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敦煌生态环境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4
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2011-2020年)前言敦煌是位于甘肃河西走廊最西端党河流域戈壁上的一座历史名城,境内分布着古长城、烽燧驿站、莫高宝库、两关遗存、雅丹地貌和名山神泉,其悠悠历史与灿烂文化,久负盛名,延续至今,蜚声海内外。
近几十年来,随着当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敦煌水资源开发利用已超出其承载能力,下游水量锐减、河道断流、生态恶化,流域尾闾西湖湿地逐渐萎缩,库姆塔格沙漠每年以2-4m的速度东侵,敦煌绿洲正在受到沙漠的严重威胁。
敦煌的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温家宝总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高度重视敦煌生态保护工作,科学规划,综合治理,加快进行,一定要把敦煌保护好,管理好,把敦煌生态环境搞好。
为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批示精神,甘肃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多次组织实地调研,深入研究对策措施,积极开展了相关规划的编制工作。
2008年以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水利部指导下,甘肃省发展改革委、水利厅及酒泉市委、市政府,组织清华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甘肃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等十余家科研设计院所开展了《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及重点治理目标、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9项专题研究和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2009年7月,《规划》通过了水利部审查,2009年8月,水利部就《规划》征求了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部门的意见,2009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对《规划》进行了评估。
根据各部门反馈和评估意见,甘肃省对《规划》进行了修改完善。
解决敦煌生态问题,关键是解决好水的问题。
《规划》针对敦煌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提出了“南护水源、中建绿洲、西拒风沙、北通疏勒”的总体规划思路和“内节外调统筹、西护北通并举,水源绿洲稳定、经济生态均衡”的总体规划布局。
我的家乡闻名的敦煌敦煌,作为我家乡的代表,因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而闻名于世。
敦煌位于中国甘肃省,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是古代文化的宝库。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敦煌的历史、文化和景观。
敦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约2000年前的汉朝。
在那个时候,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枢纽。
在随后的魏晋南北朝和唐宋等历史时期,敦煌更是繁荣发展,由此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莫高窟,也被誉为"万佛之洞"。
莫高窟是敦煌最重要的文化景观之一,书写着敦煌悠久的佛教文化。
莫高窟建于4世纪,延续了千余年。
其中保存了大量以壁画为主的佛教艺术作品,涵盖了佛经故事、佛陀传记和僧侣生活等多个主题。
这些壁画以其精湛的技艺、丰富的题材和瑰丽的色彩,被誉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瑰宝。
除了莫高窟,敦煌还有其他许多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
鸣沙山是其中之一,以其特殊的沙音而闻名。
当游客在细软沙滩上踩踏时,沙子会发出清脆的响声,宛如大自然的乐曲。
而炎帝寿庙则是中国古代祭祀炎帝神农氏的重要场所,每年都吸引着众多的朝圣者。
敦煌的文化也是其独特魅力的一部分。
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敦煌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精髓。
在敦煌,你可以感受到汉唐文化的繁荣,体验到丝绸之路的风情。
敦煌的音乐、舞蹈和戏剧都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反映了敦煌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此外,敦煌还以其丰富的民间艺术而闻名于世。
敦煌剪纸、葫芦雕刻和羊皮画等传统工艺,展示了敦煌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这些艺术作品以其精细的工艺、独特的图案和鲜艳的色彩,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在我看来,敦煌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历史和文化,还在于它对于世界的启迪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敦煌位于沙漠之中,沙漠的雄浑和辽阔为这片土地增添了神秘感。
而阳光下的敦煌就像一个宝藏,等待着人们去探索。
总之,敦煌作为我的家乡,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和壮丽的景观而闻名。
我为自己的家乡感到骄傲,也邀请世界各地的朋友们来到敦煌,亲身体验这片土地的魅力。
