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诗的阅读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0.81 KB
- 文档页数:7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试题检测含答案一、积累运用1.看拼音,写词语。
wǎnɡluò chuí dǎkāi záo fén shāo fěn ɡǔ suì shēn ( ) ( ) ( ) ( ) ( )2.根据语境,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一群小燕.(yān yàn)子飞过燕.(yān yàn)山山脉,飞向梦想起航的地方。
(2)战士们锻炼起来劲.(jìn jìnɡ)头十足,将来一定是一支劲.(jìn jìnɡ)旅。
(3)踏.(tà tā)上故乡的土地,他心里觉得踏.(tà tā)实多了。
3.选字填空:(1)络骆烙()驼()印联()(2)钩沟钓()鱼()子水()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中的“粉”的意思是粉末。
B.《石灰吟》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方法。
C.“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中的“锤”的意思是用锤子敲打。
D.《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的于谦。
5.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1)这三首诗都运用了( )的手法。
A.托物言志B.借景抒情(2)《马诗》借马表达了诗人( ),《石灰吟》借石灰表达了诗人( ),《竹石》借竹子表达了诗人( )。
A.坚定顽强、不畏艰险、刚正不阿的精神B.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尚的节操的决心C.对为国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对自己不被重用的愤懑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竹石》,回答问题。
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粉骨碎身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注释:①定:比喻竹子牢牢地立在山石之中。
②立根:扎根。
破岩:岩石缝隙。
③坚劲:坚韧刚劲。
④尔:你。
1.这首诗的作者是代的。
这首诗是一首诗,诗中“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竹子的精神。
2023年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写景咏物二轮复习专题(二)一.古诗词赏析(共15小题)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卜算子•咏梅南宋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词的上片用和(用原句填写)写出了梅花生长环境的荒僻和现实遭遇的悲苦。
(2)阅读下列两则链接材料,说说哪一则与“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表达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甲】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北宋王安石《梅花》【乙】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南宋刘克庄《落梅》2.古词阅读。
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词的上阕通过断桥、、等意象,营造了的意境。
(2)从下列诗词选句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陆游?胡未灭,鬓先秋。
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陆游《诉衷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3.古诗阅读。
小文很喜欢张嵲的《墨梅》,却不知道该如何赏析,他去向老师请教。
请你阅读《墨梅》,帮忙完成对话。
墨梅[宋]张嵲山边幽谷水边村,曾被疏花断客魂。
犹恨东风无意思,更吹烟雨暗黄昏。
小文:老师,我很喜欢张嵲的这首《墨梅》,可不知道该如何赏析。
老师:你可以用连结的策略进行赏析。
还记得小学学过的那首王冕的《墨梅》吗?小文:记得。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老师:对的。
这两首诗都采用了①的手法。
王冕笔下的梅花花色淡墨,花香清芬,性情高洁,王诗通过对墨梅高洁品性的赞颂,表达了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
而张嵲借墨梅②的孤高品格,表达了自己③的思想感情,写出了诗人的羁旅愁思。
4.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问题。
【甲】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马诗一课一练一、填入适当的字,将成语补充完整。
一()当先()到成功老()识途千军万()万()奔腾快()加鞭二、读拼音,写词语。
从矿山kāi záo()出来的石岩,要经过烈火的fén shāo (),才能变成洁白的石灰。
前来购买石灰的买主luò yì bù jué(),把厂子的门槛都踏破了。
三、《马诗》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古诗,完成习题。
马诗【唐】李贺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注释】①房星:星名,二十八宿之一,《瑞应图》说:“马为房星之精。
”古人迷信,认为地下非凡的人或物与天上的星宿相应,称马对应的星宿为房星。
②瘦骨:清瘦的骨头。
③铜声:铜器发出的声音,这里形容马骨的坚劲。
薛综注张衡《东京赋》“天马半汉”中“天马,即铜马。
”1.本诗的作者李贺与()一起被称为“小李杜”。
A.杜甫B.杜牧C.杜荀鹤2.下面的朗读停顿最恰当的是()A.此/马非/凡马B.此马/非凡/马C.此马/非/凡马3.根据注释,把“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改写成现代汉语。
4.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诗中的“瘦骨”写形,表现马的处境;“铜声”写质,反映马的素质。
()(2)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马,写自己,是一种“借题发挥”。
()(3)这首诗委婉地表达出诗人郁积心中的怀才不遇怨愤之情。
()参考答案一、马二、开凿焚烧络绎不绝三、诗的第三、四句表达了诗?语文要素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借写“马”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诗的第三、四句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1.B2. C3.示例:它看上去瘦骨磷峋,可你如果上前去敲一敲它的瘦骨,好像还能听见铮铮的铜声。
4.(1)√(2)X (3)√。
李贺马诗注解李贺马诗注解李贺《马诗》词语注解有哪些呢?了解李贺《马诗》拼音以及注解是学习诗歌《马诗》的前提。
《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抒发诗人李贺的豪情壮志。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李贺《马诗》拼音以及注解,欢迎阅读!《马诗》作者: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注释:1、燕山:山名,在现河北省的北部。
