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军制
- 格式:docx
- 大小:14.02 KB
- 文档页数:2
唐府兵制的特点
1. 唐府兵制啊,那可是有一大特点,就是兵农合一呀!你想想,农民们平时种地,有战事了就去打仗,这多有意思啊!就像你们上班的,平时工作,有紧急任务了也得全力去应对不是?
2. 它还有个特点呢,军队的管理很严格哟!那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当兵的,得经过严格筛选。
这就好比参加比赛,不达到一定标准就没资格上场呗。
3. 唐府兵制里士兵的装备很多得自己准备,哎呀,这多不容易啊!好比你要去参加个重要活动,得自己准备好多东西,麻烦但又没办法呀。
4. 府兵的训练也是很频繁的呢!天天都得练,这怎么能不厉害呀?这不就跟运动员每天都要刻苦训练才能有好成绩一样嘛。
5. 唐府兵制的组织架构很清晰呀,一级一级的。
这就好像一个大公司,各部门分工明确,谁该干啥都清楚得很嘞!
6. 还有啊,府兵的待遇也不简单哟!有功劳了会有赏赐呢。
这不正像你努力工作得到奖金一样让人开心吗?
7. 唐府兵制下的士兵对国家的忠诚度那可是很高的呀!他们愿意为国家拼命,这精神多了不起哇!想想那些为了梦想而全力以赴的人,不也是一样吗?8. 唐府兵制的传承性也挺强的呢,一代一代的往下传。
这不跟家里的手艺传承似的嘛,一直传下去。
9. 唐府兵制有这么多特点,难道不是很值得研究嘛!这可是唐朝军事强大的重要保障呀!。
古代治军严格的故事古代的军队是国家的基石,是守卫国家安危的重要力量。
为了保证军队的战斗力和士气,各个朝代都采取了严格的军事制度和治军措施。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治军严格的故事。
一、秦朝的戍边制度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其军事制度也是非常严格的。
为了保卫国家的边疆,秦始皇实行了戍边制度,将大量的士兵驻扎在边境地区。
这些士兵不仅要守卫边境,还要进行军事训练和边境开发,以保证国家的安全和繁荣。
在戍边制度下,秦朝的士兵必须服从严格的纪律。
他们必须每天早晨5点钟起床,进行晨练和军事训练,直到晚上10点钟才可以休息。
在训练中,如果有人违反纪律,就会受到惩罚,甚至会被处死。
这种严格的纪律和治军措施保证了秦朝的军队战斗力和士气,使其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之一。
二、唐朝的军功制度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朝代之一,其军事制度也非常严格。
为了激励士兵的战斗力和勇气,唐朝实行了军功制度。
这个制度规定,每个士兵在战斗中获得的军功都会得到相应的奖励,包括金银财宝、田地和官职等。
军功制度使得唐朝的士兵更加勇猛,因为他们知道只有在战斗中表现出色,才能得到奖励和荣誉。
同时,这个制度也保证了唐朝军队的战斗力和士气,使其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之一。
三、明朝的海防制度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军事制度也非常严格。
为了保卫海疆,明朝实行了海防制度,将大量的士兵驻扎在海岸线上,进行海上巡逻和护卫。
在海防制度下,明朝的士兵必须服从严格的纪律。
他们必须每天早晨5点钟起床,进行晨练和海上巡逻,直到晚上10点钟才可以休息。
在巡逻和护卫中,如果有人违反纪律,就会受到惩罚,甚至会被处死。
这种严格的纪律和治军措施保证了明朝的海防力量和士气,使其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海军之一。
四、清朝的八旗制度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军事制度也非常严格。
为了保卫边疆,清朝实行了八旗制度,将大量的士兵驻扎在边境地区。
唐代的制度是怎样的唐代(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其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政治、军事、教育、经济、文化等方面详细介绍唐代的制度。
一、政治制度唐代的政治制度基本上遵循中央集权的原则。
皇帝是最高权力的象征和决策者,官僚制度成为政权的核心。
官员分为文官和武官,以功绩和才能为基础选拔,设有科举考试制度,提倡文治。
地方行政设有州县,并设有监察官员负责监督地方行政。
二、军事制度唐代的军事制度以军队的组织和管理为重点。
唐代建立了完善的兵役制度,将军队划分为禁军、厢军、乡兵等不同类型。
禁军负责保卫皇宫和首都,是由唐朝统治者直接控制的重要军队。
厢军和乡兵则负责地方防务,协助禁军维持社会稳定和安全。
三、教育制度唐代注重教育,从政府层面加以规范和支持。
