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白诗歌的美学探索
- 格式:pdf
- 大小:95.67 KB
- 文档页数:2
李白的诗歌艺术风格研究引言李白,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以其豪放热情、奔放浪漫的表达方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闻名于世。
本文旨在探讨李白的诗歌艺术风格,分析他在题材选择、语言表达、结构安排以及意境塑造等方面的突出特点。
一. 题材选择李白的诗歌作品涉及广泛的题材,包括山水田园、酒食花草、历史传说、哲理思考等多个领域。
他善于将自然景物与人生哲理相结合,通过描绘田园风光和山水之美来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体现了他独特的审美追求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二. 语言表达李白的语言表达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他善于运用形象化、比喻化和音韵化等手法,以生动活泼且富有节奏感的方式将思想和情感传递给读者。
他的诗歌充满了丰富的意象和直观的表达,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和情感。
三. 结构安排李白的诗歌结构安排灵活多样。
他常常采用抒怀、抒史、抒志等不同手法,通过层层推进的叙述结构来展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他善于运用对比、倒装、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各种与韵律相关的形式化结构,使诗歌更具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四. 意境塑造李白擅长通过细腻而深刻的描写来塑造意境。
在表现山水之美时,他能够以简洁明快的笔触勾勒出壮阔奇峰或柔美宜人之景;在抒发豪情壮志时,他则能够用雄浑磅礴的语言营造出英雄气概和激情澎湃之境;在描绘生活琐事时,他常以幽默机智的语言赋予诗歌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
结论综上所述,李白的诗歌艺术风格独树一帜,以其广泛的题材选择、感染力强大的语言表达、灵活多样的结构安排和细腻深刻的意境塑造而备受人们喜爱。
他通过诗歌传达了自己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并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产,影响了后世无数文人墨客。
李白对美学与艺术的思考李白,唐代伟大的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作不仅卓越,而且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怀,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李白的研究心得主要集中在他对美学与艺术的思考上。
首先,李白对自然美的追求是他诗作的重要主题之一。
他热爱大自然,喜欢在山水间流连忘返。
在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山川、江河、花草的描绘,以及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词。
他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种对自然景色的赞美,表达了他对美的独特感受,同时也表现出他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
其次,李白对人文美的关注也是他诗作的重要内容。
他关注人类的情感、思想和行为,通过描绘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情感来表达自己的艺术观点。
在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友情、爱情、孤独等主题的探索,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现了他对人文美的思考。
例如,在《月下独酌四首·其一》中,他写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种对孤独与自我陶醉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人文美的独特见解。
此外,李白对艺术创作的态度也值得我们关注。
他追求自由、奔放的艺术风格,不拘泥于传统的诗歌形式和格律。
他的诗作充满了豪放、奔放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他的诗作往往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他在《将进酒》中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种对自由和奔放的追求,体现了他对艺术的独特理解。
最后,李白的诗作还体现了他对人生与存在的思考。
他对人生的短暂和无常有着深刻的感受,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他在《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种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感悟。
综上所述,李白作为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作不仅在形式上独具一格,而且在思想上有着深刻的追求。
他对自然美、人文美、艺术创作和人生存在等方面的思考,展现了他对美学与艺术的独特见解。
唐代李白诗歌艺术的审美特点研究唐代诗歌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便是李白。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创作水平也非常高超。
他的诗歌艺术有着独特的审美特点,这篇文章将通过对他的作品进行分析,来探究他的诗歌艺术的审美特点。
一、自由奔放的创作风格李白的诗歌风格非常自由奔放,没有受到传统诗歌的束缚。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豪放、奔放的气息,形式和内容也极其多样,尤其擅长用典。
他的创作风格和他个人性格紧密相连,他勇于开拓新的诗歌领域,不畏惧传统束缚,敢于挑战这些约束,最终实现了自由创作。
二、多情的表达方式李白的诗歌以情感为主题,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他的诗歌往往可以引人入胜,使人为之动容。
而且,他的诗歌表达方式多样,大胆创新,让人印象深刻。
他的情感表达往往深具感染力,引起读者的共鸣,是李白诗歌艺术的重要审美特点。
三、简练的艺术风格李白的诗歌风格简洁明快,往往通过一些简单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
这种简练却又具有深刻内涵的艺术风格,反映出李白在诗歌创作中的宗旨——力求简单清晰,表达思想与情感。
