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逻辑蕴涵与当代价值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引发的思考摘要:马克思最早在《资本论》中提出了虚拟资本理论。
当代经济的金融化趋势明显加强,不仅虚拟资本的数量不断扩大、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强;而且从全球范围看,虚拟经济已成为一种现实。
对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内容构成进行研究,充分认识虚拟资本的内涵,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掌握虚拟资本的本质及其特征,有助于我们充分利用虚拟资本对经济的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而有效避免虚拟资本的消极影响,对我国建设和发展实体经济、建立健康有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指导价值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在论述生息资本和信用的基础上,对虚拟资本的成因、性质及其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作了深入分析。
虚拟资本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独特的分析视角和科学的分析工具,是其他金融理论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
重温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并加以现代经济学的阐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以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虚拟资本为研究对象,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的演化路径,它以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区别于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货币金融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虚拟资本的具体运行形态有详细的研究,分析并运用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有益于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一)虚拟资本的内涵虚拟资本是指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中指出:“人们把虚拟资本的形成叫作资本化。
人们把每一个有规则的会反复取得的收入按平均利息率来计算,把它算作是按这个利息率贷出的资本会提供的收入,这样就把这个收入资本化了。
”根据马克思的论述,虚拟资本是依据一定的收入比例虚构出来的资本,这种虚构出来的资本,一方面不对应现实的资本甚至也不代表现实的资本,只代表了一定的收益权或是对于货币的要求权,另一方面,却有着与实际资本的运动无关的市场价值,并因此能给它的持有者带来一定的收入。
《资本论》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价值《资本论》是马克思的巨作,具有深刻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指导意义,对于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究。
一、全面深刻的经济思想理论《资本论》是一部具有严密逻辑结构、全面深刻的经济思想理论著作。
我们以此为基础,深度剖析当代中国的经济形势,提供科学的分析理论,为我国发展提供根本指导。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资本论》的理论分析更加凸显其重要性。
它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公正的,资本家剥夺工人的劳动结果,生产出来的价值转化为资本家的利润。
阶级矛盾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因,这个思想的启示给予我们对当代社会矛盾全面理性的认识。
二、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与经验《资本论》不仅是一本经济学专著,而且是一部社会历史文献,它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
在当代中国,我们需要从《资本论》中汲取宝贵的历史经验,作为我们发展的基础。
它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生产体系,对现代工业革命的推动和资本的流转途径做出了精辟的分析。
它还把资本主义的世界贸易和货币制度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深刻点明现代经济制度存在的危机。
此外,《资本论》还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等方面,提供了对当代中国解决复杂问题的宝贵信息和参考。
三、对中国有针对性的现实帮助《资本论》具有深远而重要的现实价值,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同样大有裨益。
在当代中国,深化改革和加强对资本主义的认识,是努力实现经济转型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前提。
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和运用《资本论》的深刻思想,更好地面对各种问题和挑战。
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资本论》为我们探索中国式的市场化和增强市场监管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同时发现和解决了我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冲突;特别是在全球化时代,学习《资本论》理论,了解资本主义霸权的设计,可有效应对和抵御国外的经济、政治对抗。
在总结中,我们认识到《资本论》作为一部经典的经济思想理论,它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和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更为重要,需要我国青年学者更为深入认识、更为深入探索、更加精准运用。
马克思的资本市场理论及其现实意义马克思的资本市场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引言:马克思是19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他的著作《资本论》成为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石。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并探讨了资本市场在这一体系中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的资本市场理论,并分析其现实意义。
一、资本市场与经济剩余价值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核心是凭借资本对劳动力的剥削获取经济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将劳动力变成商品,然后利用劳动力创造的产品获取利润。
资本市场作为资本在经济体系中的流动和再分配机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资本市场通过股票和债券等金融工具的发行与交易,为资本家提供了融资的渠道。
这种融资可以帮助企业扩大规模,进一步增加生产力,从而提高利润率。
然而,这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资本市场将资本家与劳动者割离开来,进一步扩大了贫富差距,并加剧了阶级矛盾。
资本市场的存在使得资本家能够通过金融投机获取巨额收益,而这种收益来源于劳动者的剩余价值。
二、资本市场与生产过程的矛盾在马克思看来,资本市场与生产过程之间存在矛盾。
资本市场的运作往往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而忽视了长期发展的需求。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危机与资本市场的运作有很大关系。