设立国子监和太学等高等学府,培养人才,推动文化的发展。
国子监是培养官员和学者的机构,太学则是培养各类人才的学校。
科举考试制度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和提高。
四、经济制度唐代是繁荣富饶的时期,其经济制度对国家的繁荣起到重要作用。
唐代实行赋税制度,对土地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登记,收取适当的税款。
同时,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加强对外贸易,使国家财富不断增加。
五、文化制度唐代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文化制度的建设对于文化繁荣起到关键作用。
唐代注重诗词文学的发展,在文学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同时,唐朝提倡佛教,并修建了大量的佛寺和佛塔。
此外,绘画艺术也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综上所述,唐代的制度体系涵盖了政治、军事、教育、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这些制度不仅为唐代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的制度体系为后世历代政权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唐朝军镇制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唐朝军镇制度是对唐代(618年-907年)军事组织的一种制度化安排。
在唐朝时期,长期存在着边境安全形势复杂的问题,为了保护边疆和维护国家统一,唐朝采取了军镇制度来管理和控制这些边疆地区。
概括而言,唐朝军镇制度是指在唐代军队管理体制下,通过设立军镇来统一管理、组织和驻军的一种制度安排。
这些军镇通常位于边境地区,具有防御和军事保护的功能。
军镇的设立和管理主要依靠政府的监督和统筹,同时也与地方势力的协调密不可分。
唐朝军镇制度不仅仅是一种军事组织安排,更是国家统一和边疆安全的重要手段。
通过在边境地区设立军镇,唐朝政府能够有效地组织和驻扎大量军队,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和管理。
这种制度安排不仅保护了边疆的安全,还确保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在唐朝军镇制度的实施下,各个军镇具备了相对独立的管理和行政职能。
军镇内部设有统领官员,负责军队的组织、训练和指挥等任务。
同时,军镇还承担了维护交通运输、税收收取、边境贸易等民生事务,对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体而言,唐朝军镇制度在唐代的边疆地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保护了边疆的安全,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同时,这一制度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对现代社会的军事组织和国家安全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论述唐朝军镇制度:第二章正文2.1 唐朝军镇制度的起源在本节,我们将探讨唐朝军镇制度的起源背景,并分析其发展的原因。
我们将介绍唐朝在建立和改革军镇制度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以及这些努力在军事、政治和经济方面取得的成果。
2.2 唐朝军镇制度的组织和职能在本节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唐朝军镇制度的组织结构和职能。
我们将分析不同级别的军镇的设置和功能,并探讨其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我们还将探讨唐朝对军官选拔、训练和管理的制度。
2.3 唐朝军镇制度的影响和意义本节将探讨唐朝军镇制度对社会、政治和军事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和意义。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唐朝带的府兵制度为什么短时间内土崩瓦解导语:唐朝的疆域在中国历代王朝中属于比较辽阔的,在唐朝前期,唐朝的疆域达到了鼎盛。
为唐朝开创了无限荣耀的就是他的军事制度和统军将领。