四、独创的写意画笔李白的诗歌善于以写意画笔来表现景物。
他的诗歌中,往往能够体现出他对事物本质及其所具有的内在属性的理解,同时也能够把物理世界与精神世界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颇具神韵。
五、开放的思维方式李白的诗歌风格开放、自由、博大,他的思维方式可以说是开放的,具有创新性。
他以直爽豪放、开放自由、博大的气度对世间万物进行畅所欲言的创作方式,创作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诗歌,展示了他的孤独英雄风范。
总的来说,李白诗歌艺术的审美特点具有多方面的表现。
他的诗歌描绘生动,感情真挚,表达方式新颖独特,独具一格,深受读者的喜爱。
他开创了一种自由奔放的诗歌风格,这使得他在唐代诗坛上与众不同,留下了不朽的诗歌艺术传承。
李白的诗歌艺术研究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艺术引领了唐代的文化风潮,被誉为“诗仙”,被后人奉为经典。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李白的诗歌艺术进行研究。
一、李白的诗歌艺术风格李白的诗歌艺术风格独具特色,其作品大多以豪迈、奔放、高远和豁达的风格为主,其文学特点为“直言无隐,表现豁达,锋芒毕露,豪放无羁”。
其所写的《将进酒》、《庐山谣》、《夜泊牛渚怀古》等作品,都具有豪放奔放的特色,其艺术魅力让人叹为观止。
二、李白的语言艺术李白诗歌中的语言艺术非常突出,其运用典故、象征、比喻等手法,使得其作品充满了深刻的哲理和社会批判。
同时,他的诗歌运用了大量的夸张、渲染、修辞等手法,使得诗歌呈现出色彩缤纷、活泼生动、富有感染力的特点。
三、李白的人生体验李白的人生体验对其诗歌创作有着直接的影响。
他一生多次游历世界各地,西行遇神仙,东游逢牛渚,多次领略到大自然的风光和人间的繁华,这些经历成为了他诗歌创作的精华和灵感来源。
四、李白的诗歌思想李白的诗歌思想体现在他的诗歌作品当中。
他以“豁达超逸,自由不羁”为人生态度,他跳脱于那些琐碎的庸俗生活,追求自由和卓越,表现出一种不顾生死的诗歌精神,其真正的追求在于不断聚沙成塔,努力寻找人生真谛。
五、李白的艺术影响李白的诗歌艺术对文学界和后代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成为了唐代诗歌的经典篇章,为后代诗人提供了充足的创作灵感,同时也引发了对个体生命意义、自由政治和人文精神等问题的思考。
总之,李白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文化普及者,他不仅在诗歌创作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弘扬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卓越的成就和卓越的人生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李白的诗歌艺术探析浪漫主义与写实主义的较量李白的诗歌艺术探析:浪漫主义与写实主义的较量近代中国文坛上,李白被誉为“诗仙”,他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情感表达而广受赞誉。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发现浪漫主义与写实主义两种不同的艺术追求。
本文将就李白的诗歌艺术进行探析,探讨浪漫主义与写实主义在其作品中的较量与交融。
一、浪漫主义的追求浪漫主义是一种强调个人情感和想象力的艺术追求,它追求超越现实、追寻灵魂的自由和真实。
在李白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他对浪漫主义的追求。
李白的诗作常常充满着豪放奔放的情感,他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表现技巧,创造出令人惊艳的画面。
例如在《将进酒》这首诗中,李白以自己的形象描绘了一个豪情万丈的英雄形象:“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这样的描写展现了他对自由自在、超越束缚的向往,凸显了浪漫主义精神。
此外,李白的诗作中经常展现出一种无拘无束的情感表达。
他常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描绘风花雪月等美好的场景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在《静夜思》中,他以静寂的夜晚为背景,渲染出一种忧思之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强烈而直接,充满着浪漫主义的情感色彩。
二、写实主义的力量写实主义是一种注重真实、揭示社会现实的艺术追求。
虽然李白的诗歌常常充满着浪漫主义的色彩,但在他的作品中也不乏写实主义的力量。
李白的诗作中经常描绘现实社会的景象,他以生动的形象展现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状况。
例如在《蜀道难》中,他描绘了艰险的蜀道和人们在其中的辛苦:“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这样的描写展示了现实社会中的艰辛和困难,具有强烈的写实主义特色。
此外,李白的作品中还常常体现出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关注。
他深入研究历史,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丰富的写实主义元素。
例如在《秋风辞》中,他以犬戎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思考:“或不闻兵乐之声,或未见愁人之面。
李白的音韵美学与表达力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作品以其浪漫主义的风格、豪放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而著称。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李白的研究让我深入了解了他的音韵美学与表达力,并对他的诗歌产生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首先,李白的音韵美学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他善于运用声音的美感来表达情感和意境。
在他的诗中,音韵的和谐和节奏感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例如,在《静夜思》中,他运用了平仄的变化和韵律的起伏,使诗句如歌般流畅动听:“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些平仄的变化和韵律的起伏使诗句更具韵律感和音乐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此外,李白的表达力也是他诗歌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能够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将情感和意象深入人心。