资本市场上的波动会对实体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而这种波动往往是由于投机行为和市场预期的扭曲造成的。
此外,资本市场还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市场上的信息并非是所有人都能够平等获取的,而是被资本家和金融机构所掌握。
这使得他们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准确的判断进行投资决策,从而进一步扩大了贫富差距。
三、马克思的资本市场理论的现实意义马克思的资本市场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和评价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马克思的理论告诉我们,资本市场并非是一个完全公正和高效的机制。
资本市场的存在使得资本家能够通过投机行为获取巨额收益,进一步加剧了贫富差距。
因此,在实践中,我们需要通过监管和改革来规范资本市场的运作,以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和公平竞争的机制。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1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
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是由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正式提出来的。
它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中产生财富的过程的阐释,指出了由劳动到资本之间的财富的变化,以及财富的转化和分配方式。
它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职位、价格和资本主义的利润。
2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的特点
(1)劳动的形态有所不同。
在马克思的观点中,资本的积累是一个劳动过程,其过程或形态不仅是劳动力的购买和出售,也包括了资本投资、以及有关价格、贸易、负担等劳动。
(2)价值分配方式有所不同。
马克思认为,社会和市场上的价值通过更多层次的价值分配而实现。
劳动的收入是由其劳动产生的价值来决定的,而资本的收入则是由其对价格控制而实现的。
3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的现实意义
(1)从理论上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力和资本的关系。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从理论上进一步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力和资本的关系,它指出了劳动和资本之间发生的活动,并说明了财富如何在劳动力和资本之间流动。
(2)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贫富不均的真相。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也指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贫富不均的真相:少数资本家以剥削和
攫取的方式获得大量财富,而劳动者只能依靠其劳动获得有限的收益。
4结论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不仅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力和资本的关系,而且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贫富不均的真相。
它为社会、政治和经济研究者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可以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及其他社会运动现象,同时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生成逻辑与当代价值第一篇范文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生成逻辑与当代价值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是他整个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成逻辑与当代价值在当前社会变革和人类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生成逻辑和当代价值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生成逻辑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和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展望中逐渐形成的。
这一思想的生成逻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唯物主义基础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建立在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入理解和运用上。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受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矛盾运动的决定。
马克思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运用,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提出了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基础。
2. 资本主义批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是他共同体思想生成的关键环节。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以私有制和市场经济为基础,导致人的异化和剥削,使人们失去共同生活的可能性。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批判,提出了重构共同体的历史任务。
3. 未来理想社会展望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同时,对未来理想社会进行了展望。
他认为,未来共同体将是一个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差别、人人平等自由的社会。
在这个共同体中,人们将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这一展望为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生成提供了目标指引。
二、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当代价值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反思全球化进程在全球化进程中,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反思和批判的视角。
他强调全球共同体的重要性,并警示我们防止全球化变成一种单一的、以西方为中心的发展模式。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有助于我们探讨全球化背景下的共同发展道路,促进各国人民的共同福祉。
2. 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引发的思考作者:暂无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15年第8期文/郭林涛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基础上,马克思深入研究了利息、货币资本、生息资本等内容,是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深刻总结。
