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烯酰胺-MSDS
- 格式:doc
- 大小:153.50 KB
- 文档页数:6
甲叉双丙烯酰胺;N,N,- 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安全技术说明书说明书目录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第九部分理化特征第二部分成分 / 构成信息第十部分稳固性和反响活性第三部分危险性概括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第四部分抢救举措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第五部分消防举措第十三部分荒弃处理第六部分泄露应急办理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第七部分操作处理与储藏第十五部分法例信息第八部分接触控制 / 个体防备第十六部分其余信息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化学品中文名称:化学品英文名称: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化学品俗名:甲叉双丙烯酰胺Bis-acrylamide 英文又名: BIS; BISACRYLAMIDE;BIS(ACRYLAMIDO)METHANE;技术说明书编码:MSDS#017CAS No:.110-26-9第二部分:成分 / 构成信息有害物成分含量CAS No.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110-26-9第三部分:危险性概括危险性类型:危险代码:Xn;侵入门路:吸入、皮肤接触健康危害:吸入、皮肤接涉及吞食有害,稍微刺激眼;。
R22。
环境危害: null燃爆危险: null第四部分:抢救举措皮肤接触:用肥皂水及清水完全冲刷。
就医。
眼睛接触:拉开眼睑,用流动清水冲刷15 分钟。
就医。
吸入:离开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若有不适就医察看。
食入:立刻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举措危险特征:单体拥有毒性.建规火险分级:有害焚烧产物:null灭火方法: null第六部分:泄露应急办理应急办理:不要排入下水道,地面水或地下水,不要排入污水办理系统。
污染物应视为荒弃物。
第七部分:操作处理与储藏操作注意事项:穿着适合的防备服和手套,防止长时间接触。
储藏注意事项:密闭容器,室温保留,干燥、避光。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 / 个体防备中国前苏联MAC(mg/m3):MAC(mg/m3):TLVTN:TLVWN:接触限值:监测方法:工程控制:生物安全柜操作。
呼吸系统防备:应当佩带防毒口罩。
第1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丙烯胺化学品英文名:Allylamine分子式:C3H7N分子量:57.09CAS号:107-11-9产品推荐及限制用途:工业及科研用途。
第2部分危险性概述紧急情况概述:高度易燃液体和蒸气。
吞咽会中毒。
皮肤接触会中毒。
吸入会中毒。
对水生生物有毒并具有长期持续影响。
GHS危险性类别:易燃液体类别2急性经口毒性类别3急性经皮肤毒性类别3急性吸入毒性类别3危害水生环境——长期危险类别2标签要素:象形图:警示词:危险危险性说明:H225高度易燃液体和蒸气H301吞咽会中毒H311皮肤接触会中毒H331吸入会中毒H411对水生生物有毒并具有长期持续影响防范说明:•预防措施:——P210远离热源/火花/明火/热表面。
禁止吸烟。
——P233保持容器密闭。
——P240容器和装载设备接地/等势联接。
——P241使用防爆的电气/通风/照明/设备。
——P242只能使用不产生火花的工具。
——P243采取防止静电放电的措施。
——P280戴防护手套/穿防护服/戴防护眼罩/戴防护面具。
——P264作业后彻底清洗。
——P270使用本产品时不要进食、饮水或吸烟。
——P261避免吸入粉尘/烟/气体/烟雾/蒸气/喷雾。
——P271只能在室外或通风良好处使用。
——P273避免释放到环境中。
•事故响应:——P303+P361+P353如皮肤(或头发)沾染:立即脱掉所有沾染的衣服。
用水清洗皮肤/淋浴。
——P370+P378火灾时:使用灭火器灭火。
——P301+P310如误吞咽:立即呼叫解毒中心/医生——P330漱口。
——P302+P352如皮肤沾染:用水充分清洗。
——P312如感觉不适,呼叫解毒中心/医生——P361+P364立即脱掉所有沾染的衣服,清洗后方可重新使用——P304+P340如误吸入:将人转移到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舒适体位。
——P311呼叫解毒中心/医生——P391收集溢出物。
•安全储存:——P403+P235存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