2、钩:弯刀,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3、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马具的华贵。
翻译: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赏析一: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乍看是运用赋法: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象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
“燕山月似钩”与“晓月当帘挂玉弓”(《南园》其六)匠心正同,“钩”是一种弯刀,与“玉弓”均属武器,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斗之意。
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所以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
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
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
所以这两句写景实启后两句的抒情,又具兴义。
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马诗》其一云:“龙背铁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襜,谁为铸金鞭?”“无人织锦襜”二句的慨叹与“何当金络脑”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
“金络脑”、“锦襜”、“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
显然,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此诗与《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都是写同一种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的热切愿望。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10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课课练试卷基础和积累1.圈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燕.山(yān yàn) 坚劲.(jìng jìn) 郑燮.(xiè huǒ)2.看拼音,写词语。
wǎng luòcǎi tàtiě chuíkāi záo fén shāo ( ) ( ) ( ) ( ) (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何当( ) (2)金络脑( ) (3)等闲( ) (4)浑( )(5)清白( ) (6)任( ) (7)尔( )4.文学常识填空。
(1)《马诗》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字长吉,有“________”之称,是与当时“诗圣”________、“诗仙”________、“诗佛”________相齐名的诗人。
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________主义诗人。
(2)《石灰吟》是一首________的诗,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
“吟”是一种古代诗歌的_______。
诗人在吟咏石灰时,采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
第三句“______________”形象地写出石灰被烧成粉,而没有半分畏惧的精神。
“_______”一句更是诗人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3)《竹石》是著名画家________题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这是一首题画诗,也是一首________诗。
诗开头用“________”二字将岩竹拟人化,写出了岩竹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阅读和理解5.阅读《马诗》,完成下列各题。
(1)这首诗的前两句,属于什么描写?写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2)诗的后两句是什么意思?(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阅读《石灰吟》,完成下列各题。
(1)用“/”表示朗读中的停顿,下列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千锤/万凿/出/深山B.烈火/焚烧/若/等闲C.粉骨/碎身/浑不/怕D.要留/清白/在/人间(2)写出诗句“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意思。
房兵曹胡马诗原文译文及练习题诗分前后两部分。
前面四句正面写马,是实写。
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
接着,对马作了形象的刻画。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房兵曹胡马诗的相关资料介绍,欢迎大家阅读。
《房兵曹胡马诗》原文唐代:杜甫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房兵曹胡马诗》译文及注释译文房兵曹的这一匹马是产自大宛国的名马,它那精瘦的筋骨像刀锋一样突出分明。
它的两耳如斜削的竹片一样尖锐,跑起来四蹄生风,好像蹄不践地一样。
这马奔驰起来,从不以道路的空阔辽远为难,骑着它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驰骋沙场,甚至可托生死。
拥有如此奔腾快捷、堪托死生的良马,真可以横行万里之外,为国立功了。
注释⑴兵曹:兵曹参军的省称,是唐代州府中掌官军防、驿传等事的小官。
房兵曹,不详为何人。
胡:此指西域。
⑵大宛(yuān):汉代西域国名,其地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盛产良马。
大宛名:著名的大宛马。
⑶锋棱:锋利的棱角。
形容马的神骏健悍之状。
⑷竹批:形容马耳尖如竹尖。
峻:尖锐。
“双耳峻”是良马的特征之一。
⑸堪:可以,能够。
托死生:马值得信赖,对人的生命有保障。
《房兵曹胡马诗》练习题1“批”和“入”两个动词极其传神,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5分)2此诗是怎样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6分)答案1“批”和“入”两个动词极其传神。
前者写双耳直竖,有一种挺拔的力度(2分);后者不写四蹄生风,而写风入四蹄,别具神韵(1分)。
从骑者的感受说,当其风驰电掣之时,好像马是不动的,两旁的景物飞速后闪,风也向蹄间呼啸而入(2分)。
2前四句写眼前马的外形动态,是实写。
诗人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2分);后四句是诗人的合理推想,是虚写,表现出马能逾越一切险阻的能力。
(2分)实虚结合,形神兼备,拓展诗歌意境,既能更好凸显马之精神,也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2分)。