马克思的主要思想在《资本论》一书中有深刻的阐述,它所具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正在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人的认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系统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其中的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对我们认识当前的经济金融危机、改善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金融环境、促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以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虚拟资本为研究对象,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的演化路径,它以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区别于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货币金融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第三卷中对虚拟资本的具体运行形态有详细的研究,分析并运用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有益于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人们把虚拟资本的形成叫作资本化”,虚拟资本作为资本的一种存在形式,并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经历了货币资本、生息资本,最后到虚拟资本的演化过程。
虚拟资本的形成首先需要货币转化为资本,货币在转化为资本的过程中,从单单只是具有特定价值的货币,转化为可以自行增值的资本。
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劳动力成为一种商品而能够给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人们对剩余价值的追求转化为对货币的追求,虚拟资本就是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而在经济行为中创造出的不具有价值的“资本”。
这个过程使得资本脱离生产过程也可以创造利润。
货币资本主要为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代理支付结算、货币兑换、货币贮藏等业务。
随着货币支付业务的不断扩大,资本家不再满足于承担简单的业务服务,他们将暂时存放的货币资金与信用制度相结合,把货币资金贷放给资金短缺的资本家,从中获得利润,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息资本便产生了。
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马克思指出,虚拟资本是在生息资本的基础上产生的。
当商品经济发展到货币所有权与货币使用权脱离时,生息资本出现了。
生息资本的出现表明:每一个确定的和有规则的货币收入都表现为一个资本的利息,而不论这种收入是不是由一个资本生出。
货币收入首先转化为利息,有了利息,然后得出产生这个货币收入的资本。
人们把每一个有规则的会反复取得的收入按平均利息率来计算,把它算作是按这个利息率贷出的一个资本提供的收益,这样收入资本化了。
收入的资本化表明虚拟资本的形成。
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虚拟资本的论述,可将它概括为独立于现实资本运动之外,以有价证券等形式存在的,能给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的资本。
马克思所论述的虚拟资本的范围,主要包括了①汇票。
它主要指各种商业汇票。
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商业汇票可以通过背书转让而流通。
在一定程度上,汇票代替货币起着支付职能的作用。
②银行券。
银行券是由银行发行的、保证可以兑换黄金的、体现银行信用的凭证。
它的发行是建立在商业票据流通的基础上的。
③债券。
它主要指国债券。
国债是虚拟资本的一种形式。
一般来说,国家发行国债,所借人的资本是用于非生产性开支,花费掉了。
但是人们还是把每年国家的付款看作是自己资本所得的利息。
这样的资本也是虚拟资本。
④股票。
比如铁路公司的股票。
该股票是铁路公司中相应部分股份资本的所有权证书。
股票的所有者可以把它卖给别人。
股票买卖的运动,独立于投在公司中的现实资本的运动。
所以。
股票也是虚拟资本。
随着各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为了规避风险或投机取利而发展起来的金融衍生工具增多了。
虚拟资本所包括的范围被大大扩展了,它不仅包括了各种有价证券,还包括了以股票等原生性金融工具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金融衍生产品,如期权、期货、远期等。
虚拟资本得到了更高程度的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一体化的形成,虚拟资本的交易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虚拟经济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而日益呈现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活动领域。
试述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现实意义作者:杨慧华来源:《经济师》2009年第03期摘要:虚拟资本是独立于实体资本之外,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能给持有者带来收益的资本。
马克思最早提出了虚拟资本理论。
从阐述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出发,论证了该理论在现代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虚拟资本实体资本现代社会经济中图分类号:B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3-031-02一、马克思关于虚拟资本的基本理论1关于虚拟资本的产生。
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和货币资本化的产物。
他在《资本论》第二十五章《信用和虚拟资本》中,在分析虚拟资本以发达的信用制度存在为前提时,指出:真正的信用货币不是以货币流通(不管是金属货币还是国家货币)为基础,而是以汇票流通为基础。
虚拟资本是商业和银行信用过度膨胀,或者信用被使用到惊人的程度的结果。
同时,虚拟资本是伴随货币资本化的过程而出现的,是生息资本的派生形式。
他把生息资本的利息称为幼仔,是幻想的产物。
2关于虚拟资本的科学内涵。
根据马克思的论述,虚拟资本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
狭义的虚拟资本一般指专门用于债券和股票等有价证券的价格,它是最一般的虚拟资本。
在论及国债时指出:“不管这种交易反复进行多少次,国债的资本仍是纯粹的虚拟资本;一旦债券卖不出去,这个资本的假象就会消失。
”广义的虚拟资本是指银行的借贷信用(期票、汇票、存款货币等)、有价证券(股票和债券等);名义存款准备金以及由投机票据等形成的资本的总称。
“银行家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
”不仅如此,“银行券兑现的这种保证也是幻想的。
”马克思侧重从狭义的角度论述虚拟资本。
他在分析商业资本代表可能货币资本的那种特性时指出:“虚拟资本。
生息的证券,在它们本身是作为货币资本而在证券交易所内流通的时候,也是如此。
”在这里。
马克思明确指出了虚拟资本是“生息的证券”。
这实际上,指出了虚拟资本这一概念由两个要素构成:(1)虚拟资本是“生息”的,即能给持有人带来剩余价值。
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作者:韩松来源:《现代交际》2013年第09期[摘要]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不是简单的经济学批判,而是一种社会学批判。
当前的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资本的逻辑存在着弊端,必要的时候我们要进入《资本论》中,用非实证的历史思维牢牢把握中国的发展趋向。
[关键词]马克思资本批判[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098-01人类通过资本增值的逻辑赢得了迄今为止从未有过的富足的物质生活,但是为了过上这种物质生活,人们付出的代价是必须成为受资本逻辑支配的社会机器的零件,人的自由丧失了。
作为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进而在《资本论》中对资本加以批判。