在他的诗作中,常常能够感受到他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例如,在《望庐山瀑布》中,他用生动的描写和比喻手法表达了自己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些形象生动的描写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此外,李白的诗歌也展现了他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思考。
他的诗作中常常能够感受到他对人生的豪情和对命运的抗争。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表达了对人生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思考。
例如,在《将进酒》中,他以豪情万丈的笔调表达了对人生的豪迈态度:“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些诗句充满了对人生的豪情和对命运的抗争,给人以勇气和力量。
综上所述,李白的音韵美学与表达力是他诗歌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善于运用音韵的美感来表达情感和意境,使诗句更具韵律感和音乐感。
他的表达方式独特,能够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独特的比喻手法将情感和意象深入人心。
此外,他的诗歌也展现了他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思考,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表达了对人生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思考。
通过对李白的研究,我对他的音韵美学与表达力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更加欣赏他的诗歌艺术。
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美学特色摘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浪漫主义是李白诗歌最突出、成就最高的特点。
清新自然是李白诗的重要风格,李白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在他的诗中,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他生活在“盛唐”时期,这是唐帝国空前繁荣强盛却又潜伏着滋长着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的时代。
这一时代特点,结合着他的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性格,使他的诗篇具有很鲜明的独创性。
而在他众多的诗歌中,《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一首的浪漫主义色彩最为突出。
本文就是试图通过他的这首名作来探讨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美学特色及其成因。
该诗题又作《别东鲁诸公》。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在唐都长安受权贵们的排挤,被放出京。
次年李白将由东鲁南游越中,行前以此诗书赠友人。
全诗托以梦幻,设以虚境,用梦游天姥的浪漫主义奇特想象,寄以情怀,向山东诸公申明心迹;通过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光明等理想境界的追求,对王侯、权贵的傲岸不屈的蔑视。
关键词:浪漫主义特色(强烈、奇诡、跳跃、逸宕)成因正文: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李白以其飘逸、豪放的浪漫主义诗风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
李白从小就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且对自己的政治才能十分自负,总想依靠自己的才能学识以获得帝王的特殊赏识,一步而跃居卿相的高位,去建立赫赫功业,但他却在求仙访道的途中,又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崇尚自然,追求自由,蔑视王侯富贵和世俗平庸。
而李白为了表达这种矛盾所造成的强烈感受,必然在创作上要选择易于表达自我主观色彩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
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以高歌祖国名山大河的神奇与秀丽、险伟与阳刚为主,配以作者奇特的想象与感受,融入更多的美学象征成分,创造出浩淼博大的艺术境界,极大地拓展了中国古典浪漫主义诗作传统的新天地,从而影响并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
那么,如何来理解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美学特色呢?我觉得应从以下方面来着手:一、李白诗歌概述盛唐文化,孕育出无数杰出诗人,李白无疑是其中最具神韵的天才诗人,盛唐诗歌的气、情、神等在李白的诗歌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李白诗歌赏析──兼谈李白诗歌的美学特征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
被后人称为“一代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身长七尺有余(约1.83米),汉族,生于安西都护府碎叶城(一说生于四川江油青莲乡),幼年迁居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这种说法以郭沫若为代表)。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李白是盛唐时期诗坛的代表作家,其诗作内容广泛,情绪酣畅,风格奔放,色彩瑰丽,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的作品达到了浪漫主义的高峰。
他的想象力丰富,感情奔放,气概飘逸,豪迈不羁,显示出了瑰丽的盛唐气息,他说自己的诗"兴酣落笔撼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
和李白齐名的诗史杜甫曾称赞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首先,李白诗“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常常是全诗气势奔放,豪情夺人。
其诗歌具有瑰奇宏廓之美。
浪漫主义是以丰富的生活为基础的,当平常的语言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用大胆的夸张;当现实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思想愿望时,他就借助神话传说和种种奇丽惊人的想象。