敦煌莫高窟环境温度特征分析敦煌莫高窟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河西走廊西端,地理坐标为北纬40°02′14.2″,东经94°48′14.7″,海拔在1320—1380m之间,距敦煌市约25km[1-2]。
敦煌莫高窟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现存有4—14世纪共16个时代的750个洞窟。
这些洞窟分布在南北走向长约1600 m的崖面上,上下分为5层,保存了总面积约为45 000m2的壁画[3-4]。
莫高窟地区的气候属典型的暖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由于常年受蒙古高压的影响,因此具有极端干旱、降水量少、气温变化大、日照时间长及风沙活动频繁等沙漠气候特征[5-6]。
年平均气温为11.0℃,年平均相对湿度为32.2%,一年中有3个月的平均气温低于0℃,有6个月的最低气温低于0℃,最高月平均气温在8月,最低月平均气温在1月。
莫高窟地区季节性的空气循环会加速水分蒸发,而这一过程会引起可溶盐的风化,从而使壁画剥落。
不同的小环境会使脆弱的壁画产生不同类型的损坏[8-9]。
针对水分的吸收与释放对壁画的影响而进行的室内试验表明,壁画在相对湿度较高的情况下会吸收水分,而在相对湿度较低的情况下会排出水分。
温度变化还会引起围岩的冻融循环和温度场的变化;通过环境温度还可推导出围岩应力场的分布,进而得出围岩的温度应力[11-12]。
莫高窟的窟顶温度和窟前温度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二者的平均温度非常接近,说明二者处于同一气温层内,是一个整体。
因此,本研究选取窟顶温度数据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窟顶温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和温度的概率分布规律。
二非线性曲线拟合原理与方法对敦煌莫高窟的环境监测从20世纪60年代就已开始。
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莫高窟环境温度的最高值出现在6月至8月,最低值出现在12月至翌年1月,全年温度呈两头低中间高的曲线分布特征[15-16]。
综合连续观测的环境温度数据可知,温度随时间的变化为非线性规律。
为了了解温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本研究采用非线性曲线拟合方法进行了分析[17-18]。
甘肃敦煌节水工程初步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2013年01月15日18:03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兰州1月15日电(记者冯志军)记者15日从甘肃省水利厅获悉,甘肃敦煌市近年来全面实施封滩育林、防沙治沙、月牙泉应急治理等工程,初步遏制了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当地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意识显著增强。
近日,甘肃敦煌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顺利通过国家工作组验收。
近年来,敦煌市综合实施高效节水工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积极采用先进的水循环利用技术和节水工艺,关闭城市自备水源井,推广节水器具,改造供水管网和安装计量设施,加强水资源统一计量和管理,降低了水资源消耗。
据了解,目前敦煌市总用水量控制在3.4亿立方米以内,全市农田节水灌溉面积增加到26.13万亩,节灌率达到67%。
万元GDP用水量下降到584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为86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了52%。
城市管网漏损率降为8%,主要水功能区达标率100%。
近年来,随着敦煌党河流域人口增加和灌区大规模开发,引起了河流、湖泊、沼泽及草地面积减少,天然绿洲萎缩,生态植被退缩,土地沙化和荒漠化,戈壁、盐碱地、沙地增加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这严重威胁着敦煌境内自然生态和社会人文保护。
敦煌的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011年6月,国务院批准实施了《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总投资47.22亿元人民币,规划项目包括灌区节水改造、引哈济党调水和月牙泉恢复补水等“八大工程”。
我的家乡独特力的敦煌敦煌,这座位于中国西北部的小城,因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而闻名于世。
作为我家乡的骄傲,敦煌拥有许多令人惊叹的景观和独特的力量。
首先,敦煌以其壮丽的莫高窟而著名。
莫高窟是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这个大型石窟群内保存了数量丰富的佛教壁画、彩塑和经书。
这些艺术作品不仅形态各异,表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画面和世俗文化,还通过精美的装饰表达了佛教信仰的力量和智慧。
其次,敦煌还以其独特的沙漠风光吸引着游客和探险者。
著名的莫高窟沙漠景区以其壮丽的沙山和无垠的沙漠景观而闻名。
站在沙丘之巅,我可以看到金黄色的沙漠延伸到天际,仿佛置身于沙的海洋中。
这种广袤的景色给了我无限的想象力和力量,让我感受到大自然的宏伟和神奇。
此外,敦煌还是一个独特的文化交汇点。
由于位于古代丝绸之路的中心,敦煌吸引了来自东方和西方的文明和商业往来。
这种交融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使敦煌成为了各个文明的交汇处。
正是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赋予了敦煌独特的力量和魅力。
然而,敦煌所面临的问题也不能忽视。