一、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与其他经济学家的差异事实上,自从资本主义产生以来,对于资本的理论研究以及对资本的批判就没有停歇过,因为资本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对人类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影响导致了大变革、大阵痛,这些好的坏的影响必然会引发同时代思想界的研究、审视与反思。
在研究和批判资本的领域里,研究著作众多,但能称之为宏构巨著的唯有马克思的《资本论》。
这篇著作对资本的分析、洞见和预言,可以说到今天为止不曾被超越。
很多学者在近代西方科学理性思想下理解马克思学说。
亚当·斯密的理论认为通过研究资本运行的规律也就明晰了国民财富增长之道。
基于这样的理论,很多学者认为马克思的《资本论》也是研究财富问题的,非也。
从本质上说,马克思的《资本论》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不能一概而论。
马克思所剖析的资本,不仅仅是金钱与财富,更深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这种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表现在社会关系中就是阶级差别,就是权力。
也就是说《资本论》并非仅仅是经济学著作,马克思也不仅仅是和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一样的经济学家。
马克思学说的最伟大贡献在于他对资本主义权力的剖析。
马克思资本主义精神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刘先进,王宏波(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710049)[摘 要]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包含着丰富的资本主义精神思想。
马克思从三种意义上对这一问题作了论述,一是对一般商品经济社会的市场经济精神进行了分析,二是对资本主义精神进行了批判,三是对未来社会进行了展望。
贪欲精神、剥削精神、利己精神和拜物教精神是马克思资本主义精神的基本内涵。
生产方式、资本逻辑、批判意识、辨证方法、历史观点等是马克思分析的不同视角。
随着资本在全球范围的流动,资本现象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的普遍现象,研究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精神思想的价值就在于为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提供正确指导。
[关键词]马克思;资本主义精神;市场经济;主体精神;精神建构[中图分类号]F0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2674(2009)0920006204自从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从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高度对资本主义精神分析以后,西方学者纷纷对资本主义精神进行了研究。
其实早在韦伯等西方学者以前,马克思作为对资本主义进行“天才分析”、周详透彻地研究的第一人,他对这一问题已经有所论及。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自始至终沿着两条路线演进:一是从经济事实层面对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律进行的科学性分析,一是对这一经济过程的价值性的精神批判,二者相辅相成,因此,在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分析中包含着丰富的资本主义精神思想。
本文结合对《资本论》的分析,试对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加以研究。
这对当代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具有重要价值。
一、马克思在何种意义上谈资本主义精神我们说《资本论》是一部政治经济学著作这无疑是正确的,说它含有丰富的经济伦理学思想也无疑是正确的。
那么,什么是马克思资本主义精神思想,马克思又是在何种意义上谈资本主义精神的。
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在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研究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资本主义精神这一概念,但不等于没有资本主义精神的分析和批判思想。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3月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Phi&Soc Sci) Mar.2024 收稿日期:2023-11-26 作者简介:赵俊杰(1995-),男,助教,硕士㊂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㊂虚拟资本拜物教批判及其当代价值赵俊杰(晋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晋中030619)摘 要:虚拟资本拜物教是对虚拟资本崇拜的一种精神现象,其本质是将虚拟资本对劳动的剥削颠倒为虚拟资本脱离劳动而自行增殖的错误认识㊂虚拟资本拜物教在实践中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上 脱实向虚”的发展趋势㊁政治上金融霸权主义愈演愈烈㊁文化上为个人主义开辟道路㊂新时代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㊁践行 合和”金融共享理念㊁抵制西方金融放任背离社会公正的自由化思潮,是警示我国防止滋生虚拟资本拜物教,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现实路径㊂关键词:资本逻辑;虚拟资本;虚拟资本拜物教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24)03-0048-05Criticism of Virtual Capital Fetishism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ZHAO Jun -jie(School of Marxism,Jinzhong University,Jinzhong Shanxi 030021,China ) Abstract :Virtual capital fetishism is a spiritual phenomenon of worship of virtual capital,whose essence is to reverse the exploita⁃tion of labor by virtual capital to the false understanding that virtual capital multiplies itself without labor.Virtual capital fetishism not only aroused people's desire for power,but also had a negative impact on capitalist society,economy,politics and culture.The main per⁃formance is the hollowing out of the real economy,financial hegemony,extreme pursuit of individualism.Therefore,in order to preventthe breeding of virtual capital fetishism in China,we shoul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that finance serves the real economy,practice theconcept of harmonious”financial sharing,and resist the trend of western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Finally,it will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society. Key words :capital logic;virtual capital;virtual capital fetishism 