新研究进展,为相关研究提供文献依据和研究思路。
对柴胡皂苷近5~10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21篇进行整理、分析与归纳。
研究认为柴胡皂苷是柴胡发挥疏肝解郁功效的主要物质基础,临床应用和现代研究过程中亦逐渐认识到柴胡皂苷具有肝脏毒性,其肝损伤机制与途径主要与多途径的氧化应激损伤有关。
柴胡的毒性研究及毒性物质的安全控制需在其功效表达和功效物质分离与控制过程中进行,才能提出切合柴胡临床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预警方案和旱期诊疗措施,保证其临床用药安全,科学应对国内外有关柴胡毒性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柴胡皂苷,肝脏,抗肝损伤,抗肝纤维化,肝毒性前言:柴胡皂苷( saikosaponins, SS)是/)\伞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和狭叶柴胡B..scoaoner沙lium W illd.的十燥根中获得的一类成分,是柴胡的主要化学和生物活性成分[1]。
关于SS的化学成分研究已经较为深入,至今为止,共研究了该属20多种柴胡,从柴胡属植物已分离出90多种皂苷类成分,发现了30多种新化合物。
近10年分离鉴定的皂苷为43个,文献报道较多的是SSa,SSb,SSc,SSd等。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SS具有解热、镇静、抗炎、免疫调节、抗病毒、抗肝纤维化、抗肿瘤等药理活性[2],一般认为SSa和SSd为其主要活性成分,而尤以SSd的药理活性最强曰。
目前,国内外学者把ss应用于肾病、肝纤维化、肿瘤等疾病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但以保肝作用效果最佳,这也与传统中医记载柴胡疏肝解郁功效一致。
虽然历代木草未将柴胡列为有毒之品,但在历史漫长的应用过程中,一些医家逐渐认识到柴胡亦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尤以叶天士在《幼科要略》中提到的“柴胡劫肝阴”为后世所重视。
[1176]《药物毒理学》1、哌醋甲酯可引起肝细胞的A. 灶状坏死B. 带状坏死C. 广泛性坏死D. 炎症2、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指A. 有毒B. 毒性C. 毒素D. 毒物3、肾上腺皮质激素对肺的毒性作用可导致A. 肺癌B. 肺炎C. 肺纤维化D. 肺栓塞4、氟烷可导致A. 免疫性溶血B. 类系统性红斑狼疮C. 免疫性肝炎D. 荨麻疹5、“氧化性”药物非那西汀可引起A.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B. 氧化性溶血C. 贫血D. 白血病6、短期用药后常见的肝毒性是A. 肝硬化B. 脂肪变性C. 肝癌D. 肝炎7、药物对肝脏毒性作用的主要靶点是A. 内皮细胞B. 肝细胞C. 库普弗细胞D. 星行细胞8、药物对肝脏毒性作用的最初靶位是A. 区带1B. 区带2C. 区带3D. 中央静脉9、研究药物过敏性最理想的动物是A. 家兔B. 大鼠D. 豚鼠10、典型的自身免疫综合征是A. 免疫性溶血B. 类系统性红斑狼疮C. 荨麻疹D. 免疫性肝炎11、药物对肾脏最常见的毒性反应是A. 急性肾小球肾炎B. 慢性肾小球肾炎C. 急性肾功能衰竭D. 慢性肾功能衰竭12、甲基多巴免疫系统的靶位是A. 红细胞B. 白细胞C. 白细胞和血小板D. 红细胞和血小板13、肾脏毒性最大的氨基苷类抗生素是A. 新霉素B. 卡那霉素C. 庆大霉素D. 链霉素14、链霉素和异烟肼合用治疗结核病时可导致A. 过敏性肺炎B. 红斑狼疮样肺炎C. 间质性肺炎D. 肺纤维化15、肝脏毒性的早期事件为A. 质膜起泡B. 线粒体形态改变C. 内质网肿胀D. 溶酶体增多16、碳酸锂可使甲状腺激素的释放A. 增加B. 减少C. 不变D. 增加或不变17、氯丙嗪对垂体的毒性作用可导致生长素分泌A. 增加B. 减少C. 不变D. 减少或不变18、毒物最有效的排泄器官是A. 肝脏C. 乳腺D. 肺脏19、乙醇对肝脏的毒性作用主要可引起A. 肝硬化B. 肝癌C. 肝炎D. 大泡性脂肪肝20、有机磷酸酯类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主要损害A. 神经元B.CD.B. 轴索C. 髓鞘D. 神经递质21、氯丙嗪对垂体的毒性作用可导致催乳素分泌A. 增加B. 减少C. 不变D. 增加或不变22、链脲佐菌素可导致A. 糖尿病B. 肾上腺萎缩C. 甲状腺增生D. 睾丸萎缩23、有机磷酸酯类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可导致A. 能量需求障碍B. 返死式神经病C. 神经元损害D. 神经递质释放减少24、对乙酰氨基酚引起肝坏死,仅特征性地损害A. 区带1B. 区带2C. 区带3D. 中央静脉25、使用对乙酰氨基酚3年以上,可导致不可逆的A. 急性肾小球肾炎B. 镇痛剂肾病C. 肾间质性肾炎D. 慢性肾功能衰竭26、气体产生毒性作用的吸收部位是A. 肺泡B. 胃肠道C. 皮下D. 皮肤27、糖皮质激素对肾上腺的毒性作用导致肾上腺B. 萎缩C. 坏死D. 嗜铬细胞瘤28、对乙酰氨基酚产生肾毒性的原因主要通过A. 谷胱甘肽S-转移酶B. γ-氨基丁酸转移酶C. 碱性磷酸酶D. 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29、青霉素的毒性作用主要是通过A. Ⅰ型变态反应B. Ⅱ型变态反应C. Ⅲ型变态反应D. Ⅳ型变态反应30、双氯苯二氯乙烷对肾上腺的毒性作用导致肾上腺A. 