与作诗的气魄宏大和想象力丰富相关联,李白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
他对体积巨大的壮观事物似乎尤为倾心,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李白将它们置于异常广阔的空间背景下加以描绘,构成雄奇壮伟的诗歌意象。
如《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意象亦极为阔大壮观。
又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的“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论李白的艺术与美学观念李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他的诗作不仅在当时广泛流传,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李白的研究给我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心得。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李白的艺术与美学观念入手,探讨他在诗歌创作中的独特之处。
首先,李白的艺术观念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豪迈态度。
他的诗作中常常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如山水、月夜等,以及描写自己的奔放豪情。
他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尊崇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他的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对人生的豁达和乐观态度。
这种艺术观念使他的诗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其次,李白的美学观念体现了他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美的敏感。
他的诗作以其雄浑豪放、意境深远而著名,他独特的艺术风格使他的诗作在古代文学中独树一帜。
他注重诗歌的音韵和节奏,追求音乐般的美感,使得他的诗作具有律动感和韵律美。
同时,他注重形象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通过独特的意象和比喻手法,使得他的诗作充满了生动的画面感和强烈的情感共鸣。
他的诗作中常常融入了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使得作品更具有文化底蕴和艺术深度。
此外,李白的艺术与美学观念还体现在他对诗歌创作的追求和对文学形式的创新。
他在诗歌创作中追求意境的超越和表达的独特性,他试图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使诗歌成为一种超越现实的艺术形式。
他尝试着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诗歌语言和风格,使得他的诗作在形式上与众不同。
他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和意象描写,使得他的诗作充满了想象力和变化性,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他的诗歌形式多样,既有长篇叙事诗,又有短小精悍的诗句,既有咏史抒怀的作品,又有山水田园的描写,展现了他丰富的创作才华和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总结起来,李白的艺术与美学观念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豪迈态度使得他的诗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他对音韵和节奏的追求以及对形象塑造和情感表达的重视使得他的诗作具有律动感和韵律美;他对诗歌创作的追求和对文学形式的创新使得他的诗作在形式上与众不同。
李白诗歌的美与哲理在课堂中的引导1. 引言李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其浪漫、豪放、抒情和哲理等特点而闻名于世。
在教育领域中,将李白的诗歌引入课堂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审美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感悟人生哲理。
本文将探讨李白诗歌所体现的美和哲理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 李白及其诗歌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唐代著名文学家,被誉为"诗仙"。
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歌作品,包括《静夜思》、《月下独酌》、《将进酒》等。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更融入了深邃的哲理思考。
3. 李白诗歌中的美3.1 形象描写李白善于通过形象描写来展现诗歌的美感,他运用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绘能力,使得读者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自然景色、人物形态等。
3.2 艺术表达李白在诗歌中常常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如韵律、对偶、意象等,这些方式增强了诗歌的美感和艺术性,使得读者更易受其感染。
4. 李白诗歌中的哲理4.1 生命之美李白的诗歌中经常探讨生命与存在的意义,表达对生活热情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他通过描写自然景观、咏史抒怀等方式,启发读者思考人生哲学问题。
4.2 自由与豪迈李白心灵自由奔放,并追求高尚品质。
他渴望超越世俗桎梏和束缚,在自由与豪迈中寻找自己真正存在的价值。
这种精神激励着人们勇于追求理想和追求更好的自我。
5. 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感悟李白诗歌的美与哲理5.1 阅读分析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解读,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李白诗歌中的美与哲理。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李白诗歌进行详细分析,让学生从形象描写、艺术表达和思想内涵等角度来领悟其中的美感和哲理。
5.2 创作与演讲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李白诗歌的理解和体会,进行创作,并组织演讲活动。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深入探索李白诗歌中独特的美和人文哲学价值,并通过表达、交流与分享,拓展视野和积累经验。