2008年以来,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席卷了全球金融市场,给全球经济造成巨大损失,至今世界各国的经济仍承受着虚拟经济过热带来的严重危害㊂虽然虚拟经济过热造成了虚拟资本过度积累,但虚拟经济不断发展的趋势仍然没有丝毫减弱,似乎有一种神秘力量在不断推动其发展,这个力量便是愈演愈烈的虚拟资本拜物教㊂虚拟资本拜物教是把人的社会关系被颠倒为资本关系,使人们对虚拟资本产生颠倒性认识并进而产生崇拜的现象,它对全世界的经济㊁政治㊁文化造成了消极影响㊂只有站在资本逻辑批判视域下,分析虚拟资本拜物教产生的根源及其新变化,才能剖析虚拟资本拜物教的本质及其典型症候,给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起到警示虚拟资本拜物教产生的作用㊂一㊁虚拟资本拜物教的产生及其本质当今世界,虚拟资本正以金融资本霸权逻辑深入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资本表象遮蔽资本本质的虚拟资本拜物教也在现实中得到了发展㊂虚拟资本拜物教是痴迷于虚拟资本增殖的精神现象,其产生的根源是资本逻辑下,以虚拟资本为基础的金融资本取代工业资本,成为了资本的主要形态,它主宰着人类生存实践活动和精神世界,致使人们对它产生崇拜㊂这种社会意识本质上是虚拟经济时代的资本拜物教现象,是资本逻辑宰制下对资本崇拜的现象㊂(一)虚拟资本拜物教的产生虚拟资本拜物教是在虚拟经济背景下虚拟资本长足发展后,人们对虚拟资本崇拜的一种精神现象㊂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以虚拟资本为主导的虚拟经济时代,资本增殖的贪婪性是虚拟资本拜物教产生的根本动力,信息技术的支持是虚拟资本拜物教发展的助推器,虚拟资本逐利的必然性和人们对虚拟资本投机增殖崇拜的现实性共同推动了虚拟资本拜物教的产生及发展㊂虚拟资本拜物教产生于资本的增殖逻辑,贯穿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产业经济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出现资本积累过剩,过剩资本难以从活劳动中获取剩余价值,导致资本难以在实体经济领域实现增殖目的㊂于是,过剩资本向虚拟经济渗透,以股票㊁期权以及其它各种金融衍生品等虚拟资本的形态出现,并以更强势的力量通过资产杠杆化㊁投机化和泡沫化的方式实现价值增殖㊂由于虚拟资本带来的高额利润 远远超出拥有的流动资金所许可的范围”[1],以及其不需要通过 生产”而在借贷环节就能实现利润的假象,再加上当下存款㊁保险,甚至气候㊁碳排放等非金融资产的证券化,这些无处不在的虚拟资本激发了人们对其投机获利的财富欲望,并造成了人们对其价值增殖的痴迷㊂同时,以互联网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为虚拟资本的扩张打破时空界限,推动着资本增殖逻辑在虚拟经济领域肆虐,虚拟资本遍及全球金融网络,社会成员创造的剩余价值 不断被吸收到这种金融网络之中”,[2]人们创造的财富被金融网络中以价值符号呈现的虚拟资本所支配,由此产生了对价值符号的依赖与崇拜,这就是虚拟资本拜物教现象㊂虚拟资本幻术般自行增殖的假象,和极具赌博性质的高收益期待充斥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冲击着社会主流价值观,刨析虚拟资本拜物教的本质及其危害具有重要而紧迫的现实意义㊂(二)虚拟资本拜物教的本质虚拟资本拜物教同资本拜物教一样,其本质都是掩盖雇佣劳动关系,将资本而不是劳动作为价值增殖的源泉㊂由于虚拟资本在流通中没有经过实体经济要素这一中间环节,表达为G-G’公式,在其流通形式上实现资本自行增殖假象,因此,虚拟资本比一般资本形态剥削劳动的性质更为隐蔽,具有比一般资本更高程度的拜物教性质㊂由于虚拟资本这一客观的运动特性,产生了理论与观念的混淆,即价值增殖对劳动过程,社会形式对物质内容的颠倒性认识,一方面,虚拟资本在流通中掩盖对劳动的剥削,形成 劳动与资本”关系的颠倒性认识;另一方面,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使得虚拟资本成为大数据下 可计算”的符码,虚拟资本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实现更为广域扩张和增殖,这一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以工具理性的手段完成对劳动的僭越,造成 机器与资本”关系的颠倒性认识㊂在虚拟资本形式上,雇佣劳动关系被纯粹㊁彻底地掩盖,其拜物教性质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在倒立着㊁着了魔的资本主义社会中销声匿迹㊂因此,虚拟资本拜物教是对虚拟资本的错认,认为虚拟资本是不需要通过生产劳动环节就可以获取利息的一种自行增殖的资本,虚拟资本是创造财富的 永动机”,由此人们对资本的崇拜达到了最纯粹的程度㊂实际上,虚拟资本的增殖从根本上是来自实体经济领域的剩余价值,但虚拟资本比实体经济领域的资本更加贪婪,不仅索取的是当下的剩余价值,还能够以信用的方式索取未来的剩余价值㊂此外,当代信息技术应用于虚拟经济领域,科技的资本主义应用使 当代虚拟资本的运行平台走向信息化㊁全球化之后,金融创新依托高科技的工具理性主义”[3]合理地获取剩余价值㊂这使得虚拟资本在获取剩余价值的过程中,披上了信息技术伪装的外衣,使得人们更加无法看到虚拟资本增殖来源于劳动㊂同时,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层次不穷的金融化 创新手段”应用于社会各领域,这使得虚拟资本全面渗透到社会的经济㊁政治和文化中,促使人们将资本化收入作为生存的终极实在,人的自由和价值在追求虚拟经济数字增量的过程中被虚拟财富所裹挟,从而具有精神信仰的人本价值被虚拟资本的经济理性消解㊂因此,虚拟资本拜物教本质上是以资本关系代替劳动关系,将雇佣劳动下人们创造的剩余价值颠倒为虚拟资本的自行增殖,从而产生对虚拟资本顶礼膜拜的观念㊂(三)虚拟资本拜物教的存在的深刻根源:金融权力统治人与人的关系虚拟资本拜物教是人们对虚拟资本这种 物”的崇拜,虚拟资本成为社会财富增殖的永动机,逐渐地成为一种财富权力的象征,即金融权力㊂由此,虚拟资本便把社会成员的剩余价值全部吸纳到它的运行过程中,以满足它的扩张和增殖,从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成为服从资本运行的一种货币联系,金融权力架构起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以虚拟资本这种 物”的形式取代人与人的社会关系㊂虚拟资本的扩张逻辑和增殖本性与人的积累欲望耦合时,虚拟资本产生的金融幻想让资本的增殖 化繁为简”,虚拟资本的符号价值与真实财富等同起来,促使人们远离生产陷入虚拟资本的假象中㊂而本真的东西 劳动和生产,在人们的观念中消失,虚拟资本成为人们欲望的化身㊂虚拟经济时代,虚拟资本不断发展㊁变化,以金融资本的形态出现,将生产领域和非生产领域的一切事物都变为金融符号,金融符号反转为人类实现财富的定在,进而反转为支配社会秩序的权力,这种金融权力造成世界金融化㊂在金融权力的渗透下,金融成为现代人生存和交往的重要部分,金融 使量化㊁平均化㊁客观化这些金融交易原则内在地转化为人们之间的交往观念㊂”[4]从此,人的心理结构和行为方式都被金融 功利意志”支配,个人的全部追求从勤劳致富移情于虚拟资本致富,虚拟资本成为人们热望的化身,拥有它就等于拥有世界的幻想,导致个体的社会交往和联系必须依赖于自身金融账户中的资产数目,人与物㊁人与人都需要在金融权力下确证存在,这种以金融为核心建构起的社会关系,必然造成每个社会成员都是虚拟资本拜物教徒,强化着人们对虚拟资本的崇拜㊂然而,人与人之间是劳动互助的社会关系,个人在社会化劳动中,通过自己劳动产出他人的生命,同时每个人又依赖他人生产的产品生产自己的生命,形成由劳动联系起来的社会关系,虚拟经济时代这种劳动的互助关系被虚拟资本拜物教所遮蔽㊂总之,虚拟资本在扩张逻辑下满足了人们的财富 积累欲”而产生虚拟资本拜物教,从而造成金融权力主宰世界,架构起以金融为核心的社会关系,进而遮蔽了人与人的劳动关系㊂这种遮蔽导致每个人都心甘情愿地对虚拟资本崇拜,从而深化着资本对人的统治,并且人还无法意识到自己被资本统摄,还认为这就是本真的世界,这是虚拟资本拜物教存在的深刻的根源㊂二、虚拟资本拜物教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消极影响资本拜物教作为资本逻辑的观念表达,在意识形态领域维护着资本逻辑的运行㊂随着虚拟经济时代到来,资本逻辑94 第3期虚拟资本拜物教批判及其当代价值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主要体现为增殖逻辑的发展㊁扩张逻辑的加强和扬弃逻辑的深化㊂虚拟资本拜物教随着资本逻辑的嬗变而愈演愈烈,并对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㊂在经济上导致脱实向虚的发展趋势,侵蚀着劳动创造价值的观念;在文化上造成人与人关系逐渐原子化,充斥着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文化价值观;在政治上表现为资本主义国家大肆扩张金融资本来操控全球剩余价值,金融资本逻辑悖论加剧全球贫富分化,金融霸权主义危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治理体系㊂(一)经济症候:加剧实体经济空心化虚拟资本在资本逻辑运行下,主导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着虚拟经济不断发展㊂由于虚拟资本不需要经过生产这一环节,就能够带来利息,人们就能够获取利润,这样一来,虚拟资本极易给人们造成不劳而获并且一夜暴富的财富幻想,从而催生 