增生B. 萎缩C. 坏死D. 嗜铬细胞瘤31、多柔比星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可导致A. 能量需求障碍B. 返死式神经病C. 髓鞘水肿D. 神经元损害32、游离胆红素过高可导致新生儿、早产儿A. 脑炎B. 肝性脑病C. 核黄疸D. 癫痫33、胺碘酮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可导致A. 返死式神经病B. 神经元损害C. 轴索变性和脱髓鞘D. 髓鞘水肿34、肝细胞被损伤后,溶酶体数量和体积常会A. 增加B. 减少C. 不变D. 可能增加可能减少35、肾脏毒性最小的氨基苷类抗生素是A. 新霉素B. 奈替米星C. 庆大霉素D. 链霉素36、甲巯咪唑可使甲状腺激素的释放A. 增加B. 减少C. 不变D. 增加或不变37、苯巴比妥对肺的毒性作用可导致A. 肺癌B. 肺炎C. 肺纤维化D. 肺栓塞38、通常仅直接考虑药物毒性的结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和其他常规需要提供毒理学信息指A. 机制毒理学B. 应用毒理学C. 描述性毒理学D. 临床毒理学39、产生氧化溶血毒性药物的共性是产生A. 白蛋白B. 球蛋白C. 硫血红素珠蛋白D. 热休克蛋白40、使用雄激素类药物可导致睾丸A. 增生B. 萎缩C. 坏死D. 癌变解释题.。
药和不良反应说起药,我们会想到各式各样包装里包的不同颜色、形状、味道、物理状态的要,吃下去这些药,我们会期待奇迹的发现——病痛瞬间消失、重拾健康。
可是现实往往是严峻的。
对于小病我们不吃药或则吃简单的药就可以痊愈,对我们的机体组织不会造成任何伤害,它们仍日理万机的新陈代谢维持机体稳态。
事与愿违的事时常在生活中发生,小小的药丸把病情带到了另一种境地,不良反应。
这次不是喜,而是悲。
这悲要从药的毒理说起……药从口经食管到达胃,经水和胃液溶解稀释并伴着食物,一起被胃挤入肠道,在肠里药已经被小肠黏液、肠消化液分解,并与小肠黏膜上的小肠绒毛充分接触,通过主动运输、被动运输、溶脂消散等途径被小肠吸收入血。
药物进入血液后,经门静脉入肝脏,药物在肝脏内首先进行第I相反应,主要为氧化、还原和水解,之后进行第II相反应,为结合反应。
从肝静脉出肝后入下腔静脉。
输送到全身作用到靶部位,最后如肾,经肾小球、肾小管、集合管滤过后进入膀胱而排出体外。
作用过程中也可能引起其他反应,如过敏反应、肝、脑、肾、心等脏器的损伤、消化道不良反应、肿瘤和精神损伤。
药物过敏反应是指有特异体质的患者使用某种药物后产生的不良反应。
它与药物的剂量无关。
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病率不高。
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用药当时就发生,称为即发反应;另一种是潜伏半个小时甚至几天后才发生,称为迟发反应。
当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通过与致敏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抗体特异性结合,使这种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如组织胺、前列腺素、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它们可引起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和通透性增强,腺体分泌物增多。
轻则表现为皮疹、哮喘、发热;重则发生休克,甚至可危及生命。
过敏反应发生最多的药物有青霉素类,占用药人数的0.7%~1.0%。
其他容易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有氨基糖苷类,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四环素族类如四环素;磺胺类如复方新诺明等。
不仅如此,药物对肝脑肾心也有这一定的危害。
题目:详细説明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的目的意义,内容,字数1000~1500是药三分毒,通过药物毒理学这一选修课程,让我更加深刻的明白,懂得了药物的重要性和毒理性。
中国的黄帝的《内经》,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对药物的记载就表明了药物的重要性和毒理作用。
而且,通过世界各地药害事件,如,氨基比林,反应停事件,拜斯停,黄体酮等孕激素,还有一些调查,据国外报道,6.7%的住院病人会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包括用药错误)[Lazzarou J, Pomeranz BH, Corey PN. JAMA 1998;279:1200-5]。
16.2%病人住院是因为药物相关性的,其中治疗失败54.8%,不良反应32.9%,超剂量12.3%,49.3%是可以避免的[Nelson KM, Talbert RL. Pharmacotherapy 1996; 16: 701-7]。
这一系列的事件,表明了安全用药的重要性,也表明了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通过药物毒理学这一选修,我对这一定义有了初步了解,药物毒理学是研究药物对生命有机体有害作用的科学,用于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临床试验及临床合理用药。