除了唐朝的疆域在中国历代王朝中属于比较辽阔的,在唐朝前期,唐朝的疆域达到了鼎盛。
为唐朝开创了无限荣耀的就是他的军事制度和统军将领。
除了李靖等名将们的功劳之外,唐军的战斗力强大也是不可小视的原因。
而唐军强大的奥秘就在于极佳的府兵制度,但问题出现了,既然府兵制度这么好,那它有为何会被募兵制所取代。
在募兵制达到顶峰之后,又将给唐朝带来怎样的灾难?一、古代军制的问题很多,府兵制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在中国古代的军队中,服从朝廷的管理、军队战斗力和财政问题一直是一个矛盾体。
放开了对将领的控制,那军队的忠诚度就成了问题。
但是如果对部队进行过分的约束,那战斗力就又成了问题。
同时为了供养军队,朝廷还必须承担巨大的财政支出。
在东汉末年,朝廷为了镇压黄巾起义,放开了对军队的控制。
结果形成了军阀混战的局面。
但是如果对军队的约束过分严格,那就对的战斗力就很值得怀疑,就像后来的宋朝一样。
所以在南北朝的后期,北方开始推行府兵制度。
这套制度几乎解决了以上的所有问题,府兵制的出发点在于一个折冲区内的平民不用在缴纳赋税,但是有战事时,需要自备武器和军粮出征。
这就同时解决了兵员和财政的问题,减轻了朝廷的负担。
为了防止将领们扶植私人势力,每当爆发战争,朝廷总是临时派遣一名将领统帅几个折冲区的士兵出战。
士兵和将领之间互不认识,也就不存在私人势力的问题。
最重要的就是战斗力问题,由于士兵们基本上都相互认识,更有利于在战场上的配合。
隋唐两朝均沿用了这一生活常识分享。
古代中国的军制及其演变在古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军队的地位一直是非常重要的。
无论是秦朝的统一战争,还是唐朝的征战,都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
但是在古代的军队中,军制的组织和实施也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分析古代中国的军制及其演变。
一、先秦时期在先秦时期,中国的战争十分频繁。
为了应对不断的战争,各国国家都要有自己的军队。
其基本组织结构是一个三级制度,即将领、校尉和士卒。
士卒可以被直接招募或者是由上级下达命令强制召集。
在军队中,将领是最高指挥官,负责指挥作战和安排战略布局。
而校尉则是将领的副手,负责协助将领制定作战计划、指挥战斗、整顿队伍等。
另外,先秦时期每个国家的军队都有各自的特点。
比如说齐国的军队大力发展战车,秦国的军队广泛应用长兵器,楚国的军队则采用包围战的战术等。
这些特点都反映了当时军人们对武器和战术的不断改进和创新。
二、秦朝时期到了秦朝时期,由于秦国的统一战争和全面改革,军制也得到了重大改革和完善。
在军队的组织架构上,秦朝首次建立了《梦》、《幕》、《郎》、《卒》四级制度,用于控制军队人员和委派任务。
在这其中,梦是将领,幕是校尉,郎则是一种干事官员,卒是士卒。
除了结构上的创新外,秦朝在军队领袖的选拔和选拔标准方面也有所不同。
秦军采用“籍田制度”,要求人们要在战前缴纳地租,以此来筛选出具有决斗能力的士兵和指挥官。
在武器制造方面,秦军发明了重型兵器,如方形盾、铁锤、刀等,使他们在作战上占据了优势。
三、汉朝时期汉朝时期的军制从秦朝时期继承下来,并且在某些方面有所改善。
例如,汉朝加强了对军队的培训,实行“练兵制度”,并提供高价值的装备、练习和技巧培训,以更好地提高士兵的战斗能力。
此外,汉朝也加强了军队中直接参与治理的官员的职责和角色,并制定了严格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汉朝时期的军队体系主要由骑兵、步兵、弩手等不同兵种组成。
在兵种中,骑兵的地位较高,其灵活性、速度和能力使其成为战斗中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同时,弩、剑、矛、鞭等武器在作战中被广泛使用,并注重培养士兵的创新和改进。
唐朝军队下辖16卫,一个右威卫能够拥有多少兵力?不能说唐朝军队下辖十六卫,十六卫是卫府制的高级阶段,因为它是将禁兵与府兵融为一体的管理制度。
卫是府兵的领导机构,更是掌管京师禁军的领导机构,因此下辖用词不妥。
十六卫制度唐朝的卫府制度是融为一体的,其中的府兵制是我们熟知的“兵农合一”的杰作制度。
唐朝在地方设置“军府”,管理“府兵”的兵农户籍,军事训练,仅此而已。
而“府兵”到京师“番上”是由这里所讲的十六卫负责,战时的指挥权由皇帝亲派的将军掌握。
唐朝设“卫”统“府”,即“卫府”制度。
“卫”既统京师禁军,又统地方“府兵”。
据史料记载,唐设地方折冲府657个,属十六卫遥领。
但意在加强中央集权,唐朝规制下,军府与地方长官,以及十六卫和行军大元帅之间是互相制约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单独控制军队。
到唐中后期,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府兵制度基本上土崩瓦解,十六卫也因此丧失战斗力,从此名存实亡。