钱生钱”这种虚拟资本拜物教的观念,人们的投机欲望被激发,人们对获取财富的无限贪婪欲望使得金融投机的行为愈演愈烈,促使虚拟资本经过衍生为可交易的金融性质商品㊂虚拟资本依然具有商品交易的风险,即买与卖之间分离的情形,但它与普通商品不同,它代表更大的虚拟财富,完全是根据对证券市场的判断进行交易㊂虽然带有更大的风险,但虚拟资本及其金融衍生品能够 不劳而获”实现高风险的增殖和收益,在 钱生钱”这种虚拟资本拜物教观念的推动下,金融衍生品作为一种投机性工具被人们趋之若鹜,导致个体在 投机-交易-风险”的生存范式中流转,投机致富的观念取代劳动致富的观念,大量实体经济的资本被不断吸纳到虚拟经济市场中,加剧着实体经济空心化,严重阻碍着实体经济的发展,这引发了虚拟资本的膨胀化㊁投机化和泡沫化㊂虚拟资本拜物教推动着人们的虚拟资本投机行为,这不仅导致社会资本越来越远离实体经济,而且使人们摒弃劳动创造价值的观念,这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造成了严重挑战㊂虚拟资本拜物教消解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主要表现为人们只能看到虚拟资本自行增殖的现象,而否认劳动创造剩余价值㊂虚拟资本的价值增殖也来源于实体经济领域劳动者的劳动,由于虚拟资本能够脱离物质生产过程的独特性质,在现象层面表现为虚拟资本能够自行增殖,更加掩盖了剥削劳动的性质㊂从此,劳动在虚拟资本拜物教的观念下被遮蔽,人们沉溺于虚拟资本自行带来收益的幻术,像宗教信徒一样祈祷虚拟资本给自己带来安逸,不再相信劳动光荣的观念,不愿投身于实体产业,而是更愿意将资本投入虚拟经济市场中,阻碍着实体经济的发展㊂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创造价值,深刻批判着资本拜物教,但由于虚拟资本的特殊性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行变得更加隐蔽,其批判的意蕴变得似乎不那么有效了,但根本上虚拟资本拜物教还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例证㊂(二)政治症候:金融资本逻辑悖论与金融霸权主义以虚拟资本为基础的金融资本作为一种新的资本形态,处于资本扬弃逻辑的一般规定之中㊂一方面,金融资本本质上是依靠实体经济领域的资本才能完成积累的,它需要通过产业链获取生产性积累,而实体资本的发展是有限度的,这就造成它的积累的有限性;另一方面,金融资本也可以通过虚高货币信用等手段来完成非生产性积累,这超出其有限性积累的界限㊂在资本逻辑的驱动下,要不断满足资本积累的目的,在生产性积累依靠实体资本无法完成时, 金融资本试图通过加强非生产性积累”[5]来弥补生产性积累的不足,这必然导致经济泡沫越滚越大,从而爆发经济危机,致使金融资本走向自我扬弃㊂金融资本生产性积累的有限性和非生产性积累的无限性,形成了金融资本逻辑悖论㊂虚拟资本拜物教的观念本质上就是唯金融效率的意识形态,金融资本的非生产性积累的无限扩张的能力正好吻合虚拟资本拜物教的价值诉求㊂于是,在虚拟资本拜物教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不断为金融资本开拓新的领域,企图跨越时空的局限,使金融资本在全球完成垄断㊂金融资本的非生产性积累好像天生就是为虚拟资本拜物教诞生的,它能够轻而易举地调配全球财富,西方国家不惜一切代价向全球进行资本输出,造成金融资本对全球经济的控制已经达到很深的程度㊂不仅如此,政治权力也要为金融资本的发展提供庇护㊂虽然金融资本主要是以资本输出为主,但 要维护其在全球的经济地位还必须依靠上层建筑的保护㊂”[6]当前,美国正是通过军事同盟与民粹主义相结合,形成金融资本帝国,瓜分落后地区和发展中国家的剩余价值,造成全球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㊂可见,从根本上金融资本悖论产生的原因是陷入到虚拟资本拜物教式的发展模式,西方国家 企图不用生产过程作中介而赚到钱㊂”[7]想要依靠非生产性的金融资本积累来获取剩余价值,甚至通过政治权力金融化达到这一目的㊂当金融垄断集团与政治权力结合,便会制定相应的国家政策利用金融资本加剧对发展中国家剩余价值的瓜分,金融资本自身具有的不稳定性必然会引发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并且在虚拟资本拜物教的助推下愈演愈烈,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发行货币量化宽松政策转嫁危机,以为这样就可以缓解危机,维护金融霸权的地位,但是只要虚拟资本拜物教不断发展,金融资本逻辑悖论就无法在资本主义的制度框架内得到解决㊂(三)文化症候:为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开辟道路在虚拟资本拜物教的观念作祟下,追逐虚拟资本的增殖成为了社会成员的人生目标,虚拟资本成为了万能的上帝,拥有主宰世间的力量,人与人的关系通过虚拟资本的关系建构,而虚拟资本的逐利本性使得利益竞争变得不顾世俗道德,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成竞争关系而相互疏远并逐渐原子化,这种建构起原子式的个人主体性又在虚拟资本拜物教的观念下,嵌入到资本逻辑统摄的货币的主体性上,成为货币抽象共同体㊂货币抽象共同体的具体内涵是原子式的个体在资本统治下生成的共同体,本质上是资本通过剥削劳动建构起的虚假共同体,货币抽象共同体通过将劳动关系转换为资本关系,即资本雇佣劳动关系, 完成了资本主义国家体系的虚幻共同体高阶位的价值抽象,彻底撕裂了真正共同体所需的普遍性价值与特殊性价值之间的弹性张力㊂”[8]托尼㊃史密斯指出:马克思在‘资本论“里的最大贡献05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就是提出了货币抽象共同体的这种形式规定性及其拜物教理论㊂”[9]正是由于拜物教的存在,人们将货币㊁资本作为自己行为和意志的主宰物,才有了货币抽象共同体建构的基础㊂在这个共同体中,每个原子式的个体之间的关系源自虚拟资本的竞争,每个个体之间的竞争本质是为了资本逐利,是资本人格化的表现,由于虚拟资本的竞争是缺乏具体的物质生产限制,因而资本增殖的竞争和个体之间的竞争也是无限制的,表现为人们对虚拟资本及其财富的占有作为生活的意义,形成追求极端无止境的个人利益的个人主义,追求个人利益成为资本精神内在的本质规定㊂加上虚拟资本拜物教的推波助澜,虚拟资本成为抽象的统治,致使原子式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㊂原子式的个人主义是人们在金融化境遇下,人们对虚拟资本的逐利性和投机性激发着每个人的贪欲心和自私欲望,形成的零和竞争的利己主义的文化,人与人的关系被虚拟资本撕裂,在逐利竞争中变得恶化㊂随着虚拟资本扩张的全球化,为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道德原则开辟了道路㊂三、虚拟资本拜物教批判对我国的价值启示虚拟资本拜物教随着资本逻辑向全球迈进,使得资本无限增殖的逐利性㊁掠夺性和剥削性一直处于在场状态,造成一系列现代性问题㊂要防止虚拟资本拜物教侵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㊂新时代,消解虚拟资本拜物教的病态性存在,并防止在我国出现,需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践行 合和”金融共享理念,自觉抵制西方金融放任背离社会公正的自由化思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警示虚拟资本拜物教的产生㊂(一)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观,引导和规范虚拟资本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10],这不仅指明了金融发展的方向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而且,廓清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辩证关系,提出了利用虚拟资本发展实体经济,正确引导虚拟资本发展的要求,这是超越西方供给学派治标不治本的正确方案,符合中国新发展阶段的具体国情㊂供给学派仅是从宏观经济流量的数据出发,主张拓宽虚拟资本自由的空间,没有抓住资本在生产这一端盲目发展而过剩的根本源头,本质上是虚拟资本拜物教的发展理念㊂习近平提出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 三去一降一补”破除不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因素,在金融领域不断优化金融供给,增加权益性金融资本比例,提升直接融资水平,降低实体企业融资负债率等,这些举措推动着金融为实体经济提供优质的融资服务,这使得金融为实体经济建设注入动力,激发活力,形成与实体经济紧密互动的良性发展,从而限制虚拟资本的盲目性流动,避免虚拟资本拜物教的产生㊂此外,唯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靠一夜暴富的虚拟资本拜物教观念,只是短暂的财富幻想,长远来看,危害的是劳动者自身的主体性发展㊂只有将金融从供给一端服务于实体经济建设,才能让劳动发挥价值,促使人们在实体经济建设中获取价值,而非在虚拟经济市场中收割 