那么,新药临床前毒理学是什么呢?进行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目的又是什么呢?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有什么意义呢?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的内容有什么呢?新药临床前毒理学涉及全身毒性和局部毒性研究。
是为新药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提供试验依据,并为临床毒副反应监测提供重要信息。
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目的有:•毒性剂量Toxic Dose•安全剂量范围Safety margin•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性质、程度、量毒关系、产生、达峰、持续时间及反复产生毒性反应时间、迟发性、蓄积性、耐受性•寻找毒性反应靶器官Target Organ•毒性反应是否可逆Reversibility•解毒或解救措施Antidote确保临床用药安全(重点监测指标)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意义:•(1)通过动物实验以确立:出现毒性反应的症状、程度、剂量、时间、靶器官以及损伤的可逆性;安全剂量及安全范围。
题目:举列说明常见军事毒剂对人类的危害及如何和预防,治疗其中毒,字数1000~1500通过军事毒理学这一选修课程,让我更加深刻的明白,懂得了进行军事毒理研究的重要性。
本来我对军事很是好奇,觉得当兵很光荣,自豪,通过军事毒理学这一选修课程,我才知道,随着经济文化科学的发展,原来参军面临着很多已知的或未知的化学武器的危险,让人防不胜防。
所以了解常见军事毒剂对人类的危害及如何和预防,治疗其中毒是很要必要的。
军事化学武器是利用化学毒剂或生化武器的毒害作用杀伤、疲惫敌有生力量,迟滞、困扰其军事行动的各种武器、器材之总称。
通常,按化学毒剂的毒害作用把化学武器分为六类:神经性毒剂、糜烂性毒剂、全身中毒性毒剂、失能性毒剂、刺激性毒剂、窒息性毒剂。
生物战剂是军事行动中用以杀死人、牲畜和破坏农作物的致命微生物、毒素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统称。
旧称细菌战剂。
生物战剂是构成生物武器杀伤威力的决定因素。
致病微生物一旦进入机体(人、牲畜等)便能大量繁殖,导致破坏机体功能、发病甚至死亡。
它还能大面积毁坏植物和农作物等。
1:神经性毒剂nerve agent又称含磷毒剂,破坏神经系统正常传导功能的毒剂。
最具代表性的四个神经性毒剂是塔崩(tabun)、沙林(sarin)、梭曼(soman)和维埃克斯(VX)。
神经性毒剂对人的毒性神经性毒剂属有机磷或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organophosphorus compounds,organoposphates)。
这类毒剂特别对脑、膈肌和血液中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活性有强烈的抑制作用,致使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在体内过量蓄积,从而引起中枢和外周胆碱能神经系统功能严重紊乱。
因其毒性强、作用快,能通过皮肤、粘膜、胃肠道及肺等途径吸收引起全身中毒,加之性质稳定、生产容易、使用性能良好,因此成为外军装备的主要化学战剂。
神经性毒剂的降解目前国内某科学院院已经研制出一种有机磷降解酶,这种酶通过切断有机磷的磷脂键,破坏有机磷大分子的分子结构,从而可以高效将有机磷降解为无毒的成份,目前在国内某些大城市的反恐特勤装备中已经加入了此种洗消制剂,另外有机磷神经性毒剂跟有机磷农药属于同一性质,所以这种酶也可用来洗净蔬菜中的残留农药,可以在家里边使用,所有有孩子的家庭可以用这种酶清洗蔬菜水果。
农药毒理学论文
农药毒理学是研究农药对非靶生物和环境的危害性的一门学科。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药使用量不断增加,农药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危害性也日益凸显。
因此,研究农药毒理学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首先,农药毒理学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农药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残留物,长期的累积残留会对土壤、水体、空气等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此外,农药对于非靶生物也会产生严重的危害,例如,在生态环境中存在大量的靶标外的昆虫、鱼类等非靶生物,它们的数量和多样性对生态环境的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药对于这些非靶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也产生了不可回避的影响,因此,研究农药毒理学对于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农药毒理学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