2024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限时150分钟满分150分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气候的波动变化对文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重建古代气候变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缺乏合适的温度代用指标,我国古温度重建结果分辨率较低,且多以定性记录为主,定量的古温度重建相对较少。
全球历史温度变化曲线的重建主要借助冰芯、深海沉积物和树轮的记录,而我国是传统的农耕文明社会,陆地上的沉积记录才能更好地反映我国历史气候变化。
随着技术的革新,微生物分子化石的研究蓬勃发展,微生物分子化石中的一类化合物——brGDGTs(支链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酯)——被用于古气候研究。
brGDGTs是细菌细胞膜的组成部分,其分子结构中有4到6个甲基和0到2个环戊烷。
如同人天冷需要加衣、天热需要减衣一样,寒冷的气候条件下细菌倾向于合成更多的甲基,而温暖的环境下合成的甲基数量则减少。
微生物活体死亡后,细胞膜中的brGDGTs等大分子能在地质体中长期保留下来,可以通过brGDGTs结构中的甲基个数推断当时的温度。
六盘山北联池靠近中华文明核心区,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团队选取这里的沉积物样品,借助brGDGTs,通过定量分析,重建了5000年以来我国北方更高分辨率的暖季(4月至10月)温度变化过程。
结合山西某地沉积物的孢粉重建的降水记录,联合团队获得了我国北方地区5000年以来完整的气候演变历程。
从重建的温度与降水结果来看,我国北方地区的气候呈现出不断变冷、变干的大趋势。
大约前3000年变化缓慢,之后的2000年变化加速。
这主要与太阳辐射变化有关,太阳辐射能量在过去5000年间持续下降。
另外,过去2000年以来的快速冷干现象还可能与太阳活动、局部火山活动等因素有关。
而且这一时期内区域植被中木本植物逐渐减少,导致地表反射率上升,也可能加快了气候变冷变干的速度。
研究人员将气候重建的结果与中国历史朝代相对应,发现不同历史时期的气候呈现出冷暖交替的特点。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六年级(五四学制)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检测初一语文试题本试卷共7页。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区县、学校、姓名、考试号、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位置。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涂黑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
严禁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修改。
4.保证答题卡清洁、完整,严禁折叠,严禁在答题卡上做任何标记。
5.评分以答题卡上的答案为依据。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18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董存瑞夹紧炸药包,一会儿忽左忽右地匍匐(fú)前进。
B.他妈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huo)。
C.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zhòu)的变化。
D.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shān)2.下列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缥缈饶有趣味悬灯结彩B.惆怅热泪盈眶青面獠牙C.张皇截然不同精兵减政D.书籍死得其所独出心裁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不同的地域和民族特点,浇灌出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民俗之花。
B.艺人们唱着,说着,跳着,在面具下演绎着各种故事。
C.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D.恐怕第三件事情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4.下列句子中,对人物描写方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
篇一:马诗的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2题。马诗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①。何当金络脑②,快走踏清秋。【注释】①〔钩〕一种弯刀。②〔何当金络脑〕意谓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1.-七年级语文-魔方格【注释】①〔钩〕一种弯刀。②〔何当金络脑〕意谓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1.这是一首边塞诗,由哪些意象中可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表达更为明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由大漠、燕山、钩、马等意象可看。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渴望早日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两句表达更为明显。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2题。马诗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①..”主要考查你对古诗词鉴赏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考点名称:古诗词鉴赏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当代学生更要学习、汲取古代智慧,加强自身修养,达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古诗词鉴赏也成为一门必修的能力,它直接或间接培养一个人的思想底蕴,因此在语文科目中占有的比重比较大,当然学习古诗词鉴赏更需要把握其核心的时代背景与表达感情,循序渐进地学好古诗词鉴赏。古诗分类: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律诗:首联(1,2)、颔联(3,4)、颈联(5,6)、尾联(7,8) 方法指导: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4、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 静结合 对比映衬、虚实明暗 、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田园: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陶渊明、王维、孟浩然)边塞: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王昌龄、高适、岑参、范仲淹)忧国:(民):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陆游、杜甫(沉郁顿挫)、辛弃疾、文天祥、)咏史:感慨历史,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教训.(刘禹锡、杜牧、李商隐、张养浩、)送别:诉说友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祝愿.