6. 结论将李白诗歌的美与哲理引入课堂教学,可以丰富教育内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接受美学视角下李白诗歌英译过程中的对话研究在李白诗歌传统中,英译似乎是一种可以体现美学视角的重要方式。
本文从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对话模式出发,对李白诗歌的英译过程进行探讨。
首先,讨论了英译的内涵以及李白诗歌的特点,其次,重点讨论了如何使用美学视角审视英译过程中的活动,然后,研究中英译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有助于更好理解英译过程的文化背景,最后,提出了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李白的诗歌受到了海内外读者的普遍赞誉,其魅力在于其文字的准确性和精致的情节描写。
在李白诗学传统中,英译被认为是一种表达艺术和文学价值的特别有效的方式。
然而,英译过程的空间和时间的不同,以及对文化的不同理解,可能导致英译与原句意义的偏离。
因此,在英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是以美学视角理解和考虑英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以美学视角审视英译过程,可以帮助译者更准确地理解原文,从而在英译中更好地发挥译文所拥有的美学价值。
作为一名译者,应该了解原文所直接传达和暗示的美学元素,并尊重原文中的文化背景和文学传统,考虑译文的语音、语境以及美学等外因因素,从而更准确地表达原文的美学意义。
此外,在英译过程中,译者还应该注意避免过多的修改,否则可能会破坏原文的美感。
在英译过程中,可能会受到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的影响,导致英文译文与原句意义存在偏离。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应尝试搜索文化背景也能更准确地理解李白诗歌中所涉及的文化内涵,从而更准确地表达美学视角下的英译翻译。
英译的活动的本质是对两种文化的对话。
因此,译者应该在英译过程中对对话进行理解,并尊重原文中的文化背景和文学传统。
此外,译者还应该主动参与英译过程,从而促进更有效的交流。
本文重点介绍了以美学视角探讨李白诗歌英译过程,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此外,本文还讨论了译者在英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因素,以帮助译者更好地实现美学视角下的英译翻译。
然而,由于译者的文化背景、语言能力和经验的多样性,以及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的存在,以及有限的时间,有关英译过程的研究仍然有待深入探讨。
论李白诗歌的美学特征与历史影响李白作为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其诗歌具有浓厚的个性化特征和文化多元性,被认为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从李白诗歌的美学特征和历史影响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1.豪放洒脱李白的诗歌豪放洒脱,格调非常高远,他的诗句有着浓郁的个性风格和多变的形式。
他善于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使其诗歌形象色彩鲜明,丰富多彩,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诗人世界观和人生哲学,散发出一种独具魅力的文学气息。
例如《将进酒》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和“沽酒满载载,还复行乐宴”的句子,以及《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等都是李白以需求人生欢愉的情况做为主题,表达自己的超越想象、摆脱困境的豪放情怀。
2.乐观向上李白的情感深厚而乐观向上,他以天人合一的视角,展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向往,讴歌了人生的美好与意义。
他的诗歌充满了活力和朝气,能够给读者带来满心欢畅和激动,激励人们追求真实的自己。
例如《望天门山》中的“登天望、古来松树绿、今日天齐无一杆”和“开眼看、竟有闲人欣况此,卧云波与紫盖迎”一样,在表现自然景观的同时,描绘出诗人的豁达情怀和强烈的求索精神,彰显了诗人的生命力和生命意义。
3.人文情怀李白的诗歌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他善于通过诗歌,表达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热爱和对祖国母亲的感恩之情。
他在自己所作的诗歌中,尤其是诗歌中常常恰到好处地加入了的中国传统文化,为文学的传承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例如《将进酒》中的“敢轻天下壮士死,百万亦为我瞜容”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以及《送友人》中的“青山无限好,寸草春涛生”等,都向读者传达了一种热爱人生,珍爱生命,追求非凡的人生哲学。
1.对后世的影响李白诗歌的独特魅力和气质,赢得了无数读者的认可和喜爱,尤其是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豪放风格、人文情怀、乐观向上理念,成为了后人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
例如唐朝大诗人杜甫,深受李白诗歌的影响,他在自己的创作中,表现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和人文情怀等特征。
李白诗歌的文学之美
李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展现了丰富多样的文学之美。
以下是李白诗歌的几个方面的文学之美:
1.豪放奔放的气势:李白的诗歌充满了豪放和奔放的气势
,他善于运用壮丽的词藻和雄浑的语言,表达自由、豪情和
激情。
他的诗作常常充满了豪情壮志,抒发自由无拘的个性。
2.自然景物的描绘:李白善于描绘自然景物,他用独特的
笔墨勾勒出山水、花草、江河等自然景观的美丽和壮丽。
他
的描写常常充满了生动的意象和鲜明的色彩,让人仿佛身临
其境。
3.旷达超脱的思想境界:李白的诗歌表达了旷达超脱的思
想境界,他追求自由、追求无拘无束的境地。
他的诗作常常
展现了对世俗束缚的抗拒,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脱。
4.情感的真挚与深邃:李白的诗歌情感真挚而深邃,他通
过自己的诗作表达了对生活、对人情世故的感悟和思考。
他
的诗作充满了对人生和世界的热爱、对人情冷暖的体悟,以
及对悲欢离合的感伤。
5.带有音乐性的韵律:李白的诗歌常常带有音乐性的韵律
,他善于运用押韵和节奏,使诗歌具有优美的声韵和韵律感。