过量的农药残留可能会进入人体,长期的积累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对农药残留限量进行了严格的监管,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地方和农业生产企业存在违法使用和排放农药的情况。
因此,加强研究农药毒理学,对于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最后,农药毒理学的研究能够为农药的研发和制造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农药毒理学的研究,能够找到对生态环境和非靶生物影响较小的物质,进一步提高农药的安全性和环保性。
此外,对于已经生产的大量农药,也需要进行毒理学评估和监测,确保其使用不会对环境和人类造成过多的危害。
总之,农药毒理学研究对于生态环境、人体健康和农药科研制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未来,应该进一步加强农药毒理学研究,为推动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药物毒理学教学改革体会【摘要】药物毒理学是药学专业的重要必修课,我们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包括目录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法规教学等方式,有效地提升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药物毒理学;教学改革;体会药物毒理学是一门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包括药物在防病治病过程中对机体全身或局部产生的病理学改变和这些有害改变的发展转归、毒理机制等,也包括新药上市前的安全性评价[1]。
它能让学生充分明确药物的双刃剑本质,掌握新药研究中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基本方法,因此成为药学专业的重要必修课程。
为了提高药物毒理学的教学质量,作者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包括目录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法规教学等方式,把课堂变得更加灵活多样,使书本知识能够生动形象地传递给学生。
1 目录教学目录是每本教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简单完整地反映了一门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但很少有教师在课程教授中用到目录。
作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普遍缺乏良好的归纳提炼能力,在完成学习后大部分人对课程没有整体认识,各个知识点在大脑中还是一盘散沙,尤其药物毒理学课程的知识相对零散,系统性不强,更增加了学生掌握的难度。
这种状况可以通过目录教学的方式得到极大地改善。
不同的药物毒理学教材编排有些许差异,但内容都大致分为3个板块:①药物毒理学的基本理论。
②药物对机体各器官的毒性作用及机制。
③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基本知识。
其中后两个板块分别占课程40%~50%的比重。
在第一堂课介绍药物毒理学这门课程时结合目录给学生明确各个板块包括哪些章节,这些章节有哪些内在联系,可以让学生对今后的学习内容一目了然,也增进了对课程性质与任务的理解。
比如介绍第三个板块时可从第二个板块过度,既然药物有毒,就要进行安全性评价。
那么安全性评价是什么,要遵循什么规范,不同的药物要进行哪些科目的安全性评价,以及如何进行就是第三个板块要学习的内容,这些内容分别在哪些章节中讲授。
药物毒理学小论文第一篇:药物毒理学小论文药说起药,我们会想到各式各样包装里包的不同颜色、形状、味道、物理状态的要,吃下去这些药,我们会期待奇迹的发现——病痛瞬间消失、重拾健康。
但是在新闻的报道下,部分药品的副作用与不良反应实在是令人震惊,为了更好的管制药品的上市,新药上市之前,往往都要进行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
而能被我们所能购买的药,往往都是通过了临床前药物地理学评价的,让我们好好认识一下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
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非临床安全性研究)涉及全身毒性和局部毒性研究。
是为新药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提供试验依据,并为临床毒副反应监测测提供重要信息。
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的目的和意义:通过动物实验以确立:出现毒性反应的症状、程度、剂量、时间、靶器官以及损伤的可逆性;安全剂量及安全范围。
通过上述资料的获得,达到预测人类临床用药的可能毒性,并制定防治措施;同时推算临床研究的安全参考剂量和安全范围的目的。