(李白、王勃、)思乡:抒发自己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马致远、崔颢、苏轼、)咏(物)志:借歌咏自然事物来表达志向、心愿,抒发愤慨、不满。(曹操、李白、韩愈、 )写景: 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叙事: 通过所见闻的事情来抒发自己的喜悦(同情、愤慨、痛恨、悲伤之情)。(白居易《观刈麦》、杜甫《石壕吏》)爱情: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抒发一种相思、离别之苦。(温庭筠、李商隐、李清照)怀古:对古人、物、事发出感慨,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不满,或对。。。寄予。。.的愿望。 古诗歌题材分类: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常见的题材如下:1、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2、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3、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4、送别诗: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5、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6、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7、咏史诗: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与之曾唱反调)、温庭筠的《经五文原》等,均为名篇。8、咏物诗: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9、咏怀诗: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10、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诗就是怀古诗。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 古诗歌鉴赏常见考点及技巧:古诗词的鉴赏中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考察重点。古诗词的考察包括诗眼、炼字以及意象等。“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古诗词鉴赏技巧: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一、鉴赏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的个性特征,感悟其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社会意义。1、意象的色彩(字面和暗示)。 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暖色—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 冷色—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欣的心情。2、通过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开拓诗境,传达情感。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诗中“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又突出显示了“春涧” 的幽静。3、诗歌的形象有时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各方面发生联系,被赋予某种特殊意义。我们在鉴赏时要优先考虑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特殊意象。特殊意象:“望月怀远” 、“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鸿雁——思乡,信使;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鹧鸪——思乡,凄情;东篱——山尘脱俗之境;菊花——高洁品质;杨柳——依依离别;岁寒三友(松、竹、梅)——傲骨;桃花——美人;鸟——自由。分析诗歌形象应注意景和情、物与 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a.借景抒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b.托物言志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c.感物伤怀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杜甫《孤雁》)d.情景交融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1、熟记常用术语,如:准确、生动、形象、传神、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隽永、新奇、优美、绚丽、工丽、含蓄、质朴、自然、奔放等。2、注意“诗眼”(“炼字”)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字新鲜,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3、注意 “炼句”。由于诗歌篇幅、韵脚的约束或修辞的需要,诗人往往会对诗句进行特殊的处理,所以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古诗词的语法知识,才能读懂诗歌,进而鉴赏诗歌。a.词类活用:如: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悦,使„„欢快;空,使„„空明。b.互文见义: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烟月笼罩着寒水,烟月笼罩着沙。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花径不曾缘客扫而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而今始为君开。c.倒装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杜甫《秋兴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杜甫在这里主要写京城长安的风物之美,强调那里的稻米和梧桐的非同寻常。d.省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1、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寓理于事: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2、修辞手法: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巧用典故: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修辞中有一点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衬。专用术语“以静衬动”,“以响衬静”。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正衬(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对比——(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与最后