聚丙烯酰胺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化学品中文名称:聚丙烯酰胺化学品英文名称:Polyacrylamide (PAM)技术说明书编码:724CAS No.:79-06-1分子式:C3H5NO分子量:71.08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有害物成分含量CAS No.丙烯酰胺79-06-1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危险性类别:无侵入途径:无健康危害:无资料急性中毒:无慢性影响:未发现。
环境危害:无燃爆危险:本品易燃。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就医。
吸入:食入:通过动物实验证明此产品食入后不会中毒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危部分险特性:用水灭火时,颗粒遇水后变滑,避免人员滑倒摔伤有害燃烧产物:无。
灭火方法:无火灾危险。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应急处理:颗粒遇水后变滑,避免人员滑倒摔伤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操作注意事项:无特别要求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个人注意事项:无特别要求工程控制: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无特别要求。
手防护:用大量水冲洗洗其它防护:第九部分:理化特性颜色:白色粒状气味:无味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稳定性:稳定禁配物:产生放热反应的氧化物。
避免接触的条件:聚合危害:不聚合分解产物:热的腐烂物可能产生,氢化合物气体,氮氧化物,碳氧化合物等。
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急性毒性:无毒性刺激性: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生态毒性:无生物降解性:非生物降解性:其它有害作用: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废弃物性质:废弃处置方法:在不违反传统处理规则的前提下,用水冲洗包装物,然后用此水来溶解产品进行使用。
废弃注意事项: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危险货物编号:不适用包装标志:包装类别:包装方法:编织袋包装,每包为15/25公斤。
第十五部分:法规信息法规信息:此产品不是有害物质,不需要根据EC-D被标为危险品。
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危险性评估丙烯酰胺(CH2=CH-CONH2)是一种白色晶体物质,分子量为70.08,是1950年以来广泛用于生产化工产品聚丙烯酰胺的前体物质。
聚丙烯酰胺主要用于水的净化处理、纸浆的加工及管道的内涂层等。
在欧盟,丙烯酰胺年产量约为8-10万吨。
2002年4月瑞典国家食品管理局(National Food Administration,NFA)和斯德哥尔摩大学研究人员率先报道,在一些油炸和烧烤的淀粉类食品,如炸薯条、炸土豆片、谷物、面包等中检出丙烯酰胺;之后挪威、英国、瑞士和美国等国家也相继报道了类似结果。
由于丙烯酰胺具有潜在的神经毒性、遗传毒性和致癌性,因此食品中丙烯酰胺的污染引起了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
为此,2002年6月25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联合紧急召开了食品中丙烯酰胺污染专家咨询会议,对食品中丙烯酰胺的食用安全性进行了探讨。
2005年2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第64次会议根据近两年来的新资料,对食品中的丙烯酰胺进行了系统的危险性评估。
1.人体接触途径人体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粘膜等多种途径接触丙烯酰胺,饮水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接触途径,为此WHO将水中丙烯酰胺的含量限定为1μg /L。
2002年4月斯德哥尔摩大学研究报道,炸薯条中丙烯酰胺含量较WHO推荐的饮水中允许的最大限量要高出500多倍。
因此,认为食物为人类丙烯酰胺的主要来源。
此外,人体还可能通过吸烟等途径接触丙烯酰胺。
2. 吸收、分布及代谢丙烯酰胺可通过多种途径被人体吸收,其中经消化道吸收最快,在体内各组织广泛分布,包括母乳。
经口给予大鼠 0.1 mg/kg bw 的丙烯酰胺,其绝对生物利用率为23-48%。
进入人体内的丙烯酰胺约90%被代谢,仅少量以原型经尿液排出。
丙烯酰胺进入体内后,在细胞色素P4502E1的作用下,生成活性环氧丙酰胺(glycidam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