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程序:1、急性毒性试验(acute):判断反应与药物作用相关性:时间、发生率、剂量-反应关系动物种属及背景数据病理学检查结果同类药物特点安全范围、毒性严重程度及可恢复性毒性作用靶器官毒性可能涉及部位大体解剖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2、长期毒性试验(chronic)结合药学,药理学、PK、TK和其它毒理学研究(+临床研究),综合评价找到:不良反应(T&D&R)、毒性靶器官(O)、安全范围(S)、临床需重点检测指标(→)及临床监护或解救措施(A)3、特殊毒性试验(遗传、生殖、致癌)研究是否会引起畸胎、肿瘤,对遗传物质是否有损伤等;特殊毒性试验存在着种属差异性4、其它毒性试验(过敏、刺激 etc.)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局限性:种属差异(假阳性或假阴性)、实验动物数量有限、健康状态不同、研究方法的局限。
新药上市后仍应注意的问题:了解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的局限性,能更好地认识新药在临床试验时,甚至上市后,动物实验未观察到的毒性仍有可能出现。
齐齐哈尔大学芦荟与药物的相互作用及毒副作用课程名称:专业班级:学生姓名:任课教师:成绩:芦荟与药物的相互作用及毒副作用芦荟为百合科属多年生常绿肉质植物。
近年来,芦荟在医药、美容、保健、食品等方面应用广泛,特别是芦荟的多种药用价值、药理作用和治疗作用倍受关注。
而对于芦荟与其他植物药及化学药品的相互作用及毒副作用报道较少,故本文对芦荟与植物药及化学药品的相互作用及毒副作用进行了阐述。
芦荟属(学名:Aloe)通称芦荟,原产于地中海、非洲,为独尾巴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据考证的野生芦荟品种300多种,主要分布于非洲等地。
这种植物颇受大众喜爱,主要因其易于栽种,为花叶兼备的观赏植物。
可食用的品种只有六种,而当中具有药有价值的芦荟品种主要有:洋芦荟 (又名巴巴多斯芦荟或翠叶芦荟)库拉索芦荟(分布于非洲北部、西印度群岛),好望角芦荟(分布于非洲南部),元江芦荟等。
芦荟其药用库拉索芦荟、好望角芦荟或其他同属近缘植物叶的汁液浓缩干燥物,库拉索芦荟习称“老芦荟”,我国云南有少量栽培,好望角芦荟习称“新芦荟”主要分布在非洲南部地区。
《中国药典》收载芦荟,苦寒,归肝大肠经,具有泻下、清肝通经杀虫,用于热结便秘、烦躁、失眠、血淤闭经、小儿疳积发热,外用治顽癣、痔瘘、外伤出血;《中华本草》维吾尔药中收载芦荟,药性二级干热辛,具有生干、生热、软便清泻、消炎退肿、祛风清疮、祛寒止痛、利尿通经、养胆明目、杀虫,主治温寒性或黏液性疾病,如肠胃虚弱、大便秘结、各种疮伤、关节疼痛、夜盲弱视、月经不调、小便不利、肠寄生虫。
1.芦荟与植物药的相互作用芦荟与藜芦、洋地黄叶、玄参、铃兰、益母草、夹竹桃叶、水仙、毒毛旋花子苷K等含有强心苷的草药合用可增加强心苷的毒性;与胡桃皮、蓖麻油、鬼臼、大黄、番泻叶等具有刺激性的轻泻作用的草药合用可增加钾的损耗;芦荟与木贼属植物或甘草合用也可增加钾的损耗;花椒粉与芦荟提取物制成霜剂具有快速兴奋机体,增加体力和壮阳作用;维吾尔药中也收载芦荟作为常用生药治疗肠炎时芦荟与西黄耆胶合用有协同作用;作用于肝炎胃炎时芦荟与玫瑰花合用有协同作用,作用于痔疮时芦荟与穆库没药、紫花菫、菜香菫、山羊油合用有协同作用。
2012-2013学年年第1学期《农药环境毒理学》课程论文有机磷农药的毒性作用及其环境毒理学机理研究XXX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10级制药工程专业二班学号:1007xxxxxx 摘要:有机磷农药是我国目前使用范围最广、用量最大的农药。
与其他种类农药相比,具有杀虫谱广、残效期短、价格低廉及抗药性不显著等特点,被广泛用于家庭和农业的防虫抗害中。
正因为如此,使得有机磷农药残留成为我国食物中农药残留最突出的问题,人群普遍同时或连续暴露在有机磷农药混合物中,其对健康产生的联合风险有待评估。
本文研究了有机磷农药正常功能表达影响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有机磷农药对机体的损伤作用,阐明有机磷农药混和物的危害效应和中毒作用机理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为完善有机磷农药混合物的风险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有机磷农药;毒性作用;毒理学;生态环境工业和农业迅猛发展,使得地球上化学物数量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污染物,尤其是人工合成的各种有机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并且存在于环境中,人类在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中不可避免的同时接触或相继暴露在两种及两种以上化学物中。
化学物之间在机体内可能会产生相互作用,引起与各种物质单独作用时完全不同的毒性效应,给人类健康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