右威卫机构右威卫是禁卫军的指挥机构,也是唐朝十六卫之一。
右威卫在高宗时期名为右屯卫,时设大将军一员,属于正三品官员,下有将军二员,总领宫禁宿卫,逢重大朝会以及宫内庆典等事宜时,暂编为右厢队,维护治安,又着黑色铠甲,举皇家旗帜,彰显皇家威严。
若执行皇城守备任务,则调拨于皇城东面协助。
府兵番上时,也就是地方府兵入京执行宿卫任务,由右屯卫下设翊府统一管理,翊府中则设长史、中郎将、郎将、录事、兵曹参军事、校尉、旅帅、队正、副队正。
武则天统政时,将右屯卫改名右豹韬卫,唐中宗改为右威卫。
德宗贞大将军之上设上将军,官阶至正二品,提高了右威卫的地位。
唐朝地方折冲府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府兵千又二百人,中等府兵千人,下等府兵八百人。
右威卫是次于右武卫,右武卫又次于右骁卫,右骁卫又次于右卫的,但所遥领府兵基本按照地域划分,只是数量有差别,右威卫差不多领四十府左右兵力,即四万人左右。
唐代兵制的转变对西域屯田的影响作者:刘芳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年第09期摘要:唐代兵员招募制度从唐初的府兵制转变为募兵制,士兵从定期轮戍服役转变为职业军人。
在募兵制实行的同时,唐朝政府允许并鼓励招募的士兵携带家属,在西域开展屯田。
兵制的转变不仅稳定了军心,增强了士兵的战斗力,并且大量随军家属到西域开展屯田,对西域屯田也必然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积极而有益的。
文章就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府兵制;募兵制;屯田唐代兵制是唐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一向颇受学术界重视,研究成果丰硕。
例如,张国刚在《唐代府兵渊源与番役》一文中对西域府兵在地方上番服役的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方积六先生在《关于唐代募兵制度的探讨》一文中通过大量实例证明唐王朝通过赏赐方式增加士兵收入;陈寅恪等一些唐史研究大家对兵制都有深入研究,并达成共识,他们认为唐代的兵制从初期实行府兵制到中后期实行募兵制。
西域屯田是唐史研究中的另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历代屯垦研究的重要内容。
研究新疆历史的学者们都对屯田有深刻的认识,如《论唐代西域烽铺屯田》《唐代西域的军屯》。
最新研究论述是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希隆先生的《唐代西域屯田述略》,这是他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疆通史·屯垦卷》的阶段性成果。
该文系统地探讨了唐代西域驻军来源以及屯田的发展、规模及屯垦区分布,可以说是唐代西域屯田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正如很多学者所注意到的那样,唐代中期府兵制改革后出现了节度使和藩镇,藩镇林立及藩镇跋扈又最终导致了五代十国的大分裂。
兵制演变被认为是影响唐代政治乃至当时整个社会变化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而对以军屯为主的西域屯田和唐朝重兵戍守的安西地区来说,兵员招募制度的改变,必然导致西域屯田戍卒来源、屯戍时间的变化,进而影响到西域屯田的发展。
这一影响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笔者认为都值得认真探讨。
而这一问题还未曾引起相关学者的关注,虽然王希隆先生在《唐代西域屯田述略》一文中简单提及唐代府兵制到募兵制对稳定西域屯戍官兵的军心更为有利,却没有进行深入探讨。
军事制度(包括兵民合一的制度)一、府兵制(西魏——唐中期)1、起源:府兵制原为西魏、北周的兵制。
府兵为职业军人,兵士都由军府统领,不列入州县户籍,家属也随营居住,编为军户。
特点:军民异籍、兵农分离;胡汉分治。
2、隋文帝的改革:(1)措施(2)特点(实质):(3)影响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成为兵农合一,寓兵于农的制度。
3、唐太宗的调整、健全:(1)措施增加军府数量,三分之一驻守在关中,利于中央集权;兵将分离,将率不易拥兵自重;府兵服役期间,免征税庸调,但出征时自备武器、粮食,军费负担加在农民身上。
(2)利弊4、崩溃:唐玄宗开元年间(1)原因:根本原因: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府兵制失去赖以推行的经济基础;因战事频繁,兵役繁重,兵士逃亡者多;府兵社会地位下降,贵族、官僚用府兵为私家役使,社会上以充当府兵为耻。