韭菜”,使民众从追求虚拟资本的价值符号的金融化生存境遇中挣脱出来,超越虚拟资本支配劳动的畸形现象,这是防止出现虚拟资本拜物教的关键㊂需要指出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消灭虚拟资本,而是要否定它的总体性统治,合理引导和规范虚拟资本为人民群众服务㊂其中,要引导和规范资本及其资本逻辑的运行,最为重要的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发挥金融的 济世兴邦”的作用,通过利用虚拟资本为实体经济服务,为劳动价值服务,才有可能辩证地引导资本发展的积极效用㊂(二)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指引,践行 合和”金融共享理念虚拟资本拟拜物教观念下的世界交往是在 资本关系”下片面追求利益中进行的,西方国家将虚拟资本作为竞争和发展根基,不遗余力地向全球推进,国与国之间呈现对抗化的态势,看似追求金融自由的价值观,实则呈现出的是充满零和博弈竞争的虚拟共同体,极易导致全球贫富分化持续拉大,各国之间发展极度不平衡㊂解决此问题,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建构,推进金融共享理念,满足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㊂因而,超越资本逻辑和追求 资本至上”的拜物教观念所造成的民族国家之间对抗性的交往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才能最终消解虚拟资本拜物教的世界性影响㊂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指引,推进 合和”金融共享理念,使得虚拟资本的 物本逻辑”向 人本逻辑”转变,它是立足于各国人民共同福祉和各国长远发展的 人本逻辑”,而非奉行资本逻辑的掠夺性质的 物本逻辑”㊂虚拟资本的 物本逻辑”所秉承的价值理念是虚拟资本拜物教的价值理念,推行虚拟资本的无节制扩张,以满足资本的增殖,造成国际金融危机频频发生,财富分配两极分化日益拉大,民众负债负担加重等严重后果,西方国家把这种后果说成是市场规律,为虚拟资本的自由发展提供理论支撑,这完全是奉行资本万能论的虚拟资本拜物教的价值主张㊂虚拟资本的 人本逻辑”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秉承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取向㊂通过发展普惠的金融产品,尤其是加大开发农村地区㊁弱势群体㊁居民保险等相关的普惠金融产品,避免虚拟资本只留于高利润行业,使虚拟资本更多地向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领域倾斜,世界各国人民更好地享受金融资本带来的福祉,从而摒弃虚拟资本拜物教下西方金融霸权国家攫取全球人民财富的价值理念㊂此外,通过扩大金融开放水平,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建设,金融助力 一带一路”建设及亚投行等基础设施建设等举措,引领国际金融竞争良性共享发展,实现国与国之间共同获益,这样,就使得虚拟资本不再仅仅停留在资本增殖的 物本逻辑”中,而是在各国利益之间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打破传统冷战思维,形成 合和”的可持续发展的局面,驾驭和引导虚拟资本归于民生福祉㊂金融共享理念开辟虚拟资本全球化发展的新思路,不同于虚拟资本拜物教式零和博弈发展,其理念是规制资本逻辑弊端,是与人类历史发展相适应的发展理念,是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的价值取向㊂15 第3期虚拟资本拜物教批判及其当代价值。
略论马克思资本交易二重性的理论及其当代价值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资本交易过程概括为G—G—W—G′—G′。
这一公式表明,资本交易经过了二次支付、二次回流,并带着一个增加了的价值回到起点,完成了一个圆圈式运动。
二次支付、二次回流的过程反映了资本交易的特殊规律,也表现了资本交易的二重性。
在经济上,资本交易表现为资本使用价值的让渡以及利润的分割。
在法律上,资本交易表现为资本占有权和资本使用权的转让和受让。
因此,资本交易在事实上和逻辑上都是经济交易与法律交易的统一。
资本交易的规律是一切货币交易、资本交易的共同规律,一切货币交易、资本交易都表现出经济交易和法律交易的二重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应当遵循资本交易的共同规律,一方面确保资本所有者能够获得正当收益,以合理配置资本资源;另一方面,充分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资本所有权的实现,监督交易双方履行各自的义务。
关键词:货币;资本;经济交易;法律交易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深入分析资本交易的规律,提出了资本交易是经济交易与法律交易相互统一的理论。
这一理论即是资本交易二重性理论。
研究马克思的这一理论,对于理解资本交易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和法律关系、交易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资本的交易公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资本从产业资本分离出来后,成为一种独立的资本形态,在参与社会总资本的运动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运动规律。
这一规律即是以利息为目的,通过资本使用权的转让与受让,实现自我增殖的规律。
资本的交易规律体现在资本交易过程中,马克思用如下公式来表示:G—G—W—G′—G′在这一公式中,G代表金融资本,W代表产业资本,G′代表增殖后的资本。
G′又可表示为G+ΔG,ΔG表示利息。
从G到G′或者G+ΔG,表示一个完成了的资本商品的形态变化。
这一形态变化,反映资本一次交易的全过程。
这一过程的反复,则是资本交易的循环。
马克思的人力资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劳动不能参与价值剩余分配是马克思所处时代资本主义资本雇佣劳动制度最致命的内伤,它造成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直接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社会危机。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不合理性分析的批判性思维蕴含着明显的理论假定,这就是资本不能仅局限于资本家的物质金融资产,普通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或劳动力)也应被视为资本,即人力资本。
事实上,理性而诚实的思想家们不得不承认,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是沿着两条主线进行的,一是通过显性意义上的资本对劳动的剥削论证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二是通过隐性意义上的依靠普通劳动者人力资本的充分利用与价值实现论证构建和谐社会制度的可能性。
由于认识上的偏差,过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界主要注重围绕资本剥削劳动这一显性化主线而展开研究,而忽视隐性化主线下更具价值的理论探讨。
研究者们要么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蕴含的人力资本思想视而不见,要么深陷非理性的理论纠争,停留于要不要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引入“人力资本”概念,而非客观地置身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生成的具体历史背景,简单地看待马克思理论研究的目的,以致长期以来学界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蕴含的隐性化的“人力资本”理论假设缺乏应有研究。
马克思隐匿“人力资本”概念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作这样的理论处理并不削弱其理论建构的科学性,相反,由于更加突出了理论的阶级性而使其具有了明显的革命指导意义;二是由于当时现实的时代背景——人力资本式微、理论渊源上古典政治经济学拒绝人力资本概念以及直接引入“人力资本”概念会引起文本范式与研究目的冲突,决定了马克思不可能提出明确的人力资本概念。
尽管如此,一当我们借助文献研究方法与历史还原方法详细考察和研究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文本,便会发现,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57-1858经济学手稿》、《资本论》到《哥达纲领批判》等马克思最具代表性的文本的确蕴含了丰富的人力资本思想。