为了保障人群的健康,对人群暴露的联合化学物进行正确的风险评估,制定有毒物质在环境和食物中的限量标准以及预防和治疗化学物联合毒性导致的疾病,化学物的联合毒性作用成为各国学者越来越关注的焦点,各国政府、国际组织、科学团体、化工行业以及公众事业单位均成立研究与咨询委员会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1.有机磷农药的研究任务及内容1.1研究任务研究农药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损害的早期检测指标和生物标记物,从而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和有效防治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此外,对其他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个体、种群及生态系统的危害,甚至在特定环境中对整个生物社会的危害,研究其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早期损害指标及防治理论和措施;最终任务是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的发展。
药物毒理学研究的新技术与新方法药物毒理学研究的重要性药物毒理学是一门研究药物对机体产生的毒性及其机制的学科。
在新药研发过程中,药物毒理学研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通过评价药物的毒性和安全性,为临床试验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同时也为药物评审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因此,药物毒理学研究在药物研发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然而,药物毒理学的研究并非易事。
传统的毒理学研究主要采用动物模型进行,这不仅成本高昂,时间耗费长,而且还存在伦理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推动药物毒理学研究的进展,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新的技术和方法。
下面,本文将就药物毒理学研究的新技术和方法进行探讨。
基于细胞的毒理学实验在动物试验不便的情况下,基于细胞的毒理学实验是一个很好的替代方案。
细胞进行毒理学试验时,可以精确控制试验条件、快速获得结果,并且各细胞类型的反应情况也不同,可以获得较多的信息。
细胞的毒理学实验主要是通过细胞存活率、细胞凋亡等指标来评价毒性。
并且,这种实验还可以采用图像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手段对细胞进行定量分析,从而更好地了解药物的毒性机制。
实验室构建人工微环境除了细胞实验,人工微环境技术也是一种十分有前景的解决方案。
人工微环境可以通过立体打印、微流控等技术手段构建出微型器官,如口腔、肝脏、心脏等。
这些人工构建的微环境可以拥有生物学环境下的生理响应,从而更好地模拟药物在人体内的毒性反应。
而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在早期筛选出具有毒性的药物和药物代谢产物,可以减少动物实验,从而推动新药的研发。
计算机模拟技术计算机模拟技术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模拟方法对药物毒性进行评估的技术。
计算机模拟技术可以较好地模拟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代谢、排泄等情况,可以预测药物的毒性和药效。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对药物的研究效率,减少动物实验,降低开发成本。
但是,这种技术的应用前提是需要丰富的实验数据作为模型输入,所以需要大量实验数据作为支撑。
基于深度学习的毒性评估深度学习是一种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数据进行自动学习。
药理专业论文六篇药理专业论文范文11在药学专业病理学教学中实施EBM的必要性1.1药学专业临床病理诊断中需要实施EBM在临床实践中,病理学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被认为是疾病诊断的“金标准”。
对于疾病的诊断,首先要作出正确的诊断,才能指导临床下一步如何治疗。
病理诊断是否正确需要经受起时间的检验及是否具有可重复性。
这就需要从事临床病理工作医生正确的诊断。
在WHO(世界卫生组织)2021年乳腺肿瘤分类中,过去对于乳腺微浸润性癌浸润病灶的大小(最大直径)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存在多种界定值共存的局面,导致在实际病理诊断工作中对微浸润性癌的诊断主观性强,重复性差。
经过对大量实际乳腺微浸润性癌病例分析讨论,新版分类对乳腺微浸润性癌的标准进行明确规定,即浸润灶最大径不超过1mm(单病灶或多病灶)。
过去对于病理组织学诊断为大汗腺癌,在新版2021年乳腺肿瘤分类中,统一诊断为伴大汗腺分化的癌:基于大汗腺分化可见于多种乳腺浸润性癌,如浸润性导管癌、小叶癌等。
现有讨论也证明,伴大汗腺分化的癌的化疗、预后与非特别型浸润性癌类似,因此不使用大汗腺癌的病理诊断名词。
这将需要经过对大量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讨论,查找新的“证据”,病理诊断标准不断改进。
所以说,在药学专业病理学教学中,应用EBM,查找新的牢靠方法、指标,经过循证医学检验,能够为疾病的正确治疗及预后供应病理学学问支持。
1.2药学专业病理诊断进展中需要实施EBM随着病理学的进展,病理诊断已不从单纯的依靠显微镜下作出诊断,现在已运用电镜、免疫组化、原位杂交、流式细胞仪等,从形态学进展到形态学与功能相结合,不仅对疾病作出正确的病理诊断,还对临床治疗、预后供应具体的病理信息。