他的诗作往往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并且在朗诵时具有动
听的效果。
李白的诗歌通过豪放的气势、自然景物的描绘、旷达超脱的思想境界、情感的真挚与深邃以及音乐性的韵律,展现了丰富多样的文学之美,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词鉴赏浅析李白的诗歌之美李白,一个走在诗歌创作之巅峰的文人,他的诗作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和感受。
今天,我们就来浅析一下李白的诗歌之美。
首先,李白的诗歌充满了豪放和奔放的气息。
他的诗作中融入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磅礴的气势,给人以一种豁达和自由的感觉。
比如他的名篇《蜀道难》,其中写到:“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段描写了蜀道的险峻和艰难,透露出李白壮志未酬的心情。
通过运用夸张的手法和狂放的词藻,李白成功地表现出了他豁达的性格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其次,李白的诗歌具有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思考。
他的诗作中常常出现一些意象,如月亮、山川、星辰等,这些意象不仅增加了诗歌的美感,也暗含了丰富的文化和哲学内涵。
比如他的《静夜思》,其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一段诗通过对月亮的描写,传递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李白善于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表达出自己的思考和情感。
此外,李白的诗歌还展现了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
他的诗作中常常流露出对生命和世界的关怀和思考,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比如他的《将进酒》,其中写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这一段写出了对人生境界和命运的思考,展现了李白豪迈不屈的人生态度。
他的诗歌中蕴含着对于宇宙和人生的无尽思考,给人以启示和勉励。
最后,李白的诗歌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
他的诗作语言优美,形象生动,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
无论是描写山川之美,还是表达情感之美,李白都能够用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出来。
通过他的诗歌,人们可以感受到一种美的魅力和愉悦,仿佛置身于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之中。
总之,李白的诗歌之美来源于他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以及他独特的表达形式和艺术手法。
他对于大自然和人生的关怀,以及对于美的追求,使得他的诗歌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通过欣赏和品味李白的诗歌,我们可以在身心上得到一种享受和启迪,感受到诗歌的无穷魅力和美好意义。
浅谈李白诗歌的意象之美李白的诗歌是唐代诗歌的典范,在他的诗歌中不仅意象丰富,而且寓意深远。
唐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不朽的奇葩,而唐代诗人李白则是中国最富盛名的诗人之一。
李白素有“诗仙”之名,他的诗歌飘逸潇洒,极具浪漫主义的创作色彩。
可以说,内敛而平静的意境是李白诗歌创作风格的一项重要特点。
在研究李白诗歌意象特征的时候,我们不仅要注重李白诗歌浪漫、激越、奔放的特点,还应该研究李白诗歌意象中的含蓄之美,应全面而深入地研究李白诗歌。
从总体上看看,李白的创作变化多端,他超越了传统诗歌创作的固有格式,达至了多样多姿的奇妙境界。
李白诗歌创作的内容主要分散在对祖国山河和美丽小自然的赞美,其风格兼具俊逸清爽和壮丽壮丽。
除此之外,李白的诗歌还常常采用想象、拟人、生硬、比喻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配搭李白惯用的意象,往往能描绘出诗歌里独有的意境,使人回味无穷。
李白的诗歌从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远远少于同时代的绝大多数诗人,对后世文学的创作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关键影响,无论是韩愈、李贺还是苏轼、陆游无一不对李白的诗歌创作交口称赞。
一、诗歌意象及其作用(一)什么就是意象意象是诗歌中描绘的具体形象,是融入了作者思想情感的物象,创造意象并借助意象抒发思想感情是诗歌创作的一种重要方法。
无论是中国的传统诗歌还是现代诗歌,对于意象与意境都是十分重视的。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意象即是意境。
当然,我们现在认为,在诗歌当中两者还是有着十分显著的区别的,尤其是在现代诗歌中。
现代诗歌的创作通常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这些出现在诗歌中的形象也就是意象。
诗人对于意象的使用往往能够有效地烘托出诗歌的意境,表现出诗人的主观意识与情感。
由此可见,对于诗歌而言,意象其实处于诗歌中美学的范畴,诗人通过意象的塑造让读者与自己产生共鸣,甚至通过意象来表达出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进而以此来丰富诗歌的内涵。
由此可见,我们在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找到诗歌中所描绘出来的意象,并充分把握其表现出来的特征,才能体会诗人蕴含在其中的独特思想情感,更好地进入诗人所描绘的独特精神世界。
论李白诗歌的美学特征与历史影响
唐代诗人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他的诗歌以其奔放豪迈、妙语连珠、意境深邃、激扬文字等特征而备受推崇。
李白诗歌的美学特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艺术表现力
李白的诗歌注重表达情感,尤其是对自然和人性的狂放激情,如《将进酒》中的“举杯邀明月”、《夜泊牛渚怀古》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美术意义非常强烈,能够跨越时空与读者产生情感共鸣。
二、形式之美
李白的诗歌形式十分丰富多样,有五言、七言、长诗,写景、抒情、咏史、祭文等形式,表现出其深厚的诗歌功底和创作才华。
他的诗歌还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突出形式之美,展现出艺术魅力。
三、风格多样
李白的诗歌虽然不同于唐代诗歌传统,但也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创作包括豪放与哀怨、史诗和爱情、俚俗和儒雅等多种风格和语言,展现出多种多样的审美风格,符合人们文学审美的多样性和发展变化。