沙漠化和环境破坏对于这个地区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因此,保护敦煌的自然和文化遗产、推动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地居民和政府的重要任务。
只有通过保护环境、加强教育和旅游管理,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敦煌的独特力量。
综上所述,敦煌以其独特的莫高窟、壮丽的沙漠景观和多元文化的交融而闻名于世,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力量和震撼。
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敦煌所面临的问题,并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这个独特的地方,让其继续发出独特的力量和魅力,不断吸引更多的人们来这里探索和感受。
浅谈敦煌生态环境
摘要:在评价敦煌市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敦煌市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原因和趋势,提出了生态建设与大农业可持续发展亟待研究的科学问题,并提出了生态建设与大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敦煌;生态环境;生态建设;大农业
敦煌市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自然生态环境特点独特。
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资源匮乏、植被覆盖率低、湿地退化日益加剧、土地荒漠化持续扩展。
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由自然和人为两方面的因素造成,自然因素是生态环境恶化发生发展的潜在条件,人为因素则是导致生态环境退化的重要外在原因。
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可以归结为“五滥”——滥垦(无计划、无节制的开垦土地)、滥牧(超载过牧)、滥伐(林木)、滥采(中草药、草皮等)、滥用水资源(超采地下水等)。
1敦煌市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1.1自然生态环境特点
敦煌市总面积3.12万km2,其中绿洲面积1 400 km2,仅占总面积的4.48%。
全市辖6镇3乡,总人口18.8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30万人。
地处大漠腹地,年平均气温9.30 ℃,年平均降水量39.90mm,蒸发量2 486mm,属典型的干旱性气候。
因气候干燥、极度风蚀,山地岩石及山麓砾石裸露,荒漠连片,形成典型的戈壁荒漠景观。
1.2生态环境现状与问题
敦煌区域内地表水主要有发源于祁连山冰川的党河、发源于祁连山西段托来南山和疏勒南山之间的疏勒河。
由于党河上游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实施“引党济红”工程分水500万m3、月牙泉治理回灌年用水600万m3,加之人口和耕地面积的急剧增加,造成党河断流。
瓜州县双塔水库、玉门市昌马水库的建成使用,拦截了河水,又造成疏勒河断流。
于是,敦煌市只得每年开采地下水 4 100万m3用于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造成地下水位年平均下降0.43m。
著名旅游景点月牙泉水域面积由上世纪60年代13 000多平方米锐减到现在的5 300多平方米,水深由过去的10多米下降到现在的平均水深仅1.10m。
持续的水位下降使敦煌境内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
1.2.1湿地萎缩。
湿地以每年0.13万hm2的速度递减,到2005年,境内湿地面积减少了近1/3,仅存18万hm2。
绿洲区内的0.07万余公顷咸水湖和66.67余公顷淡水湖中,80%已消失。
1.2.2植被锐减。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之初,敦煌东、西、北湖及南山一带有天然林14.60万hm2,其中胡杨林2.93万hm2,是敦煌绿洲的“绿色屏障”。
2005年,敦煌境内的天然林消失了近1/2,仅存8.67万hm2;据甘肃省草原队调查,1965年时敦煌有38.4万hm2草场,总载畜量12万羊单位,现在只有9万hm2,减少了77%,载畜量5万羊单位,减少了57%。
1.2.3沙进人退。
全市有3.33万hm2土地沙化,自1994年以来,绿洲区外围沙化面积增加了1.33万hm2,平均每年增加近0.13万hm2。
而现在沙尘暴以及浮尘天气也在增加。
沙尘暴的强度越来越大。
以前主要集中在3~5月份,现在几乎每月都会出现。
举世闻名的莫高窟也受到了风沙的侵蚀以及粉尘的危害。
来自鸣沙山方向的风沙对崖面露天壁画的撞击、磨蚀,已经导致了壁画褪色、变色,还使不少窟区、窟顶遗址残败不堪,相当数量的窟顶被剥蚀,甚至会引起崖体的坍塌。
浮尘天气的增多对莫高窟的威胁也在加剧。
观测表明,莫高窟窟区年降尘量已达到65.4t•km2,且83%以上为棱角状、次棱角状高硬度的颗粒,它们既能随湍急的气流运动对壁画、塑像进行磨蚀,又能侵入壁画和塑像颜料的空隙间,携带的细菌和化学物质还会对壁画的颜料产生多种生物和化学作用。
它们还不断地在壁画开裂处乘虚而入,使其龟裂。
而粉尘沉积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一种向外挤压的力,导致壁画颜料层、白粉层脱落,严重时可使整个壁画大面积脱落。
同时,大量粉尘沉降在壁画表面,不仅严重影响了艺术效果,而且很难在不损坏壁画的前提下将其清除,给壁画修复除尘带来许多困难。
2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原因与趋势
2.1自然因素
敦煌地处内陆腹地,降水量稀少,据气象部门资料显示,敦煌年降水量为39.90mm,蒸发量为2 486mm,蒸发量是降水量的62倍;
2.2人为因素
2.2.11970年,双塔水库和昌马水库的修建,导致以下400km的河段(其中300km河段在敦煌)断流;几乎同时,疏勒河的支流党河,也在上游被阿克塞县截留500万m3水。
在敦煌境内,水利部门也筑起了大坝。
党河断流,疏勒河断
流,造成流向敦煌的地下水量减少,外围的湿地萎缩、植被退化、动植物种群消失。