例如,对于病理确诊为乳腺癌患者,现在进行分子病理学检测ER、PR及HER-2,为临床后续化疗供应关心。
如ER、PR阳性病例,可以用内分泌药物三苯氧胺治疗;如ER、PR及HER-2/neu 均阴性的患者,化疗效果不好,预后差。
药物毒理学的心得体会药物毒理学是药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药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
在我的学习中,我深刻认识到药物毒理学的重要性以及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以下是我对药物毒理学的心得体会。
一、了解药物毒性分类药物毒性分类通常按照药物毒性发生的时间、药物剂量和毒性程度等方面进行分类。
在学习过程中,我了解了各种药物毒性和分类方法,比如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异性毒性等。
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药物毒性和危害,从而引起警惕和加强预防。
二、了解药物毒性机制药物对生物体产生毒性作用的机制是繁多的,如突变、抗原毒性、免疫毒性、代谢中毒等。
在学习中,我重点关注药物对细胞和基因的毒性作用。
比如药物可以干扰细胞分裂和增殖,抑制DNA合成和复制等。
这些作用对于药物毒性的发生和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掌握药物毒性机制,可以对药物的毒性机理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学会药物毒性评价药物毒性评价是药物毒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评价药物毒性可以量化药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让人们更加准确地预防、治疗。
在学习过程中,我掌握了药物毒性评价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包括急性毒性实验、临床观察法、区别性毒性试验等。
这些方法对于药物安全性评价和药物毒性控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关注药物毒性的防治药物毒性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严重问题,必须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和预防。
在学习中,我了解到对于药物毒性防治的关键在于早期预防。
需要在药物研发和生产中,对于药物毒性的理解和控制更加细致,准确识别药物毒性的影响因素,然后进行合理的控制。
在用药过程中,也要注意药物的给药途径、用药时间、用药剂量等因素,加强评价和监测,及时发现药物毒性的问题并予以处理。
总之,学习药物毒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药物的毒性作用,掌握药物毒性评价的技能以及采取措施预防、治疗药物毒性的具体方法。
我将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严格遵守有关药物毒性安全控制的规定和要求,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题目:详细説明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的目的意义,内容,字数1000~1500
是药三分毒,通过药物毒理学这一选修课程,让我更加深刻的明白,懂得了药物的重要性和毒理性。
中国的黄帝的《内经》,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对药物的记载就表明了药物的重要性和毒理作用。
而且,通过世界各地药害事件,如,氨基比林,反应停事件,拜斯停,黄体酮等孕激素,还有一些调查,据国外报道,6.7%的住院病人会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包括用药错误)[Lazzarou J, Pomeranz BH, Corey PN. JAMA 1998;279:1200-5]。
16.2%病人住院是因为药物相关性的,其中治疗失败54.8%,不良反应32.9%,超剂量12.3%,49.3%是可以避免的[Nelson KM, Talbert RL. Pharmacotherapy 1996; 16: 701-7]。
这一系列的事件,表明了安全用药的重要性,也表明了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通过药物毒理学这一选修,我对这一定义有了初步了解,药物毒理学是研究药物对生命有机体有害作用的科学,用于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临床试验及临床合理用药。
那么,新药临床前毒理学是什么呢?进行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目的又是什么呢?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有什么意义呢?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的内容有什么呢?