马克思立于唯物主义高地之上,坚定地扬弃古典哲学与古典政治经济学所坚持的劳动的纯人类学意义,批判古典经济学家把劳动生产力看成与劳动力质量无关的经济学范畴,认为劳动力资本本质上是为资本主义区别于过往社会的异质所在。
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逻辑蕴涵与当代价值[摘要]进入全球化时代以来,虚拟资本的发展形式异彩纷呈,在优化资源配
置、集聚生产要素、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泡沫经济、过度投机、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加大等问题,乃至引发金融危机。
因此,重温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对加快建立健全风险预警监管机制、促进资本市场创新与经济稳定有机结合、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确保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平稳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金融危机;虚拟资本;虚拟经济;实体经济
法国哲学大师德里达在其著作《马克思的幽灵》中指出:“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的遗产,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就没有未来。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的产生和发展作了极为深刻的论述,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创新进一步产生了虚拟资本并带动了资本的快速衍化。
自19世纪30年代大危机爆发后,资本主义各国在恢复经济的基础上,资本的贪婪本性促使其在市场上不断翻新,与马克思那个时代相比,虚拟资本以几十倍于现实资本的规模进行不断扩张。
尤其是进入新全球化时代以来,作为融资平台的资本市场又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异军突起,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震荡,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冲击。
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其危害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向实体经济渗透。
为追溯金融危机爆发的真正原因,致使马克思的《资本论》在欧洲销量成倍增长。
这种现象说明,在后危机时代,我们有必要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角,正确认识虚拟资本在当代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其演进趋势。
一、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逻辑阐释
(一)虚拟资本内涵解读及存在形式。
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是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并能给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流量的资本。
从广义上说,即指银行的借贷信用(期票、汇票、存款货币)、有价证券(股票和债券)、名义存款准备金以及由投机票据等形成的资本的总称。
虚拟资本是以契约形式存在的受法律保护的反映债权债务信用关系的所有权证书,完全和其他价值符号一样,只是对价值的权利证书,是以资本索取权的形式存在的。
虚拟资本的存在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信用形式上的虚拟资本,主要有期票、汇票、银行券、国家债券和各种证券抵押贷款等;另一种是收入资本化形式上产生的虚拟资本,主要由股票、债券构成。
随着信用制度的不断发展,虚拟资本的存在形式日益呈现多样化状态,除了作为初级形态(期票、汇票、股票、债券)外,还有金融期货、指数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股指期货、外汇期货等则是由股票、外汇交易、期权交易等衍生出来的,可以说是虚拟资本的虚拟资本。
复杂形态的虚拟资本(股指期货、外汇期货、指数期货、期权合约)是资产证券化和金融不断创新的产物。
(二)虚拟资本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对虚拟资本的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首先,具有虚拟性。
所谓“虚拟”,是指虚拟资本同投入在生产领域的厂房、
机器、原材料等真实资本不同,不是真正的资本,而是“现实资本的纸制复本”,它在企业生产中不发挥作用,只是间接地反映真实资本的运动。
从质的方面看,实体资本本身有价值,并且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资本的职能,它处于实物形式或处于货币形式。
虚拟资本只不过是所有权证书,是实际资本的映像,是幻想出来的资本的纸制复本。
从量的方面看,由于资本掺水,虚拟资本的数量不仅总是大于实际资本,而且虚拟资本数量的变化,不一定反映实际资本的数量变化。
所有这些证券实际上都是只代表已积累的对于未来生产的索取权或权力证书,它们的货币价值或资本价值,或者像国债那样不代表任何资本,或者完全不决定于它们所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
其次,具有商品性质,是资本商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者把他的资本投资于实体经济领域,实际上就是把货币作为资本的使用价值(生产利润的能力)让渡给了职能资本家。
因此,马克思指出,资本自身在资本被提供到市场上来,让货币作为资本的使用价值实际进行让渡时,是作为一种商品出现的。
不过虚拟资本与普通商品的区别在于,普通商品的转让是根据等价原则进行的,而虚拟资本商品却不是这样,当投资者把自己的资本让渡给职能资本家时,并没有从职能资本家那里得到任何等价,投资者之所以把货币资本的价值作单方面让渡,是为了在一定时期后重新把它收回,并给投资者带来一定的收益。
最后,具有风险性。
所谓的风险是指人们在经济活动中,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之间出现了差异。
风险可有主、客观两种区分,主观风险来自于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客观风险来自于客观世界的不确定性。
虚拟资本只是权益凭证,其投资者的收益多少取决于预期的收益、折现率和人们对预期收益的主观判断。
由于决定未来收益的上述三个因素受到投资对象经营业绩状况、折现率基础——利率的变动、人们对未来收入主观判断的误差。
所以,每个有价证券持有者面临主、客观两种投资风险是不可避免的。
(三)虚拟资本与现实资本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银行家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是由债权(汇票)、国家债券(它代表过去的资本)和股票(对未来收益的支取凭证)构成的。
在这里,不要忘记,银行家保险箱内的这些证券,即使是对收益的可靠支取凭证(例如国家证券),或者是对现实资本的所有权证书(例如股票),它们所代表的资本的货币价值也完全是虚拟的,是不以它们至少部分地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为转移的;既然它们只是代表取得收益的权利,并不是代表资本,那么,取得同一收益的权力就会表现在不断变动的虚拟货币资本上。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虚拟资本是与现实资本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现实资本即职能资本,能够创造和实现剩余价值;虚拟资本即财产资本、所有权资本。
虚拟资本独立于现实资本之外,是由现实资本衍生而来并且还可以被进一步衍生成更高级的虚拟资本。
马克思认为只有投入到实际生产过程中并参与“价值创造过程”的资本才是现实资本,如货币资本、商品资本和生产资本。
一般情况下,虚拟资本的变化并不反映实际资本额的变化,但具有流动性便利的虚拟资本是促进现实资本高效合理配置的导航器,可以引导现实资本流向价值最能增殖的地方,虚拟资本运动与一国甚至世界的宏观经济运行的关系甚为密切,最终要受现实资本运动的制约。
目前,全世界的虚拟资本额已超过现实资本,其价格对应现实资本价值呈现出相对独立的运动。
总之,二者既可表现为良性互动关系,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繁荣;又可表现为恶性反馈关系,破坏整个社会总资本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