四、哲学思想性
李白的诗歌深入探索了道德、哲学、历史等方面的问题,如《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寓意人生短暂,要积极生活;《夜泊牛渚怀古》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现出生命之美和生物智慧,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总之,李白诗歌美丽大方、奔放豪迈、情感深切、意涵深远,积极的价值观和高雅的艺术风格一直影响着后世。
他的作品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诗歌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他的诗歌丰富了中国诗歌的题材,扩展了诗歌的风格,传承了唐代诗歌之美,让读者在欣赏中,领略诗歌之美,并从中汲取人生之智慧。
从醉境和梦境谈李白诗歌意境的美学价值
李白字太白,其诗惊世骇俗,至今仍具有一种美学价值,其中醉境与梦境便是
其一。
醉境是李白构筑的一种意境。
李白的诗歌以唯美的比喻及豪迈的气魄,描绘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明月夜醉,“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春日花间醉,以及“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绝美情景,李白所述见其惊人不朽,让人难忘,深刻地把醉境中的感受烙在读者的心中。
再者,梦境也是李白的一大情境的特点。
他能够巧妙将梦境与现实色彩交融,
充分发挥诗歌的想象力与造诣,将梦中的意象描述得褒贬相应:“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君看一双悬莺,长飞深似海”。
此类虚拟的美是描绘人生茫茫游戏,此类美学又在别人上打开了无尽的美学景象,把自己的心灵与状态彻底桥接起来。
李白诗歌中醉境和梦境的美学价值之一是把人们从现实中带出来,赋予我们真
实而更多元的观点。
现实中,生活布满压力,此刻如果读到李白的诗歌,它会带你进入到一个朦胧而美好的醉境,生活的压力可以被解脱、缓解;它更会引领大家走进梦境,用别样的态度,去体验别样的精神抚慰,“今夕隔世烟水间,暂歌一曲为谁弹”,梦境的美学价值从不受季节的限制,它可以让你经历虚幻、浮光、自由超越,它能够治愈你的心灵。
总而言之,李白醉梦中的意境美学价值执着地给大家带来了极大的开拓空间,
通过其精湛的诗歌造诣让每个人都能得到精心呵护,收获奇妙的情感安慰,这也正是他诗歌的一大魅力之一。
Vol.33No.11Nov.2012第33卷第11期2012年11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李白以其狂放不羁、不同凡响的精神品格,卓尔不群、大巧自然的诗歌创作,深刻反映了盛唐时期的精神面貌,成为唐诗最光辉的代表。
李白诗歌作为古典诗歌的范式,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早已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注意。
但融合渗透在李白诗歌中的美学思想,以及其对李白诗歌的作用,人们关注得似乎还不够。
实际上,李白诗歌正是在他的诗歌美学思想的照耀下,才散发出辉耀古今的风采;李白诗歌正是在他的诗歌美学思想这根琴弦的震颤上所发出的盛唐之音。
一、天人之合的哲学观李白诗歌美学思想的一个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以整个物质世界———天、地和人作为描写和抒情的对象。
纵观诗歌的美学发展史,我们发现历代诗歌美学家都对诗歌以天、地、人为对象有所论述。
清代诗歌美学家刘熙载在《艺概》中谈道:“《诗纬含神雾》曰:‘诗者,天地之心。
’文中子曰:‘诗者,民之性情也。
’此可见诗为天人之合。
”[1]天人之合就是自然与人和谐,自然与人合一。
在诗歌创作中,这是一种境界,即自由的境界。
对李白诗歌来说,这种自由,既表现在对诗词创作规律的理解和运用上,又表现在对天、地、人这一整体结构的思辨与艺术把握上。
李白认为,天、地、人作为一个对象化、客体化、人格化了的哲学范畴,它同时是认识、实践、社会和历史的主体和客体。
真正的诗,就是自然与社会、历史与人生相交融的图画。
刘熙载从诗歌体裁上对诗人以天、地、人为对象做了如下的区分:“诗喻物情之微者,近《风》;明人治之大者,近《雅》;通天地鬼神之奥者,近《颂》。
”[2]虽然李白的诗歌不能据此来加以区分,但在李白诗歌中,几乎可以清晰地听到“天地之心”的微妙律动。
在他笔下,有天宇之飞鹏,有海域之巨浪,有奔涌之黄河,有浩淼之长江,有峥嵘峻茂之山峰,有飞珠溅玉之瀑布,有飘逸不群之凤凰,……大自然的日月星辰、鸟兽花木、江河湖海等皆化作诗人表情达意之载体。
这些独特的生命意象,拥有多彩的艺术效果,它们共同构成了李白的诗歌逍遥化的诗话人生境界和艺术化朦胧意境。
李白立足于传统的基础,从天、地、人这个审美对象出发,把他对社会、历史和人生的考察与思索,用独特的方式,注入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中,熔炼和凝聚了自己炽热的灵魂与血肉,达到了钟嵘所说的“照烛三才,晖丽万有”[3]的至高境界。
二、人格魅力的凸显诗歌创作审美活动过程中的审美主体和客体是一种相互交流、相互通融的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主体呈现出“退让”与“回归”的客体性,客体呈现出“契合”与“坚守”的主体性。
在这两者结合统一的过程中,诗人的人格作为一种审美主体力量,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我国历代诗论都非常重视和强调人品与诗品的关系,一个伟大的诗人,其作品往往就是他人格的真实写照。
诗人对客观世界的体验和感受,主要取决于他的个性、气质和阅历,他的创作个性越鲜明,对艺术的贡献就越大。
李白的诗歌,从内容到形式,从思想到艺术都充斥着一种激情与张力,成为中国诗坛上一曲品格强烈、奔腾浩荡的绝唱,这是李白人格魅力在诗歌中的显现,也是李白诗歌获得广泛喜爱、雅俗共赏的奥秘所在。
这种人格魅力不仅为蜀地的阳光雨露所滋润,为离经叛道的经历所淬砺,也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所浸染而成的。
它在李白的诗歌中,形成了人格与自然物象的沟通,人因自然物象而美,自然物象也因人而美,双方在情感、意志上始终保持一种互相感应,互相升华的默契。
山、水、雪、月、鲲鹏等自然物象,无不是李白人格精神的依附,它既受到我国“天人合一”思维方式的制约,又是“物我同一”的人生艺术的展示。
尤其是鲲鹏那人格化的崇高形象,是在庄子原型上的再塑造,它既怀抱远大的理想,对自由与光明有执著的追求,又有一往无前,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气魄。
它是一切狭隘、短浅、琐屑的藐视者和唾弃者,它既勇于自我否定,又勇于自我超越。
纵观中唐以后各代的评价,绝大多数情况下对李白的关于李白诗歌的美学探索何英(绵阳师范学院文学与对外汉语学院,四川绵阳621000)摘要:李白的诗歌从它一问世起,就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并在其后漫长的岁月中,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在更加广阔的地域中传播开来。