新药临床前毒理学涉及全身毒性和局部毒性研究。
是为新药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提供试验依据,并为临床毒副反应监测提供重要信息。
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目的有:
•毒性剂量Toxic Dose
•安全剂量范围Safety margin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性质、程度、量毒关系、产生、达峰、持续时间及反复产生毒性反应时间、迟发性、蓄积性、耐受性
•寻找毒性反应靶器官Target Organ
•毒性反应是否可逆Reversibility
•解毒或解救措施Antidote
确保临床用药安全(重点监测指标)
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意义:
•(1)通过动物实验以确立:出现毒性反应的症状、程度、剂量、时间、靶器官以及损伤的可逆性;安全剂量及安全范围。
•(2)通过上述资料的获得,达到预测人类临床用药的可能毒性,并制定防治措施;同时推算临床研究的安全参考剂量和安全范围的目的。
但是,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也有它的局限性:
•1、种属差异:假阳性或假阴性
•2、实验动物数量有限
•3、健康状态不同
•4、研究方法的局限
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的内容一般为药物毒性临床前评价的程序:
•1、急性毒性试验(acute)
•2、长期毒性试验(chronic)
•3、特殊毒性试验(遗传、生殖、致癌)
•4、其它毒性试验(过敏、刺激etc.)
历史上有很多的药害事件,下面我将通过药事件,陈述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还有它的目的意义。
•1,乙醇与白内障; 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一个公司生产出一种能降低人体胆固醇的药物——三苯乙醇。
广告宣传后,许多患有粥样动脉硬化心脏病或肥胖症者纷纷服用此药。
结果服用该药者出现皮肤干燥、头发脱落、白内障等症状。
由于该药的不良反应潜伏期长,有些病人在停止用药1年后仍会发病,结果在数十万名服药者中,发生白内障者1 000余人。
所以,要重视药物的后期效应。
为什么一种新药问世前,既要做急性毒性实验,又要做慢性毒性实验,道理就在这里。
特别是对那些不良反应“潜伏期长”的药物,不做慢性毒性实验就盲目上市,真是害死人。
这也说明了一种新药上市我们要看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的性质、程度、量毒关系、产生、达峰、持续时间及反复产生毒性反应时间、迟发性、蓄积性、耐受性,以及毒性反应是否可逆Reversibility。
2,反应停”与“海豹畸形”, 1957年,反应停首先在德国上市,用于治疗妊娠呕吐。
1961年10月,三位德国医生在妇科学会议上报告了一些海豹畸形儿的病例,引起医学界的重视。
经过长时间调查,证明这种畸形与患者的母亲在怀孕期间服用反应停有关。
17个国家里共引起海豹肢体畸形10 000多人。
此外,该药还引起能威胁生命的多发性神经炎共1 300多例,这是本世纪世界上危害最大、范围最广的药害事件,也叫“反应停”事件,这一事件,充分表明了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
像上面药害事件还有很多,总之,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是很重要的,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针对毒性剂量Toxic Dose,全剂量范围Safety margin,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性质、程度、量毒关系、产生、达峰、持续时间及反复产生毒性反应时间、迟发性、蓄积性、耐受性,寻找毒性反应靶器官Target Orga n,毒性反应是否可逆Reversibility,解救措施Antidote,确保临床用药安全(重点监测指标),其目的是很明确的,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