2.2.2敦煌库区水主要用于农业灌溉,实施的渠灌防渗,大大减少了地下水的补给,加之敦煌人口由解放初的不到4万人增加到现在的18.80万人,灌溉面积由0.89万hm2增加到2.53万hm2,每年旅游的人数超过百万人次,据统计,敦煌全市各类用水年需
3.62亿m3,党河实际来水量为2.60亿m3(还要除去阿克塞分流的500万m3水),大大超过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2.2.3过度放牧,造成植被退化,沙化加剧。
2.2.4过量开采地下水。
1976~1986年,新开掘的机井数量为1 800余眼,相当于敦煌绿洲每平方千米至少有一眼机井。
敦煌市目前年采地下水6 000万m3(允许开采的地下水量为5 500万m2),其中2/3用于灌溉。
只有消耗而没有补充,敦煌的地下水位以平均每年0.20m的速度下降,到2001年,地下水位累计下降了近11m。
这种严重的“收支不平衡”,直接导致了月牙泉水位的下降—1986年时,月牙泉水位不足2m,到2005年只剩下0.90m。
2.2.5农业的大水漫灌增加了用水量。
据敦煌市水务局统计,敦煌目前每年缺水将近8 000万m3,其中农业缺口为3000万m3,生态用水缺口5 000万m3。
主要原因是水资源浪费严重,用水效率不高,农业灌溉方式粗放,多为大水串灌、漫灌和深浇满灌。
一方面水资源严重短缺,另一方面水资源浪费又十分突出。
究其根源,主要是水资源价格偏低,水价机制不合理,水价构成中没有考虑社会成本、生态成本和未来成本等费用。
敦煌市委、市政府已经制定实施各项政策措施,通过落实“节水、引水、放水、渗水、养水”措施,健全全民参与、协调配合、依法治理、责任考核4项机制,努力解决生态保护工作中的问题,在开源节流、建设节水型社会方面取得了实效。
但由于现有体制限制,解决敦煌生态问题还存在许多障碍:一是由于现行的条块分割体制,不能统筹兼顾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不能统筹兼顾生产、生态和生活用水,不能统筹流域上、中、下游。
二是当地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各自为政,缺乏协调制约机制,资源性开发造成生态系统功能性退化。
三是当地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耗水农业比重过大,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加剧水生态恶化。
3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意义
严重的土地沙化、湿地萎缩及植被锐减破坏了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严重威胁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口的剧增和严重超载,增加了对自然资源的极度消耗和对脆弱生态环境的极大压力。
极端脆弱的生态环境和超负荷
的人口对该地区构成了双重的压力,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严重失衡。
甚至影响到西北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敦煌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有着重大战略意义。
风沙肆虐、土地沙化、水资源匮乏,敦煌绿洲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容乐观。
如若得不到及时调整和改善将来甚至会危及到河西走廊,甚至整个西北地区。
4敦煌生态环境建设要从其根本入手
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也针对敦煌生态持续恶化问题派专人考察、调研,调研显示,敦煌生态保护形势十分严峻,迫切需要建立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通过跨流域、跨区域大范围统筹规划,切实保护敦煌脆弱的自然生态。
首先,要转变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变“工程水利”为“生态水利”,通过科学调控,让党河、疏勒河结束断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转变节水观念和方式,同时加大地下水补给;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种植结构,推广花卉、葡萄等节水高效作物的种植比例。
其次,要积极借鉴黄河、黑河断流治理经验,建立疏勒河、党河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机制;环保部门要充分利用环评制度,加大规划环评力度,严格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管理,以水供给量定发展规模,慎重移民,对流域资源的无序利用形成制约,最终实现流域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三,要尽快对疏勒河、党河水生态进行全面评估,总结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经验和教训,运用综合生态管理理念,打破流域性行政管理界限,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统筹生产、生态、生活用水,建立敦煌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以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为载体,通过跨流域、跨区域大范围的生态保护,变农、林、水、土、草等要素管理为综合管理,维护脆弱的自然生态。
敦煌的生态环境问题,关系着敦煌的生死存亡,关系着莫高窟、月牙泉等人文自然景观的存续,更关系着敦煌及其周边县市、河西走廊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生态安全。
敦煌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现状,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保护敦煌的生态环境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