恢宏的气势、豪迈的风格、铺张的夸谈、瑰奇的想象与大唐盛世紧密相连,是盛唐之音最为直接的体现,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普遍认识。
实际上,李白诗歌正是在他的诗歌美学思想的照耀下,才散发出辉耀古今的风采。
关键词:李白;诗歌;美学风格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2)11-0096-02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李白文化研究中心项目“李白与毛泽东的诗歌比较”(LB09-05)阶段性成果之一96--诗歌艺术成就是肯定和赞赏的,而对李白“品格”及现实创作内容往往每有争议。
一方面,士大夫将李白傲岸不羁的性格和狂放的诗风浓缩为可凌驾于政治权利上的精神力量,透露出由来已久的“道尊于势”的心理寄托;另一方面,这种“道义”的精神力量又由于李白极具个人特色的经历和创作而不可避免地带有“非典范性”和“非正统性”。
如被赐金放还,从永王璘幕,以及大量浪漫奇纵、多在风月草木之间的诗歌等,依照“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的内修外达道路而言,李白的这些种种表现不足以担当道德人格的典型。
李白始终在“豪逸超迈”和“浮浅卑下”中来回徘徊,恰恰在于传统精英阶层在意向世界中欲将李白个人特征与人为设置的“理想精神”强行捏合所致。
略有差别的是,平民对李白的肯定,更多是通过身份认同的喜悦和对民间英雄的崇拜来展现的。
众多故事塑造的既是贴近平民的普通人形象又是可以拯救平民的非凡英雄。
平民阶层对李白名望的推崇也透露出民间“小众文化”传统权威意识的矛盾心态。
一面是对李白蔑视权贵的举动大加赞赏,一面又很乐意看到地方官的权威被李白的“威望”所压服。
这种复杂心态,既是现代化进程中反击传统的关键突破口,又成为民族文化心理延续新变的重要基础。
三、滋润生命的根须一切艺术的发展,都是以已有艺术为基础的,在这个意义上,站在传统文化基础上俯瞰和洞悉诗歌艺术真谛并加以创造性发扬光大的李白,十分重视借鉴与创新,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李白作为具有卓越独创性的诗人,虽然有着强烈的“个体主体性”,但却不可超越地浸染着民族心理和思维个性的特点。
在他的思想和诗歌创作中,反映着强烈的民族“群体主体意识”。
李白从小受到道家思想和儒家文化两种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一方面他追求逍遥自在、清静无为的生活,另一方面又焕发着强烈的昂扬进取、积极入世的精神。
他既有“济苍生,安社稷”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也有“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超世情结。
这两种思想从他青少年起,就一直纠结于他的内心,李白一生都是在这两种思想不断激荡并交叉换位的状态中度过的,使他的思想呈现出整体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李白思想上的这种特点,在他青少年时期处于青春觉醒状态并即将离开四川时就充分显露出来了。
在他25岁那年“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告别家乡时,就唱出了:“莫谓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一粒矛盾的种子已经播种在李白那颗永不安分的心上。
李白在学业上产生了广博高深的多元化需求,在以儒、道为主修之外,兼修佛、纵横、杂家之学。
龚自珍在《最录李白诗》中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
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
”[4]李白的思想和诗歌除了在总体特征上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艺术文化和哲学文化的精华外,在诗歌创作的题材和意象上,也集中体现了民族的思想和感情。
李白诗歌创作中经常涉及到的伤时忧国、眷恋家乡、热爱祖国、藐视权贵、追求自由等主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很强的代表性,是我们民族文化心理———情感高度统一的体现。
可以说李白的思想和诗歌是中国文化史上少数能够全面、鲜明地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文化范例。
四、追溯历史的源流李白自己说:“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
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李白学业需求的广泛程度。
儒家的积极入世与道家的无为长生,以及唐代蜀中的游侠尚义都奇妙地统一在李白身上。
他既讲儒术,又讲法术;既追求一举成名,又向往隐退山林。
他一方面接受道家含光混世的哲学,一方面又汲取功遂身退的思想。
这样以儒为进、以道为退的人生观在他的身上得到了统一。
蜀中又是一个有着任侠文化风气的地方,侠士风气自然以浸染着李白,而任侠正是盛唐的时代风格。
李白明确宣扬“儒生不及游侠人”,对游侠的豪气纵横、恩怨分明十分倾慕,任侠思想表现在李白的生活上就是“轻财重施”、“存交重义”、纵酒携妓、及时行乐;表现在性格上就形成他豪爽自信、纯真平等的特点。
他常以狂客自居,有着冲决一切的气魄,动辄“捶碎黄鹤楼”,“倒却鹦鹉洲”,任侠思想与匡时济世的儒家思想相结合,使他希图一举建功而后功成身退。
除了父亲的影响外,李白还通过与其他人的交往及阅读他人著作获得收益,他模仿了上至夏禹,下至司马相如、扬雄及其他蜀中、蜀外诸贤的风韵。
此外,他在反复对经史的记忆和强化中,亦受到孔子、孟子、老庄、韩非、历代名将、名僧、名道的耿介个性、磊落人格和执着强烈的自我意识的潜移默化影响。
李白喜欢称道的历史人物有吕尚、鲁仲连、管仲、张良、诸葛亮、范蠡等安邦定国的人物,在李白诗中出现“东山”、“安石”的典故有48次之多。
“东山再起”的谢安形象,可以说终伴随着李白,他一遇到挫折,就从“东山”中汲取力量,励节亢高。
直至今日,当我们惊叹于诗仙李白的惊世高才,并试图在中国文学史上找到他的历史地位时,我们惊讶地发现竟然很难找到一个确切的位置属于他。
他飘忽于主流之中,又游离于主流之外。
原因在于,中国的文学传统基本上是在儒家哲学体系下繁衍的,而唐朝立国的思想基础以道家思想为其哲学主题。
李白诗歌的美学思想飘忽于中国的儒家文学传统之外,却与大唐盛世紧密相连,其豪迈飘逸、雄奇瑰丽、奔放不羁是盛唐之音最为直接的体现,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普遍认识。
———————————————————参考文献:〔1〕〔2〕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1978.49-51.〔3〕周振甫.《诗品》译注[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4〕谢飘云.龚自珍文选/明清八大家文选丛书选[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210.(责任编辑王文江)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