二、募兵制(唐中期以后)1、目的:增强军事力量。
2、区别:(1)府兵按规定由农户出丁,而募兵是自由应募;(2)府兵已有田亩,募兵是应募后授田;(3)府兵自备资粮,募兵由官府发给;(4)府兵制下兵将分离,募兵则是职业兵,兵将隶属关系比较固定。
3、影响(利弊):(1)减轻农民兵役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2)增强了军事力量;(3)是产生军阀割据的根源。
思考:唐玄宗开元年间,唐朝的军事制度经历了从府兵制到募兵制的变化,试分析二者之间的区别及其变化的原因。
三、更戍法、保甲法、将兵法(北宋)四、猛安谋克制(金)五、八旗制度(清)练习下列制度具有兵农合一成分的是:(1)府兵制(2)均田制(3)猛安谋克制(4)八旗制度A.(1)(2)(3)B.(1)(3)(4)C.(2)(3)(4)D.(1)(2)(3)(4)思考:唐太宗完善了府兵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主要体现为(1)府兵服役期间,免征税庸调(2)兵将分离(3)增加军府数量,三分之一数量在关中(4)由州县管理军户A.(1)(2)B. (2)(3)C. (1)(4) D(2)(4)文- 汉语汉字编辑词条文,wen,从玄从爻。
唐朝十二卫职责
摘要:
1.唐朝十二卫的概述
2.十二卫的职责分工
3.各卫的具体职责
4.十二卫的历史演变
5.十二卫对唐朝政治和军事的影响
正文: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王朝之一,其军事制度尤为严谨。
唐朝的军队主要由十二卫组成,它们是国家最高军事机构,负责保卫皇帝和朝廷,维护国家安全。
十二卫的职责分工明确,它们各自负责不同的事务。
左右卫主要负责宫禁宿卫,即保卫皇帝和宫廷的安全;左右骁卫负责皇帝的出行安全和保卫京畿地区;左右武卫则主要负责皇城的安全;左右威卫负责管理军队的武器装备和军事设施;左右领军卫则管理皇帝的亲军;左右金吾卫则负责宫中的礼仪和庆典活动。
除了这六卫之外,还有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等卫队。
左右监门卫负责宫禁门籍之法,即管理进出宫廷的人员和车辆;左右千牛卫则负责皇帝的贴身护卫,类似于现代的特种兵。
各卫的具体职责也各有不同。
例如,左右卫的长史负责管理军队的粮食、装备和车辆等物资;录事参军事则负责处理公文和档案,以及管理官员的升迁
和调动;仓曹参军事则负责管理军队的俸禄、公廨、田园和食料等事务。
十二卫在唐朝的历史演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从唐朝初年建立,到唐朝末年的衰落,十二卫一直是唐朝政治和军事的核心机构。
它们对唐朝的政治稳定和军事强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浅谈唐代府兵制唐代,由于均田制的再次兴起,在其基础上所建立的府兵制亦重新登上历史的舞台。
武德二年,唐高宗将关中地区分成十二道,十二道之下列置军府,以骠骑将军为首领,车骑将军副之。
府兵是唐代初期主要的军事力量,在戍守边疆、宿卫京师及平叛御敌中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除了这些,更有利的是,府兵们并未抛弃农事,这种兵农合一的模式让他们在经济上可以做到自给自足,这就大大减轻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压力。
我们今天就来谈谈唐朝的府兵制。
均田制与府兵制的关系均田制始于北魏时期。
彼时,因战乱而造成大量无人耕种的荒地,而贵族豪强们又侵占大量土地,很多人没办法只能依附于他们。
这些依附于贵族的人,在耕种方面要缴纳更多的赋税给户主。
这样一来,农民生活苦不堪言,国家财政亦缩水紧绷。
北魏孝文帝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于太和九年(公元485年),发布均田令。
北魏孝文帝出行图均田制是在不破坏地主阶级土地的情况下,由国家给与农民一定的土地。
这些土地一部分在农民满六十岁退休后收归国有,另一部分则永远赠与农民。
唐时的均田制大概是这样的:每个丁男给予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八十亩,一般的妇女不授予田地。
丁男乃是指二十岁岁至六十岁的成年男子,但年满十八岁的男子亦“依丁男给”;永业田是指永远授予农民可以传给子孙的田地,即便是“子孙犯除名者”,永业田亦不追回;口分田则是在农民年老(60岁)之后还一半,身死后还另一半。
除了老年男子拥有四十亩口分田外,重病、残疾的男人也会被授予四十亩口分田,寡妇会授三十亩口分田。
唐代五牛图(局部)唐代的府兵制,是以均田制为基础的,因为府兵大多都是在均田户中选取。
府兵每三年选一次,被称为“拣点”。
据《唐律》所载,拣点之法“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又均先取多丁”。
我们可以看到,拣点之法还是非常人性化的。
二十岁以上的男子才可以服兵役,在被选中后,府兵还需自备一些东西。
《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就很好的反映了这一制度。
隋唐五代军制隋朝和唐朝是中国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重新建立、各民族进一步融合、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时期,也是府兵制进一步完备并走向败坏,军事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
隋朝一、府兵制改革隋朝常备兵约60~70万人,战时征募达 130万上下。
隋朝沿袭和发展了西魏、北周府兵制。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文帝对府兵作了重要改革。
1.恢复旧姓在北周宇文泰时期,为了加强控制军队,就利用了鲜卑的血缘关系,让带兵将领改姓鲜卑姓氏,所统军人也跟着其将官改从其姓。
杨坚在掌握北周朝政后,就下令诸改姓者,悉宜复旧①,恢复了汉族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清除了私兵、部曲的遗痕。
事实上,经过北周屡次加强对军队的控制,改变了六柱国统领系统,官号与实职已经脱节,将帅由皇帝临时加以更换,军士改从其将姓的制度也无法实施下去了。
杨坚恢复旧姓的措施,赢得了汉人的支持和同情,并且利用天命、神征等,把这件事与夺取北周天下联系起来,为他的代周在军中铺平了道路。
2.整顿乡兵隋灭陈之前,又出现了乡兵。
乡兵是以乡里的大族及其笼络、胁持下的宾客、农民组成的,既具乡土色彩,又有宗族色彩。
这些乡兵流动于北自淮阴,南至广陵的战争冲要地带,其活动的时间在北周平北齐到隋平陈这段时期。
领兵的军将都是地方雄豪。
对这些乡兵,隋文帝采取了将乡兵纳入府兵系统,进而逐渐使它由地方部队变为中央直属部队的措施。
这些乡兵首领被任命为大都督、仪同、车骑将军、骠骑将军,成了府兵系统中的将帅。
乡兵纳入府兵系统后,将帅中的雄豪,虽在乡里有其势力,但在一定条件下却倾向于统一的皇朝。
当然,隋初的整顿乡兵仍属局部的短时间的措施,宇文泰时期的乡兵也仍大量存在着,私兵势力的彻底消除,尚有待时日。
隋代府兵仍然带有宗族和部曲的色彩,如蒲州还有所谓宗团骠骑。
②3.军户入籍隋以前的府兵,军士与其家属有单独的军籍,与地方政府无关,他们是世袭的职业军人。
军人军户集中居住在军府所在的军坊、乡团,随时调动,居无定处。
隋统一中国以后,战争大为减少,不再需要这样一支既有军士,又有其家属及军户的庞大队伍。
唐代对军队的称呼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也是军事力量强大的时期。
在唐代,军队被称为“军”,同时也有一些特定的称呼和组织结构。
1. 军队的总称:在唐代,军队的总称为“军”,这是一个广义的称呼,包括了各种类型的军队,比如禁军、边军、水军等。
2. 禁军:禁军是唐代的主要军事力量,也是皇帝的亲卫队。
禁军分为左右两部,每部都有自己的领导官员。
禁军的兵员主要由京畿地区的士兵组成,他们接受了严格的训练,装备精良。
禁军的主要任务是守卫京城和保卫皇帝的安全。
3. 边军:边军是唐代在边疆地区设置的军队,主要负责边境地区的防御和边界的巡逻。
边军的兵员主要由当地的士兵组成,他们熟悉地形和民情,具有较强的战斗力。
边军的领导官员通常由朝廷派遣,他们负责指挥和管理边境地区的军事事务。
4. 水军:水军是唐代的水上作战力量,主要负责河道、湖泊等水域的防御和船队的护卫。
水军的兵员主要由水手和船员组成,他们擅长水上战斗和航行技巧。
水军的领导官员负责指挥和管理水军的作战行动。
5. 长史:长史是唐代军队中的重要职位,负责管理军队的文书和档案,记录军队的编制、人员情况和军事行动等。
长史通常由有丰富军事经验和文书管理能力的官员担任,他们协助将领进行军队的组织和管理工作。
6. 司马:司马是唐代军队中的高级军官,负责指挥和领导军队的作战行动。
司马的级别和职责根据军队的规模和重要性而有所不同,有的司马负责一支军队,有的司马负责一片地区的军事指挥。
7. 都督:都督是唐代军队中的最高指挥官,负责全面指挥和统领一个地区的军事力量。
都督的级别和权力较高,他们直接受命于朝廷,负责维护边疆安全和平定叛乱。
都督通常由有丰富战斗经验和卓越军事才能的将领担任。
总的来说,唐代军队的称呼主要有军、禁军、边军、水军等,不同的军队有不同的组织结构和职责,都督、司马、长史等是唐代军队中的重要职位。
这些称呼和组织结构反映了唐代军队的层级关系和分工。
唐代的军队在战争和边疆防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唐朝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贡献。
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演变导言: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的演变是一个历经千年的过程,从最早的城邦部落军队到强大的帝国军队,中国军事制度的发展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革和转折。
本文将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探讨古代军事制度的起源、战国时期的变革、统一的秦汉时期军制、以及唐宋时期的演变。
一、军事制度的起源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战国时期,当时诸侯国采用的是部落制度和城邦制度。
这些早期军队主要由当地豪族和贵族组成,武器装备简单,但战斗力却相当强大。
由于缺乏统一的军事指挥和组织,这些军队往往只限于本地的战斗,难以形成统一的作战力量。
二、战国时期的变革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军事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各诸侯国开始进行各种实验和创新,旨在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组织能力。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齐国的孙武《孙子兵法》和楚国的吴起《吴子兵法》。
这两本兵法书籍详细论述了军事组织、兵员培训和战术战略等方面知识,对古代军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秦汉时期的军制统一秦朝的统一战争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也为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的进一步发展铺平了道路。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施了军功爵位制度和土地制度,建立了以郡县为基础的军事组织。
这一制度在汉朝得到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的基石。
汉朝时期设立了郡县制军队,军队编制严密,分工明确。
同时,汉朝也加强了对军事教育的重视,设置了军事学府,培养了大量的优秀将领和军事人才。
四、唐宋时期的演变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军事制度演变的最后阶段,也是中国军事制度发展的鼎盛时期。
唐朝实行了军阀制度,军队由中央直接控制,一方面加强了皇权的集中,另一方面也确保了中央政权的稳定和强大。
宋朝时期,采用了军民合一的兵役制度,将军队编制与地方军队相结合,军队的动员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同时,宋朝还注重军事科技的发展,创造了许多创新的军事装备和战法,为中国军事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结论: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的演变是一个逐步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唐代兵制的演变与中古社会变迁张国刚唐五代兵制的变化趋势,主要表现为从征兵制走向雇佣职业兵制,其军队编制与兵士待遇亦随之变化。
唐代前期兵役制度重视兵士的身份和家庭经济条件;后期则重视应募者的武艺技术。
中古社会历史的这种变革,体现了国家通过权力直接控制臣民的制度在转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宋社会变迁的历史大趋势。
关键词 唐代 兵役制度 唐宋变革作者张国刚,1956年生,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北京 100084)。
5新唐书6卷505兵志6是/二十四史0中的开创之作。
这不仅说明/兵0的问题在所志的唐代和作者所处的宋代具有特别的重要性,也体现出欧阳修不凡的史识。
但遗憾的是,欧阳修所修5兵志6,不重视/制0,而是着眼于/治0。
所谓/若乃将卒、营阵、车旗、器械、征防、守卫,凡兵之事不可悉记。
记其废置、得失、终始、治乱、兴灭之迹,以为后世戒0。
说明他写作5兵志6乃是从垂戒资治的考虑出发,其具体制度内容却大多省略。
近代以来,中国学者研究唐代兵制主要关注于资料层面,而且受到5兵志6的影响很大。
从晚清及民国初年连续对折冲府数目的考订,到唐长孺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5唐代兵志笺证6,¹都偏重于资料考证、整理与疏释。
陈寅恪、岑仲勉、谷霁光等的研究为5兵志6所局限,多集中于府兵制度。
º日本学者对唐代兵制的研究从一开始就走了另外一条思路,即努力探讨府兵制之外的新兵制。
首先这要追溯到滨口重国在1930年发表的5从府兵制到新兵制6的大作,»具体描述了府兵制破坏后一些新兵制的出现过程。
滨口的研究筚路蓝缕,难免有些粗糙;但他的研究指明一个方向,即把探究唐代从府兵制破坏后所发生的兵制变化作为研究重点。
¼后来的日本学者如玉井是博、日野开三郎、菊池英夫等人都只是在局部纠正、完善、补充滨口的观点,或者进一步深入讨论滨口的论文所提出的问题。
½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对敦煌吐鲁番文书#178#¹º»¼½唐长孺:5唐书兵志笺证6,科学出版社,1955年。
为什么强大的唐朝只有三万禁军?宋朝却有八十万禁军本文导读:宋朝禁军操练禁军是皇帝直接掌握的精锐军队,主要负责皇帝、皇宫的警卫以及皇城和京城的守卫,各个朝代的称谓不尽相同,有“禁卫军”、“亲卫军”、“御林军”等多种称呼。
按照《文献通考·兵考》的记载,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在天下安定之后,对军队进行精简,挑选了三万精锐将士编为禁军,并细分为羽林、神武、神策、神威、龙武、威武等军。
此后,唐朝的禁军规模基本上没有太大变化。
唐朝禁军到了宋朝,禁军的规模就变得空前庞大了。
据《宋史·兵志》的记载,宋太祖开宝年间(968到975年),全国军队总数大约是三十七万八千,其中禁军有十九万三千;此后为应对内忧外患,军队规模不断扩充,到宋真宗天禧年间(1017到1021年)时全国军队规模达到九十一万二千,禁军也扩充到了四十三万二千。
宋朝禁军仪仗队又据《挥尘余话》的记载,宋仁宗皇祐年间(1049到1053年)时,宋朝和辽、西夏等国不睦,军队数量激增,达到了空前的一百四十余万。
因为宋朝禁军数量一般占全国军队总量的百分之五十上下,按照这个比例,此时的禁军数量大约可以达到八十万左右。
《水浒传》中描写的时代背景是几十年后的宋徽宗时期,此时的宋朝对内对外连年用兵,禁军有必要保持较大的规模,离八十万应该也相去不远,所以《水浒传》中说八十万禁军大体上符合史实。
禁军将领出身的赵匡胤那么,宋朝和唐朝的禁军规模为什么相差这么大呢?这就和皇帝的治国治军策略有关了!唐朝的皇帝直接掌握的军队较少,大部分军队掌握在藩镇节度使手中,所以历经盛世的大唐在“天宝危机”后先是发生了“安史之乱”,然后出现藩镇割据,国家动乱不安,最终导致灭亡。
宋太祖建国时吸取了唐朝的教训,通过“杯酒释兵权”把天下多数精兵收归自己直接掌握,全部编入禁军;所以,有宋一朝,国家没有发生过藩镇割据和大规模的军队变乱,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国家内部的长治久安。
唐朝军制
体制
在军事上,军力强大是唐代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唐朝统一了隋朝末年军阀割据
的中国。唐太宗、高宗、武后在位时又远征东西两,灭高昌、收其地为州县,灭高
句丽和百济并在打败援军,又与靺鞨、铁勒、室韦、契丹等民族征战。当时唐朝在
亚洲,经济和科技的优势都是这些战绩的基础。唐玄宗时唐朝的势力与来自阿拉
伯、新兴和信奉逊尼派的的势力在包含国、大小、在内的中亚诸国相遇,结果后来
唐朝因安史之乱在军事上全面收缩,中国的势力从此退出中亚。接踵而至的藩镇割
据导致经济萧条。
唐朝的众多着名将领中,除了的李世民、神将、中的将领、、及其子李愬、等
汉族统帅外﹐异族将领也占据了重要地位:比较重要的有胡人、、百济人、高句丽
人、契丹人、靺鞨人、突厥突骑施部人、铁勒部的、和等。
均田制和的破坏导致府兵制改为和募兵制。安史之乱中,临时代府兵制而起的
扩骑并不能抵御与节度使的兵力。唐朝在军事上失势:内有藩镇割据,外有回纥、
吐蕃、南诏犯边。但在晚唐会昌二年唐军击破回鹘那颉啜部,全收七千帐,杀戮收
擒老小近九万人。那颉中箭,透驼群潜脱,乌介获而杀之。
武将官衔
官品等级 将领名称
一品
正一品
从一品 骠骑
二品
正二品
从二品
三品
正三品上 、怀化大将军
正三品下 将军
从三品上 、归德大将军
从三品下
四品
正四品上 忠武将军
正四品下 壮武将军、怀化
从四品上 宣威将军
从四品下 、归德中郎将
五品
正五品上 定远将军
正五品下 将军、怀化郎将
从五品上
从五品下 游击将军、
六品 正六品上 昭武校尉
正六品下 、怀化司阶
从六品上 振威校尉
从六品下 振威副尉、
七品
正七品上 致果校尉
正七品下 、怀化中候
从七品上
从七品下 翊麾副尉、
八品
正八品上
正八品下 宣节副尉、怀化司戈
从八品上
从八品下 御侮副尉、
九品
正九品上 仁勇
正九品下 仁勇副尉、怀化执戟长上
从九品上 陪戎校尉
从九品下 、归德执戟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